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论文

2024-05-22

儿童诗教学论文(共11篇)

篇1:儿童诗教学论文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思考,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教学困境何在?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等儿童文学体裁作品在教学上有什么好的策略和方法。

诗歌是我们灿烂民族文化中一朵的奇葩,而且自孔子以下,在我们的文化母体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诗教”传统。然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了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我们的诗歌教学却越来越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使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陷入了越来越多的困境之中。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明显地存在:教风盛行,忽略学生的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我们似乎不再去追问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一提到诗歌,只是简单认为诗歌就是抒情的作品,是高雅的艺术之类。对诗的认识比较表面、陈腐、滞后,对诗的了解还停留在多少年前的老一套模式上。比如一谈起诗歌,很多人都会说‘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诗歌在他们看来就是‘抒情加意象’。这几乎成为一个公式。”而事实上,这种对诗歌的认识,它只能适用于对部分作品的解读,与发展中的诗歌是不相适应的。

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偏误,这就是有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无疑,这种对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的还应是关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

诗歌——它有着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而优美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体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性,而深得儿童的喜欢,对于他们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发智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同时它又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对现代的儿童进行诗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使儿童增加体验,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我们接触更多的还是儿童散文诗的教学,儿童散文诗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压韵,散文诗还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天真,意境优美,音调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儿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深受儿童喜爱。

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儿童,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散文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散文诗的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一、简洁生动的导语

儿童散文诗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相一致等因素。例如:在教学散文诗《家》可以这样导入: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爱你的家吗?你爱家中的人吗?当你累的时候你最想干什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去看一看小鸟、小鱼、白云的家……这是典型的与儿童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导入一开始,教师就要非常注意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进行,并且在轻松的谈话中很自然地施以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因材而异”的教学策略

所谓“因材而异”,是指对不同的儿童散文诗教材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可以利用自然情景、生活情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散文诗的教学。

三、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很重要。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散文诗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散文诗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儿童去欣赏、创造散文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散文诗本身的理解把握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儿童散文诗一般以抒情为主,侧重于通过画面内容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即散文诗的画面深层蕴涵和承载着作者的情怀。如果仅引导儿童单纯去理解散文诗中的语言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散文诗,或者说仅是一种对散文诗浅层次的解读。只有让儿童去感受、把握散文诗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现的全部。例如,《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轻轻涂掉…….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作品生动活泼,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为教学中情感的准确投入作好准备。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是真实充分的,是教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的投入,是帮助儿童有效地接受散文诗的一种重要方法。散文诗所承载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儿童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四、美育价值要重点突出

儿童散文诗以优美抒情为主要特征,素有“美文”之称。作者常常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用精美的词语、动态的描述,展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使欣赏者感受到生命的运动魅力。所谓美育价值重点突出,一是要准确理解散文诗教学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明确儿童对儿童散文诗的学习是以欣赏为主,而非教师的讲解。即使是儿童对散文诗的创造(朗诵、仿编)活动,也应建立在儿童对散文诗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创造应是儿童情感积累结果的外溢,而不是依理性分析来进行推理。所以,教师应为儿童完整地欣赏散文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有充足的欣赏时间、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地让儿童身临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惟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散文诗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散文诗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篇2:儿童诗教学论文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读《我想》时,问:“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3.拓展延伸:你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仿照第一首诗续写几句。

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

篇3:儿童诗教学论文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诗歌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儿童诗的教学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呢?我就以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的教学为例, 谈谈一年级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诗是诗, 是诗人特定情境里的触情之语, 要想儿童真正走进诗人的艺术世界, 教师就要创设教学情境, 触动儿童的情感, 为儿童开启进入诗歌世界的大门。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生活阅历少,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七到十分钟, 思维直观、具体、形象, 但他们好奇心重, 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音频、挂图、教师语言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小小的船》时, 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见过什么船?”孩子们立刻说出“轮船”“帆船”“龙舟”等许多答案,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船只的照片, 孩子们认真地看着。这时我又问:“那你们见过月亮船吗?”孩子们被我问住了, 但他们被激起了兴趣, 都想看看月亮船。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 让孩子们对比之前看过的船只图片, 说一说月亮船和别的船有什么区别?接着我播放儿童歌曲《月亮船》, 让孩子们坐着月亮船一起去天上看一看。

