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意识论文

2024-04-18

公关意识论文(共8篇)

篇1:公关意识论文

第一章绪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思路及方法

4、文章框架及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概述

1公共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2公关意识的内容与重要性

3秘书职业综合概述

第三章:现代政府工作要求下秘书人员的必备公关意识

1政府秘书人员的现状分析

2现代政府工作要求下秘书人员的必备公关意识

第四章:新时期政府秘书工作人员公关意识的培养策略

第五章:结语

毕业论文大纲

篇2:公关意识论文

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传达形成干扰,掌握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公共关系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所强调的实事求是、双向沟通、全员参与等工作信条,与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有着诸多契合点。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从公共关系视角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式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内社会多元思潮不断涌现,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诉求。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具有外源性的特点,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积极思想与消极观念并存,形成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二)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形成挑战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源,随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发布新闻,信息传播源不再被传统机构垄断,一些非常规传播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容易抢得先机,从而让受众被各种信息包围,使得社会舆论和公众社会心理的形成时间缩短,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体系部分失语和缺位。个别新媒体平台把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成为学生群体舆论的策源地和信息发布的集散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形成威胁。

(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表达体系不符合受众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表达体系,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对接一直存在突出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表达体系一味强调政治话语的硬度和强度,部分理论和思想表达过于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远离现实的“无用感”,甚至引发对学习的“逆反”心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接地气、缺乏创新,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参考路径

(一)注重双向沟通,把握学生群体特征

被誉为公共关系理论化第一人的爱德华・伯尼斯,早在1936年就提出,公关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高校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工作,可以借鉴公关传播过程基本要求和规律。一方面要主动研究和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语言以及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对意识形态信息、舆论引导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处理,积极创新话语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群体中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

(二)舆论引导要主动作为,把握网络宣传工作主导权

“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最早从事公关宣传和组织形象推广工作,认为组织舆论引导工作应做到:(1)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赢得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做到主动发声,善于释疑解惑,及时主动进行沟通,对大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切忌欲盖弥彰、瞒天过海。(2)要注重信息的反馈。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介,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主体,提升网络宣传的工作效率。(3)要增强阵地意识。把握高校网络宣传工作的主导权,需要优化话语方式、探索话语规律,进一步增强传播机构的`公信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坚定文化自信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得与失,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不能单单停留在纸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切身感受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明确自身价值取向和追求。

(四)持之以恒,全员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公共关系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全员参与,才能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和传播有效信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长期性地复杂性的特点,在当前新形势下应该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建设,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另一方面要强调全员参与,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体系设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1).

[2]罗双燕,陈功江.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探究[J].学术论坛,(4).

篇3:扶不起的公关意识

主战场上的失利更是加剧了苹果股价的跌落。一方面, 在与对手的竞相角逐之下, 苹果已被三星超越并远远地抛在身后, 仅有的市场份额一再被瓜分, 曾经的霸主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 苹果手机在各种事件门雾霾的笼罩下, 苹果放不下傲慢的姿态, 始终不肯正视问题。

过去的苹果一向表现得很强势, 尤其是在乔布斯时代, 苹果凭借着在产品的创新和用户体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手机市场中长期独占鳌头, 从未被超越。苹果一直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最前沿, 引领了电子消费品的潮流, 用创新的理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自身的品牌形象在大众眼中具有相当积极的元素。可以说, 苹果离不开无数果粉的追捧, 而果粉们也早已习惯了苹果带来的全新的手机体验, 无与伦比的苹果手机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时代宠儿”。在这种有利的情形下, 苹果在台上台下都很低调, 即便是苹果出现了不可原谅的错误, 人们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天才的乔布斯被上帝无情的召回之后, 苹果帝国前进的步伐便显得停滞不前。即便是库克从乔布斯手中接过炙手可热的接力棒, 一心想要力挽狂澜, 扭转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被动的局面, 但苦于只身力薄也只是在继续维持乔布斯时代的“光辉岁月”, 吃老本的苹果前景一片迷茫。大部分人认为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单单靠库克是难以撑起大场面的, 而随着苹果新产品的发布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苹果的产品线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 没有了产品上的创新, 苹果失去了以往的自信试图走“廉价”路线, 转移产品创新上匮乏殆尽的视线。

