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2024-04-14

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精选6篇)

篇1: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十课 文学艺术(下)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学习目标

知识识记: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书法家及其名作

阎立本、吴道子、黄公望等画家及其名作。

能力培养 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在欣赏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家杰出的创造才华,刻苦的钻研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一定的艺术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各类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艺术作品风格特点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学情分析

重点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人的书法艺术;

吴道子、范宽、苏轼、李公麟、张择端、黄公望、徐渭等人的绘画艺术;唐代的歌舞。

难点

较准确的讲解各类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深刻领会艺术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上册书中已学习过文学艺术,学生对如何学习该部分内容已心中有数。因该部分内容欣赏性较强,故学生愿意学习,同时因为该部分内容机械识记性亦较强,且本节课课堂容量较大,故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 自主探究,多为互动 欣赏讨论并重 教学过程

提问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后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文学艺术,主要从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所创造的辉煌的社会文明。

导入新课

1、我国文字是有什么发展演变而来的?

2、说出我国文字字体的演变顺序。

3、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书法艺术到了隋唐时期,呈现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

一、书法 ⑴ 隋唐的书法

a 学生看书116页—117页,回答下列问题

唐朝有哪几位书法家?他们所擅长的字体分别是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 ?

b 师生共同欣赏课本上书法家的作品(生分小组讨论作品的不同特点,说出自己特别欣赏哪一个人的字,并就该字体说说自己写字的不足。让三个组进行发言。师做总结陈述)

c 组织学生阅读张旭和怀素练字的故事,启迪思考:怎样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圣自由发言,师让学生明确一点:任何艺术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和心志的投入。⑵ 宋代的书法

a 看书回答问题:宋代的书法有何特点?宋代新书风的代表人物是谁?

b 放多媒体,引领学生欣赏苏轼的《寒食诗帖》,并阅读课文对苏轼的介绍性文字。

c启迪学生思考课本119页思考题:苏轼曾在诗中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义,常谓不学可。”你能理解苏轼诗的意思吗?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明确苏轼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关键就在于创新,大屏幕打出江泽民总书记的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⑶ 元代的书法

看书回答: 元代的书法家是谁?他的字体风格是什么?代表作品是什么? 师生共同欣赏赵孟頫的作品。⑷ 明代的书法

看书回答: 明代有哪些书法家?其代表作是什么?

学习完书法这一框题后,引领学生总结归纳:书法家的作品为什么会流传后世?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二、绘画

学生看书解决下列问题(问题用大屏幕展示)

⑴ 初唐的画家是 ;盛唐的画家 创造了一种笔墨圆润、富有粗细浓淡变化的线条,后人称他为“ ”。

⑵ 唐代山水画画家是、。其中 所作的《 》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作品。宋代山水画作品是 画的《 》和 画的《 》 ⑶ 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是 画的《 》。

⑷ 北宋中后期,花坛上出现了一股讲求笔墨情趣和诗文意境、忽略形似,强调神似的画风,后人称这些画为“ ”。对文人画的勃兴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是《 》。⑸ 元代画坛 画成为画坛主流,其中 做的《 》备受后人推崇。⑹ 明代绘画最富创意的是泼墨大写意花卉画,代表人物是明后期的 其作品是《 》 学生边看书边解决问题,同位互对答案。教师强调重点

a 放多媒体 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体会大唐盛世局面的繁华,培养民族自豪感。b 欣赏课本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白描手法,强调他被誉为“画圣”,他的创精神。

c 放多媒体 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艺术和现实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张择端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张择端是我们诸城人的骄傲,你作为新时代的诸城人,应该为诸城做点什么呢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

d文人画是怎样兴起的?那一人物对文人画的勃兴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画如何?与他同时代的文人画画家是谁?其作品是什么?欣赏二位的画作。突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e 欣赏课本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揣墨山水画的风格:雅淡空灵,意境深远。陶冶情操。

f欣赏课本徐渭的《墨葡萄图》,教师简介其生平事,领会画为心声,画是精神生活的寄托,是对现实生活的或曲折或直接的反映。

三、雕塑艺术

复习提问隋唐以前雕塑艺术的成果,如秦兵马俑,北朝佛教石窟中的雕塑作品,指出这些雕塑大都表现政治或宗教题材,生看书,明确宋代以后,雕塑走向生活化实用化 引领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宋代雕塑艺术以 为题材,具有 风格。明清的雕塑作品水平如何? 师生欣赏北宋定窑的白瓷孩儿枕、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见课本)

四、舞蹈艺术

学生自己看书回答问题 我国的原始歌舞出现于 时代。

商代和西周,乐舞已经很盛行。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成套 表明我国古代音乐在春秋战国达到较高的水平。

