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

2024-04-15

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共6篇)

篇1: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

《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

第一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1、贵州地貌的特征是什么?贵州有哪些地貌类型?

2、为什么说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3、贵州的主要河流水系有哪些?

4、贵州土壤的现状特点是什么?

5、试述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

6、简述贵州行政区划的现状。

第二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1、为什么说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2、简述贵州名称的由来。

3、试述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改土归流对贵州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简述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的作用。

6、发生在贵州的“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反帝斗争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7、试述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8、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9、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

10、试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1、解放后贵州的人口发展出现了哪些主要变化

2、试述贵州民族在分布、语言文字、文化及宗教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

3、简述贵州的民族区域自治现状。

4、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四章

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

1、解放后贵州经济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贵州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说明了什么?

3、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4、试述贵州以森林营造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和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林业发展。

5、贵州乡镇企业发展呈现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6、简述贵州工业的发展概况。

7、贵州的工业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8、贵州工业中有哪些优势产业?试述它们的优势所在。

9、简述贵州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现状。

10、贵州的商业贸易有何特点?

11、贵州有哪些旅游区和旅游线?并说明其旅游的特色。

12、目前贵州已形成了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全面开展金融业务?

13、贵州的城乡建设有什么特点?

14、贵州房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1、简述贵州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目前贵州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教育网?

3、简述贵州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4、简述贵州文化的发展历程。

5、试述贵州文化的现状特点。

6、解放后贵州卫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贵州体育发展的现状特点。

第六章

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贵州

1、简述中共贵州省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2、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3、贵州有哪些民主党派组织?他们在贵州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根据目前贵州省情的基本情况,试述构建和谐贵州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篇2: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7、韦伯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社会关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社会行动: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社会过程:其意义是指人类团体互相交接,因而彼此建立社会关系的各种活动而言,这种活动是连续性的交互作用。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2.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的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做出反应。

3.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首先由英国的文化学家泰勒提出。

5.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8、社会的类型:从宏观上:孔德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种是以人类智慧的发展为标志:神学阶段(上帝的产物)、形而上学阶段(抽象的自然力)、科学阶段(科学的方法);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分为军事社会(强制性)和工业社会(个人自由);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存关系为基础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社会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地域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以业缘关系形成的社会、、、、9、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10、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关键术语

文化:文化的具体定义见课本36页,还有文化的分类。

主文化:是指在一定群体中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文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的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价值和文化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这反映了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反映了他的客体性,是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社会是如何构成的?(见上)2.什么是文化?(见上)

3.比较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见上)

4.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观性的题目)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小结: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但从广义上来说,这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2.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任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几乎长期有力地影响着每一个人,非常重要。

4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有:(1)心理上的断乳;(2)社会价值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

5.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的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民族性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术语

心理上的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的进入社会某些领域,但是他们经验又不足,从而长生的危机状况。

代沟:形容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差异。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不再适用,而从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话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社会整合:是整体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结合成一个有机的过程和状态,即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一体化问题。

思考题:

1.社会化的涵义是什么?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2.以自身成长经历探讨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试分析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某种问题? 4.试对中国、日本、美国的民族性进行比较分析?

5、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有较长的依赖生活的过程(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能力。

第四章 社会互动

小结:

1.社会互动指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据符号互动论,人们通过符号进行互动,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据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舞台上的成员会在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3.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报酬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尊敬等。

4人际互动时会使用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动作等身体语言来传达相应信息。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空间距离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5.“社会角色(social role)”,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6.社会角色的类型有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7.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如下一些阶段: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具体过程中的行动选择。角色扮演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8、社会互动的类型: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合作与竞争、冲突。

9、社会互动的意义:能促进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自我需求、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关键术语

“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中发现自己那样。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机制、方式和规律。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叫做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角色冲突: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成为角色冲突。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社会网络:把以某以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社会网络,并把承载着众多关系的社会成员称为社会网络的结点。其基本要素: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

思考题:

1.电子交流能够取代面对面的互动吗?

