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2024-04-15

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精选6篇)

篇1: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李贤军

时间:2013年11月14日

3.2《代数式》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教学重点:

1、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

1、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2、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代数式的概念 像前面出现过的a、4a、a²6x+6y、166+5n、33 „„等式子,都称它为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一)概念:代数式就是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及开方)把数、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注意:

1、代数式是数字与字母用一些运算符号连结而成的。

2、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练习一

1、判断下列各式哪是代数式:

1y110,5,2x+1=3,0,b,mn,4x+(x-1)2,x-1>4 35x

32、用代数式表示

① f的11倍再加上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1② 数a与它的 的和可以表示为_________ 8③ 一个教室有2扇门和4扇窗户,n个这样的教室共有___________扇门和_________扇窗户

④ 产量由m千克增长15%后,达到_________千克

3、某班共有x个学生,其中女生人数占45%,那么男生人数是_________

xx(A)45%x(B)(145%)x(C)(D)

145%45%

(二)书写代数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不写“×”,而用“”,或者省略不写。如 ah,写作ah,221或者ah

11(2)字母与数相乘时,如省略乘号,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 写作a。

22(3)数与数相乘时,仍用“×”表示,不能用“”,以免与小数点“”混淆。

a(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写法来写,如不能写为ab。

b217(5)带分数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如5 a 可写为 a,而不能写

332为5 a

3(6)若代数式后面有单位,则注意是否需加括号。积与商的形式不需加括号,和与差的形式就要加括号。例如:面积为ab米2,就不用加括号;年龄为(m+6)岁,若写为m+6岁就不对。

(7)带括号的式子与字母地位相同,如:a×(b+2)应写为a(b+2),(b+2)×3应写为3(b+2)。练习二

1、判断:

(1)a×0.3写作a0.3

()

(2)a×b×c写作abc

()(3)7×7写作77

()

(4)a+2写作2a

()(5)b×2×c写作2bc()

(6)1×a写作a

()(7)上元小学6个年级共有a名学生,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a÷6名。()

(8)7×a=7a中的乘号可以省略,7+a中的+号也能省略()

(9)一个长方形的宽是80厘米,长是x厘米,周长是160+2x厘米。()

2、根据要求列代数式:

⑴ a,b两数的平方和表示为________.⑵ a,b两数的和的平方表示为_______.⑶ a,b两数的差的倒数表示为______.⑷ a,b两数的倒数的差表示为_______.(5)顺次大1的整数,叫连续整数。三个连续整数中。

若最大的一个数为m,那么其它两个数分别是 _______;若中间一个数是n,那么其它两个数分别是 _______。

二、学会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想一想:代数式10x+5y除了例1表示的意义外,还可以表示什么?

式子意义:x的10倍与y的5倍的和。

实际意义:

(1)如果用x表示小明跑步的速度,用y表示小明走路的速度,则

10x+5y表示他跑步10秒和走路5秒所经历的路程;

(2)如果用x和y分别表示1元和5角硬币的枚数,则10x+5y就

表示x枚1元硬币和y枚5角硬币共是多少角钱? 随堂练习

1、代数式6P可以表示什么?

2、用语言叙述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1)3a+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2)a2b2表示____________.(3)(ab)2表示_______________.(4)x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y3、(1)代数式(1+8%)x可以表示什么?

(2)用具体数值代替(1+8%)x中的x,并解释所得代数式值的意义。

三、数的表示

例:(1)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学是a,十位数学是b,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两位数;

结论:两位数表示:10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表示: 100×百位数字+10百位数字+个位数字

四位数表示:1000×千位数字+100百位数字+10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以此类推:个位数字乘以

1、十位数字乘以

10、百位数字乘以100、千位数字乘以1000、…….再把结果相加。

例:(2)如何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四位数。(千位数字是a、百位数字是b、十位数字是c、个位数字是d)

四、求代数式求值

例:已知a=1,b=3,求代数式2a-3b的值 归纳:

1、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代替代数式里面的字母,按照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例:已知x=1,y=2,求代数式a2+a2b3-2b2的值

