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2024-04-25

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精选9篇)

篇1: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某校八(1)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某校八

(一)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班主任,派一名学生骑车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两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核心任务第七期)

篇2: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当前, 我国已提出“科技兴农”的口号, 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职业教育。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涉农专业的学生, 将实现免费就读”的优惠政策。但是, 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偏差, 教学设施落后, 实践教学手段匮乏, 导致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面临素质差, 就业难、招生难的困境。

一、凭借教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新的课程纲要提出中职涉农专业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01年以来, 中职涉农专业的专业教材在叙述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作了很大的改进, 这些新教材有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应注意如下方面:

1. 教学过程中应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具体要求

引导观察要有顺序, 指导实验要有步骤, 否则就有可能使观察和实验流于形式。教师提出的观察实验要求应具体明确, 让学生明白先看什么, 然后看什么, 重点看什么, 如何操作, 并设计好需要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实验。

2. 教学过程中精心选取观察和实验的实物材料, 这也是备课阶段的重要工作

上好观察课的关键是精心准备实物材料。理想的观察材料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 还要有内在的联系和典型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观察课的质量。如教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 教师应在课前尽可能多地选取观察材料, 如:保护色, 可选用蝗虫、蝈蝈等;警戒色, 可选择瓢虫、蜂类等一些周围常见的动物。同时, 也准备一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材料,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 从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去总结,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目的的培养。

3.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深入实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如《生态学》中“环境保护”一节通过调查当地的生物种类、环境污染, 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参观环保单位的历史资料, 总结人类、自然的相互关系, 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关系, 就如何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将每个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印成专辑, 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

二、开展农业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

“未来的人才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造精神, 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等”。结合涉农专业课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特别是动手实验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科技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结合课堂教学, 补充具有乡土特点的内容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一些实用技术

如针对本地的经济特点, 给学生补充介绍“肉鸡的饲养”“甲鱼的增养技术”“烟叶的生产技术”“黄花梨的种植”“毛竹的高效抚育”等,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同时, 介绍部分当前农业的高效产业, 龙头经济“花卉的集约经营”“插花的保鲜”“畜禽产品的深加工”等。

2. 与当地经济体制相结合, 面向广阔的社会, 与种养专业户、

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推广单位, 广泛开展共建活动, 以便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 请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讲解、示范, 进行技术指导, 向他们学习动物的饲养管理、植物的栽培技术以及具体的插花、嫁接、扦插等技术, 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 深入自然保护区, 参观防护林带, 捕捉昆虫;开展植被、土壤、母岩、水文、生态等因子的调查;参观访问当地环境监测站等。了解环境保护的检测仪器;调查农田或果园中所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种类、数量;调查当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的开展情况;走访工厂对于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处理情况;走上街头观察记录噪声测定仪器所显示的噪音数值。结合教材内容, 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的科技意识。

3. 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

(1) 建立“生物园”。根据各校的条件, 建立“一校一地”或“一校多角”, 上述活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既发挥生物园的教学功能, 又具有科学实验的内容。可以种花、养草或饲养动物, 并进行学名标注, 种类应尽量丰富, 切忌单一。其中的花、木、草等可以作为实验的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分类、花草的栽培、修剪、病虫防治等, 从中获取的知识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2) 建立“桩景园”。我市山区、农村野外素材分布极为广泛, 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植物种类分布进行统计调查, 选择离村落较远的小山坡, 或人少的溪谷边, 挖掘那些怪异树桩, 或经人采集、虫蛀、根茎外凸的素材, 经过精心的培育、上盆、制作、造型, 完成学生作品。完成作品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劳动实践的体验, 同时赋予了学生极大的成就感。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寻找、挖掘树桩的同时, 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防范、环境保护等问题。

(3) 建立“示范园”。根据学校自身的环境条件建立“生态示范园”, 遵循生态循环规律, 种养结合, 选择成本低、投资少、适应能力强的物种, 如“鸡粪—蚯蚓—养鸡—粪便—种植蔬菜—菜叶养殖蚯蚓”模式。示范园建设规模切忌庞大, 能够做到示范作用就行。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多操作, 并做好观察记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学生提出建设性方案, 改进措施。

