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2024-04-25

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共10篇)

篇1: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66县位于66省西北部,66市东南部,总人口695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辖6区6镇6乡,6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66县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科技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跑农业项目,探索种植新模式,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发生了明显变化。

截止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6万吨增加到6万吨;粮食良种覆盖率由2004年的6%扩大6%;粮食订单面积由2004年的6万亩增加到6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万亩,主要包括玉米6万亩、谷子6万亩(杂交谷子6万亩)、马铃薯4.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

随着统筹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

玉米和谷子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杂交谷子的推广实施,来促进带动全县的粮食生产。在这两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示范片、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增五改”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合理 1

水肥施用等措施,克服春寒、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稳产丰收。

一、科学种粮创效益

——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万亩左右,约占粮播面积的62%,总产61.34亿公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7%,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县以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全面平衡增产。

从2008年起,我县6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在示范方内,我县重点推广了“一增五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突出抓好适时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方取得了预期效果,玉米单产每年递增5%以上。6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我县玉米单产由2009年的438.7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37.14公斤,为我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我县继续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为使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实效,本着早动手、早谋划的原则,我们及时选定

地块,确定了6为种植品种。同时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印发了《6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种植农民人手一份,并于4月上旬对6镇的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进行了技术培训。针对今年春旱等不利天气情况,组织农户开展耙耱保墒,抢墒播种,如期完成了播种工作,目前已进入5—6叶期,正在定苗。

——谷子产业。谷子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耐旱特性,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我县重点引进了以“6为主的旱作节水高效品种——杂交谷子。在杂交谷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减轻农户负担,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并通过宣传培训、配套技术推广等措施,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植的能力,为保障谷子丰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提高示范作用,增加辐射效应,2010年我县在谷子主产区建立了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其中杂交谷子种植面积8.4万亩。这一年,我县丘陵山区由于遭受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玉米基本绝收,而杂交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到300公斤左右,农民取得了满意的效益。2011年推广面积9万亩,6最高亩产600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6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总产达到6斤。

二、技术下乡送服务

一是加强和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利用农业区域站的前沿优势,强化职能,围绕为农民群众解难帮困的工作中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送服务、送实惠、帮技术、建强基层队伍的“科技下乡献真情”活动。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大培训。针对各乡镇实际,进行了玉米高产栽培、玉米新品种介绍、张杂谷子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民当场解疑答难。2009年以来,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余名,普训农民达6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三、试验示范强产业

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我县还抓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每年引进粮菜新品种30多个,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0%。玉米主要引进推广了6等优良品种,其中6已成为我县玉米当家品种,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6。谷子主要引进了张杂系列谷种;马铃薯主要引进了大白花、夏波蒂、冀张薯8号等。2011年,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6村示范的高起垄栽培冀张薯8号取得了显著效果。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多公斤。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开展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为了验证新品种的成熟性和适应性,我县每年都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各类试验。2009年以来,共落实玉米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个,肥料校正试验57个,落实配方肥田间试验1500多亩。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面貌,为完善巩固引进成果,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我们在重点生产区域开展了玉米统防统治工作。2009年以来,在张家堡、东小庄两个乡镇建立绿色防控区,防控面积2.3万亩,2012年将对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积累经验。

四、项目建设显成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自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种田热情。今年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59334.927亩,小麦补贴面积2023亩,水稻补贴面积5834.3亩。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整合测土配肥、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向粮食产区倾斜,不断扶持并开展高产示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业生产投入(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物

资)上,全面提高粮食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带来的效益,种植户看到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高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认真搞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口粮田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推进我县的粮食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2: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粮食生产历史与现状及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甘肃粮食安全的措施与建议是: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基础条件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落实政策、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优质与丰产的关系.

