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案华东师大

2023-05-04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洋务运动教案华东师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洋务运动教案华东师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过程与方法: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说明,浮夸蛮干违反经济规律,脱离实际违背科学必受惩罚。 ⑵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伟大成就,又有重大的失误。这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现实,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遵循规律,才是科学的态度。 【教学要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难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和未能及时纠正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新课探究】

一、“大跃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设问:(1) 为什么会出现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思路:(结合 24 页

一、二两段小字部分),从 1957 年下半年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总路线产生的背景: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只能摸索着在曲折中前进。②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③国内反“右倾”斗争展开,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④战胜资本主义的“超赶”战略滋长了急于求成情绪,以致脱离客观实际。(内因:过高估计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外因:战胜资本主义的“赶超”战略。) (2)提出的时间及内容:

1958 年,党中内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评价:总路线的提出造成了什么影响? 思路:这条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但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片面的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结合 25 页小字部分及插图进一步说明违背科学必受惩罚)

提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大跃进”运动的指导思想。

2、“大跃进”的特点

片面的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在农业上 1

发动起来。(结合 27 页小字部分及插图进一步说明违背科学必受惩罚)

3、“大跃进”的核心内容 全民“大炼钢铁”。(全民“大炼钢铁”,不顾实际,浪费资源,破环环境,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反映出虚报产量的浮夸风严重到荒谬的程度。

4、讨论:“大跃进”的后果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5、设问:“大跃进”本是一个褒义词,为什么在此要加上引号?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跃进,而是急于求成的浮夸蛮干。急于求成的根源在于党中央一部分领导人对经济建设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二、人民公社

1、设问: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是什么?

思路:1958年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是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它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一曰大,二曰公”是指经营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设问: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思路:建议结合 26 页

一、二段小字部分进一步说明。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如:大办公共食堂,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破坏了生产力。)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说明了什么?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工作的进行,都必须做到必要性和可能性两者结合,脱离可能性、必要性就会成空中楼阁。量力而行,稳步前进才是妥善之举。 三 、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国民经济限于困境。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国民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②从1959年起,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③苏联背信弃义,突然中止与中国的合作,并让中国偿还债务(抗美援朝中苏联援中的物资)。

限于困境的后果:生产下降、物资短缺、供应困难、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如,许多日用品需要凭五花八门的票证实施计划供应。)

2、调整方针

1961年,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工作要求。

充实薄弱环节,主要是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

克服困难,解决存在的问题后,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3、结果

到第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5年初),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4、设问: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向国民经济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思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倡调查研究,调整国民经济。中央领导正视现实,勇于纠错,吸取教训,实事求是,这是恢复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2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同时要特别提示:尽管“左”倾失误和三年经济困难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总体上说,还是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这说明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

【课堂检测】

1、“大跃进”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左”倾错误。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哪一行业发动起来 【 B 】 A、工业

B、农业

C、手工业

D、工商业

2、“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后,迅速扩展到工业领域,从而掀起的群众运动【 C 】 A、对手工业的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炼钢铁运动 3、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 C 】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浮夸风④共产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两大特点【 D 】 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生产效率高④社员劳动积极性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由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的“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是( C )

A. 互助组 B. 村委会 C. 人民公社 D. 农业初级社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B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一五计划实施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7、1958年下半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D )

①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②

大、中学生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炼钢铁 ③资本家正在打骂工人 ④ 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8、1958年,中共中央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 A )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国情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③ 急于求成情绪 ④错误过高的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二篇:华师大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第7课 新文化运动【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出示:中医诊病的图片,医生通过询问病情——得出结论——对症下药——调理体质的步骤,来救治人们身体上的病痛。药者医人身体,书者医人灵魂。20世纪初,有这么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手中的笔来救治当时中国的灵魂,以文艺救国。

【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企图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 出示:北洋军阀割据形势表。补充: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各派系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虞我诈,争斗

