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心得

2024-05-01

陈氏太极拳心得(共6篇)

篇1: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篇2:陈氏太极拳心得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取象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七月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

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二年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篇3:探析《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成因

在现代太极拳流派理论当中,多公认杨、吴、武、孙派太极拳的产生与陈派太极拳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地位特殊。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公认的陈派太极拳经典理论。在此之前,陈派太极拳的理论书籍寥寥无几,正如《陈氏太极拳图说》后叙作者刘焕东所说:“南北奔走二十余年,所见太极书颇多,而陈沟独无所闻”。因此,对传统太极拳的研究来说,深入探研《陈氏太极拳图说》价值作用、历史成因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关于重要史籍的研究,朴宰雨[1]先生曾说:“对了解某一部书,一定要先了解时代或社会背景,其次了解著者之家庭、人生经历、写作动机等,始不会出大错”,对《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太极拳传播过程特别讲究师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鉴于太极拳的特殊性,着重从陈鑫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来分析其著作的形成因素。

2《陈氏太极拳图说》形成的社会背景

2.1 地理环境

陈鑫出生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据《温县志》记载:“温,以泉得名,在夏已立国”。[2]全县辖10乡3镇,总面积46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温县赵堡镇,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在春秋时期,晋昭公封大卿赵公食邑于温县,在温县东15里的地方挖地筑堡居住,因此称赵堡。温县境内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产于温县的山药、地黄、牛夕、菊花一向以质地优良、药效纯正和加工精细著称于世,故称之为“四大怀药”。因此,当地不少人以经营药材生意为业,传统医药卫生业十分发达。据《永年县志》[3]记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步邻务商来广平府永年县城内西街开设太和堂中药店,经营南北地道药材三百余年,生产膏、丹、丸、散四百余种,盛世不衰”。“陈氏族人在河北永年开设的太和堂药店在清代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4]。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大量原版摘录《黄帝内经》中的歌诀、图谱,共绘有十二正经和奇经中任脉、督脉等经络图18幅,图后均附有歌诀。由此证明中国传统医学对陈鑫是有较大影响的,他把经络图诀收录书中,并进行专门论述反映了他强调太极拳与传统医学、传统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温县周边地区传统医药卫生业强盛,是《陈氏太极拳图说》成书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人文环境

2.2.1 历史文化氛围

历史上河南曾经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传说伏羲在今河南淮阳画“八卦”,经周文王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研究八卦演成《周易》,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儒、道、墨、法并兴,百家荟萃,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孔孟儒家发端于齐鲁,而传播兴盛于中原,成为传统思想的主要代表。老子生于河南鹿邑,道家经典《道德经》写于河南灵宝;庄子祖籍为河南商丘。老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他与儒家的互补关系确立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这一时期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庄,另一方面将儒家经典《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两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中原地区又是理学的故乡,在理学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中就有四人为中州人士。咸丰同治时期理学既是官方意识又是学术的主流。当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有唐鉴、曾国藩、李棠阶等。据《温县志》记载,李棠阶,字文园,河内县(即今沁阳)南保封人也。……为前清一代理学名臣。咸丰三年因有功于温”。李棠阶在温县抗击太平天国起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理学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活。在整个太极拳领域,陈鑫是结合易理阐释太极拳最为直接、最为规矩的人物之一。说其直接表现为: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卷首,陈鑫直接将古书记载的易理思想原版收录其书中。陈鑫在解释拳架时,每一着一势都运用周易卦象进行框架,力求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合乎易理卦象。这与其一生饱读孔孟之道不无关系。正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原地区孕育了道家思想,繁荣了儒家思想,促成了儒道两家的合流,也为陈鑫太极拳著作的问世提供了又一必要条件。

