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07

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篇1: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淮安市郎颜小学成军

调查时间:2012年5月2日

调查地点:某校

调查对象:某校学生中的留守儿童

一、前言(背景与目的)

频繁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二、调查方法

个别访谈与集体交流,面对面的交流,数据真实可靠。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某校现有学生756人,其中有留守学生408人,占学生总数的53%。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作业不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差、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随公婆外公外婆生活的占79%,随父辈生活的占12.4%,随旁第亲属的占

7.7%,随其他生活的占了0.9%。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识字少或是小学文化水平的占77.6%。在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的情况方面,只有20%的能够每天或者经常辅导学生学习,有42%的辅导不了或不辅导学生学习。有20%的监护人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沟通,有28.7%的人从未与留守儿童谈心或没想过这个问题。在与学

校联系方面,有11.7%的监护人经常到校与老师交换意见;有42.3%的偶尔去,有43.4%的监护人从来没有去过,认为不关他的事。调查结果显示,63%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感觉孤单,但性格没变,43 %的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82%的留守儿童最担心父母安全,胜过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和生活中,80%的留守儿童是和朋友玩耍。在受到批评时,87%的留守儿童表示会承认错误。

四.结果与讨论

留守儿童因缺少亲人的管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如下:(1)、学习成绩方面: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一是学习自觉性型,这部分学生占到20-30%;二是任务趋动型,他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上是被动的,成绩一般,这部分学生占50%左右;三是懒惰型,长期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或无法完成作业占20%左右。这个比列比较稳定,说明小学阶段学生成绩受学生性格影响不大,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习惯的养成。

(2)、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儿童的心理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取向与价值取向。

(3)、心理方面: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留守儿童中,父母在外打工时间达到3-5年和5年以上的占到38%。父母回家的频率则较低,有36%的父母半年至一年回来一次,26%的父母则是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而孩子与父母主要通过电话联系,与父母打电话一周一次的为29.2%,一月一次的为16.4%,一年一次的有6%,不定时的46.2%,还有1.75%的孩子与父母没有联系过。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发现,有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

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4)、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不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的同学占很大比例;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

五、结论与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中的重大作用。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情况,学习情况,并通过对其了解,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指导。

2、社会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除了政府、学校外,其他部门,各界人士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关心,他们可以通过学校建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对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帮助,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知道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3、学校可开通心情热线,并配有心情聊天室,留守儿童可以和那里的老师进行交流,把自己的不快,自己的烦恼告诉他们,让他们一一为这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并承诺对他们的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他们放心地去,安心地回,让留守儿童没有任何包袱的去学习。学校还需要建设一个发泄室,当留守儿童内心亢奋,情绪不稳定时,可以去那里发泄,这样就可以让内心舒服些,情绪好后,就可以更好的去学习。

4、村级组织也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村组干部应对贫困的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看哪些地方需要帮助。另外,村组干部要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学习,让他们真正承担起这份责任,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可以号召年轻党员行动起来,让他们去帮助那些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5、家庭的作用也至关重大。在外务工的父母也需要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情况,然后这些父母也需要定期和学校进行交流沟通,反映情况,了解情况,这样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篇2: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活动参加者:黄波

活动时间:2010年3月29号-5月31号

活动地点:息烽县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11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11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

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

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

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

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3: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1) 现实背景

目前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00万,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数量不断增加, 也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留守儿童长年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少联系, 缺乏父母的关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长和生活。

(2) 理论背景

回顾现有的同类研究发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 但也存在不足。从研究的内容看, 已有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范围很宽, 使对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 (段成荣等, 2005) 。从研究的范围看, 已有的研究多局限在河南、湖南、江西等经济较不发达地区 (李庆丰, 2001) 。因此, 我国留守儿童的研究空间大。

2、研究意义

(1) 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的意义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能尽可能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寻求解决其当前面临的困难的方法, 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缓解城乡教育矛盾,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 对学术研究的意义

通过深入访谈和实地田野调查等方法收集第一手信息, 对留守儿童研究能较好的改变学术研究常出现的研究结论趋同, 关注问题、阐述内容、给予对策建议相似而脱离实际的问题, 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3、概念界定

本文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 农村中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或经商,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 由祖辈、父母单方或他人抚养和教育的儿童和无人照顾的儿童。

4、调查概况

(1) 调查时间:2013年6月份。

(2) 调查对象: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清远市、肇庆市等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领导、村委会干部。

