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2022-08-13

第一篇: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简述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摘 要】高中地理是最为基本的教学科目,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地理素养,了解社会自然地理现象的本质。

【?P键词】教学方法;兴趣教学;创新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之方法受到高度关注。教学的方法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形式,这对转变教学风格,创新教学手段都有积极作用。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高中地理教学要完成新课改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达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学情转变教学方法,不断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素质的提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具体教学方法谈一下如何切实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完成新课改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采取兴趣教学方法,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最佳因素。众所周知,兴趣可以分为内部兴趣和外部兴趣,高中阶段,学生的外部兴趣已经难以长久维持其学习的热情。此阶段的学生,其对知识的理性追求与探索欲比较发达,他们渴求以新的知识来装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因此,教师要在兼顾外部兴趣的基础上,以培育学生的内在兴趣为核心,切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使班级整体受到好的学习情绪之感染,提高学习环境的质量。

(一)关注外部兴趣,营造轻松、自由的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地理教学实际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知识点较多,并且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甚至还会涉及到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恰恰传统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对学生严格严厉要求,忽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建构,不注意学生学习的心理情绪,导致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佳。这样的外部学习环境导致他们对地理课产生畏惧、厌倦,对地理教师产生疏远的感情,对地理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现实需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以此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片面强调成绩,多鼓励学生做出的成就;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处,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不断提高,以此在班级中营造轻松、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与情感,以此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兴趣的产生。

(二)关注学生的内部兴趣之建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降低知识获得的难度,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外部兴趣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激励因素,而高中时期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维持需要持久的内部兴趣,需要学生对地理学科教学本身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求。因此,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在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对知识的深度兴趣。

一方面,教师要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和举例分析。地理教材里面很多案例都是比较陈旧的,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和了解的讯息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学习城镇的时候,往日城镇的特点与现在城镇的特点有较大差别,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在的城镇,让学生经过联系自己生活经验,通过对课堂教学材料的概括总结,自主理解城镇的特征。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学材料的呈现。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要多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经验经历,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拓展学生的接受视野,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快速准确掌握知识点。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设计和备课的时候,把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分解为难度相对较低的小知识点,注重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顺利克服难题,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较高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太阳高度角的时候,如何理解一年内某一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之变化,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先让他们分析影响某地太阳高度角的因素,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只需要分步骤对地球的公转进行解析,之后就能自主总结出太高度角大小之变化规律,从而形成知识胜任感,对地理学习产生内部的兴趣,激发原始学习驱动力。

二、开展创新教学,以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我国素质教育对人才提出的最本质要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核心要求。不言而喻,创新已经在高中教学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一门学科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组织开展创新教学,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具有新意的教学环境与知识,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创新、自主思考之能力

创新教学形式主要指的是,教师要以新的课堂开展方式来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而是作为旁观者生硬的理解教师呈现的学习思路,对知识进行记忆和复制,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探索。僵化的学习形式,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压制,创新欲求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形式,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设计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问题,鼓励学生探究思考,教师给予合理的帮助,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以此提升其自主创新之素养。

(二)创新教学手段,加入实践环节,以新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之形成

创新教学手段,就是以新的知识呈现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便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经过教学研究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对该教学手段的运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多媒体的使用成为一种形式和摆设,仅用来呈现知识,把课本照搬到多媒体上,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改变或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在兼顾兴趣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目标教学的一般程序

地理目标教学的一般程序

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路和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通用标准的基本原理,所谓 目标教学,就是通过一整套有计划、有步骤、有评估、有调整、有程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工程。它是从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的最 终鉴定等,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据以上所述,我认为目标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其网络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

一、教学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大纲,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参照系,将教材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它可以凭借学习者结束学习时的行为变化 来体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且评价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目标教学 中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总的目标及各年级、各年段的教学具体目标。例如中学地理的总 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 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 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成为科学的目标体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 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 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 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 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是了解分析学生状况。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 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 学目标的实施。

三、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 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 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以此调整教师 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 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误差,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新知识,从而控制学生两级分化,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同时通过补救措施还可使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促 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补救措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针对全班带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矫正;二是让已达标的学生帮助未 达标的学生;三是教师将个别学生错因列出,给学生对“症”服“药”。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反馈信息、补救措施是目标教学程序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初探

合川中学地理组 蒋敏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初探

地理概念是指“是什么”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实践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抓关键词法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二、.实地观察法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 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 2 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后,学生不仅能理解概念而且也觉得记忆概念变得简单多了。当然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后,还要要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习题及时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把准地理案例教学的“脉搏”》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称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本文从案例教学的材料选取和具体的实施过程来说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 地理课堂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而案例教学课的成功与否,案例教学材料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案例教学材料的来源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提供、教师选编、学生收集得到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等组成的教学案例。

1、教材提供 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的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例如例如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为典型案例,阐明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规律。这些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养成科学的态度和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2、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

课题研究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比较好的课题都可以作为相关某一节课的案例。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时,可以用《赣榆县住宅小区楼房布局与光照研究》作为案例。这样的教学,学生有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不但了解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也认识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3、生活中收集

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强,便于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并能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如在讲“城市功能分区”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和意义不太理解,通过展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室内球场、宿舍、食堂为什么集中分布?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由于这些内容很实际,学生很有兴趣,发言的积极性高,思维也比较活跃。通过讨论,很容易得出功能分区的概念和意义。

4、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展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成效。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以青藏铁路作为案例。国家进藏铁路有四个方案,即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和甘藏铁路,可以展示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①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西藏,为什么还要修建铁路?②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③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修完以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对铁路线建设所考虑的区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的就比较透彻了。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展示案例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①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②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③播放案例录音;④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⑤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⑥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等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利用课本案例──我国黄土高原。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2.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合理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探究。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

例如必修3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什么是水土流失?大致的位置和范围是什么?水土流失的景象和危害是什么?(这是浅层次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况,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2、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属于行为性探究)

3、请为水土流失的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的探究)

4、最后通过板书使学生思路清晰:

在哪儿→→→发生什么→→→为什么→→→怎样应对

↓ ↓ ↓ ↓ 位置范围 危害 原因 治理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前后连贯紧密,不仅极大的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通过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个本质的认识,就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积极的参与,自己探索并且不断获得发展的一个过程”。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班级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班级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学生在前面学习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②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和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优化地理课堂。但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值得广大同行研究和探索。但随着地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只是诸多地理教学法中的一种,能否利用它提高教学实效,优化课堂结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我们地理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资料: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 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 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 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 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 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 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 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 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 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 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 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 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 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 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 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 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4.教给学生做36题和39题综合题的方法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 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 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 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 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 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 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 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 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 “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 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高潮,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 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一直坚持以这种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肯定会不断提高。

上一篇:关于中国反腐的过程下一篇:工业园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