苹果的公关思维更多的还是基于产品的思维, 以为只要自己的产品做到完美极致了, 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哪怕是有了公认的瑕疵, 也只能是瑕不掩瑜。这种“产品至上, 公关不足”的被动公关, 在乔布斯时代演绎得淋漓尽致。当i Phone4“天线门”事件来临时, 苹果虽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承认产品存在问题, 但同时又反复为自己找借口, 将“罪名”归咎于智能手机普遍存在的问题。苹果在应对公关危机时表现出的这份自信, 甚至傲慢, 明知不讨好而为之, 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消费者表达不满的呼声中进退两难。

产品在变, 市场在变, 消费者也在变, 而苹果的营销方式依旧不变, 同样是饥饿营销, 同样是公关危机, 习惯以不变应万变的苹果在危机公关面前有点经验不足, 仅有的以道歉为主的公关策略也只是蜻蜓点水而且难以服众, 可以说是很失败的。其实, 苹果不缺少危机, 缺少的是真正的危机意识, 一味被外界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公关只会让自身陷入更多的质疑和舆论之中。公关意识的培养在平时点滴的积累, 以便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感知。

篇4:解读城市形象广告中的公关意识

一、融入公关意识,体现人文关怀

商业广告中的形象广告自始就是公关广告的一种。因此城市形象广告,其实就是由政府牵头的一种公关广告。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进行形象宣传多是为了招商引资,因此诸如“中国义乌---小商品之都”这种一句话式的形象广告曾经大行其道。而就在这样一片乏善可陈的城市广告中,上海市长期投放的形象广告系列之《姚明篇》,如早春的空气让人耳目一新,刺激着中国其他城市重新思考自己的形象推广之路。

首先,“人”这一要素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在既有的中国城市形象广告中,有宣传自己的民俗风情的、有贊美优越的自然环境的、也有宣传投资环境的,惟独“人”这一基本要素长期的被忽视。其实,无论是当地建设或者自然景观亦或投资环境,这些都离不开人。人,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核心。一个城市的魅力除了得益于天时地利,更重要的还是人和,因此一个城市个性的展露离不开城市的人文气质与精神。上海这次的形象广告正是彻底摈弃了传统的形象广告宣传模式,它不直接描述上海的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经济环境、历史风貌,而借助当今名人姚明的精彩演绎,通过聚焦各种平凡的上海百姓来展示不平凡的上海。广告片里由姚明一人扮演的出租司机、鼓手、警察等这些平凡的上海人的生活,让每个广告受众真切地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上海!

与此同时,这种贴近生活的平凡视角以及“无数个姚明好一个上海”这一以人为本的传播主题在心灵上也与广告受众产生了亲切共鸣。其实,“与人沟通”也正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和精髓,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传播组织内外的诸多公众,组织内的公众包括雇员、雇员的亲属等,组织外的公众指的是邻居、消费者、同类产品竞争对手、投资者等。就城市形象广告而言,这里要进行沟通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二者:本城市民、外界公众。

二、融入公关意识注重双向沟通

沟通、沟通、再沟通,是公关的终极目标。而城市形象广告进行沟通的主要目标是:对内,即与当地市民的交流,以增进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外,即对外界的传播,以提高外界对城市的关注率与认知度。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上海是如何演绎这之间关系的。

1.与内沟通:塑造“上海人式”的姚明——让上海人引以为荣

在60秒的广告创意中,姚明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他同时扮演司机、交警、搬运工、鼓手等普通老百姓形象。看过广告的人都发现广告中的姚明似乎没有了往日大家想象中的“高度”,片中的这些“姚明”始终在与“姚明”擦肩而过,同等地位的对话,让每一个上海人都感受到了姚明身上天生的亲和力。比如片中姚明扮演的交警牵着一群小朋友过马路的经典画面就一直为上海人津津乐道,高大稳健的姚明与小巧可爱的小朋友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出上海人心底浓厚的亲切感。这时姚明身上的明星特质被巧妙淡化,百姓与明星的距离被缩短成零。正是在这样一种平等、亲切的氛围中,市民们与自己生活的城市产生了心底深处的共鸣。

不仅如此,整个广告片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基调,描述的全部是普通上海人的平凡瞬间,也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身影让上海人体味到一种本土的上海精神:平等、和谐但又不失精彩!在这里,每个人都无需仰视明星,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像姚明那样,成就一番未来。这就是上海!这就是上海人生活的共同家园!也正是这样一块让上海人充满自豪的土地,养育着无数上海人式的姚明!