农业科技实践活动能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特别是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今天将起到促进转变的作用。学校通过农业科技活动的教育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篇3: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2008年,现在的小学生正是关注奥运会的生力军,所以要让他们关注奥运、了解奥运,力争为奥运做贡献。借助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结合有关申办奥运会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以“2008 ,和你去北京看奥运”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能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2.能够根据几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及其作用,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结果去表达交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对统计图表的简单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要求

在“2008 ,和你去北京看奥运”的主题下,向学生提出问题,“北京要举办成一届最成功的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北京是否有能力举办第一流的奥运会?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分组学习,按各自分工先自行上网筛选和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处理;然后各小组将统计图表汇总,通过小组团结协作,对统计图表进行修改、加工、分析,形成初步的调查报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补充正确的观点;最后各小组将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从而对北京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做出预测。

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播放“北京申奥”的宣传片和萨马兰奇宣布申奥结果场面的录像片,激发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向往。

二、数据分析

1.回顾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运动健儿取得的骄人成绩。

2.出示我国从第23届至第28届奥运会中奖牌统计表。根据表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课件出示第28届奥运会各国的奖牌榜,同时复习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三、提出研究的主题

北京在申办大会上向全世界承诺,“北京要举办成一届最成功的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四、收集处理信息

1.让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利用统计知识对北京奥运会的各项技术指标(交通、环保、住宿、财政、场馆等)在互联网上进行调查。

2.搜集信息后,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分析、整理数据,将数据存入电子表格并且根据需要选择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学生通过分析,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

3.各小组将每个学生的统计图表汇总,通过浏览、分析、讨论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4.小组全体成员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研究与讨论。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认识,并补充正确的观点。

5.各小组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后,再根据收集到的新信息,完善调查报告。

五、展示与交流

各小组将统计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对各组统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发表看法,并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对数据做出别具一格的解释。

六、活动总结

请学生谈一谈这次活动的体会与收获,同时评选出有创意的小组,颁发奥运之星。

七、活动预测

各个小组通过上网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最终得出了一条结论:“北京,有能力并且一定能办成一届最成功的奥运会!”

篇4: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一、“聆听”———以“我”之心

“聆听”是音乐实践活动最基础的一环, 胎儿在母体内就能聆听、感受音乐。中学生的聆听虽带有更多理性色彩, 但在理性的理解中又必须带有感性的共情与共鸣。就拿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来说, 一首音乐剧选曲《回忆》如泣如诉, 展现了主人公“魅力猫”孤寂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一定要抓住“猫”的内心就是人的内、就是“我”的内心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让他们与主人公产生共情与共鸣, 从而结合作品风格、技法等要素挖掘作品深层次的美与内涵, 让学生知道不管校外遇到什么音乐作品, 只要以“我”之心去聆听、去感悟、去分析, 就能听懂并甄别出作品的好坏与雅俗。

二、“演唱”———须建立自信

“演唱”是音乐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害怕又想唱”是变声期学生对歌唱任务怀有的普遍心态。此时, 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课堂教学任务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找出真正适合他们学习的歌曲或片段才是关键。对于变声期青少年来说, 多听、少唱且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轻声歌唱才是最有效、最符合生理状况的学习途径。多则七八分钟, 少则四五分钟, 教师每堂课应安排一定时间指导学生练习歌唱的呼吸、发声技巧, 通过讲道理、提要求, 使他们逐渐养成每天适当练习歌唱基本功的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能胜任许多歌曲的演唱, 歌唱自信心由此建立, 心态也随之阳光起来, 不时跃跃欲试参加一些校内外歌唱比赛。

三、“探究”———激发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拿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来说, 其教学最大目标是让学生喜爱并且主动探究音乐剧相关文化。作为教师, 第一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丰富多彩、精心剪辑的课件比播放全剧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剧的新鲜感、好奇心和喜爱之情, 一旦浓厚的兴趣产生, 课后他们就会主动查资料、看视频, 听、唱音乐剧选曲, 主动去学习、探究音乐剧相关文化。对教师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抓住契机, 以一个相对吸引学生的点切入教学内容, 带动整个教学层面有序、活泼推进, 教师的语言应提纲挈领, 力求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 在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好每一部作品。

