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2024-04-29

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共9篇)

篇1: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2012物理光信

何明

2124011730 马克思哲学,一门大学生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有用的课程,是用马克思眼光看待生活,处理生活实际问题。虽然在概念上难以理解,但在学完后,回头看我们这学期所学的东西,却发现我们的确学的不少,甚至有些东西对我们有启发性的作用。我们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极具现实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学着通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了解到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得体会: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特征是:实践性、阶级性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比如: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碰到的,例如:考英语四级时,你如果有好好地复习积累知识,那四级过过就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如果你只知道玩,而没有去复习积累,那四级要通过是十分困难的。我根本不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我认为系统论是建立在对立统一论基础之上的,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深入和发展。对立统一论与系统论之间并没有矛盾,也不是并排的理论,对立统一论是系统论的根基。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历史的一份尊重,也是我们大学生接触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我相信通过学习《马哲》,我们将有一个更加确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世界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篇2: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完全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实践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普遍真理,它不仅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导作用。我们仅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不迷失方向。

当今世界,社会在不断提高,科技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步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我们能否经受的住实践的考验,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最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能够帮忙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摸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

正确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以后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才能明白事物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遵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才能对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前进中的挫折充满信心

。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一样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用运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发现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助于我们进一不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我们的梦想和信念,以后我们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篇3: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1 国外价值说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国外就有三种基本观点 :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

1.1 客体说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德国哲学家舍勒等持客体说,罗尔斯顿关于价值的观点是片面的,属于机械的客观论。他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人们所意识到的那些自然属性就已经客观的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了。观赏者将自然物的这些属性用直觉将其记录下来,从而翻译成实实在在的价值。可以说,罗尔斯顿肯定了价值具备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观察者作为主体的作用,认为价值与主体是不相关的。而舍勒简单地认为,价值是直观的现象或者是现象学上的直观,它直观地存在着并在感受中给予我们。

1.2 主体说

哲学家培里、罗素等人主张主体说。他们认为价值是纯粹主观的,是主体欲望、兴趣、需要以及情感的产物。其中罗素认为如果两个人在价值问题上意见不相统一,那么他们只是对一种口味的不同而并非是对任何一种真理存在不同的看法、意见。他认为价值是纯主观的东西,价值也仅仅是人们表达主观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价值哲学领域,美国现代哲学家培里以提出现代经验主义、现代自然主义的一般价值论——“价值兴趣论”而著称。培里用公式说明了自己对价值的观点,即“x是有价值的 = 对x发生兴趣。”他认为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那便是具有了价值,片面的将价值归结为人们的兴趣,或者是兴趣对象的任何东西事实上都是有价值的。这些哲学家坚持主体说实质上是将客体的作用忽视了,将主体的作用夸大了,因此他们的观点脱离了一定的实际情况,属于片面的。

1.3 主客体关系说

哲学家厄棱费尔和费龙迪齐持主客体关系说。奥地利哲学家厄棱费尔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它既不是纯主体的,也并非纯客体的。阿根廷哲学家费龙迪齐持有的观点是,价值是一种完形性质,是综合主体和客体的优点,与价值相关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受价值对象性质的影响,也与主体相关的其他所有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的影响。总而言之主客体关系说对于单纯的客体说和主体说是有所超越的,它是对西方哲学主体说和客体说借鉴、吸收其合理之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国内价值说

2.1 价值关系就是意义关系

我国的袁贵仁教授提倡用“意义”界定价值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名了、通俗易懂。该教授认为在哲学范畴中的价值,表示的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或者是消极的意义。在这里积极的意义指的是价值关系,而消极的意义是一种与此性质不同的价值关系。为了区别二者,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叫做正价值,将其简称为价值 ;对于消极的意义则称为负价值。这种意义的界定是当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赞同的一种价值观点。

2.2 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

价值,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所需要和利益所需要的东西。该观点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 :需要是客观的,需要和想要、欲求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承认了价值的客观性,这种探索和努力值得肯定。但是价值如果用“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的话,很容易导致价值判断的偏颇与失真。

2.3 价值是合目的性

以合目的性来界定价值。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目的”并非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意识”、“内在动机”或是“有目的意向”的意思,具体指的是系统的一种指向或是状态,即物质系统的运动、活动与行为总是倾向于达到它,而不是其初始条件如何的状态,所以目的是系统运动的客观指向。这是从广义价值论来界定的,无疑也是合理的。还有一种理解认为,价值的普遍本质在于,客体对主体来说的合目的性。如果客体合乎主体的某种目的,那么就有某种价值 ;如果不合目的,就没有价值。这样的观点只能产生混乱。该观点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实质上就是主观价值论,与西方某些学者的观点类似并非客观事实。