当广告创意表达到此,城市与当地市民之间的距离被拉到了最短,每一个上海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凝聚和浓缩了,此处的姚明成了联系城市与市民的黏合剂!

2.与外沟通:塑造“姚明式”的上海人——让世界瞩目

然而,无论广告如何演绎,姚明就是姚明!这个在NBA的赛场上,在短短的26分钟全场能够拿下14分的小巨人,是如此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作为NBA第一位没有美国篮球联盟经验的中国状元,小巨人的身影已经随着NBA的舞台日益高大!近来频频亮相于媒体,苹果电脑、VISA信用卡、百事饮料、麦当劳等国际知名品牌更是让姚明星辉灿烂。因此此次姚明演绎上海形象,可谓众望所归。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更是为此次传播推波助澜。

但是外界认识姚明是通过NBA的舞台,人们熟悉的也只是台上的姚明。而这次的上海形象广告片让世界看到了姚明台下的一面,在这个片中,姚明褪下了华丽的外衣,展示了上海人本色的风貌。这一切都让外界受众感到新奇和亲切。从某一角度,它甚至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因为每个人都渴望亲近明星并关注明星多方面的生活。

篇5:大学生的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意识简称“公关意识”,指能自觉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相当作用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到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重视信息的沟通、传播,能主动、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公共关系主要讲述社会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专门为协调这些关系而进行的活动和工作,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以这些关系及其沟通协调工作为对象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实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学诞生于19世纪末,那是在欧美的经济发展时期。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门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这是一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如今我们说,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公共关系问题,公共关系是形象、是舆论、是评价、是信誉度;公共关系是科学、是艺术、是职业。随着公关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更加受到世人的青睐。

公共关系不仅仅是企业、公司、部门等组织的事情,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注重谈谈在大学生中的公关意识。

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这些都是个人公共关系交际能力的欠缺,亟待提高的表现。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

大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将来置身社会,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团体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现实活动在人际关系中代表的是个人,而在公共关系中就代表其所属的群体,属于集体行为的一部分,其言谈举止除了代表自己外,客观上还代表着其所在的群体。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日,公关素质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公关能力已成为人生成功的一种武器,而公关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关意识。

大学生公关意识不仅直接来源于实际的公关状态和理论的渗透,而且也来源于自身的实践理解,这为影响和指导大学生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选择取向,为社会实用公关的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所以具有良好的公关意识,有利于在校

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现在的学生需要的公关意识十分广泛,但却与社会上的公关有些区别。据了解我们大学生的公关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形象推广意识。首先是组织形象的优先性,相当多的学生社团,特别是新成立的社团都拥有象征组织形象的标记、章程、口号、旗帜等;另外,部分社团还自制问卷进行舆论调查或民意测验,以提高该组织在广大同学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完善自我的公众形象;其次,个人形象,“形象第一”成了很多大学生处世交往的首要法则,社会的开放、人际交往的频繁,使得 “外表”的追求成为人们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这种格局的变化是在告诉我们,现代公关意识已经在默默中影响着同学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对社会的看法。

2、团体向心意识。团体公关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强调组织内部关系的和协调的优先性;其二,对外强调行动的一致性。这说明,对内组织成员的和谐和对外团体行为的一致性,恰恰是团体公关意识的辩证体现。校园公关意识行为中的团体意识、整体意识,体现在内部的协调与联系当中。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明显,喜欢自我意识的表现以达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它是基于自我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之上的一种不自觉的反映,一种积极的表现,对校园文化及未来的社会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3、对外传播意识。校园文化的层出不穷,色彩斑斓,给大学校园的传播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做为组织对外的“口舌”,传播宣传部往往是各社团工作最为繁重、成员最多的部门;每逢盛大的活动出台,各种宣传手段的灵活运用及宣传经费的大量投入,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强烈的传播推销意识。传播行为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见解通过“色彩、图形、字型、有声或无声的传播工具”运用到实践运作当中去。

