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

2024-05-0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精选6篇)

篇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基本原理的意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然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并且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因此,作为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不管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奉献国家,我们都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如书上所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从大量的科学论证中,我们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过程,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社会,同样的,社会主义也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虽然目前是资本主义国家更为发达,生活上更为富裕。然而,这些都是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将有清晰、明确的分析和阐述,作出充分的科学论证。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将带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对于未来社会作出了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告诉人们研究未来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并且能依据一定的方法来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在当代的新特征,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自从列宁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已经开始打交道了,距今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在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对于我国的经济现状,我们仍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使之能为我所用,进一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更好。“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一切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方针、路线的理论依据。

因此,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路线及所有政策,我们就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需要。

“第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和各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还可以增长经济理论知识,使我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课程,是各经济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因此,学好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学好其他各类经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各类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同时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不仅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还需要拥有一个经济头脑来管理我们的生活,争取能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利益。

综上所述,学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不仅如此,学好政治经济学于我们自身以及为以后奉献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C604418#谭孟婧

篇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

早在初中学习历史与政治时,就无数次地在老师口中听到“马克思主义”这个另大多数理科生闻风丧胆的名字,进入大二后总算是正式“拜见”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第一次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看着满目的物质意识存在思维,觉得他的理论果然一如我所想的抽象,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渐渐领悟了为何人们都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理论。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篇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

关键词:高校“原理”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以下简称“原理”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原理”课因其基础性、学理性最强, 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正因此, 教育部领导在2007年该课程推出之际就特别指出, 希望“原理”课能够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一门课程。但是, 从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看, 我们发现“原理”课实际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大多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 它固然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未能很好地实现衔接, 这一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原理”课教学。要保证“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解决好两者的衔接问题。在此, 笔者试就“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探析。

一、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教学衔接是指教学活动从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要求出发, 及时灵活地调节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组合及作用的方式, 使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 实现教学和谐连续的发展。而教学衔接出现问题, 则是指教学未能贯彻这些基本要求, 使教学的良性运行和连续发展遭到破坏, 它通常表现为教学的断层或重复。“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则主要是明显的教学重复, 这种问题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 教材内容重复严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推行, 中学思想政治课突破了传统政治课的理论模块, 知识的讲述以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条块编排为主, 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两次大的调整, 增加了大量中学未曾涉及的新内容, 应该说, 这种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是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 由于新课改后高中三个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方面内容, 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 而高校新开设的“原理”课则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这种课程内容的极高关联度, 加之都存在着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问题, 未能很好的顾及大学与中学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致使它们在教材内容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面积重复。如高中经济常识部分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 与“原理”课第四章第一节“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前四个问题内容几乎一致。在哲学常识部分, 内容的重复则更为严重, 如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法”、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些内容也几乎囊括了“原理”教材第一章的全部, 此外, 第六课中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第七课中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第八课中的“实践及其作用”等内容, 与“原理”教材第三章、第七章、第二章的某些内容相重复。在政治常识部分, 除了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外, 其它关于“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部分, 与“原理”教材相关内容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总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这两种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如果说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都存在教材内容重复问题的话, 那么这种重复在“原理”课教材中无疑是最为严重的。

(二) “原理”课教师普遍对中学教学了解极度缺乏, 教学内容、方法鲜有衔接

尽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客观上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 但毕竟这两个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内容层次和讲授要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 如果高校“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依此作出相应处理, 教学还是可以做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衔接的。但是,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与中学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一种隔离状态, 高校教师对中学教材内容及教学情况的了解极为有限;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原理”课是一门政治性较强的“思政”课程, 教育部明确规定所有高校必须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教师应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讲授;加之我们的高校“原理”课教师又都面临着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 因而教学衔接意识普遍比较淡漠, 一般也怠于去做了解中学教材内容的工作, 教学几乎是以教材作为唯一的依据, 这样一来, 教材内容的高度重复就必然造成高校“原理”课内容讲授的重复。一些教师在讲授时, 教学内容完全依据教材体系安排展开, 新旧知识面面俱到, 由于“原理”课的教学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在讲授内容的处理上只能是均衡用力, 点到为止, 而对于有些重要内容无法做到深入分析;有些老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 教学中也尝试着兼顾衔接问题, 但由于并不了解中学新课改的情况, 对教学内容仅凭教师自身过去中学阶段的印象进行处理, 还是会导致一些中学讲过的内容重复讲解, 而没有学过的内容处理起来又过于简单。这种衔接上的问题不仅出现在教学内容中, 也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原理”课教师由于上述原因不能对教材内容作出灵活自如的处理, 又面临着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及高校考教分离和评教的压力, 因而“原理”课教学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学主要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偏重知识的灌输和答题技巧的训练, 教师是单一灌输式的教, 学生则是死记硬背式的学, 教师疏于启发引导, 学生也懒得去消化吸收。

