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2024-04-21

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莒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膨胀发展的趋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近期,县开发办多方位、多视角进行专题调研,以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目前,我县核准登记近27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农产品销售1户,农产品加工1户,种植业105户,养殖业147户,其他17户;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11437万元;成员总数2195个,其中农民成员2068个;成员户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带动农户3万户,年产品加工销售3.1万吨;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涵盖全县特色农业,如蔬菜、水果、养羊、养牛、养猪、养兔、茶叶、黄烟以及其他同类项目。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元化兴办。一是部门领办型。即涉农经济技术部门牵头,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组建。二是能人牵动型。即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技术能手牵头兴办。如岭泉镇肉鸡养殖合作社、相沟乡三义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三是龙头带动型。即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如莒南县板栗加工合作社,带动3万农户加工板栗,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四是集体创办型。由村、社等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如筵宾镇果蔬技术合作社即是依托村委会组建。

(二)涉及领域广。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涵盖了农村的各个产业和行业,合作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技术信息服务、新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

(三)经营方式多样。一是生产服务型。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培训和生产资料的供应等。如各乡镇涉农部门成立的各类合作社。二是产销结合型。主要是以产品为依托,以销售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兴办而成。如大店、筵宾、岭泉等乡镇依托本地的果蔬生产组建的果蔬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服务,注重市场开拓,统一打造品牌,提升果蔬产品的销售优势,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相沟的花生良种繁育合作社与省花生研究所联合,在社区及周边村建起了万亩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研究所提供种子和技术,包回收良种;村民提供土地和田间管理,今年,花生育种面积超过5000亩,实现总收入1000万元。目前,该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花生第一村”。三是产、加、销一体型。这类合作社一般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发展合作社,形成专业生产基地。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把生产加工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模式

二、县农业开发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1)莒南县2010年洙边镇玉芽茶叶专业合作社120亩无性系茶叶设施栽培新建项目

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省财政资金19万元,市财政资金3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108万元。投放到土建工程投资67万元,建设防护林网20万元,水利设施21万元,其他52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

园地开垦、整理30000㎡,建设无性系茶叶设施栽培大棚36个,面积28000㎡,购置无性系茶叶苗50万株,购置黑松、侧柏苗木等1.8万株,修路1千米,建设水囤1座,埋设管道2600米,新建大口井1眼。

主要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实现茶叶年产量近2.3万公斤,年销售收入180余万元,利润81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形成“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叶生产格局,提高项目区及周边茶叶种植户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和生产管理水平,对加快当地无性系茶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开展以来,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同时辐射带动500余户茶农发展无性系茶叶近千亩,实现辐射带动收入近200万元。

三是生态效益:项目实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技术规程操作,减少了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良好生态效益。

(2)莒南县2011年润盛蔬菜专业合作社400亩日本丹波大黑豆原种繁育基地改建项目

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省财政资金13.5万元,市财政资金1.5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51万元。投放到土建工程投资73.3万元,设备投资0.7万元,其它22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

改建黑豆育苗繁育设施大棚22个,购置良种黑豆2000公斤,购买仪器3台套。

主要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实现年亩产305kg,实现年销售收入305万元,净利润100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为项目区周边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近300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黑豆近800亩,带动增加销售收入120余万元(3)莒南县2011年新叶农民专业合作社0.3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投资情况:

该项目总投资41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304.74万元,农业措施投资57.71万元,林业措施投资31万元,科技推广5万元,项目管理费17.55万元。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60万元,省财政资金118万元,市财政资金12万元,项目区乡村自筹资金26万元。

建设内容:

一是水利措施:开挖沟渠21.2公里,维修蓄水池及场地平整1座,塘坝2座,埋设PVC管道16公里(部分主管道采用PE管),建出水口209个,新建电管站4座,建设输电线路3km,新建拦水坝1座,河道治理500米,建桥涵建筑物120座,其中生产桥4座、过路涵20座、进地涵96座。