五、小

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1、代数式的概念。

2、代数式的书写方法。

3、学会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

意义。

4、字母表示一个数字的表示方法。

5、代数式求值。

五、作

业:课本

六、教学反思:

篇2: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二)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三)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难点:品味精妙的语言描写。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

小学时,我们学过安徒生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

(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像的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2、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3、指导学生圈画重要词语、句子或段落,以掌握文章线索,推进思考。

(三)讨论交流

1、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的线索和发展。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2、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与交流 基本程序: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b.四人小组交流。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1)第一位受命去看布的老大臣,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第二次说他“眼睛越睁越大”,第三次说他“仔细地看”。阅读各段,说说他三次不同“眼看”背后的心理活动。明确: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一是因为大过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感到恐慌,二是内心不相信这是事实,睁大眼睛想把它赶快看清楚。第二次骗子叫他走近一点看,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反映出老大臣仍心存希望,希望看仔细一点能发现什么。第三次写他仔细地看,主要是装模作样,心理的活动就是决不能让人看出他看不见布料,而要表现出他在认真欣赏布料,当然,并不排除他还残存“看见”的希望。

应当注意的是,这三次“眼看”的文字表述不一样,各自也不能互换的。第一次要突出“特别大”,这是突如其来的,又希望赶快有所发现。第二次承接前面,仍心存希望,又表明仍什么都没看见,所以用“越睁越大”。第三次是在掩饰,是有意识的表演,不像头两次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用“仔细地看”。从这里,要注意品味语言的恰当使用。

(2)为什么第一个说出真相的是孩子?孩子一旦说出了真相,大家就都相信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问的回答是:孩子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私心和顾虑,于是毫无顾忌地说出了真话。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童话塑造的对象往往是事物普遍性的代表),也不是非孩子不可,大人也可以说真话,比如西班牙童话中就由那个没什么好顾虑的黑人说出了真相(见参考资料)。但是用孩子与成人世界作对比,更有揭示世俗虚伪的重要意义(参见参考资料);这就是鲁迅说的:“不过须是孩子,才会照实的大声说出来。”

第二问的回答是:首先说明这个诺言本不堪一击,不难识破,只要有普通人的正常感觉就能辨识真相,其实本来就在人们的心底,一旦有人说破,人们自然就呼应了。其次说明人们原先之所以不敢怀疑,是原本心里有“鬼”。文中有一处细节,就是两位“诚实的官员”陪同皇帝去看布料时,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说:“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文中随后有一句:“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言下之意以为只有自己看不见布料,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私心制约了自己,蒙蔽了自己。再次也说明,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抓住了人们的普遍的弱点,就是都有愚蠢或不称职以及私心导致的自欺欺人的一面,所以连老百姓在内都不敢相信、不敢说破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相。当然,《皇帝的新装》揭示的是一类社会现象,不是说所有谎言骗住大家都因为大家有私心,有的是谎言的制造者掩盖了真相,众人不了解真相导致的。但一旦真相捅破,任何谎言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2、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3、多侧面评议“骗子”。(1)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2)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4、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1)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

(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2)拓展性阅读训练。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b.书写规范、工整。c.字数300字左右。

比较·探究 黑信

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说的讽刺性。

(二)认识统治阶级的凶残与弱智。

(三)与《皇帝的新装》比较阅读,探究两者写法上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的讽刺性。

难点:认识统治阶级的凶残与弱智。课时分配: 一课时。预习要求:

通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他同母亲和弟妹靠乞讨过活。高中毕业后,遍游全国,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编入捷克兵团赴俄国作战。十月革命爆发时,在俄国参加了革命。1918年2月,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参加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捷克。

哈谢克于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发表的短篇,大多反映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境遇,抨击封建统治者。他的短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语言朴实、简练,富于幽默感。后来他写过不少小品文和政论。哈谢克创作的最大成就是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一译《好兵帅克》),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作者以他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时所获得的素材写成。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3、找出本文讽刺性突出的内容。(1)“傻瓜中的傻瓜”是关键。

