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2024-05-18

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所谓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更密切地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在实际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设计了“好朋友”的主题。在“游戏”单元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总,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新课程中《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

三、通过多学科的整和,促进智能的发展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能力很强而音乐能力平平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非常积极,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音乐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在结合花鼓调《小拜年》播放录象,了解剪窗花、写春联、帖门福、扭秧歌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无穷情趣,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

五、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人格素质与生活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的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多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艺术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的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享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情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艺术教育的任务和使命便理所当然的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艺术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篇2: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下是我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鼓励创新意识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以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我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帮助孩子营造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回想起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学生惟命是从的那种师道尊严,大大阻碍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做到把微笑带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将学生巧妙的引向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感想、敢说、感创新。

在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中,我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变为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的促进者。我了解孩子们刚刚脱离幼儿教育,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要有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所以本课我这样设计:课堂板书。“你的名字叫什么?”后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叫什么?说出自己名字时要加上,我叫xxx回答。”“我叫范婷婷。”“我叫杨唐愈。”“老师,我叫吴倩莲。”真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不仅快而且准确。我忙趁热打铁问到“如果老师用唱的形式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出来吗?”“能!”学生齐声答到。老师演唱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学生高兴的介绍自己。我问:“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认识了大家,可你们还不认识我,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想!”学生的兴趣高涨。“哪个同学们愿意来问,老师来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宽松而热烈。课堂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学生在互相的介绍中认识了老师与同学们获得了广泛的交流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中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创造音乐的前提。发挥音乐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一节课的成败,与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其多列》一课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范唱两遍后问到:”说一说你在老师演唱歌曲时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歌词是什么?“生回答到”其多列。“”同学们你们都记住了“其多列”这句歌词,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生1说:”老师,我想“其多列”是真高兴的意思。“生2说:”老师,我认为“其多列”是上学的意思。“生3说:”老师,我不同意。我猜“其多列”是一起玩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的争论着。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

在《玩具兵进行曲》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音乐的体验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老师将完故事后。让学生分段聆听我们来为每一段加入小标题好不好?”“你想为第一段旋律加入什么样的标题?”学生答到:“玩具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举行阅兵仪式。”“好,我们就来听着音乐表现一下第一段音乐”。学生们听着音乐拍好了整齐的队伍,他们挺胸抬头走起来可真神气了。“第二段你又听出哪些变化?”“第二段的音乐比第一段快乐,有些其他的玩具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请大家表现一下好吗?”孩子们这会的步伐有些变换了,脚步似乎更加轻盈,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在队伍中窜来窜去。“那么第三段呢?”“第三段更加欢快了,我想可能是玩具们高兴的跳起了舞蹈。”音乐还没来得及放,学生们再也按耐不住了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学中,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开放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整合能力

