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2022-09-10

一、西藏大学院系设置及经管类专业分布

西藏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11月的藏文干部训练班, 在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13年5月, 西藏大学被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013年7月, 西藏大学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目前, 各类在校生2.7万余人, 涵盖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1]。

1986年创办的西藏大学经济管理系作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 目前, 学院下设西藏经济研究所、工商管理系等6个教学与研究单位。

30多年来, 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办学层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工作、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飞跃进步, 形成了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拥有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点1个;行政管理、少数民族经济、职业教育硕士点3个;5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拥有28个教学班。在西藏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西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意义非凡的贡献[2]。

二、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主要实践教学概况

伴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饿需求也是与日俱增, 又因为经济管理类人才本身就有着“投入低, 产出大”的特点, 西藏地方高校逐年对经管类专业进行了扩招。

以西藏大学为例, 经管类专业已经成为学校学生所占比例最大的专业类别。

从学科性质来看, 实践能力作为学院培养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 培育及引导学生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应变能力, 同时必备一定的创新精神等。

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效、社会、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少, 加之企业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不高, 使得高校大学生在直接参与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不多, 而且相关体系也没有系统化[3]。

西藏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源于受教学条件短缺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所培养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不能良性适应社会需求。

以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根据其专业培养计划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拥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德智体全面发展, 接受专业培训, 可以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培养计划要求,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企业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接受工商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培训,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然而从现实学院制定的教学安排来看, 学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设计有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几大板块, 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 轻实践、重单门课程教学, 轻多门综合教学, 而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非常有限, 在考试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试或考核有待规范, 加之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需要占有一部分实践环节的比例。

因此, 用于专业实习、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 尤其是创新实践环节难以真正落实。

三、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学院硬件建设不足

西藏大学经管类学生主要分布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和政法学院, 作为经管类学生培养专业实践技能重要环节的校内实验室, 全校三个学院共有5个, 且根据调查发现以上实验室只有部分针对学生开放, 实验室整体利用率不高;校外实习基地也多流于形式, 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习的机会并不多。建设平台的有限以及现有实验室不容乐观的开放情况, 严重弱化了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削弱了学生通过课后自主学习来充电的机会。

(二) 师资水平局限

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教师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经管类专业教师近几年流失率较高, 相当一部分新进教师在毕业后直接上岗, 缺乏正规、系统的实践训练, 不能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指导。

第二、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科优势不够突出, 受制于西藏地方特色以及学校资源的有限性, 学校的政策、资金都会向工科、理科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 对非优势专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

第三、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这对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很难利用优质资源进一步检验和提升自身能力, 进而导致教学质量打了折扣。

(三) 家庭因素

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生藏汉比例大致分布为6:4, 其中汉族学生多受一胎政策的影响多为独生子女, 从出生起就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长, 部分存在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偏低, 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且短时间内难以提高和突破。

藏民族同学大多来自牧区的贫困家庭, 易产生卑、偏执、敏感、自尊心强、封闭等心理问题, 间接减少了他们主动去参与实践的机会。

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 学生学费及生活费的攀升, 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部分大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选择兼职、勤工俭学等实践方式, 此举在分散学生对学习注意力的同时, 也减少了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时间, 进而影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西藏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路径

(一)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必要性

1.西藏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

西藏大学地处西藏的首府拉萨, 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是西藏地方乃至国家赋予西藏大学的历史使命。

当前西藏的高技能高附加值制造成为高精尖设备等的现状要求西藏地方高校主动适应, 积极应对产业发展。

通过学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模拟研究西藏地方产业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经济行为等, 既实现了学院转型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相互对接, 同时也促进了两者转型升级。

2.学校专业特色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西藏大学经管类专业应该立足于区域, 以育人为根本, 以能力为本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良性互动的专业群和课程群。

在设置专业时应使注重专业拓展对接产业、实训中心对接产业、专业教学对接产业, 从而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产业创新的“三位一体”。

打造西藏经济管理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平台, 有效提升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同时也可有效解决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问题, 将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标准、师资建设等融入产业链, 使学校在建设中形成学科特色、专业特色。

3.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一个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 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通过实践平台的建设, 将部分单纯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学生开展虚拟实验为主。

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实验项目以虚拟实验辅助实体实验的开展, 压缩实体实验室中有关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设备使用、注意事项等的讲授时间, 进一步节约有限的实验学时, 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训练, 结余时间可开展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一个到新的台阶。

4.推进“政行企校研”协同发展的需要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平台, 其文化引领、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将其作为应有责任和使命, 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攻关、技术咨询与推广等多层次、多路径的渠道全力培养人才为西藏经济建设和长治久安作贡献。