作 者:冯应新 陈炳东  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8) 分类号:F307.11 关键词:甘肃   粮食生产   形势   粮食安全   措施与建议  

★ 粮食安全宣传周

★ 乡镇粮食生产工作计划

★ 确保如何造句

★ 粮食安全活动总结

★ 航天 确保成功 范文

★ 搞好卫生标语

★ 技术行业看法范文

★ 个人计算机如何确保网络安全性

★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心得感悟

篇3: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 但今后一段时期,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继续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 加上种粮比较效益低,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 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1.粮食产需缺口扩大。

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 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 资源条件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 玉米消费较快增长, 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 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 稳定和提高自给水平难度很大。同时, 目前农户存粮数量逐年减少。从国际市场看, 粮食供求也是总体偏紧, 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上述这些因素, 都将加大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2.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不确定性。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性极端天气增多, 对粮食生产威胁极大, 我国亦然。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显示, 近5年来, 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 为粮食总产的10%。主要表现在:一是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二是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性变化。三是气候变暖影响种植制度。此外, 气候变暖还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交织, 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

3.外资粮商加速渗透增加市场调控难度。

外资粮商已经或正在全面进入我国大豆、玉米、小麦、稻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加工和终端销售领域。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 有利于促进行业竞争、提高加工水平和技术进步, 但也在市场调控、保障供应、稳定价格及维护产业安全等方面带来影响。

4.耕地减少、水源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 在“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热情支配下, 我国一些地方存在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大量耕地被占用现象。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 1997年至2009年, 全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 净减1.23亿亩。除此之外, 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未来气候变化会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我国每年农业缺水仍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 老化失修严重, 高标准的旱涝保收田比重偏低。水利建设薄弱, 尤其是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 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挑战。

5.种粮比较收益长期偏低。

尽管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 但农民种粮收入仍然不高, 我国粮食生产比较利益太低, 新的工农“剪刀差”出现, 即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愈拉愈大, 粮价上涨速度一直赶不上农资上涨速度, 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 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 一些地区出现了粮食“副业化”等趋势。这些因素对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使粮食供应问题愈来愈严重。而低粮价战略的实施导致一些地方粮食生产越多反而越穷, 很多粮食生产大县成了财政穷县。最重要的粮食反倒最便宜, 从长远来看, 这种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不可持续的。

二、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为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稳定发展,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 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强化生产能力建设, 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建立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稳定播种面积是粮食增产的保障。要坚决守住耕地18亿亩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从我国人多地少、城乡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出发, 不仅要从经济学规律和理论角度去评判我国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 而且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不愿种地的深层问题。建议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与引导功能, 加强土地用途 (空间) 管制;围绕“保面积、攻单产、增效益”目标, 以明晰土地产权为前提, 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 以及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基本农田的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多渠道的农业资金投入, 建立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基金, 加大农田整理与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健全和完善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当前, 按照耕地面积发放“粮食直补”的办法, 忽视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环节, 结果是撂荒农民也可领到政策性补贴, 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惠农资金, 而且难以起到激励种粮的效果。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对农民收入的补贴制度。将按耕地面积直补, 改为按粮食产量直补, 将农业政策鼓励改为产粮奖励;完善反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变化因素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机制。国家根据年度收成和非农就业收入, 适时浮动补贴标准, 多种多产多补, 让种粮者长期受益;强化对粮食补贴资金的监督检查, 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 保证补贴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3.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灾害, 因此防御自然灾害主要是新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和重修农村原有农田水利设施, 真正实现其原有的防洪灌溉功能, 因而加强与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则成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针对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欠帐多的实际情况, 要把加强农田水利作为今后若干年的重大事项、基础工作来抓。一是要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规划, 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计划,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确保落到实处。二是要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制度。三是要完善农村“一事一议”, 保证农民每年都有合理的工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力度, 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农民从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旱涝保收面积, 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4.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

根据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情况, 粮食供求将会在近中期呈现偏紧的态势。从中长期看, 我国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而大米的口粮消费比重逐步提高, 稻谷供求总量将长期偏紧, 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 其供需关系也将日趋偏紧, 我国玉米出口的贸易格局将发生变化。为此, 要在保持稻谷和小麦自给、玉米基本自给的基础上, 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通过政府间合作, 与主要的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粮油贸易合作关系, 并基本稳定粮食进出口贸易。要继续发挥国有贸易企业在粮食进出口中的作用, 同时允许其他国内粮食企业渐进参与粮油国际贸易, 稳步发展粮油产品的期货交易。要有针对性地控制外资在粮油期货市场上的行为, 在准入门槛与交易规模上加以规范。

5.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

粮食价格, 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最有力的杠杆。从农民积极性来看, 一方面要继续帮助农民减少种粮成本, 规避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粮食价格, 增加种粮比较效益。目前粮价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积极性相比, 还是偏低, 需要逐步提高。从调动地方积极性看, 要对主产区予以倾斜支持, 扩大产粮大县补贴规模, 减少农业大县的财政负担, 切实改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 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 延伸产业链, 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同时, 要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强化粮食生产责任。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明确各地的粮食发展目标, 层层分解任务, 确保粮食安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姜长云, 张艳平.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15) :23-26.