这种不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衔接的做法, 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有时会觉得老师在“炒剩饭”, 学起来与中学没有什么两样, 甚至认为有些知识学后还不如中学阶段理解得明晰, 自己没有必要去听老师的重复讲授;有时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自己根本听不懂, 干脆选择放弃。许多学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信心, 而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考前的突击上, 学习效果只能是吃“夹生饭”——知识不全、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根本达不到“原理”课关于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本教学目标。

二、做好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对策

实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衔接, 牵涉到多方面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现状作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也对如何通过加强教材建设克服现有教材内容重复问题提出了要求;同时, 要做好教学衔接既涉及到高校的教学问题, 也与中学如何改变应试教育真正落实其课程标准的要求密切相关。可以说, 这种教学衔接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推进。在这里, 本文试图从现行教材出发, 针对高校教师如何做好这项衔接工作进行探讨。

(一) 要加强对中学教材和教学的了解

要做好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 充分了解中学的教材和教学是前提。如果不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在中学阶段到底学了什么、怎样学的情况, 即使有再强的衔接意识、再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难以做好衔接工作, 可以说, 了解中学的教材和教学是做好教学衔接必修的功课。具体说来, 这种了解工作应包括如下内容:

1.研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 中学生到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学到哪些内容, 都能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因此, 研读中学教材, 是了解中学生学习情况最重要的途径。研读中学教材, 是要通读教材并作全面的对照分析, 不仅要弄清“原理”课中有哪些内容在中学教材中涉及到, 还要对它的讲述程度、角度和要达到的要求, 及其与“原理”课的差异有具体的了解。只有这样,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时,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针对性地调整讲授内容并作好充分准备, 而不至于仅凭感觉设计讲授内容, 或者通过课堂询问学生临时对讲授内容作出仓促和不周全的处理。

2.加强与中学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 课程学习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最为了解, 因而要全面了解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情况, 还需要与中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要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 请他们介绍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高考指向的新变化, 介绍教材具体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听取他们对“原理”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建议。为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原理”课教师还可以走进中学课堂进行观摩, 通过亲身感受增进对中学教学的了解。

(二) 明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关联性和层次性

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是课程教学的方向, 它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因此, 要做好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 就必须明确它们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上的关联性和差异。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都从属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它们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 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一代,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又分属不同的层次, 中学思想政治课将教学内容编排成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且每一部分以条块编排的形式展开, 自身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而高校“原理”课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而“‘原理’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2]这种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了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高校“原理”课教学要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基础, 但它不能局限于中学那种知识的介绍, 应“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也就是说, “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 贯穿“一条主线”, 突出“一个重点”, 即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 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

(三) 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 最重要的是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应当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依照“原理”课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从总体上讲,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应注意坚持两个原则:

1.“避旧就新”。

“避旧就新”就是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参照中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合理处理“原理”课教材内容, 对新内容安排相对多的教学时间, 对重复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避旧就新”不是说只要中学课本出现的内容就一概不讲, 而应根据中学课本的讲述程度和“原理”课的具体要求, 以及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灵活的处理。比如:“价值规律”是一个内容重复的问题, 在中学课本中,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已经讲得非常通俗和细致, 我们在处理时作为知识的回顾点到为止即可, 完全没有必要展开讲解, 但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中学并未涉及, 我们就不能一并忽略掉, 而应结合实际重点讲授, 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等重要问题。总之, 面对教材众多内容要通过灵活处理做到“避旧就新”, 最重要还是要对中学教材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2.“抓大放小”。

教学内容的衔接, 不单是要避免内容的重复, 还要贯彻“原理”课的教学要求, 突出教学重点。所谓“抓大”, 就是根据“原理”课教学目标, 在内容结构上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讲授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中的具体运用;在层次结构上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原理和重要结论, 讲清构成这一原理的各个问题间的逻辑联系。所谓“放小”, 就是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 尽可能深入浅出地简单讲解, 而不必作出一些学理性探究。要做好这两点, 要求我们“原理”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四)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 既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 更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 这些都需要恰当的教学方式作保证。根据这种教学衔接的要求, 我们在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上可以作两大方面的尝试。

