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阐述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成效,针对实施中办学成本差异体现不足、生均定额标准偏低、办学成效占经费分配的权重不明显等问题,提出深化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财政投入上体现办学层次及专业成本差异;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建立动态拨款机制,增加办学成效拨款权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 篇1: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摘 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地方政府贯彻执行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破解高等教育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作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在办学层次、目标定位等方面区别于其他高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势必与其他高校存在差异。如何充分调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活力,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对于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作用。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要善于挖掘人力资源的创新潜力,进一步强化教师认同感;进行教师职业发展管理,提高核心创新人才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的背景和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事业的进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部分高校对自身定位模糊,在专业上追求“大而全”,在学生数量上盲目扩招,高校间没有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出现同质化倾向,人才培养质量日趋下降。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应对,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五个方面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明确了“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还在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凝练特色、服务社会、提升水平”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外开放性不够、专业建设特色不鲜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分类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如何紧紧抓住“地方、特色、高水平”三个关键词,依托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根本保障。

1.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

获批立项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建设的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和其他本科院校一样,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整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领军人才引进困难,教师来源单一等等。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性质,核定的编制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扩招的需要,受编制数量限制,无法突破编制大量引进师资力量,部分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合格的“生师比”还有差距。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发达省份,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从学校直接毕业就在大学任教,其中本校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造成很多高校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大多数教师从未走出过象牙塔,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不像国外有些大学的教师实行聘任制,来源广泛,政府、企业或行业优秀的人才都可转型或者兼职到大学任教。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作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服务型人才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更是以“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加注重创新多类型办学的特色化发展模式。目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教师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局限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从而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毋庸置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队伍不仅需要专业型、知识型的人才,还需要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3.教师个体职业发展规划和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缺乏相对一致性

职业发展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个体职业发展规划要基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和评定教师个人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确定学校和教师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基于目标定位的重新调整,全面的教师队伍培训与开发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教师在追求职业发展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缺乏相对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大部分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有的教师认为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自己无关,只是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事情,自己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就可以了,价值观念与学校的核心发展战略不符。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发展目标,离不开教师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密切配合,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如果长期不能适应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必定会导致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4.主干、特色学科与边缘、新兴学科的教师认同感差异明显

一所高校不太可能所有的学科领域都处于一流水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更是强调发挥主流学科的特色优势,通过带动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使学校的整体学科地位得到提高。在安徽省立项的八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中,有一所综合类高校,一所师范类高校,其他诸如建筑、农业、医科、理工、中医药、财经等六所高校专业特色都较为明显。这种情况下,人文社科类学科总体上是依附于学校的主干学科,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发展相对不平衡,劣势比较明显[3]。如此一来,主干、优势学科教师发展多元化,占有优质资源较多,公共课、边缘、新兴学科的教师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职业和文化认同感与主干、特色学科存在着差异。教师队伍缺乏职业和文化认同的高校组织,同时也会导致其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成为阻碍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前进的绊脚石。

三、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进一步扩大专任教师总数,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灵活的工作方式,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根据学科整体布局和优势特色学科发展需要,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教学、科研团队,构建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构成的高层次人才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专业教师团队,扶持一批基础薄弱的学科和新办学科,形成多学科联动发展,从而实现教师队伍水平整体升级。加大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聘请企、事业单位人才、行业、政府管理专家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兼职教师。

利用各类人才项目,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为复合型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制订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访学,到相关企业顶岗,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开展外部横向课题的研究,鼓励产学研结合,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联动发展,促进教师队伍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并重转变。

2.更新建设理念,凝聚教师队伍文化认同感

教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启动和中坚力量,决定着学校特色发展的走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要发挥特色优势,要以有高度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队伍为支撑,从根源上打造学校共同的核心价值观[4]。

文化建设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维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侧重对“事”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强化自身组织的文化建设,推动特色文化的凝聚和引领作用,有意识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统一的文化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让教师对学校的特色文化深化理解、凝聚共识[5]。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化差异,个人的独立性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个人的首创性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建设、发展和改革事宜,让教师在学校的特色发展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正向体验,以此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参与价值。

