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县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正本2)

2024-04-12

全南县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正本2)(精选4篇)

篇1:全南县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正本2)

全南县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

全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全南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民生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的约束和自我发展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全南苏区欠发达、群众生活较为困难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宠大,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人口的数量仍然较多,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相当艰巨。如何抓好解决全南苏区人民的就业创业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快改善和保障民生事业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全南县劳动年龄内人口12.4万人,可供劳动力11.9万人,社会从业人员10.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宠大,8.5万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就业人数近5.6万人,跨省劳务输出人数4.4余万人。现有现有各类困难群体11330人,其中城乡低保户7576人、60岁以下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分别为249人和304人,农村已扎二女户1369人,残疾人1842人。全县拥有各类人才1.5万人,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万人,工业园区参保率仅为3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7万余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

保险工作刚刚起步,涉及人口多达13万人。

二、问题及分析

1、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和总量性矛盾并存,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保障的渠道比较单一。近几年,全南县每年新增劳动力约0.2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000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全南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阶段,钨、稀土、氟盐化工等主导产业和制衣、机械电子制造等新兴产业急需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造成工业园区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用工难。此外,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居民创业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只有11.2%;困难群众就业难,下岗失业人员1000余人,占未就业人员比重的12.6%。总之,全南县的人力资源配臵不合理,2011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 19.5︰48.7︰31.8,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2.58︰31.19︰26.23,人力资源结构与GDP产业结构之间有着明显的错位,存在着力资源配臵上的浪费与失衡。

2、社保水平偏低。当前全南县大部分人群的社会保障严重不充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很难有保障。2011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万,其中离退休人员有近0.6万人,年轻人参保的比例低于40%。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偏低,2011年我县的平均养老金水平为1189元,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5—10%左右。医疗保险待遇普遍偏低。以离休干部为例,县级财政补助年人均0.5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5万元。参保缴费方面,工业园区企业参保率不高,有稳定打工收入的参保率较低,城乡居民“4050”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年老体弱回乡务农人员的参保意愿强。社会弱势群体参保缴费困难,特别是由于全

南钨业采掘业、林木业等产值逐年下降,由主导产业转向替代产业,从业人员锐减,带来失业、伤残人员日益增多,而且企业下岗职工大部分文化程度低,无一技之长,再就业困难,难以负担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险费用,当年的国家英模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3、社保资金缺口大。由于退休人员增多和养老金连年提高待遇,加之赣州唯一一家省属农垦企业(长城企业集团公司)下放全南县管理,给当地政府留下承重的保费债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缺口呈现逐年扩大趋势。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养老基金支出缺口分别为1989万元、3308万元、2959万元。根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将达到7300万元。当前,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企业职工与离退休人员赡养比例为2.68︰1,与正常最低4︰1要求有较大差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来维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未来几年,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的需要,县级在财政配套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4、人才缺乏。全南县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非常低。副高职称以上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的4.8%;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人才的1%,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年,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均不足7天,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缺乏发展所需的适用新技术,导致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不高。加上全南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落后,工资待遇偏低,薪酬倒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人才难于引进来,进来往往留不住。据统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每年调离或辞职的各类人才占新录用、招聘人员的50%左右,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5、服务设施落后。全南苏区现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承载能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网络设备建设滞后。2011年,全南县虽然被纳入国家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试点县,且仅仅覆盖中心城区及南迳、大吉山、龙源坝和陂头四个镇,但由于县级财政极为困难,配套资金难于落实,至今尚未开工建设。此外,全南乡镇间隔远,人员分散,四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远远不能满足全县21万人口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服务需要。同时,缺乏能培训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对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创业园区的投入严重不足。

三、需要国家帮助解决的事项

1、支持全南建成国家级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示范区。一是扩大全南苏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试点覆盖范围,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就业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议取消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由中央财政追加投入400万元,加快全南苏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全南苏区9个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为全南苏区人民提供广阔就业和创业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促进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把全南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前,全南在外就业人员中,有近千人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

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近5000人自行创业,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回乡创业的愿望非常强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达到国家人社部制定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政策指标,请求中央把全南县列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创建单位。建议由中央财政投入1000万元,支持全南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建议中央财政投入2000万元,帮助全南新建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以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让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苏区百姓,为全南苏区人民创业提供良好政策扶持。