①德国统治者的愚昧,愚昧到居然把骂他是“傻瓜中的傻瓜”的信,念了五十来遍,才发现是匿名的,他并不能凭借他的独裁特权惩治这个人物。为了这样一件小事,他居然要召开国务会议。这个会议具有秘密的性质,只有四位枢密参赞参与。

②谩骂国王的这封信的内容本来是绝对保密的,可是国王自己却一再反复地把它讲了出来。

③滑稽感还不是文章的高潮,接着召开的议会会议使滑稽感提升了:一方面是议会主席宣读了国王亲笔书写的呼吁臣民忠诚的诏书;可是另一方面,事出何因,议员们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场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氛”。而自作聪明的警察局长主动求见,而且踌躇满志,宣称自己一定会“一鸣惊人”,至于如何办案却秘而不宣。其结果却是在悬赏捉拿的布告中,把谩骂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的话广为传播,弄得举国皆知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

(2)警察局长因此下台。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三重矛盾:

第一重,在权力的极端专制和机构本身的效率低下之间;

第二重,在权力机构的凶残和官僚的弱智之间;

第三重,国王居然事后才感到后果严重,把警察局长轰下了台,说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操作上的迟钝,确实是“傻瓜中的傻瓜”。

(三)问题探究

1、《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与《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这个警察局长是聪明人还是蠢人?

《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不仅让国王丢了丑,直接损害了国王的利益,而且他的做法并不是国王所希望的。《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虽然实际上也使皇帝丢丑,但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一致的,他们和皇帝都没有怀疑布料,都如童话中说的,以为别人一定看得见这块新布料。所以,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是他们遭受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警察局长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自作聪明的蠢人。另一种解读成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国人皆知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一般而言是第一种解读,但第二种解读也未尝不可,也有它的合理性。

2、《皇帝的新装》没有指出具体的国家、时代,孩子也没有姓名,《黑信》则国家和国王都有名字,两篇不同的写法,各有什么好处?

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

因为在哈谢克生活的当年,捷克是受到奥匈帝国,同时也是受到德国统治的。作为一个民族解放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他当然要把矛头指向统治他们的民族敌人。这在他是天经地义的,就像我们30年代的作家几乎一致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一样。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阅读练习·探究”

一、二。

3、预习《我若为王》。

比较·探究 *我若为王

教学目标:

(一)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全文思路。

(二)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和健全人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关键语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难点:理解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示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具体研读课文

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

【明确】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

(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4)呼唤民主制度(板书: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板书:假设

幻想为王)

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 【明确】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一: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捧王后

趋炎附势 捧太子、王子 阿谀奉承 捧公主、皇亲国戚

俯首帖耳

捧王

惟命是从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讨论二:王权和奴才的关系。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讨论三:《我若为王》说,“我”如果当了王,将变成一个暴君,要把臣民连同尊长和师友一齐杀死。请联系全文,联系本单元有关任一篇的内容,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理解。

①、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反而是明君”? ②、这里表达的是对什么的痛恨?

③、这样极端的用语,给你的感觉是残酷还是痛快? 【明确】第1小题:把臣下、子民杀绝是“暴君”,但所做者是“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自然“反而正是明君”。

第2小题是对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即自然不是作者真要杀人,而是表达了对封建王权思想,尤其是对与之紧密相连的奴性主义、奴性思想的极度的痛恨。

第3小题又是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这样的极端用语,应该是给读者以批判(痛斥)奴性思想和王权思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5、问题:作者当时是民国国民,在民国时期难道还真有人想做王吗?作者怎么会提出这个话题的?

【明确】由一部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提出话题的。(板书:引题

“我若为王”)

问题:这个片名意味着什么问题,为何会引起作者这么多的思考?

