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2022-09-10

自2002年我国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 到2006年底, 短短几年的时间, 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仅高职院校就达到500多所, 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最快、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学校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 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值得我们思考。

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 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培养实用型、操作型或技能型物流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 具有多种基层物流岗位操作技能、宽视野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1.1 高职院校物流教育的定位

结合我国实际, 高职物流教育定位于: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主, 侧重实践教学。对学生侧重包括自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定位

1.2.1 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是“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言, 其职业定位不应是单一的职业层次, 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 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信息管理人员、市场人员、销售员、物流客服人员、货运代理员等。

1.2.2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群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就业主要是生产企业的物流部门或物流岗位以及流通企业, 具体就业岗位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 包括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包装、装卸、分拣整理、报关/报检、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岗位 (群) 。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 有仓储、运输、调配、保管、流通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岗位, 这些岗位各有区别, 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实际需求, 在物流专业设置上, 应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即体现为管理第一线服务的特征, 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重点锁定某些岗位 (群) , 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和优势课程。

1.3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我国物流对外开放时代, 外资企业大量进入, 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出现, 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 要求劳动者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市场经济时代, 岗位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物流企业或物流部门中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作转变, 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工作的能力。可以说,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物流专业的新要求。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高职院校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要求有一定差距

现代物流是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 但绝不是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加总, 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和人才培养首先在交通、铁道、仓储、物资管理等相关行业的院校中起步, 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 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 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既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2.2 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物流业发展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甚至在课程设置时, 只是照搬一些大学甚至研究生的课程, 引进物流学的相关理论, 并没有结合高职的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我国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设置。

2.3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

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差;在办学体制上, 只看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而忽视就业领域对物流人才质量的要求。

3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1 导向定位的培养模式

地区差异的存在, 物流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地方特色, 以地方需求为导向, 比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坐落在山东半岛, 其培养的物流人才就业主要面对山东半岛地区, 其就业导向一是国际物流, 二是商品采购, 三是商品配送。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重点考虑以上三个方向, 在“国际物流”模块, 强调国际货运管理、商品的报检通关, 开设诸如“报关实务”等课程;在“商品采购”模块, 强调商品的采购跟单, 开设诸如“接单报价实务”、“商务谈判”、“跟单采购实务”课程;在“商品配送”模块, 强调商品的生产配送, 开设诸如“生产运作管理”、“商品存储与配送”、“商品陈列及服务礼仪”等课程。

3.2 课程设置

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比较晚, 课程设置大部分参照本课院校的比如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仓储等专业, 由于本科院校侧重于理论研究, 与高职院校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 尽量避免开设“物流系统工程”、“配送中心规划”等理论性、研究型强的课程。

2)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 我校的物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增设了诸如“公关礼仪与社交技巧”、“演讲与口才”、“商务谈判”等课程, 还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 侧重于对学生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演讲与谈判的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其他知识的扩展, 开设一些最新的知识讲座, 比如: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E R P软件等, 同时开设“物流英语”, 应对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

3.3 教材建设

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材是进行正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保证。学校鼓励老师自选教材, 从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到国外翻译教材, 本着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通俗易懂, 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教材。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 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 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互动教学, 参照M B A案例教学培养模式, 通过实际物流案例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更侧重实际, 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引进一些优秀的培训教材, 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3.4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部分。

校内实训主要是模拟物流基本运作流程, 实训实验室应主要包括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报关、配送等, 我校与浪潮集团合作投资600万建立了ERP实验室, 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进行仿真练习, 极大提高了实训效果, 使实训更接近于实践;同时开展沙盘对抗练习, 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

校外实践主要是与物流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业的物流部门加强联合, 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同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

学校可以实行校内和校外双指导教师举措, 校内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职业发展、生活等, 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专业课程指导到实践指导、最后的论文指导等, 使进一步融合到实际工作中去, 极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 是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

1) 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办学条件较好的国内高校或相应的高职高专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 吸取相关专业办学经验, 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水平。

2)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承担课题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 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

3) 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制度, 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 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实用型人才, 需要一批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 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物流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客座物流专家。

3.6 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施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契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最终要为企业所用, 只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 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4.1 采用“订单”模式培养人才

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 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 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 或由学院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或由企业派工程师到学院开设讲座, 将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 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通过“订单”培养学生, 能够使学生尽快融入工作岗位。

4.2 依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 校企联合制度教学计划

院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负责物流专业建设与开发, 在其指导下, 对现有专业进行更新改造, 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使之适应企业的要求。

4.3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为了保证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必须建立直接的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 尤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条件与资源,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这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又是学校合格物流人才培训的摇篮。

4.4 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

教师通过深入企业, 学习和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 还要利用自身学科知识优势, 结合企业的需求, 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问题, 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目前, 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最快、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学校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 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施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物流人才培养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党康林“.试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辽宁高职学报, 2006 (4) .

[2] 刘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的研究”,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3] 李红梅, 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4] 戴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

[5] 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6 (1) .

[6] 李肖夫“.关于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物流科技, 2006 (2) .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设问下一篇:岩土工程中基础地质勘察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