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安全生产工作创新论文

2024-05-05

县域安全生产工作创新论文(精选6篇)

篇1:县域安全生产工作创新论文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多,有相当一些私营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管理松弛,事故隐患严重,这对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全国面上的安全生产形势,更要全面把握县域内安全生产及监管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好安监工作。这就要求县一级安监工作负责人必须在新形势下树立新观念,采取新方法,探索新模式,建立新体系,使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党的十七大和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是作为进一步完善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贯彻落实“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我们就要广泛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党和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传达贯彻到各级政府和企业,并让其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保障安全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工作中,我们要加大对安全生产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的宣传力度,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制度,纳入政绩业绩,促使落实到位;大力培育安全诚信和安全道德,通过宣传教育、规范引导、评价表彰、培育示范等方法途径,在全社会特别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层,倡导树立安全诚信意识和安全道德观念,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为建立全县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和构建和谐平邑、平安平邑奠定基础。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时刻绷紧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这根弦

一是在安全理念上,要牢固树立小康社会首先是安全社会,安全就是生活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保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规划、同步实施。

二是在安全领域上,要从单纯抓生产安全向生活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领域扩展。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创建“平安县市”的重要内容,把安全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社会稳定工作切实抓好。

三是在安全职责上,把安全工作当作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统揽全局的作用,形成各级政府牵头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树立安全也是政绩的观念,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党委、政府和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在安全管理上,要改变围绕事故抓安全的管理模式,坚持依法管理,走社会化、市场化管理的路子。变“孤军奋战”抓安全,为动员社会力量、借助市场推动抓安全。生产企业和部门要充分把握新形势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实行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切实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促进安全生产的低成本运营。要突出强化“五种意识”,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快推进“五个转变”,即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从单一的大检查向强化基础转变,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通过政府、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积极探索和实践,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以完善监管体系为目标,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完善的监管体系是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保障。县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决定》要求,落实安监机构的职能、编制和人员配备,进一步强化监管工作的权威性。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做到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实现监管手段的创新。一是严格执行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根据辖区实际,制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和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领域的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同时,要严格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三同时”审查和安全生产评价、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二是依法制定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如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制度,对从事矿山开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企业征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三是要善于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通过完善安全控制指标体系、安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加强执法和舆论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动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制定县级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加快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对辖区

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监控。发挥专家组以及科研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整合安全生产科研力量,针对重要工业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开展重大安全管理课题的科研攻关;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力推广普及安全高新技术,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

深化隐患治理专项整治,加快应急救援和

事故防范

从国内一些地区最近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来看,有安全意识的问题,有设施的问题,有管理的问题,也有应急抢险能力的问题,安监部门必须引以为戒,举一反三,从专项整治入手,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和水上交通、消防、民用爆炸物品、锅炉压力容器、林区防火、用电、学校、旅游及游乐场所、建筑施工、食品卫生等十二个重点安全领域的专项整治。我局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企业层面: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在治理上狠下功夫,所有重大隐患都要落实整改责任、资金和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推行安全承诺,开展企业安全诚信评价试点;在高危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打“三非”、反“三违”、防“三超”活动;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政府层面:完善对高危重点行业的指导意见,对重大隐患实行跟踪督办、逐项整改销号;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严格安全许可制度,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整改不合格、危及安全生产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吊销相关证照;探索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监管机制,完善对小企业的监管办法。对一些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重点行业,如矿山、交通、爆炸物品、锅炉压力容器、危险化学品等,按照项目名称、责任人、负责人、监督管理人、监管级别等内容一律分主次托清底子建立了微机档案。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实行限期整改和销号式管理,由县领导牵头负责每一除隐患的整改。几年来,平邑县安监局共消除一般事故隐患1万多条,较大事故隐患300多条,依法取缔、关闭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有证矿山、企业20余家。

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落实企业责任主体的基本途径

“全员安全管理”活动,就是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位员工上来。是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落实企业责任主体的基本途径,也是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任务。安监部门要把那些事故案例作为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内容,警钟长鸣。政府及安监部门不能因为在管辖的范围内没有发生生产事故,或发生过一些小事故,没有重特大事故,就麻痹。开展全员安全管理,隐患治理活动,应与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结合起来,依法整顿和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性、深层次问题,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确保辖区内生产安全。