【明确】“我若为王”说明“我”仍处于奴才的地位。“我若为王”说明奴才总是艳羡王权,并以“为王”为最高理想。到了民国,身为民国国民,却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说明封建主义基础还很牢固,民国还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国民的封建意识还很浓厚,没有树立起民主思想。“我若为王”这个片名正是还有奴才的明证,也就成为“世界还大有待于改进”的理由。“我若为王”这个电影名字,不但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欲望,而且引起了作者下面深沉的思索,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实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消灭奴才,消灭王权。

6、问题:《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这三篇文章意义深刻,都生动有趣。探讨它们其中一篇使你读来趣味横生的原因。选择一篇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诵。

【明确】《皇帝的新装》主要是夸张地表现出自欺欺人的人性弱点的滑稽可笑以及夸张地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愚昧腐朽的滑稽可笑,所有与此有关的细节读来生动有趣;设计出的那个使人人陷入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巧妙前提(即骗子那句“愚蠢和不称职者看不见新布料”),即暴露人性弱点的这个智慧设计显得生动有趣。

《黑信》主要是故事情节,这个荒诞喜剧十分有趣(当然《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也荒诞可笑,生动有趣);夸张地表现出国王这个“世界上最傻的傻瓜”,特别是其中几个喜剧性的细节(读了五十篇才知为匿名信,气得不停地叨念自己是傻瓜,自己把信的内容公之于众),这种喜剧性的讽刺笔调读来生动有趣;描述警察局长可笑的“踌躇满意”“一鸣惊人”“无人不知”“下台大吉”,十分有趣。

《我若为王》主要就是“理趣”“智趣”,特别是表现这一理趣、智趣的处处闪耀机智火花的似乎信手写去的文笔特别精彩生动。其重点又在三处:一就是全篇这种“假定又假定”的假定性的笔法。这样可以放开写,无论怎样极端,似乎只是在骂自己,其实是对封建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对社会劣根的辛辣讽刺。二就是最后三段的连续的大转折、大飞跃、大升华,简直是神来之笔,富有深刻的哲理、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内涵极为丰富用笔却极为洗炼。三是极端用语所表现的喜笑怒骂皆成文的风趣;写得似乎一点不留情面,似乎残酷至极,而只要有正常语感的读者都感觉到是一种酣畅至极的痛快淋漓感。此外,全文中的反复、排比、因果相承等独特表达也加强了荒谬感、可笑感,使文中的讽刺处处读来趣味盎然。

(五)探讨本文的论证方法

由板书可知,文章引出话题后,进行假设,进而否定,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上内容,加深对本文假设论证写法的理解。

2、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我若为王

引题

“我若为王” 假设

幻想成王

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比较·探究 李寄 狼

教学目标:

(一)学习两文典型的文言实词。

(二)锻炼搜集资料及总结能力。

(三)树立人的智慧战胜一切的思想。教学重点:

树立以智慧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教学难点:

学会两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李寄》。

(一)作者简介:

干宝(?-336),东晋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少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时,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又迁散骑常侍。著述极富。

(二)关于《搜神记》

你知道我国的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是什么吗?这部书就是东晋时的《搜神记》。《搜神记》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它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三)了解故事内容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强化记忆下列文言实词。

啗(dàn)吞啮(niâ)咋(zē)诣(yì)石(dàn)斫(zhuó)髑髅(dúlóu)咤(zhà)愍(mǐn)

(五)互动释疑,学习课文

1、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蛇?面对这样的情况,村民们和当地政府是怎么做的?

2、李寄为什么要去斩蛇?李寄是不是真如她所说的,是去喂蛇呢?

(六)人物评价

1、轻声读课文。注意:斩蛇前,她事先准备了什么东西?用“△”标出来。

2、在斩蛇的过程中,李寄事先准备的东西都派上用场了吗?她是怎么做的,把描写李寄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3、李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她和区寄有什么异同? 勇敢、坚定

李寄———————→为民除害 智勇双全

李寄和区寄都是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各自不同的特点是: ①区寄是仓促遭遇中被动应战,表示出了被动地陷于危难中的人特别需要的冷静镇定的个性;其胆识心计的特点是“临危不惧”“情急生智”,重点是充分利用对手的弱点,寻找机会,紧紧抓住机会。李寄是长期准备,主动应战,表现出了其胆识心计的特点是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即在这妖邪异物面前既不怯弱,又心细多谋、充分准备。

②区寄在获救后拒绝入官府为小吏,这是其品质上的难能可贵之处。李寄小小年纪就有家庭责任感,不惜牺牲自己以接济家庭,孝敬父母;同时又有不怕牺牲,斩杀巨蛇,为一方除害的愿望和思想。这是李寄品质的光彩之处。

第二课时

学习《狼》。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强化记忆下列文言实词。(投影)

窘(jiǒng)苫(shàn)奔(bēn)眈(dān)

暝(míng)遂(suì)尻(kāo)寐(mâi)黠(xiá)

(二)学生谈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当归纳。

(三)趣味导入

播放有关狼的视频片段导入。

(四)复述故事

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纠正错音、停顿。

(五)研读探究

1、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够表现狼的狡猾?