2.决定人们互动时是合作、竞争、还是冲突的因素有哪些?

3.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是先赋的还是自致的?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小结: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2.社会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等。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3.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主要类型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居等,具有规模较小,成员有限、持续的直接的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等特点。

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包括:承担社会化的任务;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但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抑制个人的发展;损害社会利益。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一些变化,给人们更多自由,但同时使人们从初级社会群体中获得的温情变少,带来都市孤独等问题。

5.家庭指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6.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可将家庭划为以下几种类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ies)、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

7.家庭的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的满足。

关键术语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次级社会群体:成员间关系不那么亲密。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也称我们的群体。外群体:与内群体相对。

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是所参照的群体。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

思考题:

1. 初级社会群体有些什么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接触);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经常性的交往、非利 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2.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某些功能外移、内部成员的关系趋于松懈、某些名存实亡);有些什么影响?(一方面,使人们从群体中获得温情、充满人性的关怀变少,社会秩序的维持讲遇到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机会,人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多彩。)

3. 哪些因素造成了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带来哪些影响? 4. 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家庭暴力? 5.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见上)

6.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主要有哪些?(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有其负功能)

第六章 社会组织()

小结:

1.狭义的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得组合起来的社会团体。如学校、军队、企业、政府等。

2.组织的结构指组织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除了正式结构外,组织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基本结构类型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结构;事业部型等

3.组织目标指组织努力去达到的所希望的的未来状态,对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组织中的激励对组织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激励理论:需要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公平理论等。

5.组织的环境是存在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相关组织、相关制度和文化。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在组织规模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比较单

一、外部环境比较稳定时,比较适应。

7.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科层制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为许多社会学家关注。

8.霍桑实验的发现对组织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如何看待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的问题。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有关组织文化、组织 的社会资本、组织中的参与管理等问题也为组织学家们所关注。

9.中国的单位组织具有与西方市场经济中的组织不同的一些特征,它的形成有其渊源,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以来单位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术语 组织 组织的结构 组织目标 激励 组织的环境 科学管理理论 科层制

X理论与Y理论 单位

思考题:

1. 什么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2. 科层制组织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3. 为什么组织中的人会频繁地背离正规程序?

4.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的企业单位与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些什么不同?中国的企业从改革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中国的企业单位将如何发展?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阶层

小结:

1.社会分化包括: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如年龄和性别;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如职业。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将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新的阶级分析模式。

3.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韦伯的社会 分层理论对于后来的西方社会学家影响重大。社会分层的方法包括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等,分层的标准有职业、收入和财富、教育程度等。

4对于社会分层,功能论认为其在维持社会方法有其有益的方面,而冲突论更多看到了阶层之间的冲突。

5.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据流动的方向区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垂直流动还可细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据流动的参照点区分为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据流动的主体区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体流动。

6在社会流动的研究中,精英的流动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具有一定影响。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流动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一些变化。

关键术语

社会分化:指原来承担多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分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成为社会分层。

阶级、阶层:见书本144 社会流动及其类型:我们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成为社会流动。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流动的方向)、群体流动与个人流动(流动的主体)

思考题: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些什么不同?(见144和150)2.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方法:客观法、主观法和声望法;标准:收入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

3.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只要人人丰衣足食,社会上的不平等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吗?

4.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现状?