平邑县有各种矿山企业220多家,占临沂市12个县区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地下开采矿山20家,占全市近三分之一,森林面积89万亩,占全市的六分之一,水库塘坝711座,1000多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10多万台机动车辆,多项高危行业居全市前列,安全监管任务繁重。近几年来,我县全面探索实行全员安全管理责任制,狠抓全员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取得明显成效,连续8年没有发生安全较大事故。

加强队伍作风和廉政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建机构、强班子、带队伍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目前,平邑县安监局班子齐全、队伍配备年轻精干,并成立了执法监察大队和石膏矿山服务中心。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迅速由23个扩大到52个。在27个县直部门成立了安监科室或配备了安监员,在16个乡镇成立了安监站和执法监察中队(合署办公)并授权执法。在738个行政村成立了安全生产理事会,在569家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企业和23家县属(含改制)企业成立了安监科室,在其他100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配备了专兼职安监员。全县专职安监人员达150余人,生产经营单位专职安监人员2800人,专兼职安监员达6700多人,并保持了安监人员的稳定,做到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

全县安监系统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部署,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贯彻好落实好。深入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艰苦奋斗和权力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深化“九条纪律”和《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刚刚发布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教育引导全县安监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规范执法行为,严防发生违法、违规和违纪问题。局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为干部职工作出表率,确保队伍不出现违法违纪问题。今年,平邑县安监系统认真开展“两好一高”活动,不断提升安监队伍形象和履职能力。作风好,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办实事、求实效。形象好,就是要坚持依法办事,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效率高,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机关工作水平。

几年来,平邑县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责任安全事故。全县各类事故起数、死伤人数、经济损失大幅下降。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都有了明显进步,多项工作受到省、市安监局的肯定,并在全省、全市推广,但是,我们欣安思危,一定要深刻汲取“4.28”特别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的沉痛教训,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市的指示精神,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切实采取标本兼治的硬措施,加快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篇2:县域安全生产工作创新论文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二十多年来,科技部对毕节试验区的有关科技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依靠科技促进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长期以来,科技部始终把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纳入每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支撑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计划和工作,对毕节试验区的建设给予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部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万钢部长、李学勇书记等领导多次深入试验区,对试验区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和基层科技工作进行认真调研和指导。2008年年初试验区遭受冰雪灾害,科技部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亲自带队赴毕节地区实地调研,并捐赠了星火科技图书室、远程培训卫星接收器材、实用技术光盘,以及种苗、种猪等物化技术。根据调研结果,科技部党组决定从机动费中调济300万元,加强毕节试验区科技规划和新农村科技示范工作。

1.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和促进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向试验区集聚,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结合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工作,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持试验区发展循环农业和特色产业。星火计划安排经费470多万元,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村信息化、循环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等工作;富民强县科技工程安排近500万元支持纳雍、织金和大方等县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饲料和地道中药材等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安排70万元支持杜鹃栽培繁殖等花卉产业。2001年,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并将毕节地区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在全区6个县市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些科技项目和工作,有力推动了试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基层科技能力的提升。

2.坚持以人为本,以星火学校、星火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与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组织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到现场示范指导,以加强技术的可操作性为目标,使农民增强科技意识、掌握实用技术。二是开辟科技扶贫远程课堂,通过科技扶贫远程教育培训卫星接收装置,发挥北京的专家优势,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传递科技信息。三是联合中宣部、统战部等11个部委将“科技列车”开到毕节,开展科技专题讲座27场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6000余人次,科技咨询3000余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医疗义诊1000多人次,并捐赠640台龙蕊便携电脑、20个电脑教室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等各类科技物资。2008年,毕节试验区组织举办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46期,2159人次参加培训。这些培训和活动大大增强了试验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3.按城乡统筹要求,以农村科技信化为手段,缩小城乡时空距离。长期以来,科技部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近年来,支持毕节试验区建成1个地级科技信息中心、1个县级科技信息中心、13个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站,培育了20多名农村信息专家、100多名信息员队伍、400多个科技信息示范户,建成一批数据库。同时,探索了多种信息传输渠道和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增强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4.围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瞄准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在实践中找准科技工作切入点,始终把解决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科技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组织技术攻关、开展试点和示范、推广实用技术、加强科技培训,从而集中有限资源,发挥辐射效应。“十一五”期间,科技部针对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性,以及试验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难题,通过科技支撑计划加大了对一些重点难题的研究开发力度。组织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中国农科院、毕节地区农科院、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围绕“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喀斯特山区特有作物有益基因资源发掘与转基因安全”、“高寒山区设施农业”和“喀斯特地区灾后农村信息化”等四个项目投入科研经费5380万元,进行集中攻关。目前这批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环境重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5.坚持以地方为主体,充分发挥试验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积极推动“部省会商”机制,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部省的联动和力量的集成,共同推进试验区科技工作。二是通过促进贵州省科技厅与地市(州)政府设立“联合资金”等形式,有效地推动试验区基层科技工作。三是坚持科技项目的“引导”原则,不“包打天下”,在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向严峻。同时,我国贫困标准已由每人年收入688元提高到1196元,各级政府面临的扶贫任务和压力必然也将加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紧密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充分发挥科技在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与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以及相关部门的联合,依靠科技进步,共同促进毕节试验区发展,完成“扶贫开发、人口控制、生态治理”三大任务。