二是农业措施:新修田间主路8公里,田间支路3.4公里,土壤改良1000亩,苗木基地补土1000亩。

三是林业措施:栽植侧柏18500棵,松树1500棵。四是科技措施:技术培训及资料1500人次/册。主要成效: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改善:本项目通过实施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措施,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形成了标准较高的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加。经过开发,耕地基本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规格化高产、稳产农田,加快了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土地、道路和周边的环境得到了统一规划改造和综合治理,不仅形成农田园林化的新格局,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区域内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美化了田园,优化了环境。同时通过运用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使农药、化肥的残留污染得到有效地控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00亩,年节水量60万立方米,项目区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21%提高到26%。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增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农田水利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除涝面积达到100%,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0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0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3万亩。改造完成后,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发前的0.7%,提高到0.9%。通过项目的实施,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21%提高到26%以上,有效地调节田间气候,减轻农业自然灾害,起到了保水、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气候,起到了优化美化的作用

二是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在原有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新增黑松种植面积500亩,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40万元,项目区内农产品产量将大幅度提高,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

三是社会效益:推动了项目区科技进步。经过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即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等技术,为项目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的科技成果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在水利方面通过推广应用,使项目区实现了节水化灌溉。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培训农民技术人员,使农民学到了一些实用技术,如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促进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项目建设可以辐射带动项目建设乡镇及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示范带动、可以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居近1000余户,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同时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实施一条龙服务,服务面积大、范围广。

三、我县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建设亟待完善。一是扶持合作社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模式办法实施造成了资金的不合理支配,财政投资不能完全发挥效益,应当尝试将项目实施权利完全交付给合作社自己来完成,合作社根据自己的实情,合理落实完成通过招标实施模式不能完成的需求。二是有些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已进行注册登记,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在271家合作社中,理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不到一半。内部控制制度的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二)科技支撑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农业开发扶持合作社项目,对于科技措施的投入太少,农民专业技术培训落后,形式单一,没有足够资金形成科技支撑。我县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且多数专业合作社实行生产、销售全程综合服务,属于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经营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一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我县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食用菌、粮食、蔬菜、竹木等农产品,但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

(三)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全县271家农民合作社中只有6家合作社的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大多数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普遍较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扶持力度不够大,合作社自筹资金比例太大,指标难以落实完成,财政投入资金比例数太少,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基础较差,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自身的资金积累非常有限,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成员缺少有效抵押物,目前全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多地以土地抵押,用资金入社的成员偏少。惠农贷款只有少数农民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除蚕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少量扶持外,其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享受过资金扶持。特别是在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我县还没有把这些经营领域纳入到合作经济的范围,在税收、用电、用地、用人方面也没有优惠政策。另外,土地流转难也制约了产业规模发展。

(五)缺乏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合作社内部成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需要。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入进来,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人才问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不灵、技术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策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成员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保护农民成员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办要积极深入到乡、镇、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好政策、好措施,让广大群众了解农业开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作用、运作形式,达到相关部门了解、经办服务机构掌握、农民群众熟悉的效果。

(二)经营扶导。按照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政策要求和部署,深入合作社,积极指导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其组织运行行为。帮助合作社开展多种培训活动,加强对合作社理事、监事会成员和社员的技术、管理和合作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和帮助社员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新形式,鼓励大型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导到专业合作社之中,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大型农企”、“农民+合作社+品牌”的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价出资,实现增资扩股,以壮大发展规模。

(三)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加快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根据莒南农业开发产业现状,以草莓、茶叶等优势产业为目标,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大小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社或行业协会,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加速全县同类合作社的整合,增强实力和带动力。加快组建全县的草莓、茶叶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主导产业合作社,既强调打破村与村的界限、打破乡镇界限,更多地带动本区农民,又鼓励实现跨区域联合,努力使某个甚至更多的单项产业合作社成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龙头。帮助合作社争取农业开发资金和政策支持。要稳步推进“现代农业”,树立诚信理念。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创效高、信誉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经纪人,组织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订单农业”,为农产品流通架起“经纪桥”,铺好“订单路”。