2、支持全南建成社会保险政策特惠区。一是对全南苏区各类困难群体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特殊的“交一补一”缴费补助政策。建议中央财政设立苏区困难群体专项补助资金,对全南苏区困难群体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员,个人缴费部分按1︰1的比例由中央财政补助,即个人缴费100元由中央财政补助100元,个人缴费1000元则由中央财政补助1000元,以激励苏区人民参保。二是解决全南县农垦系统2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全南县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长城企业集团公司和茅山垦殖场2户国有农垦企业的改制工作,由于企业资不抵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欠缴保费达1701万元。请求中央财政在安排社保资金转移支付时给予全南苏区重点照顾或列入重点补助对象。三是建立全南工业园区企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特殊补贴机制。为了促进全南苏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民营企业发展,请求中央建立支持全南工业园区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

费的特殊补助机制,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即每年以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企业职工缴费基数,中央对全南工业园区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每人每月补助其缴费比例的8%。如按2012年赣州市平均工资2300元/月,全县工业园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8万人计算,则每年中央对全南县工业园区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为2400万元(即2300元/月×60%×12个月×0.08×1.8万=2384万元);四是全额补助城镇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用人单位职工退休后,建议参照中央补助国有关改破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全额补助参保,以进一步减轻用人单位缴费负担,为单位退休人员建立稳定的参保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全南苏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按照2011年全县0.25万城镇退休人员,缴费基数2300元/人月,缴费费率按6%测算,2012年需中央补助420万元,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增长,补助资金相应逐年增长。

3、把全南苏区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试验区。支持全南苏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制度改革试点。社会保障方面,在大力推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的结构体制障碍,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村干部、农村实用人才、被征地农民等群体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业创业方面,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工业园区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不分户籍、身份、不分内资外资,一律给予最优惠的创业政策待遇。支持全南融入赣州建设全国一流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服务赣州产业发展。

4、把全南苏区列入国家人才支持计划示范区。把全南苏区建

成国家级稀土和氟盐化工产业人才高地。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专项支持全南苏区建立国家级稀土和氟盐化工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全省乃至全国稀土和氟盐化工产业数量和规模最大的产学研基地。

5、支持全南吸引和用好人才。建议把全南苏区在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列入国家相关重大人才工程,实行特殊的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机制,在全科医师培养、“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解决全南苏区人才招得进、留不住的问题。

6、支持全南苏区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收入待遇。建议中央提高全南苏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水平,中央财政依照老少边穷、艰苦边远地区的相关政策规定给予适当补助。特别对长期扎根基层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议对全南苏区乡镇的教师、医护人员给予工资上浮20%的特殊津贴。

篇2:全南县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正本2)

肃南县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郑雪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为了全面了解和综合评析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布局、主导产业经营、新牧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及制约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帮助和指导大河乡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跨越,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站组成专题调查组,深入大河乡4片17村,走访牧业点12处、农牧户26户,实地察看重点项目8个,召开群众座谈会7次180人(次),听取乡村汇报7次,对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与乡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广泛沟通,形成共识,提出了下一步转型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河乡地处县城中部,东西长约90km,南北宽约70km,总面积3329km2,乡政府驻地韭菜沟,距县城22km。全乡辖17个行政村,居住有裕固、藏、汉、土、回、蒙古6种民族,共1567户4112人,其中劳动力1775人。有耕地3125亩,人均0.76亩;草原面积35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297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禁休牧草原254万亩,占全乡草原面积的72.2%。201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5044万元,其中一产收入3414万元,二产收入175万元,三产收入35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86.6:4.4:9;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8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4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70元,达到8391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382元。年末存栏各类牲畜11.23万头只,其中细毛羊9.29万只,占全乡存栏牲畜的82.7%,占全县存栏牲畜的18.3%,年生产细羊毛300多吨,出栏各类牲畜8万多头只。全乡自来水受益户、通电户和电话用户分别为849户、1186户和1210户,分别占全乡总户数的54.2%、75.7%和77.2%。交通工具可基本通达各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河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五县”建设要求,立足城郊、重要生态区域、细毛羊主产区和裕固族传统民俗四大优势,着眼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牧区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项重点,大力实施细毛羊养殖、牛羊屠宰贩销、农家旅游餐饮、祁连玉石加工和劳务输转服务五业工程,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群众,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大力实施细毛羊舍饲养殖业,强化品种改良、标准生产、规范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严格上站配种、绵羊穿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统一销售等生产要求,养殖结构逐步优化,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着力推进牛羊育肥贩销业,加大天桥湾、红边子等城郊牛羊舍饲育肥、屠宰贩销和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力度,培育贩销重点户67户,年贩销牛羊近5万头只。积极发展农家旅游饮食业,完成了长沟寺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及寺院修复和大水公路铺油工程,改造规范餐饮农家院18户,评星定级13户,年接待游客5.4万人,实现经济收入189万元。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参与建筑、餐饮等行业,年输转劳务650人,实现收入645万元。积极开发祁连玉石加工业,做好转产就业工作,培育祁连玉石加工户43户。