5.功能认关于社会分层的解释。(见书本153)

第八章 社区

小结:

1.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通过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居民对社区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2.开创社区研究先河的是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创立了人文区位(生态)学理论,对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影响到我国20世纪30年代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中国社区的研究。

3.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社区居民具有生活自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的自然化等特征。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共同体。城市社区人口规模高、密度大;居民异质性高;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4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城乡差别的形成有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客观条件制约等复杂原因。

5.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动力有工业化等因素。

6.近现代城市化发端于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过度城市化等引起的贫民窟现象为人们所关注。

7.1949年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滞后;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延滞了城市化进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一些变革。

8.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选择引起不少学者的争论。

关键术语

人文区位(生态)学:它是借用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

城市化:从居住形态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之中。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一般来说,它是农村常住人口改变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郊区化: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叫做郊区化。

过度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超越国家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城市化现象。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户籍制度:是以户口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

思考题:

1.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生活相比有些什么异同(特点)(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生存基础的是耕地,或其他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农村社区有三种形成方式,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家庭聚合方式,即村落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居民在村内聚族而居;生活特征,字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城市社区的特征: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薄弱;城市居民生活公共空间与私人有比较明显的区分。)?你愿意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为什么?(主观题)

2.中国目前应该取消户籍制度吗?为什么?(参考: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着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的不平等、抑制着社会流动和社会的活力,随着城市中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有户籍制度给城市人口带来的特权逐渐消失。为了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小城镇和少量的中等城市以宣布取消户籍制度,有选择的吸纳农村户口者,将他们变为城镇居民。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会长生明显的影响。)

3.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怎样一条道路呢?(参考:由于我国农业的不发达,农村人口庞大,国家又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因此长期实行了谨慎的发展城市的政策。然而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近期不能采取许多国家的完全自由的城市化政策。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我国政府确立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既严格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规模膨胀,适当发展作为省会、地区行署所在地的城市,特别是增强他们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以小城市和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以联系城乡,服务于农村发展。20年多来,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对于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大城市比列过大、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对于推动城市化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大城市病”,北京等超级城市应该停止城市化的步伐吗?(主观题)4.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城乡关系。(见书本180)

第九章 社会制度

小结:

1.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的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对于社会制度的起源有自然起源论和人为设计论两种观点。

2.社会制度普遍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往往相对保持稳定。除了正式制度以外,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价值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1)满足人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和控制的功能;(4)文化传递的功能;(5)负功能:压制个性、阻碍社会进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5.制度化是制度的形成过程,也即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制度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形成、成熟、形式化、消亡四个阶段。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新制度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术语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他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规定来实施。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的形成的、不成文的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丰富习惯等。

制度的生命周期:任何制度都不是永恒的,一种社会制度从其长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称为制度的生命周期。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见上)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设施系统)

1.社会制度有哪些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导向功能、整合和控制的功能、文化传递的功能、社会制度的负功能)

2.尝试分析我国某领域的制度变革。(可以参考书本207)

第十章 社会问题

小结:

1.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的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具有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性等特征。

2.社会问题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一面。社会问题的广度和烈度会影响到是否被认定为社会问题。

3.看待社会问题存在社会病理学、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偏差行为论、标签论、批判取向、社会建构论等多种角度,没有哪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社会问题。

4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中的基本关系。通俗的说,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口”与“手”的关系严重失调。它一般表现为人类的生存压力过大,即消费对生产能力的压力。

5.劳动就业问题:(见书本222)。

6.贫困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状态。存在测量贫困的不同方法,如恩格尔系数法等。可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7.存在着关于贫困的不同理论解释,冲突论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贫困文化论强调贫困亚文化的形成使贫困者难以走出贫困;功能主义认为贫困是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当事人天赋和素质低造成的;甘斯认为贫困有其积极作用。

8.贫困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与城市的贫困各有其特点。

关键术语

社会病理学:社会病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和转归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解组论:是指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之间的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

社会建构论: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能动作用,即认为行动者不是完全的被动的,行动者以自己对情景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社会过程长生影响。

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入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用于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的比重。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贫困文化论:见书本231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问题?(见上)社会问题的认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见书本214)

2.有哪些看待社会问题的视角?(见书本213)3.你需要怎样的收入水平,才不至于陷入贫困?