四、综合性艺术表演———校外是大舞台

广场大家唱、社区汇演……这些都是校外音乐实践活动广阔的舞台。从选歌到表演细节, 教师都能提出指导性意见: 表演作品不宜过大、过难, 具有青春气息、优美积极、学生完全能胜任的歌曲才是中学生表演的首选。学生可以先在班上找找“上台”的感觉, 在同学们的掌声与喝彩声中, 表演的学生容易找到自信、收获经验, 也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 全体学生通过互当观众、良性互动, 营造出积极学习、乐于表现的良好氛围。教师还可组织“拉拉队”, 亲自带孩子们去观看学生演出, 通过观摩和感受, 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校外音乐表演实践活动中去。

五、“音乐编创”———植根民间

“音乐编创”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高级形式, 其相对其他音乐实践形式具有更大难度和深度。简单的作曲来源于生活的口语化,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 具体教学中可先用念白的形式编创简单的乐句或歌谣, 比如“今天我很高兴啊”这样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投入感情、带着音乐节奏去念, 一遍两遍三遍, 把自己的高兴劲念出来, 念到顺情、顺心、顺口, 最后由念变成唱, 一个简单的乐句即编创成功了。音乐编创一定要走出校园, 在我们大凉山, 校外有丰富的音乐资源, 如彝族、藏族民间歌手表演的许多歌, 优美且蕴含着很多音乐创作技法, 教师可带学生去民间聆听民歌手的演唱并进行录音、分析, 学习、借鉴其编创技法。什么是“鱼咬尾”“换头合尾”“变奏”……从聆听作品到分析、讲解理论知识;由实践性的欣赏回归到创作技法研究, 这样才能保住学生学习音乐编创的兴趣并真正提高他们的编创技巧。

总之, 中学音乐教学既要利用好校内规范的教学资源, 更要充分利用校外丰富、多层次的教育资源; 教师即要指导学生校内音乐实践活动, 更要指导学生校外音乐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音乐的灵魂与内涵。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教师是参与者, 更是引导者; 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一定事必躬亲, 但必须给学生指明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其自学音乐的能力。音乐作为青少年抒发感情表达自我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在很多方面都极大地影响着新一代的成长,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中学生的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作好指导!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既要利用好校内规范的教学资源, 更要充分利用校外丰富、多层次的教育资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 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 尽最大努力指导学生进行校外音乐实践活动。

关键词:校外音乐实践活动,聆听,演唱,音乐编创

参考文献

篇5: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

我国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小太阳”可谓呵护备至,各方面的关爱无所不用其极。孩子上学以后,在最大限度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同时,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多少,在班内及年级位次如何。而对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走出家门、校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则基本不予考虑或很少考虑。学校则被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说到底是一个怕承担责任的问题。平心而论,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不说,万一二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校长、班主任、领队老师可是脱不了干系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只是从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不出胸有大志、勇于担当、洞察社会、德才兼备、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批人才,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会有美好的未来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吗?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不断经受暴风雨洗礼的松柏,才能屹立于峻峰之巅。人类社会和自然造化之间是相通的,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必须经风雨、见世面的,是必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成长的。而且,这个过程从中学时代就必须开始。

因此,广大家长必须转变观念、为孩子的长远和未来着想。读一读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吧,如果赵太后不同意送宝贝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救赵,并为长安君赢得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那么,“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个两千年前的故事值得现代社会中的广大家长深思和借鉴。我们不但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社会各领域,了解社会,体察民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磨炼自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们的学校要坚决从“怕”字当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为国育才,舍我其谁”的气概和责任感,按照主管部门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积极稳妥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要确保学生安全,也要注重实际效果,切不可图形式、走过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有收获、有体会、有感悟,不断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双丰收。

篇6: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分体现肯定性、激励性,使语言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鼓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可以延迟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公正评价的同时,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应用,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拒绝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表扬性语言的度,防止教师过度的激励性评价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产生低估,使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心中贬值,使学生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价要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正确把握学生自尊心形成的独效性,适当的应用对比性评价。在给予优秀学生高度评价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向优秀学生看齐的意识,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另外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本身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求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行评价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生间互评。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人手,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能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性格、品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善于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评价学生,不能要求学生都十全十美,那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深刻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评价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有言语、数理智力这两种智力以外,还有其他几种智力,即: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单一评价是不客观的。正如传统的考试、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潜力和表现没有什么预测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对待每名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相对适应的方法,旨在承认差异,相信每个学生独特的智慧和潜能。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是评价能否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

