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2024-05-06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精选9篇)

篇1: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韩爱玲

贯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精神主线便是“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学生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一生中成长最迅速,最富学习潜能,也最需要充实自己的重要时期。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也颁发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实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可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绩效的提高,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施这一标准的最佳方法是进行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描写环境优美的课文特别感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在培养学生角色素质的同时,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全人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促使其个人或团体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预防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这也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烈,特别愿意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分角色的表演或朗读。因此,我确立了从学生的本体个性发展入手,着力于角色素质,着眼于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念为核心的课题研究方案。角色素质就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所应具备或可提高的内在潜力的素质,包括基础素质和生活素质。第一是基础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之本,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文化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是深层素质,即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等,突出表现为心理适应、承受、持正笃信,奋发有为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高度发展。

以学习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精美的语言,通过对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街市以及香港夜景的描绘,让我们体会到香港就像一颗美丽、迷人的珍珠,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感悟,从而感受香港的魅力是科技创造了繁荣,环保持续了繁荣。了解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97年香港回归后,学生们对香港的了解就更多了,而且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也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是为了把学生引进图书馆;让学生“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自己查阅的资料有条理地说出来,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上,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发挥本班学生善于表演的特点,让学生作为导游,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制的幻灯片,向大家介绍香港。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境入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首先交待了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说她是“我国南大门”;接着简要向大家解说香港迷人的海滩以它的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人;在著名的海洋公园里,动物们精彩的表演令游客们开怀大笑;繁华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招徕着八方来客。介绍那里的海滩、灯光、阳光 和 热闹的街市多么美啊,多让人自豪啊!浅水湾是好地方,这个好地方的迷人之处,那就是,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在这如仙境一般的沙滩上,人们感到真是 舒服极了,这里举世闻名。香港还是“灯的海洋”,夜晚的香港更加美丽、迷人,简直就像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让我们共同欣赏夜香港的美丽。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学生主体探究过程中,进行个人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我启发其他学生作为游客,随时向导游提问质疑,导游作出解答,有困难可以向游客求助,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即兴介绍。学生们理解到位,设计巧妙,讲解精彩,对课文的领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课上让学生变“讲听”为“引思”,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范仿”为“启悟”。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揣摩表演中角色的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在仿中感悟角色素质,变“问答”为“导疑”。改变过去那种索然无味的问来答去的教学模式。我有意识地解放儿童的个性思维,引导他们去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超时空、超媒体的特点,在短暂的时间,狭小的教室空间里集中大量快速地向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印花结合的具体形象,营造出实际的场景,从而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变“令行”为“激创”。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变“单一”为“多变”。创设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角色素质。

就学习活动而言,我认为,孩子们都具有两种角色,其一为社会角色,也就

是说作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人,即学生。然而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习角色,或称之为提升语文素养的学习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范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运用计算机课件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创设情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有创见地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素质主动协调发展。而其中最关键的是体验,在于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与走向上,老师指名一位同学作导游,并不是一位同学的个体学习行为,而妙在老师让全班学生不是当“观众”,而是当“游客”,先让“导游”解说,说后再让“游客”来评,来提问质疑。把解说的过程,变成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过程,而是培养全体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群体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求异与创造,让不同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欢乐,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角色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期待自我,塑造自我,提高教育实效。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它明显体现了教师对全体学生都怀有一种靠近其最近发展区的期待,这种期待暗示会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中的角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体现了教师为全体学生建设其发展高峰时期的期待角色,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教师为现实的学生与理想中的“我”架设一条成功之桥,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中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即以学生潜能的开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篇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巧设生活情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对于教师的敬佩源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这是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在课堂学习中,古典诗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离别眷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缠绵情致,要让中学生来体味,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教师适度的畅讲,学生各抒己见的互动参与,使整个课堂生机盎然,学生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他们亲身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而产生冲出“围城”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在教读《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诗人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将音乐、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自读、听读、视图三个环节,借助音乐和美术的感染力,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启发引导和创设情境的时候,学生是主动的合作者,要善于调动自身的知识和情感储备,主动吸收教学中的精髓,学会分析的方法。

二、点燃质疑火花 多形式合作学习

学生学会设问、探索、合作,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是教师追求的培养目标。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定位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三种类型:

(一)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研讨。

(二)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朱熹曾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的“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推断,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最终由学生“合作解决”面临的问题。像《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分析,扣住“偷”来发问,他为什么偷?作者写偷的意图是什么?他的偷值不值得同情?这样的问抓住问题的关键,就可以牵动全文的人物分析,带动对主旨的理解。这样启发诱导让学生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三、知识拓展延伸 分享学习成功的愉悦

