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022-04-28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媒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像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发展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音乐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音乐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1: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

【摘要】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的依恋感,对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光荣历史、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对祖国生存发展繁荣富强的责任感,使它们具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这块沃土,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音乐之中,用音乐艺术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爱国主义 音乐 贯穿 教育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要阵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音乐教师同样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应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当然,音乐课不,同于政治课以论述为主,阐明规律,辨别真伪,用不同于数、理、化、用逻辑思维的钥匙去适中,孩子们心灵中美丽的花朵。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作为自己的目的事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教学如何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起着什么作用?

因为音乐是声音艺术,这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憾人们的心灵,因此,它应是情感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音乐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墨化的精神力量。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我在音乐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利用具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情感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时,我通过《国歌》的欣赏、学唱、评析、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如何准确地演唱这首歌曲,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雄壮的歌声中,去感受中休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是一种伟大精神。就是有这种精神,我们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达到为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目的。

二、在发声练习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发声练习,不是单纯的练练声,发发音,可有意识的选用一些有一定难度,又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练声曲进行教学。如用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主旋律,用啍鸣曲的历史背景,说明德沃夏克是爱国的作曲家,是捷克人民为争取斗争的鼓手。他用于1893年受聘纽约的国文音乐学院任院长时,他的祖国正遭受德国的侵略,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每当看到美国黑人受种族歧视时,就想到了水深火热的祖国人民,为了抒发对祖国的眷念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忱,他写下了这部传世佳作。

三、在歌唱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歌唱是学生参与最充分的行为,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且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自己接受教育,受到感染。

在歌唱《歌唱祖国》时,我先介绍了曲作者莘这位抗日时期就开始从事音乐创作的爱国作曲家的生平及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教唱中,我把这些主要内容抄写在黑板上人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加强学生的记忆,帮助同学们理解歌曲内容,并特注意自己的情感,用饱满的激情投入歌曲的范唱和指挥,以强化对学生的感染,通过想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一幅幅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雄伟画面,特别是主歌部分进行了男、女音色及速度、力度等手法的处理,使画面更呈绚丽多彩。同学们说:“这样美好的祖国是我们先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描绘出来的,未来要靠我们,为了使祖国更美好,能永远立足于世界之林,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因此,在学唱这首歌时,同学们溶进自己的感情,把对祖国热爱之情都能在歌声中表达出来,从而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感有所升华。

四、在音乐欣赏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课同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这不仅是教材中不少作品音乐形象鲜明,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还在于这种形式有利于老师能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领会作哗啦啦内涵,捕捉音乐形象,领会爱国主义情感,在《黄河大合唱》欣赏教学时,先介绍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在巴黎刻苦攻读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第一位“东方人”,正当了事业飞跃时,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了祖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冼星海同志为民族解放,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生,赢得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免征,以船夫号子来表现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以黄河怨的曲调来控诉日本侵略的罪行,以黄河的怒吼来表现党和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将属于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五、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扩宽民族音乐内容,除了教材上规定的民族音乐之外,我让学生多渠道地接受音乐的熏陶,将民族音乐的营养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返航和滋润学生的心田。我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各种文艺演出和学校广播等作用。如:在每年一度的“庆六一”文艺汇演中,我们总是大面积地编排民族舞蹈、演唱、表演等形式来欣赏和领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具有浓郁特色的创作歌曲,说唱音乐用中国戏曲的丰富内涵。通过欣赏、主板、使学生了解这些音乐是渗透了民族的情思,精神,记载了这个民族的胜衰,欢乐和苦难的。在悠悠的生活过程中改变、锤炼、提高创作这感人之深的乐曲。使他们自豪的感到旋律优美是我国音乐之长,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J].读与写旬刊,2011,8(4)

[2]张瑜.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J].才智,2009(36):52

[3]石利国.在音乐课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J].山西教育,2003(1):32

[4]王昌逵.叶桂兰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

[5]王慧民.中小學音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

作者:许雪梅

音乐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2:

把根留住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媒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像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发展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大量的图文声像信息充斥着课堂,有些教师把音乐课上成了不伦不类的综合课,课堂已不具备音乐属性,偏离了音乐教学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负担仿佛也轻了许多,课堂上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操作计算机,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探讨与反思。笔者认为:坚持学科本位,音乐课堂的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音乐教学服务,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只有实现多媒体与音乐教学的合理整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多媒体资源的大量使用,淡化了学科本位指导思想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注重学科综合是新课程十大理念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在某一学科教学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等同性。由于多媒体的海量信息,使学科综合变得更加容易起来,而过分强调学科综合就使音乐课教学走了味,上课注重生动活泼,注重图文并茂,而常常忽略了音乐学习的内容,把音乐课变成了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淡化了学科本位指导思想。

比如:在教学非洲音乐的时候,下载了大量非洲风土人情介绍,播放了很多非洲沙漠和热带草原风光;在教学《长江之歌》时,介绍了长江的地理、历史、文化,不仅包含了有关长江之歌的视听资料,还从网上下载长江源头及各流域的图片、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照片及诗歌,搜集有关长江的字画插入课件;播放了相关的历史资料,长江古代故事及“长江”名字的由来;从《话说长江》的记录片截取了有关长江流域的一段录像。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一一展示过后,音乐反而成了点缀。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放映大量抗战题材的影片,过多地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也许观看影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但到了欣赏音乐的时候,已经快要下课了,只能匆匆地听一遍,我们教学的重点内容——音乐,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强调了视觉联想却忽视了学生的听觉联想。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里装的更多的是地理和历史,如果再利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谈今天幸福生活是如何来之不易,甚至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或写一篇感想,这就更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德育教育只能点到为止,这不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任何一门学科的拓展探究都应建立在本学科基础之上。教师上课首先会想到如何准备课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不能忘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为了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很多情况下我们激发的不是对音乐的兴趣,课堂上进行了很多比较花哨的活动,可实际上激发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兴趣,并不能够长远地延伸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兴趣就是要通过熟悉音乐才能产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熟悉音乐,又谈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呢?乐者乐也,音乐课堂岂能无乐或少乐?

2 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不利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的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淹没了教师的课堂,甚至淹没了新课改。很多教师认为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就是一堂出色的音乐课,甚至许多地方把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优质课评选的重要指标。然而,多媒体的作用毕竟只是用来辅助音乐教学。如果盲目依赖于多媒体,不论什么类型、内容的课,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到底是音乐课还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运用语言可以达到的效果,却设计成多媒体文字;教师能够现场进行的范唱却要录制后在计算机中播放;课本上原本清晰的谱例却要扫描成图片插入课件,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潮流。

我们应从多媒体刚一进入教学的新奇、赞叹、兴奋中醒悟过来,不能再为课件设计的字体动感、图片丰富、影音链接令人眼花缭乱而沾沾自喜。这种过度依赖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很容易从现代教学积极走向消极的一面。如果一节音乐课,教师既不范唱也不弹琴伴奏。只是操作多媒体课件。从歌曲的演唱、伴奏到舞蹈的欣赏包括老师的提问,甚至对学生的夸赞都被计算机掌声代替了,音乐教师还能做些什么?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一句话也不需要说就能上完一节课,因为计算机会说话,这将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计算机既定的流程上,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之中。学生只能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事先设置好的一幅幅画面,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何谈以人为本?音乐是一种语言,对这种语言的审美必须有人性化的情感纽带联结,多媒体割裂了音乐课堂中所特有的情感纽带,人机关系取代了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计算机播放的掌声对学生的夸赞偶尔为之尚觉新鲜,反复使用只会让人觉得别扭虚伪,那种制作花哨、只图表面热闹的课件,忽视了对音乐内涵和学生本体的双重关注,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力,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也就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采取的对策

1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坚持学科本位,不可喧宾夺主

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立体化。相对过去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层次感更清晰、容量更大、环节更紧凑,教学内容更多元化。如若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合理使用多媒体,无可厚非。既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不能忘了多媒体“辅助”的身份,如将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做成动画。甚至课堂提问都做成字幕配在画面上,也不管是否科学、合理、实效,牵强附会地使用,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有时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正常思维。在看似热闹、现代化的背后,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已经没有了音乐性,多媒体已由“和珅”越位成了“皇上”,喧宾夺主,虚化了音乐教学。这样的音乐教学,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用用计算机而已,何来学科整合。也就失去了整合的真实意义。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利用多媒体更多播放的应是音乐或合唱的录像,抗战影视只能少许以辅助联想;在教学《广陵散》时,古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有关古代的琴棋书画文化,教师用语言提到就行,没有必要做成课件。音