2、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够表现屠户的智慧?

3、你怎样认识这件事? 明确: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投以骨”、“复投之”、“奔倚其下”、“持刀”、“劈狼首”、“断其骨”。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比比看谁说的好。(人的智慧战胜一切引导)

(六)拓展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试着背诵。

2、投影出示,说出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止 缀 故 窘 苫 暝 遂 尻 寐 黠

3、投影出示,说出下列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4、请想象一下,如果区寄处于〈〈狼〉〉中屠户的境地,他可能会怎样做? 屠户杀狼的过程中,是有思虑未及,险些酿成大祸的漏洞,即另一只狼于背后打洞,他是后来才发现的。幸而屠户机敏,在狼假寐的瞬间,抓住机会,暴起杀狼。否则将腹背受敌。从文中看,区寄的心计、机敏似胜于屠户。其胆略、见识、勇毅、品性又有非常之处。因此可以依据区寄的品质、个性,给予他屠户同样的条件(有刀、扁担等武器),同样境地,想象区寄遇狼如何宰杀两狼的故事。可以从缀行甚远时就开始谋划灭狼,可以设想成年后当上了屠户的区寄。

(七)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篇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附】板书设计

蒲松龄

狼的狡猾:“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人的 智慧 战胜 一切

屠夫的智慧“投以骨”“复投之”“奔倚其下”“持刀”“劈狼首”“断其骨”

比较·探究 *说虎 *智惩恶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说虎》一文的文言实词。

2、锻炼学习搜集资料及总结能力。

3、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则必然失败的道理。教学重点:

用《说虎》中的观点解说本单元有关各篇的内容。教学难点:

《说虎》一文的论证结构。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

(二)课文读解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于:跟„„相比。不啻(chì):不止。

之: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食于虎:被老虎吃掉。于,被。表示被动关系。

〔译〕老虎的力气,与人相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寝:躺着休息,卧。处:居住,这里是坐的意思 故:所以。

一:一和百都不是确数。

〔译〕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为:被,表示被动关系。是故:所以,因此。类:相同。足:值得。

〔译〕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力量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获并把虎皮用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理清内容结构

说 虎

指出“人之食于虎”不足为怪 说明“虎之皮人常寝处之”的原因 归纳主旨

用力而不用智 自用而不用人 必将失败 借虎喻人 说明道理

(四)探究主题思想

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五)课堂练习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答案:智 力

2、说明下列例句中划线词的用法。

①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②则人之食于虎也。

③故人之为虎食者。

④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答案:①介词,跟„„相比。②介词,被。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词,锋利的爪牙。

(六)合作探究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试用《说虎》阐明的道理,解说《狼》、《李寄》以及《童区寄传》等篇的内容。明确:《说虎》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用智”,其他如“用物”“用百”“用人”都是“用智”的衍生物和必然结果。用这个道理解说本单元各篇,也是一种特殊的比较阅读。关于各篇中“用智”的体现可参见“主编解读参考”和练习解答。《狼》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明禽兽无法与人斗智的道理。即两狼亦表现了它的狡黠(即一狼洞其中,一狼假寐),“而顷刻两毙”,所以《狼》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各篇中人由“用智”衍生的“用物”等,这里稍作补充。如,屠户借助了草堆,用了刀;区寄借助了敌人的刀、火,还充分利用了敌手的弱点(这是特殊的“用人”);李寄“怀剑将犬”,甚至还用了米糍、蜜糖等食物。《智惩恶少》也体现了“用智”。主要在倒数第二段。即如按时间顺序正常写,这段内容应在前面。结构、文字,但凡其新异之处,往往引人注意,这是写作上的通常道理。所以,当这段不按顺序,改排在战斗结束后补叙时,它自然就显得很突出。这段内容就是讲少年刘伯承如何“用智”战胜对手“团总少爷”的。

