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2024-05-05

《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精选9篇)

篇1:《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一、学习体会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原以为会是死板而单调的理论教学,可是老师很具有创新精神的增加了很多有趣课堂活动,其中,我觉得辩论赛这个活动就办得相当成功,这项活动不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更锻炼了我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指导人类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推进世界的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总结,追求真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了 ,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 ,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二、学习建议

我觉得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搞对思想方法。因此,首先要学好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和实践最一致的哲学,研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其次,是要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当我们拿着书本读的时候,要时时刻刻回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经验,以这些经验充实理论内容。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是要能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既是实践的需要,更是理论学习的内在要求。另外针对这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而言,我觉得是很不错的,首先,老师讲课很有热情,其次,课堂活动也很有趣,把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如果说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觉得就是课堂活动可以选择一些既与理论知识相关,又能联系我们实际生活的主题。比如辩论赛这样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要求同学们联系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辩论。

篇2:《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北京理工大学 光电学院 光电信息工程

这个学期,刘老师为我们讲授了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老师讲的很好,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一个个身边鲜活的例子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地为我们讲解了这门课的核心知识。我在听课过程由于很感兴趣所以中一直比较专心,经常坐在很靠前的位置。

在课程的第一阶段,老师首先通过资本论上的几个悖论发人深思的为我们引出了辩证法——这门课程的核心思维之一,之后介绍了古今中外有关辩证法的例子。最后总结出:辩证就是对立的价值的运演。

之后课程便进入了重点阶段,老师把美国的两种模式和中国的两种模式分别用辩证的方法作了分析,最后归结为一个国家的运转、发展就是在理性尺度、价值尺度、对内与对外这几种模式的组合与迁移中进行的。其实这几种模式就具体化了的辩证情况。这四种模式互相独立但又紧密联系,这四种模式可以说是这门课老师要传输给我们的核心思维,我们在考虑任何问题时,都可以套用这种思维模式。比如我们学校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发展等等,本质上都是在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动态变迁从而寻求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运行方式。总之,通过这第一阶段的学习,我学会了: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要想顺利发展就要运用辩证逻辑把握好社会变革、组织变革的方向,做出合理的选择。

之后的一个阶段老师为我们讲了几位有名的企业家,有做实体经济的,有做金融的。并通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为我们分析了未来我们这个国家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阶段我感触最深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很多企业家看到了房地产企业的暴利,因而从老本行转而投向房地产事业。这样的变化中存在着一个隐患——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萌发的场所会变得越来越少。尽管房地产可以提升经济,如同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跻身世界500强一样,但是这样的结果不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实实在在的动力。之后老师通过华为模式这一个例子,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在未来想要发展、并成为真正的大国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就是指科技方面的竞争力,听到这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一个定位在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科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在将来的日子里为我国的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我读工科的一个既定理想。未来的日子里,科技强国一定是大势所趋。

之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系列的专题,其核心思维也都是通过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分析的。

在商品和货币这一专题中,我们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货币战争的分析,学习了商品、货币的本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之后老师讲的几个专题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文化的影响力、美国模式的经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些关键点。

从中我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导向对于国家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也认识到了美国模式有我们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对科技的追求,对制度的运用与遵守。同时我还认识到政府要想处理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就要有所作为,不能一成不变。首先,政府可以向市场理性无法解决的领域植入价值尺度;其次,政府要规范虚拟经济,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篇3:《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维”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路和出发点是要立足于两个维度, 即立足于课程的性质和立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展开, 这就是民族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维”。

1. 课程性质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

首先, 课程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基于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揭示的“管理学是一种实践”的基本认识, 哈佛商学院率先建立了在以大量实际调研和访谈为支撑、经过归纳和整理并撰写出各种案例为基本形式的教学和实践方式, 开启了管理学现代案例教学帷幕。其次, 课程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选择的基本参照。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要采用某种特定的形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是对学科基本性质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 法学实践教学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判断力、解释力、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理应在对其性质进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实践的不同形式。再次, 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因和果。离开课程性质的实践教学必然出现形式上的雷同、效果上的不一和持续性上的乏味等现象。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成了学生感悟理论的桥梁, 这个过程伴随着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亲身参与活动, 从中“悟”或者“领悟”理论的真谛, 进而在行动上养成科学的行为规范和明确的方向选择。