推动组织文化建设,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为教师快速成长创设良好的能够激发其创造动机和发挥其创造潜能的宽松、自由、科学的环境氛围。

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训。针对相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建立专门的教师帮助机构,通过有组织的形式与青年教师共同规划其职业生涯。建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体系,解决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与学校目标定位的矛盾,提升不同学科地位上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教师队伍主观能动性

目前,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还处在全面推进阶段,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走向高水平,还离不开教师队伍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应该改革落后、固化的人事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学校人才数据库,精确掌握学校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分类以及分布等情况,分析数据,运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人事管理杠杆,采用目标管理和合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制度约束、激励、促进教师队伍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完善教师队伍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高校教师被赋予多种角色,难以兼顾所有,“个体差异性”决定着“术业有专攻”,应该关注不同能力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发展,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产学研型。

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结合教师岗位设置和知识工作的特点,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活力。通过创新绩效考核形式,探索发展性评价,对高层次人才采取更加灵活的弹性考核机制,形成适合高层次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考核机制。在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强化师德考核;突出教学业绩,强化教学质量;调整科研导向,弱化量化指标;探索发展性评价,引领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均应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聘期考核,注重考核结果反馈应用,实行人才的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及合理流动,激发人才活力和内生动力。

改革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改变“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科研”的评审体系。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鼓励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评聘结合,改变“一聘定终身”的现象;建立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晋升的关联机制,开展“双师型”教师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证机制,鼓励教师各展所长、各司其职,以满足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是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发展与壮大的关键环节,基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刚刚起步并逐渐深入,教师的队伍建设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开拓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Z].2014.

[2]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3]李治国.行业特色大学人文社科类教师职业压力及缓解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6(10).

[4]郑志生,邬志辉.学校特色发展中的教师文化认同问题及解决[J].教育科学研究,2017(2).

[5]曹如军.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2015(11).

作者:孙梅

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 篇2:

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成效,针对实施中办学成本差异体现不足、生均定额标准偏低、办学成效占经费分配的权重不明显等问题,提出深化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财政投入上体现办学层次及专业成本差异;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建立动态拨款机制,增加办学成效拨款权重。

【关键词】广西  高校  生均拨款  制度绩效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2018年,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原有的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如学校的校园面积、教室、宿舍、体育场馆、图书馆、实训室等达不到国家的办学标准。虽然我国规定每年对教育投入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但分配到每所学校增量资金不是很明显。在广西高校“生均拨款”改革前,财政拨款导向是高校教师队伍编制多的高校获得财政资金多,而不是教师队伍编制适中、培养学生多的高校获得的财政资金多。面对这种状况,广西高校着力深化“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财政拨款改革导向,推进高校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状况

2016年,广西颁布《关于印发广西高等学校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拨款机制,推进“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的高等学校财政拨款方式改革,着力增强高等学校内生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稳固自己的优势专业,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力争建设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大学,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措施

此次改革使广西由原先“综合定额+专项补助”财政拨款机制转变为“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的高等学校财政拨款方式,主要的改革措施涉及建立分类拨款制度、改革项目资金分配、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三个方面。

1.建立分类拨款制度。建立与高等学校办学层次、学科类别、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相匹配的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体现办学差异,实行分类支持。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和师范类学科等学科大类进行相应系数的折算;为鼓励广西高校提高办学层次,不同的办学层次高水平大学折算系数不同,同时还兼顾专业认证系数、就业率系数,广西试行的高校生均拨款的标准款=生均定额标准×∑该校各学科(专业大类)学生人数×对应的学科分类(或专业大类)折算系数×相应学生折算系数×高水平大学折算系数。拨款分配权数按照普通本科高校、普通高职(高专)高校分别计算。