1.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扶贫致富步伐。针对毕节区域经济比较落后,产业不发达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畜牧业、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科技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等工作,切实为解决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2.重点推进试验区生态建设。毕节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地区。在特殊生态的治理方面,科技的作用空间很大。按照部省共建协议,科技部将会同贵州省科技厅与毕节地区共同研究科技支撑推动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3.把民生改善摆到突出位置。目前,毕节人口基数较大,人地矛盾突出,为民生改善带来诸多困难。科技部将根据毕节的实际,围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毕节地区改善民生方面的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篇3:县域安全生产工作创新论文

一、前言

县域经济指的是在县级行政区域空间内结合本地资源禀赋, 统筹安排经济、自然资源、生态而形成的具有区域本土特色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它以三农为主体, 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为发展主题。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举措。但是贵州县域金融市场上, 一方面, 供给不足和需求旺盛的不平衡性矛盾从来没有解决;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对县域金融的存量和增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如何对县域普惠金融进行创新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贵州省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分析

当前, 贵州省被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 与粤桂共建贵广高铁经济带, 各级政府也在联合相关的民营企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大数据、医药大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也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而“十三五”规划期间, 贵州省由于城镇化建设将会加大融资需求。

首先, 从政府横向来看, 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为了完善地方基础设施, 会加大对公路、铁路、机场、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等民生项目的投资。但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有限性, 尤其是地方债务危机的影响, 政府对其区域范围内投资项目有着较大的资金需求缺口。从政府纵向来看, 市级政府债务仍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体, 且县级和乡级政府债务增长快速, 债务刚性偿付压力大, 因此, 政府不能提供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相平衡的金融供给。

其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民营企业面临很多机遇。贵州省内的县域经济民营企业中, 少部分是骨干企业, 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 虽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结构转型稳步推进的宏观环境下, 这些中小企业营收有所增长, 但其成本支出, 尤其是场地租金成本和信贷资金成本上升较快, 盈利状况改善有限, 整体经营状况仍面临较大挑战。虽然央行一再降息, 但是处于经济体末梢的它们几乎没有得到融资实惠。此外, 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 由于财务管理不健全、年营收规模较小、经营不确定性因素多、资金链持续偏紧、应收账款账期变长数量加大、抵质押物跟不上等因素, 这些中小企业更是处于风险暴露期的风口浪尖上, 因此传统的银行信贷产品由于规避风险而不会轻易地给这些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从而使得这些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缺口加大。

第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 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局限于传统的借贷产品了。他们在资金结算、理财保险、其他中间业务、移动便捷支付等方面有着极大的需求。另一方面, 在贵州省各县, 几乎是农村信用社独占鳌头, 除极少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体制户外, 一般的农户家庭很少能申请到农信社的贷款。

因此, 县域经济体系内, 金融供需严重失衡, 不能很好地激发资金要素流入县域、流入农村, 推动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 从而不能很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创新县域普惠金融, 解决县域经济融资困境

古人云:“水有源, 故其流不穷;木有根, 故其生不穷,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血脉、源泉。而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 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便捷地、有效地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 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发展,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创新普惠县域金融以解决县域经济融资困境、助力贵州县域经济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县域普惠金融组织体系

当前, 在贵州县域经济体系, 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国有银行县级支行, 以及邮政储蓄注资, 缺乏金融机构适度竞争的局面。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三农”方向进一步明确, 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农村信用社乡镇网点覆盖率低, 很多农信社开始进入城市建设网点, 有的干脆改为商业银行, 已经远离了“合作制”原则;远离了乡镇;远离了农业、农村、农民, 不能很好地掌握辖内企业、农户信息, 导致了信贷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不对称又加大了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 因此农信社不能很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国有银行县级支行由于没有信贷审批权限, 因此信贷业务办理耗时长。邮政储蓄银行贷款量少, 间接成为了县域资金的“抽水机”。此外, 这些金融机构网点基本设置在城市而乡镇网点少及人力不足, 无法保证业务及时开展。