2. 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特色所在。

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反映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情和教学的宗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对民族院校大学生, 结合了民族大学生思想实际、学习特点和行为需求的实际而进行的。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起点、家庭背景和对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等要素的综合, 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另一重要的维度。首先, 了解和把握民族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来自不同地区接受了不同教育的民族大学生, 在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技能和修养等储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 把握民族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起点。民族大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起点既包括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考试等相对显性的内容, 也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对课程的价值判断等相对隐性的东西。以往对大学生学习起点关心的相对欠缺, 往往是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低效性的原因之一。再次, 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往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最后,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向民族大学生传播“五观教育”的特殊要求。在进行“五观教育”的同时, 更加突出的是对民族大学生的情感特色和感恩特色教育, 这些教育构成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色, 让大学生真正感悟到祖国的多民族文化和进步的力量。

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

进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实践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深入把握的基础上, 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展开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以参观考察、深入调研、阅读思考、趣味讲课以及民族文化宣讲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及相应要求, 构成了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参观考察”表现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通过实地参观和对祖国发展现实的考察, 使同学们有机会把概论中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和力量, 感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深入调研”直接让同学们参与并体会实践的意义, 以及理论对于完成某一项活动的指导意义。让同学们及时参与到概论课的实践之中。“阅读思考”是在教师引导下, 为学生布置的课程读物及相关要求。一方面使同学们以读书的方式体会概论课理论学习的特殊性, 让他们在化解理论抽象性的过程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则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针对性地扩大概论课学习的外延, 获得更多的课外收获。“趣味讲课”是把部分授课内容布置给同学的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及理论要求, 选择有趣味的切入点和表现形式, 参与的意识和表达的过程。“民族文化宣讲”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民族色彩。以不同方式展开的民族文化宣讲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施加了“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五观”的影响和情怀。

三、进一步拓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以“维”和“形”相结合的理论认识设计并开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构筑了一个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新平台。由此引发我们从更广的角度思考、设计并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1. 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拓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在进一步把握课程的性质和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 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并确立实践的内容和方式, 从而有效地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形式单一、效果下降的现象。

2. 从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应当在规范的“走出学校、放眼社会”基础上, 将不同方式的实践相结合, 从而向拓展课程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追求课程的一般化与特色化, 以及实现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迈出新步伐。例如, 专门针对当代典型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创业、成长成才事迹的学习, 对祖国大好河山及民族风情景物的历史文化等资料的阅读进一步增加他们的祖国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3. 从国家、社会和民族和谐的认同中进一步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民族和谐的认同是民族和谐和团结的基础, 组织不同民族同学进行“民族大学生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调查”等, 使不同民族大学生切实感悟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和魅力。

4. 从身边的变化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感恩特色。

要充分利用革命传统纪念日、民族传统节假日等时机, 积极组织不同民族大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 如带领不同民族的同学利用西藏民主解放60周年的机会重访拉萨烈士陵园, 凭吊革命先烈, 缅怀各民族英雄的丰碑, 体悟今日社会发展和民族变迁, 让大学生的感恩之情和报国之心悠然而生。

摘要: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围绕着课程性质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两个维度展开, 把握了课程的根本和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设计参观考察、深入调研、阅读思考、趣味讲课和民族文化宣讲等形式则离不开这两个维度, 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构成了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维”与“形”

参考文献

[1]刘胜军.你所不知道的案例教学[N].南方周末, 2006-09-21 (27) .