(四)发挥合作社项目资产移交及工程运行管护优势。发挥合作社项目工程运行管护优势关键在于明晰项目产权,确定管护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投入物化为资产后,产权很难界定,项目财政、自筹资金的投入,一旦转化为农业基础设施,资产形态就混为一体,但在产权的关系上不可能将一个建筑物的产权分解成几个部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实物的运营作用及实物形态,进行分类分级,明确产权主体。在实际的操作中,可实行分类分级明确产权。如排灌站、干支渠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应明确为合作社资产;固定渠、田间林网等分散型农业基础设施应明确为社员资产;在产权的管理上,属于比较集中资产的,可由合作社集中统一管理,属于分散性质资产的,由合作社成员管理;这样,层层明确了产权,也就明确了管护主体。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否长期发挥效益,关键在于建后管护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合作社项目社员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提高社员的管护意识尤为重要。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员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项目区建设前后效益的对比,以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增强农民管护农业开发资产的自觉性,在项目区形成一个建设工程、使用工程、爱护工程的良好风气。让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把维护好农业综合开发设施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施的利用率。

莒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O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篇2: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MPA

万立波

湖南省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湖南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9镇3乡、304个行政村、45个居委会(社区),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6万亩,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是一个事关全县发展的大事,必将对该县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南县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末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近年来,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0户,其中2009年发展41户;总入社成员达到2020人,出资总额达21036万。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销售及农业信息服务等多个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各种农副产品集中销售,有力地解决了我县农副产品散买零卖问题,有效地防止了欺行霸市行为的发生,是符合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市场经营形式。他的发展不仅对

1改善农村经济形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因其能有效对接涉农企业,畅通产销渠道、实现与企业互惠互利而对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但因其在我县起步较晚、农民认识不高、相关业务不熟等原因,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水平不高,设立目的偏离。首先是农民知识水平不高,认识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其次是对注册合作社的相关惠民政策等了解不多;再次是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认识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不够,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技术人才匮乏,自身能力不强。难以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社领头人;社员素质不高,诚信度有待加强;对社员的指导服务、管理服务不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不够,合作社辐射带动力度不大,发展缓慢。

三是信息渠道不广,市场影响较大。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对农副产品的种植与销售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受市场变化影响大,加上合作社根底薄、本身资金有限,因而难以经受市场的考验。

四是发展缺乏后劲,竞争能力较弱。就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大多实力不强,尤其是服务和业务还停留

在技术咨询和销售初级产品的的层面,很少涉及产品的深加工和对产品附加值的获取,形成不了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了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实现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科学发展之道。如何正确引导好、扶持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打造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亮点,需要我们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认识。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2009年元月1日实施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以及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入社,同时,在全县推广现有的运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

二是注重培训指导提升能力。积极举办培训班或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并鼓励社员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社员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提升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为搞活商贸流通创造条件,为畅通销售渠道发挥作用。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排忧解困。首先,从政策上扶持,确保政策落实,如人才引进向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业专题项目支持政策和用地、用电、交通运输及行政收费项目减免优惠政策,等等。其次是加大部门扶持,政府各部

门应相互配合、协调沟通,如工商、财政、金融、税收、电力、农业、农机、水电、畜牧、林业等部门应通力合作,互通消息,在避免部门矛盾的同时,注重各部门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可采取联席会议的形式,不定期交流意见。再次是加大财政扶持,解决合作社资金“瓶颈”或融资难问题。如工商部门在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按照有关政策提出“三免”,免注册登记费、免注册资金审计、免年检。还有,信贷部门也可以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开展联合授信,解决合作社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使合作社能够通过各种有效方式顺利贷到发展资金。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工商资本入股合作社,工商资本的注入不仅可以迅速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而且还能够帮助其打开农产品市场,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发展。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监督,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增强“守合同重信用”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市场主体信用度和社会知名度。同时,重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以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五是强化科技运用增强竞争力。首先,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多运用科技手段操作信息化平台能力;其次,要通过政府部门自己的信息平台多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

宣传,以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南县人民政府网站、南县工商红盾信息网等;再次,要积极为其牵线搭桥,对接农业科研院所及涉农企业,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篇3: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一直以来, 洛南县金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都遵循着“自愿、自强、自律、发展”的原则, 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为主, 组织、服务、指导全县农民投入专业合作社, 为推进洛南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服务。

短短几年的发展, 联合社已拥有社员1860余人, 辐射带动农户5000余户, 合作社总资产也达到167.4万元。在洛南、西安等地设立销售门店4个, 为社员全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全程实行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

