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的课堂教学特色

2024-05-02

黄爱华的课堂教学特色(精选6篇)

篇1:黄爱华的课堂教学特色

黄爱华的课堂教学特色

黄爱华是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研究发展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学风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的专家和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润泉评价他的课“设计巧,效率高,气氛活”;全国尝试教学法理论研究部主任、中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部理事长邱学华评价他的课“趣、实、活”;全国引探教学法研究部主任陈永林评价他的课“匠心独运,颇有特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下面就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优秀教师都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入,黄爱华也不例外。他或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训练、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寓教于乐„„无不殚思竭虑,追求卓越。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黄爱华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做到了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首先,他的新授教学充分运用了迁移规律。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新知识互相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同化,即把新知识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二是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接纳新知识。这两种作用方式都以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为前提。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黄爱华老师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课例就较好地体现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

其次,他的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他认为,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例如,他在“百分数的认识”课例中就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圆润自然、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他的新授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黄爱华老师就善于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 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黄爱华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

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黄爱华老师在结束教学中或归纳小结,或设置悬念,或前后呼应,或辨析比较,或开拓延伸,或提出问题,或进行活动游戏,无不匠心独运,力求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篇2:黄爱华的课堂教学特色

一、感知1/4

1、回忆旧知(课件出示1/4)师:这是什么数? 生:这是个分数,1/4。

师: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知道了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产生以及1/4表示什么)师: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

2、学生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并用彩笔画出阴影表示1/4,教师巡视 学生可能出现的表示形式。

3、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生2: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3:我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

生4:我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指 生4 的图,作疑惑的神情问)这样能用1/4来表示吗?(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生1:我认为不能。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一苹果,所以每份不是1/4;

生2;我认为能。因为在这里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生3:我认为能。因为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强调了要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几分之几?(1/4)是几个苹果?(1个)师:请接着往下看,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下面这副图的意思?(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

生: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4粉,每份是这1个苹果的1/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先后呈现的两副图)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副图的?

生1:一种是把1个苹果平均分,一种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 生2;两种都是平均分,每一份都能用分数1/4表示。

(二)理解2/3

1、组织学生操作体会2/3的意义

师:请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什么分数?(出示2/3)2/3表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2/3,然后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桌上的材料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反馈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的表示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

生1:把3条金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生2:把6支可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6支可乐的2/3。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2/3在这里表示几支可乐? 生2:4支。

生3:把9朵花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个整体的2/3。师:有创意!请问,剩下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3:1/3。

生4: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阴影部分是它的2/3。(图略)师:想一想,阴影部分还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4:4/6。也可以看作把它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4/6。师;真聪明!2/3就等于4/6!还有谁想展示一下你是怎样表示1/3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针对有创新的展示汇报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深化1/□

1、组织学生利用花朵图探究它的1/□

师:你们还想研究别的分数吗?(课件出示1/□)这是个分数吗?它好特别!特别在哪儿?(分母没有分数)它读作什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这样的图(课件演示12朵花),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这些花的几分之一。大家先思考,再小组分工合作,看看可以有多少中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2、学生分小组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3、反馈

师:请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以接力赛的形式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已经说过的方法就不再展示。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叙述是怎样表示几分之一的)

生1: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涂红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2; 生2: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黄色部分是这12朵花的1/3;

生3: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不涂色的(涂了9朵花)是这个整体的1/4; 生4: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涂橙色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6; 生4:我们把12朵花平均分成12份,紫色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12;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情况汇总在一起。(课件演示)

观察这组图形和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都是把12朵花平均分成几份;

生2:我发现了分子都是“1”,也就是都只取其中的一份; 生3:我发现了分母越大,每份所表示的花的朵数就越少; 生4:我发现了分母都是12的约数。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

(四)理解□/□

1、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老师想让你干什么? 生:填分数,理解它表示什么? 师:很好!请大家先看要求。

(课件演示如下,学生默读操作要求)(1)小组内先确定一个分数;

(2)分一分------选择材料表示这个分数;

(3)画一画------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这个分数;(4)说一说------组内互相说说这个分数。

2、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分数的意义,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操作材料,并口述此分数表示什么。生1: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2分,其中的5份是这张纸的5/32;