阐述完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体现之后再说说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首先,端正思想,正确理解公关的涵义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对公关的正确认识,是大学生能否提高公关意识的关键。

其次,应用公关知识,树立礼貌、礼仪形象和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公关礼仪知识。礼仪是影响社会组织得失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社会人端正自我修养和品格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必备要素。

再次,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和提高交流交际公关意识。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活动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各种社团的建立,主要是基于专业学习实践和学生兴趣而自愿组建的。因此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宣传、自我发展的格局,这比其他的途径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时,显得更加

有效。这种意识一旦培植起来,必将使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受益无穷。

我们大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大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所以在校大学生们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首先应该是在思想上使自己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做好沟通协调的工作,有意识的去培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可以在思想上甚至在实际中锻炼大学生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时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一举一动的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

篇6:关于公关项目管理的基础意识

首先,是“做专家,还是做杂家”。

项目经理在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都肩负着职责,无论沟通还是协调,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相当重要的。当然,我们对整个项目的不同环节――项目支持部门的工作要有全面的了解,也要对服务的对象――客户情况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些工作,除了拥有一定的业务经验外,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研究和学习能力的加强。也许我们在接受项目工作之前对整个的情况都“浑然不觉”,但在真正运作项目的时候,不管是哪一环节的信息欠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项目损失”。所以,项目经理应该具有学习的意识。

但项目经理的工作内容毕竟不是“单枪匹马”式的劳动,它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相对专业地配合与支持。因此,绝对“专家”级的项目经理是很难实现的。无论客户如何需要在各个方面都相当“专业”的项目经理为之服务,由于项目人员工作本身性质所限,我们还是无法完全满足这样的“要求”(尽管我们很想培养和提供这样的人员来)。于是,我们的项目经理应该具备“杂家”的意识。

当然,做“杂家”并不排斥对客户提供相对专业的咨询和服务的。在不违背公司利益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最大化”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所以,项目经理可以不必有“非成大海”的包袱,但也必须有做“清凉不断的泉源”的目标。

第二,项目目标是“做精品,还是做合格品”。

做公关,就是为客户企业和品牌的宣传“殚精竭虑”的活儿,来不得一丝懈怠,

所运作的项目任务应该都有“精品意识”。但无论是“精品”还是“合格品”,衡量的标准都不在我们自己,抑或是所下苦功的多少。既然是服务行业,做得好坏,客户的评价自然也就占十之七八。其余的,就是要通过市场严酷地考验了。

由此可见,无论你想把工作做得如何,首先你的项目工作必须征得客户的“认可”。所以,“合格”是项目“精品”诞生的基础。我们难以想象,一个连客户意图都不甚清楚的项目经理是如何将项目做成“精品”、将客户服务“周到”的。

当然,仅仅停留在“合格”也是绝对不行的。将客户的想法加以实现,是公关项目最初级的水平,是仅仅做了客户“手脚”的工作。对客户意图的基础上加以“提升”才是公关项目最终价值的体现。试问,有几个客户愿意将不菲的服务费付给仅仅做了“手脚”和“传声筒”的公关公司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最后,“做‘客户的客户’真的很难么”?

“客户的客户”,这句话乍看起来真的很“玄”。“客户就是上帝”,这样的话倒是相对好理解一些。我们试想一下也似乎如此,公关行业说到底提供的还是服务,既然客户支付了服务费用,我们就有必要让客户“舒心”、“顺心”、“开心”。但,公关的服务真的仅仅限于此么?

客户选择公关公司,公司选择你做项目经理,归根结底都是有所期待的。如果你超越了“给一得一”的水平,那么首先获利的是客户对你所在公司的认可。这一点,做起来的确很难,但绝不是“做不到”。毕竟,相对于客户,你所代表的是专业的公关机构,你的观点所承载的是专业的公关经验与意识,你的行为所带来的价值正是客户所期待的“惊喜”。“做‘客户的客户’”其实就是要让客户对你永远有所期待。

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对客户细致入微的了解,这些都是对一名合格的项目人员的基本要求。当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有所期待;毕竟,我们都需要“惊喜”。

