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优秀作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4-04-14

中学生优秀作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精选10篇)

篇1:中学生优秀作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 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

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 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

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四 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间的互相监督,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班级中利用墙面的有限空间设置“四大评比栏”,即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并以粘贴小饰物表示鼓励,并及时进行周、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建

议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篇2:中学生优秀作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包括:卫生习惯、睡眠习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着装习惯、为人处事习惯等等。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一个人有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伟大的性格。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习惯有多么重要,但习惯是从播种行为开始的,不良行为会导致恶习的养成,良好习惯需要从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

一、养成良习,从遵规守纪开始良好的习惯是从良好的行为开始逐渐养成的,恶习沾染也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有的同学虽然年龄不大,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为人处事,都有良好的习惯,深受老师的喜爱与同学们的爱戴,但也有些同学同样年龄不大,却沾染了许多世俗或成人化的恶习,抽烟、喝酒,学习不踏实,做事马虎,说话撒谎,不讲卫生,甚至满口脏话等。良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良好的行为开始一步一步养成的,拥有良好习惯的人,近一点讲,显得有教养,远一点讲,会造就好的性格。中学时代,同学们处于许多习惯的养成阶段,是培养良习,还是形成恶习,我们的行为非常关键。良习的培养,需要从遵规守纪开始。

二、战胜自我,不断改恶除弊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虽然不良习惯不都等于恶习,但不良习惯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有一定危害性的,有时是精神上的,有是社会上的。就像形成良习非常不容易一样,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改掉是相当困难的。虽然“恶习难改”,但并不是说“恶习不能改”,当然要改掉不良习惯,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非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来支撑不可。比如,有的同学养成了抽烟的不良习惯,一旦成瘾,可以说完全戒掉是很困难的,但我们身边还是有许多戒烟成功的先例。我们中学生形成了一点不良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良习惯变成了恶习,可怕的旧的恶习未改,新的不良习惯又形成。因此,作为合格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努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还要不断战胜自我,努力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

篇3:谈中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那么习惯是什么呢?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 习惯是一定的行为, 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 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行为、环境、个人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决定会形成习惯。所以任何习惯的形成, 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 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 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然后就是第二个层次了, 称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靠内部的自我监督, 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 多次重复以后, 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 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 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 也不需要监督,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认真的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 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 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 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因此我们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习惯要时时刻刻加以注意。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甚至是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的, 基本没有独立的能力, 身心发育尚不成熟, 自控能力严重欠缺。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 就会象决堤的洪水一样, 将人性中所有的潜在缺陷, 如:懒惰、自私、不讲卫生、说脏话等一泻而出并且随时随地流露。他们很少出大问题, 但小毛病不断。而正是这些小毛病将来要酿成大祸。所以他们暂时还离不开大人的监护, 时时刻刻的监护, 不能让他们偏离轨道太多。骂人了, 应有人及时提醒;偷懒了, 应有人及时督促;自私了, 有人及时输导;不讲卫生了, 也有人及时管理等等。这种监护不能中断, 就象小树周围的栅栏一样要持续几年, 才能让他们的成长轨迹定格在正确的方向上。一不小心, 他们就会象小树一样生出岔来, 这很容易成为他们突破人生轨迹的突破口。人要养成好习惯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但要毁了它可能只需一念之间。所以要培养出一种好习惯需要时刻不放松的去经营。

二、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忽视强化的力量。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 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 是对以往不良行为的治疗和矫正, 这对成年人来说都是需要强化的, 何况这些十几岁的中专学生呢!因此他们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的, 这就需要强化和引导。引导就是思想工作, 当然也要做。但过多的思想工作只能让他们变得疲塌, 他们思想单纯, 只顾眼前, 看不到未来, 甚至连第二天都看不到。所以我们就应该用连续性的、细节华的强制措施。比如:将他们的时间分成若干小段, 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 不允许有特殊, 同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鼓励和刺激等。不能让他们有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 让各种各样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娱乐占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这样坏的习惯被强制性的赶走, 久而久之, 他们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过这种生活就是他们的享受, 改变了他们会适应不了的, 于是好的习惯成了他们的一种内在的性格, 他们不会再轻易偏离轨道了。