2、如果你遇到区寄、李寄、屠户相似的境遇(选一),你会怎样做?请在小组或班上讲述你编出的故事。

这题既包含向少年英雄们学习,又包含锻炼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由学生自由发挥,但编出的故事应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应避免与课文中原故事的情节、做法雷同。

(七)布置作业:

1、熟记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背诵《说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教学目标: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体会诚实、智慧、勇敢等意志品格的重要性,促进意志品质的健全发展。

(二)通过小组和班级的交流,初步学习作演说,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三)练习写作童话,发展想像力,并学习根据读者或听众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初步树立“读者意识”。活动准备:

(一)以诚实、机智、勇敢、坚定(可就某一方面)为题,收集有关格言(或谚语、俗语)。

(二)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提炼一个较具体的观点,对格言进行较完整的阐说,语言尽可能生动,努力使听众信服。活动主题: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教学时数: 两课时。活动安排:

(一)交流活动(1课时)

1、导入活动,营造气氛。

自古英雄出少年。区寄、李寄是英雄,戳破“皇帝穿新装”谎言的孩子也是英雄。向英雄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的诚实、机智、勇敢和坚定,从小做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材。

2、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各组同时进行)

①、根据自己收集到喜爱的格言、谚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小组会上发言。②、各组推选2~3名发言效果好的同学,在班级交流。

(二)写作活动(1课时)

1、习作内容: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编一则表现“智胜于力”(或勇敢、诚实)的童话故事。

要求:①童话题目自拟。②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③必须有合理的想象或能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来写作。

2、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们的习作。①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两人在班内朗读交流。②班内交流、评价。

③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

篇3: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在教授《列代数式》时, 我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先是在课堂上罗列出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 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的说明, 然后就是讲例题、做练习, 一节课下来, 课堂气氛沉闷, 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根据新教材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就引入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 (七年级 (上) P102) :为了寻找所摆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根数的关系, 通过试验, 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单位:厘米) :

在这个问题中, 我抓住新教材内容“螺旋上升”的特点, 正方形的个数由1到100的变化, 再由100变成x (个) , 那么相对应的火柴棒的根数为____.学生看到这问题就来劲了, 纷纷发表见解, 讨论热烈, 概括出表示火柴棒根数的一个式子4+3 (x-1) , 反映出这种火柴棒的根数与正方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借此机会列举了几个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了“代数式”的含义, 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代数式, 对这节课反应热烈, 兴趣很大,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另外, 新教材很多章节编排了实践与探索, 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动手参与, 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问题1: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线围成一个长方形.

(1) 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 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 比较 (1) 、 (2) 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算、讨论、探索.通过探索学生发现, 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它的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 当长和宽相等, 即成为正方形时, 面积最大.这一结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它, 新教材在这方面很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 我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问题2:“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 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 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 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做盒身, 一部分做底盖, 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这一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折纸活动开始, 使学生知道包装盒的结构, 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 通过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 (即方程或方程组) , 按要求设计分法:如果不允许剪开白卡纸, 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如果允许剪开白卡纸, 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又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包装盒的结构与合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方程或方程组”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1.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展示, 最后展开图十三个图分成四组, 分别让四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纸复制下来, 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 然后折一下, 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动手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让四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 很快就得出同一个立体图形, 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掌握得非常好.

2. 让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归纳推理, 发现规律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例如问题4:题目要求学生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中, 填入1, 2, 3, 4, 5, 6, 7, 8, 9这9个数, 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学生对这题目的兴趣很大, 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我及时进行引导, 应该先在哪一个格中填数?填什么数?这样一提示, 班内一位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很快举手回答:中间的一个数应填5, 这时,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和9, 2和8, 3和7, 4和6应分别与5在同一行, 或同一列, 或同一对角线上, 因此, 很快就有了问题的答案 (如图2) .