2.4 价值是有用性

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见解和看法,即以有用性界定价值。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有用性”。有些学者则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它并非客体的固有属性,而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属性”。这种观点反对主观价值论,坚持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用属性来界定价值,不能解释价值的实质。

2.5 价值是人

以人界定价值。这种观点认为 :“价值是人” ,并且认为这一观点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价值是人,人是实体。价值是关系范畴,不是实体范畴。用实体说明关系范畴,是难以成立的。人为万物之灵,人具有最高价值。哲学价值是一般价值,而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价值。用特殊价值说明一般价值,也是欠妥的。所以这种观点也是很不科学的。

3 价值界定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们对于价值的理解,站立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虽然各有优点,也各有失偏颇,但是这些观点为我们对价值的进一步阐释做好了基础工作。所谓“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对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借以扬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概括了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以及其中共同的、普遍的内容。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对于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有价值的,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越高,则价值就越大。简要的说,哲学范畴的“价值”就是 :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我们认为,界定“价值”的概念,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提供的科学指南为方向,对价值做出较为准确合理的界定。

3.1 价值是一个“为我而存在的”的关系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为我关系”说。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哲学,“为我关系”的思想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主要论述涉及到了以下观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然而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就没有“关系”。价值既然是一个“为我而存在的”的关系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用关系的思维去界定价值的概念,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出发去界定价值。

3.2 实践是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主张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人的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而且是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价值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己成为主体,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则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的,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创造了价值。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3.3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使价值具有了意义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现象。价值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客体性在价值关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历史的客观的,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具有历史性以及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4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这里的主体是价值的体现者,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主体尺度即内在尺度,指的是人的发展,其中包括人的需要。客体是价值的载体。实践是价值的基础。这里的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效应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包括知识价值、功利价值,还包括一切超功利的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概括了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揭示了外部的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求时,对于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有价值的,并且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作为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厘清价值的内涵之后,要坚定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摘要: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国外有三种基本观点: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在国内也有意义关系、满足主体需要等多种观点和看法。对于“价值”的界定,学术界争论已久。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4: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关 键 词: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取得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坚持《原理》)课程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工作中起引领、促进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有丰富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透彻了解。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立足于学习理论实施教学决策,是《原理》课程教师完善现有知识结构,打造学习型教学课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学习理论思考《原理》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课堂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学习行为的产生,关注学习行为的过程,寻找学习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当代教育学习理论根据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描述的不同而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种。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当环境刺激使学生的反应发生相对持久和可观察的变化之时。学习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学习过程伴随着行为变化,行为变化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教学和课堂需要精心计划,并使用准确刺激,教师的任何课堂决策都应该或者诱发、或者抑制、或者干扰、或者强化学生某一形式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内在的心理事件来描述和解释学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行为,是将环境中的信息转化为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的行为。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便发生。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新信息首先要被学习者关注,其次新信息要有和学生已有知识融合贯通之处,因此,教师围绕教学进行的系列工作都指向同一目标——创设能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课堂学习环境。

3、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应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从环境中接受知识,这种理念不同于其它学习理论的地方是强调如果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学习将会更有力度。教师选择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学行为,决策的根据应该是教会学生设置目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反思,同时要能够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问题决策者。

三种学习理论对学习行为的归因、学习过程的分解、信息转化的路径等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但都主张学习发生在个体应对外界刺激之时,是主体主动参与才能在目标引导下完成的过程。

二、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重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转化,形成有助于学习活动产生的教学知识体系。

《原理》课程教学是一个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打造,一个统一逻辑体系具备了特色成为融合了学生现有个体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有机理论体系。“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目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生活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教师打造的具有“实证”意义的知识体系应该重在两个方面:

1、实践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学材料、教师的互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②理解教育心理学对动机的阐述能帮助教师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机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非常成功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但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个体生活实践,在学生迷茫、困惑之际指引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学生才会有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动力,這种动机才能帮助学生面对新知识克服畏惧、逃避的消极心理。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观概念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在讲授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第7章“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人类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要不要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答,理论也在解答时代问题中深化、发展。凡是涉及到学生个人成长和现实社会环境,能够有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阐述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能受到学生欢迎,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实现了学习行为的选择、组织、整合新信息过程。

