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4-04-07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用12篇)

篇1: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选择音乐作品更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首脍灸人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它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

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即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的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的贴切。

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这方面,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通过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充分地揭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的艺术形象,尽善尽美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灵深处来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1][2]

篇2: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慧泽小学

霍永霞

“如果我们不再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这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话。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感情人人都要具备。可是,这种感情又不是与身俱来的,而要靠从小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国的种子,激发爱国之情。

1.在庄重的升旗活动中陶冶爱国情操。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抓住这个最佳教育时机,激情明理。首先讲清楚升旗的意义,国旗的升起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象征着华夏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奔向新的生活。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升旗活动,升旗时,全体学生列队整齐,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立正、脱帽,少先队员行队礼,非少先队员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同时学校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要求全体学生做到纪律严明、神情专注聆听“国旗下的讲话”,既听讲祖国灿烂文化与荣辱史,又听讲革命先辈为五星红旗升起而抛头颅、撒热血,艰苦奋战的故事;既听讲为捍卫国旗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又听讲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而无私奉献的人民的好公仆……学生仰望冉冉升起的国旗,倾听着一切,心潮随之而激荡,深深体会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做一个新中国儿童的幸福,明确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旗争光,持之以恒,在学生心田播撒爱国的种子,细雨润物,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圆明园的毁灭》、《半夜鸡叫》、等课文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命运和因社会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贫穷而受侵略,国家和人民而蒙受耻辱。用社会制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读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建设伟大祖国的爱国激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通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的教学,教师要加强指导,围绕典型环境与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设臵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反复讨论,使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引导教育学生象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用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题材。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爱国主题的活动;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效的灌输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获得习作的素材。

三、教给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内心感受。

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儿童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在儿童获得有关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产生了表达欲望后,让他们加以表达,会使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写这类题材的作文,往往要求习作者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现手法。但小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叙、描写有关景物的“美”,表达对祖国的“爱”。因此,在方法上,要着重在“按层次、方位描写”以及“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按方位层次描写景物的指导,应在儿童观察时就加以提示:按一定顺序观察,注意抓注事物的特征,看得真,才写得细;观察有顺序,描写才有层次。这样使他们的描写不仅是有声有色的,也是有条有理的。在作文指导课上,要唤起儿童的回忆,再现当时的情境,通过“那天你看到些什么”“那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里”“你觉得它像什么,好像在对你说什么”等问题的启发,引导儿童运用比喻、拟人等易于表达情感的修辞方法,细致地写出景物色彩之艳、形态之美。这就很自然地把儿童的主观感受,把对祖国“爱”的情感,渗透在描写“美”的情境之中。

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的指导,也应在儿童观察时,加以点拨棗“眼前的情景使你想起了什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你想说些什么?”以这些谈话,打开儿童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联想,有助于他们情感的表达,并可弥补尚未掌握抒情手法之缺。作文之前,再加以具体指导,引导他们由事物联想到人,或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或由某事物联想到某一故事、传说、诗句,或由现在联想到过去以及未来……总之,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联想开去,儿童往往会顿觉“豁然开朗”。例如四年级时,我让他们写暑假游记,体会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启发他们在记叙中适当展开联想,结果习作内容充实,情感表达真切。写“登长城”的,联想到“东方自古有条龙”的比喻,写出了长城气魄的雄伟;写“游西湖”的,联想到“母亲怀中的明珠”;写“登泰山”的,由日出的壮观联想到光明美好的祖国,文中充满了热爱祖国的激情。

适当的指点,引导儿童掌握一些方法,他们心里想的,会说了,甚至说得不错,不仅加深了内心感受,而且还会从创造的愉快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

篇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提高地理教师的认识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 教书必须要育人这一道理。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 而育人则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接班人。因此, 教师不仅要有满腹经纶, 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才可能把育人融入“教书”之中。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定的责任。

二、地理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注意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做学生的榜样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教师只有自己先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都影响着学生, 特别是师德形象, 在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学生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就是说, 只有在“为人师表”前提下的“言传身教”, 才是有意义的。因此,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教师只有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如董仲舒所说:“善为师者, 既美其道, 又慎其行。”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谈到爱国的话题, 教师对祖国没有丝毫爱国之情, 言必称外国, 时时流露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有这样思想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怎么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教师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做学生的榜样, 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学生, 把“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紧密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才得以落实。