篇4: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关键词:科学使用农药;粮食安全;综合防治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方式的改变,施肥量增加,及对产量高产的追求,致使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造成农药施用量与施用面积成倍增加,有益天敌遭到杀伤,生态受到破坏,无公害产品相对减少,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然而,面对农作物病虫的猖獗危害,很多农民感到无奈。要获得高产惟一采取的办法就是打农药,“有虫打两遍,无虫两遍打”。乱打农药、乱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但这又与当前提倡的“绿色、安全、环保食品”的观念背道而驰,让很多农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的负面影响,对农业增产增收、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针对防治对象正确选择农药

选用农药一定要按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执行。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瓜果、茶叶上使用,切不可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和改变使用方法。还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等相关规定。同时要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在使用农药前要调查掌握病虫发生情况,明确防治对象,选择正确对路的农药品种,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保证防治效果。

2 要注意防治指标,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用药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防治指标,做到适期防治,不要一见到病、虫就喷药。在作物生长期间,随时都可见到少数病斑和害虫,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发育期及作物生长进度和农药品种,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用药。一见到田间有病虫危害就施药防治往往是大可不必的,因为每一种病虫草害,都要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才有必要用药剂防治。达不到防治指标,说明不必要用药剂防治,即使用药也可采取挑治的办法,尽量降低农药的使用面积和使用量。防治指标一般苗期可以从宽,后期从严,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以内。

3 要科学合理混用农药,遵循农药混用原则

农药合理混合使用,具有防治多种病虫害、提高防效、节省人力等优点。但农药不能随意混用,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病害加重。农药混用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混合后不发生不良的物理化学变化。对遇碱性物质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可湿性粉剂不能与乳剂农药混用;二是混合后对作物无不良影响;三是混合后不能降低药效;四是混合后使用不会增加成本。现实中,有的农民盲目的认为多加几种农药效果会更好。因此,把几种药甚至是相同的几种药(同一成分不同名称)加在一起使用。在调查中,有个别农民甚至把多种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混合在一个喷雾器中使用。这样,既没有充分发挥农药的效能,又加大了成本,弄不好还会产生药害和污染。

4 要交替轮换用药,防止抗性产生

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病虫就会产生抗药性,造成防效下降。因此,不要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发现防效下降,也不更换品种,就采用加大剂量的方法,结果药量越加越大,病虫抗性越来越强;继而再加大药量,造成恶性循环。要注意因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农户可根据防治对象选几种不同剂型和不同生物机理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一个农药品种的生命周期。

5 推行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大力推行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减少防治成本、减轻农田环境污染,提高农药利用率、提高农民防治水平、提高防治综合效益。大力推广适期、适量、对症用药和高雾化、超低量喷雾等精准施药技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植保、公共植保为理念,以轉变发展方式,调整农药结构为原则,从科学合理用药和提高农药利用率两方面入手,以技术为导向,以安全为核心,以农药减量、节本增效为目标,以保护人畜安全、农作物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宗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要采取预防为主,实施源头治理。

6 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篇5: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耕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是各级政府应尽之责。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保护和充分利用耕地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历史变化来看,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减,呈逐年快速下降的趋势。除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水土流失等原因减少耕地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导致耕地被逐渐蚕食。

目前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乡镇不少沿自然村周边、国道省道、乡村公路旁乱占耕地建房,不批自建、少批多建、占而不建等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弱化,外出打工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认为耕地有没有都无所谓,造成耕地保护意识淡漠;

二、乡镇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自己“护地”责任的认识模糊。尤其是国土部门收编后,乡镇政府已不是土地管理执法主体,弱化了对违法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