三、父母般的关爱。细心经营和强化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过程, 中专学生正处在逆反心里强, 心态不稳定甚至偏激的阶段。在没有一点自己思想和活动空间的情况下, 其实他们承受的压力是极大的, 所以做老师的要给他们父母般的关爱。我们都知道严格要求孩子的家长成千上万, 可对家长恨之入骨的孩子却为之甚少。为什么呢?孩子在接受父母严厉的管教的同时, 也在无时无刻的感受着父母伟大的爱, 这种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 所以孩子不会嫉恨父母。父母所要求的, 孩子很自然的就会认为是为了自己好。如果老师也能象父母一样同学生之间在心灵上达到融会贯通, 关爱他们、心疼他们, 那就会极大地减少矛盾地冲突, 得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有了以上细致的过程, 我们还怕学生会脱轨吗?习惯养成了, 就形成了能力, 就形成了素质, 而这正是教育的目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观察到,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 相信对人类来说, 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他老人家还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性, 一辈子用不尽。”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 每每把习惯养成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可见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对于学校来讲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呢?一名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一个人受益一生, 一群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会使一所学校受益终生。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光芒来自于悉心培养他的那块热土。培养一批能发光的金子, 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名誉、是品牌、是效益、是增值的资本。中专学生对学校来说不是终端教育, 但只要这个环节我们做好了, 他们到任何大学里、任何领域都是金子。这种惯性会成就他们一生的事业。这难道不是给了他一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学校的一种无形的资本吗?

参考文献

[1]《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晓云儿童教育十二讲》.新世纪出版社

[2]李世华.《培养习惯学会做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养成教育》.玉溪教育信息网

篇4: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一、熟诵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对照守则加强良好习惯的指导

任何好的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开学之初就要组织学生们制定行为准则和约束机制,把习惯行为教育培养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小、抓早。利用低年级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人,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也千差万别,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记住父母的生日”、“今天我当家”、“感恩教育”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上去追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也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树立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善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牢牢扎根。

四、自强不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上

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正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将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

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教育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尽量做到言行举止不“出格”。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六、认真修订三风一训,把学校精神贯彻到日常活动中

学校要将学校校训、培养目标、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写在宣传栏上,时时警示学生;组建校园广播站,开辟校园红领巾广播,学生生活,好人好事等播音,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激和熏陶,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利用团队活动、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大自我教育力度,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晨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说理教育,使学生行为习惯始终不脱离学校要求。在早操、课间操上找到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方努力,采取各种手段为学生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多次重复的机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篇5: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俗语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亟待在大学生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习惯的涵义及其特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换句话说,习惯是主体内心下意识活动的结果,是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意志努力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经常性行为。

习惯具有下列特性:一是稳定性。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引导和控制一个人,就会附着在身体上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甚至一旦中断,就会产生别扭、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形成,培养一种好习惯和矫正一种坏习惯同样都要付出巨大努力。习惯一旦形成后,一般很难改变,并在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二是情境性。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由于反复练习而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它是一种需要,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三是双重性。即习惯有好坏之分,它对主体的作用也有双重性,好习惯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坏习惯不利于个体和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在校现状分析(一)生活习惯令人担忧

1、日常饮食欠科学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睡得晚,起的迟,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有的大学生索性取消早饭,养成常年不吃早饭的习惯;还有的男生酗酒、暴饮暴食,这些都违反了饮食规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如此应付“吃饭”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2、作息时间无规律

很多同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无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一些宿舍看电影、开卧谈会到深夜,第二天上午逃课睡觉。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性循环,学业和健康均得不到保障。

3、自我关爱意识差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增添活力。但是由于网络游戏等的兴起,参与文体活动学生总数明显下降。学生的体能素质不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多数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这些与缺乏体育锻炼不无关系。有些同学不仅不注意自身卫生习惯,还经常在宿舍抽烟,使得其余同学被迫抽二手烟,影响了大家的身心健康。