三、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自己做起

只有尊敬父母, 热爱同学, 关心他人的人, 才可能热爱集体;只有热爱集体、爱人民的人, 才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只有遵守校规校纪、爱护学校公物和一草一木的人, 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遵纪守法, 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保护各种矿产资源和保护国家财产等, 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这样我国才能更加美丽富强, 社会才会更加繁荣稳定。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优势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 通过中国自然地理优越位置、美好河山、富饶资源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使之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 从而加深其对党的深厚感情;通过对我国领土、领海、领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使学生认识到统一祖国是历史的必然, 是我们的责任, 从而树立学生保卫祖国, 统一祖国的责任感;在讲授我国文化悠久的古迹时, 可以向学生说明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之感受到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而自豪, 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讲授世界各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时, 可以与我国相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四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讲发达国家的经济时, 也可与我国的经济状况对比, 以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我国的国情

对我国国情的讲述和分析, 要实事求是。概括地说,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贫穷落后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我国工农业、高科技产业、交通电力、商品贸易等方面, 在解放六十年来虽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较大, 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地区差异较大等情况。在国情教育中, 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明确肩负的重任, 使学生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 做好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而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

篇4: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教学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 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中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反而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改变,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一、音乐“育人始于立美”

立美教育的优越在于它要求主体为目的性活动建立起合规律的形式,使受教育者的能动活动成为美的形式(以真启善)。它还要求主体为合规律性存在的对象建立起合目的的形式,成为美的对象(以善启真),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随时启发出对所认识规律的自由运用。这就是立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感受回旋曲》教学片段,要让小学生了解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创作简单的回旋曲,这在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完整播放《波基上校进行曲》音乐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音乐,并要求学生在再次听到这一主题时,能跟着音乐节奏拍手,这样,学生对回旋曲的主部音乐就回更熟悉了。

二、在歌曲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通过学唱这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另外。还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仅要教会同学们歌曲,还应介绍词、曲作者,及其创作经过、时代背景,介绍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启发同学们思考、联想——唱起国歌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学,让那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

三、通过欣赏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捕捉音乐形象,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欣赏《抗敌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作者写的这首歌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把“四万万同胞”作为“中华锦绣江山”的“主人”加以歌颂,并把挽救祖国危亡的希望寄托在全体同胞的“奋起”和“团结”上。歌曲以雄壮昂扬的情绪表达了中华儿女抗敌必胜的信心,使学生懂得今天我们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

四、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在介绍中外音乐家时,可讲述他们的爱国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他曾自豪地说过:“我要写一部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英雄气魄的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大合唱’……”他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波兰钢琴诗人肖邦离开祖国时,带走的最珍贵也是唯一的礼物是朋友送给他的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在国外期间,他时时关心祖国的命运,创作了一首首表现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解放的钢琴曲。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祖国的怀念、对独立的期望和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当他38岁即将离开人世时,嘱咐朋友们把他18年前从祖国带来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并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他生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同学们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将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一样长存,并且要像他们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勇于为祖国献身。

五、介绍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流行歌曲备受青睐,而民族音乐颇遭冷遇,这种情况也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音乐?首先教师应认识到:介绍、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然后再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二是给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以上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21世纪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和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

篇5: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学科显著特点是基础知识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优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点燃学生胸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将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现仅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辛勤的劳作,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7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当人类还处在幂幂洪荒之时,我国历史的车轮已驰进了文明的大门。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当古罗马奴隶制的丧钟响起,西欧揭开封建制序幕时,我国已在封建社会渡过将近一千年,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三个文明古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比,它们三国都相继受到外族的蹂躏而使国家失去独立或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人民饱尝亡国之苦。唯独中国几经磨难尽管在近代饱受侵略和欺凌,但仍然独立存在,没有中断历史。其延续 时间之长,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这是祖国的骄傲。教学中,通过分析、归纳、摸比,画龙点睛地指出,使学生在比较中,深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而加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祖国历史的绵延不断,是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我们的国家也曾有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统一是长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祖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在世界各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讲述中华民族发展的悠久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而自豪。