保特色产业 促地方经济

合作社成立以前, 各项农产品产业属零星种植, 品种混杂, 效益低下。通过专业合作社精心组织, 广泛宣传, 当地农民自愿联合出资组建起专业合作社, 承担起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引进、基地发展、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系列化服务工作。目前已拥有良种红薯种植基地四处共1.1万余亩, 良种育苗基地5亩, 每年可为社员提供种苗560万株;建有标准化传统手工加工粉条厂2个和现代化包装车间1个;2010年生产手工红薯粉条600吨, 产值960多万元, 社员年人均增收1860余元。所生产的产品已注册“兰草河”牌商标, 在第十七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上还荣获了“后稷特别奖”。产品销往陕西、山西、河南、北京等多个省市。

建龙头企业 获多项殊荣

黄广金总经理没有满足于现有的荣誉, 他适时筹措资金注册成立了以地方农特旅游产品为主的洛南金瑞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以绿色、健康、营养作为特色农产品的研发方向, 精心打造了洛南对外交流贸易的知名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科学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的管理理念, 把握了企业、合作社联合发展、共同致富的方向, 保证了企业的龙头地位。

公司下设多家专业合作社加工优质精装手工红薯粉条800吨;食用菌系列产品100吨;豆制品系列产品100吨;洛南优质精装礼品核桃50吨;鲜豆腐豆浆200吨等实现年产值上千万元, 带动了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先后荣获“低碳先锋陕西绿色企业”、“2010年度陕西省最佳诚信单位”、“2010陕西省星级诚信单位”、“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等众多奖项。

不仅如此, 作为企业董事长的黄广金本人也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农民、商洛市“三带一创一争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篇4: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同心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39家(专业协会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97家(其中粮食产业63家),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9%,林业12家,占4%,畜牧业147家,占43%,农机服务业14家,占4%,其他69家,占20%。入社社员12236户,辐射带动农户39065户。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6期,培训社员34970人次,年实现销售额5亿元,助农增收4000多万元。涉及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水产品、农机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储藏、运销、加工、技术、信息服务、融资服务等领域。目前,全县规范运行的专业合作社60家,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的23家,区级示范合作社1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

二、发展状况

(一)合作社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向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把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户连接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也使农产品市场通过合作社走向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它起到了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同心县圆枣专业合作社,带动枣农3000多户,种植枣树30000多亩,产品远销至上海、山东、北京、广东,枣农人均增加收入1398元。

(二)促进农户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的带头作用,使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同心县的枣树、红葱、西甜瓜、枸杞、甘草、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截至2012年末,特色种植业和牛、羊、家禽等养殖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三)逐步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农民资源的优化组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拥有的管理、技术、设备使土地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尤其是那些被老百姓认为使用价值非常低的旱地得以充分利用。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天予枣业有限责任公司、泰杰工贸有限公司等从事农业种植的企业和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44533.8亩,进行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使农民一方面获得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可外出打工或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双重收益。

(四)以引导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为重点,完善经营机制,扩大规模。过去承包地块过于零散,家家种地、户户备耕的经营方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实现了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适当分离和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30个。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心存疑虑,对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和从金融机构贷款。

(二)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较弱。总体来看,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产销衔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科技支撑乏力,产品竞争力弱。我县多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意识差。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三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五)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了解不深,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领导重视,农民文化程度高,接受程度快,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就比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乡镇领导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视程度不够,合作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形不成特色。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很好地挖掘当地主导产业的潜力,不下功夫研究市场,不结合本地实际和农民现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农民、市场严重脱离,造成规模小,业务萎缩,农民参股、入股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形不成自己的特色,效益不好。同时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低下,形不成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会员基本都是以五人组成,产品结构单一,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因素。

(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缺少财务管理、收益分配、技术承包和内部监督等制度。虽然农民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热情较高,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文化层次、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领全体成员上规模、上效益的能力比较欠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部分领导在制度的执行上还有待提高。

