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2024-04-07

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精选9篇)

篇1: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平台建设

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

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础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辽宁省能源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生物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工程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工程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化学与化工创新实践基地 化工综合教学实验中心 过程装备与控制综合实验室 电话:84986002,84706150

级别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省部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负责人

主任孟长功 彭孝军 孟长功 邱介山 曲景平李杨 杨凤林 修志龙 胡大鹏 全燮 修志龙 全燮 王安杰 徐永平潘艳秋 张述伟 邹久朋

陈景文、项学敏

包永明 陈景文 胡大鹏 金礼吉夏良志

周集体副主任

段春迎 李亚明吕小兵李杨 崔丽钧肖光

单位化学学院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院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制药学院

化工学院 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

学院 化工机械学院 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环境学院

化工学院、化工机械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化工机械学院

联系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84986002电话:联系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电话:0411-84986002 84706150

哈工大

传真:0411-84986002 84708083

0411-84986002 84706150 传真:0411-84986002 84708083联系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电话:0411-84986002

84706150 传真:0411-84

篇2: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根据《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校科字〔2013〕5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是指学校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安排的用于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发展的经费,分为专项建设经费和一般运行经费。经费来源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划拨和学校自筹等。

专项建设经费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下达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建设经费。主要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专项,国家、省市财政支持的学科平台建设专项,学校自筹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培育专项等。

一般运行经费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按照不同建设目标和建设层次并结合绩效考核安排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经费等。

第三条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由学校统筹预算和管理,设置单独核算账户,专款专用。

第二章 经费使用范围

第四条 专项建设经费使用范围。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专项建设经费应主要用于学科平台科研条件的改善,建设项目包括学科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改造等。

第五条 一般运行经费使用范围。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一般运行经费应主要用于学科平台小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培育、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平台日常办公运行等,各学科平台应根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各部分预算比例。

第六条 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需符合国家、省和我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相关规定,使用范围仅限于学科建设所需的直接开支:

1.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相关资产存量及共享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应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精心维护。

2.购置办公用品、科研耗材以及测试化验加工服务等,应提供收款单位开具的明细清单。

3.支付成果发表版面费应提交已发表的论文或用稿通知;支付著作出版费应提供出版合同;支付专利费用应提供专利代理机 — 2 —

构的相关证明。学科所资助的研究成果须对学科研究方向和方向团队建设构成支撑。科研资助标准由各学科具体制定,鼓励向高级别成果倾斜。

4.支付学科成员访学进修费,应提交通知文件、学习计划以及相关发票依据。

5.参加与学科方向有关的学术会议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需有邀请函或会议通知,以及会议收录论文等证明。

6.专家咨询费是指学科、平台邀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以会议形式开展学科平台发展论证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支出凭据应包括专家姓名、单位、职称、身份证信息、专家签名和咨询费额度等信息。

第七条 学科建设经费不得用于交通工具购置、非学术性出国考察、捐赠赞助、弥补罚款以及与学科建设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不得支付招待费、本学科成员劳务费和讲课费等。

第三章 经费使用办法

第八条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拨付到位后,各学科平台应及时组织方向团队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研究制定经费支出计划,研究确定的经费支出计划应经学科平台负责人签字、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学院盖章后报送科技处备案。经费支出计划是学科平台建设经费使用和管理的主要依据。

第九条 使用专项建设经费和一般运行经费购置仪器设备、实验室改造等建设项目均需按照有关程序组织调研论证。

第十条 专项建设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改造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应遵循以下工作程序:

1.各学科平台围绕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前期调研论证。论证要求:

(1)必要性:建设项目与本学科平台建设规划一致性,是否本学科平台必需的大型仪器设备、科研软件、数据库、实验室改造等,使用对象和受众范围,是否重复购置以及重复购置的充分理由,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等。

(2)可行性:包括仪器设备拟购置数量、规格型号、先进性、性价比、拟存放地点、管理人员配备、项目论证和调研情况、预期使用效益分析、预算情况和资金保障等。

(3)论证人员:参加论证的人员应包括学院有关领导、学科平台带头人、方向团队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等。

(4)论证结果:经过充分论证并确定实施的建设计划,要形成论证会议纪要(包括论证时间、地点、内容、最终意见、参加人员等),填写《河南师范大学科研平台与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表》,并经学科平台负责人和学院主管领导签署具体意见后,— 4 —

