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2024-05-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精选9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这一学期,我们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经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仅有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我的力量。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完全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实践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普遍真理,它不仅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导作用。我们仅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不迷失方向。

当今世界,社会在不断提高,科技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步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我们能否经受的住实践的考验,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最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能够帮忙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摸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

正确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以后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才能明白事物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遵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才能对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前进中的挫折充满信心

。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一样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用运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发现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助于我们进一不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我们的梦想和信念,以后我们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今后,我们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关键要在领会其精髓上下功夫,紧紧把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们每一名大学生都要自觉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情景、新问题,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我;同时不断地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永保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奉献青春!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在课堂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则会被残酷地淘汰,而为了适应环境,生物体采取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的方式获取新的新的形状以适应环境。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的变异其实就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物种在经过遗传物质的变异而获取新的性状的同时,又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其他形状,这充分说明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体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资料。

其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那一章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1 国外价值说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国外就有三种基本观点 :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

1.1 客体说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德国哲学家舍勒等持客体说,罗尔斯顿关于价值的观点是片面的,属于机械的客观论。他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人们所意识到的那些自然属性就已经客观的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了。观赏者将自然物的这些属性用直觉将其记录下来,从而翻译成实实在在的价值。可以说,罗尔斯顿肯定了价值具备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观察者作为主体的作用,认为价值与主体是不相关的。而舍勒简单地认为,价值是直观的现象或者是现象学上的直观,它直观地存在着并在感受中给予我们。

1.2 主体说

哲学家培里、罗素等人主张主体说。他们认为价值是纯粹主观的,是主体欲望、兴趣、需要以及情感的产物。其中罗素认为如果两个人在价值问题上意见不相统一,那么他们只是对一种口味的不同而并非是对任何一种真理存在不同的看法、意见。他认为价值是纯主观的东西,价值也仅仅是人们表达主观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价值哲学领域,美国现代哲学家培里以提出现代经验主义、现代自然主义的一般价值论——“价值兴趣论”而著称。培里用公式说明了自己对价值的观点,即“x是有价值的 = 对x发生兴趣。”他认为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那便是具有了价值,片面的将价值归结为人们的兴趣,或者是兴趣对象的任何东西事实上都是有价值的。这些哲学家坚持主体说实质上是将客体的作用忽视了,将主体的作用夸大了,因此他们的观点脱离了一定的实际情况,属于片面的。

1.3 主客体关系说

哲学家厄棱费尔和费龙迪齐持主客体关系说。奥地利哲学家厄棱费尔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它既不是纯主体的,也并非纯客体的。阿根廷哲学家费龙迪齐持有的观点是,价值是一种完形性质,是综合主体和客体的优点,与价值相关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受价值对象性质的影响,也与主体相关的其他所有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的影响。总而言之主客体关系说对于单纯的客体说和主体说是有所超越的,它是对西方哲学主体说和客体说借鉴、吸收其合理之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国内价值说

2.1 价值关系就是意义关系

我国的袁贵仁教授提倡用“意义”界定价值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名了、通俗易懂。该教授认为在哲学范畴中的价值,表示的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或者是消极的意义。在这里积极的意义指的是价值关系,而消极的意义是一种与此性质不同的价值关系。为了区别二者,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叫做正价值,将其简称为价值 ;对于消极的意义则称为负价值。这种意义的界定是当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赞同的一种价值观点。

2.2 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

价值,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所需要和利益所需要的东西。该观点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 :需要是客观的,需要和想要、欲求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承认了价值的客观性,这种探索和努力值得肯定。但是价值如果用“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的话,很容易导致价值判断的偏颇与失真。

2.3 价值是合目的性

以合目的性来界定价值。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目的”并非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意识”、“内在动机”或是“有目的意向”的意思,具体指的是系统的一种指向或是状态,即物质系统的运动、活动与行为总是倾向于达到它,而不是其初始条件如何的状态,所以目的是系统运动的客观指向。这是从广义价值论来界定的,无疑也是合理的。还有一种理解认为,价值的普遍本质在于,客体对主体来说的合目的性。如果客体合乎主体的某种目的,那么就有某种价值 ;如果不合目的,就没有价值。这样的观点只能产生混乱。该观点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实质上就是主观价值论,与西方某些学者的观点类似并非客观事实。