(3) 调查内容:分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教育状况四个部分。

5、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分析方法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二、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共派发问卷612份, 有效回收问卷605份, 有效回收率为98.9%。本次调查的地域范围分布在广东省各个地区, 其中梅州市、清远市所占比例较大。样本收集的具体情况如下。

1、地域分布

选择这四个城市作为调查的地域是因为这四个城市都有我们的三下乡队员, 方便调查问卷的派发和个案访谈的进行, 同时这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较落后, 有较多留守儿童, 有利于调查进行。

2、年龄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在0~18岁之间, 其中11~15居多, 1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占到了83.6%, 说明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学龄儿童, 这为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也保证收集到的数据具有可信度和代表性。

3、性别比例

回收问卷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43.8%, 56.2%。接近1:1, 这个比例让数据分析更有代表性, 不会因为性别比例差而影响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家庭教育存在缺位

(1) 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占得最多, 为36.55%, 初中的占33.28%, 文盲和粗识字的占20.17%, 高中以上的仅占10%。可见,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导致监护人没有能力和水平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全面的家庭教育, 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造成影响。

(2) 监护人的主要责任

关于此问题, 有63.84%的留守儿童认为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13.76%的认为是监督辅导学习, 7.05%的认为是负责人身安全, 5.64%的认为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他的占9.70%。由此可看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的满足及身体上的帮助, 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

(3) 与父母实际联系及希望联系情况的对比

通过数据分析可看出, 父母与留守儿童一周联系一次的占40.99%, 一周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14.75%, 不固定的占42.2%, 而不联系的占2.06%。但对留守儿童而言, 他们希望与父母联系的次数远多于其实际与父母联系次数。希望每天与父母联系的占46.89%, 一周以内联系一次的占30.25%, 一周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10.42%。但留守儿童实际同父母联系的次数与其希望的相差甚远, 这减少了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 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位现象。可见, 与父母联系次数的多少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4) 家里学习辅导情况

对留守儿童家庭学习辅导的情况, 留守儿童在家没有人能辅导的占43.03%, 有人辅导的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的占36.97%, 而能全面辅导的仅仅只占20.00%。可见, 留守儿童在家里较难得到学习上的辅导, 其在家学习遇到困难时, 大多都只能靠自己解决, 这也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缺位。

(5) 小结

综合以上各点, 可总结出:当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存在缺位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不高, 难以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且他们的主要责任都是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 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关注不够。另外, 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的次数不算多, 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造成缺失。

2、社会教育存在缺陷

(1) 乡镇干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 60.3%的留守儿童所在的乡镇干部没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一年或几年一次的占12.9%, 至少一学期一次的占16%, 而随时有的仅占10.9%。由此可见大部分乡镇干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 也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很好的社会教育。

(2) 村干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情况

图二反映的是留守儿童所在的村干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情况。有63.2%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过其所在村干部的关爱活动, 一年或几年一次的占12.4%, 至少一学期一次的占16%, 随时有的仅占8.3%。这说明村干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

(3) 小结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也是存在缺位的。留守儿童所在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从来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活动的都超过了60%, 由此不难发现, 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实际的关注和帮助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没能对留守儿童起到很好的社会教育, 导致其社会教育出现缺位。

3、学校教育无法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的缺失

(1) 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情况

关于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情况, 学校没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占到了62%, 而有关爱留守儿童机构的学校也仅仅占36.4%。由此可看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不够, 学校大多只局限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学校知识教育。

(2) 老师做家访的情况及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表2反映了老师做家访及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这组数据中, 非常突出的是老师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的占49.92%, 将近占了一半, 由这一点可以看到老师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和关爱不足。另外, 有50.09%的留守儿童不清楚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这也明显地反映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不够。

(3) 学校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的情况

关于这一点, 学校没有留守儿童疏导老师的占69.45%, 而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的仅占27.99%。可见学校对于留守儿童除学习之外, 如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关注不够。

(4)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外, 对其的关心和关注不够, 表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和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老师, 以及老师没能很好地留守儿童进行家访。由此可得出现在农村学校教育多只重视知识教育, 难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失带来的空白点。

四、总结与建议

1、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发现调查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不高, 且他们的主要责任都是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另外, 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的次数不算多, 给不了留守儿童完整的家庭教育, 比如情感的满足、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养成等。

同时, 可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也是存在缺位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镇大部分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从来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活动, 由此不难看出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没能对留守儿童起到很好的社会教育, 导致其社会教育出现缺位, 无法使留守儿童进行本应从社会上获得的社会教育。