不已。思考:各派系混战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各派系企图实现军阀独裁。

得出结论: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上海——北京(北大)。思考: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引导他们得出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后,锐意改革,不拘一格,网络各路人才,使北大逐渐形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

6、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与军阀独裁;②提倡科学,

4提倡新道德,反对反对盲从与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8、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10、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带领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真题训练】

1、“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出自( D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2、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 B )

A、民权与平等 B、民主与科学 C、科学与平等 D、自强与求富

3、如果老师让你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该首选的是(A)

A、《新青年》 B、《民报》 C、《万国公报》 D、《时务报》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 A )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5、“一九一七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句话应出自(D)

A、陈独秀的《新青年》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6、材料阅读

材料一:“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我们已经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 ——陈独秀

材料二:“……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李大钊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民主和科学)

(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3)“中国废了君主”是指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4)上述材料的内容出现于什么运动中?(新文化运动)

(5)材料二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指什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6)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拒的?(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兴起,作为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所以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同时,他又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

(7)为了迎接“这个潮流”,李大钊是怎么做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三篇:_UpLoad_20130304cz_教案_初中物理_八年级_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力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具: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布置作业:

P17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符号:F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力的单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图示:

五、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2

力的测量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具: 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 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7-2

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

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

2、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

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

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 利用教材图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 问题扩展 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

布置作业:

P20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2

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 2.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 3.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3 重力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教

具: 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7-3 重力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 (7)师:大家是否能列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

问题:空中的篮球受到重力,这个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2.重力的方向

(1)演示:小球由静止竖直落下.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 (3)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ppt) 小结

3.重力的大小 实验探究: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

(2)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的重力多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

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布置作业:

P22

1~4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3 重力

一、重力G: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教学课题:

§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 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教

具: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 教学过程:

§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合力

(1)课件播放: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 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

(2)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3)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

(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

(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

(3)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 (4)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同一直线上二力

F1/N

F2/N 同向 反向

F/N 3.总结归纳: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1):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 归纳得出:

(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 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

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

布置作业:

P24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反思:

(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

(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

教学课题:

§7-5

二力平衡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渐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多力平衡中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

具: 二力平衡演示实验一套 教学过程:

§7-5

二力平衡

提出问题: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匀速运动的玩具汽车、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匀速上升; 教师: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观看录像片: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匀速步行的学生、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 教师在学生回答受力情况和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之后,直接给出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指明这是最简单的平衡情况.

实验与思考: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教师提出问题:刚才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只受二个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的作用,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装置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找一找两个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巡视,帮助解决一些临时出现的问题. 指导个别小组的同学完成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问: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作用力在同一物体上.

教师引导:若两个力平衡,它们的合力是多少?从而总结出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我们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热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2000牛竖直向上的升力,若忽略空气阻力,热气球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

由此题归纳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1.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

教师手拿测力计问: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示数是多少?教师问: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在什么条件下它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课堂小结

1.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或多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前者叫二力平衡,后者叫多力平衡.合力都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二力平衡是多力平衡的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3.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布置作业:

P27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5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6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具: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过程:

§7-6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

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

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

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布置作业:

P30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6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反思: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

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教学课题:

§7-7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一)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4、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惯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学难点:惯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具: 惯性演示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挂图 教学过程:

§7-7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强调: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2.惯性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观看录像片: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 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

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用;

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

课堂小结

(1)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2)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

(3)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教学课题:

§7-7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课

时: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区别出惯性和惯性定律;

3、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惯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学难点:惯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具: 惯性演示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挂图 教学过程:

§7-7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二课时)

问题与猜想

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课堂演示:教师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教师问:小车为什么能滑行一段距离?又为什么停了下来?你能试分析一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制定计划 并思考以下问题:

1.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为什么? 2.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为什么? 3.实验中是否要用同一辆小车?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中安装实验器材,

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运动的距离

教师介绍: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的.后来笛卡尔又推出,运动的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并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教师对惯性定律进一步分析理解: 条件:不受外力作用时;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回到小车的实验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车运动的原因,停下来的原因.