4.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我国的贫困问题?(参考:一是扩大就业,通过促进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解决贫困问题;二是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救助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小结:

1.社会控制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的类型有:1.统治与制约;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3.外在与内在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3.社会控制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但不合理的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的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4社会控制的方式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政权、法律、纪律等,不同的控制方式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和效果,互为补充。

5.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

6.对越轨行为的发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失范理论、手段-目的论、亚文化群体论、标签论较有影响。因为越轨行为包括多种活动形式,从轻微的被德行为到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不可能提出一个能够解释所有越轨行为的理论。

7.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群体性越轨行为等,对越轨行 为的控制有赖于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等措施。

关键术语

社会控制(见上)

越轨行为:首先由迪尔凯姆提出,见上 失范理论:见书本251 标签论:见书本251 社会政策: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见上)社会控制有些什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2、作为社会控制方式的道德与法律有些什么异同?(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则,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是最具有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2.评价标签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3.我国现阶段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越轨行为?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小结:

1.“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变迁可分为进化与革命等类型。

2.影响变迁的因素包括:环境;人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3.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认为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汤恩比等人的社会变迁理论都具有某种历史循环论的色彩,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周期性。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等人用自然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4.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发挥的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各子系统之间分工又依赖,使社会系统保持均衡。其理论对冲突的忽视和保守倾向遭到其他学者的批评,帕森斯发展了其理论。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机制:分化、适应能力提高、包容和价值普遍化。

5.冲突论学者用社会中的冲突、不平等来解释社会变迁,其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现代冲突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认为权力占有方面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6.社会规划内涵丰富,广泛涉及从发展中国家旨在实现社会改革的全面社会发展规划(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规划(social service planning)等形式。社会规划不是随心所欲的“设计社会“的活动。它以人为中心,由谁来进行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参与式规划被大力倡导。

7.为了系统地描述和测量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而建立的系统化的一套指标即社会指标体系。通过社会指标体系,(1)人们可以全面了解社会状况;(2)进行社会计划;(3)监测和预测社会变化;(4)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

关键术语

社会变迁:(见上)

社会进化与革命:(见书本286)历史循环论:(见书本287)社会进化论:(见书本288、289)社会均衡论(见书本290)冲突论(见书本292)参与式规划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体系

思考题:

1.影响社会变迁的有哪些因素?(环境变化、人口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伟大领袖”在社会变迁中有多大的作用?

2.冲突论学者对社会变迁的解释正确吗?

3.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变迁进行计划?社会规划是随心所欲的“设计社会“吗?

4.考察某一具体的社会指标体系,了解包括哪些指标,建立者的意图,它的作用等。

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小结:

1.狭义的“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2.不少社会学家对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综合起来,“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的一切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3.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是系统的变革过程;(3)“西方化”的过程;(4)全球化的过程;(5)趋同化的过程;(6)功过并存。

4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理性化”理论模式,吉登斯的多维现代性理论等。

5.“后发展”国家因为可以向先行者学习等原因,现代化时具有某些方面的“后发优势”,但也具有“后发劣势”,在资金的筹措、秩序的维护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6.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时形成了社会趋同论。他们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程。它们都会形成大致相同的社会特征: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7.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对发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8.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全面和严密的控制。“后发展”国家都运用了国家 的力量来推动现代化,但控制程度有所不同,国家直接介入经济过程的必要性和效果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

9.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演变趋势,西方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拉什的“去组织化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论等。

关键术语 现代化 全球化 后发优势 社会趋同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论 后工业社会 福特主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现代化及其内容?

