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2024-05-10

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精选8篇)

篇1: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也谈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的构建

邵明灿

内容提要:

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③研究学习,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评价。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模式构建

布鲁纳认为学习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者,“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因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①据此,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斯宾塞也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知行结合。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它正适应了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构建合理实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包括心理情绪)向对象物的投射,对象物的信号反馈又被主体接收的过程。”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射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矛盾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完成的目标。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得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④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肯定,那么他的研究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从而又激发他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收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 1

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只能是指导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2、交流互动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是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活动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交流则会很便捷的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建构起学生认识的图式,它是一种对平衡态的远离,系统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态,因而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建构新的平衡态。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活动状态。

3、定序控制原则:构建研究学习目标应是一个有序的控制系统。初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呈盲目无序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找收集资料的门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新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建立在教材系统上的,而且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系统的有序发展过程。正所谓“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它是由众多的文本信息组合而成,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相同的联系,我们就可依据这些联系点又可组合成新的研究性学习文本子系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要列出训练的序列来。在学习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研究,学习的信息反馈来不断指导较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系统内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自组织”程度愈来愈高,从而进化发展。

4、协同性原则;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形成不了一种整体的规律运动的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出有序的特征。⑦在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应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其间因为教师的控制,个人之间的关联能量得到增长,个人服从了速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才显现出有序的特征。学生个体的知识占有量不同,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意识也不相同,因而为了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研究,而不仅

仅局限于小问题的解决。同时小问题的研究也是协同于大问题的研究,这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就会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5、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大量收集、占有资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开通更方便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但是某一个学生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的资料。因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渠道 进行,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拥有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观点说法也就呈众说纷纭的状态,学生思想也就随自己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成为多元化状态。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不能轻易封杀一个观点,只要学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这样,活动中才会因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而激发出更多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各个五一节和内容都应是开放性的,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更应具开放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准备: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和学习能力目标等把相关的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学习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第二步,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中教师可根据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卡片、笔记等,然后罗列出各种问题,如不同资料观点的矛盾性,学生对各种评论弄不清的疑虑问题。当然,这些要注意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引导。有了归纳,然后激发组织讨论争辨,理出争论不下的问题,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关文本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有关文本研究的课题。

3、研究学习,展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进一步充分争辨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论文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论文答辩式的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个人成果的影响。

4、完成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成果收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几乎就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学生通过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实现课堂学习的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资料:

①转引自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②《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鲁枢元,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⑤⑦参见德国韦德、里哈格合著的《定量社会学的模型》

⑥陆九渊《与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原载于《语文学习》2001年7-8期

篇2: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一、巧设生活情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对于教师的敬佩源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这是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在课堂学习中,古典诗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离别眷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缠绵情致,要让中学生来体味,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教师适度的畅讲,学生各抒己见的互动参与,使整个课堂生机盎然,学生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他们亲身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而产生冲出“围城”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在教读《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诗人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将音乐、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自读、听读、视图三个环节,借助音乐和美术的感染力,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启发引导和创设情境的时候,学生是主动的合作者,要善于调动自身的知识和情感储备,主动吸收教学中的精髓,学会分析的方法。

二、点燃质疑火花 多形式合作学习

学生学会设问、探索、合作,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是教师追求的培养目标。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定位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三种类型:

(一)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研讨。

(二)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朱熹曾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的“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推断,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最终由学生“合作解决”面临的问题。像《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分析,扣住“偷”来发问,他为什么偷?作者写偷的意图是什么?他的偷值不值得同情?这样的问抓住问题的关键,就可以牵动全文的人物分析,带动对主旨的理解。这样启发诱导让学生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三、知识拓展延伸 分享学习成功的愉悦

篇3: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性认识实现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特殊的考试》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猴、小熊、小白兔、小狐狸都赶来参加电视台小小“卫生员”主持人招聘活动, 他们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 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利用小动物参加活动的情境, 小学生的热情会快速被调动, 能够认真地阅读文章内容,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小动物的心理以及行为表现, 并组织学生模仿小动物表演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这种童话性的情境会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情境中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基本上采用比较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将语文知识大量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多媒体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展示与语文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圆明园残垣断壁的影像, 然后告诉学生圆明园曾是我国的一座皇家园林, 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你想知道它本来是怎样的吗?那你就去认真读一读《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这时学生学习的欲望会被激发, 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自主寻求答案。