2.4 价值是有用性

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见解和看法,即以有用性界定价值。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有用性”。有些学者则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它并非客体的固有属性,而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属性”。这种观点反对主观价值论,坚持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用属性来界定价值,不能解释价值的实质。

2.5 价值是人

以人界定价值。这种观点认为 :“价值是人” ,并且认为这一观点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价值是人,人是实体。价值是关系范畴,不是实体范畴。用实体说明关系范畴,是难以成立的。人为万物之灵,人具有最高价值。哲学价值是一般价值,而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价值。用特殊价值说明一般价值,也是欠妥的。所以这种观点也是很不科学的。

3 价值界定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们对于价值的理解,站立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虽然各有优点,也各有失偏颇,但是这些观点为我们对价值的进一步阐释做好了基础工作。所谓“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对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借以扬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概括了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以及其中共同的、普遍的内容。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对于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有价值的,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越高,则价值就越大。简要的说,哲学范畴的“价值”就是 :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我们认为,界定“价值”的概念,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提供的科学指南为方向,对价值做出较为准确合理的界定。

3.1 价值是一个“为我而存在的”的关系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为我关系”说。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哲学,“为我关系”的思想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主要论述涉及到了以下观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然而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就没有“关系”。价值既然是一个“为我而存在的”的关系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用关系的思维去界定价值的概念,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出发去界定价值。

3.2 实践是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主张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人的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而且是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价值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己成为主体,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则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的,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创造了价值。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3.3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使价值具有了意义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现象。价值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客体性在价值关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历史的客观的,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具有历史性以及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4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这里的主体是价值的体现者,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主体尺度即内在尺度,指的是人的发展,其中包括人的需要。客体是价值的载体。实践是价值的基础。这里的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效应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包括知识价值、功利价值,还包括一切超功利的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概括了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揭示了外部的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求时,对于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有价值的,并且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作为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厘清价值的内涵之后,要坚定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摘要: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国外有三种基本观点: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在国内也有意义关系、满足主体需要等多种观点和看法。对于“价值”的界定,学术界争论已久。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关 键 词: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取得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坚持《原理》)课程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工作中起引领、促进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有丰富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透彻了解。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立足于学习理论实施教学决策,是《原理》课程教师完善现有知识结构,打造学习型教学课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学习理论思考《原理》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课堂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学习行为的产生,关注学习行为的过程,寻找学习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当代教育学习理论根据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描述的不同而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种。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当环境刺激使学生的反应发生相对持久和可观察的变化之时。学习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学习过程伴随着行为变化,行为变化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教学和课堂需要精心计划,并使用准确刺激,教师的任何课堂决策都应该或者诱发、或者抑制、或者干扰、或者强化学生某一形式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内在的心理事件来描述和解释学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行为,是将环境中的信息转化为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的行为。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便发生。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新信息首先要被学习者关注,其次新信息要有和学生已有知识融合贯通之处,因此,教师围绕教学进行的系列工作都指向同一目标——创设能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课堂学习环境。

3、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应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从环境中接受知识,这种理念不同于其它学习理论的地方是强调如果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学习将会更有力度。教师选择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学行为,决策的根据应该是教会学生设置目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反思,同时要能够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问题决策者。

三种学习理论对学习行为的归因、学习过程的分解、信息转化的路径等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但都主张学习发生在个体应对外界刺激之时,是主体主动参与才能在目标引导下完成的过程。

二、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重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转化,形成有助于学习活动产生的教学知识体系。

《原理》课程教学是一个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打造,一个统一逻辑体系具备了特色成为融合了学生现有个体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有机理论体系。“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目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生活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教师打造的具有“实证”意义的知识体系应该重在两个方面:

1、实践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学材料、教师的互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②理解教育心理学对动机的阐述能帮助教师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机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非常成功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但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个体生活实践,在学生迷茫、困惑之际指引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学生才会有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动力,這种动机才能帮助学生面对新知识克服畏惧、逃避的消极心理。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观概念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在讲授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第7章“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人类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要不要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答,理论也在解答时代问题中深化、发展。凡是涉及到学生个人成长和现实社会环境,能够有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阐述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能受到学生欢迎,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实现了学习行为的选择、组织、整合新信息过程。