2.改革项目资金分配。广西高校项目资金主要分为“强基计划”“创优计划”两部分。“强基计划”项目经费,自治区按照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类型、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分配,由各高校根据“广西高等教育强基计划”实施规划确定的内容,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学校自有资金和其他渠道资金,自主安排资金用于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形成推动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的“强基计划”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创优计划”项目经费,由自治区统一设立建设项目,学校自主申报,通过竞争方式分配,一次立项滚动支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3.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由主管部门组织系统内专家或有资质的第三方对下拨的“强基创优”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及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并出具绩效评价报告。项目主管部门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自治区在“强基计划”中劃出一定资金专项用于绩效奖补,对实施“强基创优”的单位在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综合能力建设中经绩效评价效果明显的,将给予相关单位专项资金奖补;对绩效评价不合格的高校,主管部门将调减“强基创优”专项资金的拨付,直至停止“强基创优”专项资金的拨款。同时,将专业认证结果、学生就业率与“强基计划”资金分配相挂钩。

(二)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的成效

1.较好适应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广西现行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将学生人数作为基本运行核拨的最主要因素,体现了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委托责任与受托责任,适应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从过去简单“养人”转变为“办事”,逐步取消事业编制。政府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核拨运行经费,其实质为政府购买高等教育服务,高等学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政府支付的费用与高等学校提供服务的数量相匹配。拨款与学生人数挂钩后,人员编制不再作为拨款的依据,更有利于高等学校破除编制的限制,独立自主聘用所需人才。

2.形成了积极的目标导向作用。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而同期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9%,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达到4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以学生人数作为经费核拨的最主要因素,目标导向作用明显,可以充分调动广西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广西高等教育整体毛入学率。

3.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广西高等教育过于一致实行“人头费+公用经费”的拨款模式,人头费与编制挂钩,公用经费按学生核拨。在这种拨款模式下,学生人数较少、编制数量较多的学校往往可能获得更多拨款,而一些学生人数较多、编制数量较少的学校则运行经费严重不足,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资源与服务倒挂、苦乐不均的问题比较突出,无法体现教育公平。实施改革后,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4.提升了高校办学自主权。拨款与学生数量挂钩使高校不必通过一味地增加编制来争取经费,能够更加自主地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优化生师结构,提高办学效益。拨款与学生数量挂钩提高了财政拨款的透明度,高校能够提前预测每年运行经费拨款金额,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年度收支计划。同时,财政部门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生均定额”拨款标准,逐步优化拨款结构,降低项目支出占比,加强运行经费保障,让高校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二、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生均拨款”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一)办学成本差异体现不足

广西现行高等学校投入机制通过学科(专业大类)折算系数对各学科、专业的拨款水平进行调整,但划分档次稍显简单,分配系数差距偏小。目前,本科院校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拨款分为三档,其中,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分配系数为0.92;理学学科的分配系数为1;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4个学科及师范专业的分配系数为1.1。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分配系数也参照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分为0.92、1、1.1三档。从学科分类分配系数来看,没有体现本科跟专科办学层次差异;没有充分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办学成本差异。

(二)生均定额标准偏低

2017年广西高等学校生均运行经费拨款标准为本科生5600元/生、高职生4200元/生,博士生、硕士生相应折算为本科生计算。2018—2019年提高到本科生6800元/生、高职生6000元/生,拨款标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仍显偏低。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7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财政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6124.80元/生(教育事业费支出包括运行经费支出和专项经费支出两部分),2017年广西高等学校运行经费拨款仅相当于全年拨款支出的三分之一不到。

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是指当地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支出与区域内所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比值。如果在校学生数量不变,政府拨付的经费越多则生均经费越多,反之生均经费越低。目前,我国衡量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教育支出的指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我国已经连续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4%,说明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但是广西作为老、少、邊、山、穷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广西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广西财政收入不足。尽管广西区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财政经费向教育事业倾斜,但由于财力有限,限制了广西对教育事业的支出力度,因此,广西生均拨款基数与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的差距很大。