2.后发展国家相对于先行者在现代化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3.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真会像社会趋同论所说的那样越来越相似吗? 4.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第十四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小结:

1.社会调查研究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调查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

3.调查研究程序一般包括选题、准备调查、实施调查、分析总结几个阶段。4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提出研究假设、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组织准备等工作。调查方式和方法包括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5.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有其适用范围

6.调查资料在分析前必须进行审核和整理,确认资料是否准确、完整。资料的分析方法包括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调查报告是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读者不同,报告写作侧重点也不同

关键术语 社会调查

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访谈法 问卷法 观察法 文献法 思考题:

1.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2.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社会学思考题

1. 大学生就业困难中的结构性原因 2.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3. 决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4.农民工生存困境与解决对策 5. 社会结构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6.我国中产阶层的经济状况与政治态度 7.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 8. 教育对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影响

9. 联系实际,说明影响人际交往价值的主要因素 10.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11. 大学生亚文化状况调查

篇3:《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的教学体验

关键词:时态,语态,层次性,学科交叉

章振邦先生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以下简称《新编》)是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编写的一部英语语法教科书,该教程不同于传统英语语法教材,参照了当代语法学家如R.Quirk,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S.Hornby,M.Halliday等人的观点,形成一套兼容并包,吸取了当代语法学精华并适合我国学生接受的英语语法教材。为我国英语专业语法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的指引作用。

这部教材不仅告诉学生碰到何种语法现象该怎样处理,也介绍了其理论体系,告诉读者为什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呈现英语的7个分句基本类型之前,本书首先介绍了分句及其划分方式,即主语和谓语,并解释为何这样划分,即主语是分句的话题,而谓语是有关该话题的新信息。并进一步将谓语拆散成谓语动词和补足成分(包括宾语,状语和补语),这些连同主语便形成了分句的五个基本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同的组合,同时提示这些不同组合是以谓语动词的特性作为依据。整个过程就如同分析一部机器的构造,先拆散,再组装。当学生了解这个内在的逻辑之后,自然可以接受,尽管对于只了解传统语法的他们来说是全新的。

对于谓语时态的介绍也是如此,“按照传统的理解,‘时态’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表现方式的一种动词形式。……英语动词的‘时态’多至十六种。”“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对于Tense和Aspect已经作了不同于传统语法的处理,认为英语动词有两个‘时’和两个‘体’”。《新编》一书对谓语动词的介绍就是借鉴了上述理论,原因作者已在《〈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的体系特征》(以下简称《体系特征》)一文做了充分解释。笔者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如同机器拆分与组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时”和“体”先有一个科学的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时与体的结合形式,学生很容易理解意思也更清晰地了解了不同时态的动词词组的构成方式与意义,比起传统语法生硬地呈现英语谓语的十六种时态,本书更能让英语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

《新编》的语法理论系统全面,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的英语语法体系。全书导入部分便对英语的语法体系做了明确的分层,从词素,词,词组,分句到句子。正如章振邦先生在《体系特征》中提到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学生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下学习,会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即分析分句成分应该从词组的层面去分析,而不是词的层面,突破传统的语法分析方式。

又比如全 书增加了 一个新的 词类——“ 限定词”(determiner),这一概念未曾出现在传统语法书中,但章振邦在《体系特征》一文中论述到“限定词作为一类功能词 (或结构词)早已在现代英语语法中确定下来。”学生理解其中内涵之后,能更好地将原先散乱的词类,如冠词,代词,名词属格等加以整理归纳,并且对某些代词,如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涉及的范围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认识。

该教材语法体系与传统语法有着很大差异,但正因如此却能让学生突破传统语法的局限,形成对英语语言更丰富全面的认识。比如,该教材对分句的分析使得分句中的主语与谓语的概念脱离了传统语法的束缚,不再强调谓语必须是谓语动词,要体现时态与人称的区别等。本书认为只要逻辑上实现了主语和谓语便形成分句。于是,学生可以看到传统语法书介绍的独立主格结构,分词作状语等等繁琐复杂的语言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现代语法的分句类型去划分与归纳。从而使他们对英语的认知得到扩展和系统化,使传统语法所认为的特殊现象变得自然起来。

篇4: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

关键词:有效讲解;互动;文化;分组讨论

1.引言

作为全球性交流媒介(《世界语言排名》George Weber)和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英语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深远。踏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WTO),英语教学在复合型人才中尤显重要。因此,当今高校均开设相关英语课程。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使英语专业学生打下扎实基础,掌握真正的外语技能并能在听说读写上大放异彩,成为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听说教程,对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2.课堂设计及建议