1.坚持运用“由旧入新”的讲授方式

教材内容的大量重复是制约“原理”课教学衔接的重要因素,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不单是要对教材内容作相应处理, 还必须运用合适的讲授方式, 这种应有的讲授方式就是“由旧入新”。所谓“由旧入新”, 就是针对“原理”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先简单回顾和总结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了哪些相关知识, 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解决哪些问题, 即将学习的知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与过去所学知识有何关联和不同, 由此导入新的学习内容, 并对教材内容依据上述“避旧就新”的原则进行处理。这种讲授方式, 既可用于介绍大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也可用于讲解小的知识点。我们在讲授时坚持运用这种方法, 既能使学生意识到“原理”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着不同, 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 又能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形成知识的整体感。

2.切实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原理”课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 要达到这一高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必须运用先进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如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应依据本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综合的运用。在此, 笔者依据自身的教学体验, 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讲授侧重理论分析。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侧重点是放在介绍和传授知识的“什么”和“怎么样”上, 而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重点放在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上[4]。“原理”课作为“思政”课中基础性、理论性最强的一门, 更应坚持这一原则, 讲授要侧重理论分析, 通过多分析“为什么”, 讲清问题之间联系和理论体系,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优化课堂提问。成功的课堂提问,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交流。“原理”课教学可充分运用课堂提问, 针对教学重点内容或现实问题科学设计问题,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自己的理解, 也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然后进行小结讲评。课堂提问可针对上一次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 也可针对讲授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进行。

三是引导学生切实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原理”课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原理”课的根本方法, 因此, 让学生切实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应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为了使社会调查研究落到实处, 可选择课题制方式, 严格按照集体辅导、个别指导、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步骤进行, 要求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分析现实问题, 形成能够体现“原理”课指导性的研究成果。

四是实施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的考核方式。要转变考试仅仅为了评价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 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促进、激励的功能, 树立“考为教用, 以考促学”的理念。为此, 我们应该尽可能采用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的考核方式, 即设置多项考核内容,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让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将“教”与“考”紧密结合起来[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弱化期末考核, 强化平时考核, 将学生的到课情况、回答课堂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完成作业和社会调查研究等情况, 都纳入考核范围, 督促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刘玉蓉.正确认识高校“两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提高“两课”实效性和针对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76.

[2][3]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增刊) :9, 8.

[4]韦有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02, (6) :55.

篇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

一、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给我们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指明了方向,学者们感触很深。大家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应该是习近平指出的“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

但是,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深化研究还不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研究仍然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其中主要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春天正在来临,但真正的春天还有待时日,因为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其一,几十年来被削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队伍亟待重建;其二,理论上的混乱还需要拨乱反正;其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与教学从人才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还需要进行重构;其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性还需系统化;其五,还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运用及成果宣传。

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上,江西财经大学康静萍认为,政治经济学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正面、负面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劳动者就业或创业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首都经贸大学李启英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一般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揭发和正视一般经济学所回避、掩盖的问题,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可能造成各种复杂后果,不断探索和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少学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北京工商大学王福成认为,重温《资本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从而有助于我们提高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十三五”规划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广东财经大学王廷惠、黄晓凤联系当前实际,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包容”五大理念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思想,是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制度发展、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升级了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作出了中国新贡献,开启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篇章。

在涉及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南京财经大学张圣兵、王松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有力地指导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周绍东、钱书法还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动态演进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独创性解读,并由此衍生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要求,借此推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伟大历史转变。

二、关于坚持《资本论》基本原理

《资本论》问世至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如何坚持《资本论》原理,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新疆财经大学陈静认为,不同的发展理念会在人类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发展理念在不同发展观的指引下历经数次变迁,大致经历了初步确立、丰富内涵、曲折发展、拓展创新四个发展阶段。

针对《资本论》研究的现状,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指出,坚持《资本论》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树立从中国实践出发的学风,切忌言必称西方。西方理论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国问题,还是要运用《资本论》原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解决。其二,在坚持《资本论》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切忌曲解经典理论,以偏概全,一知半解,或者将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强加在其上。其三,经济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谨言慎行,踏实研究学问。因为经济学家担任着为国家、为民族出谋划策的重任,现在很多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实际上是经济学家造成的。其四,要认识到《资本论》的原理只要一经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理论生命力与实践生命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已经被和正在被事实所证明。其五,要从学理性、运用性、实践的验证性上改善《资本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宣传、教育与教学系统,才能真正影响和培育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将其运用于中国实践的优秀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付文军、吉林财经大学胡岳岷结合掌握的材料,归纳了国外学者在解构《资本论》方面形成的六种独到的学术视野,这些解构方法各具特色,但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辩证省思这些解构模式,启发着我们在研读《资本论》时要有正确的方式、虔敬的态度、文本的比较和批判的眼光,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通过对《资本论》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刘小进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流派,并将产权概念引入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分析,为传统经济学带来了冲击。在现代产权理论方面,马克思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但产权思想却是蕴含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