(八)合作意识淡薄。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实行社员资格开放的原则,部分成员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对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普通企业的区别,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部分社员合作意识淡薄,功利性强,社员的期望值太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期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就带来丰厚的利益,稍有困难就影响积极性。多数社员特别是核心社员排斥其他农户加入,不愿意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

(九)经营资金普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和可抵押资产,不能满足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因此资金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难题。受资金限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基本的办公设施也没有,甚至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至今没有开展任何工作。2009年,自治区农牧厅和区农村信用社联合出台了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但仍在探索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然受资金缺乏限制。

四、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为此,对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区市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着力宣传党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典型,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合作意识,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层次对县乡农经及相关部门干部、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能人和农民等进行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建议县上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争取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大典型培育和示范推广力度。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相对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着力培育一些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效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具体要求:一是产品特色明显。产品符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带动广大农户。参加的社员在100户以上或带动农户在300户以上,与社员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市场竞争力强。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资源获取能力强,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经营业绩显著。四是运行机制健全。有规范的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示范效应,推进全县专业合作组织上规模、上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的联接力度。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成立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定点辅导小组,定人、定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重点帮助试点单位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拓展产品销售网络,实现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农经站)

篇5: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洛南县王岭乡乡长助理

殷小盼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新生事物,是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这为我们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区域化、板块化布局和实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载体,成为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山区农村,一些体制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并发挥作用,一些障碍和困难还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致使与发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距越来越大,深刻影响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因而,当前,我们贫困地区必须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突破难题,清除障碍,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缩小发展差距,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

我很有幸参与并正努力为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而工作。在此,我很想谈谈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的一点个人体会,同时又想通过对本地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寻找到一些更好的发展思路和方法,以供大家共同商榷。

一、洛南县王岭兰草河手工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概况

(一)发展现状。洛南县王岭兰草河手工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位于陕西省洛南县王岭乡前河村。洛南县王岭乡地处洛南东部,陕豫两省交界,距县城60多公里,全乡78平方公里,有10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1691户,6194人;现有耕地8910亩;境内山大涧深、沟壑纵横,属于蟒岭山麓,平均海拔不超过900米,属丘陵山区;暖温带气候,水资源丰富,立地条件艰苦,信息比较闭塞,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也是洛南县最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王岭乡一直都有种植红薯的传统,而且用传统工艺制做的手工红薯粉条品质好,特别受欢迎。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王岭的红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手工红薯粉条远销省内外,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拉动很大。2009年9月合作社依法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现有社员215户。合作社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和理事长法人负责制,现有理事7人,监事5人。合作社下设“五部一校”,即:综合管理部、财务管理部、产品加工销售部、物资供应部、技术指导部、业务培训学校;建有良种红薯育苗基地1处850平方米,标准化手工作坊2处,产品经销店4处,开发了10个系列的产品包装,一个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包装车间正在建设中。2009年在合作社的引导下,王岭乡发展红薯面积达到1200亩,手工红薯粉条产量突破了4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432万元。其中经由合作社商品化包装销售约20万公斤,每公斤平均增值6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红薯产业附加值增长了20%,薯农户均增收600元,全乡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300元。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薯品的系列开发、系列包装走上了快车道,对农业产业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红薯产业的积极性,为红薯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基本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和支持。一是政府要主动引导和推动。在贫困地区,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扶助,合作社是难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面对落后的小农意识、偏小产业规模,合作社建设用房用地、发动群众入社等等问题,唯有依靠政府权威性的引导和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才能快速完成建设发展任务。在偏远贫困的王岭乡,深藏深山的手工红薯粉条以其独特的品质扬名于外,为了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王岭乡党委、政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动员能人大户带头,精心组织立项实施,与农民群众共同谋划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推动下,合作社初步建立起来。二是合作社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大力支持。一方面积极争取县政府、县农业局等上级组织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乡党委、政府的发展指导和产业规划来开展工作。努力借助政府人力、物力和政治资源力量进行合作社建设。

2、坚持动员群众参与。农民群众是合作社的基础和核心力量,没有群众参与,合作社就是一个空壳。为了动员群众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一方面主要采取入户调查摸底、召开村组群众入社动员大会、发动种植大户产业能人带头入社等三大方式鼓励和动员群众入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合作社建设,使合作社的形象、观念深入群众心中,使合作社的行动、工作得到群众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推举种植大户和产业能人担任合作社理事或监事,使他们进入合作社的决策层,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谋划中来,打牢发展根基。