二、强化朗读, 品尝韵律之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构思新颖、感受细腻, 洋溢着韵律之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小, 孩子“能读”儿童诗, 但不能“读通”“读顺”。在自读儿歌前, 我让学生先说一说遇到生字怎么办, 让学生初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接着我让孩子们自读儿童诗, 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我们一直提倡“读中学, 读中悟”, 儿童诗的教学也可以以读代讲, 因此我在教授《小小的船》时进行了范读, 使孩子们感受了儿童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的熏陶。

经过自读、正音、教师范读后孩子们自读时, 他们已经能读通诗歌。但是怎么“美”读儿童诗, 却还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小小的船》里有一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里我用PPT出示去掉“只”字和原句的对比, 让学生读一读, 说说为什么课文要加“只”字, 学生比较朗读后就能感受到加上“只”读起来更加顺口, 这就是诗歌的韵律,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不必去进行深奥的讲解, 只需要让孩子从读中体悟。

当然单纯的朗读训练未免乏味, 教师可以让孩子看图读、表演读、配乐读, 这些配合多种感官的朗读更符合一年级的孩子的特点。

三、展开想象, 发掘创作潜能

回顾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 只是停留在读的阶段, 但是儿童是折翼的天使, 想象则是他们飞翔的翅膀,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周作人先生就曾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 他相信草木能思想, 猫狗能说话, 正是当然的事。”现在的儿童诗分两类, 一类是成人为儿童所作的诗, 还有一类则是儿童自己写的诗, 其中不乏许多优秀之作。那么一年级的孩子们适合作诗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再说说《小小的船》的教学, 我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让学生闭眼想象, 坐着月亮船在天空都看到了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只要学生的想象有合理的成分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先让学生进行词组练习:白白的 ( ) , 黑黑的 ( ) , 大大的 ( ) , 胖胖的 ( ) 等,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组词说一句话, 然后再尝试扩句。有个孩子说:“白白的云朵是天空的棉花糖, 红红的太阳照着它, 风宝宝一来追着要吃掉它。”有的孩子说:“胖胖的小狗有一身白白的毛, 胖胖的小狗甩着长长的尾巴, 胖胖的小狗是我的好朋友。”虽然这些只是孩子们质朴的语言, 还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中的诗句, 但是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训练, 谁说孩子们不能出口成诗呢?当我们激活了孩子的想象, 让他们在想象中有自己的见解, 可能幼稚, 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这就是创新, 教师要保护这种可贵的童真。

总而言之, 教无定法, 重在趣味,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这样才能帮学生叩开儿童诗的大门, 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光华.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四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34) .

[3]郭蓓.让儿童诗浸润童年[J].基础教育与研究, 2015 (9) .

篇4:儿童诗教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 儿童诗教学;《秋天》;链接生活;心灵存在;言语发现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儿童诗,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王宜振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一单元除《秋天》外,还编排了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一首现代诗《老师,您好!》以及一篇文包诗《但愿人长久》。《秋天》作为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无疑契合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单元编排主题相对集中的特点(该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秋天”),又体现了该单元以诗歌教学为主的文体特点。

基于教材编排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秋天》一课,关键就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即用儿童生活去解读文本,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反复诵读、咀嚼玩味,架起文本与儿童生活间的桥梁,引领儿童透过文本语言,体会儿童诗的情趣和秋天的美好意境,以实现读者心灵与文本、作者的真诚对话;同时,诗歌是美的载体,是诗人抒写心灵的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其独有的节奏感、韵律美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极佳途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者还应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多想一想作为儿童诗的这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让学生“得到什么”,再考虑“怎么教”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课上习得丰富的言语经验,这也是由小学语文课堂的言语指向所决定的。