4、娱乐休闲无节制

适当的休闲娱乐可以给大学生的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缓解压力。但是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二)学习习惯不科学

l、平时逃课,临考突击

走进大学校园,学生学习不再有老师和家长的叮咛和嘱咐,几乎完全靠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少了监督的学生好像逃出笼的老虎,逃课、上课睡觉、谈恋爱、泡酒吧等等,各种不良嗜好随之而来。结果临考了才想起好多知识没有复习,不知道,才想起课本.演绎出一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闹剧。

2、少做笔记,读书较少

平时的课堂,老师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做笔记较少,课后及时复习的时间也不多。往往造成想了解相关知识时,却不知从何人手。另外,随着课余时间的增多,学生反而不知道如何利用时间了.特别是用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更有甚者一年度不了一部有价值的书籍,造成知识的匮乏。

(三)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1、私心较重,不与人分享

现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习惯,也带动了大学里,在面对一个宿舍三人或四人的生活空间总是感觉不自在.而且自已’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很多东西也不愿与人分享。如让人快乐的事情、少见的物品、零食等等也不与人分享:在争取荣誉或其他事情上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显得不够大度和平易近人。

2、性格孤僻,难于融入

种种原因,大学校园里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 — “抑郁者”。这部分人因为缺乏自信、家庭原因、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或其他阴影给其性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很难融入其他同学中间。

三、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l、科学饮食,爱惜身体

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讲究卫生,磨练意志

沽身自好,自尊、自强、自立和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这关系着自己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改正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增强毅力为将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做铺垫。(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l、耐心发动,逐渐加速,循序渐进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先对自己计划要做的一两件事情不打折扣的完成,下决心要改进的方面就力争付出行动.然后逐渐对更多的事情做到有始有终。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人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3、及时调整,自由放飞 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在此基础上.坚持和巩固,并持之以恒。(三)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

1、“从我做起”— — 主动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

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害羞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2、“修己而不责人”— — 优化自己的性格,宽以待人

性格内向孤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要克服和消除它。除了正确地认识自己外,优化自己的性格是关键。大学生要通过多参加交往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不轻视别人,做到与人平等相处。在注重修身立己的同时,还要“宽以待人”。人各有别,人各有志,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之问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不能过分苛求别人,责怪别人,要学会容忍,宽以待人。当然.宽以待人也是有原则的.并不是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别人。

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相待,热情待人

与人交往,必须要以诚相待。热情待人。如果能做到以真诚去对待他人,他人亦必定会以真诚回报你,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之相交贵在知心。要做到知心,那就必须要求交往双方都能以真心诚意的交友态度来结交对方。不能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对方.“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假如交往双方相互怀疑,不但彼此交往困难,而且还会导致彼此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冲突。

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

篇6: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会议精神以及《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坚持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建立了分年级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评价机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

三、评价的目的:

1、探索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内容、途径模式等的研究,构建评价机制。

2、通过建立该评价机制,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科学地施加积极影响,并正确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

四、实施的原则、方法与措施

1、评价原则:

(1)、整体性原则:按照系统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是素质教育评价中的一个相关因素,必须在总的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与其他评价因素形成合力,产生整体功能。

(2)、参与性原则:评价体系中,充分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实施民主评价。

(3)、综合性原则:改变以往评价学生单

一、主要靠分数的形式和评价不系统,不全面的弊端。整合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可操作性原则: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增加过重负担。

2、评价的方法与措施:

本方案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搜集、处理教育评价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家长、教师参与进来,每一项内容分三个等次(A,B,C),分别由教师、家长、学生各自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并按照学校规定的方法得出学生最后的等次。(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

我们的目的是进行定性分析,着力于实践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修改评价目标;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建立良好可行的运行评价机制。学校将在本次评价的基础上,今后逐步规范评价方式和内容。

五、实施对象及范围:

篇7: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参加今天下午以“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也不很多,看法不一定成熟,望各位见谅。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魏书生先生曾说过: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众所周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有效途径、适宜方式方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又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以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等等,所以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同时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学生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方式方法,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