篇3: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篮球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有意识地将高效的合作学习方法运用在篮球合作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篮球的教学设计安排、篮球的教学目标和篮球的教学具体结构以及教学环境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小组之间5~6人一组, 前锋、后卫、替补和队长的分工要明确,小组之间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默契的配合是提高篮球合作效率的条件之一。

在篮球合作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通过比赛观察学生的篮球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对于水平比较低的学生要采用多激励、多指导的方法, 帮助学生看到身上的优点,针对难度系数比较高的训练,耐心地为学生讲解要领和方法,再进行训练。正确的为学生制订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每节课的训练中都达到技能训练和身体发展的目的,小组之间互相指出对方的缺点,学习其优点,并且及时纠正。 教师在进行战术教学时,要借鉴多种篮球教学方法,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演示,使学生逐渐地巩固和加强训练。

二、构建中职篮球教学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是优化教学的一种,现代篮球合作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对篮球的认知程度和情感目标,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中职学校某班,全班35人,男生19人,女生16人, 根据身体素质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教学方式以游戏比赛穿插在篮球运球技术教学中,以合作教学为主要手段。中职学生大都对篮球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教师在篮球合作教学设计前可以结合当前最火的NBA篮球明星,和大家熟知的姚明,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讲述明星在球场上的魅力展现,在学习打球技巧的同时,发现明星们是如何在打球过程中默契配合、相互合作从而获得成功的,在学习中加入他们的成长历程,让学生知道,篮球比赛是特别消耗体力和讲究战术问题的, 明星们在面对挑战中不断地去尝试新的难度和迎接新的挑战, 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必要性。

再比如,在讲解原地双手传球训练与行进间运球时,让学生在原地双手把球抱胸前传球,这就要求与对方密切配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面向圆心纵队站立,教师发出口令后, 各队第一人进行间运球绕过标志物后跑回来,当回来后迅速交给第二个人,以此类推,最后决定胜负。教师要注意讲解的方法和规则,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时,为学生播放快节奏的音乐,使学生能够跟着音乐进行传球,熟练掌握传球技能,在篮球运动中发挥合作意识,增加学生对小组荣誉感的积极性。学习篮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学生课外运动的项目,因此篮球合作教学对于中职生今后进入社会在合作意识上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篮球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中职学生大都喜欢表现自我、展现自我,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应用,完成一个目标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在今后进入工作岗位也是如此,任何事情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得更加完美。在小组人数分配上不宜过多,在传球和运球技术练习中两个一组就可以互相学习,如果单组的人数过多就容易产生分歧和杂乱的现象,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开展高效率的篮球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训练,在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正确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练习,避免出现超负荷练习,在训练中及时地指出学生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的训练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训练篮球上技术的进步。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训练之外,教师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篮球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的技能发挥自己的篮球水平,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在合作中带来的进步与成功。

篮球教学中展开合作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创新,它在培养学生篮球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为中职生今后进入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篮球合作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应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在篮球教学中构建创新的教学理念,发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篮球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在团结合作上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相互研究和实践,有重要作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中职篮球,体育教学,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篇4: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创设环境 ;整体设计 ;合作学习 ;感悟阅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众所周知,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缺乏真正的阅读,只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机械式地做一些应试练习题,记住一些重要短语句型,学生接触的是一个个“考点”,魂牵梦绕的是“选A还是选B”, 而阅读过程中人物的交错,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感悟都是过纸云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导入单元主题---介绍背景知识---了解文本大意---点滴演绎---同步写作这五个步骤入手,整体设计阅读,能有效地把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以上问题迎刃而解。

一、小组合作,自主选择,自由决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和感受事物,学会自己观察生活和分析、思考问题。日常教学中,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展示交流的平台。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英语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操作技巧,成为一名小老师。组员也明确如何进行交流。并学会聆听,学会做笔录,为日后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创设环境,学会分享,阐述精彩

结合当前英语的重要性和本校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读书和分享活动。例如: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书虫》的简易本、《英语早报》、 《21世纪 》 等,同时,结合我们乡镇学生的英语水平阅读,降低阅读要求,例如初一学生读六年级的读物,初二读初一的读物,依次类推。

读书活动一般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独读;第二步:组内分享;第三步;班内展示,各说各精彩。随着水平的提高,交流后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感悟,可以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析,也可以自己设计情节续写改写,也可以对一段话或整本书进行点评,多样形式,主题不限,字数不限,从而做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针对所读的情节内容,设计为题目,进行阅读比赛。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要记得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展示平台,并跟进、点评。

三、整体设计,自主学习, 感悟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例如在训练目的性阅读时,教师可以不给阅读任务,只是让学生读五分钟后回答问题。时间到后你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的文章自由发言,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论对错。

案例1:上海牛津版7B U5 Reading A的主題是“ Water Cycle”。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Water”这个主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涉及到物理和地理方面的常识。如果学生对水循环没有初步的了解,那么将会增加对文章理解的难度。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前置作业。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Where does water come from?