生2:我们把8只螃蟹平均分成4份,拿走的3份是这个整体的3/4,剩下的两只是这个整体的1/4;

生3:我们把10个橙平均分给5个同学,两个同学共分得10个橙的2/5,其余同学分得这些橙的3/5;

生4;我们买了7包薯条,吃了1包,吃了它的1/7,还剩6/7。„„

4、学生讨论、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通称为单位“1”或整体“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也是分数的意义。而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板书)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些分数单位?2/3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里面有几个1/3?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表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 生1:妈妈买回一个西瓜,平均分成10份,吃了其中的3份,吃了这个西瓜的3/10。

生2:银行存款利率要用到分数。

师;对,那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如;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定期存款一年的年利率是1.98%。

生3:全国耕地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1/6。„„

(五)小结与质疑

师: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我知道了分数对于我们的生活很有用处。生2:我知道分数不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数。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2:它表示一个整体与它的一部分的关系。师:说得真好!你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生3:我想知道分数还能表示一个整数吗? 师;问得好!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能1比如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4份就是这个整体的4/4,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5;我还想知道分数能不能像整数那样进行四则运算/ 师;分数也能像整数那样进行四则运算,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即将学到。师;(课件演示,图略)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红色部分的面积是最大长方形的1/2; 生2:蓝色部分是最大长方形的1/4; 生3:蓝色部分又是红色部分的1/2; 生4:绿色部分和黄色部分面积相等;

生5:绿色、黄色部分都是这个最大长方形的1/8,是红色部分的1/4,是蓝色部分的1/2;

篇3:黄爱华的课堂教学特色

一、教学内容——取之有道

审美式课堂要求我们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艺术的加工.或抛开教材选内容, 融合学生的经验世界, 使学习过程呈现勃勃生机;或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之“容颜焕发”.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 从生活中来

数学源于生产和生活, 反过来又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因此, 学生的学习内容, 应该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让他们在非常熟悉的环境里丰富认知、体验成功、发展能力, 一步一步地“长大成人”.

例如, 黄爱华老师在《年月日》一课里, 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奶奶明年过第16 个生日, 而孙子明年过第18 个生日, 奶奶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 生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 但出现奶奶过得生日数比孙子的少却是极其罕见的 (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听都没有听过的) . 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于揭开谜底的迫切心情, 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 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展开了讨论与探索, 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

(二) 从游戏和故事中来

游戏和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 也是他们的第一需要, 这为教学内容的选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将枯燥乏味的内容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寓教于乐,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生厌”的, 而是“其乐融融、美妙之至”的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好事.

例如, 在《角的认识》一课里, 黄爱华老师将“角的认识”活灵活现地转化成“踢足球”游戏, 在老师的引领之下, 学生不仅对“踢足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精准的射门, 源于‘角’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创设生动的真实情境, 能激发积极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取之有理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审美式课堂教学方法, 可以将其浓缩成一句话: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激情四射的探索研究、意犹未尽的实践延伸.从而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和美感体验, 实现心灵自由, 个性张扬, 和谐发展.

(一)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常言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情境创设得好, 就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 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从心底里产生学习的需要, 处于一种积极的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

(二) 激情四射的探索研究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矛盾, 怎样调和矛盾并形成合力, 这一直是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小学数学审美化教学正力求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突破口是转变学习方式.首先, 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 教师营造优美的氛围,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形成师生合作, 学生合作的良好局面, 在共同的探究过程中, 产生思维的共振, 形成和谐, 共同发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黄爱华老师教学《两位数与11 相乘的速算法》, 一开始让学生给老师出题, 学生发现老师竟然“对答如流”.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要么就是老师把结果都背下来了, 要么就是一定有什么秘密.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老师不可能把那么多的结果都记下来, 老师肯定有“窍门”.在发现了“两位数与11 相乘”一定有“窍门”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师生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步步为营, 最后觅得了“真经”——两头一拉, 中间相加, 满十进一.