2、时代性,中国模式与现代化道路问题、经济持续发展与发展代价问题、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个人价值观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等等这些中国现实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应对和解答的问题,是《原理》课教师无法回避的教学“实证”问题。应对好和回答好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课程的生死存亡。教师既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又不能忽视《原理》作为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目标服务这一现实;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性理论课程,又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电子产品、游戏,视听觉时刻受到海量信息冲击长大的一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政治信仰缺失,对远离现实的理论说教极度反感。当代大学生特点要求《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代化、时尚化、通俗化。理论如何具体,观点如何全面,海量素材如何运用,阐述和表达如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达致共鸣,这些都是影响教师抉择教学内容的决策因素。教师在《原理》课堂教学时空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只有充分运用个人经验和智慧才能把《原理》课程统一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endprint

三、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行为。

1、理论讲授

《原理》课的本质特征决定其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理论讲授这一重要环节。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模糊混乱,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于教条化和表面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深入透彻地、清晰明确地、通俗易懂地讲解和阐述基本范畴、命题、原理能澄清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模糊性,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的排斥。

2、案例教学

以案例展开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原理知识,能活化知识点,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践生活和具有时代特征,案例内容要呈现清楚问题困境,要能触动大学生心灵,叙述应该真实、完整,切忌生硬地使用原理加例子的格式化、简单化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必须有理论和专业水平,要能完全揭示案例蕴涵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践指导功能。案例教学有助于《原理》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

3、讨论式教学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于师生、学生之间展开的知识探索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符合学习理论的主体对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有学习动机的思想,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学相长。讨论教学法要与理论讲述和案例教学有效结合,切忌把讨论式教学简单化为师生课堂问答環节。

(1),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和讨论时机。讨论主题最好与现实社会和学生个人实际密切相关;讨论时机最好选择在所授内容适宜于通过讨论全面展现观点,学生思维产生困顿,同种教学法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时刻。

(2),讨论形式多样化,并要求课前准备。讨论形式有专题讨论、辩论性讨论、插问式讨论、答记者问式讨论多种,课堂教学中可穿插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多是时代性、宏观性、全局性问题,一般大学生根本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足够阅历眼界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这类问题,因此专题式讨论和辩论性讨论需要教师提前布置问题,给予学生分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就某一问题形成系统性观点的时间。上一次课布置主题,下一次课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摆出观点和论证材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也可以反驳和批评,问题在讨论和辩论中得到深入和展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挖掘了问题和思维的深度。

(3),教师要通过适时地提问、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沿着正确方向行进。学生的思维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受个人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环境影响,难免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地方。教师在讨论点评和总结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言论方向,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创新思想,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形成用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关注教学课堂,教师应该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在场”。

不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第二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时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场景中切切实实地“学习”。

1、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要有《原理》是所有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必修课程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不应该被社会的其它声音左右,应理直气壮地履行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应该严格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通过点名、查到,形成规范的病(事)假实行制度和迟到、早退、旷课批评处罚制度;发挥班级干部作用,贯彻各项课堂管理制度的实施;公平公正地记录学生平时成绩,加大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例。课堂良好的到课率和听课行为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同时,根据学习动机引发理论,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行为能成功地完成有挑战性任务,他们更具有主动学习意愿,教师应该把课堂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观点的学生行为纳入考核内容,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原理》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言传身教,而不是言行不一。

2、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原理》课在高校一般是大课堂教学,动辄几十上百人的课堂,从讲台看下去黑压压一片的学生,大脑长时间接受抽象语言和文字刺激特别容易疲劳和懈怠,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个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微观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不能时刻留意身处教室的学生思维大脑是否在场,而只考虑自身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那么教师再辛苦的教育教学付出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课程教学效果必然低下。

长篇大论式理论讲授不适应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把握学生思维节奏,课堂上及时创新教学形式,应时应景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同时运用由图片、音像、视频、文字多种形式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原理》学习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美)托马斯·费兹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高斌宇

摘 要:通过参加了由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组织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题网络培训教学计划课程培训,聆听了好多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给我们所做的精彩讲授。经过认真细致的学习,使得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顾海良教授讲解的《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秦刚教授讲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都使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更使我感受到各位老师做为一代大师的风采,而且使我对担任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培训