What is steam(水蒸气)?

How can steam change into water?

Is there any water in the cloud?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解决这四个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掌握Water Cycle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了,从而减轻了阅读的难度。

阅读课我让学生学会单词后,让他们先预习做课本后面的相关练习,并划出依据。教学方案设计重要关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阅读才有活力、才有效。

案例2: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Body language

第一步:说一说 我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肢体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它的意义,和你会正确使用肢体语言吗?学生会回答:

A:Yes.I do.When I am happy,I’ll jump.

B:Nodding my head,when I agree with others\or when I say yes.

C:when I say no ,I’ll shake my head.

D:Use the finger,ask someone to come here.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的火花也激发了。文章的所有内容已被他们全带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先学后教”的效果。

第二步:演一演,我鼓励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语言运用到交流的版块,设计小组活动,让他们自编自演小品。

第三步:写一写,话题是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有什么不同的肢体语言,你第一次去另一个国家旅游,想去国家博物馆,你怎样利用肢体语言问路。有了前面的铺垫,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从而真正做到听,说,读,写的能力紧密结合。

阅读不是张大嘴巴大声朗读,也不是仅仅教会文章里的单词、短语、语法结构,更不是向学生一句句翻译文章然后做一些选择题就完事了。阅读需要整体的设计,只有从导入单元主题---交流介绍背景知识---阅读了解文本大意---点滴演绎---同步写作这五个步骤做起,才能有效地把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真正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

实践证明,这种小组合作体验式阅读,既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领略人生的精彩,更能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现代教育理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金玲.英语阅读技巧与实践-评判性阅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苏漫英(1975-) ,性别:女,籍贯:广东潮州,民族:汉,职称:英语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有效英语阅读研究 。

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篇5:电工基础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摘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了能切实转变课程的功能,新课程在高中阶段设置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每周为3课时,以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它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故我个人认为,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我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当学生在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这些工作后,进行分组总结时,每组的总结报告都很精彩,其中第三组还制作了一只直流电压表。虽制作粗糙、精度不高,可它是一只实实在在的电表,当拿到总结会上时,其他组同学的羡慕之情,而第三组同学的自豪之感,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课后很多同学都围着我说:“太棒了!”并希望以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总结会时,学校领导也到班级听取了总结。会后,学校领导认为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在全校加以推广。现在全校每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科都进行了尝试,很多老师反映效果比较满意。

二、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研究课题,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并逐步弄清以下一些问题:①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②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③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④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⑤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当然,实验中还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感生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结合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突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旧的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来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即考试分数高,被称为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评价体系,它力图克服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的弊端,把评价看作是促进教师改善教学,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手段,使评价完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即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而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它只重过程而轻结果,通过学生平时的“所作所为”来综合评价学生。而平时资料的积累,我们是通过“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下学生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就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及进行这一项活动的心得体会和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当课题结束之后,学生进行自评时,学生自己就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对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现的“灵感”或“创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延伸,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篇6: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以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着眼点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制作、表达与交流等探寻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在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所作、所感、所悟。

一、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承受者。教师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限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主动地从自然、从社会、从生活、从教材各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中,它强调“研究和创造”的成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地去寻找、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开拓创新。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性及主体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具体运用的定义及其效果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是指把学习的对象当作研究的对象来对待,自己动脑研究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规律,接受掌握事实性知识,探索、发现原理性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体验中进一步创新。

二、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掌握的知识水平来看,已经具有形成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已有显著的发展。能与同学之间发生争论,阐述假设的可能性和条件。我们知道,对事物进行怀疑,对问题能进行有假设的思考及判断,是一切科学性研究,科学方法的起点和重要部分,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心理依据。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增强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能独立通过实验、上网等手段获取知识,也能独立从社会、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能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可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其效果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

