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022-04-2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品德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而在众多素质目标中品德为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1: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没有爱国主义这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就不可能有现在蒸蒸日上的新中国。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化学化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广大化学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无私的奉献。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使学生自觉的投身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化学科技和化工仍较落后,仍需要一批具有艰苦奋斗精神、高度智慧和爱国情怀的化学科技和化学教师队伍,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化学科技的先进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时期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

由于爱国主义的心理结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在进行教育时必须考虑二者的关系,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引导学生将爱国的情感升华为爱国的志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落实到爱国行动中。为此,中学时期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

1.结合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与创造和现代化学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我国化学科技的发展状况和我国化学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中学生爱国的责任感、义务感、献身感,树立远大的理想。

3.结合伟大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之志、报国之志,并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与爱国之行、效国之行结合起来。

三、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材中孕含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它们分散于教材的各部分、各章节之中。为了方便教学,笔者将这些内容按其基本性质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并略加举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决不仅限于以下所举的例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化学科学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会更加丰富。

1.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

我国是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丰富多彩的陶瓷;人类最早使用的黑火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中国最早發明的造纸术是用化学方法制得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中国古代曾是冶炼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中国鼓风炼钢和铸铁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达一千多年;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酒、盐,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和煤。

2.我国现代化学事业的发展

①我国的化学科技事业迅速发展。我国化学家卢嘉锡在1962年用橙色固氮菌制备无细胞提取液,它能使氮转化为氨,初步实现生物体外固氮。中国科技大学龚立三教授用分子克隆法合成了世界闻名的生物活性物质,也有固氮能力,这些都是基因工程高科技成果。

②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石油、钢铁、煤炭、化学纤维、水泥工业等产量稳步上升,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化学工业的巨大发展有力的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

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健康,关系着祖国建设发展的进程。1984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者聚会,共商对青少年和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大计。

3.伟大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中外化学史上伟大科学家为祖国繁荣昌盛而不懈斗争的优秀事迹的介绍,使学生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人民的情感转化为奋斗报国的内在动力,并在学习工作中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它当作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长期不懈地进行下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武之华)

作者:徐雅萍

化学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2: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品德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而在众多素质目标中品德为重。作为占教育一席之地的化学教育,在开展本门学科教学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极为必要,义不容辞。

一 化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为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还有助于确定崇高的理想。

例如,在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时,介绍硫单质用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黑火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运行。”介绍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时,谈谈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神州Ⅶ号发射并成功返回,实现了中国人千年太空行走的梦想,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实现太空漫步的国家。此外,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科技取得了伟大成就。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开创了人类人工合成蛋白质之先河,“三弹一星”的研制、爆炸与发射,都使我国在此领域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再如,在教学《纯碱的生产》一节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自幼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在美国留学八年获得博士学位,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碱厂与之合作,遭到侯德榜先生的断然拒绝。侯先生后来率众到四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艰苦摸索和不断试验下,“侯氏制碱法”终于问世并名扬中外,而且把生产技术无偿公布于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1974年,在他生命的最后,立下遗嘱,决定把自己最珍贵的藏书捐献给国家,留给后人作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侯先生一生为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建设而献身的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

二 化学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各种观点是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一节时,可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原子核内质子数从11递增到18,元素性质相应变化如下:11号钠为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12号镁为活泼的金属元素,13号铝为较活泼的金属元素,14号硅为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5号磷为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6号硫为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7号氯为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元素,18号氩为极不活泼的稀有气体元素。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的变化。这说明数量的改变引起质的改变,质变是量变的飞跃。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上同样如此,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再如,在教《烃的衍生物》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思想教育。甲醇和乙醇都是醇类同系物,但前者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后者却能发生消去反应。而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到170℃,产物是乙烯(可作果实催熟剂等)。如果将上述条件中的170℃改为140℃,则产物将变为乙醚(可作麻醉剂)。这说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联系同学们自身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环境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等都是外因,内因是学生本身。首先自己想学好,外因方能起作用,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好的条件才能转变为好的素质。

三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中学化学课是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阵地。