二、运用我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激励产生民族自信心。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经济文化,对东方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发明的国度”的中国,有很多处于世界之最的地位。如最早种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地动仪、最早测算子午线的长度,祖冲之圆周率成就,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还有四大发明的成果为全世界瞩目,万里长城是文明于世的伟大建筑工程,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而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丝绸之路也是举世闻名的等等。历史教材中,反映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先进地位的代表和成就不可胜数。这些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事实表明,我国古代无论在科技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进步方面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只是在近代,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统 治腐败,才使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科技文化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某些成果不断直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讲述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各个方面给学生证明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的智慧才能,用活生生的历史感染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励他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

三.歌颂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操;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敌的气节,一直被后世传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爱国主义思想都激励着后人报国之志,戚继光奋力抗倭,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维护祖国尊严的光辉业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以上是古代英雄怀着爱国爱民之志,勇赴国难,甚至为国捐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正义凛然,虎门销烟;关天培坚守虎门,血染战袍,舍身殉国;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奋不顾身与舰同亡。他们为打击外来侵略者而英勇抗争,舍死忘生,同敌人血战到底。现代史上涌现像李大钊、林祥谦、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为拯救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也义无返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祖国的繁荣,战斗到最后一息。历史教材中,出现爱国精神的事例和英雄人物,不胜枚举。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光辉事迹,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 动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对爱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和爱国事件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述,用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听到栩栩如生,激动人心的英雄人物事迹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感到其亲切,把爱国主义寓于知识熏陶之中,而不是抽象地懂得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颂扬我国人民的抗争业绩,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1840年——1949年的109年里,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受尽了欺凌和侮辱。教学中用大量史料进一步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使学生仇恨敌人越深,对祖国就更加热爱,并使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也是造成中国人民从没停止过抗争和奋斗。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虎门销烟、珠江口的激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反抗压迫和剥削,保卫祖国独立,不受侵略的民族,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无数的革命先烈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热爱,也是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我国身经危殆而永立不败之地,从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崇敬。

在无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失败的同时,中华儿女没有停止艰苦的 摸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让人确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在这一百年中,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充分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和大无畏的民族传统精神,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斗争本身就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老师在讲述历史事实的同时,有意识的进行对比、综合、解释、牵引,在课堂上制造一个情感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学有楷模,恨有所指,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祖国的历史悠久而延绵不断,治乱兴衰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然而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历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任务。教学中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相结合,爱国主义与传统、国情、形势、德育等方面思想教育相结合等。教法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除课堂上教师讲授外,也可组织学生讨论,还可根据条件开展其它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开讲演会、搞专题报告等。把课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应注意使用挂图、幻灯、录像片和投影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利用课本中的插图、画像或资料,加强直观性,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篇6: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古诗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许多古诗文里都透露出的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迈进。使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去感受祖国壮美的山川,如何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处世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及丰富的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美轮美奂、精巧无比,用现代的眼光看,纯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深刻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疆拓土,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变幻莫测,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教学论文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思想超前,气势恢宏,诗分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学习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以开阔的视野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动与静的变化中彰显了洞庭湖的无限美景。《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这足以成为今天的为官者学习的典范。

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意境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蕴含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更要引导学生明确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日益提高国际地位;最终要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篇7: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本文从“化学教育要与人道主义教育紧密相连”、“明确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建立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人道主义情感;仁爱之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也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很久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改革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类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造福了人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例如,对石油、煤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有些科学成果不仅未为人类造福,反而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例如,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就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所共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731部队违背国际法偷偷研制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毒气致使许多无辜的中国人惨死。科学被好人所掌握那是人类的幸福,被坏人所利用,那就是人类的灾难!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学应以人道主义为精神武器,抵御各方诱惑,固守科学精神。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大毒枭刘招华,用普通的原料提取高浓度的去氧麻黄碱,令人发指。这足以告诉世人:人性一旦与科学发生背离,是多么可怕!所以呼唤学生健康的情感,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化学教育要与人道主义教育紧密相连

中学阶段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教育学生拥有浓郁的关爱生命、悲悯苍生的人道主义情感。

社会的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近日的“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商家利用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原理,降低成本,欺诈消费者。导致了许多婴儿中毒并患上肾结石。这一丧尽人性的行为,又一次为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学生担负着中国的未来,要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要让学生牢记化学的宗旨: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福利与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二、明确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注重学生书面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而忽略了情感价值的培养。

