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教学方法

2024-04-14

地理的教学方法(精选9篇)

篇1:地理的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数据的教学方法

——通化市朝鲜族中学 赵雪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如自然地理中从宇宙间天体的大小、距离,到太阳系行星的温度、物质构成,从地球的昼夜更替、寒暑往来,到大气成分、天气变化等,都是由数据来描述的,可以说地理数据是地理学科的血脉和骨肉,离开地理数据,地理学科将无法存在。

中学地理课本中涉及的数据很多。而在地理教学中,需要用一定的地理数据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数量观念,并掌握地理事物的数量界限,学会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技能,形成地理概念。下面就地理数据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地理数据呢?地理数据是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的数据,是表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诸要素文件。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地理数据是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数量关系的,是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它具有文字和图像所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中学地理课本中涉及的数据很多,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听起来十分枯燥。怎样把它讲得有味,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首先,掌握规律,抓住数据的内在特点,找出其规律性。例如,二分二至是反映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和昼夜的转换点,这些日期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从春分算起,四个节气的月份依次为3、6、9、12,均为3的倍数,而日期分别为21、22、23、22,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一来就易于记了。其次,通过实际演算获得数据,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一个太阳日是24小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数据。而一个恒星日的时间,就不是一下子能记住了。据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59',比恒星日多出59'这一特点,不难求出一个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地球每四分钟自转一度),这样恒星日的时间也就解决了。地球及众多的天体都是球状天体,其中一些数据就与圆、球的性质有关,只要掌握某一天体的半径,就可以求出相关数据来。另外也可以通过几何方法形象的解释地理问题,例如,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介绍公式: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学生不仅感觉枯燥而且印象不够深刻!如果运用几何方法,通过推导任意一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话,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理数据的教授,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地理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

篇2:地理的教学方法

张 阳

(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第一中学)

篇3:地理的教学方法

一、地理课堂资料的运用

地理与生活、历史、时事休戚相关, 地理故事生动形象,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对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可以结合地理课堂教学, 使它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将学习地理与生活、当前形势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生活类的有“暖气为什么安装在近地面”, 实事类的有地震灾害、“嫦娥”登月、天宫一号等。还可以引用历史故事, 如讲寒潮这个知识点时引用:1949年10月2日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前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西伯利亚军队 (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 作战, “台风”完全失败。这样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

二、地理课堂互动机制的运用

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方法有很多种, 这里只列举典型的趣味实验机制、竞赛机制。如领着学生做实验会提高学生的兴趣, 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如用实验模拟温室郊应中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的这个环节。具体做法:两个盆, 其中一个盛有土壤, 另一个空着, 将两支温度计放入盆中然后用塑料膜盖住玻璃盆。过一段时间, 观察温度计, 发现有土壤的盆中气温高于无土壤的盆中气温。

青少年具有易动、争强好胜的特点, 这促使他们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 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 适时利用竞赛促使学生快速思考, 抢先回答, 寓教于乐。竞赛的具体做法如下:全班学生分组, 教师命题, 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 依据答题情况得分, 在黑板上公布。

三、地理教学语言的运用

地理学是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可现实的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地理原理、空间分布、地理成因等知识却比较抽象枯燥, 给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如果教师认真备课积累, 就不难发现, 许多诗词谚语歌谣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在地理课堂中穿插一些诗词谚语, 诗化地理课堂, 就可以使地理知识形象生动, 既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效果不言而喻。如:反映地球运动的:“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 《送瘟神》) 反映了地球自转周期约为一天, 且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 即八万里;“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水调歌头》) 反映了月相有周期性的变化;谚语“大二小三儿, 月亮露边儿”和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暮江吟》) 说明了农历每月初三的月相为峨嵋月。反映天气、气候的: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区, 因此有“蜀犬吠日”的成语。因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反映了因海拔高度不同引起水热状况变化而导致自然景观存在垂直分布的规律。民谣“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 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四、地理“三板”的运用

“三板”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水平, 是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简单精练的板书呈现和挥笔即来的板图、板画能力, 因为读图能力、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一起构成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 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好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做到生动鲜明, 重点突出, 具有目的性。板书的内容要突出, 布局要合理, 具有计划性。板书要确切、精当, 具有启发性。板书形式要灵活、多样, 具有趣味性。板书要字迹工整, 绘画规范, 具有示范性。教师板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绘图、语言表述习惯。