具体来讲,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教师不妨从找准诗眼、链接生活、放飞想象、品位语言四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

一、找准诗眼

找准诗眼,能够让阅读回归整体和简单。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在文章中通常称之为“文眼”,在诗歌中就叫“诗眼”。“诗眼”可谓诗歌的画龙点睛之笔,内涵及其丰富,犹如人之眉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发亮的聚光焦点,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秋天》这首儿童诗的诗眼在哪儿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应该是开头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句虽然表面写的是秋天的太阳和空气,但联系下文,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能不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吗?而且“红”包含着喜庆、丰收、吉祥的意思,所以开篇一个“红”字就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色彩基调;而“更红更娇”的“娇”有可爱的意思,也为全诗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的,下文中秋天里的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能不让空气更甜更好吗?为培养儿童整体解读的习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说说诗人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秋天,并从文中找一两个句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然,诗人笔下的秋天可感可触、特点鲜明,它不仅硕果累累、流光溢彩,而且调皮可爱、充满情趣……通过交流,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诗眼”,并通过读悟一下子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这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解读思路,又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链接生活

链接生活,就是让解读走向儿童心灵和生活。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儿童诗的读者是儿童,所以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和意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秋风是报信的使者,它的到来,意味着夏天的结束。诗人通过“在田野里打滚”“在小路上奔跑”等词句,把秋风的调皮可爱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打滚”“奔跑”又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时,在学生充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不妨问问学生:“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秋风吗?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此时再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曾经打滚、奔跑的经历,并说说打滚或者奔跑时自己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的交流,丰富了诗歌形象,沟通了学生生活,也让学生在快乐的回忆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秋风俨然如孩子般调皮贪玩、活泼可爱。当然,在入境入情的角色体验中,那份由秋风带来的快乐便激荡在学生心中,再次诵读诗歌,学生一张张小脸便快意无限了。

三、放飞想象

放飞想象,可以让诵读再现童趣和意境。儿童诗与一般现代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儿童诗是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意境的,抒发了儿童的童真童趣。本文中,“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这些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教学这部分,为帮助儿童体会诗趣,教师不妨抓住“嚷”字,进行如下情境创设:“现在我们就是果园里的一颗颗苹果、一串串葡萄,秋风在你的身边奔跑,在你的脚底下打滚儿,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请你也来嚷一嚷……”此时孩子们一定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嚷起来:“秋天果园里的水果可多啦,可爱的小柿子在哪里?也来嚷一嚷!”“还有橘子、梨子,咧着嘴笑的石榴……都来嚷一嚷!”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学生定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儿童诗营造的一个广阔而绮丽的想象空间,也就领会了诗歌所表达的童趣和作者对秋天的情意。

同样,教学下面一小节,教者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成熟的玉米为什么举着红缨乐了?高粱红着脸儿唱起了一支怎样的歌?”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就会对玉米和高粱因为成熟带来的荣耀感、自豪感有深切的体会。这时,再引导学生试着把这种荣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想象与诗歌的想象就如出一辙、水乳交融,透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就真正体会到了儿童诗丰富的想象所呈现出的诗趣。

四、品位语言

品味语言,就是让语文指向言语特色。诗词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行苏教版教材中也收录了许多诗歌,在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一共出现了五首之多。而现代儿童诗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由于其在写作特色、语言风格、表情达意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地方,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已成为诗歌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秋天》作为一首现代儿童诗,它与本单元前面学的古诗相比,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更自由、更活泼,但依然保留着结构严谨、语句凝练、讲究押韵、句式整齐,且多处出现反复等鲜明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课程标准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品味、诵读、比较文本语言,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儿童去探究,去发现诗人写作的言语密码,同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小组合作、思维碰撞,一定会发现本文多处反复、用词工整、讲究押韵、善用拟人等言语密码。至此,学生也就触摸到了儿童诗的脉搏,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言语发现。