3、坚持加强规范化建设。合作社规范化运行对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合作社一是严格依照《合作社法》、《合作社章程》来进行合作社建设和管理,高标准的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各项管理责任。二是努力制定和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促进管理秩序正常运行。三是加强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促进了合作社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坚持培育发展能人大户。大户是产业的领头羊,群众发展产业的风向标。合作社一方面采取各种办法动员红薯种植大户入社,并推举他们成为理事或监事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中吸引大户入社,同时实施全方位的大户培养工程,选择有能力、懂技术的社员把他们作为目标大户进行培育,并努力使之发展成为产业的核心力量。

5、坚持用优惠扶持措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合作社的根本使命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因此,合作社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促进农增收”这一主题开展。合作社在保障基本盈利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惠农便民富农措施,统筹推进农民增收,使社员、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拉近了合作社与群众关系。比如合作社采取了手工红薯粉条最低市场保护价收购和就近定点收购,保护群众群众利益,方便群众买卖。又比如从江苏徐州中国甘薯研究中心引进徐薯22-

2、徐薯508等5个良种红薯品种1.5万公斤在全乡进行推广,并在全乡范围内以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向群众供应优质良种红薯苗子。

二、当前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合作社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障碍和困难,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难题和因素。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合作社由于基础条件不足,大部分决策是靠独自摸索、自我历练的方式和经验做出来的。加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指导,因此导致合作社发展目标不明确,主次不清晰,先后不协调。合作社首先要抓好产业基地建设,统筹推进内部建设,更重要的是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但是合作社存在盲目扩大,照搬照抄,一拥而上、大铺摊子的问题,工作缺乏目标性,没有主攻点,该抓的没有抓好,不擅长的揽的过多,发展的包袱很重。

(二)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合作社为手工红薯粉条注册了“大山农绿”的商标,但没有打造出品牌,手工红薯粉条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还较低;虽为产品开发了10个系列特色包装,非常吸引眼球,但是国家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QS)还没有获得,产品无法打入超市上架销售;发展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缺乏创新,不敢打破常规,迎接挑战;联合合作意识不强,缺乏与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合作,在市场竞争中势单力薄。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强,市场地位很不稳定。

(三)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主要是靠本地手工红薯粉条制做销售能人带头、红薯栽植大户支撑而白手起家,经济实力弱小。虽然在启动建设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运作过程中经常因资金问题捉襟见肘,特别是在扩大规模,加快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合作社社员参股少,股金缴纳少,合作社自身积累不足,政府又缺乏长效资金支持机制,造成运转资金严重短缺,致使合作社在扩大规模、推广新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四)经营管理人才极端匮乏。当前,合作社经营管理基本上依靠的是带头建社的能人和大户负责,他们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决策靠经验,管理靠感情,行动靠金钱刺激。管理方法粗糙,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水平较低,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在合作社几乎看不到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五)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一是合作社虽然按照《合作社法》建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方治理结构,但是受管理者和群众的意识、能力等因素影响,这些机构大多没有发挥好应有作用,仅就一些日常工作会议都达不到法定人数而无法召开。二是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人员考勤等等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执行也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合作社基本的管理设施设备配备不足,缺乏现代办公理念和现代管理设施设备,办公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

(六)与政府关系不顺。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但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导致了合作社发展建设、经营管理受到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甚至出现包办现象,而且在个别工作方面存在政府不推合作社不动,政府不指示合作社不知道干啥的惯性思维现象,合作社成了政府襁褓中长不大的婴儿。另一方面随着合作社逐渐发展,合作社在一些问题上又表现出了期望摆脱政府引导和监督的倾向,过于强调和强化独立自我发展,造成未来可能与农村改革发展方向出现偏差,服务群众功能弱化,产品安全监管失控,甚至引发矛盾纠纷等诸多隐患,影响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七)与社员和农民群众关系不密切。一是宣传不够,群众对合作社不了解,对合作社的性质、目标、作用缺乏认同。二是利益关系不清晰,社员看不到自己与合作社的利益关联性,因此与合作社关系不紧密,对合作社建设缺乏感情。三是合作社社员大会等机构没有发挥作用,社员表达意见、参与决策和经营管理的渠道不通,没有“主人翁”感,缺乏责任心,合作社的发展得不到他们的热切关心和全力支持。