3.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突出发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与评价目标。评价的效果要能产生情感的互动,评价的内容要儿童化、理想化,应努力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今的评价方法很多,按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参照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还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必须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见真知,所以要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评价的手段调节和完善实践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人文价值结果,实现情感、态度的重塑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最终结果,要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绩效的目标,使学生本身建立起“自我剖析系统”。

无论何种评价都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应该淡化学生发展过程终止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它也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道德取向的形成。发展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要熟悉和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孩子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要蹲下来观察学生,要把语言说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去。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要拓宽到对学生的情感和日常行为评价的领域,对学生的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科学指正。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者的目标。敏锐的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实践创新的生活中去,是每一位教者的着眼点。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而积极的、友好的、客观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在活动中大胆实践,勇敢创新,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差异性,重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突出“评价的鼓励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活动中的态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有创新表现,而不要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具体应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袋评价、设计工具评价几方面入手。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操作如何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他们又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们活泼、天真、有思想,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在自评、互评或对小组进行的评价中,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观。恰当地使用这些评价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生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果、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有着自己的观点,或欣赏,或失落,或信心十足,或有点不如意,这些都会以自评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句简短的话语,一句鞭策性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的自评不相同,一个人不同时刻、不同活动的自评也不相同,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学生自评时,应侧重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重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情感撞击,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是自评中的一句肯定性的话语、一句激励性的言语,为自己树立了再次实践的勇气,指导学生再实践,再创新。

第二,学生互评。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还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从而解决了问题。在次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友好的、客观的学生互评正是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实践的喜悦,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突破提供了动力。学生互评时,要积极地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如实的、友善的评价:“你真棒!你的观察能力可真强!”“你设计服装真新潮,色彩鲜明,我很喜欢。”“××最棒,他做事执着,有耐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地方口音太重,今后要注意改正。”要让学生积极评价,乐于评价,乐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可在评价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挑战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能综合所学知识,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学生对小组的评价。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学、互教、互帮的过程。因此小组同学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实践能力、有没有创新精神,成了学生对小组评价的着眼点。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的态度、动脑筋的程度、合作性、知识性、技能性几方面对小组同学进行整体评价。强调综合性的评价,提倡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为自己所在小集体的成功感到喜悦、为小集体的不足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评价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以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说,这也是一次情感沟通的升华,可有效地指导了今后的实践创新。

2.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教师评价应强调“两个侧重”

第一,侧重观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动态地变化和发展着,而教师就应该随着这种动态变化适时地进行评价,这种适时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影响很大。在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愉快地、积极地、有创意地去完成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及时的,关注性极强的评价。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侧重观察,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意发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意捕捉学生的创新举措,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他们一起品位成长的快乐。

第二,侧重语言的艺术性,激励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碰撞的过程。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这是肯定,是点拔,是启发,是鼓励……他激励着学生的创造、发展、创新、可见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其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美妙的、坦诚的、富有激励性的,如春风化雨一般细致入微,如动听的琴声一般扣人心弦。这样的语言,可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建立在持久的、朋友式的家长评价

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除来自于学校、社会外,还来自于家庭,学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因此,家长评价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评价应是持久的,因为长期的观察可以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评价,可对孩子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这种评价形式应是朋友式评价,因为孩子们更喜欢与家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提倡互相关心、平等互爱和坦诚沟通,不喜欢封建的“家长式的管理”。有了亲情做基础,再用友情去浇灌、去沟通,这样的家庭才是最融洽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亲和力”的,这样的评价也才是最有指导性的。

4. 设计工具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评价工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设计的。都是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倡导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如:活动成果的展示材料、应用资料的展示材料、自我反思的展示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过程。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这对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激励,一个促进。从而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探索,热爱实践,热爱创新,愿为自己的档案袋中装入更加璀璨的一页。这实现了档案袋评价的指导性。但我们更提倡学生独立动手设计评价工具。因为设计工具本身就是动手实践,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实践中创新的一种表现,评价中所使用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起到了促进、指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的评价都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为目的的。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无论是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的确立,乃至整个活动的过程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的意识及开放性的思维,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估的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似乎学生在“动”而实际上从活动的设计,每个过程的进行都是老师在“导”,如何引导、指导、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教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是心中有数的。