研究性学习是以主体性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就无法去研究,更谈不上创造。研究性学习当然无从谈起。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老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专家,教材的知识也不是千真万确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在别的地方可能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对老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并通过主动学习,培养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包括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和活动空间的不固定性和无限性。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1、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教材上的问题,并且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模型演示,往往不是十分直观,加上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如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可以通过如下的过程来学习:取一盒同样长度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一平面内把它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不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能够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再拿出四根牙签,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再拿出五根、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活动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演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传统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导致“教”游离于“学”,“学”游离于“用”。现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以及概念、原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2、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空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并且应更多地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到渠道,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便于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应对传统的课堂学习空间做出调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整。我们知道传统的学习形式基本上是“封闭式”,课堂空间是“秧田型”,学生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学生之间的联系较松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多为师生活动,且启动者几乎均为老师,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很少,甚至没有,更不用说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学习了。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研究的空间,提倡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独立自主地从事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讲解、练习的旧路中走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把研究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交流动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开放型的,小组合作是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式。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有分工。小组的组合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和学习情况的需要,按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征、操作能力等由教师帮助混合编组,以便在教学中随时可进行研讨,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在活动中起到组织、安排、研讨、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小组研讨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集体引导-创设问题情景-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由组长组织,可运用交流式、演示式、辩论式、诊断式或补充式等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有利于小组群体合作学习,课堂空间构成一般采用“U”型组合,小组成员占据三个方位,留余一面作为“共有空间”,便于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随时加入,一起讨论,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扩大了老师关注学生对象的群体性,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老师在关注我,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组合学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一个个的挑战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研究性学习提倡把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使书本知识重新被“激活”,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货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知识最能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高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造问题的情景,多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针对问题,编制一幅生活画面,采用多媒体以卡通形式展现在屏幕上。有5个小木匠都想将一块不规则的木料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小木匠甲:先画了两组对边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乙:画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丙:画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丁:画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小木匠戊:就使用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吧。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想一想,他们都能做出平行四边形吗?通过思考、分组讨论、研究后,学生很快完成了。通过这种形式教学,实践证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能,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创造离不开研究,研究是为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为手段,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坚持问题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介,是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指导学生经常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注意捕捉各种各种信息,收集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大胆怀疑,敢于质疑。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叛性。因为只有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人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人才会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出问题。其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地创造性品质。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现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组合的课件,以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种逼真的情景,快捷地提供了足够的感性素材。尤其是对那些观察不到,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加学习。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类似之处。如研究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再学习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老师直接引入课题:“我们的课桌面、课本面、和黑板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四边形——矩形。你想知道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叫矩形吗?矩形有怎样的性质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马上高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通过测量角、对角线、边长,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然后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补充、纠正,最后统一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 学生对概念、性质的形成理解得比较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李淑文编:《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李佐锋主编:《数学建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4][苏]B.A.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5] 青岛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编:《解读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内部资料,2001年7月,[6]田江东 矫永芳:《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平度教育》,2003年2月

篇7: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龙街中学化学教师 杨泽东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优化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研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主动策略 分层策略 活动性策略 实验策略

[内容提要]:研究性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为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化学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策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论文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为化学学科来讲,以往化学研究性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仅把以前提倡的搞一些小制作、课外活动当成研究性学习,根本涉及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二是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有的把外地学来的经验盲目照搬,由于脱离实际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事实上,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与现有的化学教学并不相矛盾。相反,化学学科的专题课题的研究常常能加深或拓宽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科技、生活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适当的方式去开发学生的潜能,相反强调接受、继承和积累,忽视研究、批判和创造,很多学生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掘,个性被抑制。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能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从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1、“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突出了“学”。培养了学生想方设法去学、去问,同时感受求知和成功的快乐。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且能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问题的求知欲。

(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自从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①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②学会自学。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它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限于仅有的几本教材,应该指导学生广泛学习,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③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4)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那些善疑的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认知发展更快。而善于批判思维的人将获得更多令人喜欢的结果。批判思维是知识创新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疑策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知识的教条化,要使理论的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成为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则学生学习的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专门成立了一课题组,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充分认识到了化学的的实用性,更加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前不久“粉糊墙壁”,学生不禁对涂料的有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认为涂涂料有益无害。为此同学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有关人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竟然了解到不少涂料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物质(如苯、VOC、甲醛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特以《建筑涂料对居室污染的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扩大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封闭传统的课堂教学开放化,同时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了解知识方面的程度加深了,学习也更加刻苦了。所以说,“如果不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有收获”。

②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

省去学生因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增加的额外课业负担,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会由原来的被教变为自己去学,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⑴、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是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的高要求,这种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⑵、对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习要及时地辅导、整理、小结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师布置了任务,而不去作辅导,不让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会失去方向,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结果。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也要重视教师的导,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⑶、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而应树立“以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观念。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创设以学为主的条件,真正在教育教学内容中体现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特点,努力做到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开放化。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目前,有些教师仍把教学理解为只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而把化学研究性学习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误认为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重本来就很繁重的教学任务。事实上,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其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学生正在学习的有关内容,也可以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还可以是一个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分析。

四、课程展望(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崭新的尝试和实践。为实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上,作积极的探索,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域中迈出了新的步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研究性的教与学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不会因研究性学习而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并对学习探索产生了兴趣,又能使教学质量因此而大大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模式;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们教育工作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以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将给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并不排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应该也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与各门功课相结合,结合具体内容、方式和策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和研究。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呼唤。

篇8: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优化开端,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表面看来虽然是一个“点”状的教学动作, 它对数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呈现出“线”型的过程分布的. 因此,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落实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与强调. 在实际教学当中, 作者从课程开端处便会开始进行优化, 将课程导入的形式与内容向着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去靠拢.