(三)办学成效占经费分配的权重不明显

为了体现办学成效,广西在现行高等学校投入机制中加入专业认证系数、就业率系数、高水平大学折算系数等三个分配因素对拨款金额进行补充完善,但就业率影响较小、专业认证系数尚未实际落实。关于就业率系数,广西规定以全区高校平均就业率为基准,以高校为单位,学校平均就业率高于全区平均就业率1个百分点,拨款系数提高1个百分点,最高上浮10%;反之则相应调减,最低降低10%。就业率对于拨款金额的影响一般几个百分点以内,效果不明显。对于通过国内外专业认证的专业,目前实际采取的做法是通过是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认证有效期内并未安排。

三、深化广西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财政投入上体现办学层次及专业成本差异

高职院校在师资及办学条件上与本科院校存在差异,因此相同专业培养成本也具有差异,因而应在本科院校分配系数0.92、1、1.1三档的基础上分别下浮10%作为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分配系数。另外,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拨款分为三档,同档内各学科办学成本也存在差异,像文科类专业,办学成本仅限于师资成本;而理工类专业除了师资之外,还需要建立实验室;农学专业还需要有试验场地及采购种子的支出;医学类专业投入更大,需要有实训基地及购买昂贵的医疗教学设备,因而在分配系数上如果理工类为1,那文科类要下浮10%,农学类相应上浮10%,而医学类应上浮20%体现成本差异。

(二)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力度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教育经费应该由政府及市场共同分担。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必须支付相应的学费;中央及地方政府作为教育事业的主办方,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出。由于广西经济基础整体较薄弱,财政收入有限,地方政府对教育支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与周边省份及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因此,广西政府应该出台支持教育政策,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中央政府应该统筹全国的财力,对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地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加以扶植,避免出现因教育经费相差悬殊而导致的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三)建立动态拨款机制,增加办学成效拨款权重

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高等教育拨款应建立动态的拨款机制,并把办学成效作为拨款的参考因素,避免因物价水平等多种因素变动导致办学经费紧张及区域内各高等学校存在同质化专业严重的现象。一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年财力状况对区域内的高等学校进行拨款,财力雄厚时多支出,财力不足时相应减少;二是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的高等学校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综合考虑就业水平、办学成本等因素,相应在财政拨款系数上浮一定的比例或者给予一次性奖励作为对高校在办学成效上的激励;三是地方政府对于一些同质性高的专业,采取减少财政拨款直至取消财政拨款,以达到限制本地区高校间同质化严重的专业招生;四是地方政府要依靠社会评估机构对从事高等教育的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成果等指标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交地方政府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汤颖跃,王志敏.广西普通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的保障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5).

[2]曹辉景,杨理,曾宏毅.广西普通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

[3]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字[2010]67号)[Z].2010.

[4]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7-24)[2019-12-2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7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自查情况[EB/OL].(2018-05-14)[2019-12-22].http://www.gxzf.gov.cn/gggs/20180514-694435.shtml.

[6]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EB/OL].(2018-01-18)[2019-12-22].http://www.gxzf.gov.cn/zwgk/zfwj/zzqrmzfwj/20180118-676878.shtml.

[7]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8-10-12)[2019-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1810/t20181012_351301.html.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课题“财务管理助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研究”(P16015)

【作者简介】赵 斌,广西全州人,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副院长,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责编 卢 雯)

作者:赵斌 林源

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 篇3:

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2012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以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为标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544.8亿元,增长45.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3%,超过了中央规定的15%的目标,教育投入总量和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