报送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处)。

2.科技处负责各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初步审核和汇总,对于价值较高的仪器设备购置计划,需经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查重后,安排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论证会议。会议程序如下:

(1)各学科平台以PPT形式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陈述拟实施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前期论证情况等。

(2)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及会议邀请的论证专家对各学科平台的汇报内容进行质疑、讨论。

(3)对拟同意实施的建设项目,形成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纪要,并报校长办公会议及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审议。

3.对校长办公会会议和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的建设项目,由相关部门根据会议决议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包括招投标、购置安装、施工、竣工验收、审计等。

4.建设项目完成后,学科平台应提交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购置(工程)合同、审计报告、验收报告等完整资料,及时办理报销手续。

第十一条 一般运行经费购置仪器设备等建设项目,每批次购置单台或多台设备价值不满30万元的,在学科、平台论证的基础上,有学科、平台依托学院组织专家论证,论证意见报实验室

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统一研究购买。每批次购置单台或多台设备价值超过30万元的,参照专项经费建设项目论证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 一般运行经费日常开支项目按照各学科和平台制定并备案的经费支出计划进行。

第十三条 建设经费使用报销,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和学校的有关制度执行。

第四章 滞留经费管理

第十四条 为确保学科平台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学校对超期滞留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将予以回收。办法如下:

1.学校鼓励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的使用与建设期同步进行,考虑到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及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对建设经费超期滞留建设期外两年的,学校将收回有关学科平台10%的滞留建设经费,此后仍有建设经费滞留的,每年收回20%的滞留经费。

2.滞留建设经费收回按照学校预算进行,于每年年初执行。对于回收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学校将统筹使用并将其纳入下一学科平台建设经费预算。

第五章 附 则

篇3: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 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等基础信息进行高效管理, 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 提高了管理水平及办公效率。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作, 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但各高校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科学、高效的管理会推动学科建设, 反之将会制约学科建设与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革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管理平台, 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工作, 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信息管理是学科建设管理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 学科建设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位点申报、增设新学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重点学科, 更重要的是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 使得学科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科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 如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员构成 (学历、年龄、职称等人事信息) 、项目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情况等, 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各类信息将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指导学科建设、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 促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加强学科发展建设, 提升学科竞争力。

(一) 学科信息是学科建设情况的直观反映。

通过查看学科信息可以对学科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水平及层次有所了解, 如学科骨干教师信息、科研获奖信息、重点实验室平台信息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信息, 是学科实力的具体反映。

(二) 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规划需要完整系统的学科信息作为决策支撑。

通过对学科现状信息和既往学科信息分析总结, 可以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学科信息变化情况追踪监测, 可以掌握学科规划执行情况, 及早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调整规划决策。

(三) 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学科信息作为依据。

通常, 学校分管学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学科建设情况 (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 进行检查验收, 学科建设信息将是评价学科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此外,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也可视作是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全面检验, 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信息。

二、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 学科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 但是各高校却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学科管理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的学术论文有15500余篇, 而以“学科管理”为主题近五年的论文数仅有270余篇, 如此明显的差距表明了学科建设管理相对学科建设来说的弱势地位[2], 从学科信息管理角度看, 学科建设管理还存在如下局限:

1. 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方面。

各高校往往注重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文件, 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平台支撑实际操作, 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 学科建设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2. 在学科信息管理方面。

首先, 目前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仍然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管理, 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相对滞后, 致使数据的保存更新和查阅工作较为繁重, 业务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 不能满足学科建设日益增长的信息管理需求。其次, 分散于各学院或职能部门的部分学科信息存储格式各异, 如学科团队人员信息存放在人事系统、学生培养信息存放于学生管理系统, 各学院存储的学科数据可能存在规范不一致、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使得学科信息难以集中, 无法及时了解学科现状, 产生信息孤岛, 浪费人力物力。

3. 在学科建设体系化管理方面。

由于各学科独立进行建设, 学科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很难对学科信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无法从学校整体角度了解学科建设情况, 进而给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学科数据的管理分析比较工作带来困难。