总之,儿童诗这种文体具备了诗性和儿童性的双重特征,体现了儿童精神和诗歌精神的完美统一。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觉的文体意识,用专业的眼光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并从文本的众多综合信息中大胆取舍,发掘出儿童诗这一文体所独具的教学价值,方能带领学生抵近文本解读的要义,使课堂呈现浓浓的语文味。

篇5:儿童诗教学反思

我想把耳朵

安在世界的最高处

聆听世界的旋律

分享大地的歌唱

这是我们班平时学习不太好的一位男生写的,还有好多我会一一收集起来。

这时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们:“看来我们班的这些孩子们将来都是大诗人,”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

篇6:《儿童诗》教学反思

周三上了一堂组内教研课——《儿童诗两首》。一首尽是孩子奇妙的幻想,而另一首也正如题目一般,是剪辑了儿童生活的三个片段写的一首组诗。其中《我想》一诗,读起来充满了诗韵,本来的打算是先让学生读诗,尤其是要读准“啊”一字在诗中的变音。再通过体会诗中作者用词,想象的优美来感受。因此,课堂上在通读了全诗后,我问学生:这首诗读起来很美,你喜欢作者哪一部分的描写?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感受,有觉得变成小草、小花沐浴春的气息美的,也有觉得附在风筝上,感受蓝天的纯净美的。在这里教学的时候,由于前面时间拖得太长,我有些心急,一个同学说完一处,仅仅是让他再象征性地读一读就过去了,并没有深究。有些学生的思路是被我牵着往前走的,似懂非懂,甚至没有自己的思考。虽然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诵读,但是没有体会的读是没有底蕴的,这时候的读,感觉得出学生明显分了层次,体会深的带感情读,有声有色,有些则是跟着动嘴。

而在教授第二首诗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其实也只是读后再介绍了下组诗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思考三幅画面,再读就一笔带过了。

课后探讨的时候,有老师提出要吃透儿童诗的特点。我恍然大悟,是啊,在上课时候虽然在体会语言的优美,想象的跳跃,但是真正重点其实是“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最应该的是要扶持学生想象的翅膀,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篇7:浅谈儿童诗教学

中国被称为诗的王国,从先秦到明清,诗歌见证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明历程。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陶冶了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寻找心灵家园的赤子。本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爱读书、爱写诗,在他们纯洁的心灵里唤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渴望。

一、相信孩子诗人的天赋

几年前,我曾看见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们不以为然,回答道:“一个小圆圈。”教授又对中学生提了相同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小圆圈和零。而当教授问小学生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圆月,有是说是衣服上的钮扣,还有的说是晶莹的露珠„„可见孩子们的想像力是多么的奇特与丰富啊!而这恰恰是写诗歌最需要的天赋。因为诗歌不光是一种复杂的、深奥的文字技巧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来自激情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每一个孩子从呀呀学语起,他们就总会说一些让大人感到可笑的稚语。如“鸡蛋破了,里面会流出一个小太阳。”“小兔子不听妈妈的话,老爱哭鼻子,眼睛都红了。”等等。而这些话我们把他整理一下,不就是很好的儿童诗歌吗?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二、展开孩子飞翔的翅膀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克教授是美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他于六十年代未创立了科克儿童诗歌教学法。科克教授这一教学理论的要点就是:“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很容易、很愉快、很兴奋。”于是本人就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那就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一)借得诗词引诗兴

1、与古诗词相约午间时光。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最伟大的,它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包含了哲学、历史、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心理学等等。所以,本人认为学写儿童诗歌也必须要以古诗词为基础。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在午间走进这座辉煌的宫殿,去访李白,谒杜甫,观十里荷花,赏三秋桂子„„

2、与儿童诗歌亲密接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书中 精心挑选了几首儿童诗歌,对孩子们说:“在诗苑里,除了古诗这朵奇葩外,还盛开着一朵小花,一朵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小花,想见一见吗?”然后,我就给他们朗读了这些诗歌,正如我预料的一样,大家听了十分感兴趣。清代一位诗人曾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然必诗人之神明才慧而能见之!”如果孩子的心是石头,那么就无法奏出优美的乐曲;如果孩子的心是琴弦,那么一点点拨动,一缕缕微风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而当孩子跳动的心与芬芳的诗句相碰撞时,那星星点点的火花可让他们的心都变成独特的琴弦,万物在他们的笔端就会变得姿态万千。