2.2.2 尚武之风

温县一带古时属于黄泛区,洪水的不时侵扰,培养了这里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温县陈家沟向南与荥阳汜水镇隔河相望,战略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当地习武之风也颇为兴盛。《温县志》记载,“咸丰三年夏,五月,洪秀全偏将林凤翔,李开芳拥兵万余,由巩、汜渡河,潜伏柳林。……一日,掠食至陈沟,陈沟故多拳术之士,与战,贼忿甚,二日八至,悉被陈仲牲、陈季牲战退,其大头将军杨辅臣,枭其首(重九斤十四两)承县获奖。二十一日城陷,放火烧城内民房,西关元帝庙,尸横街巷,掳掠殆尽。河内李棠阶率其附近村民,战与柳滩,几亡于阵”。这次大战中的陈仲牲、陈季牲即为陈鑫的父亲和叔父。《温县志·兵防》中记载陈鑫的兄弟陈淼参与战事,“同治六年冬,十二月,张宗愚余党,由山西经怀庆。于十四日入温,杀掠劫夺,靡不所至。陈淼与战,死焉。全县黎民,四散奔逃”。在那个不稳定的社会时期,不仅仅只有陈鑫家族成员练拳习武,在周围地区的人民亦是习武成风。《温县志·烈妇》曾记述:“赵堡镇候陈氏,夫名平。氏陈沟女,亦素习拳术,咸丰三年巨变,平率乡勇御敌,氏亦约束从戒。因寡不敌众,平遇害。氏愤不顾生,出入敌阵数十次,杀数十人,亦殉命”。女子尚能有如此功夫和勇气,那么,赵堡镇陈家沟一带确实崇尚习武之风。这为太极拳大师陈鑫太极拳著作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3《陈氏太极拳图说》形成的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就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思想。伴随新体育思想的到来,上层人士,非常注重国民的素质。康有为、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武器提倡近代体育,大力推崇尚武思想,提出:“尚武者,国民之元气也,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5]。民国时期,北京体育研究社的章程中写道:“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皆为教育之必要,不可偏废者也,而三者之中尤以体育为尤要,何则?盖人之身体不健,无论有何种道德、学术均无所寄托。体育一门因而中堕,致使武士道之荣名传自远东,返视神州,独湮不传岂不惜哉?”[6]这一时期,传统武术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清末民初的国术改良运动中。经过这场运动,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已经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方式。[7]

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界风行军国民主义思潮。[8]许多社会名流提倡军国民主义教育,“强国强种”一时间唱响全国。这一思潮对体育的影响也尤为突出。1915年4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并得到了教育部的采纳,使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课程完全合法。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后提倡推行武术的重大成果之一。[9]

在这样一个思想混杂时期,各界人氏多以救国救民为根本宗旨,只是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武术家们逐渐甩掉武林中帮派林立、以强凌弱的恶习,而力图将武术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价值挖掘出来。这些体育团体中最著名的是霍元甲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为了向社会宣传武术,精武总会还组织编写各种武术书刊、教材等。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散传在民间的太极拳进行整理、改编。编著本门武学的著作、开展相关的武术研究,俨然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显著文化现象之一。太极拳著作大量涌现,比较著名的有《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姜容樵著《太极拳术讲义》,徐震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考信录》,吴志清著《太极正宗源流》,陈绩甫(照丕)著《陈氏太极拳汇宗》等。这些著作是对散传在民间的太极拳进行的总结和研究,同时,它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产物,不仅对继承中国武术有着巨大的作用,即使是今天仍有宝贵的价值。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书》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时代产物。

4 陈鑫的生平及其著书过程

陈鑫,字品三(1849~1929)。陈氏第十六世,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岁贡。陈鑫生于武术世家,祖父陈有恒,叔祖陈有本,父陈仲甡、叔父陈季甡均是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陈有本还发展创新编就了陈氏新架。陈鑫和兄长陈垚自幼从父习拳,陈垚十九岁入武庠,功夫纯厚。

陈鑫自幼听从父命进私塾,读圣贤书,科举考试仅仅得“岁贡生”,晚年非常懊悔习文,陈鑫在自序中写道:“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所说的“习武者武有可观”说的即是其兄长陈垚,感叹自己与兄长的成就相比,差距甚远。于是他发愤著书,立志阐明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理法,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拳谱》。

