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结构探析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类似于食物链,相互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在市场经济中,金融经济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金融经济风险。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金融经济风险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牵连的范围极为广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资产结构探析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资产结构探析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极大的利率风险考验。文章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形式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在现实国情下的切实可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收稿日期】2006-02-21

【作者简介】杨立华(1974- ),女,福建福州人,中国建设银行福州市分行城东支行综合股副股长,经济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中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蕴藏的风险,寻求控制方法,是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通常是指在一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下,官方利率或市场利率变化给金融机构的成本和收益造成的影响。历史上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后,其部分商业银行也曾遭遇过比较严重的利率风险。当时,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被银行并称为三大金融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基准风险(Basis Risk)和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一)商业银行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就是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商业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二)在重新定价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这是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例如,若以五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利率风险就是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

险。

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即使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就会使该商业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四)另外,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就是期权性风险。

它主要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而且,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过真正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这意味着今后它将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酷考验。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体系是以银行体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仅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融资方式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还使得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计算,2003年银行贷款猛增3万亿元,其中超过65%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而在企业外部融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45%为银行贷款。2004年底,在银行总共18.9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约半数是以房产做抵押的。20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膨胀后,形成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大概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0%。而这次投资膨胀可能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0.5万亿到1万亿元。这些不良贷款将在今来的几年带来金融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并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刻影响到利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目前,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比较广泛使用的管理技术主要有表内管理技术和表外管理技术。表内管理技术,即对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的期限进行比较和调整,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包括以收益为基础的缺口管理技术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持续期管理技术。表外管理技术,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期货、利率调期、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等。然而,面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这两项重要管理技术时常常发现事与愿违。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讨论在现实国情下的切实可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避免资产过度扩张,适当扩大资本的约束范围。

由于我国宏观因素和产业走势,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有规模片面夸张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通过信贷资金注入进一步吹大金融泡沫,也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利率风险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套利行为,严控对过热行业的贷款审核流程,合理地收缩高风险的信贷规模。从而真正避免人为的使利率差额扩大,即一方面拼命高息收揽储蓄,一方面低息发放贷款。

(二)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有效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最便捷途径就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为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它不仅可以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也可以协调商业银行的短期和长期盈利目标,根据业务策略对经济资本进行最优化配置。

(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预测是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时期的敏感性缺口来测量的。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主要包括:政府与个人借款者发行的短期证券、短期贷款、可变利率的贷款与证券等。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借款、短期储蓄账户、同业拆放等。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差额被称作利率敏感性缺口。通过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来预测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是一个有效而科学的方法。

(四)引入金融工程弱化利率风险

将金融工程引入利率风险管理中,充分运用各类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上下限和利率互换等来规避风险。这些利率衍生证券以利率债券或其他利率工具为标的,是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中最为灵活的工具。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一方面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弱化了目前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的趋势。

(五)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仅就中间业务品种来说,大约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人在追逐更高利息的动机下,会出现存款的非中介化和集资证券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息差额将不断缩小,再加上为竞争优质客户,各行都面临着下调贷款利率的压力。同时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正渐渐侵蚀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因此,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目前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05,(1).

[2]袁轶.利率市场化打乱商业银行阵脚[J].资产市场,2005,(2).

[3]曲世英,郭福春.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3,(3).

[4]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5]张春妮.缺口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观察,2003,(11).

[6]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

作者:杨立华

金融资产结构探析管理论文 篇2:

金融经济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类似于食物链,相互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在市场经济中,金融经济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金融经济风险。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金融经济风险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牵连的范围极为广泛。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金融经济风险,明确可能产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的风险,找到相应之策,防患于未然,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金融经济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产生原因、防范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势如破竹,我国的金融经济更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金融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风险产生,我国必须要对金融风险进行堤防,避免造成极大的经济波动,导致市场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在当前的经济新形势下,金融风险引起了各个大小型和国家的极高的关注。因此,需要对金融经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中的风险发展原理,从而不断提升抵御金融经济风险的能力,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常见的金融经济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

金融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变得复杂而多样,这给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金融风险不同于一般风险,会给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波动,若是没有合理控制,没有及时找到应对之策,便会严重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严重的后果将会直接导致市场瘫痪。金融界必须要对金融风险高度重视,找到可能影响风险产生的潜在因素,缩小风险性,从而提高抵抗风险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对金融利率风险、金融政策风险、金融信贷风险这三大常见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