因此, 针对当前县域金融发展不足的现状, 可采取以下对策:

(1) 放宽县域金融民间资本准入门槛, 允许有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县域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县域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 应该遵循县-乡-村的垂直一体化。

(2) 结合县域农村产业合作社, 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 创新内置金融机制, 探索农村“内部造血”金融组织体系, 从而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弱化风险。

2.创新县域普惠金融产品, 加快服务方式转变

(1) 大力发展面向县域经济的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是专门经营租赁业务的公司, 通过提供租赁设备而定期向承租人收取租金, 租期届满时, 承租人向租赁公司交付少量的的名义贷价, 双方即可办理租赁物件的产权转移手续。县域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 可有效地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拓宽“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因此, 政府应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大对融资租赁公司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县域金融租赁公司秉承“立足贵州、普惠金融、农字当头、聚焦农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的经营理念, 大力发展农机租赁业务;同时积极拓展现代物流、新能源等行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对于每一笔金融租赁业务, 政府参照业务实际发生金额给出租人、承租人发放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奖励或贴息。

(2) 引导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大力引入股权投资基金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一般合伙人, 负无限责任;县域地方政府作为有限合伙人, 承担有限责任, 盘活民间资本, 降低政府风险。基金公司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既不是完全着眼于利润最大化的纯商业投资, 也不是无偿的财政投入, 而是通过向被投资企业提供服务, 获取稳定投资回报。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 政府部门在调结构、促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可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县域内战略新兴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等的投入支持, 成为培育县域新兴产业、扶植企业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 政府作为有限合伙人, 宏观政策的制定、指导和调控作用对推动股权投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而可优化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环境。

(3) 创新发展县域混合所有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促进金融要素聚集效应。政府可联合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符合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三农企业融资需要的、涵盖项目立项、项目尽职调查、项目风险评审、项目后期跟踪管理、增信、收益回报、风险追偿等机制的混合所有制县域融资平台。同时创新配套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为企业提供融资、项目评估、项目对接、基金组建管理等系统服务, 并与地方政府、银行、担保、基金等机构达成试点合作意向。

在平台风险补偿机制上, 政府拿出适当比例的资金, 作为风险补偿准备金专户存放, 用于弥补不能还款企业的违约风险, 从而为企业债权融资提供间接的担保增信机制。另外, 建立“政府购买基金”机制, 对非传统信贷产品, 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高时, 由政府建立专项购买服务基金, 用于购买融资过程中所负担的担保费、评估费、评级费、公证费、平台服务费等相关费用。

3.构建县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扩大县域经济直接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 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信贷市场的间接融资工具, 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融资结构很不合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 市场利率化步伐也在加快, 更应该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形成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两轮驱动的格局。因此要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在工商注册、税收优惠、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引入区域性股权中心县级办事处、基金公司县级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县级办事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引进金融专业人才, 对不同层次的企业进行不同的辅导, 组织推动企业分步实现在不同层次市场间的挂牌、转板和上市;积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定期举办县域民营企业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座谈会, 大力倡导企业和社会转变传统的间接融资理念。总之, 要逐步建成功能齐全、优势互补、层次分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4.创新“两权”抵押, 激活县域抵质押要素市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 这对于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产, 激发县域金融活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政府要联合法律专家、农村经济专家、金融专家及相关的行政单位, 进行深入的调研, 多听取农户的意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讨论其程序合法性、风控机制及操作流程等。

(2) 积极推进两权确认工作, 并做好相关的确权颁证等配套工作。

(3) 建立物权交易融资平台试点,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流转给物权交易融资平台, 再以物权融资中心为企业和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还款保证。并完善相关的产权交易仲裁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评估机制、资产抵押机制、风控机制及贷后追偿资产处置机制等。再以点带面, 稳妥推进整个县域的“两权”抵押。

5.打造良好的县域普惠金融信用生态环境

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规范企业运营机制, 并联合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涵盖县域行政单位、企业、农户的信用体系。县域金融管理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适合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 取消金融机构目前“各自为政”的信用评价办法, 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信用生态环境。

四、结语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承担着我国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而县域普惠金融必将激发资金要素的存量和增量增加, 从而提高金融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须扩大县域金融有效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解决县域金融供需不平衡性矛盾, 从而助力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县域农村金融创新探索

