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2024-05-05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精选6篇)

篇1: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从而培养聋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聋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把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知识,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教 “有余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的方法进行操作:(1)6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6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2)7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7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2)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分东西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巧编故事创设情境

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如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巧编故事来创设情境。“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再说我肚子这么大,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1/4和1/5到底谁大?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教师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教师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问学生其中这一份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通过创设简单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显然,数学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就必须做好精心和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利用生活素材,认清数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在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物品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墨水瓶盒等),课堂上让他们拿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课后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生活实例,领悟数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领悟并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用扫帚扫,扫帚扫过的便是“面积”。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学校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班级、学生数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学校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提出今后如何用水的建议,既渗透了环保的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大多抽象化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结合有关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星期五学校准备去春游,全体师生共120人参加,可租的车辆有两种:1辆大客车可以坐40人,一趟需要120元;一辆中巴可以坐20人,一趟需要80元。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合理?这样的活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理财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周末我们准备对教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学会数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开展聋校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生活实际这块“土壤”。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篇2: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文/王兰珍

摘 要: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的要求。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数学的枯燥无味,让学生远离对数学的畏惧,亲近数学,特别是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都比较弱,对数学的学习更依赖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形象思维,因此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聋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聋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聋生乐学活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对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聋校数学

一、导入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的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强感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数学思维。而聋生从不同的媒介认识生活,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不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施教之初,贵在引导”,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唤醒聋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聋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如,讲解几何学定义,若按书本上讲:“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一门学科。”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学几何。因此我变换了导入方法,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什么球架要造成三角形?为什么铁门要造成四边形?为什么车轮要造成圆形?……这些问题与生活联系紧密,这些情境也常在学生眼帘中闪现,如此引发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寓数学于生活,融生活于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如,“这几年用电紧张,政府部门为了鼓励节约用电,对电费从7月起实行阶梯电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生活用电价格为每度0.53元,月用电量在50及50度以下,价格不变,月用电量在51度到200度电价每度上调0.03元,月用电量超过200度部分电价每度上调0.10元。(1)小王六月份用了45度电,应交电费多少元?(2)小李六月份用了用了120度电,应交电费多少元?(3)小陈六月份平均电费为0.54元,则小陈六月份用了多少度电?应交电费多少元?”这些涉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此题,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锻炼了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聋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又如,压岁钱与学生息息相关,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有一道例题是:“小明把压岁钱按定期一年存入银行。当时一年期的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的税率为20%。到期支取时,扣除利息税后小明实得本利和为507.2元,问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分享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课改理念,真正让数学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三、延伸数学课堂,开展多彩活动

1.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聋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学校门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正在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聋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制作数学小报

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聋校的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新的课标理念指导下,引导聋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聋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资源,使聋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寓生活于数学,使聋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做一个自立、自强、残而有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程俊华。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新课程学习:中,(05)。

篇3:浅议聋校数学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聋校,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中学习,获得有用的知识,更好地生活。

聋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比正常学生更需要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一、数学内容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材部分内容偏离生活实际,学生感到陌生,使学习与生活脱节。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改换教学题材,使例题与聋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亲切感。

如“比较数的大小”一课,例题是:松树苗281棵,杉树苗312棵。杉树苗和松树苗比,哪一种多?这种索然无味的语言并不能激发聋生的兴趣。如果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森林里的杉树娃娃和松树娃娃在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同伴要多一些。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

二、数学教学情境化

1.联系生活,主动求知

有些数学知识,单纯地呈现会显得枯燥、抽象。如果把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体,轻松达成教学目标。

“射线”比较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过程中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手电,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演示。当手电射出光线时,学生一下看到了射线,真切感受到射线的存在,也对射线的特点有了更直接的认识。

2.借助活动体验,感知新知

有些数学知识单纯依靠观察,学生很难理解和深化。教师设计一些生动、贴切的操作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就能全方位理解新知,感知新知。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组织学生操作———切土豆。切下第一刀,摸摸切过的地方,感觉是平的、滑的———感知“面”;切第二刀, 摸摸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感知“棱”;切第三刀,摸摸三条边相交的点———感知“顶点”。这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轻松突破了“感知面、棱、点”的难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3.从生活经验切入,提高效率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对聋生来说,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在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

如“,5”和“第5”的教学,老师播放学生趣味运动会“托球赛跑”录像片段,问学生“:托球赛跑”有几个运动员?第五跑道是谁?谁跑了第几名?学生立刻兴趣高涨,对“5”和“第5”有了精确的感知。