第一,金融利率风险:在金融经济风险中,利率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类型,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风险。截止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趋向于成熟,但是金融经济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出现一些问题。金融经济中的利率风险是由外界因素造成的,由社会、政治、军事等不确定因素决定,利率风险的不确定性往往会给金融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二,金融政策风险:金融经济作为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了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同的经济体制可能会给金融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走向,金融经济的风险产生和我国的经济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那么金融经济的市场发展便会得到有效的调控,自然金融经济便能稳定发展,若是错误的评估了市场经济,一旦制定了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政策,可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波动,处理不当便会产生风险。因此,在整个政策的制定中,需要对我国当下的国情进行严谨的分析,并根据实际相关数据进行调研,从而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政策。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体制,使得政策能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向融合,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其他国家的政策变化会直接影响我国的金融经济,当其他国家经济出现变革时,我国的经济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金融风险。

第三,金融信贷风险: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信贷机构和金融机构,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经济中,很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信贷机构悄然兴起,這些不法机构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从中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一些金融信贷机构忽视了诚信原则,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拓展出不熟悉的业务,这影响了信贷质量,最终由于内部管理不合理而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目前还不完善,在市场监管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监督不到位,使得一些非法盈利的金融信贷机构产生,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操控着股票市场秩序,这种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金融经济市场发展,虽然有相关法律的约束,但是依然有很多金融机构在背后操持着社会经济,最后导致金融风险产生。因此,在当前的金融经济市场发展中,要对风险进行研究分析,避免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金融经济市场秩序需要得到高度关注,否则将会给经济造成无法换回的损失,最后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发金融经济产生风险的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经济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只要市场经济中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整体经济便会受到牵连,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目前,一些金融机构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明显,为了能够打压同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业务开展中不会对信贷人进行严格的评估,忽略了信贷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最终导致机构产生金融危机。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对信贷源头不会过分追究,或许其中会潜藏一些漏洞和风险。这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可能会由此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损失。金融资产结构由固定资产和业务资产组成,固定资产的运行一般比较稳定,业务资产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不确定性较强,固定资产往往比业务资产抵御风险能力强,若是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一旦业务拓展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迷,那么资金运转便会出现极大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负债。另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在金融监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暂时缺乏系统完善的监管体制,导致金融经济市场比较混乱,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也伴随着产生。金融风险的产生无法人为控制,但是可以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潜在的金融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减少其风险带来的危害,降低经济损失。

三、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合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有的金融产品定位是以利率为基础,根据利率进行核算。因此,合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减少金融风险有很大作用。利率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发生变化时,其利率会随之发生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及时的进行分析,使得市场经济稳定发展,避免利率由此受到较大波动,从而减少金融经济中的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率结构,国家需要根据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经济体制,促使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利率正常变动,进而降低金融经济风险。

第二,优化金融市场监督结构。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产生,国家必须要优化金融市场监督结构,规范金融经济市场,确保金融市场经济秩序正常,促进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对常见的金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让金融经济市场能够有法可依,从而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力度,减少金融风险。同时,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下,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对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减少一些可避免因素对金融经济带来的风险。对于金融经济来说,市场监督力度对风险产生有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国家建立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规范市场发展。另外,在金融市场中,信贷占据着重要位置,信贷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的监督,使其有序的进行业务开发,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同时信贷机构自身应该要加强内部管理,对信贷人进行严格的评估,并追究其信贷源头,确保信贷人有偿还能力,保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预防坏账产生,进而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借贷市场秩序。对于金融机构内部结构管理来看,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控系统,并对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提前制定好对应措施,以此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减少金融机构的经济损失。总之,相关的监督部门需要定期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查,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排除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从而减少金融经济风险,促使金融经济市场稳定发展。

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綜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由于风险意识薄弱而造成的金融风险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企业需要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金融风险产生,对其不给予足够重视,一旦金融风险产生,便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严重影响,最后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审计报告影响着管理层的经济决策,在金融企业中,特别需要注重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定期展开培训活动,实现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人为因素而带来的金融风险。所以,企业需要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减少风险产生,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使其正常运转。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经济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稳定作用,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高度重视。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产生率在逐渐提升,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并对经济环节中可能会引发的金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提前找到对应之策,从而提升抵抗风险能力,减少金融风险造成的影响。不管是国家还是金融企业,都需要对金融风险给予高度关注,尽可能地减少金融风险的产生,促使金融经济市场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珊珊

金融资产结构探析管理论文 篇3:

韩国储蓄银行挤兑及停业事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2011年年初,韩国多家储蓄银行遭遇停业整顿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从房地产市场急剧萎缩、储蓄银行先天条件不足以及监管部门失职等方面详细剖析了挤兑危机发生的原因,随后在对中韩两国经济相似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流动性风险;存款保险制度

2011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价格急剧萎缩,房贷违约率不断攀升,韩国釜山储蓄银行等多家储蓄银行因资产流动性不足被监管部门暂停营业,造成不少储户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出现挤兑。

一、缘起

韩国储蓄银行挤兑危机肇始于大和相互储蓄银行的停业整顿,并先后掀起两次整顿的高潮。2011年1月14日,韩国金融委员会勒令韩国三和相互储蓄银行停业6个月,由此拉开了储蓄银行挤兑及停业的第一次风潮,在此次整顿中,先后有7家储蓄银行受到金融委员会的严厉处罚(见表1)。