(二)以回应民生关切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7所,进一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46 %,比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顺利。校安工程全面收官,3年共投入89.2亿元,建设和加固校舍744万平方米。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争取国家发改委投入1.6亿元,重点支持16所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我省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5个,比原有翻一番(全国排名第10 位)。五是加强民族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高中改造,全面启动了首批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加大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教育援疆援藏各项工作。六是保证学生吃上健康餐。收回了除个别合同未到期的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外承包食堂,省财政给农村食堂补贴资金7 000万元。七是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起草了《黑龙江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进入立法审批程序。八是进一步加强了助学工作。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全部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教科书采购资金3.1亿元,农村寄宿生补助资金1.02亿元,高校各类国家奖助学金、伙食补贴及兵役资助6亿元,普通高中各类助学金1.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1.6亿元,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以重大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9个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试点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推进了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41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涉及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和师资保障机制改革诸方面,对于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了省内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涉及13个试点县区、267所学校,现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45所,标准化达标率91.8%,有6个县区达到100%。三是推进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革。两个实验区、33个试点校试点工作体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质量进行了成功探索。四是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五是推进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1161工程”,大力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10所省属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与农业部共建东北农业大学、与教育部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并分别签署了协议。六是扩大了教育对外开放。启动了黑龙江省教育对俄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启动了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招收了来自138个国家的留学生8 964人,学历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获教育部大学校长境外培训项目支持,派出大学校长12人,占全国派出总数10.9%,派出留学研修人员650人。全国第一所“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落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揭牌。

二、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聚焦民生关切,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的全部工作都与民生相关。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好民生工程,我们必须坚决抓好教育民生实事的落实。

第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确保完成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研究论证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全面总结校安工程,研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大力推动各地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深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国家试点项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下发指导意见,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

第三,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我省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各项政策落实,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切实深化“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努力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继续抓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年内完成20所特教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改经验,增加10所实验学校。在国家支持下,积极实施绥化学院残疾人高等特教院校建设项目。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起草我省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宏观设计,明确努力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创造新鲜经验。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建设10个改革试点县,建成21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的任务。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全面实施高教综合改革,推进“1161”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扎实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示范、骨干高职建设,抓好绩效检查评估。加大实施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力度,依托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与省内同类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争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评选中,取得更好成绩。加强省级重点学科群建设,开展“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中期评估。加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对俄合作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300个本科专业、2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对俄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培养创新工程。

第六,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省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2012年指派专人对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供暖情况进行了调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把全省1 800所学校的“小火炉”全部改成暖气供热。各地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抓紧行动,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务必按要求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

第七,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争取中央幼儿资助奖补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工作,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建立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第八,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的各种资源,面向我省在农、林、矿、药等方面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拿出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成果。继续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计划。

(二)提高保障能力,为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强基固本。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要全面加强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第一,做好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一是继续筹好经费。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巩固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5%成果,各地市要把此项工作当作年度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与财政搞好沟通,向主要领导做好汇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在政府加大投入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市场资源、国际资源支持学校办好教育。适时启动高中化债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协调物价财政部门,适时调整普通公办高中收费标准。积极对上争取义务教育取暖费补贴,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二是用好经费。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要用好专项经费,明确支持方向,确定支持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保证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继续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属高校、厅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进行专项审计。三是管好经费。抓好新颁布的高校和中小学财务制度培训与落实工作。倡导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做好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监督,加大对专项经费、大型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树立师德典型,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二是抓好培养培训。要积极贯彻落实省人才规划纲要,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抓好“龙江学者”等专项人才计划实施和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推进“国培”、“省培”计划,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三是加强科学管理。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相关职业标准,研制实施办法,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深入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制度。召开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第三,强化质量监督工作。一是抓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高等教育要继续实行和完善质量年报制度;着手制订有关专业质量标准,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试点;继续配合做好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工作,继续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适应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测评要求,建立完善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实行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公开制度。要将各地、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发布,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订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龙学网”建设为依托,加快我省“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认真做好我省28个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努力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实现全省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第五,努力提高教育法制化水平。一是深入开展教育“六·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干部、师生学法制度,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二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启动《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校企合作条例》《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规项目的前期调研。三是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完善教育纠纷调解机制,切实维护师生权益。

第六,强化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建立黑龙江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及办事机构,强化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继续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和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验收工作,全面推广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

上一篇:政企培训品牌建设论文下一篇:科学审美主义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