2014年5月5日至2014年7月4日,我参加了由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组织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题网络培训教学计划课程培训,聆听了好多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给我们所做的精彩讲授。经过认真细致的学习,使得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顾海良教授讲解的《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秦刚教授讲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都使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更使我感受到各位老师做为一代大师的风采,而且使我对担任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我学习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有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器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由飞轮、转轴,齿轮等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它的调节劳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送到工具机上。结构的这两个部分的作用,反而把运动传送给工具机,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的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然,引起了工业革命。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取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性。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剩余价值实现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第三、剩余价值分配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生产劳动,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确定了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成为共产党的方法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顾海良教授有关马克思经济思想历程的学习笔记

顾海良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和翻译著作20多部,主持《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理论政策和制度架构变迁及其借鉴》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多个中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

在授课中顾海良教授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在本课程中,顾教授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19世纪40-7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形成、发展和拓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顾海良教授重点对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顾海良教授为我们主要讲授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韧:1.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缘由,2.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的起点,3.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最初成就;第三、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形成:1.对政治经济学的重新研究,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3.《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第四、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1.《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2.《资本论》初稿的创作和第一卷的出版,3.《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的修订和法文版的翻译;第五、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拓展:1.对《资本论》和经济科学的继续研究,2.对“世界历史”的广泛研究,3.对未来社会的研究。

三、秦刚教授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笔记

秦刚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特聘专家,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在授课中秦刚教授讲述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根基。在本课程中,秦刚教授从起源发展、内容特征、评价等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本课程对提高广大教育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识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秦刚教授讲述内容提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鲜明的思想主题,2.坚实的立论基础,3.形成和发展的标志;第二、解答的主要问题:1.历史必然性的论证,2.依靠力量的考察,3.实现途径的探索,4.社会改造的设想,5.发展过程的分析,6.本质要求的揭示,7.基本特征的预测;第三、用科学态度对待前人思想:1.要有历史的眼光,2.要有实践的眼光,3.要有发展的眼光。

四、我在工作中如何汲取这次培训的成果

由于平时工作繁重同事们专业知识交流机会不是很多,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和本院老师有了深入的交流,每天学习完相关课程之后,同事们都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位教授的讲课风采,认真总结他们讲课的语言艺术和治学的严谨风格,各位老师进行互动与交流,让我自己受益匪浅。

感谢这次远程教育,因为它拉近了我与专家距离,让我有了聆听专家授课的机会。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聆听抄写相关笔记,记录相关观点,写心得体会,解决了我平日教学过程中遇到知识的困惑,在工作中明显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资料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能够提高逻辑本事、分析本事以及思辩本事,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大学生都会面临就业问题。在现今这个社会,大学生一群寒窗苦读数十载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是学有所成的人,进入社会却出现有一部分被指责成“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本事不行”,而一些大学生出现频繁跳槽现象。这些状况之所以会出现,究其根本是很多大学生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他们认为自我是大学毕业的,有资本。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做到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经过现象看本质,能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使处理问题更全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必须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到达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供给了科学的方法。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革命实践对人类礼貌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产生了远大影响。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它进行的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进取地引导作用,使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吻合的价值观。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失信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如大学生不还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名牌高校大学生因应用水费的分摊问题而对舍友投毒的恶性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引起的。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提高起着促进作用。仅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祖国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所以更要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梦想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更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远大的梦想和坚定地信念。若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此应当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让自身的行为贴近马克思主义。

篇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值得我们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我们要秉承这种优良高尚的品质切实地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去。首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总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马克力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它不公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唯联

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让我知道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孤独的存在着,那可谓是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就好比当今的国际形势一样: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一样。还懂得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我们看问题不应该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要通过表面去看到事情的实质性东西,就好比当今的中国,中国目前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说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不能说中国就比美国差,社会主义就比资本主义差。要知道社会主义发展比资本主义晚了几百年了,以现在来看,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发展成这样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都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马克思的正确理论。这都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好比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顺应历史舞台的社会主义中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再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还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都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具体表现。