地理图像, 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 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的特点。由于教学挂图及地图册等大多是综合性的地图, 包括的地理事物复杂而且范围广。学生在这样的综合地图上寻找某一地理事物的难度较大。“板图”则可以用最简单的笔法, 把教学中需要表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从复杂的原图中“提炼”出来, 使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所以“板图”和其他各类地图相比较, 具有具体、形象、简便、省时的特点。例如:教师一笔就准确地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 又或者让复杂图形几何化, 让学生容易记, 还会增强学生的崇拜心理, 更好地接受知识。如:在讲黄河时, 在《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黄河水系图》及《中国政区图》上, 虽然都绘有黄河, 但除了绘有黄河的干流之外, 还有支流、流域界线、省区界线等许多“线条”, 学生在这样的图上看黄河及其流向的特点是很不容易的。利用“板图”, 老师只需一笔就画出黄河干流图, 学生一眼就看出黄河干流的流向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再添上两笔, 就把黄河的两条大的支流勾勒出来。假如再用上几句顺口溜:“黄河‘几’道湾, (源于) 巴颜喀拉山, 青川宁甘陕, 内蒙晋豫鲁, 五千六百里, 注入渤海湾。”这样更形象、生动, 便于记忆。

五、地理教学科技的运用

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中, 对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需要老师具备相关的技术和创意。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局部地区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比如, 地球的运动本身就十分抽象, 要让学生搞清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比较困难, 往往难以理解。用课件动态模拟就比较直观, 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 可以用课件提供一些散乱摆放的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 学生用鼠标点击, 拖动各个部件到屏幕上一确定位置, 位置正确则连接, 同时给予表扬, 错误则返回原处, 并给予提示。经过多次尝试, 学生轻松地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相对位置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非常适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地理课堂上, 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地理资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同样的素材, 可以通过网络从教学资料中心获取。

篇4:地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乡土地理教学是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刘善龄认为:地理教育必须经过乡土、国家、世界三个认知层次。

一、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由于基础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但乡土地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其内容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从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工矿业、农林牧业,人口、民族、农村、城市、交通、风景名胜等方面获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性材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是对地理事物认识深化的依据。学习地理,不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学生没有到地理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脑海里的地理表象贫乏;而只在课堂上用地图、图片、幻灯、电影等形象的教具,显然是不够的。

三、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强化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给予人们的刺激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结合家乡的特色,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观察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强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如讲述工业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工业园区,参观西部齿轮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强化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密切,教师独立组织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相对更高。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地理资料和工作经验,乡土地理教学的功用才会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凸显。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上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

[2]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国知网电子版,1990.

篇5:地理的教学方法

1精编提纲法:

地理课内容多而复杂,要想全部记忆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编提纲,就是把教材内容归类,列出重点,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尽量集中,使内容系统有条理,而且概括,方便记忆。

2谐音记忆法:

运用该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经过总结抽象编成顺口溜、趣味语言好学易记。如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3单字记忆法:

就是通过减少记忆语言数量从而达到易记目的,把一长串地理语言简成一些单字便于记忆。如:我国 200mm 等降水量线为张家口—兰州—拉萨— 喜马拉雅山一线,可记为:张、兰、拉、喜一线;农业商品率高的国家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荷兰、丹麦,可记忆为美、加、澳、法。新、荷、丹等。

4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地理事物等编成歌诀,帮助记忆。这样节奏感强,便于背诵。例如,我国的主要煤矿可编成以下歌诀:鸡西鹤岗平顶山,阜新峰峰和开滦,太原大同阳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5似联想记忆法:

强化记忆。例如,里海与日本的面积大约均为 37 万平方千米。又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关系联想记忆法:

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 记忆的方法。如因果关系:地球自转一地转偏向力一盛行风向一洋流的流向;从属 关系:总星系一银河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一侵蚀作用一搬运 作用一沉积作用一团结成岩作用。

7综合记忆法:

把零散的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进行组合。概括,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记忆。如夏季风及雨带的推移可归纳为具有“三停两跳”来加以记忆:5 月停在南岭,6 月跳到长江中下游,停留 1 个月左右,7~8 月跳到华北、东北。

8理解记忆法:

许多地理知识仅靠死记硬背不仅记忆难度大,而且也记不 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容易记并记得牢。该法就是在弄懂地理原理的基础上来 记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如:气旋、反气旋的风向。气旋:空气从四周辐合流向 18 中心;反气旋:风从中心流向四周。另外,还应记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这些道理弄懂后,对北半球气旋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就易于 记忆了。

9图示记忆法:

许多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在记忆中容易混淆,往往会搞错, 通过绘图可以帮助记忆。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当冬季吹东北风时,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则正好相反。

10形象特征记忆法:

抓住地理知识的特征进行记忆,是记忆地理数据的好 办法。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5m,可记成“一五得五”;撒哈拉沙漠 面积 770 多万平方千米,可以记成“7 减 7 等于 0”。