学“方法”重“体验”。转变落后的评价理念,不再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满足学生积极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采用的是教育性学生评价模式,既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学生评价,强化了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验收“成果”时要融入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展示、实物展示”,诸如:图文并茂的展板,多媒体演示,网页以及小创造、小制作等物品。而当我们验收实践活动的成果时远不止这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我们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在评价孩子的实践活动成果时,要更新观念,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孩子作品中所渗透的个性化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星光。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时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心理需要,如“实际操作”、“制作科技作品”、“开展小发明”、“科学调查”、“组织考察”、“撰写科学论文”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又以某一具体的细小实验,“一个小作品”或“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中观察、发现、比较、评估、欣赏,在肯定中去欣赏,在评估中提出建议,创新意识往往随着实践的过程产生突破旧的习惯思维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进了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验收成果时融入欣赏,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第二,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反思。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互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的自主性,使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在展示“实践成果”时,会对自己的所得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精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我们在评价时积极鼓励,肯定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反思。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实践活动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活动所得和评价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表露感情,表述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教师在评价中也应及时反思,即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要以不同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既激励创新动机和情感,又要防止学生自我陶醉和盲目乐观。教师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的反思,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又从未来社会需要发展出发,评价学生不求全责备,简单套用标准,而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天赋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如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进步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活动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凭借反馈反思,挖掘新的课程资源。评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它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三者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每一次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中的得失,教师则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并依据反馈信息,恰当地规划未来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在不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主题与挖掘新的资源,而且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难以预设的问题,将会形成更多的探索的空间,这样无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与时空更加广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生成性,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成效。

第二,全方位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考试转、只以分数定成败的局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重大挑战。同样的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上课,前一节的教师还在为学生不举手发言而发愁,而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却争先恐后地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只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能够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评价也不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提供一个专题让学生研究,专题涉及的知识广泛,学生围绕专题搜索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性的研究和团队式的成果汇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会积极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加上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及教师的、家长的、社会上的评价,使学生有效的发现和发展潜能,自然使教学实效显著。

2.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综合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表达和交流,它能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而综合性的评价从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从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只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而这些更激励学生将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内在整合,涉足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必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和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其他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注重主体性人格的张扬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要把评价作为学生感受成功、烦恼和挫折的主要参照物,要充分的认识到积极的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光富,李森,金玉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01.

篇7: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71-02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们持续多年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下乡队伍,直接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比如河北医科大学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为乡亲们送医送药,免费为乡亲们检查身体,宣传医学保健知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平山县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音乐系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深入到农村为群众义务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知识技能优势,深入到农村乡镇、田间地头乃至农民用户家中,广泛开展了支教扫盲、文艺下乡、图书站建设、企业咨询会诊、卫生常识普及等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了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学生通过以上这些贴近群众的社会活动,体察民情,了解社会,既锻炼了自身能力,又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近几年来也取到了卓有成就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学生自身,活动本身、组织管理以及外界影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明确、务实的目标

对于为什么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同学的回答较为理性,概括起来,主要有: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竭尽所能为社会做贡献;调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在社会的大课堂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如果上述的这些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思想觉悟”,那么另一些同学的答案就更为“实际”: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常常被用人单位看作是招聘的条件之一;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专业课的成绩可以计入学分外,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同样纳入了学分评估体系;对于有些学生干部来说,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频繁亮相,与教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是他们的目标,其一举一动为将来参加竞选增加了筹码……虽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评价哪些目的是崇高的,哪些是庸俗的,但是大学生自身参与性存在目的不明确的问题,跟风、盲目的确不在少数。

2.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然而,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较为被动,一般是学校、班级安排什么任务就按照要求完成即可,很难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他们很难会自己主动地去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开展这个活动?自己怎样才能去参加?等等。

3.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热情不足、马虎应付

社会实践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年学生对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所减退。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主动参加的同学不多,有的同学宁愿把时间耗在电脑上也不愿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同学觉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一点意义都没有,不愿意参加。

脚步不够踏实,心浮气躁,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真正沉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写几个字,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旅游;与其说是搞调研,不如说是凑热闹。他们这样的态度,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也给他人留下极差的印象。