2011年7月,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对85家储蓄银行经营情况实施大检查,全面审议储蓄银行提交的改善经营计划,第二次整顿风潮由此爆发。9月18日,韩国金融监管机构宣布暂时关闭7家储蓄银行,分别为:第一储蓄银行(Jeil Savings Bank)、第二储蓄银行(Jeil II Savings Bank)、番茄储蓄银行(Tomato Savings Bank)、Prime互助储蓄银行(Prime Mutual Savings Bank)、Ace互助储蓄银行(Ace Mutual Savings Bank)、大永互助储蓄银行(Dae Yeong Mutual Savings Bank)和Parangsae互助储蓄银行(Parangsae Mutual Savings Bank)。

二、挤兑危机成因探析

(一)房地产市场急剧萎缩是危机发生的重要诱因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韩国住房金融系统的运行模式。韩国政府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同时,兼顾公共财政的投入等优惠政策扶持,其住房金融系统的运营模式可简要概括为图1。

韩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层面,一级市场可进一步细分为政策性住房金融和市场性住房金融两部分。其中,国民住宅基金制度是政策性住房金融的核心,国民住宅基金是指为公共租赁住宅的建设、85平米以下的普通股商品房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为低收入家庭购买、租赁住宅和改善住宅环境提供低息贷款的国家政策性金融制度,基金的来源包括:国民住宅债券、要约储蓄、住宅彩票和利息收入。国民住宅债券是国民住宅基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韩国政府为筹集国民住宅产业发展所需要资金而发行的国家债券。国民住宅基金资金投放对象可分为房地产开发建设方的供应贷款和对住宅购买及承租方的消费贷款两大类,其贷款投放主要是公共租赁住宅、公共住房以及低收入阶层,从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公共住房的供给。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措施刺激房地产市场,如减免房地产转让所得税等多项房地产税收,放松对住房转卖的限制,取消商品限价房政策,同时允许外国人在房地产市场上享有国民待遇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政府先后成立抵押贷款公司、住房金融公司多种方式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房贷二级市场的扩展打通住房贷款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大大增加了长期住房信贷资金的供给与流动性。住房金融公司的成立是韩国房地产金融系统实现从内生(依靠自身银行体系获得资金)到外生模式的转变,此举增加了房地产信贷资金来源和扩张能力,促进房地产交易繁荣的同时也为房地产泡沫产生埋下了隐患。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韩国房价快速上涨,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在2003—2008年期间上涨了近三倍。同时,房地产按揭等贷款也迅猛增长。截至2010年末,韩国银行业总贷款余额为1315万亿韩元。其中,在719万亿韩元对公贷款约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为106万亿韩元,占比近15%;而596万亿韩元的个人贷款中有363万亿韩元投向了房地产,占比高达60.9%;而MBS发行规模达到165万亿韩元,占韩国银行业信贷总额的12.6%。

面对房地产市场化引致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韩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土地、税收、金融、交易管制等多方面措施,特别是韩国政府通过加大房屋财产税、土地综合税和综合房地产税等措施,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使实行出口导向的韩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房地产行业未能幸免。一方面购房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房产价格不断缩水,相当部分贷款人停止偿还房贷,致使房贷危机进一步恶化。韩国的储蓄银行危机前快速扩张,大量介入房地产按揭使得公司贷款集中度过高。随着房地产市场快速冷却,储蓄银行大量贷款成为坏账,导致储蓄银行因经营不善和现金不足而关门停业。就发生方式而言,此次危机与美国的次贷危机极为相似,因此亦被业界称为韩版“次贷”危机。

(二)经营管理不善是危机发生的本质原因

1.韩国储蓄银行先天条件不足,规模普遍较小。韩国储蓄银行前身是金融危机前的各种地下钱庄等民间互助机构。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各种限制,各种民间互助金融机构被纳入了政府监管范围,2001年更名为“相互储蓄银行”,2009年才正式被命名为“储蓄银行”。目前,韩国共有105家储蓄银行,但规模均较小,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其资产总量占韩国金融资产的3%左右。即使是韩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储蓄银行釜山储蓄银行,其拥有的资产也仅3.74万亿韩元(合34亿美元)。

2.资金来源成本高,贷款管理不规范,贷款集中度风险大。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韩国储蓄银行普遍进入门槛低、规模小。为了吸引储户,储蓄银行通常提供高于基准利率的存款利率,对储户利息回报维持在年利率8%的水平。为了弥补过高的存款成本,多数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对贷款条件审核极为宽松,如通过电话方式就可以获得上限为5000万韩元的贷款;贷款利率则通常高达50%。同时,储蓄银行贷款多集中于房地产,集中度风险大。