人文地理的记忆方法

一、图象记忆法

就是一种以地理图形和图象为主要形式,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多作于记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记忆地名、记忆各种地理事物特点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等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图象的记忆效果要远远高于对概念的记忆。因此,这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例如,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主要有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等,省区名称多,很难记。可以用图象记忆法,在图上长到山西省,明确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再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找出分布规律:它们以山西省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即可记住这些省区的名称,陕西以北是内蒙古、以西是陕西,以南是河南,以东是山东和河北。接着,在图上掌握我国煤炭资源还分布在安徽和江苏省北部,以及边远省区的、贵州、云南、黑龙江。

二、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法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记忆方法。对识记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只有理解了概念和原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才能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灵活运用。

例如,如何按顺序记住世界七大储油区呢?我是这样教学生记忆的:先理解发展中国家能源储量丰富,再结合世界七大石油区探明储蛳的比较图,记住前三位都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多的是中东,其次是拉美、非洲;而大多数发达国家能源较少,所以,最后两位是发达国家的,即北美、西欧;最后记住第四、第五分别是俄罗斯、亚洲。这样,就把七大储油按多到少的顺序记住了。

三、分解记忆法

分解记忆法就是把繁杂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便于逐个“歼灭”的一种记忆方法。

如,要记住人口超过1亿的十个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单纯死记硬背很难记住,且容易忘记。采用分解记忆法较易掌握,即在熟读这十个国家的基础上分洲分区来记:掌握北美、南美、欧洲、非洲有一个:分别是美国、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其余六个国家是亚洲的。亚洲的又可分为三个地区,属东亚的是中国、日本;属东南亚的有印度尼西亚;属南亚的有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再用字头记住前四位国家:中、印、美、印尼。又如目前我国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7个,也可用分解记忆法,结合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图,掌握特大城市最多的是辽宁省,有四个:即沈阳、鞍山、抚顺、大连;有三个特大城市的是山东省,分别为:淄博、济南、青岛;有二个特大城市的是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台湾;没有特大城市的是海南、广西、、青海、宁夏、安徽等六个省区,其余省区只有一个特大城市,且是其省会中心。

四、表格记忆法

就是把内容容易混淆的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而加深理解记忆的一种方法。它用精炼醒目的文字,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具有条理清晰,能对比掌握有关地理知识。

例如,世界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可通过列表比较它们的年代,主要标志、主要工业部门和主要工业中心,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归纳记忆法

就是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分类和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以便记忆的方法。它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组成系统,杂乱无章的变得有条不紊。

例如,要记住我国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可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再记住它们不同的特点,就可以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特点全掌握了。

六、提纲记忆法

就是通过学习材料的分析、总结,列成提纲的形式进行记忆的方法。它便于学生加快识别的速度,又充分利用了学生形象思维、联想能力和视觉记忆的学习心理规律,对课本的某些章、节,或某个知识点,都可以列提纲。

如环境问题的产生,可列提纲如下:

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然原因

1、各种自然灾害

2、缺少某些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的化学元素

人为原因

1、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2、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3、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4、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七、比较记忆法

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或类似的对象进行分析对比而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比较,阐明知识的共同性、相似性和差异性,认清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特征,突出重点,便于记忆。利用比较记忆的方法须注意: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1、同等的地理物或现象;2、是已知的;3、是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

篇6:地理的教学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理事实需要人们进行数字统计、测量和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考查地理计算可以反映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出地理数据,这是学习地理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因此,地理计算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地理掌握情况的方式,也成了近年来各地地理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这种试题,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初中地理计算题不多,涉及的计算量不大,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地理计算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有在综合题中考查的情况。初中阶段,主要计算题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一)比例尺计算

1.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气温值的平均数(气象部门一般采用: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

2. 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

3.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即: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4.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

5. 气温年较差: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与年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6. 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100米是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0.6℃是两地之间的气温差,求高处的气温减去气温差,求低处的气温加上气温差。)

7.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单位:毫米)。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1)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2)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也可以用:(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计算

2. 人口密度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

(五)时区的计算

1. 某地时区= 该地经度÷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2.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区时差(东加西减)。

(六)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 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111千米。即1经度之间相隔距离:40000千米(约赤道长度)÷360(一圈分成360等份)=111千米。

2. 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所以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二、典题解读

例1.“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六尺巷的长度大约是

A. 1厘米 B. 2厘米 C. 10厘米 D. 20厘米

【答案】B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所以1:5000=图上距离/10000,计算可得图上距离=2厘米。所以选B。