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违法建房带 —1—

来的暴利,驱使开发商们强占耕地或强买耕地建房现象时有发生;

四、执法部门打击不力,甚至“以罚代管”的行为,更是助长了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歪风。

温家宝总理说,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大而言之,耕地不仅是农民的利益,也是国家的利益。因此,保护耕地刻不容缓,要从现在做起。为此,建议:

1、明确职责抓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土地管理法》也明文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要像抓计划生育一样严抓耕地保护。对乡(镇)政府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及时制止或制止不力,造成耕地保有量面积减少的,要严格按照国务院15号令和有关文件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积极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活动,对土地执法模范乡(镇)、耕地保护先进乡(镇),由上级政府予以奖励,并在建设用地指标、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

2、着眼长远抓规划。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建议各乡(镇)政府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分步实施”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合理集聚,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对乡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探索科学合理模式,重点改造农村普遍存在的“空心村”,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空心村”旧宅基地大面积闲臵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些旧宅基地,重新规划,合理建房,严格控制村庄“外扩”的趋势,使村庄由平面发展改变为向空间立体发展,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耕地占补平衡。

3、铁心硬手抓处理。积累多年的非法占耕地建房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部门、一个法律问题,已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查、非查不可的地步。按照法律规定,农民非法占地建房只能依法拆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违法案件,全部拆除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建议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在宅基地发证工作中,对超出规定面积的,按实际占地面积进行登记,但超标准部分按相关规定向乡(镇)国土所缴纳罚款后办理用地手续。对违反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坚决予以拆除。对滥用职权乱批耕地建房或是将耕地交易给开发商进行开发的行为,应依法依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切实保护耕地不被“蚕食”。

4、创新思路抓突破。探索推行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供应办法。允许城镇规划区之外的村庄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宅基地供应上由村级组织实行“统一用地报批,统一规划建设,公开有偿供应”。对现已形成的一户多宅、一户多基和超标占地的,可试行有偿使用,由村委会与建房户签订有偿使用合同,对多出的宅基地和超标部分收取租金,促使其自觉退出多占的宅基地。有偿供地收入在扣除占补费用和报批费用外,应纳入专户存储管理,专门用于本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5、提高意识抓宣传。违法违规出租出让集体土地、村级财务账目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给村级干部权力滥用提供了空间。村级干部职位虽小,但权力很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尤其是村里财务不透明公开,很容易滋生经济上的违法犯罪。目前,村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耕地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复苏,但总体上仍需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大力支持,广泛宣传,不断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耕地保护的使命意识和未来发展的忧患意识,帮助

篇6: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中共金洞管理区委员会创先争优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5月19日

强化四大举措 狠抓粮食生产

今年以来,农村工作局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当前实际工作,以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为载体,不断健全工作制度,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努力克服当前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目前已落实早稻面积1.6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00亩,粮食生产总体开局良好,为全面夺取全年粮食稳产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打下了基础。

一、加强领导力度,落实工作责任。首先成立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制订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措施,成立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小组,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督查力度,保证粮食生产顺利开展。其次制定了工作方案,签订了责任状。为做好今年粮食生产工作,出台了《金洞管理区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发展制止耕地抛荒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粮食生产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要求,在3月份召开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管理区主任与各乡镇长签订了农村工作责任状,其中将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参与年终绩效考核。三是建立奖罚激励机制。对双季稻扩面、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先进乡镇与种粮大户,区财政安排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经费10万元进行奖励;对于发展粮食生产不得力,有大面积抛荒现象的乡镇,将进行通报批评,对于抛荒的稻田要收取荒芜费,严重的将收归集体所有参与土地流转。

二、加强宣传力度,落实惠农政策。为营造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宣传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宣讲惠农政策,加强粮食生产”为主题的送政策、助春耕活动,组织区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宣讲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强

农惠农政策,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优势以及采取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印发资料等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发展粮食生产宣传,共发放中央一号文件小册子1.2万份,测土配方施肥的指导服务卡和技术手册2.3万册,使广大农户了解政策及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农民珍惜土地、减少耕地抛荒,从而控制“双改单”现象,实现增双扩面,切实将惠农政策转化为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热情。