(二)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管理。

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复杂性重要性及学科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创新学科管理模式, 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 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 紧跟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学科信息管理平台 (也称学科信息管理系统) 是以网络化、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科信息资源的软件平台, 是实现学科信息科学管理、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立足于学科建设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满足学科建设管理业务的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在充分熟悉学科建设各环节、掌握学科建设管理者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设计的,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科信息的科学管理, 满足学科建设工作实际需要, 提高学科管理者工作效率。成熟的网络技术和C/S软件架构使得用户不必进行繁琐的安装配置, 通过浏览器即可便捷地访问服务器进行一系列操作, 方便使用、易于维护[3]。

2. 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科建设数据信息, 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科建设信息涉及的数据较多,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安全、稳定、规范的存储和管理, 完整的学科信息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常态追踪、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学科发展规律, 促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3. 多角度的信息查询展示, 为上层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管理者通过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学科的信息数据, 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 针对信息或信息的要素提供不同粒度的查询功能。全方位多角度 (尤其是可视化的方式) 地展示学科信息可以使管理者对学科状态有直观的认识, 及时掌握学科建设情况, 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支持, 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

4. 实现层级式学科建设管理。利用学科信息管理平台, 为学科、院系、学校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功能, 在满足各级单位学科建设管理需求的同时构成完整的管理流程, 将分散的学科数据有效整合, 并给予不同的系统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 确保学科建设信息数据业务上的安全性。

三、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

方法决定成效, 运用何种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学科信息库, 使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将原本琐碎繁杂分散的学科信息有效整合并管理的井井有条, 不仅提高了学科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 更为学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撑, 使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在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过程中,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在后续的学科管理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 对学科建设进行常态追踪管理。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 学科管理更要做到久久为功, 坚持学科建设常态化跟踪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二) 与时俱进, 争创一流的学科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的学科管理, 高校要及时反思, 总结经验, 避免闭门造车, 结合实际情况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 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紧跟时代潮流, 革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

(三) 进一步优化学科信息管理平台, 革新管理技术。

一方面,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管理功能外, 智能化的功能是一个新要求, 数据挖掘技术、决策科学的发展为系统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智能化系统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行需要学科信息维护人员及时客观的维护系统数据, 需要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 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是学科建设整体信息有效的基础。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 在当前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科学的学科管理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保障。本文阐述了学科信息的重要性, 论述了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于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学科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学科信息,学科管理,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6-0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朱明, 杨晓江.学科管理之道与现代大学发展蹊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06:12-18.

篇4: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摘 要 以光电科研大平台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为例,对支持多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跨大学科科研平台构建进行探讨,对平台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进行研究,对工理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01-02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嵇英华.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2]汪纪锋,赵显莲.简析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

篇5: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一、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所属院系 学科负责人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基础医学院 邓世山 2 100201 内科学 临床医学系 魏 锦 3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医学影像学系 董国礼 4 100706 药理学 药学院 周春阳 5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医学检验系 唐 中 6 100210 外科学 临床医学系 蔚 芃 7 100204 神经病学 临床医学系 余巨明 8 100214 肿瘤学 临床医学系 谭榜宪 9 100217 麻醉学 麻醉学系 万 勇 10 071003 生理学 基础医学院 敬华娥071007 遗传学 基础医学院 梁素华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基础医学院 陈建业 13 100102 免疫学 基础医学院 胡为民 14 100103 病原生物学 基础医学院 杨 健 15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院 文 彬 16 100105 法医学 法医学系 杜 冰 17 100106 放射医学 基础医学院 李素平18 100202 儿科学 临床医学系 皮光环 19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临床医学系 熊心猜 20 100211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系 周洪贵 21 100212 眼科学 眼视光学系 兰长骏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临床医学系 唐嗣泉 23 100218 急诊医学 临床医学系 曹小平1006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唐学贵 25 1011 护理学 护理学院 陈玉琴 26 1003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系 米方林 27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系 李

健 医学影像学系 28 1010 医学技术 医学检验系 黄小华 眼视光学系 29 1204 公共管理 管理学院 潘尔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潘尔春 管理学院

二、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申报部门 项目负责人 1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卓越医生教育计划试点班教学建设 教务处 李春平2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公共管理综合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管理学院 潘尔春 3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生物医学工程重点项目建设 医学影像学系 董国礼 4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平台建设 医学影像学系 董国礼 5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预防医学系 高晓凤 6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房屋装修及走廊文化建设 基础医学院 张 波 7 教学实验