例2.下面“某村等高线地形图”(图2)中,甲地的海拔和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分别为( )

A.100米 、250米 B.250米、100米

C.50米、250米 D.250米、50米

【参考答案】B

例3.读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已知B点的温度为16 ℃,那么A点的温度约为( )

A. 14.8 ℃ B. 15.4 ℃

C. 16.6 ℃ D. 17.2 ℃

(2)一般来说,图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为山谷

B. 图中山峰的高度可能为1 600米

C. ②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 ①处坡度比③处陡

【答案】

(1)D (2)B (3)C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本图等高距为200米,从而可知A点比B点海拔低2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可知,A点比B点气温高1.2℃,即A点气温为16+1.2=17.2℃。(2)B地位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3)①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图中等高距为200米,估算图中山峰的高度小于 1600 米,大于1400米;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 ;③处等高线比①处密集,即③处坡度比①处陡。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例4. 读“两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对比表”,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意大利

0.94

1.03

 

尼日利亚

4.23

1.8

2.43

(1)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

A. 1.97% B. 0.94%

C. 1.03% D. -0.09%

(2)关于表中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意大利人口出现负增长,该国人口密度小

B. 尼日利亚人口增长快,该国人口密度大

C. 意大利所在的大洲人口增长最慢

D. 尼日利亚所在的大洲人口最多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增长及分布状况。

(1)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故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94%-1.03%=-0.09%。

(2)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没有必然联系,故AB叙述错误。欧洲人口增长最慢,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亚洲人口最多;意大利位于欧洲,故C叙述正确;尼日利亚没有非洲,亚洲是人口最多的洲,并不是非洲,故D叙述错误。

例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升空。此时玲玲的爸爸在莫斯科(东3区)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当地时间是( )

A. 6月11日22时38分 B.6月11日 12时 38分

C. 6月12日12时 378分 D.6月 11日19 时38 分

【参考答案】 B

例6.暑假,小明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表哥要回北京探亲,他在美国当地时间7月22日10时上飞机,飞机大约飞行10个小时到北京,小明应该什么时候去接机( )

A. 21日9时 B.22日9时

C.22日23时 D.23日9时

【答案】D

篇7:地理的教学方法

摘要:地理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关键词:“书图并重” “理解记忆” “切题解答” “灵活应用”

新版初中地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图象丰富新颖,又增加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除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材要求,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扎实理解和掌握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各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外,还要学以致用,重视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做到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回答有关的地理问题,进而是自己的地理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练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解答各种类型的地理问题.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试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新教材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窨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例如:只有当你书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进行复习,掌握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世界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要点,同时又掌握了气温,降水等到各种气候资料,图表的含义,制作与使用方法等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根据有关的气候资料,气候图表(如各月或一,七月和全年气温,降水数字资料,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分配柱状图等)或某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对其气候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来.否则,是不可能的.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赤道附近,因终年受到太阳学的直射或近于直射,获得的热量多,促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又为热带植物,热带森林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样的植物和丰富的果实,则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可见,地球表面热量