乐学科与多媒体之间,在整合时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音乐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整合课,音乐还是本位。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始终体现音乐性为主线,多媒体只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工具,坚持学科本位不能忘。

2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要有机整合,促成师生共同体验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但是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教师该范唱还要范唱,该范奏还要范奏,该出手时就出手。多媒体静止的文字不能与教师的那些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相媲美。教师优美动听的歌声、轻盈的舞姿有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的感情。比如:在讲钢琴音乐时,教师如能把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或李斯特的《爱之梦》演奏一遍,哪怕不是那么完美,但教师的艺术才能和人格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对钢琴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我爱你中国》时高歌一曲,在教学《新疆之春》时翩翩起舞,都会比使用多媒体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时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然教师只是计算机的操作员而已。也体现不出音乐教师的专业性。长此以往,学生的音准能力、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势必受到影响,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也会荒废。美国中小学教室里基本上都安装了互联网,需要计算机辅助的相关文化教师会布置学生在课下随时查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在引导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手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

3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音乐表现、音乐创造这两大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作才能,在教学中他们的演奏、演唱、即兴创造。以及探索音响与音乐等活动,需要的是在教师引导下来完成他们自己的音乐活动实践,这是没有办法用多媒体代替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少用或不用多媒体;对于识谱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事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节约上课板书的时间,这是值得提倡的。对于音乐欣赏教学,它要靠听者的自由想象完成,教师通常会先对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情感加以解释,然后再播放给学生聆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常会配以画面或动画,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对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等每一个片段都配上一幅画,在欣赏《梁祝》时,对同窗共读、十八相送等每一段故事都配以动画,若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来阐释音乐,不经意地把老师的理解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就限制了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在初听音乐时让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复听时再配以画面或动画。并声明这只是我个人或大众的理解,只是欣赏此段音乐的一般标准,对于音乐的解释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学生的理解对于他(她)本身来说也许是正确的,因为音乐的语言是不固定的,对音乐的理解会随着人的知识结构、阅历等的变迁而有所不同。这样做既保持了音乐审美的共性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灵活运用多媒体,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控制好音乐外延的时间与取舍,不能千篇一律,视听材料齐上阵,而收效甚微。

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盲目使用多媒体,丢弃传统、脱离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前卫的做法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我们教师应时时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音乐课堂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不能因为运用了多媒体而剥夺了音乐这个本体性内容,使听觉让位于视觉。要脱去那层好看却不中用的华丽外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手段。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才能符合当前教育新潮流,才能让音乐教育之花更加娇艳地开放。

编辑:刘少颖

作者:顾巨胜

音乐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3: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构建高效音乐课堂

【摘 要】本文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学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提出高中音乐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以构建高效音乐课堂,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音乐 核心素养 趣味课堂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虽然在2016年才被正式提出,但是它一出现,就在我国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如今,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各科教学包括音乐教学都要坚持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和核心地位,采取有效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以视听为主的美育课程,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感知能力。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但是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只是建立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也无法让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引导和激励作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任课教师要改变单纯的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来讲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有趣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的感官带来直接的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如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与歌曲、创作者、创作背景有关的素材和资料,在筛选、加工的基础上,将有关素材汇聚到一起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教学时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利用课件展示我国著名女歌唱家彭丽媛的歌唱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动人的旋律,想象歌曲中所描绘的在村庄里新房、小河、麦子、高粱、荷塘交相呼应的美丽画面。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借助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讲述当前祖国农、林、牧、渔等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并借助一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如“希望的田野”指的是什么?这首歌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歌曲每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读歌词,找答案。这样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和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注入动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关注音乐背景