要把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细则”、“和谐班级”评比细则等,作为主要抓手,要经常学习;同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细致的班规,并要及时修正;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听不进去,也记不住,甚至很反感。经过反思后我知道了要另辟蹊径,要注重情境教育,即班级中需要表扬的事情、对犯错误的事情都按照细则办事,此时要就事论事,要带大家学习相应的条款,然后在评分上作出奖与惩。

二、开好主题班会,我认为“主题班会”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经过平常的细心观察和同学的反应情况,拟定一个主题班会,以遏制坏苗头,同时要在班级中树立一定的标准,树立榜样。我在班上一直奉行的标准就是“只要你进步,我们就可以谈任何条件”;还有在班上奉行以“优异成绩为美、以勤劳简朴为美、以模范带头遵守纪律为美”;我想这样长期以往,就能引导大多数学生养成向好的方面发展;前段时间,我在班上布置了以“我要做什么样的学生”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以演讲、情景剧、相声、自编歌曲等多种形式表达出他们心目中好学生的形象,然后我也不时时机的对“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做了阐述,树立值得大家学习的标准;同时,会后还布置了以“我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是什么样子、我离这个优秀还有多远、如果我不学习,我的未来是什么样”为主题范围的周记;最后收到了较佳的效果。

三、将学习氛围、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抓手

如果每个学生都心系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很高,都在努力奋斗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多余的时间顾及其他事情,比如下课打闹、上课开小差等等,这就无形中遏制了坏习惯的养成。之前,我们班有两个男孩坐在一排,非常要好,上课经常在一起鬼鬼祟祟的,成绩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耐心的观察了几天发现,原来其中一位同学上课喜欢睡觉,另外一位同学就专门放哨,由于他们是地下通知,不易发现,持续时间很长;回过头想想,他们成绩下降也在所难免;当把他们进行调位、批评教育后,情况就逐渐好转。

四、善于观察学生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课堂上、课下抽点时间多细心的观察班上的每个学生,对其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或者学习习惯要加以重视,然后选择合适的地方、时间来加以引导。前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班的尾部在扩大,甚至优等生上课也无精打采的,这种情形让我很焦急,然后就紧急让全班学生共同商讨这个问题,最终他们是给我提了40多条的意见。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一问让我明白这个原因来自班主任,是我没有耐心,没有及时的鼓励他们,反而经常打击他们。于是,第二天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一份1000多字的检讨,并保住要及时改正不良工作作风,严于律己,善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我想,这件事件也给学生证明,老师不是没有错误,但是有错误呢敢于放下架子,敢于纠正。

五、结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

我们知道,初中生心理还是比较单纯的,只要我们稍作观察、了解,就很容易了解他们的心理。很多坏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心理作用。我认为多和家长沟通,多观察学生平时的生活细节,多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就能很快解决他们的坏毛病。开学初,我做了这样两件事:一是看学生的信息表,二是坚持每天给2个家长打打电话,试图了解每个学生的家里住址、父母工作单位、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平时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等,做完之后我发现班上的很多问题都能顺理成章的解决了。因此,我认为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靠我们班主任、老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六、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以身作则,说起来大家都明白,做起来难。中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世界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和教师成为他们心中的“标准”性人物。比如说,我们板书都“龙飞凤舞”,学生的字也好不到哪去;老师经常讲脏话,学生也肯定不文明;家长经常吃喝玩乐,学生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七、注意方式方法

对待不一样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同一个学生又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选择合适的方式;例如班级中出现了极个别学生早恋现象,对于这种事情就必须要弄清楚整个事情,在判断出学生的特点后,有的放矢的进行疏导。我认为在初一阶段不适合在班级中讲解这样的事,更不能大张旗鼓的讲;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好语言、方式方法,就很容易把不开窍的学生讲开窍,启动了他们这方面的好奇心。

篇8: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习惯培养,素质养成,小学生

良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一份享用不完的财富, 它能成就美丽人生。而较高的综合素质或某方面超强的素质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影响终身。可以说, 小学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一充分认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弄清行为习惯与素质的关系, 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要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 要从这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 “不求个个都能升学, 但愿人人都能发展”。