2.1听力练习及有效讲解

一般听力课堂设计都会遵循传统模式,就是机械化的做题和讲解,即:直接做题,放音频,公布答案。尽管此模式能按照教案走,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一,机械化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二,直接公布答案,缺乏讲解,学生真正理解并吸收消化的可能性较低;三,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对这种传统的听力授课模式,有必要进行针对性改革。首先,应先作简单的引入,让学生对该单元整体内容及学习任务有横向了解。引入结束后,讲解听力材料中涉及的新词汇并按照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填空题等)初步教授相关技巧,如划分关键字、猜词性、猜题意等,让学生运用到答题中。其次,放音频应掌握一定技巧。可根据学生具体接受能力来设定音频播放次数和停顿位置,提高音频播放的有效性。最后,在评讲过程中,建议先针对题目,通过问答的方式明确指出相关答题技巧,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接着重复播放听力材料,停顿点设为每道题答案所在位置,同时要求学生复述原句,这样既能锻炼短暂记忆能力,又能加深对正确答案的印象,更能系统化地巩固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2.2互动环节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们更多提及的是狭义的互动,即人与人之间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属于其中一种,是指在课堂此特定环境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当今高校课堂,教师“满堂灌”、唱主角的填鸭式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因为某些传统观点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教”而非“学”。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效率低下,无法理解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美国着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随着互动理论的出现,语言学界发现良好的课堂互动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反馈及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互动包括: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案例分析,游戏合作等。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能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将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因此,听说教程可结合自身课程特色,在不影响教案编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

2.3文化补充

英语作为英美文化的一面镜子,镜像折射了英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以及英美的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形形色色的社会心态、各自的文化特异现象等。外语教学应结合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来进行,已成为当今外语学界的共识。世界各国,已不是各自独立的区域,而是“地球村”,懂得使用英语这种国际语言变得十分重要,了解英语当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变得同等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靠语言去表达,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适时补充英美文化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听说教程训练重点为听力和口语,但所涉及的文化是渗透在每个话题,每段材料,每个句子,甚至每个单词之中,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结合文化讲解,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领略风土人情,与外籍人士的沟通和交流也更加畅通无阻。文化的补充涉及方方面面:饮食、习俗、交通、求职、旅行、教育等,按话题来入手,以图片、资料、网站、视频等加以辅助,思路清晰,系统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相对容易接受,印象也更深刻。

2.4分组讨论的必要性

美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范例教学"、"交互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种模型构成,通过学生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实践证明,这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了教学目标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和学习过程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因此,练习口语时,建议让学生就所给话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将以小组代表作全班展示,还可增设评分环节,营造一定压力让他们更投入更积极。分组讨论的结果: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之余,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3.结论

总之,听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模式做练习和评讲下,学生是难以达到有效训练的,过后遗忘率也较高;要做到真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与互动相结合,教师发挥指引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方能更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书目

[1]徐飞. 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 国外外语教学2005年第二期.

[2]赵敏娜. 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教育类课程为例. 比较教育研究2004, 25(4)

[3]吴红. 试论应用类复合型英语专业听力理解中的“期待视野”.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4]欧飞兵. 英美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及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9月.

[5]赵敏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国高校课堂模式发展动向-以教育类课程为例.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6月.