(二)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

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侧重“精英”培养,点面结合不紧

目前,部分高校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开展的“精英实践”,只把实践机会集中在一部分骨干学生身上,忽视了最为广大的普通同学的实践要求,在本质上是忽视了普通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在现状上是重点轻面,重个别小分队的实践,忽视了广大普通同学的实践愿望,重短期效应、轻长期效应;在未来发展层面上是“精英实践”的育人作用不能满足社会对青年大学生人才质量的普通要求。

2.“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笼统、活动内容单一

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视开头忽视收尾工作,注重对外宣传而忽略社会实践要达到的目的和实际要取得效果。由于一些高校把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执行,未能真正意识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载体的真正意义,因此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工作方式——活动设计规划笼统,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实践内容不够丰富,活动实践流于形式。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转化艰难,缺乏时效性

每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应事先把细节工作做好,而不应随心所欲。为什么要搞社会实践?它的意义何在?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社会实践以什么形式搞?怎么搞?什么时间搞?每门课针对哪些问题进行?由谁负责去落实?回来后怎么做?许多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事先都没有明确的计划安排,这就使有些事情做起来相互推诿,落不到实处,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不科学

许多高校并未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不规范,绩效评定机制不规范,不具备实际操作性,没有形成有序的工作规划,因而其实际工作还处于一种零散、自发的阶段。

2.活动经费不足,后勤保障不力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经费的投入做保障。许多高校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一件费力花钱不讨好的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由于认识不到位及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一些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纵然有,也是微乎其微,所以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时,往往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社会弄一点、学校拨一点、系里掏一点、学生出一点”,其中学生出大部分,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对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一)从国家的角度看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各大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提供一定的财务支持;地方政府、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地配合和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也为农村的改革与谋求发展吹了新风,让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文化和学术以新颖的形式送下乡,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从社会的角度看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因此,社会应该多关注,多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更好地宣传,让人们都可以知道有这样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锻炼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从学校的角度看

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让同学们利用专业知识,发扬爱国热情,积极为社会、人民服务,让同学们全方位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锻炼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当代大学生。

(四)从个人的角度看

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积累经验,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当代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国家与民族奉献自己的才智与精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创造自己的辉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参考文献:

[1]江潭瑜.学习·实践·认知[M].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8:某校八班学生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一、自主选择参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 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 积极开展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 不是取决于教师能够做些什么, 而取决于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如“塑料袋与环保”这一主题的确定, 完全来自学生的生活。有一次, 班上开展了制作“水果拼盘”的活动, 学生都拿塑料袋装水果, 活动结束时, 垃圾桶里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塑料袋。这时有几个学生问我:“老师, 塑料袋的危害大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塑料袋的危害、环境保护的重要。于是我对学生说:“既然你们想知道塑料袋的危害, 那下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定为———塑料袋与环保吧。”在接下来的选择子课题、制订活动计划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自由组合分组。教师以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 指导学生活动步骤要合理、有序, 分工要明确, 让每个学生都有职责。这样的环节,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进行调查采访,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窄, 眼界限于书本, 限于教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入社区, 走向社会, 走进一个开放的时空, 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开展“低碳生活”这一活动时, 调查小队研究的课题是低碳生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生参考网络资料, 自行设计了低碳生活调查问卷, 利用放学时间和双休日, 去街头、小区进行社会调查, 并向被调查人宣讲低碳生活的概念。调查结束后, 学生对问卷进行了整理、统计, 发现大家虽然很认可低碳生活, 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并不多。如餐巾纸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于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低碳小手帕, 动员同学们重拾“小手帕”, 争做“低碳小达人”。绿色环保小队研究的课题是“低碳交通, 绿色出行”。在活动中, 学生采访了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的陆经理四个问题: (1) 常熟市公共自行车从哪天开始试运行? (2) 常熟市公共自行车从哪天开始正式运营? (3) 到目前为止, 累计申请办卡人数约有多少人?累计借还车人次有多少? (4) 自行车出行有哪些好处?常熟市公共自行车的理念, 实现的目标是什么?通过采访, 学生知道了常熟市公共自行车从2011年5月1日正式运营至10月, 网点总数已达151个, 自行车投放3000辆, 办理借车卡约有87000张, 借还车70万余次, 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对于推进常熟市交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这次调查采访活动, 学生受到了教育, 真正懂得了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真正地走出了课堂, 走进了社会, 去亲自体验生活, 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其实践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三、直接参与社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 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 亲身经历实践过程, 体验实践活动。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在“塑料袋与环保”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组成宣传小组去菜市场、大润发超市进行活动, 向市民发出“为了明天更美好, 少用一只塑料袋”的倡议;组织参与活动的家长及市民参与签名支持倡议活动;支持使用菜篮子、布袋及可降解环保袋。这样的活动使这些马上要小学毕业的学生前所未有地、最近距离地走进了社会、贴近了社会,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的热情, 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整个活动考察下来, 发现一开始学生之间的各方面能力差距比较大, 但经过锻炼,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社会协作能力等都有了提高。如有的学生在采访时显得非常自然, 俨然是个小记者;可有的学生紧张得说话都结巴了, 手心里直冒汗, 甚至手都在颤抖, 但几次锻炼下来, 也能滔滔不绝了。还有在大润发超市请市民参与签名支持倡议活动时, 有的学生很大方主动地与市民述说我们活动的目的、意义, 而有的学生一开始很害羞, 不知所措, 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 也鼓起勇气。当获得一次成功后, 他们也信心十足, 主动地走向市民。可见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 参与社区实际活动, 融入生活, 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9:构建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激活内驱,让需要成为活动支点