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整合,是以学科为本的整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我在《碰钟》教学中,突出体现了课程的开发。如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碰钟“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开发空间。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弹性加大。教师出示碰钟。”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能不能仔细观察这个新朋友为它起一个名字好吗?“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老师看它的样子,我为它起名叫铃铛。“”不,老师你看它长的多像小葫芦,就叫它小葫芦吧!“”老师它的声音很清脆,应该叫它小叮铛。“”我要叫它叮叮。“等等。”同学们它的形状有点象寺院里的什么?“生一齐答到:”钟。“教师板书――钟。”两个钟轻轻碰在一起就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真实名字叫碰钟。“教师板书――碰钟。学生齐读名字:”碰钟。“教师又问到”谁能说一说,这个碰钟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答道:”声音很尖。“很响。”“有回音”“声音很长。”等等。我忙趁热打铁问到:“碰钟发出的长音是均等的响声吗?还是有什么变化?”一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不是,是开始的时候声音响,后来声音渐渐的小了。”“对,但是在音乐中把声音的大小,叫做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强弱。”教师板书――强弱。“那么碰钟的声音是先。生:强。后生:弱。”“对同学们你们能用你手中的画笔,将你听到的声音用画或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吗?”“能。”学生齐答道。开始绘画。学生创作的绘画及形象又具有创意,而且各有特色。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音响,加深对相关音乐的理解。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式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创新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专断死板的评价则会压抑和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一定要慎言谨行。努力运用好评价的艺术。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多么离谱,多么荒谬,教师都不能批评她们,反而应当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敢提问题、敢答问题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手势、一个符号、一次创新纪录;也可以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句赞扬的感叹、一次鼓励的掌声。“好”,“你真行!”“有进步!”“想的好!”“这个观点很新颖”等等话语对学生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七、结论与思考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开放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这一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题实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学习的开放课,采用活动课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从改革研讨课活动。达到上课自动运用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改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我今后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将新课标与教学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及学生材料归纳分析。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课堂中如何开展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篇3: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一、营造一种强烈的人文气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鲍林格曾经说过:“语言是人文活动。”语言教学是一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天地。而学习外语的过程则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接受另一种特殊智慧磨炼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风格———以坦诚、耐心、平等的态度组织教学,有效地实现人文教育。老师应将课文中所包含与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并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探究精神。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演讲、外国电影欣赏、英美历史与文化背景讨论等,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二、利用教材,融入人文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掌握、提高”的过程,又是“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现行的英语教材中,有众多的人文教育素材,这类文章中无处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如Disneyland,描述了沃尔特·迪斯尼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成为事业上的强者,这实际就是一种人的精神的体现,学习它,可以从中感知沃尔特·迪斯尼艰苦创业的一生,感知人的命运的改变。又如Madame Curie,它盛赞了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勤奋学习、学无止境、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和高尚人格。学习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进取精神,为学生提供榜样。这样的例子,在英语教材中举不胜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选择好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把握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契机,恰到好处地把这些人文素材转化为初中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达到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在循循善诱中构建学生的人文理念。

三、在教学评价中,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彰显人文精神。

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地关注考试结果,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过多地关注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而忽视了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这种重结果、重甄别的评价,是一种无视每个学生心理感受、缺乏人文关怀的冷冰冰的评价。实施人文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评价方式,重过程,实施民主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要把评价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通过评价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采取了个别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始终占首要地位。英语教学中采用的各种评价方式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不是将它们分割开来。教师应该提供客观而详尽的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办法。教师还应提供全面综合的信息。由于多种评价方法的采用,保证了评价结果公平公正,使得评价结果有正确的激励作用,达到了评价的目的。课堂上除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肯定他们的学习结果等,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辩解。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体现着人文思想的评价语言。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同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对学习有困难、自尊心强的学生,批评要少,鼓励要多点,树立他们自信心,鼓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勇气;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评价时表扬带期望,通过评价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在学习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教师应该以民主作风和平等待学生的精神作为评价的指导原则。教师在给学生的评价时要体现多样性和艺术性,评价要像教师和学生促膝谈心,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这样的评价,学生心理上容易接受。这样,人文素质教育就不知不觉地展开了。

篇4: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 人文精神

近几年,我国国力逐步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音乐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如此强烈的需求下,探索改进民族音乐的教学成为当务之急。而人文精神作为民族音乐培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受到师资、培养观念等的制约,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培养程度。所以,分析现阶段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不足,提出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在民乐教学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关切与追求,对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标尺。人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民乐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也十分必要。

(一)提高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顧名思义是思考、辨析的能力。人文精神的思辨力有三个特征:一是争议性明显;二是人文问题需要维护性解释及解说性论证;三是人文思考的目的是鉴别行动准则与价值理念。而在民族音乐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则成为一种契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极具自己特色的音乐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带给学生不同的文化震撼,运用音乐带给学生的冲击来反思自己,有助于发展自身的人文思辨的能力,促成人文精神的养成。

(二)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乐中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以及其中深刻的民族精神。民族音乐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日常生活,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体裁广泛、风格鲜明。不同的旋律有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地区形成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北方音乐豪迈、高亢、旋律有着较大的起伏,相比之下,南方音乐则委婉细腻,旋律较为平缓。音乐造就了一个传递情感的方式,形成了各民族的归属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鉴赏也可以让我们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三)促进民乐文化交流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个民族间增进相互尊重与理解。尽管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误读以致发生冲突,但音乐作为超越语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联系各民族,形成一条坚实的纽带,不同的民族可以用音乐来了解彼此的文化,促进彼此的交流,加强彼此的沟通。

二、民乐教学中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受西方音乐学科教育的影响,民乐教学中有许多不足,有轻文化重音乐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轻视音乐表达中的内涵