篇7:浅谈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摘要:公关意识是组织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必要前提,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必备基本素质的核心,它也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大学生的公关意识有着知识性、思维性和经验性等特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公关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生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个人形象,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公关意识 公关素质 大学生 综合能力 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多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多样化的变革,公共关系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身边。公关的实用性与当今社会的开放度、发展度、前进度有机的溶于一体,在大学生的意识世界中刻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大学生对公关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公关意识”也由此而产生。所谓公关意识,是指一种自觉用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观念,又称“公关观念”,是某些公众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把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原则融化为自己的思想,融化为自己内在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1.当今社会需要公关意识较强的大学生

1.1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公关意识总体淡薄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当前大学生的公关意识总体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首先,缺乏公关常识,缺少形象意识。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接触公共关系学之前,对公共关系了解甚少,甚至存在着误解,其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公关素质的低下。其次,缺乏自信,环境适应能力差。不少大学生不善交流,不懂也不会正确利用信息。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误区,不擅于推销自己,经常出现失落感、挫折感,缺乏主动适应环境的意识。最后,缺乏合作意识,崇尚个人奋斗。表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容不得批评和异议,没有奉献精神,不少大学生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

1.2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促使提高公关意识刻不容缓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大学生专业性强、知识结构单一,学生一般较多的关心自己所学专业内的知识,把专业技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思想比较普遍。但劳动力市场的具体变化又常常是难以预测的,就业形势的走向往往与预期有所不同,毕业生就非常被动。要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有一个宽泛的结合,就要求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能仅仅是一种对口式的结合,而公共关系所涉及的内容有市场调查、统计分析、策划与预测、社交礼仪等都能对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指导作用。

2.强化公关意识、提高公关素质对大学生的影响

2.1公关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塑造形象和形象推广的意识

塑造形象的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形象第一”成了很多大学生处世交往的首要法则,现代公关意识已经在消消地占据着同学们的意识世界;现代公关意识已经在默默中影响着同学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对社会的看法。每年高校都有大学生要走向社会,为了更好的推销自己,他们除了通过书面材料强调自己的能力水水平和知识结构、完成知我形象的公关策划以外;更注重了自己的形象推广,仪表装饰。因此,注重对在校生公关意识的养成教育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个人形象。加强对大学生公关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公关素养不但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谋求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高校适应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2公关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协调意识与合作精神

要使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注重养成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通过公关课程的学习,结合校、系、班级经常有意识地开展校园内的公关活动,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是公关意识的时代要求。新经济时代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年代,这样的背景条件不可能产生“孤胆英雄”,它造就出的是具有合作精神,实现多赢局面的时代精英。在提倡勇于竞争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合作。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是第一位的,竞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只有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2.3公关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培独立学习,培养能力意识

公共关系的实质在于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达到增进了解、协调关系的目的。协调是目的,沟通是手段;而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则是沟通协调能力的具体体现。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做好了沟通协调工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大学生更应该注意培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可以在思想上甚至在实际中锻炼大学生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时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

2.4公关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许多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培养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个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招聘中,要想在众多的应聘人员中脱颖而出,必须给招聘者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印象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

随着公关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在择业能力中确立全新的交际意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这也是人际交流沟通的前提,其次是培养确立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第三确立“以诚待人”的意识。

3.大学生培养公关意识和提高自身公关素质的途径

3.1 更正观念,树立信心

端正对公关的认识, 正确理解公关的涵义是大学生能否提高公关意识的关键。大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增广大学生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在信息社会,对信息的关注度高,而且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是优秀公关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大学生们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首先应该是在思想上使自己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加强对大学生公关意识培育,形成正确的公关理念。其一,要认识到学习公关知识、掌握公关技能的重要性。其二,要全面深入地学习领悟科学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原理原则及技能技巧,要纠正将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学”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

3.2加强公关理论与实践教育

公关理论教育是公关意识形成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仅通过理论学习或间接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锻炼,这是一个成熟的公关人员必须经历的阶段。以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式,来吸引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切实掌握公共关系的技能,顺利形成公关专业能力。一是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二是采取模拟教学方式。三是应用实践性教学方式。

3.3 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和提高公关意识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也是培育大学生公关意识的最为直接的公关情境,学校的公共关系状态不仅影响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大学生公关意识的树立起着观念性与实证性的教育作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活动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各种社团的建立,主要是基于专业学习实践和学生兴趣而自愿组建的。因此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宣传、自我发展的格局,这比其他的途径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时,显得更加有效。