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其有否参与活动的内在需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家楣教授在《学习的苦乐观新论》中指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本无预定的苦乐属性,孰苦孰乐具有动态特点。当学习满足学生需要时便有乐的体验,当学习不满足学生需要时则有苦的体验。能否使学生乐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引导。其实质是设法使学生之所学能满足其所需。”由此可见。构建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行为的着力点应放在“通过自己精心预设并智慧实施的组织引导,有效引发、积极回应并最终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上。就笔者拙见。以下四点是较为有效的策略切口。

1妙趣横生的开题陈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活动内容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参加相应的学习活动。因此,如何“开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上虞市盖北镇中心小学会在每学期初,以全校或者年级为单位,采用“开题陈述会”的形式,让相关的指导老师依次登台,以谈话叙述、图片展示、音像激趣、表演演示等独特的方式,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本学期确定的课题内容、意义、实施途径以及实施效果向学生们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本学期本年级的每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实施途径,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的机会,使每一个课题内容都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这样,在妙趣横生的开题陈述中学生的活动热情被点燃,活动需要被唤起,学生投入活动的内驱力得到了有效扩张。

2意味深长的情境策动

开题时,教师以情感感人、充满激情的语言导人活动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波澜。

在《走近2008北京奥运》这一活动中,一位老师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吗?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BEIJTNG时,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多少年的梦想在那一瞬间实现,多少中国人陶醉在这美妙的一刻,多少中国人为了这一刻苦苦等待,一个世纪的梦想,将在2008年实现了。”当时,教室里多少双眼睛里透射出光彩,有惊讶,有期盼,有喜悦;一张张小脸上显露着求知的欲望;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来。可见,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必要先动情,以情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努力创造“我要探究”、“我想参与”的活动气氛。

另一方面,情境的创设也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探究欲望。

在《汽车与生活》的开题指导课中,一位老师首先出示课件,请学生观看“精美的各类汽车图片”、“汽车的发展历史”、“汽车的广告”以及“车祸、尾气排放、排长队加汽油”等场面。在这些精美的画面前,合着时而欢快、时而低沉凄迷的乐曲,学生的活动兴趣被激发出来,大家想探究的小问题也“喷涌而出”。

由此可见。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一个用艳丽夺目的彩图或音像制造的美妙的情境不仅能感染学生,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更能调动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有效引发后继探究的强烈期待。

3扣人心弦的疑问悬念

打破常规,在活动中布疑设障,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动机,促使学生“追本求源”,以满足学生们认知的需要。

在开展《中秋习俗知多少》活动前,一位老师先故作神秘:“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话音刚落,就见到好几个男生伸长脖子等着老师,要求老师快说。“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从而引出“月亮”与中秋。老师顺势谈话引入: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就要到了。大家知道是什么节吗?·对了,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月饼、赏明月、叙亲情、享欢乐。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哪些方式庆祝呢?一下子,同学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主题,组成了一个“中秋习俗知多少”的主题活动。