现在,分析音乐作品的形态在民乐教学中占据着绝大比例,对作品表达的内涵却较少提及。民乐作为经过长期沉淀发展的中国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其表现的内涵更值得去深入挖掘与分析。而现阶段的教学却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讲授。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讲授这首曲子时,一般是将作者简单介绍,然后大力分析曲式,将曲子的美感耗尽,就像一味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古诗的意境无法传达与读者,实感可惜。

(二)器乐教学重技轻道

如今普遍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了乐器技术训练的“机器人”,让学生单纯追求技术的提升,而没有真正让其理解乐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当前器乐教学就像一条流水线,单纯生产掌握演奏技巧的“机器人”,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思维,无法完成乐器本应实现的表达喜怒哀乐的作用。这让在民乐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又阻挡了一个障碍。

三、民乐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民族性是我国民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民乐的产生发展都有较强的民族特质,所以民乐教学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音乐的教学理论。笔者认为以培养人文精神而实现的民乐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一)改变教学观念

民族音乐有着深刻的内涵,其背后包含的文化有着更大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学习曲子的音乐性,而且不能割裂文化与民乐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深入探讨曲子背后的文化性。例如,学习《金蛇狂舞》时,老师可以启发式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首曲目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与其相关的古典文学是否了解?在历史过程中演奏该曲的乐器发生了哪些变化?该曲的音乐风格是怎么样?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坚持乐器的技巧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重

民乐教学中,不能将乐器技巧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割裂,在乐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乐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增加对民乐的感受力,享受民乐、领会民乐的美妙,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将民乐教学融入各科教学

老师在其他音乐教学中融入民乐,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欣赏民乐的兴趣。在钢琴课上将我国民乐名曲作为联系曲目,学生练习时不仅提高了技法,又学习了我国民乐的独特曲式与作曲技术,让学生在多方面了解民乐。

(四)提高老师的文化阐释力

目前的课程设置忽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改进这一缺点,对民乐的教课老师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授课老师具有一些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化阐释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增加像美学、文学、哲学这样的人文课程。

(五)开设民乐特色课堂

通过邀请民乐专家举办民乐知识讲座,举办音乐会、演出这些积极的措施,提升学生的人文音乐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乐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务必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改进教育观念、改变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针等措施来解决问题,力求让学生有更高的人文素养,使民乐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一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娟. 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 中国科技投资,2013,30:199.

[2]刘婷. 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弘扬[J]. 大舞台,2011,07:243-244.

[3]杨春林. 民族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4:155-156.

篇5: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一、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多了,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转变,他们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新的音乐课改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音乐内容、相关的姊妹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首先要练好“身外功”,除了要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来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深入浅出、出神人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把握好音乐课教改的内外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走人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有位教师以窗外绿树红花的成长离不开春雨自然地引入“小雨沙沙”的主题,使学生立刻展开了对春雨的各种联想,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做的沙锤伴随着音乐模仿小雨的声音,自然流畅。但接下来教学设计偏离了轨道:老师一会儿让学生模仿小草在春雨中发芽,一会儿让学生朗诵春天的诗句,一会儿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春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在此其间《小雨沙沙》的音乐却一直没有出现,学生没有聆听音乐,怎么会有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笔者在第一次进行歌曲《说唱脸谱》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断引入→引出脸谱→引出歌曲《说唱脸谱》(聆听)→引出京剧及脸谱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环紧扣一环,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但课下,我仔细的想了想,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与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音乐总共响了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辅助手段,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

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音乐教学要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一切想象、感觉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要素,音乐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把握音乐的“魂”不是要抱着知识技能不放,而是在听觉形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加以渗透,讲解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必然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因为媒体必须依*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在课改实验中,就有许多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专业技能、学生参与程度。

三、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将同一个过程、教法贯穿所有班级。教师要熟悉班级特征,要熟悉班级中的学生,各个班级的学生自身素质不同,对音乐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学生的个性也有很大差异。我在七年级第一单元《青春舞曲》的教学中,同一种教学过程在两个班运用,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一个平时比较活跃的班级,无论是歌曲的学习还是律动的表演,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甚至还能大胆编排;而另一个平时比较安静的班,在歌曲学习上还能顺利完成,但到表演律动时,学生则你推我让,谁也不愿意动,更别说大胆创编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积极进行了反思,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班级差别、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良好。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不完全中学,学校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齐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和另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排除困难想办法,因地制宜找对策。在《青春的旋律》的教学中,两位音乐教师合作,将学生带到空气清新、场地开阔的户外,利用教师易携带的手风琴和教师的舞蹈特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户外音乐课,吸引了众多教师前来听课,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赞誉。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反思的结果。教师不能被教材所束缚,不能只限于“教教材”,要充分利用音乐及教师的技能、特长,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他们“爱”上音乐课。

