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cpa例题

2024-05-09

金融资产cpa例题(共5篇)

篇1:金融资产cpa例题

《会计》 总结一C2 金融资产

一.考情分析

本章近三年考试的主要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考核点是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期末计量等核算问题;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利息调整的确定和摊销、处置金融资产核算问题。计算及会计处理题和综合题中,往往与有关考点结合涉及的跨章节内容。

二.金融资产分类

分为四类;第一类不能与后三类相互重分类,后三类不得随意相互重分类,第二类与第四类一定条件下可相互重分类。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第一类)

第一.内容概述

1.包括两类(交、指定为),均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2.划分为“交”的条件(3个,满足其一即可):

a.持有目的上为近期出售或回购 b.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管理

c.属于非套期工具的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工具)

3.指定条件(2个,满足其一):

a.该指定可消除或减少会计上不一致情况

b.已有书面文件正式载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评价、报告

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计量记入二级科目“成本”;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价款中包含应收股利或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

2.后续计量:持有期间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息确认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处置日:一方面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确认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结转已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债券,第二类)

第一.定义与判定

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1.意图判定(不具意图的情况,3项)

(1)持有期限不确定;

(2)非“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引起情

况变化时将出售

(3)发行方可以低于摊余成本金额清偿(不同于“赎回”)或投资方有权要求

发行方赎回(注:发行方可赎回不影响持有至到期意图)

2.能力判定:(1)有足够财务资源持续支持;(2)无外部影响(如法律法规等)

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价款中包含应收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涉及科目:按面值计入二级科目“成本”,考虑支付价款(即

公允价值)及交易费用确认的入账金额与面值间差额计入二级科目“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1)持有期间利息区分“分期付息”与“一次还本付息”

(2)分期付息时,分期确认票面利息进“应收利息”,“投资收益”金额对应实际利息,差额进“利息调整”

(3)一次还本付息时,确认各期利息进“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3.处置

(1)将尚未到期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视其金额若较大(≥10%),应立即将剩余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及以后两个完整会计不得转回(包括此后新购入债券不得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2)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出售会计处理时差额计“投资收益

五.贷款及应收款项(第三类,次要)

第一.定义: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按发放贷款本金及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分别计入二级科目“本金”和“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1)利息处理:确认利息时,合同利息计入“应收利息”,实际利息计入“利息收入”(比照“投资收益”),差额计入“利息调整”

(2)提取减值准备:持有期间发生资产减值,贷“贷款损失准备”;同时将“贷款—本金”转入“贷款—已减值”;此后收到利息时,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吸收存款“,贷记成本;确认“利息收入”时先冲减损失准备

六.可供出售金融自产(第四类)

第一.定义:指指定为第四类金融资产或除前三类以外的金融资产。(2个角度)第二.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同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费用一并计入初始入帐金额(如为债券,记“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以债券为例)持有期间利息区分票面利息、实际利息处理,差额记“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类似第一类,但不计入当期损益,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处置:类似第一类,相应是结转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

七.金融资产减值(除第一类以外的其他三类金融资产)

第一.减值判断条件(2项)

1.债务人处于各种财务困难状况

2.对于权益性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20%)或非暂时性下跌

(加注:债务人或金融资产发行方信用等级下降本身不足以说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也不足以说明其发生减值。需结合条件进一步判断)

第二.减值损失处理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处理(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

(1)采用实际利率折现与摊余成本比较确定减值金额

(2)单项或组合减值测试(p46)

(3)已计提减值准备相关资产价值恢复,应转回相应减值准备,但转回后资产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未减值时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4)确认减值损失后相关利息收入要继续确认;利息收入仍采用实际利率计算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处理

(1)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要抓住“公允价值下跌≥20%或非暂时”,区分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资本公积还是作为发生减值处理)

(2)判断发生减值后,首先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损失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再对现时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引起减值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3)已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恢复时,要区分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分别处理:

a.对债务工具价值恢复,作相反分录将原确认减值损失转入当期损益

b.对权益工具价值恢复,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计入所有者权益(即不得转回减值准备,按正常公允价值变动处理)

篇2:金融资产cpa例题

2005.4.20甲公司按每股7.60元的价格购入A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股票80 000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2 500元。股票购买价格中包含每股0.20元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该股利于5.10发放。

2005.4.2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594 500800 000×(7.60-0.20)+2 500应收股利16 000800 000×0.20

贷:银行存款610 50080 000×7.60+2 500 2005.5.10

借:银行存款16 000

贷:应收股利16 000

2006.4.15,A公司宣告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5元,该现金股利于2006.5.15发放。2006.4.15借:应收股利20 000