2.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始终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不放松,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新建续建牧道、水利、电力、畜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8项。完成了县城至大河电力线路改造,大河乡代理室办公楼建设,硬化营盘、西河等村道3条6km,新建长沟寺至鄂博台子、大立沟至青房底子牧道2条16.2km,天桥湾、老虎沟等村农田灌溉水渠24km,西岔河、西河两村人饮管道工程16.4km。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完成了张肃公路、大水公路征占耕地草场、采挖石料等协调服务工作。

3.新牧区建设步伐加快

充分利用乡村群众集中城郊的优势,以游牧民定居工程为重点,在积极做好喇嘛湾、东流沟征地拆迁工作的同时,主动融入县城总体发展和住宅新区建设。先后在县城和喇嘛湾规划区修建牧民定居住宅楼18栋714套,今年还将新建住宅楼5栋192套,全乡农牧民集中定居率达到80%以上。

4.民生保障有效加强

积极落实农牧村低保、社会养老、新农合、“两孤一残”、粮食直补等社会保障及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特困户生活救助、临时补助和大病统筹等救助体系。新农合参保率达97%,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先后为452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85.8万元;兑现医疗救助金14.53万元,发放粮食直补款13.91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738万元、计生扶助资金19.46万元。

5.社会管理全面提升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以乡党委为核心、村支部为基础,广大党员和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协调机制,大力开展“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宣传教育,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制约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困难

虽然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县内和周边乡镇比较,按照县委、县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衡量,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主观方面的缺失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1.干群思想比较保守,发展意识相对滞后

乡村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思维方式还比较陈旧,缺乏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识,缺少抢抓先机、率先发展的活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勇气,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

2.区域资源开发不够,结构调整不尽合理

大河素来以“南有肉架子、北有菜篮子”著称,但经过多年发展,除韭菜沟、水关细毛羊主产区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外,雪泉牛羊贩销、喇嘛湾果蔬种植等产业因缺少发展技术或资金支持,大都停留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开发手段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增收效益不明显,区位优势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后劲相对乏力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各类畜舍棚圈、渠网管道、水电路讯、饲草基地等设施条件十分简陋,保障发展能力还相当脆弱。全乡小集镇建设重点移至县城后,乡政府驻地、附近农牧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破旧,“脏、乱、差”现象突出,医疗、卫生、畜牧等基层服务单位办公条件简陋,服务功能弱化。

4.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草畜矛盾日渐突出

随着退牧还草、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群众缺乏长远性意识。全乡三分之二草原禁休牧后,部分群众急功近利,超载过牧;部分禁牧草原综合保护措施欠缺,畜退鼠进,鼠害蝗灾泛滥,熊、狼、豹等野生动物侵害家畜事件频发。饲草料基地不足,大力发展舍饲喂养的基础条件欠缺,草畜矛盾突出。韭菜沟、水关、榆木山等地冬春季草场普遍缺水,农牧业生产形势严峻。

四、加快大河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利弊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乡上下要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战略部署,抢抓目前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县”建设为目标,突出转型跨越主线,加快做好“经济转型”、“空间拓展”和“产业调整”三篇大文章,立足城郊优势、生态优势和细毛羊主产区优势,着力强化细毛羊设施养殖、牛羊肉屠宰贩销、农家旅游餐饮、祁连玉石加工、劳务输转等重点产业,下功夫做实“毛、肉、玉、游、人、稳”六项工作。经过“十二五”的努力,力争全乡呈现产业趋强、特色趋显、结构趋