例如,在教《硫和氮的氧化物》时,谈到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人吸入二氧化硫,会发生呼吸道疾病,浓度高达一定程度时,会致人死亡、作物枯死等。教师除了讲清课本上关于环境保护内容外,还可以举历史上烟雾事件对人类的危害事例。如1948年10月26日清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烟层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发生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并有17人死亡。伦敦自1952年以来,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在硝酸工业制法教学中,可以强化NO、NO2等氮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在硅酸工业中,强化粉尘污染危害性教育;在炼铁工业中,强化高炉煤气含有大量灰尘和有害气体,必须经净化处理,以防止污染的教育;强化在炼钢工业中产生的大量棕色烟气含氧化铁尘粒和高浓度一氧化碳,必须净化回收的教育;在石油化工中,强化废水、废气、废渣及海底采油、油船运输等大气、地面和江河湖海的污染如何防治的教育。

在教《大气质量的改善》时,探讨如何改善大气的质量,向学生介绍开发绿色能源时介绍如东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县的情况。如东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是全国目前唯一的“绿色能源创建县”。该县有100多公里海岸线,常年风力比较大。利用绿色能源风力发电,年可供发电有效风时8000多小时。2004年8月,如东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绿色能源创建县,全国第一个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随即在该县开工建设。目前,150台风力发电机已基本安装到位,并陆续并网发电。一期、二期风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3.56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二氧化硫1601吨,节约标煤14万吨。目前,如东县已建设完成的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达42万千瓦,在建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预计建成后年上网电量16.5亿千瓦时。生物发电也是绿色能源。如东县是拥有150多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年产农作物秸秆100万吨。过去每到夏秋收时节,农民到外焚烧农作物秸秆,路人叫苦不迭,有时还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农民虽然省了事,但这样既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也使土壤板结。2004年,该县建设新生物发电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省批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经过几年努力,该工程已并网发电,年消耗秸秆达17.6万吨,约占我县秸秆总量的15%,年发电量1.8亿度。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对本地水源、土壤污染情况的调查,进行环境的监测,宣传环保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

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要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既要用化学知识武装头脑,也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殷彩春

化学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篇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语)。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没有凝聚力,也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在的中学生,还缺乏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去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个别的人不同程度地甚至是错误地认为我国事事不如外国,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求知欲不高,上进心不强,享乐主义严重,缺乏远大理想,缺乏爱国主义的浓厚感情。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教材本身的因素,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人文景观、环境因素等实际,从爱家乡做起,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产生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教师要做到言之有物,切忌空洞说教,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

1 爱家乡——爱国主义教育的 具体体现

1.1 引用古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兴趣

如在讲授“碳酸钙”这节课时,笔者将教材中与家乡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小就学过,而且记忆犹新。笔者在上课前先将这首诗写在小黑板上,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块回忆古诗中抒发的作者忠诚清白、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不惜牺牲一切的抱负。结合家乡石灰石、大理石等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说明这些矿石的主要成分就是所要学的“碳酸钙”。这样巧妙地通过古诗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笔者又与学生一道,将“碳酸钙”的性质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相关内容归类整理,写在黑板上,使学生对“碳酸钙”质地较密、硬度较大、受热分解成生石灰,以及“生石灰跟水反应可变成熟石灰;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坚固的碳酸钙”等内容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且文理兼备,情景交融,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参观相关工厂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之后,笔者又适时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石料厂、石灰厂、水泥厂等地参观,结合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进行直观教学,认识利用矿山资源为民造福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碳酸钙在自然界里分布很广,矿物里的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有很重要的用途”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家乡的爱,增强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信心。

2 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的 目的和归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方向教育和以道德习惯为核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双基工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小见大,挖掘出教材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教学中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化学和化学工艺(如青铜器的制造、水法炼铜、生铁的冶炼、四大发明以及天然气、石油和煤的发现、开采和利用等)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建设更加美好祖国的信心。

3)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化学及化工生产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达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例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中国人民一举扔掉“贫油”的帽子,摆脱了使用“洋油”的时代;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的化学工业飞速发展,原煤产量、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的取得,大大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3 结语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利用培养中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有利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民族忧患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主义的浓厚感情。特别是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更新步伐日益加快,大力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新人,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职教中心)

作者:冯金良

上一篇:财务视角下企业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化监管建设工程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