2、时代性,中国模式与现代化道路问题、经济持续发展与发展代价问题、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个人价值观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等等这些中国现实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应对和解答的问题,是《原理》课教师无法回避的教学“实证”问题。应对好和回答好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课程的生死存亡。教师既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视而不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又不能忽视《原理》作为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目标服务这一现实;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性理论课程,又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电子产品、游戏,视听觉时刻受到海量信息冲击长大的一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理性思维能力欠缺,政治信仰缺失,对远离现实的理论说教极度反感。当代大学生特点要求《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代化、时尚化、通俗化。理论如何具体,观点如何全面,海量素材如何运用,阐述和表达如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达致共鸣,这些都是影响教师抉择教学内容的决策因素。教师在《原理》课堂教学时空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只有充分运用个人经验和智慧才能把《原理》课程统一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endprint

三、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行为。

1、理论讲授

《原理》课的本质特征决定其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理论讲授这一重要环节。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模糊混乱,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于教条化和表面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深入透彻地、清晰明确地、通俗易懂地讲解和阐述基本范畴、命题、原理能澄清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模糊性,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的排斥。

2、案例教学

以案例展开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枯燥的原理知识,能活化知识点,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践生活和具有时代特征,案例内容要呈现清楚问题困境,要能触动大学生心灵,叙述应该真实、完整,切忌生硬地使用原理加例子的格式化、简单化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必须有理论和专业水平,要能完全揭示案例蕴涵的理论价值意义和实践指导功能。案例教学有助于《原理》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

3、讨论式教学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于师生、学生之间展开的知识探索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符合学习理论的主体对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有学习动机的思想,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学相长。讨论教学法要与理论讲述和案例教学有效结合,切忌把讨论式教学简单化为师生课堂问答環节。

(1),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和讨论时机。讨论主题最好与现实社会和学生个人实际密切相关;讨论时机最好选择在所授内容适宜于通过讨论全面展现观点,学生思维产生困顿,同种教学法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时刻。

(2),讨论形式多样化,并要求课前准备。讨论形式有专题讨论、辩论性讨论、插问式讨论、答记者问式讨论多种,课堂教学中可穿插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多是时代性、宏观性、全局性问题,一般大学生根本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足够阅历眼界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这类问题,因此专题式讨论和辩论性讨论需要教师提前布置问题,给予学生分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就某一问题形成系统性观点的时间。上一次课布置主题,下一次课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摆出观点和论证材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也可以反驳和批评,问题在讨论和辩论中得到深入和展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挖掘了问题和思维的深度。

(3),教师要通过适时地提问、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沿着正确方向行进。学生的思维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受个人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环境影响,难免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地方。教师在讨论点评和总结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言论方向,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创新思想,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形成用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打造学生思维“在场”的学习型教学课堂——关注教学课堂,教师应该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在场”。

不管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第二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时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场景中切切实实地“学习”。

1、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要有《原理》是所有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必修课程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不应该被社会的其它声音左右,应理直气壮地履行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应该严格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通过点名、查到,形成规范的病(事)假实行制度和迟到、早退、旷课批评处罚制度;发挥班级干部作用,贯彻各项课堂管理制度的实施;公平公正地记录学生平时成绩,加大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例。课堂良好的到课率和听课行为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同时,根据学习动机引发理论,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行为能成功地完成有挑战性任务,他们更具有主动学习意愿,教师应该把课堂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观点的学生行为纳入考核内容,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原理》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言传身教,而不是言行不一。

2、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原理》课在高校一般是大课堂教学,动辄几十上百人的课堂,从讲台看下去黑压压一片的学生,大脑长时间接受抽象语言和文字刺激特别容易疲劳和懈怠,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个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微观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不能时刻留意身处教室的学生思维大脑是否在场,而只考虑自身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那么教师再辛苦的教育教学付出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课程教学效果必然低下。

长篇大论式理论讲授不适应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把握学生思维节奏,课堂上及时创新教学形式,应时应景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同时运用由图片、音像、视频、文字多种形式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展现教学内容,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原理》学习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美)托马斯·费兹科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努力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深厚的认识,获益匪浅。