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会从各个方面对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十分重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关人员逐渐成为人人关注的问题,更是当代在校大学生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自身的公关技能成为追求成功的战争储备。历史已迈向新时代,公关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已经 成为高等学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关意识一定会在高校内进一步走向完善、成熟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张亚 公共关系与实务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刘强 彭洪峰 公关经理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篇8:培育农民法制意识的公关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磨难而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它承载着我们每个公民的美好愿景。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有9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4.3%,也就是占我国公民的绝大多数。农村干部因“不知违法”而“官小贪大”,他们皇帝做派、扼杀民主、贪污腐化、横行乡里, 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农民群众就更“不知、不懂” 法律是何物,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是选择“逆来顺受”,就是选择“舍身抵抗”。在这种状态下,还何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因此,“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 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就必须培育 “懂法、守法、用法”的新型农民, 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宣传、引导、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人的素质就是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质量”。人的素质的高低,一是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二是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并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事,妥善处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 重视发现和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深厚群众基础、可信可学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坚持以创建“民主法治村”活动为载体

创建民主法治村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是法制宣传。所以,我们要坚持以创建“民主法治村”活动为载体,以镇村法制学校(教育室)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干部学法日、村委会决策日、村民议事日,以及电化教育、 法制讲座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情民意恳谈会、“一事一议”等村民议事制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广大村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各项村级事务的管理,充分保证广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行使,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2.切实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队伍是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承担者,队伍越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质量就越高。 一是要进一步整合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所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志愿者等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加强对村 (居)普法辅导员的选聘,把大学生“村官” 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两委干部选聘到普法队伍中来,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各村 ( 居 ) 农村普法教育的宣讲人;利用学法日、 会议、集体活动等机会,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定期对农民集中授课,讲解法律知识; 或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形式,向村民宣讲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为处理本村出现的涉法事务当参谋,为村民提供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二是在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的基础上,每十户推选一名法律宣传员,作为家庭中的学法骨干或者家庭法律事务方面的代言人,充分发挥其家庭学法指导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村务管理监督员和村情民意联络员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镇、 村委会调解组织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对农村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 早解决,在调解中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农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3.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阵地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舞台。我市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阵地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阵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方向,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目标,不断创新宣传载体、 形式、渠道,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一是要在法制学校有组织、 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有场地、有考核; 阅览室里有法律图书、报架;不定期地组织法治文艺演出、广场咨询等活动;充分发挥村居街道法制宣传橱窗(栏)的作用。二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载体(如车载电视滚动播放法制动漫和各种新法知识,做到“流动型”阵地全渗透),使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每个角落。三是要关注与公民生产、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制热点难点问题。四是要在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刊上有文的基础上,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题, 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安定和谐的法治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法律素质的全面提升,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在农村构建良好的司法环境

“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这是人们对当前社会上某些权大于法、违法行政和以权压法的政治现象的讽刺。而这种现象在“山高皇帝远”的广大农村尤甚。其具体表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张耕所指出的:一是“权力对法律的蹂躏”。如,有的地方个别干部逼着司法机关违背法律程序,抓人、判刑、追究刑事责任,大有“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意味。二是“权力对法律的蔑视”。如,当前我国司法实行两审终结制,按理说二审之后就要执行,但由于“权大于法”的问题,只要够份量的某领导打个招呼, 往往有些简单的案子也就复杂化了,以致没完没了,或不了了之。

还有司法系统中的腐败问题。目前我国的司法体系主要是“公安、检察、法院”三大机构。如某违法或犯罪嫌疑人,在“批捕、起诉、撤诉”的环节上,检察院不同意逮捕,这个人就可以不进入司法环节,逮捕了如果不起诉或者附条件不起诉,这个案子就不能进入审判环节,即便进入审判环节,检察院可以撤诉。而法院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民事案件,尤其是执行环节更容易出问题,因为民事案件的裁决是法院做的,执行又是法院自己执行的,这个过程中监督机制不是很健全。

