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022-04-2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1:

铁马冰河入梦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开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对其中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入手,有效探索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爱国心和报国志的培养途径,希望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水平,让“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思想真正融入学生内心深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爱国心 报国志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思想和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语文学科应该主动承担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实践中从多角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的树立,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发情境朗诵,激活爱国情感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诵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情感地对课文进行朗诵,能对文本中所传达的情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教师以爱国文本为素材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结合爱国素材创设相应的朗诵情境,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精神共鸣,从而使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朗诵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培养,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开国大典》一课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设计情境朗诵教学活动。在教学情境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尝试为学生播放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各界欢欣鼓舞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段落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重点体会“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在情感朗诵过程中,学生能对新中国成立对我国的影响形成全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艰苦的斗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诵中,形成精神共鸣。在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也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了有效的激活和培养,切实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影响力。

二、组织故事演绎,升华爱国思想

故事演绎是能有效强化学生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参与角色演绎活动,在演绎不同人物角色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也能对人物性格塑造形成全新的理解,从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有效渗透,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以及在文本教育中传达的情感,方便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进行细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故事相关的影视剧小片段,组织学生模仿影视剧小片段中不同的人物,结合自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等,尝试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充分演绎出来。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的同时,不仅能对朱德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形成深刻的认识,还能感受到党和人民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深切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真正有效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影响力。

三、开辟虚拟空间,强化爱国体验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相应的虚拟空间,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体验,使小学生能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形成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认识,有效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综合分析课文内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打造虚拟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在虚拟的情景模拟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体验,彰显语文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的价值。

如教师在讲解《从军行》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先组织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所描绘的景色内容等,对诗人的情感形成初步感知,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情感形成初步认识。以此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以及所展现的故事内容等进行模拟,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意象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对王昌龄所要传达的爱国情感形成更加形象化的感知和深层次的体验,为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空间的设置辅助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还能借助虚拟空间的设置进一步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强化,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对学生爱国理想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导入生活素材,深化报国意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规划需要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支撑。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导入生活素材,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辅助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爱国思想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报国意识,使学生能主动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切实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例如,教师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向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为国家牺牲的决心以及他们所展现的爱国情怀。以此为基础,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多元教学素材的辅助下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与学生共同搜索生活中抗战老兵的故事,通过采访抗战老兵,将他们对抗战历史的回忆录制成为具体的视频内容,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抗战老兵结合狼牙山五壮士课程内容,到课堂上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报国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导入生活素材辅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报国意识的強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良好的价值和作用。

五、拓展社会实践,激发报国热情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还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尝试开发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能在社会化教育的辅助下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也能对家国情怀形成新的认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如教师在讲解《黄继光》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使学生对黄继光的报国之志形成深刻的认识,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联合社区组织开展“爱国宣传教育进社区”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以“黄继光精神”为主题的文娱表演和朗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黄继光报国之志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在革命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对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形成深层次感知,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效果,为学生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思想引导。

综上所述,在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从多角度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化组织实施方式,充分挖掘课堂爱国教学内容,有助于对小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的培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为逐步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爱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险峰.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研究[J].名师在线,2021(4).

[2]韩朝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

[3]游玉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30).

作者:陈亚

语文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2: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这种感情。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懂得:爱国并非空洞遥远的概念,爱国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人們的身边。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的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骄纵任性等缺点,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而且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这种精神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如,针对一些学生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可以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借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特别是有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结合《敬畏生命》一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深刻含义,那就是体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在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诚信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教学《秋水》《两小儿辩日》两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拓展,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立世之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把诚信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加以引导、点拨,列举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从小就做一个诚信的人。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并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敦东霞

语文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3: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之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及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 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沟通、交流功能。通过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一篇篇诗文,让学生充分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华,激发爱国热情,帮助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和创新,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1.语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指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语文学科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有丰富情感、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增强思维能力的作用。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又是传递文化、建构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涵盖的内容,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表现,探索文章创造的艺术境界,进而接受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强化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反对民族国家分裂,维护祖国主权;为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注重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紧密联系,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统一起来,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2.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2.1立足教材,在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谱写着我国各族人民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书写了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科技文化的卓越贡献。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学习内容。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并由此进入文学作品构建的艺术世界,引起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