其实刚开始我是没有报名参加马克思课的免修的,但后来我听了王老师的几节课之后,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渐渐地我便喜欢上了这门课,所以参加了免修。虽然我是一个理科生,但这个学期最认真听的一门课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每节课都坐前排,认真听讲和做笔记并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第一次演讲中,我选择了一个比较轻松诙谐的主题,谈的是关于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逼青年的比较。结合马克思教导我们的,要认识自己,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段时间之后,老师给我们参加免修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测验。然后我们接着做最后一次的课件,并进行演讲。这次老师要求演讲内容要有深度,所以我选择了一个话题,对有关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价格垄断的调查进行了解剖。通过与马克思原理相结合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老师多次在课堂上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上的重要地位,它的本质是唯物的辩证观,这使它解释经济现象时比微观,宏观经济学站的要高,看得要远,解释问题也就更深刻了。更重要的是,我因此了解到一些经济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了解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明白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知道了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等。以前一些困惑的问题也随着学习马克思主义课后而变得明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资本积累的趋势是什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失为学习的一大快乐,我想这是我上这门课最大的收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我们已经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好多年,但通过深入学习却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通过带着问题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以“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为”与同学们共勉。在对科学理论的学习、理解过程中碰撞思想,泛起了不少思想的小浪花。当然,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 克思主义者了,但是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 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 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 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 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在哲学方面,我们常常会疑惑: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马克思精辟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问题的内容所在。“人 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劳动或实践是体现人的本质之一,即劳动创造了人。首先,劳动或实践是体现人的本质之一,即劳动创造了人。人类通过劳动不断进化,最终拥有能动意识,创造了世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与社会中,进化,最终拥有能动意识,创造了世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与社会中,社会是 复杂多样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复杂多样的 杂多样的。复杂多样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阶级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此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接下来的问题便好解释了。人到底是好是坏?我们一出生,自主意识还不够发达,分不清是非,全凭本能。通过后天学习才明白好坏,分不清是非,全凭本能。通过后天学习才明白好坏,随着环境影响人的本质开始区别出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好万物的尺度,如何为人呢? 子曰: 仁者 人也。人的出发点是劳动 实践地是社会。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社会劳动来认识和学习如何做人。通过做人来体现人的价值,通过社会劳动来认识和学习如何做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提出的新型发展观。作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义,全面把 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一定要提高觉悟,关注时事,及时把握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脉搏,这样才能审时度势,进行自身建设,完善自 身能力和素质,把个人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 价值的有机结合。要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到马克思主义 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并以其 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迎接人生的挑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担当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实现新突破、创造新 成绩,为推进国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篇7: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曾经有人做过比较,数学是建立在前人地基上的大厦,而哲学是不断破旧立新﹑否定前人而崎岖前进的。这个说法中,“否定”就应当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是“扬弃”﹑是批判继承。

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给我的最大启示:一种科学的质疑,一种批判的精神。同为“千年思想家”的尼采,同样具有坚决的批判精神。然而马克思是讲科学的,尼采是讲生命的;马克思是讲政治﹑经济的,尼采是讲美学的;马克思是讲人民群众的,尼采是讲个人的。

在学马克思主义时,我已有的基调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这种不免导出虚无主义的思想使我对以后接触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更加审视。然而,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一种让我心里比较踏实的思想。对于许多问题的分析,套用我仅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未免生硬,但都使我获得一种信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有别于那种“正在接触什么就用什么”而带来的浅薄的“信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在自己有限的视野内,做了一番分析。首先是两个前提:第一,规律普遍存在;第二,永恒运动。这两点已然是抛开意识形态﹑知识构成影响的共识了。基于这两点下的本体论,是合乎人的经验的,于是在心理层面上会令人感到亲切﹑踏实。接下来就是理性分析。合乎上述两个前提的思想,如果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出事物运动规律,那么它就能“合理”解释问题。这里的“正确”与“合理”,当然也只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与逻辑的基础之上。这也就牵扯到认识论和价值论,当然还有可知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还是相当完备的。仅就我目前遇到的问题,还都是用得通的。然而,当涉及一些超验的问题时,以我的浅薄,就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给出圆满的结论了。在认识论的相关问题上就更是如此。

与本体论不同,认识论与其它具体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关系密切。不可否认,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对非理性﹑意志等问题的论述上,马克思主义给出的答卷分数不会很高。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终究是讲科学的,于是对于具体科学尚未解释到一定水平的问题,它自然也不会予以过多论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构建在理性意识这一背景下的。

然而,近代以来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却使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方向,越来越多地转向非理性的范畴。我们看到了心理学上的弗洛伊德﹑荣格,哲学上的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这种对人自身的深入探索的努力,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为了对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即“我们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和“如何生存”的解答与求索,搞清楚人最得意的意识的相关问题,当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唯意志论的发展与存在主义的出现,为“理性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很多问题,更有意义的是又引出了很多问题。

终究哲学的发展在于提问。有些问题,限于人类自身的属性,恐怕永远也找不到那个梦寐以求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存在问题的。它基本上解释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但由于这一思想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及在世界范围内

实践所得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尤其是对其地位的肯定,还是不够的。这应当是辩证法中的量变质变原理,也可以用数学中的“微分”的观点来理解。人民群众就是微分中的“微元”,它的作用就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而“质变”或达到关节点,却多是历史人物的作用。在历史观中坚持辩证法,才能够“公正地”解释这个问题。其实,这其中也暗合了马克思主义对“非理性”问题的认识不足,于是把个人合成人民群众来研究,就可以说整体上的先进性与革命性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与现今社会学的一些研究相悖。