三、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合作社建设。

(一)抓住机遇,把握关键,切实用好用活政策措施推进合作社建设。

首先,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为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体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这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政策机遇和力量。

其次,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启动实施,身处“关天经济区”中的洛南县王岭乡更是迎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优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偏远贫困地区的合作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即将迎来密集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和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我们必须要盯紧、看准、抓牢,决不能错失良机。

(二)科学规划,加强合作,不断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1、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我们贫困地区的合作社要发展壮大起来,一定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经济水平、市场建设等实际情况,分地域、分产业、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放远眼光,跳出本地发展圈子,面向全国市场规划发展。制定规划时要坚持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规划时要突出优势、明确目标、抓住核心,以增强合作社实力为出发点。

2、要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合作社要树立“合作共赢”观念,形成“要与龙头企业合作、要与大型企业合作”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公司+合作社+ 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 +农户”的运行模式,同时还可以创造出独具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努力促进合作社由做农业上游产业开发转变为上游、下游一体化发展。逐步把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依法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合作共赢、风险共担,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要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我们贫困山区的合作社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既要加快发展步伐,又要提升发展质量,要把追求规模与改进技术、商标管理和建设品牌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实施。特别是要努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国家产品质量安全认证(QS),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三)加大支持,强化落实,建立支持合作社发展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

1、建议政府财政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资金稳步增长机制。通过持久提供项目资金支持,推动合作社加强品牌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

2、开辟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供给。一是争取和用好用实国家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性财政资金,项目资金。二是加强信贷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合作社要积极争取政府金融部门支持合作社联合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贷款发放力度,扩大贫困地区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另一方面国家金融、银行机构要优先将小额贷款等信贷产品安排合作社社员,支持社员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改进技术。三是加大动员和吸引社员入股的力度。社员股金是合作社资金体系的基础,是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动员社员入股,采取小户集中捆绑的方式共同入股;实施好按股分红制度,吸引大户入股,提高每股股金份额,增加社员股金总量。四是加强社企合作。一方面合作社加强与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合作,把一些不擅长的项目和生产过程转移企业,由企业投资发展;另一方面吸引和争取企业投资解决合作社发展的困难问题。五是争取社会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无偿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扶贫开发机构、公益事业机构、慈善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培训,吸引人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管理机制。

1、加强培训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是政府要把合作社的理事、理事长,监事、监事长等合作社的领导成员们纳入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体系中,有序推进合作社的领办人、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同时加强与涉农高校联系,组织合作社的管理者接收理论化的培训。另一方面合作社也要制定学习和培训计划,对合作社社员、大户以及非社员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努力让他们也能够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来,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为培养后备管理人才打好基础。

2、采取多种办法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一是合作社可以积极与涉农的高校联系,参加高校招聘会,招聘一些懂技术、有知识、会管理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经营管理队伍中来。二是采取合作社提供岗位,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规划和引导的方式,安排一些返回故乡但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合作社建设发展中来。三是建议国家定期组织安排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支农支社,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与此同时,合作社也要努力与科研院校专家、相关技术单位建立良好关系,随时就建设和发展上遇到的问题予以请教。

3、切实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使用。一是合作社要为招聘、支农服务等方式吸引来的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分配实在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全力施展拳脚。二是要建立切合实际的工资、生活补贴制度,尽力筹措资金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解决工资问题,免除后顾之忧。三是合作社上下一定要努力形成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宽容人才的氛围,特别是合作社的创始人、社员带头人、产业大户等,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全心全意支持新管理者的工作。

(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不断提升合作社内部管理水平。

1、要大力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利益分配等相关制度,细化量化管理目标和行为,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定期进行社务、财务公开,接收成员监督。促使合作社内部管理程序化、规范化。