2.1.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绵延千里的山脉,波涛汹涌的河流,万紫千红的花朵,葱茏繁盛的草木……我们在春夏秋冬的变换中吟唱,在月影星光的映照下咏叹。眼前的大好河山总能引发人们不尽的感慨、不断的情思,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在语文教材中,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表达爱国热情的诗文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自然景物的特征,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如读《沁园春·长沙》,我们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为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豪情所振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经典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影音效果,形、声、色全面结合,把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描绘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赞美之情。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又有助于增强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2.1.2珍惜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了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关注国计民生的百家争鸣,还是造福于民的发明创造,都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精华。充分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珍惜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时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之一。如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感受儒家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读《十首足矣》,我们能够产生对美好人性与和谐社会的衷心向往;读《都江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李冰带领百姓修筑这一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以实际行动阐明“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中华文化精义。语言、文字、哲学、科学、艺术……这些不仅是古哲先贤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语文课堂上阅读这些充满智慧、情感和力量的优秀文章,教师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立志于传承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学习中,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学习观念:只有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才能为以后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2.1.3以杰出人物为榜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少仁人志士或在战场之上奋勇杀敌,或于书斋之中抒发报国壮志,或在研究领域积极贡献,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气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诠释。语文教材中赞颂杰出人物的课文往往结合时代背景,突出人物在国家兴衰的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强调人物在投身领域中创造出来的业绩,阐明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如读《五人墓碑记》,我们可以了解以颜佩韦等五人为代表的苏州市民“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浩然正气;读《张衡传》,我们了解张衡杰出的文学、科学、政治才能及淡泊从容、不慕权贵的精神品质。阅读这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作品内涵的探讨,创设不同生活情景,让学生对比今昔生活,激发他们学习杰出人物的热情。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紧密联系起来,立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2.2联系现实,在写作中增强个人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一阶段阅读,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熏陶之后,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写作就是锻炼学生再创造能力,检验其语文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写作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用爱国主义立场观点认识、分析和评价事物,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

2.2.1命题立意,选择文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设置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国家现状,确立主人翁意识,写出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如《祖国在我心中》、《走进新时代》等题目。组织学生写一写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看法,谈谈对各地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进道路上不断励精图治、与时俱进,意识到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祖国这个强大的后盾,树立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信念,抒发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在选择文体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擅长的文体写作,如选择记叙文,用详略得当的叙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及杰出人物的光辉事迹;选择小说,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揭示,引发深入冷静的思考,发挥正面积极导向作用;选择散文,抒写自己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真实质朴的情感为美好生活涂抹绚丽的色彩;选择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2.2.2搜集整理,选取材料。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整理、选取材料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读本中积累名言警句,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等。从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到近现代为我们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的英勇事迹正是爱国主义的典型体现,为学生写作提供充分的材料依据。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凭借亲身调查、实践认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如观看“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了解发生在当代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的人物、事件,感受社会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带来的心灵震撼。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选取围绕文章中心、具备深厚文化底蕴、感人效果强烈的材料,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同时,材料不宜做过多的罗列,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空泛的大话、套话,写出条理清晰的好文章。

2.2.3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在作文的评价环节,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悉心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鼓励他们积极体验生活,分享写作心得。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同时把我国国情放在整个世界大环境中进行比较,既看到优势和成绩,又看到差距和不足,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举例分析时政要闻,特别是战争这一话题时,观点过于偏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开放、包容、理性”的特点,从国家民族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实现爱国情感和理性的和谐统一,表达我们追求和平的美好心愿。针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这一命题,有的学生在写作中反对“崇洋媚外”的同时,流露出全盘否定外国文化的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必须坚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典型的文章,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中心不够明确、立意偏颇的文章,给予修改和鼓励。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写作体会,总结写作经验。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思想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肩负起这项重任,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心灵在爱国主义熏陶和感染下得到净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嬿如.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漓江出版社,2012.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国学经典教学指导高职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15SC273)。

作者:张潇潇

上一篇:工作室实践模式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村级经济发展下社区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