贷:投资收益20 000

2006.5.15借:银行存款20 000

贷:应收股利20 000

甲公司持有的80 000股A公司股票,2005.12.31的每股市价为6.20元,2006.12.31的每股市价为6.60元

①2005.12.31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8 5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98 500

②2006.12.31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2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2 000

甲公司持有的80 000股A公司股票,市价持续下跌,至2007.12.31,每股市价已跌至3.50元,甲公司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2008.12.31,A公司股票市价回升至每股

5.20元。2007.12.31A公司股票按公允价值调整前的账面余额为528 000元。

①2007.12.31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314 5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66 5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48 000(528 000-80 000×3.50)②2008.12.31恢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余额)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36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36 000

2009.2.20甲公司将持有的80 000股A公司股票售出,实际收到价款408 000元。借:银行存款408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36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78 5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594 500

篇3:金融资产cpa例题

关键词:丧失控制权,母公司,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

一、丧失控制权日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处理原则

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 应当区别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个别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即对于处置的股权,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同时,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其账面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相关金融资产。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原有子公司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按有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在此不做深入探究。

处置部分股权投资后, 母公司有其他子公司, 仍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则分以下步骤一一进行处理:首先,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其次, 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 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再次, 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最后,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针对这一规定, 在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 有如下例题进行阐述:

例:20×7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 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 包括商誉100万元。20×7年1月1日至20×8年12月31日, 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 其中包括: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

20×9年1月8日, 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 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 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 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20×9年1月8日, 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 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 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 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分别如下:

1. 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

(1) 确认部分股权投资处置收益:

(2) 对剩余股权改按权益法核算:

经上述调整后,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 (600×40%+30) 。

2. 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480+320) -675+25=150 (万元)

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作如下调整:

(1) 对剩余股权按照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2) 对个别财务报表中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3) 从资本公积转出与剩余股权相对应的原计入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10万元, 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二、对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具体会计处理的误读及改进建议

1. 合并财务报表中会计处理对准则的误读。

笔者认为, 上例中的会计处理对于准则规定存在两处误读。第一处是以所处置的子公司的该部分股权取得的对价 (即售价) 与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之和, 与按照原来的持股比例计算出来的应该享有的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这二者之间的差额来衡量投资收益的具体金额是不太恰当的, 主要是对于被减数这一部分的表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比如上例中, 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应为575万元[ (500+75) ×100%], 子公司该净资产的金额中是没有包括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合并商誉的。因为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合并商誉的确认是与投资整体相关的, 即只有在达到控制标准、形成母子公司后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该项投资中所产生的商誉 (即合并商誉) 进行确认。而在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中, 会计准则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属于投资者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 均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本例题在计算中所采用的675万元则是在考虑了合并商誉的金额100万元后得出的。

第二处是所转出的其他综合收益是与子公司原来的股权投资相关的, 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丧失控制权后, 即二者不再是母子公司后, 母公司针对其所控制的其他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合并财务报表中视这一部分损益已经实现而需要将其从资本公积中转到当期投资收益中去, 故而所转出的资本公积的金额应该是在原有持股比例下所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全部, 而不是如例题中所理解的那样, 转出与剩余股权相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这一处理不仅缺乏理论依据, 容易造成实务操作中的困惑, 而且有悖于会计准则原意。

2. 对两处误读的改进建议。

针对这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第一处所出现的问题, 可以将原文中的表述作适当的调整, 改为:所处置部分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对价 (售价) 与剩余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之和, 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账面价值之差, 应该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因为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为体现对子公司投资计价的权益基础,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法要由个别财务报表中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随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而随时调整, 从而反映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账面价值。这样一来, 投资收益的金额则是处置部分股权交易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与合并财务报表中所列示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然后还需再加上因控制权发生改变而转出的与原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这样便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所要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全额了。

而对于第二处的问题, 亦可以将准则重新表述为:在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下, 与原子公司股权投资在控制权转变前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丧失控制权时全部转为当期投资收益。首先, 不仅要转出与所处置股权部分所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该部分股权由于已经处置, 根据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相关性原则, 与其投资相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自然需要转出;其次, 剩余部分股权所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则因控制权的丧失, 根据准则规定视为投资收益实现而需要从资本公积中转出。

3. 改进后的会计处理解析。

经过这样的重新表述后, 对于上一例题,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如下:

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480+320) - (600+50+25) +25=150 (万元) 。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还需要作如下调整:

(1) 对剩余股权按照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2) 对个别财务报表中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我们所确认的处置部分股权的收益为120万元 (480-600×60%) , 对于这部分处置收益, 20×9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予确认的金额是75万元 (480-675×60%) , 故而对于剩余的45万元 (120-75) 需要做出调整, 反映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就应该增加20×7年1月1日至20×8年12月31日期间的所有者权益, 所以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已经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的这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即由投资收益还原到所有者权益对应的科目中去。在此,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一部分 (50万元) 是由子公司增加的净利润形成的, 另一部分 (25万元) 是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导致的资本公积的增加, 从而账务处理如下:

(3) 从资本公积转出在控制权转变前按原持股比例已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 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可以看出, 将准则规定重述之后的会计处理更加合理且易于理解,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各个会计账户的总计金额虽然没有变化, 但是改进后的会计处理更切合准则原意, 每个项目表现出来的经济业务的实质和交易金额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充分地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相关性等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篇4:金融资产cpa例题

2007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第149页例题8-1:

甲公司以其使用中的账面价值为850000元(原价为1000000元,累计折旧为15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的一台设备换入乙公司生产的一批钢材,钢材的账面价值为800000元,甲公司换入的钢材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乙公司换入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假定甲、乙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交易价格公允,交易过程除增值税以外不考虑其他税费,乙公司因换入设备而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教材处理如下:

甲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850000

累计折旧15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

借:原材料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17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50000

营业外收入 320000

乙公司:

借:固定资产 11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7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笔者认为,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应该如下:

(一)不涉及补价情况

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可靠的情况下,一般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计算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进项税

(二)涉及补价情况

1.支付补价的一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进项税+支付的补价

2.收到补价的一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进项税-收到的补价

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下会产生损益问题,需要分情况处理: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根据以上公式,对于涉及资产交换的业务,首先判断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次要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计量,若答案肯定,则可按上述公式进行会计核算。

本例中,此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显然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因此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核算,且无可争议的是公允价值是不含税的。甲公司以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80万,公允价值为100万)换入乙公司原材料,换入的原材料显然需要缴纳进项税,则乙公司所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为公允价值100万加增值税17万,而甲公司换出的设备公允价值为100万,两公司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甲公司第一个分录没问题;分析第二个分录换入资产价值根据公式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100万-可抵扣的进项税17万=83万入账,但题目中已给出原材料公允价值为100万,不管是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还是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均存在矛盾,且所得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的32万)也不正确,公允价值减去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所得损益应为100万-85万=15万。乙公司的处理存在同样问题:换入资产为固定资产,按公式换入设备价值=换出设备公允价值100万+应缴纳的税费17万=117万,题目中所给设备公允价值为100万,显然矛盾。因此,本例中出现了数据上的争论。

笔者认为,其他条件不变,加上“甲公司另支付补价17万元给乙公司”账务处理应该如下:

甲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850000

累计折旧 1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原材料的入账价值=100万+17万-17万=100万

借:原材料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17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50000

银行存款 170000

营业外收入 150000(1000000-850000)

乙公司:

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000000+170000-170000

=1000000

借:固定资产1000000

银行存款1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7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000

贷:库存商品800000

同样,教材150页,[例8-2]也存在补价错误的问题:“沿用[例8-1],但假定甲公司换出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20万元,换入钢材的公允价值为100万元,由此,乙公司另支付20万元补价给甲公司”。

教材答案如下:

甲公司:

换入钢材的成本=120-20=10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850000

累计折旧 1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借:原材料 1000000

银行存款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17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50000

营业外收入520000

乙公司:

借:固定资产 13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70000

银行存款 2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本例中,甲公司换入原材料为100万+17万=117万,换出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20万,则补价应为3万元,书中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进项税,同时也造成了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在数据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其他条件不变,将“乙公司另支付补价20万元给甲公司”改为“乙公司另支付补价3万元给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甲公司:收到补价3万/120万<25%

乙公司:支付补价3万/(117+3)<25% 为非货币性交换

甲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850000

累计折旧1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换入钢材的成本:120万-3万=117万元

借:原材料 1000000

银行存款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17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50000

营业外收入350000

乙公司:

借:固定资产 12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70000

银行存款3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篇5:固定资产清理例题

• 甲公司20×9年2月20日购入一台机器设备并投入使用,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

价款为20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4 000元。因产品转型,2×11年2月28日,甲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出售给乙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60 000元,增值税额为27 200元,出售时,该设备已计提折旧38 8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4 000元,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该设备拆卸费用5 000元。

•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9年2月20日,甲公司购入机器设备

• 借:固定资产——××设备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 000

•贷:银行存款234 000

上一篇:2023下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县财政局2011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