另外, 农村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失带来的空白点。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外, 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 表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和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老师, 以及老师没能很好地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综上所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存在着矛盾, 即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社会教育存在缺位, 而学校教育只停留在知识教育, 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新的需求的矛盾。

2、原因分析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状况上遇到的矛盾, 笔者将试图从留守儿童、监护人、社会、学校这四方面去分析原因。

首先, 从留守儿童本身来说, 其属于未成年, 是需要接受教育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其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都会产生需求, 这是个客观存在的原因。其次, 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很大程度是与监护人有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及方法的不得当、自身的经历及知识文化水平的不足都会影响到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再次, 社会教育的缺位与一些政府部门的不重视有关, 有的在政策上说是重视, 但在实际行动时却不能做到也是社会教育缺位的原因。最后, 学校无法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带来的空白。如学校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变, 仍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农村学校师资大量流失, 无法提供更多的除知识教育以外的教育。

3、建议与对策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矛盾,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第一, 农村学校应开设非知识教育方面的新课程, 如心理课等, 也可安排心理老师,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及情感满足等。对农村学校的支持要由“硬件”逐步向“软件”过渡, 即农村学校不仅要从教学设备及设施等方面进行改善和升级, 还应要加强学校教师素质, 更新学校教育理念。

第二, 家长要经常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 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 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第三, 充分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社区可以建立青少年或儿童活动中心, 让儿童在这个共同的活动场所中增进了解、相互支持。政府应发挥作用, 积极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 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第四, 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幼儿教育问题。应加快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 要为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的农村幼儿提供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

4、讨论

研究的结果中仍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 该研究的调查样本的数量和范围也不够大, 可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具有局限性, 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出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然后, 该研究只是对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而对于会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仍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1) :138-150.

[2]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01) :29-36.

[3]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J].文史博览, 2006 (07) :69-70.

篇4: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篇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桂阳县桐木村

调查对象:全村留守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侯泽成、宁威伟

【摘 要】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本人着重对此进行来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大多数孩子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父母外出也使得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四)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在外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即便打电话,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有些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程度80%70%60%50%71%比例40%30%20%10%0%经常会想偶尔会想不想不知道14%2%3%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三)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四)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1、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2、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特定的职能机构,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

3、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综治、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通报交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2、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学习和在校安全情况的监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

3、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四)社会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老教师、老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6:关于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我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1)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有时候爷爷奶奶在前,小孩子在后丢种子,小小年龄就学着干农活。留守儿童干农活或者做家务,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使孩子在身心上受到不小的压力。

2、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

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来和父母沟通交流,致使他们亲情感的缺失极为严重。而在外的父母总是感到很无奈,觉得给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才是他们的责任,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精神的关注,人格的培育。一些老师在和孩子交流中发现,有许多孩子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陪在自己的身边,父母的陪伴比丰裕的物质更重要。长期亲情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而一些闲散人员就只有打麻将来消磨光阴,在这一环境中留守儿童容易受赌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再者,农村观念陈旧,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

二、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来说,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实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在城市小朋友身上,我们看到的多数是自信满满,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很自卑,到人群中少言寡语,很容易脸红或者流泪。

三、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教育领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上,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上。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教育态度消极。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农民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四、有关改善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文明健康生活进村入户。大力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村入户发宣传手册,各村组大力支持,村干部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家庭。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各村整合本村资源,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及时了解关心这些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尤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以村委会为单位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由于祖父母文化知识有限,对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熟悉,留守儿童之家可以建立亲情视频聊天室,为留守儿童更“近”的看自己的父母提供便捷的渠道。

3、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建立文化活动广场,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让留守儿童走出家门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玩耍,畅享童年的乐趣。远离成年人不良嗜好场所,例如赌场、网吧这些地方。

篇7: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泸溪四中

杨 旭 谭善柳

本调查只在泸溪少数农村进行,不可避免有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可以大体看出泸溪县留守儿童状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却留在家乡生活,被称为留守儿童。这次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问答留守儿童以及家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还有通过学校以及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本次的调查报告的目的是想了解 泸溪县留守儿童状况以及希望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走上正途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用的人。

