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爱华一课有感

2024-05-02

听黄爱华一课有感(通用3篇)

篇1:听黄爱华一课有感

课堂尽显学生智慧

----听黄爱华《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偶然有幸听到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如沐春风。

一、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圆的认识》一课概念多,而这些概念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获得。本节课,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感悟、认识圆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体征,并通过学生自己表述,自然梳理这几个重要概念的核心词,获得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在学生表述这些概念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上台自由讲述,在动脑筋思考、动口参与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探究是贯穿课堂的主线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黄老师巧妙的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课伊始黄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井盖,提问:为什么做井盖要选圆形呢?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同学讨论并写出结论。引发了学生学习圆的知识的兴趣。随后提问什么是圆上任意一点?什么是圆心?直径?半径?使学生基本自学了《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数学知识。枯燥的数学知识在这里变成了富有乐趣的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以“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设计结尾,渗透数学史料内容,让学生明白“圆滑处世,正直为人”,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这堂课上,老师没有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尽显了学生潜在的智慧,而这些都是黄老师教学智慧与艺术的结果。

观看完了黄爱华老师这堂优秀课,我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如何向黄老师这样的名师靠拢。我认为,我们离不开这几个字“教、读、写、思”,有人总结出,优秀教师应该是:经验+反思。细分开来,意思等同于以上四个字。我们是一线教师,就离不开教学,实践出真知,实践总比理论强;读书使人明智,读书是我们学习其中一种渠道,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条流动的河流,而流动只能是靠不断的汲取书本的知识;读书,毕竟是读别人的杰作,唯有写,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思维火花的碰撞,写文章,写心得,往往是被我忽略的一个地方。没有写,我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可能迷失自己的方向,往往随波逐流,毫无个性。思,从古自今,哪位名师不是一直强调的。唯有思,才能知道自己遗漏、不足之处,如何弥补,如何改进。

作为新教师,我做到了第一点,而且教是马马虎虎的教。忽悠了一年,希望接下来的时间能够好好弥补,珍惜来之不易的拥有!

篇2:听黄爱华一课有感

----听黄爱华老师演讲有感马媛媛

课堂调控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每一堂课都是师生激情与智慧的合成,是不可重复的。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节奏的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都是老师课堂调控能力的展现。近日,听了黄爱华老师的演讲使我深受启发。

有一次,黄老师在讲一节课,讲课的开始,黄老师准备了一段“新闻联播”的插曲(没有图像)放给学生们听,大多数人一听其实就能听出来是“新闻联播”了,但是恰恰黄老师在让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出现了状况:有个学生很踊跃的举起了手,迅速的站了起来,开心的回答:“这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 顿时课堂一片嘘声。

哇,第一个学生站出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他这样一回答,整节课肯定就给他已经定位了,音乐差生啊!孩子们都在抱怨他。这不是我们课前所预想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个学生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噢,这倒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呐,这个旋律里头有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相近的地方,要不然你怎么会听出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呢?很值得研究呢!”

众学生答:是新闻联播,是新闻联播!

师:喂,他们都说是新闻联播,你再想想是不是新闻联播呢? “„„是的,是的”

“哦,没关系,其实就是新闻联播。”

„„

听了黄老师的处理过程,让我领悟到,对于这样积极地学生,如此大相径庭的回答,这样的处理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意外生成,不能一巴掌拍死,反而要学会艺术的处理,让这样回答的学生有台阶下的同时还要注意衔接到你的课堂预设上,不然处理不好你也会冷场,反而对课堂的预设可能会背道而驰。

黄老师在接下来这节课中,给了这个孩子五次发言的机会,只要他说的是对的,黄老师就放大他的优点,并且讲出这名学生有怎样的思考,说白了就是要给足了学生面子。

作为教师,黄老师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行,始终用这种眼观来观察和判断。那么作为孩子们,他们觉得在课堂上就是安全的,愉悦的,快乐和轻松的,在这样环境里上课的孩子们,他们的思维就会打开,就会很活跃,就会去思考,他们就不会担心因为拿了老师的教具而被老师责骂,不会因为拿了粉笔鞋子而被老师打手„„是啊,有了这样的沟通,大家都处在老师建立的“思维场”中学习,课堂上还担心没有人回答问题,没有人思考问题吗?

黄老师做到了,因为他把学生都当做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上课的同时他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场,高度地在意每一个小个体就是一个个小生命,他们在这一过程当中,是一段生命的成长经历,他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尊重这小小的生命个体,那么教育其实就是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

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度,我觉得我们都应当向黄老师学习,对待学

篇3:听《奖》一课有感

一.精巧的环节构思

课堂精巧的板块设计, 始于全国名师余映潮。例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设计了精美的几个教学板块: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奖》整节课由几个板块构成: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板块的设计牢牢扣住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由情境导入, 到语言品读, 再到主旨领悟, 课外延伸, 环节设计丝丝入扣, 又清晰明了。一节好课应当让人知道老师要教什么, 而有的课让人听完了反而更糊涂。从这一点来说, 《奖》一课, 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听得明白, 听课的老师听得也清清楚楚。

二.强烈的文本意识

现在有的语文课严重脱离文本, 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教什么。现代文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 正所谓走得进去, 出得来。《奖》一课让我们感受到, 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个环节, 无一不围绕着文本展开。在“阅读一段人生”的环节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 再读课文, 进一步品读文本, 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 品读语言的妙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 缺少品读语言的课堂不是语文课。这个环节, 施老师带领学生品读了父亲“狂热”的表现, 通过对文本中“快步”、“酸溜溜”、“亲自”等词语的品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对奖如此“狂热”的父亲的形像,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当中, 一步步地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三.丰富的朗读体验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施老师的朗读设计别具特色, 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伊始, 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 音乐响起, 施老师请大家聆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 在忧伤的音乐中, 范读课文1-4节, 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 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忧伤而绝望的心情。这样的情境导入, 简洁明了, 不做任何修饰, 不花哨,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课上分角色的朗读扮演父女, 则给了他们充分的体验空间, 人物看似平淡的语言, 朗读起来, 却意味深长, 在朗读之中, 父亲的爱女之心跃然纸上。课堂的“亮点”, 出现在整节课的结尾“传递一句心声”环节。女儿大声地呼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 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施老师请学生们设想,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代替这位父亲诉说心声, 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角色体验, 又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内涵, 所以此时学生们很容易替这位父亲说出:“乖, 我所有的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执教者安排全体女生朗读女儿的心声, 全体男生朗读父亲的心声, 此时课堂上响起了感人的父女对话, 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到达了高潮。伟大的父爱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 不仅是为了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而响起, 更是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爱子之情的父亲而响起。

四.精美的课件辅助

真正的语文课,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发挥它最大的功用, 而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奖》一课中课件的使用贯穿整节课, 缺少课件, 就缺少了环节的展示, 就缺少了任务的明确, 就缺少了构思的精美。“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当一个个漂亮的小标题展示在课件上时, 我们除了赞叹标题作为环节介绍的精美之外, 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环节要具体地做什么事情,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用什么来做抓手, 拿着笔, 要勾画文中的什么句子, 具体到阅读文中的什么段落, 学生都非常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有教师的主导, 而在《奖》的课件中, 我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上一篇:泉沟小学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提高学生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