4.模拟生活情境,强化认知

有些数学知识,单纯地枯燥讲解,学生很难接受。教师如果能适时地模拟生活情境,就能强化认知,变枯燥为鲜活,较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都有与父母一起购物的经历,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教师创设模拟超市,引导学生购物,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情境发生关联,帮助学生从真实的体验中构建起对数学的理解。

5.贴近生活,强化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学习融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学了“时、分的认识”后,教师布置如下作业:先调查了解, 再填空。

(1)你今天中午从()时( )分开始吃饭,到( )时( )分吃完,共用了( )分。

(2)每天早上,老师( )时上班,下午( )时下班,老师每天要和学生在一起( )小时。

由于练习的设计还原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三、知识服务生活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用剪纸的方法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案,再让学生用这些美丽的图案创作一幅生活场景。学生创作的一幅幅作品,加强了数学与艺术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从中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的地板及钱数。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进行计算。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既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现实生活中。

篇4: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聋校数学

一、导入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的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强感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数学思维。而聋生从不同的媒介认识生活,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不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施教之初,贵在引导”,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唤醒聋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聋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如,讲解几何学定义,若按书本上讲:“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一门学科。”这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学几何。因此我变换了导入方法,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什么球架要造成三角形?为什么铁门要造成四边形?为什么车轮要造成圆形?……这些问题与生活联系紧密,这些情境也常在学生眼帘中闪现,如此引发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寓数学于生活,融生活于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如,“这几年用电紧张,政府部门为了鼓励节约用电,对电费从2004年7月起实行阶梯电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生活用电价格为每度0.53元,月用电量在50及50度以下,价格不变,月用电量在51度到200度电价每度上调0.03元,月用电量超过200度部分电价每度上调0.10元。(1)小王六月份用了45度电,应交电费多少元?(2)小李六月份用了用了120度电,应交电费多少元?(3)小陈六月份平均电费为0.54元,则小陈六月份用了多少度电?应交电费多少元?”这些涉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此题,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锻炼了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聋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又如,压岁钱与学生息息相关,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有一道例题是:“小明把压岁钱按定期一年存入银行。当时一年期的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的税率为20%。到期支取时,扣除利息税后小明实得本利和为507.2元,问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分享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课改理念,真正让数学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三、延伸数学课堂,开展多彩活动

1.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聋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学校门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正在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聋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制作数学小报

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聋校的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新的课标理念指导下,引导聋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聋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资源,使聋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寓生活于数学,使聋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做一个自立、自强、残而有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程俊华.初中数學教学的生活化.新课程学习:中,2012(05).

篇5:聋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第一,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主要是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是适应聋生当前阅读水平的材料,以及关于成长路上的书,并根据文章的特点来设计练习,要求聋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扩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以手抄报制作各种资料卡片为动力,全面开展“课外阅读生活化”。如为了制作一张“春天的小报”,我们带领聋生走进大自然,开展春游活动,仔细观察季节的交替,景物的变化。培养聋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布置写随感,每天制作读书文摘。

篇6:聋校低段数学生活化模式探究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蔡毓瑜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对于低段聋生来说,由于他们听觉功能的丧失,使得听障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差。为了帮助听障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采用了“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归朴于实践活动,归朴于生活情趣。希望能促进听障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和完善听障儿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聋生由于听力受损,主要依靠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又由于受年龄和语言的限制,认识水平很低,不知道自己应该注意些什么,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同时,新理念的数学教学,也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进行引入。我们都知道游乐园是学生一直很怀念的地方,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回顾并说一说自己所喜欢的游乐项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摩天轮、缆车等游乐项目的运行轨迹,引导他们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课题。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把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方法科学地移植或借鉴到数学学习中,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弥补了因听觉损伤而造成思维偏差,使听障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收集实物或图型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的各种实物和图型,通过摸、看、议等方式,初步感知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选择典型的实物,通过反复拆卸与组装,使学生体会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由六个长方体围成的立体图形及其面、棱、点三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来源,也掌握了概念。

第三,知识学以致用,融合数学生活。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性的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完9的组成这一知识点时,虽然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终究也能掌握9的组成,但是这样的练习显得很枯燥无味,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练习时,设计了“购物”这一活动,让学生到情境超市中任选两样物品,但是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必须是9元。学生看到喜欢的物品,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到最高点。设计这样的活动,不仅达到了巩固9的组成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为9的加法做了铺垫,一举三得。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上一篇:名胜古迹初中英语作文下一篇:身体动一动教案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