(二)教师范写激诗趣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光说不练,必须亲自下水去试试。两年前,我写了第一首儿童诗,现在还历历在目,虽然它是那样的稚嫩。在那个落花如雨飞絮似霰的五月,我把孩子们带到校外的草地上,满怀激情地朗诵给他们听:“《树叶如风》树叶和风是好朋友|春天来了|树叶伸伸腰,想跳个舞|风知道了,轻轻唱起了歌|沙沙沙,沙沙沙„„ 我刚刚念完,孩子们便纷纷嚷开了:“老师,蜜蜂和花朵也是好朋友”“麦苗和小雪花是好朋友”“桃花和小雨点也是好朋友”„„我就顺势鼓励道:“你们也像老师一样写写看,你们不也成了小诗人!”

(三)思维训练拓诗意 诗歌创作思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它既与幻想、联想密切相关,又与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印象不可分割。于是,我有意识地开始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思维训练。想像思维。

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过:“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 起来。”我首先训练的就是想象思维。

1、看景想象。我把大家带到野外,看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石头„„展开想象。

2、看图想象。比如,提供给学生三幅图:第一幅是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第二幅是空白的;第三幅是花枝上已没有了花,只有小蜜蜂还在旁边徘徊。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第二幅图。大家兴趣很浓,纷纷动起手来。有的是花被一个小女孩摘走了;有的是被风刮落了;还有的说是花瓣在风爷爷的帮助下去找 小蜜蜂了,可是没找着„„

3、看词想象。我在黑板上写几个词语,比如树、鸟、兔子、下雨,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编个故事。

4、意境想象。比如,当孩子们吟诵着《剌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时,我要求他们闭上眼睛开始想象大草原的美景: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还有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孺皆知,其巧妙之处就在于用“化整为零,变大为小”的方法解决了大象体重的称量问题。司马光破缸智救伙伴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他勇敢机智的谋略在于反常道而行之。孙膑巧用添兵减灶的办法智擒宠涓,而诸葛亮却妙用减兵增灶撤军千里的办法瞒过了司马懿。古典名曲《十面埋伏》的演奏者,怀抱琵琶,正襟危坐,弹出了威武雄壮的英勇厮杀的战场的旋律,而《丝路花雨》中的英娘,却以反弹琵琶的舞姿,产生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样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的成功之道就在于运用了逆向思维。因此,我总是鼓励学生“唱反调”,在班级里举行辩论赛,论题有“班门弄斧好不好”“乌龟敢于兔子赛跑是不是自不量力”等等。

儿童诗歌的写作也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来构思。如我班有一位孩子写了这 样一首诗:《菊花》桃花妹妹羡慕我|因为诗人总是赞美我高洁|可她不知道|我是多么羡慕她|有这么多的花姐妹陪伴着|而我呢|是多么孤单寂寞啊!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触类旁通”,《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为这种思维的生动写照。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大,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乌鸦喝水》里的乌鸦运用的就是侧向思维。这种思维的训练,我主要是通过一些益智游戏来进行的。

篇8:儿童诗教学论文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诗的解释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听读的诗歌作品总称”。儿童诗形式简约,意蕴单纯,童趣盎然,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可怎样安排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儿童诗,让我遇到了难题。于是,我便开始听课并反思现行的儿童诗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听课与反思后,我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儿童诗的教学与儿童文学的本质追求仍有着明显的偏差与不吻合之处,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视角太过成人化,教学缺少儿童趣味