优、基础趋牢,城乡联动一体,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跨越发展意识

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跨越发展意识,下功夫破解安于现状、小富即满、因循守旧、狭隘封闭和“等靠要”等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转型跨越大发展。教育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创业观念和感恩观念,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弘扬文明新风,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以观念的大开放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紧紧围绕区域资源分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质变,加大膨胀经济总量促量变,科学确定发展规划,科学调整产业布局,不断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结合大河发展实际,努力打造以红湾、大滩、光华、东岭、西岭、西岔河等村为重点的细毛羊主产区;以大岔、松木滩、老虎沟等高海拔区为重点的牦牛、藏羊养殖区;以天桥湾、营盘为重点的牛羊规模舍饲、贩销屠宰加工区;以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为重点的劳务输转、舍饲喂养、农家特色餐饮区,构筑全乡产业发展新格局。

3.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培育做大特色产业

坚持把培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甘肃高山细毛羊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深度挖掘产业潜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做强设施养殖业。按照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畜牧产品标准化的要求,着力在养殖结构调整、畜群精细管理、畜种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上站配种、免疫接种等绵改育种和绵羊穿衣、机械剪毛、高效养殖等科技管理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个体质量,壮大产地优势效应,做强大岔牦牛肉、韭菜沟细毛羊肉和“五个佳”细羊毛特色品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带动经济组织,扩大组织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构筑现代绿色畜牧业生产格局。鉴于大河乡畜牧业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细毛羊产业发展严重乏力等现实问题,建议县上在项目和资金上对大河乡暖棚羊舍、小畜配种站、药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二是做大育肥贩销业。依托县内外市场,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及育肥、贩销、屠宰大户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畜牧产品流通转化增值,动员群众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入流通环节,在“统一育肥、定点屠宰、集中销售”的合作形式中增加收入,提高畜产品价格的增值空间。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积极走好“山上繁殖、山下育肥”的反季节牛羊贩销增值路子,促进农畜资源优势互补。天桥湾村作为县城重点牛羊育肥贩销集中加工区,已经奠定了比较好的运行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屠宰分割包装技术流程,是县城重点牛羊肉供应地,发展前景广阔,建议县上对天桥湾牛羊规模养

殖、育肥屠宰小区给予扶持,加快建设标准化细毛羊规模养殖示范区和牛羊集中贩销屠宰生产线,使之成为县城规范化、标准化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三是做精旅游餐饮业。旅游业作为大河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应深度挖掘,积极开发,主动融入县城旅游产业总体发展之中,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城郊服务和田园休闲等为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旅游及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喇嘛湾、西柳沟生态休闲、农家餐饮美食为重点,采取内扶外引、资源入股等多种形式,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精心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休闲饮食一条街。以隆畅河沿岸和元白公路周边生态资源、大河长沟寺景区为重点,开发观光看草原、赏鹿品岩画、祭祀转鄂博、探险游天池、人文观民风的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建议县上将大河乡“一街一线”纳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统一布局建设,促进三产服务业的规范运行。四是做活玉石加工业。依托祁连玉新型产业开发,把祁连玉石加工作为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渠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和组织农牧民从事玉石加工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五是做实劳务输转业。加大劳动力科学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输送转移,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雇工型向经营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不断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4.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新牧区建设

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方向。紧紧抓住生态文明示范县、旅游文化特色县建设和喇嘛湾住宅新区及东流沟裕固风情街建设的机遇,牢固树立“围绕县城、服务县城、依城发展”的理念,建立农牧民“草原放牧、城市生活、社区管理、保障健全”的生活模式,全面推进新牧区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高要求管理,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喇嘛湾新区、裕禾小区为辐射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框架。建议县上进一步拓宽城市外延区,及早将地处城郊的农牧村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之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发展。鉴于大河乡韭菜沟片7个牧业村及县城周边10个行政村近80%农牧户在县城定居,群众远离乡政府驻地,不能及时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与服务;全乡主要产业发展集聚于县城,乡党委、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服务中心调整,行政成本增大;农牧民群众集中定居后,社会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出现等现实情况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要求,建议县上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大河乡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对大河乡政府搬迁事宜作出规划决策,成立喇嘛湾农牧村社区,定岗定编,加强和规范对已进入县城农牧民的社区化管理。另外,喇嘛湾村征地拆迁后,建议县上加大拆迁失地群众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力度。