[6]戴卫平. 吴蓓. 英语与英美文化. 《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 第3期

[7]罗晓云. 在英语教学中探索强化学生记忆能力的途径. 江西教育科研. 2003, (8)

[8]程虹. 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创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莫竞,女,1985年,广东江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院校:香港理工大学,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方法、英美文化。

篇5: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

1.以下属于非固定格式的商务文书的是: √

A商务合同

B邀请信

C通知

D电子邮件

正确答案: D

2.以下属于非正式的商务文书的是: √

A带抬头的信件

B宣传册

C政府公文

D便签

正确答案: D

3.增加情感指数的方法不包括: √

A增加第二人称代词

B增加第一人称代词

C增加第三人称的专有名词

D增加读者的姓名

正确答案: B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本质中最深远的驱动力是: √

A希望被爱

B希望具有重要性

C希望具有随意性

D希望具有自由度

正确答案: B

5.希望自己的所发出的商务文书在目标读者那里能够被第一时间阅读,从而使自己的沟通目的能够尽快达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

A增加商务文书的时间任意性

B增加商务文书的时间紧迫性

C增加商务文书的时间有效性

D增加商务文书的时间漫长性

正确答案: B

6.部分结构层次叙述的国家标准规范中, 第一层编号用: ×

A一、二、“三……来表示

B

(一)、(二)、(三)……来表示

C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D(1)、(2)、(3)……来表示

正确答案: A

7.下列单位符合质量重量单位使用规范的是: √

A毫克

B斤

C两

D钱

正确答案: A

8.下列关于合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文字与阿拉伯数字并用

B尽量写长句子,表达清楚

C汉语和符号并用,能用简略符号的就用符号,避免歧义

D可以适当创造新的词语

正确答案: A

9.以内容以及用途作为划分标准,商务文书可以分为: √

A固定格式的商务文书和非固定格式的商务文书

B通用的商务文书和礼仪性的商务文书

C通用的商务文书和非固定格式的商务文书

D非固定格式的商务文书和礼仪性的商务文书 正确答案: B

10.以下属于礼仪性的商务文书的是: √

A备忘录

B请示、批复

C通知、会议纪要

D贺信、贺电

正确答案: D

11.撰写商务文书是一个: √

A“八分想,四分写”的过程

B“六分想,二分写”的过程

C“三分想,七分写”的过程

D“七分想,三分写”的过程

正确答案: D

12.所谓的“读者为尊”是: √

A运用情感指数、提升对撰写者的关注程度的观念的一种延伸

B运用正式指数、提升对读者的关注程度的观念的一种延伸

C运用情感指数、提升对读者的关注程度的观念的一种延伸

D运用正式指数、提升对撰写者的关注程度的观念的一种延伸

正确答案: C

13.提出相应问题及其建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给与目标读者体贴温暖的感觉的是: √

A正面反馈

B修正性反馈

C负面反馈

D没有反馈

正确答案: B

14.下列属于结果性语言的是: √

A完成方案设计

B进行方案设计

C进行制作

D制作中

正确答案: A

15.部分结构层次叙述的国家标准规范中, 号用: √

A一、二、“三……来表示

B

(一)、(二)、(三)……来表示

C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D(1)、(2)、(3)……来表示 正确答案: B

篇6:英语教学法教程考题

1、不同层次的防御机制表现在:个体的生活适应状况

2、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是:心理健康

3、精神病产生的基础:情感上的障碍

4、心理调适的核心:人们在工作和爱是,怎样正确应用适应机制控制性欲和攻击性

5、心理疾病的本质:病人采用了特定的适应方式或者说自我防御机制

6、在应用成熟防御机制者中,体验到幸福的人是一般正常人的:4倍

7、心理健康就是能工作、能恋爱的提出者:弗洛伊德

8、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

9、心理健康的本质:适应性

10、心理防御机制是指:认真面临环境的变化时内心产生的一系列潜意识适应方式

多选:

11、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发生的时机:ABCD12、压力内涵包括:一种身心反应、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13、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渠道:ABCD14、心理防御机制的层次:ABCD15、健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为意志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目的性“

16、心理健康的意义:关系着个人一生的完满发展、可以保证确立恰当的自我期望

17、防御机制的特征:动态和可逆的、人们用来控制本能和情感的一种手段、处于人的无意识层

18、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因素:个别的心理创伤、童年生活

上一篇:行测资料分析题详解下一篇:关于公司生产管理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