儿童诗的读者是学生,应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审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成人的审美视角理解儿童诗、教学儿童诗的现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爸爸的鼾声》,把爸爸的鼾声表现得童趣十足。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爸爸的鼾声”可以作为写诗的题材,运用形象、准确的比喻把“爸爸的鼾声”比作是“山上的小火车”,鼾声停了,认为是“火车到站了”,真是童趣盎然。但有教师却说这首诗把“森林”“火车出轨”“鼾声”扯到一块的比喻很雷人。在解读这首诗时,教师必须放下成人的架子,因为儿童诗要赋予孩子的不是知识化的东西,而是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一味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会觉得很牵强,教学时就比较生硬,诗歌的趣味也就消失殆尽了。

2. 误解文体属性,教学囿于常规模式

所谓儿童诗,首先是诗,它也强调诗的意境、味道、节奏和韵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儿童诗作为诗的本质,按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运用“抓关键词”理解文意、细致分析讲解等教学方法,以理解为目的,还要求学生背诵,甚至默写。这种读读背背抄抄的教学方式,使诗歌的形象、境界与韵味被统统抹杀。

3. 教学创新不足,基本没有教学能动性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儿童诗数量还不是很多,六个学年入选的儿童诗只有40多首,还包括了课后的阅读链接和“日积月累”中的儿童诗,这也是一个令教师们苦恼的问题。学生正兴致勃勃地走进儿童诗的门坎,可学了一首却没有了,再学要等上很长时间。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无法在语言上有所积累、在情感上有所体验,使得儿童诗教学出现断层。对于这种现状,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相关文章,提高学生对儿童诗阅读与体验的连续性与衔接性。但现实情况非常不乐观,教师基本上不会有自己的教学主观能动性,没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的大统筹安排,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儿童诗和儿童文学的感受明显不足。

二、笔者对儿童诗教学改革的尝试操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真准备并设计了“有趣的儿童诗一组”,在整个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1. 选择上课范文:从教材入手,选择学生喜欢的儿童诗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儿童诗数量虽然不多,但类型多样,有吟咏自然的《听听,秋的声音》,有书写童心的《雨中的树林》,有抒发情感的《我们去看海》,也有童趣十足的《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等。相比较而言,有趣的诗更容易吸引学生,也更适合笔者这种初次接触儿童文学课堂的年轻教师。于是,笔者把这节课的主题定为“有趣的儿童诗”。但是,如果课堂只有一首诗会很单调,40分钟学生们只学一首诗会很乏味,所以笔者决定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开展“群诗阅读”,增加诗歌阅读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的表达效果。于是,笔者挑选出《交通警察》《长大我将做一个什么》《爸爸的鼾声》《稻田》《夕阳》这五首儿童诗作为上课的素材。这五首诗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诗人的想象天马行空,趣味性最强的部分都在诗的结尾。

2. 设计教学过程: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儿童诗,设计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确实如此,诗意很多时候是一种日常的感受,没有必要刻意解读。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解读儿童诗、设计教学时唤醒自己的童年经验,回归童心童真。

所以笔者的教学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

(1)以读为本,感悟童趣。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也是如此,极为适合诵读。儿童诗洋溢着儿童的情趣,它不仅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也能使成人读者童心萌动。所以,读,是儿童诗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

在“有趣的儿童诗一组”教学中,笔者先出示《交通警察》的第一句“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让学生猜谁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出示整首诗,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如卖着关子读“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就是———”,停顿片刻再读出下一句,会让学生都觉得作者的想象出乎意料;还可以把结尾作为重点,读出大力士的气魄和趣味来。当学生们产生兴趣后,再读下一首《长大我将做一个什么》。两首有趣的诗读完后,学生依然意犹未尽,于是笔者利用阅读单读另外三首,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合作读,读出这些诗的趣味。在朗读过程中,笔者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把诗读正确;再读出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然后再进一步提出读出诗味,读出趣味,品出诗情。

指导读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儿童诗具有整体性与完整性,不能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这会破坏诗歌意象的整体性,丧失诗歌的本质。所以在课堂朗读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读完整的诗,在整体朗读中领悟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2)点拨强化,感受写法。