篇4:《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关 键 词: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取得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坚持《原理》)课程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工作中起引领、促进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有丰富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透彻了解。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立足于学习理论实施教学决策,是《原理》课程教师完善现有知识结构,打造学习型教学课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学习理论思考《原理》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课堂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学习行为的产生,关注学习行为的过程,寻找学习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当代教育学习理论根据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描述的不同而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种。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当环境刺激使学生的反应发生相对持久和可观察的变化之时。学习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学习过程伴随着行为变化,行为变化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教学和课堂需要精心计划,并使用准确刺激,教师的任何课堂决策都应该或者诱发、或者抑制、或者干扰、或者强化学生某一形式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内在的心理事件来描述和解释学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行为,是将环境中的信息转化为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的行为。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便发生。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新信息首先要被学习者关注,其次新信息要有和学生已有知识融合贯通之处,因此,教师围绕教学进行的系列工作都指向同一目标——创设能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课堂学习环境。

3、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应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从环境中接受知识,这种理念不同于其它学习理论的地方是强调如果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学习将会更有力度。教师选择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学行为,决策的根据应该是教会学生设置目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反思,同时要能够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问题决策者。

三种学习理论对学习行为的归因、学习过程的分解、信息转化的路径等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但都主张学习发生在个体应对外界刺激之时,是主体主动参与才能在目标引导下完成的过程。

二、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重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转化,形成有助于学习活动产生的教学知识体系。

《原理》课程教学是一个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打造,一个统一逻辑体系具备了特色成为融合了学生现有个体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有机理论体系。“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目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生活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教师打造的具有“实证”意义的知识体系应该重在两个方面:

1、实践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学材料、教师的互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②理解教育心理学对动机的阐述能帮助教师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机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非常成功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但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个体生活实践,在学生迷茫、困惑之际指引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学生才会有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动力,這种动机才能帮助学生面对新知识克服畏惧、逃避的消极心理。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观概念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在讲授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第7章“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人类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要不要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答,理论也在解答时代问题中深化、发展。凡是涉及到学生个人成长和现实社会环境,能够有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阐述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能受到学生欢迎,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实现了学习行为的选择、组织、整合新信息过程。

2、时代性,中国模式与现代化道路问题、经济持续发展与发展代价问题、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个人价值观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等等这些中国现实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应对和解答的问题,是《原理》课教师无法回避的教学“实证”问题。应对好和回答好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课程的生死存亡。教师既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又不能忽视《原理》作为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目标服务这一现实;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性理论课程,又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电子产品、游戏,视听觉时刻受到海量信息冲击长大的一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政治信仰缺失,对远离现实的理论说教极度反感。当代大学生特点要求《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代化、时尚化、通俗化。理论如何具体,观点如何全面,海量素材如何运用,阐述和表达如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达致共鸣,这些都是影响教师抉择教学内容的决策因素。教师在《原理》课堂教学时空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只有充分运用个人经验和智慧才能把《原理》课程统一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endprint

三、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行为。

1、理论讲授

《原理》课的本质特征决定其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理论讲授这一重要环节。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模糊混乱,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于教条化和表面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深入透彻地、清晰明确地、通俗易懂地讲解和阐述基本范畴、命题、原理能澄清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模糊性,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的排斥。

2、案例教学

以案例展开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原理知识,能活化知识点,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践生活和具有时代特征,案例内容要呈现清楚问题困境,要能触动大学生心灵,叙述应该真实、完整,切忌生硬地使用原理加例子的格式化、简单化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必须有理论和专业水平,要能完全揭示案例蕴涵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践指导功能。案例教学有助于《原理》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

3、讨论式教学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于师生、学生之间展开的知识探索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符合学习理论的主体对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有学习动机的思想,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学相长。讨论教学法要与理论讲述和案例教学有效结合,切忌把讨论式教学简单化为师生课堂问答環节。

(1),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和讨论时机。讨论主题最好与现实社会和学生个人实际密切相关;讨论时机最好选择在所授内容适宜于通过讨论全面展现观点,学生思维产生困顿,同种教学法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时刻。