针对当今中国存在的许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虔诚地研究如何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否则,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成了无的放矢。如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不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复杂、激化,不断加深、加剧、恶化,直至导致巨大的社会震荡。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尊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联系我们自己国家的实情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取最终的成功。总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篇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一、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的思想特征作为客观依据。原理课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 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媒介。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决定着在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中, 能否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足够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对象, 才能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有效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原理课要针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民主意识, 存在价值趋向多元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等年龄特征, 通过增加师生互动, 引起他们的有意后注意, 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具体来说, 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同时用心研究学生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喜好特征, 将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安排, 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阐述, 营造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同感体验, 这样不仅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彰显了个人的主体地位, 也保证了原理课的有效性。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这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同志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指出的是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教学来讲, 同样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将学科办出特色, 如何能够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理论性较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排斥, 甚至逆反心理, 不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认同感。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生存下来。

二、转变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传统的原理课, 重定义轻延伸, 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 难免学生会感觉教学枯燥, 进而对原理课学习产生抵制情绪,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原理课的教育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生考试过关, 而是要达到影响人、改造人的目的, 也就是要影响学生的思想, 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 达到“育人”的目的。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热情。这是原理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也是人本精神的要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 人的主体性一般表现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 追求善的、美的价值目标,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行为选择”。也就是说, 教育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 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 并创造性地、能动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教学改革必须伴随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于教育的人文精神, 教师进行教学所体现的职能与使命, 原理课是一个具有价值目标的文化事业, 它必然追求教学过程与精神教养过程的统一, 追求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活动并相互支持, 追求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人道主义关系。原理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 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践行者, 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教学途径, 加强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社会大方向的外在要求, 也要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必须将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能够在抽象的理论和学生的感性思维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这不仅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应对方法,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原理课教学必须科学设计课程实践活动。“原理”课程虽然是理论性较强, 却不能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检验, 才能将理论升华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想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必须科学设计原理课的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两耳相传”式的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不是在听“原理”, 而是在演绎“原理”, 不是被动地接受“原理”, 而是在主动地探究“原理”。

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实践活动, 如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 结合课程内容, 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 启发学生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然, 实践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关键在于, 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 即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须是学生自己直接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只是起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不代替学生学习, 不是简单地把实践结论告诉学生。正因为活动具有主体性、对象性、互动性等特点, 它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潜能, 并且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满足和享受。因此, 它是原理课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

高校必须创新途径, 开拓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解决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疑问。这就需要积极与高校周边企业、社区建立联系, 选取若干作为原理课的实践基地,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加活动, 从而达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目的, 并定期组织调研项目, 由教师带队, 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加工信息、发现问题并形成调查报告, 并做好活动分享, 达到以点带面, 整体提升。区本身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归属地, 实践教育直接联系社会, 让学生接触到社区活动, 社社区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 实践基地作为校外的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责任感, 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学生们自然会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行为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 要坚持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要使实践活动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途径, 而且也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 是个体幸福观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 也是思维观念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只有学生喜欢上实践, 才会愿意接受课堂上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 只要面对社会现象,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 只有通过分析现实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标准, 综合测评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原理课对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方法是标准化测验法, 以开卷或闭卷的笔试进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但是, 测验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质量指标难免发生误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不仅要成为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要成为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测验法的运用中, 应该多种测验方法相结合。例如, 采用论文式测验, 通过论述题来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客观性测验, 围绕客观性的试题来观察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走向;采用问题情境测验, 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或提供一定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 来测定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等等。

除了测验法, 还应该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与他人评价、项目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用观察法来评价那些如态度、习惯等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较高, 也能有效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动态, 并做好记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 将学生分组, 学生自行主持, 每组学生轮流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应该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方式来推广。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可以运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期末考核采用测验法。每学期进行五次左右的随堂测验,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 也可以便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还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竞赛, 成绩优秀者可免考。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把平时表现、学习热情、活动参与度、作业成绩以及实践教学的成绩, 都计入考核, 让学业考核发挥激励功能, 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 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 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 双方互相尊重, 感情才相通, 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 要注意和学生沟通, 想学生之所想。大学生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的圆梦者, 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适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学改革必须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散发出理论的光芒。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有田.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J].现代教学科学, 2003, (2) .

[2]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J].理论界, 2009 (11) :155.

篇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上一篇:车间月度总结报告下一篇:小乌龟也有梦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