《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耗时12年。内容主要是阐发陈氏族人历代积累的练拳实战体会和经验,详细介绍了每招每式动作的规格及运劲走架方法,大量引用易理来解释拳理,阐释“缠丝精”的核心作用,并引用经络学说解释内劲的运使。陈鑫没有子女,临终之时,将《陈氏太极拳图说》手稿托付于他的侄子陈椿元。1930年冬,唐豪建议河南国术馆馆长关百益购其书,后交付开封开明书局于1933年出版,线装四册。关于《陈氏太极拳图说》,顾留馨曾评价道:“陈氏世代习其拳,名手辈出,而著述极少,经七世至陈鑫始重视文字记录”。[10]5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价值与意义

陈鑫作为陈派太极拳理论的第一位公开阐释者,对太极拳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他顺应历史潮流,摈弃传统宗派主义的封建思想,把陈氏族人传内不传外的秘传拳术理论公诸于世,显现出他的博大胸怀和勇气。他既是传统理论的继承者,同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开明、创新志士。“陈鑫是把拳术当艺术,把行拳当创作的。……想来读者不会怀疑,武术大师陈鑫同时也是艺术大师”。[11]

《陈氏太极拳图说》是有关陈派太极拳理论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从拳论到技术论述甚为详尽。康戈武在新版《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言中这样评价:“《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论从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中的作用,陈鑫的武术阅历、写作目的与功苦,还是从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陈氏不传之秘”。在陈鑫之前,陈派太极拳一直秉承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文字记述相当有限,而《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继承了前人的练拳经验,并系统地论述,可以说它是陈派太极拳界一部划时代的巨作。陈家沟人也常常讲:“读懂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也就领会了太极拳的真谛。”

《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保障陈派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纯正”发展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拳术的演练不可没有拳理的指导。脱离了拳理,拳术的演变、发展必然会走向不同的方向,会不断演变出不同拳术风格的拳种,甚至蜕变为新的拳种。纵观至目前为止的陈派太极拳理论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无疑是一条主线,它有力地指导着陈派太极拳的发展方向,是陈派太极拳永保特色风格、技击方法、核心拳理的重要保障。它留给后人一件珍贵的太极拳理论参考,值得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

6 结语

篇4:《陈氏太极拳图说》行文特点

《图说》用卦象来解释拳意,有的是一个象解一个拳势,有的是多个象解一个拳势,也有一个象解多个拳势。《图说》其文朴实无华,其意广大精微,其象错综颠倒、循环不已,其数根于邵雍又颇多发明,其图通先天后天之妙,仿做太极拳易图,其理合于程朱学派又不仅限于程朱,其神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以象配拳,以拳传意,以意达象,体用兼备

在卷一、二、三的各势动作说明中,有一部分叫做取象。陈鑫分拳势为六十四势,卦有六十四卦,但并不是一卦配一势,而是十分灵活。如《图说》194页介绍了太极拳中的一个初收的动作(见图1)。初收在太极拳中是一个向后回收的动作,重心在后腿,前脚虚点地面,两手置于身前,蓄势以待敌人的进攻。陈鑫认为此势为:“两手收束以畜其势,观敌人如何来击我,静审机以应之。”

如庇身捶(见图2)取象于离。陈鑫认为:“此势右手在上,左手在腰,右肘尖向东,左肘尖向北。右足在东,左足在西。气海向北,华盖扭向西北。眼在上视却在下。天庭向西,足指皆向东北。上下皆有相离之势,故取诸离卦。体外强中虚,有手足皆劲而心体虚明能照全体之象。”在《周易》中,离卦是第三十卦,离上离下。朱熹曾编歌谣说:“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彖传》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序卦传》曰:“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杂卦传》曰:“离上而坎下也。”离从字面上就是相分离,而拳势手脚相分使胸中空虚,与卦象“离中虚”相似,所以陈鑫用“离”来表示庇身捶之象与意,没有脱出朱子的这种解释。这一点与其前者认为的“譬如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开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卷首·文王八卦方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2.突出易学人文、伦理、抽象和整体的特点

各势动作取象的言辞以《周易》卦辞和爻辞为出发点,虽不及前代各家的易注精妙,但还是有研究的价值。特别要提出的是,如此立意,确实是陈鑫对易学和拳学的一大贡献。第二十一势单鞭取象为“大畜”、“小畜”,原文如下:

此象取小畜大畜两卦大意。小畜曰“自我西郊”,言右手自西而向东也。《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右手属阴,六四为阴爻,乾下巽上,乾内巽外,阳刚在中上下运之,以应右手,以应六四之阴,曰小畜。《彖》曰“健而巽,刚中而志行”,言右手得阳之助方能伸展,如手以二之刚中运之,故伸。《象》曰“风行天上”,言右手如风行天上,迅也。初爻曰“复自道”,言右手在下,转而至上,以落于东,亦复自道也。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巽为风雨为阴,右手为阴,以右手运中气,其迅速如风则阴散矣,上九变坎为舆,下三爻为阳德,以舆载之,言右手以中气运乎手之内也。曰“月既望者”,言右手中气之足,犹十六之月光既圆满有可望也,二爻牵复。九五“有孚挛如”,言右手虽属阴而阳气皆牵连以贯于肱内。大畜乾内艮外,艮为手,以右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乾错坤,刚柔相济;艮综震,震东方也。右手由西而展之于东,震为足,左右足平稳踏地。《彖》曰“刚健笃实”,言拳之中气充足。曰“刚上而尚贤”,言右手之用便于左手,稍贤于左手。曰“能止健大中也”,言右能以一手止敌之强得中道也。曰“利涉大川”,言大川能涉则无往不利矣,右手如之。上九“何天之衢,亨”,何,去声。《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畜之既久其道大行。以中气运于右手,得其道而大行,无纤悉阻碍。

在这段文字中,陈鑫用小畜的辞来解释拳意与拳势,以易言拳,有点类似过去哲人对《周易》作注的体例。他认为取象的原理和方法在于“盖易理最活,取象亦最广、最切。太极拳之取易,或取卦名之义,或取彖辞,或取爻辞,或取大象,或取小象,或取卦中之一语,或取孔子之系辞、说卦、序卦中之一句,或取剥复否泰、阴阳消长。种种取意,不可枚举。“万象略呈,任吾所取,无不各如其意。此太极拳与易道相合,非穿凿附会其说,实本太极发生也”。

3.行文之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陈鑫生活的年代(1849—1929),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陈鑫认为太极拳之道与中华文明之道相通,希望世人能够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太极拳来继承中华传统文明。“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通过这种“以小见大”,“吾道一以贯之”(《论语》)的方法,陈鑫成功地完成了从历代拳谱的单纯说拳向全面说“理”的转换,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如要推其原因所在,可能与清代学术界的治学特点有关。《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记载:“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于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清代学术界兼有继承、总结、创新多种特点,这也是陈鑫以易立说、创造新武学、开辟拳易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练习太极拳,除了治学,还有什么实际的功用呢?陈鑫认为:“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惟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我国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荛之言弃之。”这是将刚健有为的生活态度与武术本身的实际用途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自先秦以来“安国以至于济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古代的拳谱也有讲安国的,因为武术与冷兵器时期的军事是密不可分的。而讲济世一般都是文人的事,所谓《大学》中的“修齐治平”之类。但《图说》一书则不然,陈鑫说:“自古圣人有文事必有武备,但文事皆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至于武备,略而不言……(历代)虽各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盖传有谱,亦第图书义理亦未之及。”可见陈鑫认为太极拳是一门学问,它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又不只是空谈性理的腐儒之学,而是各取其长,成了一种兼体并用的经国济世之术,对太极拳的练习与领悟是习武之人达到经国济世目的的一种有效方式。

篇5: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

(A)父亲(B)伯父(C)姑父(D)岳父 5.红花会七当家是谁(B)

(A)赵半山(B)徐天宏(C)卫春华(D)余鱼同 6.红花会十四当家的外号是(C)

(A)武诸葛(B)九命锦豹子(C)金笛秀才(D)雪山飞狐 7.江南七怪老三的外号是什么(B)

(A)飞天蝙蝠(B)马王神(C)妙手书生(D)越女剑

8.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斗转星移’的武功是谁创造的?(C)

(A)慕容博(B)慕容复(C)慕容龙城 9.五岳剑派合并后的第1任掌门是谁(A)