教学中灌输人道主义情感,要以仁爱之心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能、了解对人类的.益处和危害,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赤潮现象等等。所以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保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铅的使用量严重超标。在选择儿童玩具、书本画报等商品时,色彩不要过于艳丽为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还地球一个山清水秀,减少温室效应;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以防水体富营养化;积极参加“为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要以仁爱精神,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使之造福人类。

三、建立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今天,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化学教材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教学的内容,从四大发明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从资源丰富到人才辈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教材,并及时补充新成就,运用具体数据和生动事例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感。例如,指导学生观看“神七”上天的有关录像,学习“南海一号”发现和打捞的材料。真正激起他们强烈的持久的爱国情感。从而坚定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增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责任感。

篇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领悟古诗, 颂扬爱国情

小学语文课本有不少古诗都直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教材, 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它们, 对其爱国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从而感染学生, 使学生懂得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如:王安石的《题临安邸》, 龚自珍的《杂诗》, 陆游的《十月十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 我在教《示儿》时随机引导学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 热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 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深深的感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著, 强烈、真挚。无疑是我们对学生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应该有意识的加以利用, 真正做到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机地寓于语文教学之中。教育学生古人尚且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 长大后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寓情于景, 引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感情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所生的壮丽山河和美好风光的古诗中。我国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 有多少名家来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 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赞颂和美好风光的赞美古诗的教学, 也同样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从而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 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李白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月, 露是珍珠月是弓”。刘禹锡的《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但从诗人和作者热爱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具体感受中, 也隐隐约约地体会到所深含的爱国思想的流露。对这类古诗的教学, 我尽量做到寓情于景, 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中表现的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自然美, 由此产生愉悦, 并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三、怀念家乡, 紧连爱国情

在教学中通过那些怀乡的古诗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和浓浓的思乡情。《长相思》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还有王维的《杂诗》的“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教学时, 我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这些怀乡的古诗的教学, 我把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运用一系列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提高对祖国的认识, 让他们知道, 一个国家没有小家, 怎有大家, 一个连自己的家乡, 家人都不热爱的人很难设想他会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也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 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 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我们常说的爱国爱民, 这句话不是空洞的, 它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故乡、对亲人、对长辈、对朋友的热爱等方面。

四、尊老爱友, 亦是爱国情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 应和睦相处。教学时, 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 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 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对学生来说, 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 不仅会孤陋寡闻, 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 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 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爱, 怎么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呢?

篇9: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可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毕升、宋应星、顾炎武、祖冲之、郭守敬,《论衡》、《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麻沸散、圆周率、赵州桥、“四大发明”等,激励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二、 进行屈辱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应该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欧美日等帝国主义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它们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土地,镇压中国人民的抗争,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 屈辱史主要体现在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上,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列强以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两度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等惨案,使我无辜军民惨遭杀害。每一次的侵略伴随而来的都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侵略。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中,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不同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及无产阶级都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索。尽管他们都失败了,但是我们依然要歌颂他们的爱国情操。 而历史最终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历史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精神等生动的史实,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青年一代,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学习,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作为历史老师有责任以此来激发学生奋图强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历史人物是民族的骄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建立,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篇10: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境界”

 

作者:龚志明

篇11: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篇12: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历史课程,是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加强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从教学方法方面作一简单探讨。明确史实主题,增强爱国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主题,深化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例如,我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时,向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在经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农民阶级首举义旗,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救国理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但由于地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救亡图存,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又希望用武装革命的方式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以救国救民,也都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而失败,最终,革命任务落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并为实现人民民主和走向繁荣富强奠定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题:即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与尝试各种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认识到并深刻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涵义了,也就自然的强化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情感。颂扬历史人物,树立爱国之心

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和对典型事迹的弘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感染,增强学生爱国意识。例如: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威震倭寇的戚继光;清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民国时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朝鲜战争中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而活活被火烧死的邱少云;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等等。这些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或先进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中牢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正是教师在讲述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时,要向学生渗透的意识,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不失为树立学生爱国之心的有效途径。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例如我讲八年级下册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从情感上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教师讲述香港、澳门是被西方列强一步步侵占的过程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紧接着播放港、澳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听着壮丽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脸上洋溢无比自豪的笑容,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自然顺利实现。

上一篇:手持式GPS在野外地质测量中的应用浅析下一篇:职业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