或许就是因为“权力对法律的蹂躏”、“权力对法律的蔑视”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才使得农村的司法环境十分恶劣——平时不学习法律,遇事也不尊重法律,都竭尽全力的找关系,能否绳之以法,关键取决于能否找到能够压倒所触犯法律的关系人出面“打个招呼”。由此也就产生了本段开头的那段民谣。通过这个民谣,我们不难想到:1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2对权力的监督既需要民主也需要法制;3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在农村建造良好的司法环境,首先需要领导干部对自身权力的自律、对国家法律的敬畏;其次需要广大法官不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需要牢牢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思想,在平等保护各类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下功夫,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再次就是对民众的普法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和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特别是那些为青少年所喜欢的方式。”

三、加强农村的普法教育

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 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良好法治基础。

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形成崇尚宪法、法律的社会风尚。深入学习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积极开展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观念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能力。

深入学习宣传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维权、依法信访的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学习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土地征用、承包地流转、社会救助、 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努力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投入,提高现有阵地的利用程度,积极推进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每个居民小组或者自然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充分利用电视台、农村广播网等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 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四、整合法律与农村传统理念的规制力

在我国广大农村,还传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事。但这些传统理念在新形势下犹如“丹顶鹤、大熊猫”,珍贵而需要大力保护。如: 民间借贷往来多无字据,凭的就是“信”。 而一旦一方出现“信”的危机,则另一方就要深受其害。近年前河北某农村就连续发生过类似的案例:首先是两家间的借贷往来出现“信”的危机——或是债务方真的记忆消退, 或是债务方有意赖账,总之,债权方因当时

没有立下“字据”而无法追讨。鉴于这起事件, 村民间的较大款额的借贷开始“立字据”了。 然而,王某(债务人)在偿还李某(债权人) 的债务时,李某一时间找不到当时王某的“字据”了,说:什么时候找到了,撕掉就是了。

结果是:后来李某找到了这份字据并没有撕掉,而是否认王某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继续向王某讨要……当前的法律虽然还强调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事实需要“证据”来支撑, 而没有“证据”支撑的事实法律“不予认定”,说白了,谁有 “证据”谁的主张才成立。因而,王某在法律的强制下再次偿还“债务”。

“和合”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帅, “和合”的含意有二,一是喻指万物万象各有不同,却可以调和起来;二是这种调和又不会使各物象改变其内在实质,仍保留其自身的不同。受“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影响,使得中华民族在思考和处理法律制度问题时,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见解, 法律的创制、运行及其目标追求,均以“和合” 为指针。在价值层面,法律不是建构秩序的唯一之物,以家族习惯法、民族习惯法为例, 传统习惯在社会制度构造中一般有 “习惯法”模式、“习惯成文法”模式和“习惯自在调整”。

在县、乡镇、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里注意吸收参与民间调解的民主人士、宗教人士、民众公认的德高望重人士参加,对他们集中进行专业培训,使民间调解向人民调解转化,让传统道德去弥补社会生活中法律所固有的缺陷和弱点 , 实现道德与法制的有机结合 , 从而使非诉讼调解规范化、制度化、 适时化,使非诉讼调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从而为诉讼调解作好铺垫,使两者更好地互动起来。健全调解机制,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是民族自治地区法治建设的特殊性与国家法治建设的普遍性的共同要求,是司法为民思想在民族自治地区的客观实践。如果忽视了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至今、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根基的民间调解对法治建设的作用,至少不是客观科学的对待民间法治资源的态度。

面向乡村社会的人民法庭,日常处理的大多数案件都是这种国家法与民间规范不同程度脱节,却又各自从不同向度“主张” 自身“合法性”的案件,处于国家法和民间规范双重压力下的基层法官,如何在乡村社会的特定语境中做到情、理、法的交融,一种立基于国家法的“衡平司法”似乎是基层司法方式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在由婚俗维系社会秩序的村落里,婚姻家庭关系是协调和睦的和有序的。离婚率低,纠纷少。国家立法对婚俗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抛弃,动不动就斥之为落后的文化; 在婚姻立法时,应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尤其应当吸收婚俗的合理部分,充分尊重并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增强立法的民俗基础,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立法缺少对婚俗的关注而导致的实施困难,尤其是在婚俗维系的乡土秩序里实施的举步维艰或者面目全非。

上一篇:好姑父作文下一篇:霸气小组名称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