一、现状

通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县的60%,其中1-2周岁的占20%,其余的占40%,再通过对本村以及附近的村的观察及体验,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 童的状况并不乐观。50%的留守儿童的习惯很差,经常打架,在校表现差,平淡的占30%,突出的仅占20%,那些表现差的,经常和社会的不良份子来往,经常逃课,老师教育不听,其原因有: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社会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大批工人正在被需要,从农村流往城市,除此之外,农村人的观念改变以及家里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又或者其中一个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有的村中无小学,需要到镇上去读,教师资源不,为力,不能给予很好的学校教育。第三,学生由于管教不严,学生经常和社会上习惯不好的人在一起,形成不好的价值观,在我的家乡经常有小学生抢劫事件,他们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听信社会青年的唆使。第四,由于自己的原因,心里承受能力差,易受迷惑,自控能力不强,心理压力大,不肯轻易表露出来。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原因,才导致留守儿童的不良状况。在我家乡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十一、二岁,就学会吸烟,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有的在校读书日子极少,翻墙去网吧,由于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经济实力不怎么好,于是就开始抢与偷,有时还与爷爷奶奶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在我的家乡发生过这样的事(为方便用甲、乙来称呼两个同学),一个同学甲,因为没有钱去上网,就去偷,本来以为没有人知道,可是还是被同学乙看见了,后来乙就告诉其他人,被甲知道后,就在一天夜里,甲趁乙上厕所时,叫人教训了乙,之后,乙被砍伤两刀,晕倒在地,后幸被路过的同学发现并报告老师,乙被及时送往市医院,才获救。从此可以看出,现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极大,行为猖狂,受教育水平低,其中小学就不读的占20 %,在生活上缺少一个榜样,当然在上面已经提过到,有的孩子很小时父母就出去了,爷爷奶奶的思想还封建,大多都非常宠爱自己的孙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是非对错,就这样养成了,日益顽皮的性格。不是很尊重大人,父母的教导也不是很管用,由于父母长期在在外,孩子对父母的印象不是很亲,有时甚至把父母当做陌生人,我曾看见有的小孩看见父母就哭,有的则不听父母教诲。

二、对策

在这些情况下,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留守儿童的问题,出动大量的财与物力,来帮助留守儿童,2004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报告》,从全方位分析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随着城市化的加深,政府无法阻止人口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认为如何缓解留守儿童的问题重点应在教育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父母外出打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别和他们一样。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亲情、教育的缺失。所以第一,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农民工子女外地读书问题,提供良好的平等的待遇,让父母放心给在自己身边。第二政府加到力度支持乡镇企业,如泸溪就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拓展椪柑的销路,让大多数人在家也能赚钱,又可以教育好孩子。第三,还是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三、总结

篇8:关于某校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大批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大批缺少父母监管、关爱、教育的孩子,通常将这群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社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话题,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对策, 以便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2.2研究法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方面的论文、论著,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发展动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SPSss.8.0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 进行分类与比较,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应在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应在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应开设二节体育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仅有34%的学校基本符合要求, 主要原因是缺少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追求升学率,等等。

3.2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村装的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篮球、乒乓球、打沙包、踢毽子、弹玻璃球、羽毛球、跳皮筋、游戏等体育活动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

3.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调查表明:有46.3%的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31.3%的儿童个人单独活动,有22.4%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但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起参与活动。

3.4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反映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每周1次,占6.5%;每周2次,占44.5%;每周3次,占27.7%;每周4次 ,占21.3%,可见留守儿童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

3.5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下午的,占53.2%;早晨的,占26.2%;晚上的,占11.4%;中午的,占9.2%。大部分农村下午放学时间较早,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便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下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

3.6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决定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长,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调查表明: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21至30分钟 ,占35.3%;31至60分钟 ,占28.1%;60分钟以上 ,占37.7%;20分钟以下 ,占9.3%。从持续时间看 ,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

3.7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 、场地器材满意度

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 对所在学 校体育课 十分满意 的占23%;基本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32%。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17%;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34%。

4.结论建议

4.1结论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 场地器材缺乏, 领导不重视。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形式简单,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其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不理想。

4.2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等,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中,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9: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阅读状况调查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研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形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从颍州区九龙镇中小学生统计表,可以侧面看出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生在校生的比例。

以上只是对在本地上学的在校生统计,还有一些随父母进城读书,加入了务工子女的行列;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即指智障或残疾儿童。

从颍泉区徐庄小学问卷调查表看孩子们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环境。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在阜阳市颍泉区徐庄小学举办了“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的活动,内容包括赠送书刊1500本,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召开老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我们在徐庄小学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的问卷表显示,在阅读倾向中,教学辅导、科技图书占70%,有的复选了二次,其次就是文学类和励志类;在读书来源上,90%的同学选择了学校图书室,只有4位选择了购买;80%的学生,个人藏书在20本以下,无一人藏书超过100本,对他们阅读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及父母,在阅读障碍项,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没钱买书,没地方看书,看不到好书。