5.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强化基础设施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河乡大部分基础设施条件差、历史欠账多,设施功能不齐全、不配套,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强。在人畜饮水方面,塘尕尔供水工程作为大河韭菜沟的“生命线”工程,多年运行后问题比较突出,建议立项争取资金维修延伸塘尕尔扬水工程,维修改造榆木山窑沟至景耀河、西岔河一排松引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通村道路方面,建议重点投资逐年修建榆木山黄崖至东岭西岭、景耀河至红湾大滩、白石头至

光华3条通村道路,逐步解决农牧民行路难问题。在电讯覆盖方面,建议结合农网改造等项目,重点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工程,向偏远分散牧户配备大功率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设备,解决农牧民用电难和通讯不畅问题。在饲草基地建设方面,建议争取资金重点对西岔河、西河、红边子、天桥湾、老虎沟等村的饲草料基地进行扶持和开发,逐步解决高效畜牧业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6.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不断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3:浙江省苍南县梅花鹿养殖情况调查

梅花鹿产品除了在国内消费外, 还大量出口。浙江历来是梅花鹿的分布区, 适宜发展梅花鹿养殖。现在我省除了临安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有少量的野生梅花鹿外, 其它地区零星养殖梅花鹿, 是具有经济效益的特种养殖品种之一。我县目前只有一家梅花鹿养殖场, 已有六年养殖历史。现将其目前的养殖发展情况调查如下, 供有意发展梅花鹿的养殖户参考。

该场创办于2002年, 位于我县矾山镇的山地上, 梅花鹿是业主在我国东北地区做生意时引进的。目前总投资达70万元, 存栏70头, 其中公鹿62头, 母鹿8头。总占地面积1 200 m2, 栏舍面积400 m2, 饲料用房200 m2, 管理用房100 m2。栏舍及运动场围墙高3 m, 全封闭饲养, 以防鹿逃逸。

全场管理技术人员2人, 工人 (包括外出割草人工) 5人, 每月工资付出12 500元。每只鹿除了饲喂8~8.5 kg的青饲料外, 还补饲豆饼、麸皮等精饲料, 每只鹿平均每日约需2元精饲料。

鹿每年产1胎, 于5~7月份产仔, 仔鹿出生重一般为6 kg左右。成年鹿体重一般重35~40 kg。每年清明至7月份割角, 1年2次, 大角产鲜茸1市斤多。鹿血是重要的鹿产品, 很受矾山镇周边群众欢迎。每鹿每年可采血1 kg, 兑酒10倍, 可得鹿血酒10 kg, 每公斤血酒卖100元。淘汰鹿屠宰后, 每市斤肉可卖10~20元。其它产品尚未开发。

平均每鹿每年饲料及人工成本约需1 500元, 鹿茸及鹿血产出2 200元, 投资利润达700元。

本地养殖梅花鹿的主要优势是卖鲜鹿茸, 若烘干卖, 则价格上与东北的产品不能竞争。鲜销要求及时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否则, 在南方的潮湿天气条件下鲜鹿茸易发霉。鲜鹿茸保质期过短限制了南方地区养鹿的发展。

梅花鹿在苍南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在较好的饲养条件及卫生条件下, 疾病少见。

篇4:全南县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正本2)

(一)中国现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1、简介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结构是世界银行1994 年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的,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对于养老保险的一些政策主张。我国的养老保障“三支柱”包括:

第一支柱:即公共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执行,覆盖全社会,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属于社会养老保险范畴。

第二支柱: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一种完全积累制的并由私人管理的养老金计划,它既可以是强制执行也可以是自愿实施。很多国家的第二支柱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筹资模式。这一支柱养老基金的运营管理市场化,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运营管理基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列入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