三、加强服务力度,落实科技下乡。面对复杂异常的气候状况,农口各部门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搞好了山塘清淤、水渠三面防渗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了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农业部门组织推广了30余个水稻新品种,发布到每一个村和所有的种子经营门面,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科技下乡等工作,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按照“宜稻则稻、宜旱则旱”的原则,搞好了复耕技术指导,及时指导农户进行早稻抗寒育秧、轻简栽培、病虫预防、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提高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确保技术服务到位。农业部门积极组织货源,保障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调运供应,并加强农资市场打假,确保优质农资产品进村入户。全面落实了全区稻田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篇7: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确保粮食安全要确保三个重要的红线:一是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水资源红线;以上都是国家明确规定的耕地和水资源红线,所以我们一直在想能不能有第三个更近一步的红线,“粮食储备红线”。

新浪网2014年全国两会大型专题策划“思辨,2014”,第七期嘉宾专访,对话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思辨,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

篇8: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一、我国粮食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以来, 我国粮食连续9年增产, 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万亿斤, 2 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 7 91亿斤, 年均增产353亿斤, 年均增幅3.6%。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有两次粮食增产超过5个年份的纪录:一次是从1950年到1958年, 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第二次是1962年到1967年, 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其他阶段粮食生产一直没有走出“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这次粮食“九连增”, 累计增产粮食3177亿斤, 是建国初期“九连增”的近两倍。粮食“九连增”是在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国内自然灾害频发、通胀预期加重等严峻环境和挑战下取得的, 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打破新的历史记录, 这确实鼓舞人心, 但也要看到, 在粮食连年增产的背景下, 粮食进口量也呈直线上涨。1996年以前, 我国为大豆净出口国, 此后, 大豆进口一路飙升, 2 012年的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838.4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 近几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进口量也激增, 2 008年的进口量为154.1万吨, 2 010年增至570.9万吨, 2 011年略降至545万吨, 2 012年增至1398万吨。目前, 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2012年, 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48万吨, 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 其中大豆自给率18.1%。

单位:万吨

单位:万吨

注:大米折算成稻谷, 折算率是0.69;国内自给率=国内产量/ (国内产量+净进口) *1 00%。

造成粮食连年增产, 进口量不断攀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价差的变化

最近几年, 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增加, 推动粮食价格稳步提升。而国际粮食价格高位回落, 国际市场的小麦、玉米等加上运费、关税和保险等费用运到国内仍低于国内价格。2012年, 国际国内较高的价差导致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2012年1月~6月, 进口小麦到岸税后价比国内优质小麦销区港口价低150元~3 50元/吨, 进口玉米到岸税后价低于国内价格大约150元/吨。

2. 人口增长因素

2000年至2011年, 我国总人口增加7992万人, 年平均增加726万人。人口规模扩大直接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

3.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 食物消费日趋多样, 口粮消费逐步减少, 肉、禽、蛋、奶、水产品及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逐步增加, 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 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大米、小麦和其它粮食在粮食需求中所占比例下降, 大豆和玉米在粮食需求中所占比例上升明显。在国内粮食“九连增”的背景下, 以大豆为主的粮食进口激增, 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这一点从大豆的使用构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从用途看, 大豆进口主要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对植物油的需求, 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可以作为饲料, 满足养殖业对蛋白饲料的需要, 这些都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粮食需求, 而是体现了更广泛的食物需求。我国榨油用大豆需求快速增长, 从1996年的57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620万吨, 增长近9倍, 在大豆总需求中的份额由1996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81%。随着榨油用大豆使用量的快速增长, 国内豆粕产量显著提高, 由1996年的46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380万吨。我国是既缺食用油更缺饲料蛋白的国家, 进口大豆榨油, 既可弥补食油的不足, 还可利用豆粕促进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豆进口填补了国内市场供给缺口, 为发展现代养殖业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 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新的变化, 即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张平衡状况, 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谓紧张平衡, 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表现在品种结构上是: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而稻谷消费比重逐步提高, 供求总量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 供需关系日趋偏紧;大豆已日益依赖国际市场。