(2),讨论形式多样化,并要求课前准备。讨论形式有专题讨论、辩论性讨论、插问式讨论、答记者问式讨论多种,课堂教学中可穿插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多是时代性、宏观性、全局性问题,一般大学生根本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足够阅历眼界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这类问题,因此专题式讨论和辩论性讨论需要教师提前布置问题,给予学生分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就某一问题形成系统性观点的时间。上一次课布置主题,下一次课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摆出观点和论证材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也可以反驳和批评,问题在讨论和辩论中得到深入和展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挖掘了问题和思维的深度。

(3),教师要通过适时地提问、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沿着正确方向行进。学生的思维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受个人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环境影响,难免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地方。教师在讨论点评和总结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言论方向,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创新思想,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形成用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关注教学课堂,教师应该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在场”。

不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第二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时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场景中切切实实地“学习”。

1、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要有《原理》是所有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必修课程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不应该被社会的其它声音左右,应理直气壮地履行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应该严格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通过点名、查到,形成规范的病(事)假实行制度和迟到、早退、旷课批评处罚制度;发挥班级干部作用,贯彻各项课堂管理制度的实施;公平公正地记录学生平时成绩,加大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例。课堂良好的到课率和听课行为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同时,根据学习动机引发理论,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行为能成功地完成有挑战性任务,他们更具有主动学习意愿,教师应该把课堂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观点的学生行为纳入考核内容,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原理》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言传身教,而不是言行不一。

2、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原理》课在高校一般是大课堂教学,动辄几十上百人的课堂,从讲台看下去黑压压一片的学生,大脑长时间接受抽象语言和文字刺激特别容易疲劳和懈怠,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个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微观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不能时刻留意身处教室的学生思维大脑是否在场,而只考虑自身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那么教师再辛苦的教育教学付出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课程教学效果必然低下。

长篇大论式理论讲授不适应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把握学生思维节奏,课堂上及时创新教学形式,应时应景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同时运用由图片、音像、视频、文字多种形式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原理》学习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美)托马斯·费兹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转眼半个学期已经过去,回首上这门课的时间,真觉得飞快而充实,在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获,先前对于这门课的偏见也一扫而光,这不能不感谢我们的任课老师——黄旺生教授。在上这门课之前,潜意识里就在想这将是一门及其枯燥的课程,一大堆理论,课堂将是何等苦闷。但是听学长们说老师是个很不错的人,一定会让你对这门课程有新的认识。我带着怀疑的态度开始这门课的学习,没想到黄老师的第一次课就让人耳目一新,幽默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教学热情,亲切的语气,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到了知识。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课的结束老师总会给我们许多祝愿,给与我们面对生活的信心。

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当然也有很多心得体会,我才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要真正了解一门学问,就要了解它的产生与发展环境。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经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承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回首历史,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生产里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有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践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种阶级矛盾相互交织与冲突,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之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去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取得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诸多探索与曲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这是三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些理论成果是发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当前,我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新的理论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仍然漫长而艰难,随着实践的深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提出。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创新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任务

大学生事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高斌宇

摘 要:通过参加了由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组织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题网络培训教学计划课程培训,聆听了好多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给我们所做的精彩讲授。经过认真细致的学习,使得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顾海良教授讲解的《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秦刚教授讲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都使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更使我感受到各位老师做为一代大师的风采,而且使我对担任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培训

2014年5月5日至2014年7月4日,我参加了由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组织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题网络培训教学计划课程培训,聆听了好多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给我们所做的精彩讲授。经过认真细致的学习,使得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顾海良教授讲解的《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秦刚教授讲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都使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更使我感受到各位老师做为一代大师的风采,而且使我对担任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我学习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有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器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由飞轮、转轴,齿轮等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它的调节劳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送到工具机上。结构的这两个部分的作用,反而把运动传送给工具机,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的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然,引起了工业革命。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取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性。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剩余价值实现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第三、剩余价值分配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生产劳动,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确定了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成为共产党的方法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顾海良教授有关马克思经济思想历程的学习笔记