沈阳市农村金融创新基本情况

沈阳市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所辖各县(市)联社在人民银行票据置换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在支农贷款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金融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其中新民市和康平县分别在信贷途径和保险代理方面做出重要创新。

新民市农信社根据新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投放棚菜开发贷款,在设施农业建设贷款工作中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农信贷工作呈现出新局面:(一)改变了单户贷款额度确定办法,由过去按耕作面积和最高额度双重因素控制变为取消额度上限,按农户实际开发面积确定贷款额,最高贷款额达到50万元;(二)扩大联户担保额度,额度由过去的不超过3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10万元;(三)引进沈阳市恒信担保公司为10万元以上的贷款提供担保,打开了大额农户贷款通道;(四)按农业生产周期安排贷款约期满足贷户需要。

康平县农信社积极开展保险代理业务,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了风险补偿途径。农信社在对农村中小型企业、农户、设施农业发放贷款的同时办理相应的保险业务,如发生损失,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额度内给予补偿,从而减少贷款形成逾期和损失。截至2009年9月末,康平县农信社开展此类业务的户数为5672户,贷款保险金额11428万元,农村企业、农户已经从中获得赔偿71万元,农信社从中实现利润4万元。

同时,沈阳市各县(市)农信社在增资扩股的基础上,也注重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陆续建立一级法人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农信社实行的等级信用社、等级信贷员的制度也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工作效率。

此外,沈阳市各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在积极筹建中。截至2009年10月,35家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了辽宁省政府的审批,进入到筹备开业阶段。一些县(市)政府为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相继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协调金融工作关系,推进政、银、企工作衔接。

县域金融创新工作的稳步开展,使得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县域经济发展也逐年加速。

沈阳市农村金融创新实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创新。沈阳市辖内四县之一的法库县作为辽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地区,在人民银行法库县支行的推动下,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创新。2009年3月,法库县长岗子村辣椒专业合作社获得耕地抵押贷款30万元,这是辽宁省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缓解农村金融领域中长期存在的农民贷款担保难和缺乏抵押物的问题走出了新的路子。具体做法是:辣椒专业合作社922.3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经法库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评估,银行依据流转中心的评估报告,合作社承诺以辣椒收入作为还款来源,以922.3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物发放贷款30万元。截至2009年9月末,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2笔,金额219.44万元。

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辽中和法库县农信社根据本地区林地较多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具体做法是:由辖内林权所有人以自有林权做抵押向农信社提出贷款申请,并在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当贷款出现风险时,以借款人林权覆盖风险。通过这种创新,增加了农民贷款的有效抵押物,提高了贷款投放数量,促进了农信社盈利。截至2009年10月,辽中、法库农信社林权抵押贷款累放5125万元,支持农户195户,农信社实现利润200万元,到目前为止贷款不良率为零。

以“信用评级+贷款额度授信”方式创新农户贷款模式。多年来,虽然农户贷款年年增加,但传统的信贷管理方式存在贷款管理粗放、贷款发放依据不充分、随意性较大、同农业生产周期脱节、贷款调查走形式、基础数据采集环节薄弱等问题,抑制了信贷支农效果的增强,适应不了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对信贷工作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状况,新民市农信社制定了《新民市农村信用联社最高额保证贷款管理办法》,在21个地处农村的基层信用社试点实行。主要内容是:

1.经借款人申请,对符合基本贷款条件的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按照既全面科学又简便易行的原则,设定6个方面、15个项目的农户资信评定表,总分100分。按评分结果,将农户划分为AAA、AA、A、BB、B五个信用等级。

2.对AAA、AA、A三个级别的农户分别授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信用额度,核发《农户贷款证》。信用额度三年内有效,期满重新评定。

3.打破农户贷款春季集中发放、秋冬集中回收的旧有模式。在有效授信期内,农户持贷款证可随时贷款、随时归还,贷款约期尊重贷户意见。

新民市农信社的这一举措,实现了诸多创新,收到多方面成效。一是改变了延续50多年的农户贷款旧有方式——春放秋收,实现了贷款工作的常态化,适应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新的资金需求情况;二是新的管理办法规定,贷款除用于种养业、加工运输、购买农机具等生产需求外,还可用于建房、医疗、助学等生活消费,贷款的用途得到了扩大;三是贷款额度的确定有了实际依据,改变了过去贷款额度“一刀切”的情况,贷款额度的确定有根有据,贷款放得踏实,贷户也无怨言;四是顶名贷款现象得到了有力控制,贷款户实了,有利于降低信贷风险。