三、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 就是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问题的探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设置问题,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能够大胆交流,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捞铁牛》这些节课时, 当学生意识到是利用水的浮力对铁牛进行打捞时,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为什么船里装满泥沙?”“为什么两船栓紧、跨船搭架?”学生合作对问题进行探究, 能够认识到怀丙和尚的周密思考和安排, 感受到他的智慧。在合作学习中, 也使学生的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意识能力得到培养,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分层次教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在教学时, 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成绩好的学生, 还需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在教学中设计层次化的问题,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第一个故事时,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 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并能够利用自己的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 在学困生要求的基础上, 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 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在中层学生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并在书中进行批注。通过分层次教学, 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延伸课外,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应将延伸至课外, 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也能够有效地促进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中, 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自主学习的作业, 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的形成。

篇4: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自主学习;预习;自主探求

一、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所需资料,以便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的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文知识面宽广。课本里面的文章涉及多种学科,如地理、自然、历史等。如何让学生在上课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文章呢?答案是要让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首先要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以及做好课前预习。

例如,我在讲《长征》这一文章时,由于长征是在距离今很远的年代发生的,对孩子们来说甚为陌生。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要学生努力用各种方法去收集与长征有关的资料。有的孩子回家问家长,有的通过看电视做笔记,还有我发给他们的几篇关于长征的文章。经过这些行动不仅达到了让学生预习的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孩子们查找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兴趣。

二、建立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对每一个孩子保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要把自己弄的好像高高在上的样子,使学生看到教师就感到害怕和陌生。教师要保护孩子们现有的童真和童心,关心他们在学习当中的成长。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和爱护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心,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为孩子们的潜能和天赋创造开启一个轻松愉悦的求知环境。

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自主探求”的兴趣

“自主探求”学习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更深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师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学生去自觉地学习;而学生的“自主探求”学习则是以教师来引导和指点,让学生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灌输式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学会积极地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四、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课堂环境,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创建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要从孩子们的学习规律出发,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以适应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老师还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从怎么“把学生教会”转为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

例如,在讲《白杨树》一文时,我首先提问学生:“你认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讲讲理由,说说根据。”并让孩子们先去思考,再进行讨论。然后我又问:“文章里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它是在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我再一次让他们去思考、讨论。这样,只有给孩子们提出问题和重点,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学思考、讨论,才能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冰.如何让小学语文向课外延伸.新课程:小学,2011(10).

[2]朱绍德.浅析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04).

篇5: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一、研究背景

昊天学校于2004年9月建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属良乡东南片,生源主要来自良乡东八村及周边小区。建校之初,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环境恶略,交通不便,致使大量优秀生源外流,领导和教师焦急万分,如何改变现状,留住生源,并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校的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由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于是,在05年9月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王铁英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房山进校教科室王兆凤老师负责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通过“学案导学”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即利用适合具体学情的教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知识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是体现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一)编制学案的基本思路、要求及框架

1.学案设计基本思路与要求

(1)紧扣新课标

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探索,要紧紧围绕双基,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与教材紧密相连,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初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学案设计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创造性学习。

2.学案设计基本框架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明确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教师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具有启发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把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进行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追根溯源的重要内容。

【例题分析】设计1-2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双基练习】设计3--5个紧教材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

【能力拓展】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总结反思】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梳理,对教法、学法及易错知识点进行反思。

【分层测试】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实践运用: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运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反馈矫正: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

题,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

6.总结提升: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问题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案导学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通过独立学习、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知识作用与价值。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及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课题实践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改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题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 即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重学法指导和实践应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一把尺子量学生向过程多元评价激励转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老师们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题实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增强。课题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较,实验班师生精神状态饱满、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高、解题能力强、思维敏捷、考试成绩高于非实验班近13个百分点;数学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成绩明显突出,近年来中考数学成绩逐年提升,位居同类校前列。通过数学学科的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辐射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吸引了一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扩大了研究力量。我校的生源也逐年提高,初中教学班有原来的18个增至现在22个教学班。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1.课题研究的引领。两年来我校数学组全体教师在进修学校王兆凤老师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引领下,从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方面得到了王老师大力支持与热心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成效明显。

2.王玉茹校长对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具体指导及科研思想、方法的引领,创设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倡导每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

3.数学组有一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今后研究的设想

在课题研究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总感觉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些学习能力低的学生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如何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力的帮助,如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下阶段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昊 天 学 校