同时,河北经贸大学王凯军也认为,浪费最小化是巴泽尔租值耗散理论思想的核心。区别传统立足于结果式的研究,巴泽尔公共领域的财富攫取过程揭示了浪费的产生及其浪费最小化的必然性,对原有的租值耗散理论进行了发展。

田彦平、介小兵、张存刚还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和已经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仍然是我国当前开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但需要注意其适用一般性、特殊性和局限性的观点。

三、关于《资本论》基本原理与实践

以《资本论》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是我们的重要经验,通过这些实践,促进我们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经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崔朝栋认为,鉴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已经较大,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宏观二次分配制度,包括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制度等,这是为了使社会整体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大,以保持社会稳定,也就是要保证结果的公平。

以股份制为例,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房付洋、谢元态认为,马克思股份思想的当代意义是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是资本社会化的演化形式,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马克思合作制思想的当代意义是平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共享经济的组织形式。马克思股份合作制度思想的当代意义是历史悠久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高速列车的双轮双轨,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必须同等重视,双轮驱动,平行健康发展。

对于当前中国的土地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刘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的农民土地权益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地产权理论的基础。

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长久不变,并构造新型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要逐步构造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权,要稳妥加快推进各层面的农地产权流转来增进农民土地让渡权。

有的学者还较深入地研究了现实理论问题。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罗雄飞认为,狭义“转形问题”长期被当作一个数理逻辑问题,从马克思独特思维方法和《资本论》的内在逻辑看,这是由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的差异引起的一个伪问题。

在当代中国是不是存在剩余价值,学者们十分关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唐思文认为,剩余价值生产和通常利润生产不是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经济危机也不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可能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但其后果和西方不同。

在关于《资本论》的全球意义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张增强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商品、货币、资本、公司等更具有全球性意义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揭示的商品社会或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联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具体的方面与环节得到了验证。

四、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马克思《资本论》基本原理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中国当前面临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如何认识这些新现象、新问题,不少学者提出许多新的观点。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李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供给和需求具有同一性,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基于此辩证关系,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提法与西方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超越并丰富了西方供给理论。二者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制度基础、政市关系与经济背景三个方面。

关于看待农地问题,河北经贸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柴国俊、陈艳认为,征地是当今中国转型进程中的热点,补偿普遍低下的事实引发社会冲突。也有学者认为征地补偿不匹配对应人均收入的事实仍背离效率原则。因此,征地市场除注重社会公平外,还要兼顾土地市场效率,转变农地补偿评估思路很有必要。

新常态下如何搞好供给侧改革,与会学者高度重视。内蒙古财经大学韩鹏认为,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方向。此外,江西农业大学姜嘉雯、谢元态认为,供给侧改革将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体的活力,加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广东财经大学蒋凡、黄晓凤认为,城镇化对地方的碳排放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高碳排放后进入转型期的路径相符;出口贸易额对碳排放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与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相符,出口存在隐含碳排放可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初现成效,城镇化及扩大对外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未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效率。

不少学者对“一带一路”观点较多。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康学芹、吕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市场领土”的培育与开拓,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准确测度是各国制度充分受益“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关于家庭农场问题,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孝丽、姜嘉雯认为,目前中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具备了一定条件,包括政策制度、资金、经营结构、新型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但这些条件尚不成熟,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为此,应从这些条件的进一步完善着手,促进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针对现有经济学研究,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刘乐山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样本的性别、居住地和职业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简单描述;着重对居民的收入满意程度、居民能够接受收入差距及其致因的程度、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调节收入差距措施能否得到居民的拥护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面临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贵州财经大学刘明国提出,在我国经济和人口都已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以优化人口结构为目标,以社会财富分配、孩子抚养以及社会生产的社会主义、食品安全保障和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集体主义为取向。