素质, 是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因此, 习惯是一个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再现。习惯是素质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没有基本的良好习惯, 何谈素质。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 你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 你就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 你就会收获一定的命运。”

二理解和明确“习惯”与“素质”的内涵与外延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

人的习惯, 狭义地说就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 是一种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做人、卫生、饮食、阅读、安全、运动、劳动、礼貌等习惯。当习惯一旦养成, 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被打破。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而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八个方面, 其中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合称能力素质。在当今时代, 人既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 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既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又要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素质, 又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惟此, 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才算是高素质的人。

三坚持不懈、多方配合、形式多样、方法科学、措施得当, 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

1. 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早从小, 抓全抓实

一生成就斐然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 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孩子生活的点滴抓起, 长期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指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生活活动中, 教师要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其次是通过重复训练对孩子进行强化教育。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是注意方式方法,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家长和教师要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形成良好习惯的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身处什么样的环境, 就易行成什么样的习惯。身教往往比言传的效果更好,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 都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足够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 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要贴近生活, 直观具体有实效

培养习惯的目标要“贴”是贴近生活, “小”是具体的, “实”是有实效的。我们通常培养的习惯分成三大类: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和与人相处的习惯。如生活的习惯要从生活中吃饭睡觉、穿衣洗漱开始作出要求;学习的习惯要从学生握笔和坐姿开始抓起;与人相处的习惯要从同伴间相互关心和帮助, 学会谦让, 有好玩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做起。

四教育要统一要求, 协调配合, 不能各行其是

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进入学生的大脑, 容易使学生形成神经联系, 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若一个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另一个放纵, 或者今天严、明天松, 都难有收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如果父母不明白、不配合、不作为, 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习惯的。现在城市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备受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宠爱, 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注意观察, 密切配合, 长期坚持, 鼓励引导, 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篇9:浅析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家庭 学校 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1

作为一名执教三十年的教师,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可否认,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能做到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与同学友好相处,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更有懂事的孩子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但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学校的日常事务,更有甚者会打扰他人,滋事打闹,严重破坏班规班纪。一样的环境,一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心中的一大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事的相关问题。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重要,应引起重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各方面因素

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孩子可以自行决定的,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意识还不够强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经商,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公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其孩子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庭是父母一方在家务农和照看老人、小孩,但农村家庭农活多,也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更何况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多,家长一般都比较溺爱甚至是娇惯、迁就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以上两种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根本不可能教养好下一代的。远在他乡的父母渐渐地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短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少了,和孩子的感情淡薄了,这样,对教育孩子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父母“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因此,孩子一旦接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就不知不觉的误入社会歧途,实际上是父母过早的将孩子推向了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染缸,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姑且不说城市孩子,单说山区农村的一些孩子,近年来受社会阴暗面、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而强烈,大有扩展之趋势,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就更深入了。

而作为“众望所归”的学校,由于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一,即使竭尽所能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

首先,可以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可以通过具体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成立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学校成立督察队在小店、食堂和操场三个人流量比较多的公共场地监督学生的卫生习惯,违纪学生的名字和班级将记录在册,并将这个计入到文明班级竞赛计分中,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其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共同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教育的效果。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三种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这三种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难实现它的教育目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形成犯错要改正的习惯。总之,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尤其在养成初期需要大力监督和指正。

结语

篇10:浅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理塘县城关小学

小曲珍

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达到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遵循知识——情感——行为——习惯的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联系学生实际,晓之以理。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使道德知识与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应结合课文设置道德情景,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辨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如:我教《秋天的收获》一课时,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对浪费粮食、乱吃零食等现象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懂得节约、不浪费的道理。上“尊老爱幼”这方面的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尊老爱幼的,并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尊老爱幼是社会美德这一道理的基础上,让其进入情境,并出些题来回答:

1、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

2、下雨了,一位老奶奶在路上艰难地走着。

3、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时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层层深入,在热烈的行为评价中激发情感,掌握关于“是是非非”、“对对错错”的道理,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形成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然后通过教师小结,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这样既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避免了照本宣科或丢开课本另搞一套的偏向。