四、教学评价要准确、真实,发自教师内心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教育实际活动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音乐教学中,它为科学地评价音乐教

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学评价的分类及相关内容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阐述,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我进行了一些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的应付,从而使学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几次我在听音乐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教师的提问,无论学生回答的深与浅,准确不准确,教师都千篇一律的用“非常好”、“你回答的不错”等简单的评价,一方面给学生造成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用心听。我认为,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知识的程度,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将这些答案很快的认真思索后,用合适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在八年级上册《神州大地(3)——锦秀山川》的教学中,当欣赏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后,有位学生立刻听出不是原唱,他认为录音带上的演唱者没有将信天游的朴实、粗犷、高亢表现出来。这说明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用耳朵,更重生的回答,认真的给予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同时增强了他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这之后的每堂课他都是全神贯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活动。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五、要协调好“课堂音乐教材”与“社会音乐教材’’的关系

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并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先进的音响、媒体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空前繁荣,音乐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音乐与人的距离也不断拉近,各种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感受与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另—方面则要把“课堂音乐教材”与学生课外的社会音乐教材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分清良莠,有选择地接收课外音乐信息。我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定期为学生举办班级音乐会,选择课堂音乐教材的内容及优秀课外歌曲,及时评价和鼓励,对学生上好学校音乐课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反思,改变了我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它使我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反馈,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反思呈现了一个“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指导实践”的过程,它所发挥的效果是螺旋式上升的,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篇6: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一线教师立足有效教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意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 者:周佳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实验中学,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篇7: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不拘一格”的音乐课堂与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在课改实践中,我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特长展示,激发音乐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教师到位的示范、适时的鼓励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但一时之触动并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长久的兴趣,为了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必须让它有优越于其他课程的地方。爱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而音乐本身是一门需要表现的艺术,所以二者结合立刻成为音乐课的优势。特长展示恰好体现了这一优势,很多同学在课外学习了各种音乐特长,如器乐、舞蹈、声乐等,却没有展示的机会,所以每节课拿几分钟让他们来进行特长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为有音乐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动力。学生们盼望着一周两次的音乐课,盼望着早日轮到自己。这种迎合学生表现欲的教学手段,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利用。

二、利用兴趣小组,培养音乐兴趣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按兴趣来组成学习小组,自己组织开展活动。在这种学习形式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提升,音乐技能得到提高,在互学实践

中个人的兴趣又得到了拓展。例如:乐器小组研究为歌曲配伴奏,同时还能研究编配技巧。课堂上他们还可以自己学着制作乐器,用各种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串铃、鼓、沙锤等,虽然这些手工品看起来很粗糙,但处处折射出他们的智慧。节奏小组在寻找歌曲中节奏难点的同时还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教会其他同学。他们从学生自己的角度考虑学习的方法,进而在同学间产生共鸣。另外,还可以组成唱歌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配乐朗诵小组等。有了这些兴趣小组的参与,音乐课堂就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学习空间。

三、游戏运用,诱发音乐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教师应很好地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特有的对集体活动的热衷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将学习内容与多样活泼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共同完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集体的凝聚力,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一个个开心的游戏中,学生们不但舒展了肢体,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并为自己融合在一个时时闪耀着创造火花的大集体中而感到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如在课上训练听觉能力时可设计“听听这是什么乐器声”的游戏:在帷幕内打击、演奏不同音色的乐器(或利用电子琴),让同学们来猜。低年级可选用音色差别较大的乐器,中高年级可选用音色差别较小的乐器,或利用电子琴音色库所包含的各种弦乐和管乐。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乐器知识,了解到各种乐器表现不同情感的功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听觉能力。又如,学习五线谱时,可设计“跳五线谱”游戏:在地上画好五线谱,编一首简单的曲谱,让学生唱出音名的同时,用脚在地面的五线谱上,踏住这一唱名的音位。这种游