平台建设项目 成人教育网上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 继续教育学院 周敏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 8 电镜室建设 形态学研究所 杨正伟 践基地建设项目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 9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转化医学平台建设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郭晓兰 践基地建设项目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

肝胆胰肠肿瘤临床资料研究中心的建立 肝胆胰肠研究所 李敬东 践基地建设项目 1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建设 学生处 马 静 1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西湖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后勤产业处 郭仕伟 13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基础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张

篇6: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一、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1.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教师可以用账户登录系统,进而查找和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或管理科研经费、核算科研奖励、申报科研项目、修改科研简历、查询科研业绩。这些信息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为其科研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例如,在项目立项之后,教师可以登录信息平台查询经费到账情况,不必亲自到财务处现场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为学科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学科规划决策需要全面的、实时的信息,要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用信息,例如,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否能够帮助该学科获取顶尖的科研成果,某些科研活动是否利于科研工作的进行,科研绩效与经费资助有什么关系,引进领军人物后科研成果如何,重点学科点的审批与团队成员的协作有无关系,发表科研论文与项目立项数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等。依靠简单的科研管理系统显然无法实现为这些科研规划提供必要支持,这就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二、学科建设下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策略

1.构建技术框架

技术框架由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与系统运行环境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J2EE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又包括Mysql、SqlServer和Oracle。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主要是指技术构架,信息平台将Hibernate技术与Struts框架技术融合在一起,同时还结合常用的组件,构建包括控制层、处理层、控制层和业务逻辑层的高效率技术骨架。

2.选取正确的开发模式

高校应当充分调研和分析本单位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并借助自身的技术资源,开发实用性系统。这种自主开发模式具有个性化、实用性、成本低的特点。较为适合特色学校或规模较小的院校。但另一方面,它的系统适用范围有限,大部分数据不是通用标准,系统兼容性较低,这无疑对资源共享极为不利。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相对成熟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根据自身需求改造或定制某些功能。这种购买定制模式系统相对稳定,功能也较为完善,技术保障性较强,但却很难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合作开发模式也较为常见,它是指高校选取设计方案,然后联手研发机构共同开发。这种模式下系统的适切性较强,比较符合综合实力强的院校,但同时它的开发时间相对较长,成本也比较高,较为依赖合作单位。

3.优化运行系统

平台搭建后需及时试用,并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试运行阶段,应根据职称、专业、科研活跃度、岗位、操作偏好、年龄等因素,选取不同层次的用户,进行全面体验,并及时反馈。工程师分析、整理这些用户反馈信息,不断优化系统,进而在高校全面推广。同时,在系统运行中,还应当适时进行评估,根据用户的体验反馈,从系统稳定性、平台目标、系统灵活性、业务流程等方面全面评估。

4.明确功能需求

科研人员、二级单位科研秘书、学校领导、科研处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用户。科研人员使用该平台主要是为了管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或在线查询业绩发放及核算情况、在线申报校级项目、接受科研反馈意见和文件、通知。二级单位主要通过管理平台完成本单位的考研考核,审核管理相关数据,向科研人员发送文件,并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并完成学科建设相关的统计工作。学校领导通过管理系统研究相关统计图表,进而了解掌握全校的科研动态和概况,并对科研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科研管理处人员主要负责高校的科研数据,因此,他们运用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组织项目中检和终结、科研考核、年度统计、项目申报。并承担管理、维护平台的责任,依据相关数据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推动高校决策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设置各项参数,并维护后台数据。具体包括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参数设置、系统日志管理、角色与权限设置等。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郭秀霞等.教育科研信息化门户需求调查与功能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李秀慧.医院虚拟学科创新平台构建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0.