(三) 意犹未尽的实践延伸

新课程改革视学习为“做”的过程, “体验”的过程, 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强调数学学习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审美化教学正是重视数学应用, 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做好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工作, 帮助他们在实践的同时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习和实践同在, 因实践而富有意义. 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内, 更有利于课外, 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提假设, 搜集资料, 解决现实问题, 从中获取知识, 丰富经验.其次, 引导学生将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校内外等各种场合, 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力量, 自然生发出学习的意义.

三、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审美式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 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中.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 对小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 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 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 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 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 富有童趣, 富有情感, 具有激励性.如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总是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聆听学生发言, 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

篇4:黄爱华的诗

叠嶂层峦回望惊,尘嚣阻断似天庭。

泉经万壑听林籁,雾绕千峰列画屏。

古刹巍巍梵宇净,微风杳杳耳根清。

何当借取灵山水,洗濯凡心少世情。

初夏雨后游梅溪湖

雨洗千峰林木秀,波光演漾镜湖开。

凭栏极目晴空净,数片彤云天际来。

重九登高寄怀

重阳秋气爽,乘兴独登高。

云淡苍穹阔,江平绿水遥。

繁枝垂桔柚,响涧奏笙箫。

颇得天然趣,长歌慰寂寥。

山 行

雨霁云收野气清,披衣杖策傍溪行。

空山寥廓尘嚣远,偶有禽鸣三两声。

晨 步

独步幽庭里,忽惊岁律新。

凉风含湿气,朝露浥苔痕。

曲径铺黄叶,方塘漾细纹。

欲知清静理,需做早行人。

春 游

雨后登山赏物华,盈盈薄雾裹轻纱。

游人遍地无相识,独倚桥栏对野花。

春日遣兴

小院独徜徉,微风散早凉。

无人花自艳,少雨草偏长。

乳燕林间语,群鱼池底翔。

由来同一理,万物顺阴阳。

清明记事

激雨惊雷伴晓寒,相携祭扫强登山。

鲜花香烛风吹尽,只恐终难到九泉。

谒彭德怀铜像

凛凛威风战马鸣,铜雕栩栩记英灵。

攻城拔寨频传捷,卫国挥师再请缨。

义胆无私忧黔首,忠言不惧竭丹诚。

高风亮节人齐仰,勋业千秋垂汗青。

农家乐

渡舟横碧水,送我入山房。

雨后千峰翠,风中百卉香。

鸣禽添野趣,素馔饱饥肠。

都市虽繁盛,何如在僻乡。

访古桃花源

桃源何处寻,此地自云真。

寂寂喧嚣远,青青林木深。

今人多姓奉,先祖始称秦。

千载沧桑后,古风不复存。

春日偶成

登山临水兴无穷,四面春光望眼中。

万里晴空风正好,孤云自在任西东。

偶 遇

他乡邂逅久凝眸,各自青丝变白头。

置酒欢言天欲曙,方音最合慰离愁。

即 兴

春风袅袅满晴天,新柳婆娑舞绿烟。

似解公门端坐久,莺声婉转到窗前。

雅 集

春山微雨润,室雅掩林中。

现煮茶香远,新研墨色浓。

吟诗如吐玉,走笔似腾龙。

但觉光阴促,临行兴未穷。

望江南 游桂林

桂林美,几度梦魂牵。

千里迢迢偿夙愿,寻山涉水尽奇观。

近里视真顔。

桂林美,最美是漓江。

烟雨迷蒙真亦幻,群峰隐隐水沧沧。

疑是在仙乡。

桂林美,美在象鼻山。

背负青天江畔立,长鼻豪饮几千年。

碧水未曾干。

桂林美,芦笛趣无穷。

石笋石钟千百态,晶莹剔透胜龙宫。

造化显神功。

采桑子

花苏草醒方回暖,只盼春风。

又怕春风。可叹流年暗换中。

世间诸事多无奈,贵也人生。

贱亦人生。蝇利蜗名终是空。

责任编辑:刘 威

篇5: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在第一次培训中,黄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读这本书的要求:读完之后,思考三个问题:

(1)成长经历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2)教学主张中,你最为认同的是哪个主张?(3)教学实录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节课?为什么?