深化农村金融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任何一项金融创新的开展和深入都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同时也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于农村金融创新尤其如此。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这种创新方式是否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二是贷款风险是否可控。由于缺乏相应的抵(质)押物流转平台,一旦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抵(质)押物的处置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非常困难。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涉及到金融部门,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农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县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县域农村金融创新,积极配合解决金融创新涉及到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问题,同时适当出台扶持金融创新的政策,鼓励发展适合本地区农村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二是落实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对支持“三农”发展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风险拨备、呆账核销上应制订相关优惠政策,以保护涉农金融机构的利益,激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创新的热情。

三是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基础条件,应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贷款公司。真正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县域支行的存贷比例和农贷比例做出政策性规定。同时应加快农业银行改革步伐,促其重返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其资金实力雄厚、机构网络健全、信贷工作实力较强的特点,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金融支持主力军的责任。

四是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加大征信宣传力度,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或对涉农保险给予财政补助;建立与商业性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有效提升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探索扩大担保物范围,开展林权、水域等抵押贷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扩大贷款规模创造条件。

五是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调整农村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吸引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毕业回家就业,不断充实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力量。

篇5: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文章论证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七大” 举措。

[关 键 词] 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 特色经济。

[作者简介] 刘 彬,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王新爱,河北经贸大学工商学院教师。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 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能不能快发展、大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 度、观念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成效。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且县与县之间、城乡之间 发展很不平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着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到位问题。表现在一些原来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县市,发展差距拉大。有的县发展思路明确,能够抢抓机遇,争上项目,短短几年经济发展就上了台阶,而有的县市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一些县经济发展缓慢,综合经济实 力在全市的位次不断下降。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原始积累不足,自身发展能力弱,导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 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

3.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 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证,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

4.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 境建设的落后,造成城市载体功能不强,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 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1.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提供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建国以来,我国的省地市镇的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机构层级过多, 重叠设置,臃肿不堪,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1995年前后,河北省逐渐撤销了省政府派出机构——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市管县。在当前形势下,这种体制的 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省县上传下达、请示汇报必须经市一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无形中多了一道门槛。2005年初,河北省对22个县(市)实施扩权强县试点受到 各方关注。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的提出应扩大“扩权强县”试点,有的提出减少垂直管理部门,有的提出要还权于基层,等等.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的行 政体制上看,省直管县完全是可行的,对壮大县域经济和提高县域发展速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工业化为核心,培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落。县域经济滞后主要还是生产力发展滞后。壮大县域经济要将资源开放利用与环境生态 保护结合起来,在生产力发展创新上下功夫,要客观冷静选准主导产业,这是培育县域经济的基础,也关系到县域本身的存在与发展。选主导产业要看自然资源,更 要看经济优势和区位条件;要看绝对优势,相对优势,更要看竞争优势和错位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要看产业、产品自身,更要看前向后向的带动力;要看现 实可能性,更要看今后的成长性;要看能够“富民”,最好还能“强县”。主导产业不在多,贵在精。总的看要因县制宜“一县一策”,要科技领先,走以资源与特 产精深加工增值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发挥项目载体作用,发展资源与特产的加工业,特别是 精深加工,带动相关基地与服务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走链条与集群式发展模式,紧抓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在做大做强做优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炼使传统产品与工艺标准化、流程化,发展各种特色、传统、民族的绿色产品等。

3.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使其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 展,加速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经济的份额和实力,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 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构建开放型县域经济。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发两个市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 略。一是积极有

效利用外资,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到河北各县投资。二是加快转变外 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型创汇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扩大境 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4.以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为目标,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环渤海经济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江三角之后我国的又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河北县域 经济要抓住机遇,在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扩大与京津的合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机 遇,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战略合作。为此,一要借助这一平台,发展特色、优质、标准化、绿色产品来提高县域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京津 做大对外出口,扩大对外影响。二要做好招商引资,广引人才、技术、资金,做强做大县域加工制造业。三要借助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旅游特色为龙头,以名人文化 为依托,通过文化、休闲度假、购物、旅游等做好京津的休闲后花园。四要发挥区位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争取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