一位老师在《戏曲脸谱》活动设计中,先让学生观赏一些自己收集到的戏曲脸谱的小艺术品,然后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但大多猜得不对。于是,老师组织学生欣赏《中国戏曲京剧名家名段》VCD中的《卧龙吊孝》、《李逵探母》、《四郎探母》、《秦香莲》、《徐九经》等戏段,并从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戏曲脸谱有个初步的了解。欣赏活动过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处在一知半解的时候都有许多的问题:“老师,我知道诸葛亮很聪明,他有很多计谋,可是我不是很清楚。”“老师,李逵后来怎么样了?”“老师,包拯额头上为什么会有一个月亮?”……

一个个带有悬念的问题为后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盈关爱的激励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激励评价,特别是当众的口头激励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仅以作品来衡量,因此,口头激励评价尤为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评价信息,并以最及时、简便、艺术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例如:看到你的课题,我感到是一种开拓、一种创新。任何成功都要有不懈的努力。认真的感觉真好,老师欣赏认真的你和你认真的钻研。你的课题告诉我:你很认真,可要坚持噢!小小男子汉还会怕困难?真棒,你又进步了!课题研究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

……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通过一些特殊的体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教师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握握手的感激,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励,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置表,也无法记载,但对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尊重主体,让学生驰骋活动前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发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可以说,“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之一,“自

主”也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强烈心理要求,是综合实践活动运作的根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运作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自主”,让学生在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中培养自主精神。应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设计项目,自己组织研究,自己总结交流。通过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实现内心感悟。

本着相信儿童、依靠儿童、尊重儿童这一民主思想,盖北镇中心小学在开展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参与管理的全过程,活动计划自己订;日常管理自己搞;采摘销售自己干;经济账目自己记;专题研究自己做。小园丁们管理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校把农科技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概括为八个方面:自己的组织自己建;自己的基地自己管;自己的小队自己组;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研究自己做;自己的奖章自己争;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自己的阵地自己建。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的“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层意思。

1“自主”的“主”是“主人”

要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有时指导老师喜欢自作主张,替学生选择活动主题,认为自己选择的主题容易研究,好操作。殊不知,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因为学生不怕难做,而只会选他们爱做的。教师千万不要自己先吃了“奶酪”,然后再吐出来喂给学生,那样学生会深感乏味的,应当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喜欢的“奶酪”才对。

2“自主”的“主”是“主动”

指导老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努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有自己的打算和办法,有较强的时间概念和质量概念。

3“自主”的“主”是“主意”

如何设计活动,如何进行研究,都要让学生自己拿主意。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自主制定活动的方案;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自主选择研究的方式。

4“自主”的“主”是“主见”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主见。有时教师会从自身认识出发,给学生研究的主题一些建议或提出修改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进行与指导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要让学生喜欢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就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保护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自主选择权。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找准活动原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诚如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确,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承载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活动性课程,原本就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生活的缩写,生活就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点。

1亲近广阔的自然生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这个大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

2立足精彩的校园生活

学校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立足校园生活生成的主题,学生熟悉,资源多,研究坡度小,可操作性强,学生喜欢探究。

我们可以以“儿童游戏”为主题引领学生进行“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游戏的设计”、“儿童游戏展示”等探究与实践。因为“儿童游戏”这一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会相当高。

3关注多彩的社会生活

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往往蕴含在我们不经意的一些热点事件、偶发事件中。我们要善于从本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社会热点中挖掘主题,引导学生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比如,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成为很多学生谈论的话题。上虞市盖北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就和学生一起确定了“航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收集与航天相关的书刊、文本、图片、网页等信息资料,然后按学生兴趣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航天员与太空食品”、“未来的航天器”等小课题进行研究。

4融入温馨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家庭劳作、老人赡养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可以不断生成有特色的活动主题。

比如,每个家庭每天都要消费,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生成“消费”这一主题。学生通过“小鬼当家”、“一月消费知多少”、“家庭消费类型研究”、“如何合理消费”、“家庭开支记录”等小课题的研究,体验如何当家理财及家务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5认证五彩的个人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人,让他们既能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痛苦。也能创造生活的品位与乐趣。

比如,上虞市盖北镇中心小学针对许多学生不吃早饭,喜欢在校门前的小食品店里买零食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开展了《“我们的早餐”现状的调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活动形式,使学生懂得了吃早餐的必要性,调查组的同学向全校同学发出了倡议书,提出了建议。

上一篇:公司新年贺词2022年简短下一篇:议论文开头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