顾海良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和翻译著作20多部,主持《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理论政策和制度架构变迁及其借鉴》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多个中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

在授课中顾海良教授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在本课程中,顾教授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19世纪40-7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形成、发展和拓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顾海良教授重点对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顾海良教授为我们主要讲授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韧:1.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缘由,2.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的起点,3.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最初成就;第三、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形成:1.对政治经济学的重新研究,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3.《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第四、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1.《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2.《资本论》初稿的创作和第一卷的出版,3.《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的修订和法文版的翻译;第五、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拓展:1.对《资本论》和经济科学的继续研究,2.对“世界历史”的广泛研究,3.对未来社会的研究。

三、秦刚教授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笔记

秦刚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特聘专家,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在授课中秦刚教授讲述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根基。在本课程中,秦刚教授从起源发展、内容特征、评价等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本课程对提高广大教育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识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秦刚教授讲述内容提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鲜明的思想主题,2.坚实的立论基础,3.形成和发展的标志;第二、解答的主要问题:1.历史必然性的论证,2.依靠力量的考察,3.实现途径的探索,4.社会改造的设想,5.发展过程的分析,6.本质要求的揭示,7.基本特征的预测;第三、用科学态度对待前人思想:1.要有历史的眼光,2.要有实践的眼光,3.要有发展的眼光。

四、我在工作中如何汲取这次培训的成果

由于平时工作繁重同事们专业知识交流机会不是很多,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和本院老师有了深入的交流,每天学习完相关课程之后,同事们都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位教授的讲课风采,认真总结他们讲课的语言艺术和治学的严谨风格,各位老师进行互动与交流,让我自己受益匪浅。

感谢这次远程教育,因为它拉近了我与专家距离,让我有了聆听专家授课的机会。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聆听抄写相关笔记,记录相关观点,写心得体会,解决了我平日教学过程中遇到知识的困惑,在工作中明显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资料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能够提高逻辑本事、分析本事以及思辩本事,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大学生都会面临就业问题。在现今这个社会,大学生一群寒窗苦读数十载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是学有所成的人,进入社会却出现有一部分被指责成“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本事不行”,而一些大学生出现频繁跳槽现象。这些状况之所以会出现,究其根本是很多大学生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他们认为自我是大学毕业的,有资本。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做到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经过现象看本质,能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使处理问题更全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必须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到达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供给了科学的方法。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革命实践对人类礼貌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产生了远大影响。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它进行的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进取地引导作用,使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吻合的价值观。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失信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如大学生不还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名牌高校大学生因应用水费的分摊问题而对舍友投毒的恶性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引起的。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提高起着促进作用。仅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祖国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所以更要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梦想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更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远大的梦想和坚定地信念。若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此应当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让自身的行为贴近马克思主义。

篇8:《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1“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立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和渠道,通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尤其是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使其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引导他们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结合,激发投身建设实践的热情。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会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也能运用学习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五大发展理念”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从国际背景看,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对全球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全球格局的变化又更全面地制约中国的发展;从国内背景看,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粗放式的发展本身也带来诸多问题,如今已面临“天花板困境”及“中等收入陷阱危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全新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升华。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责任使命感

时代唤英才,寄希望于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广泛深刻。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学生去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拼搏。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升其思想水平,增强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为祖国民族奋斗的志向,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真正成长为对祖国、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2“五大发展理念”与“原理”课教学的密切联系

2.1“五大发展理念”本身即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尤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历史背景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2.2“五大发展理念”是“原理”课教学目的的现实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指出,开展“原理”课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世界观,阐明客观世界之运动、和谐、完整、开放、共存之本质和规律,为认识世界提供了根本观点;作为方法论,阐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综合集成,为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武器。