5.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必须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各地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优势,大力发 展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小杂粮生产,同时要努力进行各种农产品内部结构的调整,减少常规品种,提高优质产品的种植,搞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创名 牌产品。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了切实解决好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和完成产品的价值实现的问题,第一,可通过整合一些效益不太好、环境污染问题 又比较严重的企业转型;第二,可通过集资筹建部分产供销一体化、有利益联系的股份制专业组织;第三,可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进行科技攻关和开发等,大力 发展农产品的改良、保鲜、储运和加工;第四,要努力做好对农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工作,加快培育强势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化发展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能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县域 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电力、医药、煤炭等重点行业循环式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 组合,鼓励循环式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耗能、低耗水、高产出的行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二要加强对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增加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投入,多方筹措环保资金。(本文系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结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80420)

参考文献:

1.赵会芳:“对县域经济特点和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张学军:“探索壮大县域经济的新路子”,载《领导科学》2006年第11期。

3.林光彬:“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李 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壮大县域经济”,载《求实》2006年第1期。

篇6:县域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一、县域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有研究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相对于一个县而言,县域现代化同样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大多数县域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确实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但在社会现代化方面还明显滞后。很难设想没有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县域能够实现完全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不仅是县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县域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以家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比较严重,而且当问题出现时,因为其借贷能力较弱,银行不批准其借贷请求等等一系列原因。局限于县域的规模及人的消费水平,大部分投资商不愿意把资产放在对县域的建设上,承担可能倒闭的风险。更有甚的是有些城市还会与县域抢项目,争夺资金,这就进一步减弱了县域的竞争力。其次就是县域的管理体制不够清晰和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管理人员整体状况看,年龄偏大,高化水平编低,高中毕业生能占上50%,高中以上学历的都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证书,即使拿到大专证书,实际水平也只不过是高中生水平,初中学历占有一定比例。再比如对公务员的管理。公务员上班时间打游戏,不思考应当怎样为人民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推卸责任。有利的事情就相互竞争,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第三就是县域管理持久性弱,一些问题久治不愈。加之,由于市民素质不高,一个人扫,几十个人扔,不采取有效办法,管理人员根本管不过来,严重影响市貌整洁。比如人们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在各种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各种“牛皮癣”处处可见。再如果现在出台一个新政策的话,一旦执行时遇到困难,那么执行者就会产生放弃的想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卫生方面状县域社会管理方式创新。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水平,忽视经费投入,特别做为国家级贫困县,没有经费做保证,建设高标准、高水平、档次高的文明城市很难,即使严重超负荷工作,也只能是穷日子过干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政设施不足与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乱停车问题,主要是对停车场地没有长远的规划设计,公厕建设问题,数量不足,缺口较大,不仅给市民带来不便,给我们自身管理也带来困难,随意大小便的人多,环境卫生差。

二、县域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史。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时代性,能否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这个社会和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经得起改革、创新能力强的政党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当今中国的国情而言,我们能否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下功夫,这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从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当前的基本国情,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执政党的宗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当前基本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但再好的社会制度、社会管理体系都有其不足的地方,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言,正确协调生产力发展需求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要处理好这一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矛盾,我们就必须关心国家的管理制度,自觉地参与到社会管

理的大潮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社会参与者的社会效能,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下面就简要的谈谈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消灭素质教育下的应试阴影

素质教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变革。它的实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当今时代条件下党的教育理论与政策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的发展成果。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看当今教育的发展毋庸置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国家从财政预算方面逐年增加,这就充分说明对教育的重视。从硬件设施的配备到师资力量的加强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但许多山区、边远地区的素质教育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按成绩分班、周末补课、取消学生的自由自习时间、封闭式管理、升学唯笔试分数论高低等等。这些现象都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相抵触,未成年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在校中学生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可是大部分山区初级中学的学生的学习时间都超过10个小时,这就很明显的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我们常开玩笑说:“现在社会上最苦的人应该是正在接受义义务教育的学生。”从早上六点多起床至晚上十一点,除三餐时间(近一个半小时)外几乎都在学习。有些同学甚至一天保持坐姿就在8小时以上,试问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何好处。造成这些应试阴影与我们的教育评价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要在卷面成绩的拼杀中留有一丝希望就只好违背教育发展规律,违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搞“时间+汗水”的疲劳战术。要彻底改变这一畸形教育模式我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改变唯分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式。如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可增加几个得分项目(道德素质+社会实践+平时成绩+面试成绩+卷面成绩=综合成绩),要在这一评价方式中得高分,学校教育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教育违法、违规行为。