[3]刘泽轩,江春华.基于JZEE架构的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

[4]曾捷,李霞.深圳大学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篇7:华中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

一、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工作过程

(一)制订依据

制订依据主要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学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和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发展现状。

(二)制定过程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规划是关键中的关键。研究生处从2004年就开始酝酿学科创新工程、“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在深入学院调研,研读国家有关学科建设文件报告,回顾“十五”学科建设进程,总结经验,思索“十一五”学科建设思路、目标与建设原则基础上,起草规划稿,组织学校、学院领导进行研讨,2005年11月份基本定稿。后来学校再次组织了由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参与的规划研讨活动,召开了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和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经认真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正式定稿,报学校发展规划处。2006年7月,学校正式出台了《华中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该规划的第一部分为华中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一五”规

划(以下简称《学科十一五规划》)。

三、规划的特色和亮点

三大特点: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工作全局,体现了学科建设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二是坚持“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的思路,走有所为,有所不为,协调而非平衡发展之路,体现了可行性;三是注重优势集成,强调构建大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利用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促进大联合,争取产出大成果,体现了

可操作性。

四、“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的学科建设思路,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提

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奋斗目标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总体规划,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孵化以及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地;成为国家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

(三)基本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办学方针,实施“学科创新工程”,以国家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新兴学科基础条件建设,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科学与技术、资源利用与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信息工程与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跨院系的学科群或学科群框架;凝练学科方向,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以重大科学和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促进优秀团队建设,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综合集成的技术与信息平台,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通业务的技术服务队伍,完善有利于学科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新机制,不断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具体规划指标

——学位点:学位授权学科门类达到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1-13个,一

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8个,——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8-10个;

——学科队伍:硕士研究生导师达到500-60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达到200人左右。

六、“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对策、措施

(一)困难与问题

----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有待增加。

----学术队伍基数偏小,整体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经、管、法、工以及部分新兴学科发展不足。

----学科交叉和融合还有很多难度。

(二)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建立决策科学、责权明晰、监督有力、运行高效的学科建设

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学科建设的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

----建立学科建设首席专家负责制,强化重要岗位专家的学科建设责任。

2.汇聚学术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继续实施“2512人才工程”,即培养并造就20名左右(“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50名左右(学校二级岗位特聘教授)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2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培养(植)并拥有600名左右博士和8个左右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创新团队。通过设置“校级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著名(或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50名以上。----设立“人才基金”,重点扶持35岁以下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支持和激励他们尽快在国内外学术界脱颖而出;

----重点培养和引进博士和博士后,特别是重点发展学科急需的具有国际合作经验和背景的学术带头人;

----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加大人文社科拔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3.加强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一流装备与一流科学家的有机结合、重点学科与重点基地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

----以各级重点学科为依托,着力建设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与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资源评价与利用、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工程、网络信息与计算机模拟等装备平台。

----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分步实施,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学院中心实验室等四级学科创新支撑体系。

----构建多学科互容、重点人才与创新团队共荣、装备精良、功能强劲、运行高效的学科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一流装备与一流科学家的有机结合、重点学科与重点基地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

4.构建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加大投入,推进重点学科改造和升级----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绩效优先”的原则,加大投入,以项目形式,加强现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重点解决人才培养和学科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以奖励性资助方式加强对新增学科点学科条件建设,尤其是新增博士点和硕士点人才培养与引进、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继续加大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学科的力度,尤其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

5.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型增长,形成鼓励、刺激研究生投身科技创新、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机制和体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对学校科技发展的贡献力

----保持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年均值,特别是要加快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评优和淘汰机制,积极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尤其是跨学科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能力。

----高度重视研究生论文产出和论文质量,形成鼓励、刺激研究生投身科技创新、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机制,不断提高学校学位授予质量和研究生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力。

6.推进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提升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国际性,培养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站在国际先进水平的层面上定位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积极拓展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篇8: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关键词:学科平台,会聚与交叉,平台建设

1 学科平台的内涵

这里指的学科平台是能够为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研究者从事教学和科研而提供的一种共用共享的新型学科平台, 是集开放性、共享性、经济性于一体, 在地理空间、组织结构上独具特色, 其特征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联合与协调, 降低教学与科研的允许和管理成本, 鼓励研究者自由探索, 以期提高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藉以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它不仅是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赖以运转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等, 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才的聚集地, 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 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 是实践科研创新思想的最佳基地。它不同于我们一般说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所) 等, 而目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应属于这种学科平台。

2 学科会聚与交叉的意义

现代科学的发展规律是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中趋向整体化, 不仅自然科学各学科及其内部之间在辨证统一中趋向整体化, 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也早已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局面。20世纪以来, 学科会聚与交叉催生了大批新兴学科, 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学科会聚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是学科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必然要求。