2.3“五大发展理念”是“原理”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其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解决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涵,明确了发展目的,强化了发展动力。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创新”丰富了“意识能动作用”;“协调”丰富了“联系的普遍性”;“绿色”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开放”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共享”是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3“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3.1理论讲授法

理论讲授是将五大发展理念与“原理”课教学有机衔接的基础。通过阐明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及其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在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将“创新”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发展都是系统的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均衡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国长期“竭泽而渔”式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绿色”发展强调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坚持“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共享”发展则进一步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3.2实践操作法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原理”课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确定实践课题、撰写实践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另外可以通过可以开展关于学校、企业、国家创新发展,城乡区域间差距过大,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和学校的开放程度,改革开放前后发展成果的惠及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国家和政府的相应对策,从而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其感染力和实效性。

摘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概括与凝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让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先进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光荣使命。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五大发展理念与“原理”课教学紧密相连,可以通过理论讲授讲与实践操作法将二者有机衔接。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9:《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课程

我校在非医专业——英语和法学开设必修课程《临床医学概论》,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进入临床,又不考行医执照,所以对《临床医学概论》课非常应付。如何让非医专业的学生喜欢《临床医学概论》课,并且能真正学到一些临床知识,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全面的准备,是研究《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个人主观决定的。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个人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个人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解释不同,所以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1]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非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前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医已经有了较全面的把握。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其中陈述性知识可通过提供学习资源的方式获得;而策略性的知识,则可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自主学习获得。《临床医学概论》是在学完中医基础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临床课,学生对疾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临床医学概论》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身边的具体病例设计成“任务”,并提供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疾病,最终达到掌握临床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

非医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第四学年已经具备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中医临床课的能力。所以,《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对临床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3.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下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开展教学。[2]如在《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学习情景,在此问题背景下设计“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是建构《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核心,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他辅助设计是为了使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可能,最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可以在第一节课对学生做摸底调查,看学生对哪些常见病感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病种设计成“任务”,以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可以将常见病痔疮设计成“任务”。

4.提供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和影像[3],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痔疮,可提供参考书目:荣文舟主编的现代中医肛肠病学、李开泰等编著的中医治疗经验选集——痔疮、王治宽主编的中医临床诊治自学入门、史仁杰主编的痔疮手术、王德昭主编的痔疮、岩垂纯一主编的远离痔疮、沈龙生编著的痔疮防治等书,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参考。

5.教师的管理与帮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地位。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总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

同时,在思路上启发学生,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6.总结与强化练习

教师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其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但总结时不能太细,应为知识体系的串讲,应简明扼要。可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再给出临床应用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讲解痔疮发作或手术后排尿障碍时所用“通脬汤”的方义、用药特点及临床应用案例。

同时,教师的总结、归纳可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

为巩固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可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进一步加深记忆。如痔疮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7.教学评价

教师要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进行评价,但这还不是评价的全部,更多的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评价通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4]它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存在问题,并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进行形成性评价时要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日常检查法、纸笔测验法和表现性评价法。

日常检查可包括课堂提问和课下写小论文等,如让学生尝试总结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的异同。

纸笔测验中要注意命题反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差异,适当拉开档次。如让学生写出痔疮熏洗法和敷药法的常用方药。

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学生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应得到一个成绩。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5],如期末考试。最后要将这几种成绩结合,给出这门课的总成绩,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职能是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明亚.试论建构主义课堂的创设与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93.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

[3]郭婧娟.建构主义下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0.

[4]辛自强,池丽萍,张丽.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评估[J].教育研究,2006(4):55.

[5]陳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24.

基金项目:国家质量工程中医特色建设项目(TS2067);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张煜(1968—),女,北京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养生康复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中医学。

仁青加(1972—),男,主要研究方向:藏医学,临床学。

通讯作者:李峰(1965—),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诊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学,中医诊断学。

上一篇:泰国之行总结下一篇:双师型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