未来10年~2 0年, 我国将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 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 除了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外, 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同时, 耕地减少势头不减, 水资源短缺加剧, 气候恶化影响加深, 国际市场动荡不定, 而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粮食将面临供需差距的巨大压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二、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今后我国粮食及食物安全目标将是保障全体人民从“吃饱”到实现“吃好”。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 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 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0年为例, 我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于在国外使用了7.6亿亩播种面积, 这相当于我国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不充分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 不仅代价太高, 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必须立足于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我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 如过分依赖粮食进口, 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 必须清醒和理性的把握好粮食进口的度, 坚持立足于靠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所决定。

1. 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不仅具有食物属性, 也具有能源属性、金融属性、政治属性、人权属性。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民以食为天。安民之本, 必资于食, 安谷则昌, 绝谷则危。因此, 治国安邦必须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 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 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 如果我国粮食进口过多, 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 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出现严重的粮食供求缺口, 国际市场也满足不了我国的需求。

2. 由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

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6.7%、56.6%和2.6%, 但仍然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2 011年, 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亩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 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这说明, 如果能妥善应对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技支撑不足、自然风险增多等不利因素, 未来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预测表明, 即使城镇化能顺利推进, 2020年和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仍会多达2.1亿和1.6亿人。显然, 在国内粮食生产仍有很大潜力可挖的条件下, 如果过度进口粮食, 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 造成大量农民失业, 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 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

据测算, 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年均增长1.1%, 产量年均增长0.5%, 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2008年, 全球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2 008年以后, 世界粮食价格曾短暂回落, 但很快又出现震荡性快速上涨。世界粮食市场动荡不定, 价格大幅度上涨, 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具体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 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 部分国家出口禁令, 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世界粮食价格除了受一般供求关系影响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还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外部条件不容乐观。一方面, 不断增长的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对全球粮食生产形成制约。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发达国家粮食需求领域的拓展, 将使得全球粮食消费持续增长, 全球粮食供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 从长期来看, 南美洲、非洲、部分周边邻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如果能通过加强合作开发, 挖掘生产潜力, 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粮食来源, 而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 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具有重大作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出于国家领土主权、国民心理、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 一些国家采取限制性购买土地的政策, 还有的国家采取禁止的政策。海外大规模土地开发, 需要在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路修建、粮食加工和储运等方面进行巨额的投资。全球正在进入高粮价时代, 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不断上涨的国际粮价, 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保护国内供给, 甚至不惜禁止粮食出口。“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要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三、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 我国应从国情出发, 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健全粮食支持政策体系, 严格保护耕地, 强化科技支撑, 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 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单产水平, 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路径。为此, 一是必须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 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 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是必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我国水资源紧缺, 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匹配不理想, 洪旱灾害频繁发生, 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要统筹利用现有的水资源, 确保农业用水资源不被挤占。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稳定提高农田灌溉比例, 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 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三是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这些年的经验证明, 每一次粮食种子革命, 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一次飞跃。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 在保证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增加国家对种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 加强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科技攻关, 加快选育开发产量高、抗灾强的粮食新品种。构建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新机制, 大力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 提高农机补贴水平和范围, 加大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2. 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 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 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不易, 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 粮食价格提高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方式。从国际经验看, 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行业往往是价格上涨最快的行业。2 004年, 我国开始实施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 到2012年, 小麦提价幅度达40%以上, 水稻提价在70%以上, 其中粳稻提价幅度在86%。在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的同时, 粮食市场收购价也水涨船高 (见表3和表4) 。2012年与2004年相比, 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涨了76.7%, 其中稻谷平均涨幅90%、玉米为84.2%、小麦为47.1%、大豆只有29.8%。近年来, 化肥、农药和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 同时, 农业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攀升, 粮食成本增速高于价格增速。2004年~2 011年, 三种主粮土地成本年均增长15.7%, 人工成本年均增长10.4%, 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8.7%, 都高于价格增速 (见表5和表6) 。由于种粮成本大幅上升, 种粮收益并不高。从三年平均 (2009年~2 011) 收益来看, 三种主粮的平均收益只有223.43元/亩。受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 粮食种植实际收益增长缓慢, 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2 004年~2 011年如果剔除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 三种主粮亩均种植收益在7年里一共仅提高了0.8元, 其中玉米提高了91.4元, 稻谷提高了8.6元, 小麦则下降了97.8元。与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物价总水平相比, 当前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并不算高。从保障市场供应、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 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 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现行的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价政策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 成本利润率相差较大, 且执行时间不易掌控。例如, 2009年以来, 粳稻成本利润率上升幅度大, 由40%升到59%;小麦油菜籽成本利润率有所下降, 小麦由27%降至17%, 油菜籽由10%降至2%;大豆稳定在30%左右。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使粮食最低收购价与相关农资价格保持同步, 真正成为粮食最低支撑价, 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降低, 并逐步提高。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在新粮收购上市前, 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 一旦市场价格低于或接近国家最低收购价, 新粮上市后就要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坚持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粮食价格, 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和稳定性。应尽快研究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按照产品前3年平均收益制定目标价格, 当市价高于目标价时, 农民可直接向市场出售;当市价低于目标价时, 政府按价差补贴农民, 既保证农民收益, 又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单位:元/50公斤