唐朝是我国著名的宫廷乐舞有《 》和《 》 小型娱乐性舞蹈大体有两类: 舞和 舞

首先请音乐课代表归纳问题: 在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有何特点?请举一例说明之。

在回答特点这个问题时,要强调中外吸收、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自己不断的提高和进步。

引领学生欣赏课本124页、125页插图

形成性测试:见课课练,可根据自己的训练要求,自由组合测试题。课堂小结 老师一方面强调重点,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其学习,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充分认识艺术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论断,张扬其学习的风帆。同时引领学生归纳,这些作品有的流寓海外,被外国博物馆收藏,学生思考原因,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豪情 板书设计 文学艺术(下)

书法 隋唐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张旭、怀素

宋代的苏轼 米芾,元代的赵孟頫 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 绘画 山水画 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 宋代的范宽

花鸟画 宋徽宗

风俗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文人画 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元代的黄公望 明代的写意花卉画 雕塑 白瓷孩儿枕

舞蹈 战国青铜编钟 隋唐的宫廷乐舞 《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教学后记

篇2: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神话与历史》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本课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为下一单元——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本课的特点在于强调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宿感。【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神话传说和史实的区别。2.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贡献及尧舜禹的传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黄帝、炎帝的贡献,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教学难点】

区别史实与传说,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黄帝、炎帝的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师:在讲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图讲的是什么?

师:我们知道,在世界各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都会定期祭祀黄帝,那黄帝是距离我们现在约5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呢?他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 神话与历史。

【自主学习】1.炎黄战蚩尤时间:距今______年前概况:______和______两个部落一同由西北发展到中原,结为炎黄联盟。不久,与以______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______之野,蚩尤被擒杀,部分部落成员退回到了南方。结果:此后,中原的部落推举______为部落联盟首领。

2.黄帝的贡献传说黄帝发明了______和车,他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______发明了2养蚕缫丝。又说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发明的。相传黄帝生了25个儿子,他们不断繁衍壮大,逐渐成为后来______的主干。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_____。

3.“禅让”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______。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举舜。舜年老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把首领位置传给禹。这就是尧舜禹的“______”。

4.“禅让的实质”“禅让”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远古时代以______方式推荐首领的历史情形。

【讲授新课】

1、炎黄战蚩尤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2、黄帝——“人文初祖” 提问: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黄帝:车船、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并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过渡:相传黄帝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禅让

教师: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能力提升】试着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总结:区别: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的,也添加了神话的成分。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真实可信的。

联系: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复原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篇3: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在教授《列代数式》时, 我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先是在课堂上罗列出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 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的说明, 然后就是讲例题、做练习, 一节课下来, 课堂气氛沉闷, 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根据新教材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就引入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 (七年级 (上) P102) :为了寻找所摆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根数的关系, 通过试验, 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单位:厘米) :

在这个问题中, 我抓住新教材内容“螺旋上升”的特点, 正方形的个数由1到100的变化, 再由100变成x (个) , 那么相对应的火柴棒的根数为____.学生看到这问题就来劲了, 纷纷发表见解, 讨论热烈, 概括出表示火柴棒根数的一个式子4+3 (x-1) , 反映出这种火柴棒的根数与正方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借此机会列举了几个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了“代数式”的含义, 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代数式, 对这节课反应热烈, 兴趣很大,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另外, 新教材很多章节编排了实践与探索, 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动手参与, 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问题1: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线围成一个长方形.

(1) 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 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 比较 (1) 、 (2) 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算、讨论、探索.通过探索学生发现, 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它的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 当长和宽相等, 即成为正方形时, 面积最大.这一结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它, 新教材在这方面很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 我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问题2:“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 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 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 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做盒身, 一部分做底盖, 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这一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折纸活动开始, 使学生知道包装盒的结构, 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 通过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 (即方程或方程组) , 按要求设计分法:如果不允许剪开白卡纸, 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如果允许剪开白卡纸, 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又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包装盒的结构与合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方程或方程组”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1.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展示, 最后展开图十三个图分成四组, 分别让四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纸复制下来, 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 然后折一下, 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动手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让四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 很快就得出同一个立体图形, 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掌握得非常好.

2. 让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归纳推理, 发现规律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例如问题4:题目要求学生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中, 填入1, 2, 3, 4, 5, 6, 7, 8, 9这9个数, 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学生对这题目的兴趣很大, 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我及时进行引导, 应该先在哪一个格中填数?填什么数?这样一提示, 班内一位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很快举手回答:中间的一个数应填5, 这时,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和9, 2和8, 3和7, 4和6应分别与5在同一行, 或同一列, 或同一对角线上, 因此, 很快就有了问题的答案 (如图2) .