建立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 配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支持地方政府打造区域经济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校企合作为抓手, 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 以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师资队伍问题, 锻造出一批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5.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转型升级需要

建立西藏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学校而言, 是一个接得住、用得上、上手快的平台, 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 优化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强化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 拓展实验室数量并合理延长有效开放时间、继续拓展和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广度和质量、积极打造实践教学共享平台;采取与基地深化合作的形式, 逐步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与创新, 建立人才共有、资源共享和过程共管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6.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开放共享和示范辐射效应提升的需要

依托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开发相关软件, 不断建设和整合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 构建一个开放式、互动式和智能式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校内外和社会全面共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实现中心实验教学资源在校内、校外的共享, 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面, 可以大幅减少学生在经济、管理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成本, 并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路径

1.立足地方、服务产业、融合新技术

加快融入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等, 发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区域经济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服务的功能。

建立以学生为本, 形成“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科学教学模式, 促进传统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的革新。

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团队互助、情境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借助系统提供业务信息, 以旅游产业和民族手工业产业链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 触摸真实的企业, 触摸真实的岗位, 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 打破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陌生感与神秘感, 使学生尽快适应职场工作环境, 在企业环境里不断快速成长。

2.“政行企校研”协同共育

以学院为主体, 组成政府主导、科研机构助力、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联轴运行的合作共建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西藏地方政府在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紧密围绕地区产业规划, 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联动, 促进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加快行业合作, 依托平台培养更好服务于产业、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聘请企业界人士加入研发和教学队伍, 推行双导师制;在高校与企业间搭建桥梁, 及时地将企业运营变化引进实验室, 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双结合

升级专业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引入借鉴行业标准, 增强专业的行业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

注重合作开发新课程, 积极创新探索“分段式教学”、“课程嵌入”和“工作室模式”等机制灵活、形式多元的合作培养模式。

推进与业界共建“创新训练、职业训练和实验教学”三大优势平台, 着眼大学生训练环境的“真实”和“集成”, 有效利用产业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实现校内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深度融合育人。

(三)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 以学分制改革为导向, 平台建设思路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 二个提高, 三层次体系, 四个基地”。

1.一个中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平台建设依照西藏自治区和西藏大学内部相关管理办法精神, 牢牢把握学分制实验教学的内涵:“突出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为导, 以学生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修实验课为基, 以培养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为目标, 提倡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时间, 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制订一系列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将实验教学学分作为实验中心建设投入和实验中心工作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配备足够数量的软硬件设备、专兼职教师, 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全面网络化, 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2.二个提高:实验师资水平和实验中心管理水平的提高

师资队伍和实验中心管理水平是保证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举措:打造实验教学团队, 设立该领域带头人, 建设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 层次结构合理, 富有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 队伍骨干成员稳定的教师队伍。

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引进或研发全面网络化的实验中心管理平台和科学的实验教学平台。

制定大学生学习和提升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 为学生提高一个自主实验且能个性化学习的舒适环境。

建立运行机制和完善传统管理方式。

设立专门针对实验教学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 促进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3.三层次体系: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构建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继续统筹完善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旋律, 多层次、分模块且能相互连接的科学系统的三轴实验经管类专业教学体系。

用虚拟仿真的IT技术手段创新不合时宜的实验教学内容及其实验技术方法,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总体目标, 以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为重要特征, 以与社会经济实践密切结合的经济运行实践和过程为中心内容, 以教与学双主体作用于行为主体, 以综合设计型、创新创业型实验项目的建设为核心, 从实验项目上进行创新性改革, 实现经济管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 打破校园理论教学和校外经济管理实践的分割, 打造并完善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综合实验、跨专业的多学科综合实验、创业综合实验,

4.四个基地:实验教学示范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培训基地

通过四个基地的建设, 建成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省内外的开放性实验中心, 尤其是要大力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 让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成果能够互相转换, 加强社会服务与实验教学的融合, 将创业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突破口, 让实验中心真正承担起创业教育培训的职能。

摘要:21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资源, 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愈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范畴的普遍共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当前其实践能力培养被忽视, 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如何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是目前西藏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兴鹏, 桂莉, 刘春娇.基于模拟仿真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09 (5) :165-167.

[2] 邓文博.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 (3) :55-56.

[3] 张晓燕, 张浩.虚拟仿真教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商洛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6) :20-21.

上一篇:充分发挥高校人事档案服务功能之我见下一篇:浅谈英语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