3.客户群体资质较差,资产质量远低于金融行业同业水平。韩国储蓄银行资产质量低于金融行业同业水平,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主要与储蓄银行自身形成进程密切相关。以规模最大的釜山银行为例,在储蓄银行自身金融资产结构不健全和外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韩国金融监管当局仍希望储蓄银行能相互兼并“做大做强”。釜山储蓄银行先后于2006年、2008年分别兼并了三家储蓄银行,并一跃成为韩国规模最大的储蓄银行,但是在兼并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坏账,致使资产质量大幅下滑,导致原本经营还算正常的釜山储蓄银行被拖垮。同时,储蓄银行主要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较低,导致资产质量的下降。

(三)监管部门渎职是危机爆发的助推剂

韩国在金融危机后实行了统一的监管体制,即由金融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金融监督院负责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统一纳入该监管体系中。金融委员会主要履行金融政策制定、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以及反洗钱三大职能。证券期货委员会主要是在金融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韩国证券和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金融监督院则是金融执行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在金融执行委员会和证券期货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1]。

危机前,韩国金融委员会对韩国储蓄银行的过度扩张、违规经营等行为一直未有足够的警惕和有效的监管。早在2001年,釜山银行就违反《商户储蓄银行法》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事业,但金融监察院在现场检查中并未发现相关情况。直至2010年才被迫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和全面清查。即使在危机爆发后,监管当局采取监管措施也并非及时有效的。

三、挤兑危机对我国的警示

一是两国的房贷占比都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前,韩国银行大量介入房地产业,而且贷款条件宽松,杠杆率高。如前所述,截至2010年末,韩国银行业对公贷款中近15%、个人贷款中60.9%均投向了房地产业[2]。总体上而言,中国银行业对房地产(包括对公和个人)的贷款比例要低于韩国,但是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个别小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超过30%。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房地产抵押物依赖程度较高,因此整体银行业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实际要高。

二是中韩两国货币政策都经历了短时间内的一松一紧。2008年金融危机后,韩国实施了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韩国经济迅速复苏,但随之而来的是CPI持续走高,韩国央行不得不数度加息,房地产市场由热变冷最终导致危机爆发[3]。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了刺激经济政策,2009年和2010年的新增贷款达到20万亿元,房贷利率最低下调到7折,房价迅速翻倍。但随后又数次加息,在多种严厉措施共同打击下,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目前量价齐缩的局面。

三是中韩两国中小银行都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的相似性以及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不发达等特点。为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普遍将贷款作为其主营业务产品,因此国内银行业片面求大,高息揽存、虚增存款、不计风险和成本放贷屡见不鲜,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结构失衡。这种期限结构错配的现象在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存款的情况下,银行将不可避免的面临流动性风险。而对中小银行而言,由于其网点少,吸收存款能力差,且扩张冲动与发放贷款的冲动较强,流动性问题显得更为严峻、紧迫。

四、对策建议

(一)严控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平台贷款风险

对国内商业银行甚至全国经济而言,房地产贷款风险成为防范重点。同时,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纷纷组建各类融资平台,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快速的信贷增长隐藏巨大风险。从系统性管理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上述贷款风险应为各级机构的关注重点。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应从税收等多个途径入手压缩房地产泡沫。从银行角度而言: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二是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三是应密切关注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四是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

在地方融资平台方面,各级商业银行应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平台公司的潜在风险,其次应对融资平台实施动态台账管理,认真组织对现有融资平台公司“项目包”的打开和清理,逐笔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类,对项目不合规、合同手续不齐全、风险缓释不足的已发放贷款,应及时补充风险缓释和控制措施,有效处置不良资产。

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发债为其资金来源提供重要补充,缓解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促使融资平台公司向一般经营性公司转变,同时,在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的监督。

(二)银行监管部门应加强履职管理,并积极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要从宏观层面引导银行稳健的经营发展,利用窗口指导及道义劝告等手段促进银行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密切关注贷款期限错配、信贷过度集中等现象,及时发出预警提示,防范风险。同时,应积极开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的现场检查。此外,还应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最后,应尽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此次韩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处置银行挤兑停业风波时,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中小存款人合法利益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稳定了韩国存款人的信心。

(三)商业银行应加强能力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银行的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应积极调整、优化存贷款结构、加快业务多元化发展步伐,降低资本成本。一方面,可以拓宽盈利渠道、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和规避风险。其次,需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强调合规经营,大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最后,提升危机发现能力和应对能力,构建预警预案系统,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应对紧急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特约编辑:罗洋)

参考文献:

[1]张茂.韩国的银行监管体系及其借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2]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韩国房价仍将上涨—政策干预导致住房市场发展滞后[R].2010-07-20.

[3]莫尼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韩国地产市场演义:经济主动调整带动的“去地产化”[R].2011-09-22.

作者:周利群 向军

上一篇:网络时代校园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