(1)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这一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正是由于物体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布置作业:

P34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7-7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一、惯性

二、运动和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2.7《维新变法运动》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目标导航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作用和失败的主要原因。了解严复及其译著的《天演论》。

2.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培养采集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戊戌变法的内容评价其意义,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认同戊戌变法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的进步性意义。学习维新派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戊戌政变

2.中日《马关系约》的签订,在国内直接引发的事件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

C.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D.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准备的活动是(

)

A.创办报刊

B.组织学会

C.开办学堂

D.创办企业

4.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西学理论基础的是(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5.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6.戊戌变法内容中,损害顽固派利益并引起官员震动的条款是(

)

A.发展农业、商业

B.训练新式海军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废除八股取士,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7.表示“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8.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临阵脱逃

9.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封建统治

C.宣传西方学说

D.与顽固派论战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偏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第五书》

材料二:“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有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1)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给光绪帝上书的?“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光绪帝看到他的上书后怎么做的?

(2)梁启超提到的变法主张在戊戌变法内容中反映为哪几方面?他认为变法的根本是什么?变法达到这一目的了吗?为什么?

11.按照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类别,简要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活动探究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往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则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请搜集有关谭嗣同的资料,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视野拓展

戊戌变法的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革的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

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

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

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

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答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D

7.C

8.D

9.A

二、非选择题

.

10.(1)民族矛盾尖锐,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帝国主义瓜分和中国人民起义反抗。

光绪帝于l898年6月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

变官制。

没有。

因为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法令,变法失败了。

11.略。

第五篇: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3课 全民族抗战开始

【内容标准】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等知识。分析理解七七事变为什么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围绕当前日本右翼的一些否认历史的观点展开讨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教学要点】

要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在七七事变后,长期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领导层的对日态度趋向强硬,并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卢沟晓月”导入。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 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卢沟晓月原本美丽祥和,可是,1937年7月7日……。

【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7.7

2、地点: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

3、经过:(P86)1937.7.7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严拒。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2页

4、七七事变的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影响 日:全面侵华 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对日本来说,它把局部性的侵华战争扩展成全面性的侵华战争,这是侵略行为的升级。对中国来说,从此前的部分爱国将士和爱国民众自发的局部抗战转化为此后政府官兵有组织的全国性抗战,这是中国历史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

5、七七事变后国共态度(P87)

共产党:7月8日,中共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国民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原因:亡国之危迫在眉睫;威胁到其统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简介统一战线形成过程:(P88)1937年,根据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1937年7月——11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P88)

四、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89小字部分)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时期陪都)。

六、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用活埋、集体屠杀、刀劈、火烧、水溺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

2、铁证如山:引导学生看教材P90—91,思考课本P90—91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对揭露大屠杀的真相起了什么作用?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屠杀的罪行铁证如山,无可置疑,不容掩饰。

铁证

(一)是中国人的控诉;铁证

(二)是中立国人士的目击;铁证

(三)日文报纸的报道是日本侵略者的变相“自供”。

3、列举近代日本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等

4、你认为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说明了什么?

提示:日本政府没有对二战作深刻的反省,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5、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给我们什么警示(或教训启示)?

提示: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只有铭记历史的伤痛,才会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3页

更珍视今天的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要正视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学习日本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我们要冷静理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等行,

6、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a、日本必须正视历史;b、必须要注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必须牢记历史,不能重走军国主义道路;d、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认识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真题训练】

1、70多年前,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标志性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要实地调查抗战时期陪都的情况,你应该去( C )

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武汉

3、对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A、两次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C、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D、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4、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把亚洲人从欧美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以下侵华史实中能使这一谎言不攻自破的有( C )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大学生中间传唱这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这个共同主题最有可能是( D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抗日救亡

【教学实践与反思】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上一篇:医务人员出诊情况分析下一篇:业务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