就此题目进行猜想, 我在黑板上给出四组数, 分别为: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0, -9, -8, -7, -6, -5, -4, -3, -2; (3) 0, 2, 4, 6, 8, 10, 12, 14, 16; (4) -4, -2, 0, 2, 4, 6, 8, 10, 12.让四个学习小组讨论、试填, 能否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相等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劲头可大了.经过四个小组学生激烈讨论, 四组数都能做到, 比如第 (4) 组, 答案如图3, 只不过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不再是15, 而变成了12.

看起来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时, 一学生举手提问:究竟怎样的9个数才有这规律呢, 填写时能否有规可循?这下气氛可“热闹”了, 有的说任意9个数;有的说连续的9个整数;有的说不能确定, 等等.经过大家探索、总结, 可得出以下规律:把9个数按小到大排列, 凡符合等差数列 (可向学生解释这样的规律即可) 都可以, 这时, 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方格图看作一个人, 左、右上角为肩, 左、右下角为足.填写规律如下:把符合规律的9个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分别标号为1至9.按口诀:“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左七右三, 戴九履一, 五居中央.”同学们听了这名学生的回答, 纷纷动手验证这一规律, 实践证明, 这一规律的确可行,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问题掌握得非常好, 每次测试的答对率都接近100%.

经过多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 我所教的班,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中考考试中所教班的数学成绩显著:如2007年深圳市中考我所教的班的数学成绩29人A+, 58人A上 (全班共59人) .我相信,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充分把握新教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断探索、总结, 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5: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教材分析

《夜莺之歌》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称作为“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文中的“夜莺”是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将这一人物置于前苏联卫国战争这背景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赞扬了前苏联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文素养的形成。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学生、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元对话,在阅读中要珍视学生感情语言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力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本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以下能力:

1.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小英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完整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3.一定的自主合作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夜莺的歌声》音乐,了解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2.学生准备:查找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中英雄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2.师:谁在唱歌?是的,它的歌声如高山流水,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小夜莺那神奇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3.《夜莺之歌》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呢?请大家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4.听完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学习的《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保卫家园故事中的最生动的一例。

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交流

1.轻声读文,自行解决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3.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以下文理解词语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凝神:精神高度集中。轻蔑:看不起,轻视。

4.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快速读全文、想想课文是什么顺序来记叙的?(按事情发生顺序或以小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每一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写“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上钩。

第二部分: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用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情报。第三部分:写“小夜莺”协助游击队歼来了敌人。

第四部分: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宛转的歌声。6.浏览全文给各部分的内容加上小标题。诱敌 带路 歼敌 再诱

7.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讨论: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凭借文本,多元对话 1.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

学生静心读书,勾画相关句子,分组交流谈感受。2.文中描写了注夜莺和德国军官共有几次对话? 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请你画出来,读一读。

①“怎么会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A.你读懂了什么?(小夜莺故意把问话岔开,和敌人圈子,避免正面回答。敌人看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调皮蛋而已,这样,敌人就不怀疑他人。)

B.从这个感叹号中可以看出什么?(孩子机智巧妙地戏弄敌人)

C.那么怎样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读出注夜莺的天真活泼、顽皮、镇静和机智。

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D.从小夜莺与军官的对话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巧妙、聪明、沉着、机智)

②“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小夜莺巧妙的回答,即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是野兽)

朗读时,读出他的机智和聪明。他爱憎分明,说出他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

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引着德国鬼子一步步地朝伏击圈走去,敌人还以为他是个“蠢东西”呢?其实小夜莺多么机智、多么勇敢,是一个真正的战争中的英雄!

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与敌人的四次对话。(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段)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朗读→评价→再读

(朗读时分配好角色:小夜莺、敌军官、画外音。读军官的话要读出恐吓、诱骗、企盼、狡诈、阴冷。读小夜莺的话要童声稚气、天真活泼、沉着机智。)

3.默读全文,找出并勾画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男孩是怎样用夜莺的歌声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帮游击队歼敌的?