儿童诗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在诵读时融情入境,体悟诗歌的意境与诗蕴,还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关注诗歌的表达特点,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在教学“有趣的儿童诗一组”时,学生们充分诵读了五首诗,对诗意有了初步的领悟。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便让学生寻找这五首诗在创作上的共同点。学生们很快便发现,这五首诗都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都非常有趣,而且最有趣的部分都集中在每首诗的结尾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这些共同点,就表明他们对这一组儿童诗已经有了初步的内心体验了,也就从自己情感的深处对儿童诗有了初步的感受,儿童诗不再独立于学生的心灵之外,而是慢慢融入内心、融入情感。

3. 联系实际,模仿创作

儿童诗的写作普遍被认为较难,因为诗歌的独特想象与独特表达和学生直白的思维有较大的距离。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写诗更是如此。所以模仿能降低诗歌创作的难度。当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善于表达,那么在创作上的要求要有梯度,可以模仿,也可以自由创作。

同样,在“有趣的儿童诗一组”教学中,当学生们找到五首诗的共同特点后,笔者再让学生读这五首诗,五首诗有写人物的、有写景物的,也有写声音的、写理想的。笔者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有诗,于是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还可以写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扩大了创作范围。笔者追问:“如果马上让你创作一首诗的话,你会写什么呢?”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模仿其中的一首进行创作,理解与感受深刻的同学可以自由创作。

从写作效果来看,学生们所写的小诗出乎笔者的意料,真如金波老师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学生们是多情的,是好奇的,是充满想象力的。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一花一蝶,乃至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懂感情的。学生们这些天真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都有可能成为一首首优美的童诗。

三、尝试改革与教学实践的感受

当上完这一课后,笔者顿时感觉无比轻松,也无比幸福,因为笔者感觉跟儿童文学又近了一步,在儿童诗的教学上也更进了一步。

儿童诗是儿童的诗,我们在读儿童诗时,要用儿童的视角进行解读,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注重诗的整体性,让学生在读整首诗时感受诗的意境与意蕴,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与创作。

篇9:儿童诗教学探趣

一、 品读音韵之趣。

儿童诗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准确恰当外,诗的声音节奏更具有音乐性、有美感效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笔者在教学时,就曾带领学生接连三遍诵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不闹了”“不笑了”“睡覺了”所形成的全诗回环,韵脚整齐的美感,又通过引导学生重读“闹”“笑”“睡觉”“抱着”“背着”“鼾声”,问学生:你觉得风儿、浪儿、大海在诗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这样的一首诗,让你想到了你家中什么样的画面呢?正是靠一步一步的品读,让学生透过文字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静谧安详的优美神态。品读这首诗给人以读诗如唱的明快感觉,使儿童激动之余获得美感和情趣。

二、 感悟意境之趣。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注重创造的,而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出来的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5》诵读与欣赏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笔者在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时,与学生讨论:① “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作者把它具体化为哪些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② 通过默读这首诗,你认为“秋天”坐在什么上面?这里把“秋天”比作什么?把“红叶”比作什么?③ “秋天”坐在诗人依据“红叶”想象而成的“一叶扁舟”上,他“坐着”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④ 读完这首诗,在心中想象这样流动的风影,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诗中的“秋天”(驾舟人)“红叶”“扁舟”等可以触摸的具体形象,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吸引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不知不觉就把学生引入了恬静而又灵动的意境中,秋天风雨兼程,是乘着树叶小船来的。除了沉静的秋天,谁能这样悠然自得,乘风破浪,波澜不惊?这就是这首诗童话蕴含的境界和盎然的童趣。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秋天会驾舟……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的,抒发儿童童真童趣的,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 抒写情感之趣。