音乐之所以通行于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在的情感和艺术性,更因为它是真实与美的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人类所共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不仅要关注音乐的特色,加强声乐技巧学习,更要关注音乐的文化背景,从文化视角强化对音乐的理解。为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筛选教学内容,导入音乐背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松花江上》这首内容丰富、感情脉络清晰的抗日题材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情绪上产生共鸣。这首歌曲的背景非常特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东三省,东北军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放弃了东三省。1936年,日军的铁蹄无情践踏着中国大地,但是国民党却在忙着“剿共”,流离失所的民众和许多爱国官兵都悲苦怨憤。在如此背景下,作曲家张寒晖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借歌曲的形式唱出了广大民众悲愤交加的心声。这首歌曲歌声悲怨壮烈,情感真挚,听来让人不禁怅然涕下,所以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情感交响乐。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张学良驱车前往劝阻,学生唱起了这首歌,张学良听后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会用事实来答复你们。”所以,有人又将这首歌称为“打回老家的第一枪”“西安事变的号角”。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曲,是为了怀念那些在祖国山河破碎的紧要关头,为了拯救国家于危难挺身而出的人们,更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奋勇抗争、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抗争精神,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结合音乐背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牢记这首不朽的战斗悲歌。

三、借助乐器演奏,优化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演唱和演奏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乐器进课堂,可以让歌曲教学更具有效性和感染力。不过,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高中的音乐教学设施和环境都非常落后。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很少会有乐器演奏教学,一些教师也不具备现场进行音乐演奏的能力。但是,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旺盛时期,他们对乐器、视频等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着强烈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借助乐器演奏来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优化音乐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应将乐器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借助乐器演奏讲述音乐技法和知识,渲染艺术氛围,强化音乐教学的作用和效果。

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教学用的乐器(小提琴、口琴、笛子)和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乐曲内容和情境,熟悉歌曲的主旋律,想象春天的美景。然后,由教师进行小提琴独奏,并在独奏时让学生感受小提琴这种弦乐器的音色,联想音乐所表现的“春”的意境,利用哼唱、用手打拍子等方式为教师“伴奏”。在独奏结束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如小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乐曲的情绪(欢快愉悦)、速度(快)、力度(强弱交替)和节奏(轻快明朗)是什么样的?伴随着音乐,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主题旋律在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并与学生一起画出乐曲的图形谱。或者让那些有乐器学习经历的学生利用简单的乐器如口琴、笛子、葫芦丝等,与教师一起演奏乐曲。这样在教学中将乐器运用其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是生活的升华,音乐来源于生活。成功的音乐创作,都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都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生活中生动鲜活的素材,从生活中提炼创作元素。所以,有人说,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高中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价值世界三个维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音乐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各种手段讲述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现象、音乐元素,使学生将生活体验与音乐知识相结合,掌握音乐审美认知规律。

如在学习“汉族民歌”时,教师可以将地方民歌、民谣、戏曲等音乐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倾听地方民歌,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經验。如湖南的高中学校在“汉族民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唱《浏阳河》《辣妹子》《洗菜心》等湖南民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展开想象,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江西的高中学校在“汉族民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八月桂花遍地开》《请茶歌》,让学生以唱民歌的形式学习书本知识和感受音乐的生命状态。当然,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借助各种打击乐器或者自己“创造乐器”,进行民歌演唱比赛,促使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才能,深化其对生活中的音乐的认识,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审美能力。

五、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创造思维

高中音乐教学虽然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高级阶段,但其主要任务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因此不能根据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标准来展开,高中音乐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借助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创作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摈弃那种只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引导他们对人、事、物进行深入思考。音乐创作是比音乐学习活动更复杂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以退为进,将教学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音乐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开动脑筋,锻炼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歌唱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时,在学生了解苗族飞歌的特点(音调高昂、节奏自由、结构短小、旋律悠扬起伏)及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可以节奏创作的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将不同地方的民歌如《人说山西好风光》《茉莉花》《绣花灯》放在一起,以音乐节奏改变为主,让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选择歌曲或歌词进行改编,锻炼学生的节奏运用能力。为了确保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成组,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如何改编歌曲,完成歌曲改编的任务。在学生完成音乐改编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演唱和展示,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作活动,借助活动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创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要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玉蓉.高中器乐教学奏响音乐素养教育:谈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种器乐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18(10).

[2]神璐.音乐新课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功能体现:基于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8(10).

[3]李华.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9(28).

[4]李蕾.浅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高效课堂的困惑及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责编 刘颖恩)

作者:曾菲菲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中的文学表现论文下一篇:基于素质教育的护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