在人生哲学上,马克思主义好像只给出了一条条抽象的方法论。我一向认为,人生哲学是最虚妄的学问,再多的高深理论也无法真正教会人生活。而生活确也是需要一些原则的。从哲学的高度给出一些原则,也就是方法论了。表述越抽象,人作为主体,其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这未必不是好事。但还是那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照顾得不够,以至于完全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会带来困惑。

篇8: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一、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的思想特征作为客观依据。原理课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 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媒介。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决定着在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中, 能否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足够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对象, 才能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有效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原理课要针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民主意识, 存在价值趋向多元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等年龄特征, 通过增加师生互动, 引起他们的有意后注意, 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具体来说, 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同时用心研究学生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喜好特征, 将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安排, 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阐述, 营造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同感体验, 这样不仅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彰显了个人的主体地位, 也保证了原理课的有效性。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这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同志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指出的是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教学来讲, 同样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将学科办出特色, 如何能够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理论性较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排斥, 甚至逆反心理, 不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认同感。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生存下来。

二、转变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传统的原理课, 重定义轻延伸, 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 难免学生会感觉教学枯燥, 进而对原理课学习产生抵制情绪,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原理课的教育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生考试过关, 而是要达到影响人、改造人的目的, 也就是要影响学生的思想, 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 达到“育人”的目的。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热情。这是原理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也是人本精神的要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 人的主体性一般表现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 追求善的、美的价值目标,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行为选择”。也就是说, 教育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 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 并创造性地、能动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教学改革必须伴随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于教育的人文精神, 教师进行教学所体现的职能与使命, 原理课是一个具有价值目标的文化事业, 它必然追求教学过程与精神教养过程的统一, 追求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活动并相互支持, 追求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人道主义关系。原理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 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践行者, 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教学途径, 加强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社会大方向的外在要求, 也要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必须将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能够在抽象的理论和学生的感性思维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这不仅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应对方法,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原理课教学必须科学设计课程实践活动。“原理”课程虽然是理论性较强, 却不能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检验, 才能将理论升华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想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必须科学设计原理课的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两耳相传”式的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不是在听“原理”, 而是在演绎“原理”, 不是被动地接受“原理”, 而是在主动地探究“原理”。

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实践活动, 如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 结合课程内容, 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 启发学生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然, 实践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关键在于, 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 即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须是学生自己直接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只是起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不代替学生学习, 不是简单地把实践结论告诉学生。正因为活动具有主体性、对象性、互动性等特点, 它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潜能, 并且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满足和享受。因此, 它是原理课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

高校必须创新途径, 开拓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解决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疑问。这就需要积极与高校周边企业、社区建立联系, 选取若干作为原理课的实践基地,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加活动, 从而达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目的, 并定期组织调研项目, 由教师带队, 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加工信息、发现问题并形成调查报告, 并做好活动分享, 达到以点带面, 整体提升。区本身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归属地, 实践教育直接联系社会, 让学生接触到社区活动, 社社区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 实践基地作为校外的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责任感, 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学生们自然会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行为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 要坚持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要使实践活动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途径, 而且也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 是个体幸福观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 也是思维观念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只有学生喜欢上实践, 才会愿意接受课堂上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 只要面对社会现象,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 只有通过分析现实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标准, 综合测评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原理课对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方法是标准化测验法, 以开卷或闭卷的笔试进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但是, 测验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质量指标难免发生误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不仅要成为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要成为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测验法的运用中, 应该多种测验方法相结合。例如, 采用论文式测验, 通过论述题来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客观性测验, 围绕客观性的试题来观察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走向;采用问题情境测验, 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或提供一定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 来测定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等等。

除了测验法, 还应该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与他人评价、项目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用观察法来评价那些如态度、习惯等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较高, 也能有效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动态, 并做好记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 将学生分组, 学生自行主持, 每组学生轮流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应该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方式来推广。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可以运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期末考核采用测验法。每学期进行五次左右的随堂测验,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 也可以便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还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竞赛, 成绩优秀者可免考。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把平时表现、学习热情、活动参与度、作业成绩以及实践教学的成绩, 都计入考核, 让学业考核发挥激励功能, 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 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 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 双方互相尊重, 感情才相通, 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 要注意和学生沟通, 想学生之所想。大学生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的圆梦者, 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适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学改革必须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散发出理论的光芒。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有田.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J].现代教学科学, 2003, (2) .

[2]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J].理论界, 2009 (11) :155.

篇9:何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上一篇:政府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丝丝感动,点点温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