篇6: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黄石市新下陆学校

侯超峰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已从资本重心转向知识创新中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决定国家、民族地位的要素之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材,教育正在变革,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学科教学,已是公认的教育转型。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盛行“以解题为中心,从理论到结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过分地注意建构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不适当的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材的绝对权威性。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借研究性学习之东风,构建一种既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模式源于美国教育家萨其曼(Richard 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有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笔者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变成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其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一名普通的合作学习者,同学生一起互动探究,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未知领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志领域。具体操作模式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灵活应用。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它可以科学知识为主线,插入具体问题和应用实践背景资料,也可以问题和应用为中心,逐步渗透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教学;从教师作用上来说,它可以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学生活动为主;从应用范围上来说,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的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流程特征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在开始实施阶段,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为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 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课题探究,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后,思维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诱导自己主动提出探究课题,在接受性学习中,由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整个的教学过程,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是按照课题研究活动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因素、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男女比例等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给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小组合作形式就将“学生——教师”之间的单向反馈变为“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反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与同学间讨论,让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和提升。此外,小组合作形式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再通过组际间交流,综合集体意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始终维持于一定的激奋水平状态,互助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好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在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现行的教室安排是教师在前面,面对学生。这种安排鼓励从教师到学生,再从学生到教师的讨论方式,而不是提倡学生与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合作活动时,最好小组座位安排成一个圆形或矩形,这样使小组中任何人都能看见小组中其他所有的人,从而有利于小组合作讨论的顺利进行。

谨记:若开始没有能引起兴趣的话题,小组讨论很难进行。因此,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课堂教学中,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浅盘、有机玻璃板、带针头的注射器、量杯、痱子粉、油酸酒精溶液,水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本实验选用油酸酒精溶液?油酸分子有何特性?

小组讨论中学生直接从抽象到概括是很难的,开始要学生从具体和简单入手,然后再通过实践进行归纳。如本课中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如何在水面上形成边界清晰的油酸膜?如何记录油酸的边界?如何测量油酸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质疑解难,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探索验证,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后行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外化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4、组织讨论,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模式,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启发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的改变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中的旁观地位,人人都是参与者。其次,由于探究小组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认识有高有低,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有错误,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组织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共享集体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概念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所以组织讨论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再次,模式特别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成果,而这些都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编码和传递,因此集体讨论和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多用延迟评价和积极评价。如主动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或思维的敏捷程度,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培养学生在讨论中的顿悟能力和自我否定精神,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讨论中为了小组的成功,学生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摆依据,做实验,谈看法,学生通过利用环境解决问题获得了内在的满足感,这比接受性学习中回答教师问题所获得的外部奖励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样也主观上促进了学生素养的自我完善。

5、鼓励创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以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⑴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⑵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0C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升温,而是使空气降温,如何解释?

⑶ 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构建高效课堂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 江国权

上学期,我们语文科组全体教师继续围绕着“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着各种模式的探索,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现将我们的教改实践总结如下。

一、强化小组合作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1)强化小组合作机制。比如由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作为小组发言人,工作细致周到者负责记录等,避免小组交流讨论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2)完善小组评价体系。小组表现一天一点评,一周一小结,一学期一总结。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自豪感。

现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够熟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强化并且优化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合理化,使之常态化。

1、课前:重视预习工作,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以促进课堂的高效率,真正体现先学后教。我们把“先学后教”的突破点放在了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们精心布置了具体可行的自学内容;对自学的步骤和方法给予指导(对个别自主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还给予了差别化指导),对自学的效果进行检查。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新课之前都要先行充分自学:比如可以从课文“学习提示”中寻找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也可以从课后练习中寻找思维闪光点,还可以从教辅资料(或者同步配套练习)书中归纳本课知识点。学生先自行梳理字音词语,字词突破和语句疏通基本由学生借助书本注释和《现代汉语词典》在课前完成。然后按照文体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和局部赏析,最后提出自学中生成的疑问。

2、课中:少教多学,合作探究,敢疑善思。在课堂上,尽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自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节课安排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都引导他们先自己研讨,有一定的想法后再和小组成员交流,每人都要发表意见,都要注意听取别人的看法,对不同的看法展开辩论,在综合吸取组员的思想精华后,在全班展示发表意见。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领悟和自我评价,采取自我点评,小组评价,全班合作探究归纳等多种方式,自学、他教、互学三结合,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自己归纳领悟出来的或者是从同学身上学到的,因此掌握得比较扎实,提高得很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益。

3、课后:反馈交流,提高完善。课后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反思自己的教学,又在反思中不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提升原有的经验,修正行动计划,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不断改进“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反之亦然。

三、精心备课,化繁为简,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备写每一篇教案。集体备课重点交流高效课堂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具体的篇目或知识点如何才能做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布置作业才能做到少而精。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不赶进度。每一篇课文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知识不讲;只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讲清楚的知识,老师也不讲。其中,初三级备课组由于表现突出在全校12个参选小组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先进教改团队”光荣称号。