单位:元/50公斤

单位:%

单位:%

注:总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

此外, 要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粮食市场竞争。重点建设和发展大宗粮食品种的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油批发市场。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 重点扶持一批国有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骨干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 为农民提供粮食产销服务。

3.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发育规模化种粮主体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 农村土地流转加快, 粮食规模经营呈明显增加趋势。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205个村5165个农户进行的调查, 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占农村家庭的15.5%, 其中全部转出户占7.2%, 村均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5.6%。户均家庭经营实际面积达到9.4亩, 比户均承包地面积8.6亩多9%。调查显示, 在流转土地中, 7 1.3%的土地在农户间流转。农户转入土地仍以种植粮食为主, 占2/3。公司经营的土地面积占到流转土地的19.6%, 在有公司租地经营的21个村中, 每个公司平均转入土地766亩, 其中85%用于非粮食生产。可见, 转入土地后, 公司的经营行为与农户的家庭经营行为完全不同, 呈现出明显的“非粮化”特征。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农村土地流转比例已经达到了17.8%, 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更是达到60%~8 0%以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对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如投资较大的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 可以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但对于粮食种植, 应鼓励耕地流向专业大户、联户经营、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 应严格农业经营能力审查, 规范流转行为。要加快确权颁证, 以法律形式确立农户家庭长久不变、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为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规模化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环境。

4. 完善粮食支持政策, 改善粮食宏观调控

一是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 提高补贴政策效果。从2004年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种粮补贴, 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这“四项补贴”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尤其是农资综合直补水平大幅度提高, 2 012年补贴规模达到了1078亿元,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粮食补贴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各地一般都是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 只要有承包地就能拿到补贴, 租入承包地的种粮大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由于补贴方式不够合理, 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效能, 应提倡补贴资金发放与粮食播种面积直接挂钩, 新增补贴向新型种粮主体倾斜, 确保种粮农民能真正得到政策实惠。二是健全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 004年~2011年间, 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速度已达27.8%, 但粮食主产区财力依然薄弱。201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人均财政收入3252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2011年, 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745个产粮大县, 人均财政收入1200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人均财政支出3040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为改变商品粮调出大县财政拮据状况, 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增加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要参考各个省区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口比重, 完善支农资金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逐步使粮食主产县人均财力达到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健全中央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培育以仓储为基础、加工为支柱、贸易为龙头、物流为延伸的具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进粮食运输的薄弱环节。

5. 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 提倡科学健康的食品消费

加强管理, 改进技术, 降低粮食储备的损耗。大力推广种子精量精播技术, 提高收获机具的精度和性能, 减少生产环节的损失。加快粮食加工业技术进步, 提高粮食加工水平, 减少粮食损耗。完善运输装备和作业标准, 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耗。加快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 鼓励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农民和用粮企业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业务, 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我国不能采取西方国家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要提倡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的饮食结构。“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粮食观念, 自觉克服浪费粮食的现象。