例如, 在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我先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 1) 求前100 个自然数之和: 1 +2 + 3 + … + 100 = ? ( 2) 求前n个奇数之和: 1 + 3 + 5 + … + ( 2n - 1) = ? ( 3) 求前n个偶数之和: 2 + 4 + 6 + … + 2n = ?对于第一个问题, 学生们还可以靠自己的计算知识勉强予以解答, 而对于后两个问题, 便需要大家展开思考, 从中寻找到一些计算规律了. 在对这个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中,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逻辑已经初露端倪了, 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思维的初步渗透.

高中数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灵活、自由、实际的. 这些特点也为课程开端处的优化处理提供了方向. 在每一次主体教学展开之前, 教师们都应当将本次内容进行一个“软化”处理, 找到其中可以灵活拓展或是能与实际生活取得联系的部分, 并将之以自然化、情境式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们从一开始便以研究性的思维走进知识.

二、强化过程, 在开放问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部分, 除了是知识内容深入展开的重要阶段, 也是研究性学习有效铺开的关键时段. 作为对于基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与基本知识的教学同步存在的. 通过强化主体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也得以优化提升. 谈及具体的强化方法, 笔者认为, 开放性问题的引入至关重要.

例如, 在对等比数列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为了能够将学生们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打开, 我在课堂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问题: 设等比数列{ an} 的公比为q, 前n项和为Sn,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c, 使得数列{ Sn+ c} 也成等比数列? 若存在, 求出这个常数c;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们的思维顺利走出了基本知识形式的禁锢. 这之中的字母常数也让问题的推导更具普遍性和灵活性. 在这个自由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们对等比数列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并从中发现了问题, 促进了自己的进一步研究.

从特点上来看, 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之间存在很多相通之处. 二者都是对基础知识内容的灵活拓展, 需要学生们的自由探究, 从而实现思想方法的实际运用与有效升华. 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呈现阶段加入开放性问题, 对于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和深化方法理解来讲颇有助益. 开放性问题虽然比较灵活, 但内容上仍然是以基本知识为出发点的, 教师们在具体设计时也不会产生太大困难.

三、延伸教学, 在生活实践中拓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线的过程, 并不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解决当中, 一直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因此, 就将研究性学习的触角延伸至实际生活当中也就势在必行了. 以生活实践为背景搭建数学研究平台, 是研究性学习广泛开展的理想思路.

例如, 在带领学生们学习了数列的知识内容后, 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问题: 某人对当地养鸡场连续六年中的规模状况进行调研, 得到如下两个图像. 左图表示从第1 年开始, 每个养鸡场出产1 万只鸡上升到第6 年每个养鸡场出产2 万只鸡. 右图表示从第1 年养鸡场个数30 个减少到第6 年10 个. 请从中求出第2 年的养鸡场个数及所有养鸡场出产鸡的总只数, 并分析出哪一年的养鸡场规模最大. 这个问题的解答, 对学生们的基本知识掌握以及运用图像进行灵活探究的能力要求很高. 研究性的提问方式也为学生们预留了充足的思考空间.

对于理论教学的巧妙延伸, 不仅达成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目标, 还很好地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与领悟带到了实际生活当中. 这在促进学生加强对于生活的关注热度的同时, 也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灵动生活的衬托之下变得越发有趣了. 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之中实现对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 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篇9: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对传统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落实新课程标准。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思路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本质上讲,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探究和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学生在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

因此,教师要提高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就必须抓住这种学习模式的核心,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与讨论,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Unit1 This is my teacher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舒缓。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交流中,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或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思考和表达。在良好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更高的参与度,才会在小组之间进行更积极地讨论与交流。

二、发挥引导职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点

同时,因为小学生能力和基础的问题,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这些困难容易打击到学生的信心,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激情。

因此,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引导职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小组合作能够顺利开展。例如,教师要学生合作探讨向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方法。此时,因为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较差,无法得到有效的答案。教师就需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以达到推动小组合作交流顺利进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释放工作压力的方法下一篇:我爱我家小学记叙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