戏动口、动脚又动脑,有利于同学们快速掌握五线谱,同时诱发其音乐兴趣。

四、电教多媒体手段,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做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才会越强烈。例如在学习乐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感到乏味无趣,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也感到头疼无奈。那么如何使乐理知识的教学变乏味为有趣呢?使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就是一个好办法。如小学音乐课本第一册的音乐欣赏《快乐的小熊猫》,就可以这样处理:边放音乐,边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熊猫的形象,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洞察深层的意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精心保护他们,和动物朋友好好相处。让学生在理解音乐概念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到音乐概念的内涵。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给音乐课注入活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创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低年级学生音乐课上,他们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因而,为歌曲编配动作,通过音乐形象创编故事,边唱边表演就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遇到歌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时候,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来学习感受。例如:学习《洗手绢》一课时,歌词是易于用动作来表现的。像“红太阳”,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斜上举来模仿太阳的样子;唱“妈妈洗衣我也来”这一句时,学生会用挽袖的动作来表示等;当把这一系列的动作贯穿起来做时,由于学生对自己编创的动作特别有感情,以

情带声,歌曲也就会唱得特别投入,效果也特别好。这种把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8: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而轻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生成的一个模式, 不适应素质教育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初中语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对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还要让他们形成对母语的热爱,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健康人格的追求, 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产生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老师往往会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单纯的把学生视为一种对象直接灌输, 是一种教学活动中的直接客体, 而不是互动对象。这种方式方使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 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互动, 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 思维没有被很好的激发, 课堂气氛也往往不活跃,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主观能动性。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模式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把健康人格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学习脱节, 就变成了技能学习和健康人格培养的两张皮, 不能领悟文体的人文精神。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探索

1. 新思路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将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因素有机结合是实现该目标的必要条件。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 (1902-1987) , 他提出教学使学生自由学习为中心的论断。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指出,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态度作为调节的过滤器, 有着阻挡或促进输入传入到大脑习得器官的功能, 也就是说学习者的主观情感和学习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焦虑、学习动机、自尊心等三个方面对学习者重要影响, 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参数。

从这些理论上我看可以看出解决情感问题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求教师将情感态度的培养融入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提高教学效果。

2. 实施的具体方案

在前文的理论阐述中我们了解到语言的学习和情感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格的有效方式。那么如何把这种教学法和我们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觉得这个理论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用。

在文体阅读中加入情感因素。良性的情感和情绪能良好的接受技能, 同时良好的技能接受也会促进良好的主观情感和情绪。语言的学习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 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要同时进行, 不能有所偏废。我们首先可以从读这一方式进行入手。要提倡有声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记忆效果上来说, 有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是无声的阅读的三到五倍。例如我们教材中的诗词《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传统语文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声的反复诵读, 通过反复的有感觉的诵读, 他们慢慢就会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一些味道。比如对苏东坡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学习中, 学生仅仅把会读会背会默写当成学习的目标, 因为会读会背会默写已经足以应付考试了。而这首词中表现的苏东坡面对自然的豁达精神学生们往往体会不到, 不能体会现这首词的真谛。我们以苏东坡这首词为例子, 说明了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脱节的, 这是我国现在语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读”的训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已, 在“写”的训练中, 我们仍然可以加入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比如说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 我们提倡说真话、说实话, 不能沿用套版讲一些陈词滥调, 一定要发出自我的声音和诉求。有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 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 老师都会让学生背会一个模式板, 不管作文主题是什么, 都运用这个模板进行作文写作。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 且有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成绩, 但是从长远来看, 这种方法伤害了学生的创造力。应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抒发真情实感, 只有来源于生活的作文, 才是生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作文。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和周记, 用文字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让他们的情感注入到作文中。另外, 我们在批改学生们作文的时候, 一定要多用鼓励的语言, 比如:“这个句子很精彩”、“这个文章的思路很有创造力”等等。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在读和写的过程中, 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注入自己的情感因素, 能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加入情感的因素, 是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培养其健康人格的可操作性强的一个方案。要实现新课标的目标, 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 还要语文教育界的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薛荣.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5)

上一篇:历史典故:赵氏孤儿下一篇: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