(A)左冷禅(B)岳不群(C)刘正风(D)定逸师太

10.东邪黄药师的绝技是(A)

篇6:陈氏太极拳心得

通过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可以对自身拳式姿势情况进行检验,同时还可以将拳架招式与推手相结合,互相融通,让练习者更加深刻的`体悟太极拳捋、挤、按、采、掤、肘、靠等技巧,以提升练习者的随机应变能力,掌握借力打人的技巧,从而熟练地将其与传统武术的抓、拿、摔、打、跌等技巧相融合,将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同时锻炼,以此加强其散打实战能力。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在实际运用中,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先发制人,快速直取

两人接手互相缠绕,在觉得对方周身不随、掤劲不足时,快速的占据优势,这就是先发制人,快速直取技巧的应用。该技巧要求在博弈过程中不给对方以调整身法的机会,快速攻破对手防线,以一鼓作气的气势,在与对手的抗衡中取得胜利。

2.2 守中用中,后发制人

双方接手打轮,若地方做的非常完美,没有任何可以打击的破绽,便可以利用守中用中的方法,即在沾、连、粘、随中,守住自己的中线,以待对方发出攻击。这时的等,并非是等着被对方攻击,在等的同时还要观察对方的攻击方向,从而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攻击。

2.3 利用规律,调动对手

太极推手实际上就是相互攻击的两个人用双臂缠绕住对方,然后从中寻找可以打击对方的机会,而双方手臂的缠绕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规律的缠绕。在推手过程中,当双方都采取以守为主的战略时,其中一方会在打轮的有利角度加力于另一方,让另一方因重心位移而不能稳住自己的步法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身体平衡。而这时候其中一方就可以借机会发招抢攻,出其不意地让对方摔倒。

2.4 上惊下取,声东击西

该方法属于诈敌法,双方实力相当,很难寻得进攻机会。这时候推手双方便可以利用上惊下取策略,声东击西,上边捆住对方双臂,给对方造成欲发的假象,将对方注意力吸引到上盘,这时我则突袭对方下盘,用挤、压、勾、挂等腿法,掀动对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而倒地。

2.5 多点诱惑,一点突破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有很多,除“八法”之外,还有截、拿、抓、闭、扣、挫、撅、叠等手法。推手中可以借助于上述各种方法的融合,展开多点诱惑战术,以此将对手的注意力分散开,一旦对方疏于防守便乘机攻击。该战术的应用要求在进行多点诱惑时能够对对方步步紧逼,不给对方缓和的机会,从而让其逐渐转变为被动防守,并暴漏自己在防守中的弱点,然后乘机战胜对方。

3 陈氏太极推手发展的意义

陈氏太极拳推手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可以帮助普通练习者增强体质健康。二是使太极拳更加实用。

太极推手是由拳架到散打实作的重要过程,练习太极拳推手中,增加了内家拳常用的多种灵活实用步法,并充实、丰富了太极拳八门五步的技法内涵。手法也并非单纯的双方手臂的缠绕,而是将不同手法、身法及步法融于其中,灵活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在对方博弈中自由的变化,是与太极拳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黏走柔化、顺势而发的原则相一致的,不存在丝毫的生搬硬套1现象。

通过这样的推手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专业太极拳练习者奠定扎实的散打实作基础,还可以有效提升普通太极拳练习者与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增加他们对太极拳的兴趣,从而养成持续练习太极拳的良好习惯。再从陈氏太极推手的实用性来看,陈氏太极推手并非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而是一项适合于大众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如果只是希望通过太极拳练习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那么可以以走转游身变化为主,在手法上多注重肢体缠绕变化,这样练习者通过走转,以及手法、身法、步法地变化,可以充分锻炼练习者躯体及四肢,只要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 结论

太极拳是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成为融合健身、养生、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国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流派之一。陈氏太极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重要的一个流派,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养生的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最佳选择。因此,本研究从陈氏太极拳推手产生及发展入手,分析了陈氏太极推手战术运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广超。陈氏太极家族研究[D].河南大学,.

[2] 张斌,王鑫。陈王廷与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初探[J].兰台世界,.

上一篇:关于创建省级敬老模范县的实施意见下一篇:有关创业成功励志故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