汇报交流:

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响起来。(体会到战争刚结束,到处静寂。小男孩故意用歌声引诱敌人上钩。)

②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读到这里,请同学们联想到后面部分:“32个鬼子„„”那个人说。“两挺机关枪。”体会出原来夜莺和杜鹃已不仅仅是鸟叫声了,而是与游击队联络的特殊暗号。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

③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可以想到,小孩子同游击队用鸟叫声作暗号,已经不止一次了。他一定多次协助过游击队消灭敌人。)④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

(一方面是赞扬歌声的悦耳动听,另一方面更主要地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他又开始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

4.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文章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知道了什么?

(开头三个自然段和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有力地表达了男孩发出夜莺的叫声,是为了配合游击队歼敌的主题。)

5.本文用了浓重的笔墨大量描写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而对游击队的描写则着墨极小。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战斗胜利了,假如你们是游击队员,当时会怎样夸赞小夜莺?甚至会围着小夜莺做什么?

6.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小夜莺面对凶残的德国法西斯,难道他不害怕吗?那为什么他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板书:机智勇敢)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在以下词语中任选5个写一段话回答这个问题。

(热爱 憎恨 临危不惧 祖国 敌人 卫国战争 保卫家园 镇定自如毫不惧怕 随机应变 果断 聪明 机智)

7.小结:

是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投入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大家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

我们的小夜莺,也是千千万万个英雄中的一个,他的机智勇敢来自什么?(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热爱。)(板书:爱国精神)

四、总结全文,升华思想

1.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战争中的小英雄?给大家讲一讲。

(《鸡毛信》里的海娃,《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18岁的女英雄卓娅,《王二小》,《小兵张嘎》里的嘎子等等。)2.孩子们,尽管我们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但是我们要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这也是我们大家本单元学习的主旨。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在村口引诱来德国鬼子;又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他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夜莺,记住他的歌声吧!

下一节课我们将认识另一位小孩,他就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少年英雄——《小英雄雨来》。3.作业:

①开展语文活动课:课本剧表演《夜莺的歌声》

②继续阅读课外书:《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撒尿的小男孩》、《红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少年英雄的故事。课后反思:

1.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多种形式地读,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为理解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体现以读为本。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也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这样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于本课故事性极强,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分角色朗读和角色表演。那么,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在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下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表演不但将学生带入情境,加深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写读结合,注重表达。

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如想象游击队员怎样夸赞小夜莺?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崇高爱国精神的话。这样,落实到学生学会表达,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升华。

4.拓展升华。

篇6:北师大七年级上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会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3.能比较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知识重点: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而两个负数在数轴上表示,左边的数与原点的距离较大,也就是绝对值较大.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呢? 讨论,得出结论:

我们发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只要比较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就可以了。探索实践;例如,比较两个负数23和-的大小:

34①先分别求出它们的绝对值:-339= 4412-228 3312② 比较绝对值的大小: 因为

981212

所以

3243

③ 得出结论:

3243

归纳

联系到2.2节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法则:(1)负数小于0,0小于正数,负数小于正数;

第1页(共3页)(2)两个正数,应用已有的方法比较;(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例1 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与-0.01;--2与0 -0.3与-13 191与10 解(1)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因为|-1|=1,|-0.01|=0.01,且 1>0.01,所以-1<-0.01.(2)化简-|-2|=-2,因为负数小于0,所以-|-2| < 0.(3)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11330.3因为|-0.3|=0.3,且 0.3 < 0.3,0.31所以3

(4)分别化简两数,得

1199,110110,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

19110

练习

第2页(共3页)1.用“<”号或“>”填 空:

(1)因为53533 5,所以3 5;

(2)因为 |-10| |-100| ;所以-10-100.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3414与5

5(2)8与-0.618 4.回答下列问题:

(1)大于-4的负整数有几个?(2)小于4的正整数有几个?(3)大于-4且小于4的整数有几个?习题2.5 1.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57(1)6与8;(2)-9.1与-9.099;(3)-8与 |-8| ;(4)-|-3.2|与-(+3.2).222.将有理数0,-3.14,7,2.7,-4,0.14按 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号连接起来.3.写出绝对值小于5的所有整数,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4.回答下列问题:

上一篇: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电下乡)下一篇:特级教师课例听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