对几所中小学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有45%学习成绩较差,42%的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孩子成绩较好,只有3%的孩子成绩优秀。不仅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由于生活中缺乏亲情,不少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佳,个性特征发生异常,出现早恋,孤僻、易怒,甚至沾染上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

双休日留守孩子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走访了阜阳市宁老庄镇的部分行政村。宁老庄是我原来随家庭下放的地方,我当年的同学在农村落户,现在他们的子女都进城打工了,孙子们由他们看护,这些人条件算好的。在村里,我看到一个孩子身上背了几个宠物在玩耍,另一个孩子跟朋友们在玩“打马槌”(他祖辈们玩的游戏),不远处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翻看着一本书,那书已经破得走形,我拿过来一看,竟是《鬼的故事》。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我的心里很为他们贫乏的精神生活担心。

调研引起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开始凸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现在的孩子抓起,这是历史赋予公共图书馆——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应承载起的责任。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农民工放心,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试想把孩子们教育好了,他们长大以后就有别于父辈,就有可能站在一个很好的起点上,一个孩子成才了,一个家庭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一代人长大成才了,一个国家就有希望,所以,关爱“留守”儿童,要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这是关系到国家兴盛与否的大事。

孩子们阅读需求强烈,兴趣广泛。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课外学习几乎完全靠自己。他们需要学习辅导类图书,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隔代看护,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文学类课外读物,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平时他们又是祖辈们生活的好帮手,家庭的主心骨,需要科技图书,实用技术类图书;为维护自己的权益,需要政法、勵志等方面的书。总之,无论是他们的主观愿望还是客观需求,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读书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孩子的阅读环境欠发展,作为主阵地的学校图书室,由于普九教育,要求每个学校必须配备图书室,但规模不同,而且藏书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为了应付检查,突击购进一批书,内容繁杂,可读性太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有限的“好书”很快就流失了;读书氛围、学习活动、文化服务体系,几乎是空白。双休日城里的孩子忙着补课,上兴趣班,而他们只有望洋兴叹,当然,新建的“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难缓解了一些压力。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及身上出现的一些“毛病”,主要是由于隔代的监护人年纪太大,且文化程度偏低,因此无法让孩子在学习上得到较为科学的辅导;此外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读书无用论”观念开始抬头,不少人认为,孩子将来出去打工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并不十分重视;再加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思想十分不稳定,产生厌学情绪;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用金钱弥补感情的缺失,认为多给钱,就是疼孩子,这就又陷入另一个误区。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贫困户还有一定的数量,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一些残疾少年,他们有的缀学,有的根本没条件上学,更是让人心痛。他们空虚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大都强调对弱势群体进行经济支援,较少关注他们的知识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对策与建议

营造学习型的社会氛围。在已有的各种文化设施中,如“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爱民书店”、学校图书室等,让他们建立互借关系,优化整合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农村现在的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以“三农”为主体的特色服务。首先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入手,通过实施创建学习型农村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中国农民队伍素质提高,以具有初、高中文化素质的农民为主体,以大、中专毕业的农民为先锋队,让一大批城乡结合型的中、高级人才活跃在农村大地,使每个农民都有的一技之长,不再为就业和物质生活所迫,文化生活将成为他们的基本追求。

城乡之间的技术学校,包括初、高中是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从父辈那里已经意识到要学一技之长。现在,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他们已经有能力选择阅读内容,

帮助改善人生,所以,职业学校图书室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又一工作重心。

加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基层公共图书馆一定要进行经常性的调研,坚持:了解读者阅读特征,并与分析个别读者的心理特点相结合;调查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才能适合留守儿童的“口味”。建议配书紧扣“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这一主旨。摸准“口味”具体来讲就是,在品种上应体现多样性,广泛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师生,都能看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在内容上,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形式上,应突出图文并茂,易学好懂。多选择健康向上,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优秀读物,和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文化教育读物,以及启迪智慧,培养情操的科普读物,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读物,艺术类和教学参考书,以及教育工作者用书。

辅导读者,指导阅读。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孩子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藏,让他们主动地利用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他们的又一课堂。除了一些传统的宣传、辅导方式以外,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设公益劳动课,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劳动和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从走进图书馆开始,就不断地了解图书馆,关心图书馆,并有效利用图书馆。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图书零距离的接触,可以拓展阅读范围,养成爱护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并有可能在读书内容方面,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举办一些诸如“读书伴我成长”、“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读书活动,也很有意义。

上一篇:银行征信系统网上查询下一篇:与青春有关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