学科会聚与交叉首先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科学理论进行移植和综合, 而将其他领域的理论、概念、规律应用到另一学科之中, 对后者的理论进行拓延和修正, 这将会引发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并往往为一个新兴学科的萌生奠定理论基础;其次, 学科的会聚与交叉必然要求借用与转移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借用不仅可为原有学科带来新的生机, 还可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成为新的学科方法发展的基础。再次, 学科的会聚与交叉带来研究对象的转移和综合, 使传统的研究对象超出原先的领域和范畴, 成为多门协同作战的新对象。而新的研究对象在规范过程中得以找到自己的学科归属。因此, 学科之间的会聚与交叉能融合不同学科的范式, 推动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研究领域, 从而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而对新的交叉领域的探讨也逐渐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新的学科概念、范畴与方法, 最终发展成为新兴的会聚或交叉学科。

3 实施学科平台建设计划的必要性

3.1 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 为担当此重任, 为使学科建设落到实处, 就必须对现有的师资按学科建设的需要进行整合, 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行政调配, 而是按教师在学科领域中的特长、兴趣实行集合优化, 达到为学科建设服务, 改变原有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单打独一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3.2 是实现科研原始创新的需要

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使得对每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都不能局限在某学科领域, 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公关。学科平台实现了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 是对当今科学发展高度综合化趋势的正确回应, 也是解决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可靠选择。

3.3 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

在高校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要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果各个学院能应用共享的思想, 对学科协作、发展、资源利用实施统一设计、综合规划, 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程度, 尽可能打通直接相邻学科的人为阻隔, 将教学、科研普遍性公用物质资源适当集中于学科平台, 并向校内、校外全方位、全天候有偿或无偿开放, 扩大公用资源的范围经济性, 这将会给学科建设带来极大的益处。

3.4 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

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结合已成为促进学科建设, 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许多高校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 甚至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当然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任何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嫁接的做法都事与愿违。学科平台建设就不失为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一种理想手段, 它为学科间的渗透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4 学科平台建设中若干问题的建议

学科平台构筑的牢固程度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科平台建设的绩效, 它需要强大的持久的凝聚力。学科平台的聚合力一般有四种, 即重大科技设施或者成龙配套的设备;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任务或重大科技工程;高水平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以及有利于学科会聚和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文化环境。

4.1 学科平台建设的目的

学科平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建设工作, 涉及面广, 受益面宽, 在学校整个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平台建设应适用于多学科的大型仪器设备为多学科建设服务, 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有利于时间上、环境上、条件上为研究者开辟出一条高速、高效、高质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通道;有利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学科平台的综合优势开展系统的教学工作和高水平的教学实习和研究实习工作;总之, 学科平台建设必须突出其为学科建设服务的目的。

4.2 学科平台建设的定位

学科平台是一个能进行多门专业课实验, 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 实行教学、科研、实验一体化, 并对校内外开放的教学、科研大平台。因此, 平台的定位一定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投入、高要求、高效率。高起点就是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 集中优势学科, 实现实验技术、仪器设备装备的现代化和环境设施的标准化;高投入就是指建设资金要投入大;高要求就是指决不降低建设标准, 要建就要建成最好的;高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为多学科建设服务。因此, 学科平台建设要进行科学定位, 特别是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和方案, 要扬长避短, 突出学校的特色和实力。

4.3 理顺学科平台与学院的关系

学科平台建设要从体制上加以理顺, 学科平台应划归学校统一实行宏观管理与调控, 不归学院管理, 实行平台主任负责制, 责、权、利相统一, 推行责、权、利明晰的保障机制,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主任负责制。由平台主任负责学科会聚, 组建平台队伍, 负责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学校可从宏观管理层面协调平台和学院的关系, 要做到该管的管, 不该管的不要管, 要明白那些要管, 那些不要管, 要改变管理理念, 由管理服务做到服务管理, 以人为本, 加强协调, 努力为学科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4 学科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是学科平台的人事编制要坚持虚实结合。因为学科平台是联系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有一定的固定编制, 但大部分人员是流动的, 因此, 根据研究需要进入学科平台的流动人员其编制仍属于原所在单位, 只是研究人员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作为所在单位人员而存在, 另一方面因研究需要进入平台内进行工作。为了能保证参与平台研究的人员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在教学工作量上要确立合理科学的标准, 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发挥其研究之长, 对于其研究的工作可以以开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其将最前沿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再次学科平台要坚持开放建设。学科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实体, 其人员要经常流动。不仅要对校内学者开放, 也要对校外学者开放, 吸引全国乃至国外一流学者来学科平台做研究工作, 才能及时了解学科最新信息, 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实现高位嫁接。

参考文献

[1]潘云鹤, 朱经武.学科会聚与创新平台[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2 (1) .