儿童文学作家、著名诗人樊发稼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诗歌也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能够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时,他的语言是极具个性的、是浑然天成的。他们诗中的句子都是学生们自己的语言,浅白且富有童趣,生动却不失哲理,这种语言是极具生长力量的,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正如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先生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们领悟到自己对教师深深的爱戴之情后,让学生们模仿课文从生活出发写上几句。有的写了《一盆米兰》,有的写了《一朵康乃馨》,还有的写了《一只百灵鸟》,在学生们的笔下出现了这样一些诗句:“你听,你听,鸟儿在喳喳地叫,那是我们的笑声,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你听你听,春雨滴哩滴哩地下,那是我们的话语,老师老师,你快休息吧。”“你看你看,枫叶红了,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教了我们知识。”……学生们在诗句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彰显了自己的诗性,闪动着一颗颗诗心。学生写的这些诗句,虽然还显稚嫩,但也显示了教师平时引导学生读诗,积累语言的功底,他们不仅积累了语言,也抒发了美好的情感,享受了成功的趣味。

总之,抓实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敏捷,情感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学习更有趣味性。

篇10:《儿童诗》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尝试写主持词,写一首或一节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两首》这两首分别是《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同学们的自学来学习的。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有个提议,今天我们想采用闯关的形式来学习,有兴趣吗?每一关都有得分,随机加分看谁得分最多,一并计入语文感恩银行。

2、创第一关 必答关学习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

(1)大声朗读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想想这首诗描写了童年的几个怎样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纸片上。

反馈学生的答案。(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随机提问“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2)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说说你的理由。随机体会童年的快乐、情趣、可爱、顽皮,并进行朗读指导。

(过渡:童年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除了童年的生活,同年还有什么?)

3、创第二关 抢答关 学习第一首诗《我想》 比较两首诗

(1)《我想》这首诗中,写了我童年的什么?

(2)写了我几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令你神往?请你把它读出来。朗读指导

(3)课文中的哪些字或词让你读起来感到特别的美?随机感受韵律美

(4)快速浏览这两首诗,请你说出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内容不一样:一首诗表达愿望的,一首是表达真实生活学习场景的;形式不一样:一首是一首诗,另一首是组诗;三是第一首比第二首的韵律感强;意境不同)。

4、创第三关挑战关尝试写作

(1)写主持词。创设情景:表演诗朗诵节目。写好后评价。(提示:可用上书上的语言,写两三句即可)。

篇11:儿童诗教学设计

上游小学教师

魏群

教学内容:

《学写儿童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雪》

马云超

转眼大地铺上了羊毛毯,这么冷的天,是谁正在天空剪羊毛呢?

1、出示钱万成的儿童诗《会飞的叶子》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站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添上一片 会飞的叶子

我让“一个勇敢的男孩读读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师范读 师生合作读

多种形式朗读(略)

5、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这样写美吗?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像。

6、(师相机板书:充满想象、比喻、拟人)

指名反馈:(总结方法,适时板书)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有一些特点:(点击课件)儿童诗的特点:

1、诗是分行写的,每行都很短。

2、经常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3、诗读起来常常琅琅上口,有时很押韵。

4、诗必须有丰富的想象。

5、诗能把平凡的事物变得活泼、有趣、动人。

生仿写: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哪儿)。(干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儿童诗。

三、出示《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注:本诗只出示前半首,也就是黑色字部分 读老师加进班上孩子名字的改编版(课件出示)

四、放飞思绪,独立创作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

预设:

最有情感的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最富诗意的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花瓣上,闻闻它的清香。儿童最单纯的想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太阳去,暖和暖和。

(仿《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 默默在荒凉的野外 我也会轻吐幽香 用我的嫩嫩的绿 笑着拥抱 拥抱

这贫瘠的土地

(提示——假如我还是:太阳、大地、小草、蝴蝶、山、树、河流等)

学生自由创作。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作品,你们的诗好在哪里,怎样做修改?把好诗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看哪一组推荐的诗最好。师再次点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颗纯真的心,拥抱童诗。尽管我们的小诗还显得稚嫩,还有许多不完美,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把 “儿童诗”这颗梦想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真情和快乐来浇灌。相信在这个冬天的背后,我们梦里是春天,梦外也是春天。

六、作业布置

课后自由命题,创作一首有趣的儿童诗。

在诗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暂定)

学写儿童诗

上一篇:(2010版)牛津英语模块一Unit1ReadingProject原文和翻译及单词表下一篇:中国梦-长大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