第三支柱:主要是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为那些想在老年得到更多收入及保险的人提供额外保护,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个人自愿投保,政府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人们把钱存进养老金储蓄账户。

总的来说,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现社会公平,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体现效率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这三大支柱有机的将社会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社会保障责任和个人保障责任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

(二)商业养老保险概述

1、简介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这样,尽管被保险人在退休之后收入下降,但由于有养老金的帮助,他仍然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2、优势

(1)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构成一个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我国也正在构建这种“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同时,由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压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进人民福利。

(2)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也要独立承担各种风险。同样,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个人也需要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来解决养老方面的风险。如果养老等方面的风险解决不好,每个人都在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当前的消费需求就会受到抑制。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养老风险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家庭养老风险,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有效刺激家庭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平衡增长。

(3)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以及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问题。商业养老保险的周期长,资金量大,来源稳定,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融资渠道,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金融市场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养老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必将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意义

面对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不足,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其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但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关键就是要开发出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因此了解市场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需求状况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针对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及政策建议,关于产品需求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次调查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本调查主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2009年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8%(65岁以上人口:201.5344万 ),该数据表明黑龙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根据以上数据进行假设,当人口步入25岁时开始承担养老责任,则图5—69周岁的人口将是二十年后“养老”危机的当事者,二十年后黑龙江地区的养老负担将是十分沉重的。

二、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分析

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基本均衡。

由图一数据可知,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26岁——50岁的独生子女父母。

如图二所示,本次被调查对象主要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从业人员较少,但是私企职员仍占有一定比重。这样便于我们结合他们的职业特点进行需求分析。

如表2数据所示,此次调查对象的月收入主要集中于2000——5000元

如图三所示,工作年龄二十年以上的为大多数。工作年龄二十年为储蓄的黄金年龄,也是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最优年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力巨大。

(二)“421”家庭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态度及实际购买行为

在月结余的利用情况调查中,100%的人进行了银行储蓄,34%人选择股票基金等投资,45%选择购买保险。其中,大约33.3%的人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可见,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较低。在整个样本来看,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仅为15%。在购买保险过程当中,购买财产保险的是人寿保险的两倍。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缺乏投保意识,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此次调查中只有15%的人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

第二,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发现,尽管很多人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但是购买行为却与实际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上负担过重,尤其是收入水平一般的個体从业者以及事业上刚起步的私企职员。尽管意识到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但是沉重的供养负担和贷款压力,使他们望而却步。

第三,商业养老保险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数据看出,月收入较高的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仍然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很明显,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的现状。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明显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和压力。为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人们在青壮年时就要为自己的养老、医疗承担更多的责任.人们在养老方面需求的增长意味着“4—2—1”家庭的需求结构发生着变化,因此在“4—2—1”家庭结构规模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将会前景光明。

三、政策建议

(一)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来看,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由于现在进入加息的周期, 传统型的低利率养老险已不具有竞争性。当前的险种兼具储蓄与投资的功能。随着我国居民投资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不仅注重资金的升值,在通胀预期较为强烈的背景下更重投资。商业保险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养老的功能,而是顺应市场补充了很多新功能,如:分红功能、最低保障收益、设立投资账户等。另一方面,投资功能可能会让商业养老保险的条款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晦涩难懂,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在服务上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创新,包装和客户服务,让人们进一步熟悉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的优势。

(二)从选择产品所考虑的因素来看,保费及其缴费方式,保额及其领取方式,保障范围,红利和保险公司的信誉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差不多。其中,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服务质量是人们尤为看重的。由此看来,要进一步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必须在平时的经营中,在承保和理赔的过程中要重约守信,准确迅速,维持其良好的商业形象。由于保险合同在订立的过程中保险公司由于专业知识丰富而占据优势,因此要想其产品真正吸引顾客,就要详细地向顾客解释条款和法规政策,基于顾客的不同情况(如职业,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月收入等)为其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421”家庭模式下的养老体系的发展路径选择

[2]陈强.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上海保险,2007(1)

[3]郭凯.钭旭杰.创新商业养老保险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海保险.201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黄桦.三支桂体系我国新型养老保障体系的借鉴[J].中央财经人学学报,1998(12):,25—28.

上一篇:均衡验收档案下一篇:个人试用期转正申请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