[3]张淑林, 裴旭.高校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6.

[4]张志荣.论地方高校学科基地建设[J].高教研究, 2006.8.

篇9: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平台建设

摘 要:学科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科建设相关业务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使学科建设工作更容易落实。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开发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实践证明学科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状态;学科评估;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73-04

一、引言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1]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报告在全国高校引起的反响再一次反映了学科建设在高校综合实力比拼中的重要地位,学科建设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全国各高校将学科建设都放在了重要位置,很多工作都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然而,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建设中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布局不科学,学科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等。[1]针对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若干对策,如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等。[2]就笔者了解,各高校提出的学科建设发展对策、措施往往都是偏重于指导性的宏观规划文件,缺乏相应工具、信息系统来支撑实际操作,使学科建设工作无法更加有效地落实,对学科建设成效很难做出标准、客观、科学的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办联合研发了学科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使用信息系统支撑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学科信息平台功能

通过调研,了解了规划处学科办的主要工作内容,确定了学科建设管理的主要业务需求,包括学科信息管理、学科规划、学科状态分析和学科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将系统设计为五个功能模块,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3]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说明如下:

(1)学科信息管理,管理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工程、研究生学位点、本科专业等学科相关的基础信息。

(2)学科规划管理,设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支持学校、学院两级学科规划,比较分析学科规划执行情况。

(3)学科状态展示,从学科角度全面展示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4)学科评估管理,维护评估指标体系,使用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5)系统管理,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权限和一些基础配置信息。

下面对每个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功能、概要设计、作用做详细介绍。

1.学科信息管理

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基础信息如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本科专业在全校业务范围内应该统一维护,保持一致,其他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来使用。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在学科信息平台中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由规划处学科办维护,研究生学位点由研究生院维护,本科专业由教务处维护;研究生学位点和本科生专业分别为研究生招生系统和本科生招生系统提供招生专业信息,同时也为教学系统提供专业信息。

该模块中重点学科的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学科级别以及批准时间;研究生学位点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是否硕士点、硕士点设置时间、是否博士点、博士点设置时间、依托院系、学科来源、招生状态。系统主要功能是维护学科基本信息,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导出,为业务人员提供了统一维护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我校学科基本信息情况,其他系统可以共享数据。

2.学科规划管理

学科规划对学科建设、发展非常重要,没有规划,建设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学科建设既能起到引导作用,又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学科建设最终由院系落实执行,因此学科规划除了需要有全校层面的宏观规划,还需要有院系层面的具体可执行规划。从图2的学科规划管理流程可以看出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中的学科规划管理模块支持学校、院系两级规划和三级权限管理。

制定学科规划前统一配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包括:规划类型,如按建设周期规划、按建设专项规划、单独学科规划等;指标类型,如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实验室、基础设施等;规划指标,如一级学科博士点、高级职称比例、SCI论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校、院系在做具体规划时只需要根据实际规划情况逐级选择规划类型、指标类型、规划指标即可,然后为每一个规划指标填写规划目标值,也就是计划完成的内容,规划目标值可以是量化的数字,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

规划只是建设的开始,最重要的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对比规划和执行结果。随着学科建设工作的进行会逐步产生一系列建设成果,可以将建设成果填入到指标完成情况中,这样就可以随时跟踪规划的完成情况,如果执行中存在客观困难可以及时调整规划。当规划到期后可以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比较不同院系规划执行情况。结合规划和执行情况,管理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科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

3.学科状态展示

全方位展示学科状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在学科状态展示中,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类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并且存在不一致、数据质量差等情况,导致无法准确、集中、多维度地展示学科状态。上海财经大学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数据集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4][5]使用开源ETL工具Kettle将业务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再利用商业智能工具MicroStrategy和Tableau在多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报表,图3是我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6]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上一篇:冷颜(三)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开心寄语:开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