二、规范土地

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左右,土地自然成为了广大农民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许多企业、公益设施都进入了农村,农村土地权属的流转问题、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就业保障,给失地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许多农村的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低,与就业的条件相差甚远,在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今天,失地农民自然就成为待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协调工作最难做的就是土地权属的流转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死存亡问题,作为执政者最应该关心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保障问题,这一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民心向背、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必须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问题。一方面加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法律保障,充分贯彻土地流转自愿的原则,严厉督察地方政府干涉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如果是国家公益建设需要征用农民的土地可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集体为单位,根据征用土地数量在集体内部进行有机调整,保障失地农民经过在集体内的调整再一次获得土地使用权。要使用这一办法必须是所征土地数量较少,国家征地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必须是集体。第二,如果国家所征用的土地较多,剩余土地难以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那就必须把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在给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通过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本人按百分比购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存。另一方是必须加强土地权属管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使用权属管理混乱,先占为主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一现象的存在,充分加剧了土地纠纷案件的升级,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从而进一步遏制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城

镇化的规划建设。要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清查,严厉打击非法侵占、使用行为,全面解决土地使用权属混乱的历史遗留问题,把土地使用的规范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一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土地管理的行政监管力度,监管网络要能覆盖全国各地,要让所有的土地使用户都知道举报非法使用、占用土地的热线电话,此举能充分保障耕地和林地不受破坏,减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矛盾纠纷。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管理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社会管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时代性,要保证它的先进性,我们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其为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服务。从我国的社会管理来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已经构建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格局,但它也不是万能格局,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也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强和创新,只有我们所有社会参与者、社会管理人员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管理才会发现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县域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成为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管理者、服务者;应更加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应努力促进和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应最大程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应着力减少社会管理和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深化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创新的重点应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公民文明素质的培养,引导公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3.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机制体系。当前,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1)社会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构建由政府部门、有关社会组织和利益群体参与的社会管理综合决策机制,有利于满足决策主体多元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使政府在社会政策、法规制订等方面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实现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奠定基础,为推进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依据。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执行机制,即要求执行主体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有违政府公共管理法规标准和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信息,指挥调遣各方面的管理资源及时执法,保证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执行到位,使各种违反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这两个层面的机制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做到决策符合实际、利于执行,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又能够及时反馈到决策层。

(2)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和谐,核心在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主要是:第一,应建立和完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垄断,促进资源自由流动,使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促进各利益群体在利益分配上机会均等,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利益群体差距扩大的趋势。第二,应建立和完善公正的利益约束机制。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防止在社会

利益的获取过程中出现权钱交易等非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加强道德约束,进一步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利益,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发展精神上的健康需求。第三,应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为各阶层利益表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制度平台,积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表达各阶层利益诉求的作用。其次,应建立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发挥其表达民意、解释政策、提供决策帮助的作用。应扩大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传统的来信来访、来人来访,进一步向来电来访、网上来访等渠道拓展;推进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化、下访常态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限时办理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办结。再次,应建立规范利益表达方式的运作机制,支持合法的制度性表达,控制和疏导抗议性表达,防止和化解非制度性表达。第四,应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健全矛盾发生前的超前联动排查调处机制、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和矛盾解决后的责任追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不同矛盾纠纷,避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3)社会保障机制。应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困难群体——失业者、低收入者、残疾人等的最低限度的El常生活,将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群体真正纳入城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视野,加强其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工作。应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打造新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拓宽社会保障的内涵,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扶持的力度等。

(4)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各类社会组织如学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既是社会管理的对象,更是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协同作用的主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建设机制:

一、应注重制度规范,在国家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出台、修订完善之前,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应进一步实行放权,实现社会组织由“官办”向“民办”的转变。

三、应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集中有限资源,对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予以重点扶持。

四、应指导、帮助、监督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将党建工作覆盖到各种社会组织,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设立兼职党建联络员等途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党建促进和保障其顺利发展,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机制,一应进一步理顺社区内不同组织机构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改变社区纵向管理模式,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扁平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网络;二是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合理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使居委会摆脱行政化束缚,减轻负担,切实发挥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三是切实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对基层政府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合理分类和规范,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按照工作量向社区转入必要的人员和经费。(5)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由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等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危机,对公共利益构成较大甚至严重的危害,必须构建有效的机制予以应对。应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关领域的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及早作出预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4.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应以确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理念为基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制约、利益调节、行政控制、舆论宣传与思想道德教育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管理的综合化、科学化水平。5.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社会管理能力。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完善管理机制等途径,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

是领导干部统筹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发展社会事业,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社会引导等方面的能力,为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

2011965202

上一篇:非税收入项目执收情况表填报说明下一篇:工作半年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