带着对黄老师深深的敬意,我潜心捧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数一数做的读书笔记,居然也有三十多页。

品读成长经历——与思考结伴

“经常笔耕的人,课堂教学品味与不爱动笔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P4)“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静下来思考,提炼的习惯。”(P4)[我的解读:也许黄老师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他在精力充沛的岁月中,遇到了名师的指引,有了他们的指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奋斗,方让他成长得如此之快。我们也很幸运,现在终于可以与黄老师一起研究,一起成长。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并坚持不懈地写下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想也一样会进步的。如果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也许正是思考与阅读给我带来的。没有了阅读,没有了思考,便没有了文章,没有了灵感,没有了方向,感谢黄老师,重新让我拥有了读与写的冲动!]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业余时间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我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灵性就会逐渐枯竭。我的闲暇时光大部分是在读书中度

过。”(P4)

[我的解读:阅读是令人兴奋的,可以让人洗尽铅华,荡涤胸中的万千尘埃。阅读也可以给人带来灵感,赋予人思考的灵性。人的性情,只有在饱读诗书之后,才会愈发地舒展开来。人的感觉,也只有在饱读诗书之后,才会更加地被激发出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一些书,然后动笔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多年之间,我经常有这种美妙的感觉。可这几年,为什么读书会成为我奢侈的东西?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才能如此闲暇地沐浴在书的馨香之中,感受脉脉文字流淌在心中的感觉。给自己定一个阅读的计划,行动起来,挤出时间来阅读,在有限的生命中,用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书写自己的性灵,这真是一中美妙的感觉。] “我个人体验到:教师要想从是横祸中选择教学内容,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是不行的。”(P8)

“我在是生活的各个角落寻找灵感,春节联欢会,我不仅看节目,还琢磨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什么时候掀起高潮最好,如果这种结构放在我的课上是什么效果„„”(P9)

[我的解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之能,教学之用,我想这个创造与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去创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我还可以从中多思考,多做文章,多琢磨,这又提供了一个莫大的研究主题][由此,也引申出我最近的一个思考:在复习评研课中,只评不练,这种小组合作的效果低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复习课中出现只评不练的现象,有效吗?在复习课中,少一点泛滥的练习,多一些关键易错点的训练,然后一节复习课中空出10——15分钟,给学生当场仿照错题出题考同学,也许效果会更好,学生

也更活跃。这就成为课堂上的一个训练点了。复习课上,我们的练习练什么?不就是学生不会容易错的题目吗?复习课的模式变为:生互相当小老师,互改训练题目——上台针对难点题讲解自己的好方法——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同桌互相仿照出题考同学——互相改。这样的复习模式可以认真尝试一下。] “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的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P13)

“在我的生活中,思考并不是负担,它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随时随地自然发生的事。”(P14)

[我的解读:如果说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是与思考结伴这一节。这儿,我们感受到思考火花的精彩,思考给人带来的愉悦与收获。正是因为思考,黄老师把众多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地引进了课堂,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中也启发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与数学结合起来,带进课堂,这可以成为自己创造的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这作品,便是由发现而来,由思考而来。也启发了我,引进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瑰丽的数学空间,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生活气息浓厚,学生相当喜欢。甚至语文故事数学用,这片天地可开采的潜力也很大。潜下心来,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天地。努力去挖掘、开垦,必将有精彩的收获。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并巧妙地应用于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鲜活的数学,让孩子们眼睛为之一亮,也许一生中都会留下这一美妙的感觉,一生中都记得老师如何呈现这一知识点,那就成功了。] 品味教学主张——以生为本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

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P38)

[我的解读:为什么我们的课堂需要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来控制学生积极学习的状态?这是一种知识本身之外的激励手段。况且有时候会因为加分的状态影响上课的时间和思维的连贯性,这种方式是否太过了?我们需要寻求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这才是最佳的选择。而黄老师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做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最好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一种方式方法。因为生动的情境蕴涵着对知识的深刻阐述,便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主体参与决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数学全过程中,关键在教师。„„主体参与决非是简单地让学生举举手,动动口,你起来,他坐下,而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实现过程。”(P16)

“要从教教材变为如何有效地用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我们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更要在数学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人。”„„