用心爱心专心的分布影响着水分的分布,从而形成一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植被,而植物和动物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势,气候,植被特点,可以推导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从而找出河流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同时受着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规律.像这样来理解记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其规律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解答类似的各种地理问题.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一般说来,审题应做到:(1)不急于作答,先将要作的题目全部从关到尾阅读一遍,看看窨有些什么机关报题目;然后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确定先答哪些,后答哪些,作到心中有底.(2)在具体解答某题之前,再将该题仔细阅读一遍,弄清题目的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想一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有几个要点 先后,主从关系怎样 用很短的时间理清思路,在心中拟个提纲,打个腹稿,做到方向明确,胸中有数,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3)做完试卷或练习以后,还要将各个题目和答案对照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改补充.总之,无论解答哪一类题目,者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据题回答,切题解答,既不要下大包围,更不能丢三拉四.例如: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只需答出大陆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三大特征,并简述其表面的主要标志即可;若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为什么 ”则不仅要答出上述三点,还要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这三大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胸中无数,提笔就答,想到哪点就答到哪点,势必造成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不得要领,或颠三倒四,重复遗漏,层次不清.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篇8:乡土地理案例引入地理教学的研究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情感共振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学生都有个体差异,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完事。这样的课堂是灌输课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效率较低。如果我们把学生熟悉的事和人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则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学生所熟悉的, 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案例。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想到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想到教材外的东西;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感受产生共振。 通过这种情感共振,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时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时,有关商业网点布局在环城路的边缘和高速公路出口处,教材用的是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这个案例, 它离学生太远了,学生没有直观印象。因此,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我们城市零售市场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两个基本原则。然后让学生想一下我们城市的建材市场和汽车4S店的分布情况,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起来,就会去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学生也会主动去比较零售和批发市场的不同之处,进而自己归纳出它们的布局原则。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乡土地理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时时有地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二、利用乡土地理时空上的近距离性,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事例和材料,原因就是考虑到地理事物具有整体性和典型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事例和材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家乡的乡土地理和风土人情,让他们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乡土地理具有近距离性,是学生自己身边以及家乡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发生的人和事。教师应在教学时把课堂地理知识与这些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并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评价家乡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乡土地理风情,让学生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感悟课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时,书本上的内容很分散, 案例也是一个因素对应一个,整体性较差,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不能很好地消化。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个叫晶桥的乡镇,那儿原来化工企业发展得很快,是我们这个地区乡镇企业的龙头,而现在已经基本上关闭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去能高速发展,而现在却被关闭了。学生能很快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归纳出发展(工业布局有利的区位因素)和关停的原因(污染环境)。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地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环境教育,有利于良好环境观的养成。又如,高一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傅家边的农业发展”这个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表及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和文字材料,展开讨论,回答问题。(1)简要评价傅家边地区的自然条件。(2) 傅家边地区早期农业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效益如何?(3)傅家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得益于哪些社会经济条件?(4)以傅家边地区“梅茶立体套种”和 “果园养鸡”模式为例,分析生态农业的效益如何?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紧紧围绕区域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恢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所讨论的这些话题都是有关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学生对这些农业生产也有所了解和认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所以, 学生在讨论时并不感到陌生,并且讨论得非常热烈。讨论的结果及讨论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课本上所学地理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课本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乡土案例教学,把学生与地理课堂的距离拉近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乡土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准备,认真筛选,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乡土案例。案例在精不在多,案例的运用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为用而用。(2)乡土案例的运用应该与课本案例相结合,不能脱离教材,那样有可能会本末倒置。(3)在运用乡土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加强引导,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有适当的机会和地方才可以让学生去探究,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浪费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4)乡土案例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因此,课堂运用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老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乡土知识的储备情况。(5)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要重视加强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比如,可以对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对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加以评价,包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情感、态度等。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口头讲述、文字表达、线路图的绘画等。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以保护,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等。如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胆子比较大放得开,有的学生胆子小比较羞涩。对于胆子大的学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胆子小的学生,可以及时鼓励他们把想法说出来,或者写在纸上让其他学生帮他来陈述表达。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老师最好不要单独以“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来简单进行评论,应该具体分析他的回答好在哪里或对在哪里。

四、结束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乡土地理案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 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而且把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地理,让高中地理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摘要:要学会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课堂更有滋味。文章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对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课堂,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申怀飞,翟书梅,郑敬刚,聂柳.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教学与管理,2010(08).

[2]张扬.乡土地理素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徐维娟.利用如东乡土地理开展高中环境教育[J].地理教学,2012(08).

篇9:地理教学中地理观念的渗透

一、明确地理观念教育内容,确定教育的范围

(一)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任何一个学科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使他们明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重视资源,合理开发资源,重视资源的保护能够促进人类有效利用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保护环境,促进人口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的生产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全球观的教育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教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意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世界一体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的促进者,在对国家的忠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人类负责的重任,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民族的团结思想扩展到世界和平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我国的环境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相联系,树立全球环境意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人类家园。比如,讲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开发等之后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时,我们既要看到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环境观的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近一个世纪以来,环境的严重破坏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只开发不保护”的错误思想,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生的重要意义,确立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比比皆是,处处与我们生活、生存联系。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我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及带来的后果的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它将危及我们,危害子孙,从而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热情与决心。教师可以结合现行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国策,掌握环境法规,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人口观的教育

人口膨胀已成为21世纪的大难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均资源相对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住房供给日趋紧张,失业人数逐年增多,还会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4,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使我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这不仅增加了对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加强人口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五)资源观的教育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丰富多样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我国现有资源正确认知,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又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的相对不足产生危机感。教材中对我国和世界资源的一般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介绍,教师可抓住时机让学生真正对资源的利用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合理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繁荣,又要看到现实生活中对资源的滥采乱伐,肆意破坏带来的后果,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现在,国家重视资源的保护,要求各个领域厉行节约,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观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的教育。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地理观念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

地理教学更多地承担的是人文教育,所以教师要利用地理教材的资源,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实施地理观念教育。中学地理教材的地理观念教育不仅要渗透在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中,还要融于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本身的整体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中学地理观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终身发展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观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的目标。

上一篇:“换届选举”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题目下一篇:学生五一劳动节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