四、加强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语文科组的上课和评课力求精益求精。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都能认真备课、上课,切实贯彻和落实学校的16字教改方针。对每节公开课,我们都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各位老师公开课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解决途径,收到共同促进、提高的效果。其中唐月贵老师还给初一级新生开了“语文学法指导讲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10月31日到11月1日,我们科组集体到南海实验

中学去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其中,黄茹老师写的学习心得体会《南海归来思教改》一文得到学校领导高度赞赏。12月6日万美娥老师到广东省实验中学去观摩为期3天的教学活动,回来后在科组会议上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体会,我们感同身受,收获匪浅。12月30------1月1日,刘彩华老师到广州华泰宾馆参加两岸四地教学研讨会。由于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打算在开学第一周的科组会议上再来共同学习。

五、教改科研,成效卓著

上学期,我们科组全体老师都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其中王

毅、罗华静、胡艳芬、万美娥4位老师被学校评为“教改标兵”。李敏华、宋

梅、陈

健、蔡

冰、吕会敏5位老师被学校评为“教改积极分子”。江国权、胡艳芬、莫林

二、万美娥、劳静文、罗华静、李敏华、龙宇君、吕会敏9位老师的课被学生评选为“最受欢迎的课堂”。

科组全部老师都参与了国家级课题《高效课堂之“少教多学”研究》,老师们严格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做好每一个研究工作。2013年12月,胡艳芬老师的论文《少教多学 把时间还给学生 将课堂变成学堂》和刘彩华老师的论文《浅论语文课堂中“少教”与“多学”的实施》均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首届年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罗华静、蔡冰、劳静文三位老师的论文荣获二等奖。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挑战更大。所谓“教学相长”,教和学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想取得教改的全面胜利,我们的目光也是时候要聚焦到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身上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如何培训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身上。

篇8: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

1.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不仅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上有所体现, 在初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里仍然占主流。这种传统的“灌输型”教学,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而且长期被迫接受知识, 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完全消化, 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 失去学习语文的乐趣。

2.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

如果将学习语文当成是一种负担, 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不会得到提高。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不高。对于语文的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 只是所谓的“听教师分析”“抄笔记”“背古文诗词”“背中心思想”等, 文章的分析不能体现学生自己的思想, 将语文视为一种背诵的负担, 这样不仅不能理解语文学习的真谛, 而且也不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任何帮助。

3.应试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忽视

应试教育对于学生学习语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教育体系致使学生及家长产生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有时还会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丧失, 学习效率低, 成效不大。许多语文教师的原则是考试考什么, 就教授学生什么。不会延伸知识点, 拓展知识面, 不能进行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思考。当前这种教育体制极大磨灭了学生的天性, 剥夺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权利。有些学生喜欢看一些课外读物, 教师及家长就要强硬地制止, 这都引起了教育学者及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措施

开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实现优质的学习效果。

1.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语文的社会性与实践性很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引导学生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 切身体验生活中的语文, 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主学习应具备主动性、差异性、体验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所以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 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合作过程中, 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并且在交往中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想法进行有机结合, 达到锻炼学生自主思维与交往能力的成效。

2.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地位

在语文课堂上, 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 而教师只起到引导与启蒙的作用。学生自行掌握学习的过程, 教师安排好课题的探究。学生提出问题, 收集相关资料,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既能锻炼思维能力, 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多对学生的有序思维启发, 采用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语文。

3.打造有趣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喜欢活泼有趣的东西。而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抓住这一点, 努力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种欢快、和谐、明朗的气氛, 使学生的心情都放松下来, 将自己完全融入课堂当中。例如, 在《猴子捞月》的课堂讲解上, 教师就应该进行启发式地提问, 可以问:“同学们, 见过猴子吗?猴子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就会打开话题, 纷纷回答。而这时还可以继续问:“本文的猴子正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回答问题的欲望也更强了, 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4.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 从视觉与听觉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媒体软件, 展示教学中所需的图片、动画、音乐与视频等, 让学生在感官上愿意接受教师的教授成果。在多媒体课件的吸引下, 学生开始感悟词语的魅力, 主动探索知识与积累知识, 以此达到轻松获取知识的效果, 并且还能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 积极地热爱生活。

根据对一些教师的教学经历与教学实践的调查表明, 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然适应不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小学生正在学习与成长的发展初期, 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语文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人文学科, 学好它对于小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自主学习模式在语文课堂的实践, 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从而更好地完成对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贺丽.对优化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 (09) :86-92.

上一篇:军训动员大会校长讲话下一篇:彩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