[我的解读:看完黄老师的教学主张,我感觉他的思想精髓应该包含在“以学论教、发展为本、活化教材”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中。如果说我更认同哪一个教学主张,我则认为主张里边的“以学论教、活化教材”最令我欣赏。“以学论教”应该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定教”是一致的。而真正要做到这样,那么需要一定的智慧与艺术。要达到‘以学论教’的高度,则更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需要很多细节的支撑。比如教师全方位的知识底蕴,巧妙的智慧引领,用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并得以应用。而“活化教材”,更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用智慧的双眼,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生活化数学,边废为宝。把生活融入孩子的学习中,把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引进数学课堂。另外,关注细节,这是追求教学新境界的一个体现。只有充分关注细节,才能让更多的东西得以完整地记录下来。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高度与品质。再有,语言的修炼,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则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关注,长时间的培养与修炼。总而言之,“以生为本”,就是教学的方向与出路。] 品茗教学实录——以问题来带动点拨

阅读了黄老师十几个精彩的教学实录,掩卷沉思,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感觉每一个都是精品,每一个设计都有扣人心弦的地方。这充分显示了黄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有些甚至是多次执教,而每一次的设计都不一样。如《倒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都充分体现了黄老师追求卓越的教学态度。

其中,我感觉很值得我学习的是:以精巧到位的提问来带动课堂的点拨,这让我颇受启发。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点拨之处就是巧问、问到知识的关键之处,问到知识的关键点上。下面就是精彩的问题点拨摘录:

1、导入之问:“为什么8号球员在离底线最近的时候,却不射门,而要把球传给10号球员射门?”

2、新授之问:

“红领巾上有角吗?有几个角?”

“这三个图形都是角,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跟小组同学说说。”

“老师想在黑板上画一个角,怎么办?”

“请大家向这位同学一样,找一找,再指一指,我们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再举手回答。”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要看什么?”

“找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角,并画上角的记号,并标上1。” “你能在你画的角上再画一条线,变成一个有三个角的图形吗?” “同学们,这个用小棒摆成的角,大家看不清,怎么办?”

“这个小棒摆成的角放在展示仪上放大后,小棒变粗了,变长了,角变大了吗?”

“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个角,接着让他变大些,再大些,然后再小些。”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之问:

“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呢?”

“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而且还要学会验证,猜想、验证是许多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你们想不想做实验来验证一下呀?”

“小组活动要求:

A、先猜一猜,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 B、动手剪一剪。

C、把剪后的图形贴在表格相应的格子里。D、给图形的角做上记号。”

其次,同一个内容,每一次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黄老师与时俱进、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勇气。有人说:艺高人胆大,也许黄老师就是这样。每一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倒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篇6: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我觉得是一本很值得小学数学教师一读的书。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黄爱华个人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同是数学教师读后更令我惭愧,黄老师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觉得身为教师,特别是一名理工科的数学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不放弃学习与阅读的习惯。他从走出校门,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教以后,他更是流连书海,如痴如醉,页页精读,行行品味,字字琢磨。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钻研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研读过数学教学法,比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以掌握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分析过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过国内外不同教法的特点,不断探索儿童认知的最佳建构过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会列出书目,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年至少读五本教育专著,读中外教育史,读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阅读札记。多年来,所做的笔记就有80多万字。书,是他最好的朋友。学无止境,生活中的万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鲜活的教科书,而他则是那一个最痴迷的读者。因为,他坚信:向书本学习,因书本而智慧;向他人学习,因他人而智慧;向万物学习,因万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也。

如果说,学习是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黄爱华老师说: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黄爱华时刻都在备课,把生活中的情境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十分自然,又让他的学生觉得数学确实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他主张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做“数学实验”,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老师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

在教学方法上,他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美妙的课堂还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便能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里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的结尾,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

“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要求学号数能被2、3„„整除的学生依次出教室,全场的学生都要说出谁是几的倍数。当最后剩下学号是质数的同学时,他便问:“老师出一个什么数时,我们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们大声回答:“1”„„在一次全国的公开课上,当课上到这里,全场800多名教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之,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上一篇:生离死别的诗句下一篇:第1节 能源家族 教学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