在讨论到农村土地利用时,江西农业大学刘志飞、魏树英认为,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结构的基础,其结构与特征决定着农户生计方式的选择及在土地利用中可能采取的行动策略,并最终影响到农户土地利用。

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南京财经大学刘志国、李广信、张士杰认为,要真正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需要围绕创新与技术升级加强资源融合,以市场化来推进各项改革。

如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指导宏观调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梅金平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仅要注重单个部门企业的利益增进,更要注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些学者再次讨论到马克思的利润下降规律。上海财经大学宁殿霞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是因下降的结果而存在,而是因下降的趋势驱动历史的上升运动而存在,而且这种上升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的分配问题也受到大家的关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唐思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无法实现的,不要误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假命题。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制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或为社会主义分配制的“擎天柱”。

根据现实,南京财经大学王云中、徐杰认为,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按劳分配报酬的实现,不仅应以其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还应兼顾到与处于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否公平;按劳分配在量上的实现应该是一个有兼顾的相对变动的弹性区间。

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北经贸大学王书军、刘艳丽以河北定州再生资源行业为例,调研了再生资源企业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园区集聚式经营模式转变中环境规制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园区集聚式和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并存的原因在于投资门槛过高、挤出效应的存在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够。

如何看待互联网,河北经贸大学贾琳琳、王小平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使原本明确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推动了产业融合的产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江西农业大学邬嘉晟、房付洋、谢元态认为,我国“三农”问题中最为纠结的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最纠结的又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如何坚守与土地经营权如何流转问题。

杨晓、张玉玲认为,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实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对于体制转轨国家来说,除了转轨过程中政策本身的失误之外,主要在于制度方面的缺陷。对于结构转型国家来说,其原因除了市场制度与政府规制的缺陷之外,还包括技术以及信息不对称层面的制约。

五、关于当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一些学者还根据当代中国“新常态”的现实,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河北经贸大学杜朋奇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缓解首都“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常态下首都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先导。通过产业转移实现非首都经济功能的疏解应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步骤。

在结合区域实际上,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黄丽霞、王德高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是必然的结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自贸区,承载着将创新制度向全国推广的重任,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GDP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对外贸易总量占全国比重近四分之一。自贸区对广东省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地方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刘彬认为,河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去产能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去产能的负面冲击,应对去产能负面冲击的基本思路是积极寻找化解过剩产能的稳定方式,同时加快系统性配套措施的跟进实施。为此要精准识别去产能对象、因地制宜把握改革力度并妥善处理破产清算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与改造落后产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管理这三对关系。

地方如何进行环境治理,河北经贸大学王月波、王小平认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转型压力是我国发展所面临关键的问题,提升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而加强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便是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各地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河北经贸大学杨慧鹏认为,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省农业发展走向进行研究,需从政治、资源、人力、科技等方面说明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根据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现状,从生产、运输、加工及销售四方面为河北省提出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河北经贸大学余忠秋认为,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将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篇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观点是非常实用的。比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让我知道了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光凭自己的想法做事,完全不考虑客观状况。还有,矛盾的对立统一让我知道了做事要抓主要矛盾,要能够正确的取舍,要学会放弃一些事情,不能面面俱到,以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让我知道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做事不能只顾一点,不顾与它关联的其它事,要尽量顾全大局,而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都有可能影响我和别人的一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使我知道了做事要坚持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努力没有结果就轻易放弃,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学习了规律的`客观性后,我知道了做事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终将自食恶果,比如现在我们队环境的过度破坏,若是再不加以节制,终有一天会人类会走向毁灭。物质是运动的告诉我做事不能守着一成不变的观点,而不顾物质的变化,要随着事情的发展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才会最终取得成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我知道了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当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能骄傲,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当对别人不满时也要想想他人的优点长处。

这学期老师还让同学们结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将结果在课堂上展示。我们组的课题是中美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对中美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处理和分析,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这个活动也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有了团队意识,明确了在合作中应该如何分工,在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学会如何抓问题的主要矛盾,如何取舍,如何高效地合作,当观点产生分歧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其他同学的展示主要包括对国家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分析和社会性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同学们的讲解都很易于理解,并且让我对很多政治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些同学的研究课题与展示也让我对自己、对未来、对国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在课堂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则会被残酷地淘汰,而为了适应环境,生物体采取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的方式获取新的新的形状以适应环境。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的变异其实就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物种在经过遗传物质的变异而获取新的性状的同时,又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其他形状,这充分说明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体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资料。

其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那一章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上一篇:一学一做团会个人总结下一篇:南京一日游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