就此题目进行猜想, 我在黑板上给出四组数, 分别为: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0, -9, -8, -7, -6, -5, -4, -3, -2; (3) 0, 2, 4, 6, 8, 10, 12, 14, 16; (4) -4, -2, 0, 2, 4, 6, 8, 10, 12.让四个学习小组讨论、试填, 能否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相等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劲头可大了.经过四个小组学生激烈讨论, 四组数都能做到, 比如第 (4) 组, 答案如图3, 只不过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不再是15, 而变成了12.

看起来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时, 一学生举手提问:究竟怎样的9个数才有这规律呢, 填写时能否有规可循?这下气氛可“热闹”了, 有的说任意9个数;有的说连续的9个整数;有的说不能确定, 等等.经过大家探索、总结, 可得出以下规律:把9个数按小到大排列, 凡符合等差数列 (可向学生解释这样的规律即可) 都可以, 这时, 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方格图看作一个人, 左、右上角为肩, 左、右下角为足.填写规律如下:把符合规律的9个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分别标号为1至9.按口诀:“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左七右三, 戴九履一, 五居中央.”同学们听了这名学生的回答, 纷纷动手验证这一规律, 实践证明, 这一规律的确可行,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问题掌握得非常好, 每次测试的答对率都接近100%.

经过多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 我所教的班,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中考考试中所教班的数学成绩显著:如2007年深圳市中考我所教的班的数学成绩29人A+, 58人A上 (全班共59人) .我相信,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充分把握新教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断探索、总结, 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5: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篇6:华东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为中心。()

A、长安B、涿郡C、洛阳D、余杭

2、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羁縻州”制度

3、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

A、辞赋B、诗歌C、散文D、词曲

4、你一定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那么你知道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A、玄奘B、鉴真C、戒贤D、普照

5、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6、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7、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杜

8、“澶渊之盟”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宋辽之间仍处于战争状态 ③宋辽之间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10、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A、丝绸之乡B、鱼米之乡C、瓷都D、产茶中心

11、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

A、白族B、彝族C、黎族D、山越族

12、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A、五代时期B、北宋时期C、南宋时期D、元朝时期

13、《资治通鉴》记载的是()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五代的历史B、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北宋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从战国到北宋的历史

14、元世祖对汉族官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他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元朝时,各族人民的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C、元朝时,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

D、元朝时,统治者禁止汉人掌握武器

1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16、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B、西夏C、蒙古D、元朝

17、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B、1126年C、1127年D、1140年

18、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19、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B、皇权战胜相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D、皇权日益加强

20、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B、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21、下列事件发生在今新疆地区的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B、戚继光抗倭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雅克萨之战

22、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药物学巨著是()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

2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句词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

A、内容丰富B、豪迈奔放C、别致清新D、委婉真挚

24、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

A、诗歌方面B、小说方面C、散文方面D、戏剧方面

25、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共同点是()

A、都是神话小说B、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没落

C、都成书于元末明初D、都反映了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

二、识图题。(16分)

26、康熙帝为何自己潜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而不提倡臣民学习?(提示:专制统治)

三、连线题(8分)

司马光《天工开物》

曹雪芹《窦娥冤》

宋应星《红楼梦》

关汉卿《资治通鉴》

四、问答题。(6分)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

五、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1793年,中国中央政府正式颁行了一个法律形式的文书,记载有如下内容: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喇嘛.**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务.所有噶伦(政务委员)以下的官员以及**隶属于驻藏大臣,无论官职大小都须服从驻藏大臣的命令. 回答:

(1)这是针对哪一地区事务制定的文书?

(2)这一文书的颁布是在哪一朝代?

2、阅读下面三段材料:(14分)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制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

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8分)

参考答案

一、CCBABBBCDCCBCCCACADACABBC

二、识图题。

26、答: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史,而且

热心学习科学技术,先后向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学习代数、几何、测量、天文、解剖学。康熙帝潜心学习的西方自然科学,客观地说,只是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的皮毛,这种有限的对西方科学的了解,并不能改变作为封建专制君主视中国为“天朝大国”的自傲心理,更不能改变康熙对世界大势的了解和他所接受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统治之术。康熙努力学习,只是为了维护无所不能的天子的尊严,为了炫耀“真命天子”无所不知的渊博,而对臣民则认为无此必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不迫切需求科学知识,传统的封建统治之术,强调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所以,康熙帝循封建统治的常规,强化封建的“三纲五常”,来扼杀臣民的叛逆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西方世界已经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康熙帝的这种做法,客观上拉大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1、①交子北宋前期四川纸币

②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2、①宋代

②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瓦舍是城中的娱乐场所,有人在表演;街上商人、行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③煤的开采量世界第一;铁、铜等金属冶炼质量、数量世界第一;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三、连线题。

四、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至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五、1、(1)西藏地方事务(2)清朝

上一篇:“灯塔大课堂”第十七课学习心得下一篇:院标口号征集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