6. 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一是提升粮食进口能力。通过政府间合作, 与主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粮油贸易合作关系, 建立稳定进口渠道。二是农业援助和对外投资相结合, 加快“走出去”。以国内涉农企业为主体, 以加工业、贸易渠道和基础设施为重点领域, 逐步构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三是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改革。推动各项粮食援助承诺得以落实, 推动统筹运用金融、贸易、援助、环境保护等各项措施系统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摘要:近年来, 我国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张平衡状况, 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 应从国情出发, 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 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和稳定性, 健全粮食支持政策体系, 严格保护耕地, 强化科技支撑, 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

篇9: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关键词:农田水利;粮食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49

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产量再攀新高。但应看到,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未平衡状态,而且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面放开“两孩”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促进了粮食的消费。2012年3月22日是二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这就足以说明水利在粮食生产过程及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地位。

1当前农田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公主岭市位于松辽分水岭,南高北低、东洼西沙,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上世纪曾提出南治坡、北治川、东治碱、西治旱的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口号。但由于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多年治理的效果不佳。农田水利设施也十分薄弱,雨大东洼、雨少西旱,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窘境。农田设施基本都是六十年代的产物,年久失修,多数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最近几年农田新打了一批抗旱井,但多数没有配套,有的缺少机泵、有的缺少动力、有的缺少田间喷灌机械等。基础设施的薄弱还表现在水源工程的缺失,小型水库需除险加固,不能正常蓄水,一遇干旱年,早已干涸无水可取,群众只好望库兴叹。

1.2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重点解决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城市的防洪设施、农村的饮水安全等,但真正投入到农田的水利资金相对较少,公主岭市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市,属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65亿斤。但一年用于农田水利的国家资金也仅为千万元,而且是零打碎敲,形成不了规模,加之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在投入上也是有心无力。就连正常的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也少之又少。

1.3缺失有效的工程管护监督机制

工程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权属不清,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混淆,工程完工后移交不及时、制度不完善、主体不明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导致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偷盗现象严重。

1.4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税费改革前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多由当地农民集体出工、出劳大兵团作战。对改造提高农田水利的防洪排涝标准功不可没,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和涝区税费被取消,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建设组织难、资金筹措难”。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唯一途径 “一事一议”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操作起来步履维艰。

2对策与建议

2.1开拓创新,探索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新路子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既要干当前又要谋划长远,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开门搞规划,不仅使群众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调动群众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结合当地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区域连片开发、综合治理,重点扶持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水利资金的最大效益。

2.2拓宽渠道,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目前农村水利投资多数还是单一的国家资产,由于受到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的制约,多数当地群众急切盼望适合当地需求的项目又没有对口的资金渠道。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要全力支持,按要求提取出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水利事业。可采取以奖待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和民间资本积极投身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

2.3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以监管为重点的新型管理体制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零散,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明,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个别农民为谋取自身利益,侵占田间水利工程用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堤防护堤地、田间排水沟渠多被侵占、挪用造成田间排水不畅、堤防防洪能力下降,对于种种损害水利工程的现象,要有人管有人抓。一是当地的水利管理机构,要担负起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切实加强对损害水利设施、侵占、挪用水利用地的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职履责。二是推进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的意见》中指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晰所有权餐所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委住的管理机制。”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责权一体的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系。

2.4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公主岭市属水资源较贫乏的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2立方米,属极度贫水区,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以内,大部分乡镇属干旱少雨地域,地下水及地表水都极度贫乏。因此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控制尤为重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玉米喷灌技术。依法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农村水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赴荷兰考调研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通过改革,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产权结构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我们要抓住水利事业的黄金期,全面强化水利改革,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

篇10: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乐清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本文针对乐清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粮食安全 和谐社会 有序流通 市场调节功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防城港市随着粮食生产、市场和价格三个放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防城港市是一个大发展的城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防城港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全城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防城港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防城港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防城港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2、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防城港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防城港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防城港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发情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粮管理。粮食收储公司是地方储备粮食的“蓄水池”,不仅需要引活粮源“收得进”,更需要保质保量“储得好”。同时,适当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按照国务院“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增长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粮库扩建工作。扩建中心粮库是走“建仓引粮”之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资金,抓紧上马工程,确保储备粮在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大米加工厂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要求,评审几家资质高、信誉好的粮食经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及供应点,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库存。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及时监测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和出台一些调控举措,进一步落实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危机意识。

(四)强化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上一篇: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双龙小学2015年春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