2、要加强制度执行监管。一个好的制度,执行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执行最有力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合作社的决策过程要置于社员的监督之下,管理者之间要互相监督。另一方面合作社社员大会、监事会一定要大胆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映并督促纠正。同时还要发动广大社员和群众监督合作社管理。

3、要加强内部管理设施设备建设。要在合作社内部推行现代化的办公模式,特别是配好电脑、宽带等现代办公设备,接通互联网,实现管理经营自动化、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准确定位,理清关系,与政府建立合理顺畅的关系。

1、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监督作用。一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引导安排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扶持措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项目建设,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农业扶持资金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和典型示范作用,三是政府要逐步淡化行政扶持的角色,坚持扶持不干预,指导不包办。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促其规范发展。四是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在在标准化生产、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强监管力度,努力保证初步发展起来的合作社不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影响可持续发展。

2、坚持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独立经营管理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业龙头企业“做”不了的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组织生产、开展服务等问题。因此,合作社一要始终坚持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坚持农村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始终沿着党和政府确定的农村改革发展方向前进。二是要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自己运行,自我发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实现合作社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三是合作社要虚心依法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对产品和财务的监管。

(七)把握关键,突出主体,促进合作社与社员群众良性互动。

1、明确利益关系,增强社员“主人翁”感。合作社是社员发家致富的平台,社员是合作社的主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就是谁能受益的问题。合作社一是要建立符合民意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始终把广大社员摆在受益者的位置。二是在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时,要优先照顾社员或是向社员倾斜,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合作社是真正能够促进自己富裕的好平台和好途径。三是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要保障社员利益诉求渠道通畅,特别是发挥好社员大会作用,同时针对损害社员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和制止。

2、尊重群众意见,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群众是合作社社员的发展对象,有一些甚至是潜在的合作社管理人才。要充分尊重他们,动员他们,给他们以帮助。一是要建立非社员群众意见表达机制,认真倾听群众有关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建议,并使他们的意见建议能够转化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工作措施。二是要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合作社要扩大规模、推广新技术、进行品牌建设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面对群众有时候的指责和阻挠,合作社一定要带着宽容、理解、耐心、诚心去做工作。三是加大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合作社的发展进程、建设过程,从而理解并支持合作社发展。

篇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的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们在通过对姜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伴生着一些问题,凸显出工商部门的监管盲区。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的虚假问题。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很小,有的则纯粹就是家庭作坊式的,这种以家人为成员,实质上是家庭经营的种养殖户,并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条件,属于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其目的是为了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是虚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显示,这类虚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数不少,占总数的近30%,它们的存在,扰乱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不和谐因素。

从事重热点行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律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涉及的重热点行业主要为食品经营和农资经营。姜堰市6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际从事食品经营和农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18户,占总数的35.73%。我们在调查中发现,218户从事食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在设立时按规定领取了相关许可证外,没有1户能够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台帐,食品安全和农资质量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范围经营的问题。根据《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成员销售农资的,可以不办理营业执照”。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向成员以外的农民销售农资。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性,特别是农药的销售涉及前置许可,这种向成员以外的农民销售农资的行为实质上已构成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所指的无照经营行为。

二、大胆探索,强化监管,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并没有明确赋予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检验和日常监管职能,再加上不少工商干部认识偏差,认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讲服务和扶持,不能讲监管,从而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监管的盲区,工商部门陷入只登记不监管的“尴尬”地位。

那么,工商部门应该如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监管呢?我们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是对一般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类似于企业检验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无须申报检验,工商部门无法通过年检对其实施监管,我们认为应当建立起一种类似于检验的定期检查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每年至少1次的定期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实地检查,也可以是书面检查。检查的重点除看合作社是否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26条至28条所列的7项违法行为外,还应包括合作社经营是否正常、盈利亏损情况、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各个方面。通过定期检查,规范合作社经营行为,收集合作社发展的一手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是对从事食品、农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重点行业进行特殊监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重点行业主要是食品经营和农资经营两种。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属于这两个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根据这两个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自律制度,工商部门对涉及这两个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按照省局《经济户口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特殊监管,除了每年的定期检查外,还应当实施不少于1次的实地检查,检查的项目、要求参照省局对食品经营者、农资经营者检查的规定。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下一篇:杨外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