二、通过多种途径,导之以行。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通说教才能奏效的,常常会出现有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却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现象,这就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导之以行。

1、与各科教师及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抓好学生思想。各科教师应对学生作出统一要求,避免各行其是,使学生无所适从。分别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为少数后进学生设立“联系卡”,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特别是优点)及要求通报家长,取得配合。

2、通过少先队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看电视,讲故事,听报告,做游戏,书画展出,社会调查,阅读课外书籍等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也是课外导行的良好途径。如在教《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一课后,组织小朋友进行穿衣、洗脸、洗手帕、整理书包等自我服务性的竞赛活动,培养他们从小爱劳动的思想品质。教“我们祖国多么壮丽富饶”这方面的内容,组织学生写生字、作画、举办小小书画展或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书面和诗词赞美自己的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结合课堂教学,布置学生完成“作业”,除教材上的《想和做》等作业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课外“作业”如上“尊老爱幼”这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每人至少做一件尊老爱幼方面的事,准备在班会上交流,同学们跃跃欲试。班会课上,呈现出一派热烈场面,有的为外公、外婆端水、盛饭、叠被子,有的为弟弟妹妹洗脸、穿衣、洗衣服,有的为军属、五保户挑水、扫地、抹窗子,还有的在街上帮助老人或小孩,在教师的引导和相互促进下,同学们表示要把这一活动坚持下去。

三、经过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道德意志还较薄弱,缺乏把既定道德行为坚持到底的能力,往往出现凭兴趣出发,理智控制不了感情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1、反复实践,培养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道德知识,有了初步的良好愿望的基础上,在低年级进行行为训练性的少先队活动,使之掌握在各种情况下道德行为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反复实践,锻炼自己。

2、形式多样,耐心引导。教师和家长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如:利用光荣榜、黑板报、小组评议、教师鉴定等都起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作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可充实、丰富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提供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小学低段作文训练浅析

理塘县城关小学

小曲珍

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小学生作文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也就是内容;二是“怎样写”,也就是形式。实际新《大纲》对低年级作文所规定的任务,指的是从一年级起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作文基本功的训练。我在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小学低段作文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

一、必须从小学生观察入手小学生作文具体真实的内容,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有了生活,他们的作文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所以《大纲》说:“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同时新《大纲》还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

1、结合实际,注意直观从一年级开始,课本用了彩图和不少插图,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如小学课本第二册学词句《春天》的教学,教师可根据书上插图,让学生有顺序的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启发学生图上画了些什么时候?(远处、近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柳树发芽”。结合实际,我们理塘的春天一般指哪几个月?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了?(白杨树发芽,草地变绿)“冰雪融化、小河解冻”又说明什么?这样既结合实际,让小学生掌握了春天的特征,学会一些简单词句又提高了分析能力。

2、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培养逻辑思维指导学生县城的变化,学校的变化,自己住宅的变化,教室前后,左右的设置,从中培养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有条理的观察事物的逻辑性。

3、利用各种场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结合语文教学和学生年龄特征,利用班队活动,课外活动,组织做游戏、讲故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组词,说话,有条理叙述事情。低年级儿童善于模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提问和答问。特别是藏族儿童,可以从中学得一些生活用语或简单的词句。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加强说话训练《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首先要有具体的内容。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有作文的具体内容。但要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就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说话是写作的先导。对低年级来讲,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逐步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对低段儿童的口头表达也不能脱离实际,提高要求,一般要求儿童说完整的话,并且努力说好一句话。对于一些农村民族儿童,初学汉话吃力,主谓颠倒,如“你饭吃了没有?”“你我马骑不骑?”等,作为教师要鼓励他们多说,由不会说到会说,逐渐过渡到学一句完整的话,从而进一步要求学生把一句一句连起来讲,使学生逐渐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加强词句的训练词,句训练是低段早期作文的重要形式,这不仅因为词句是构成语文的基本单位,而且还因为词句在低段作文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前面说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说话能力都离不开词和句,都要以词和句为基础。学生掌握的词句太少,就无法进行思维和分析,更谈不上说话能力的培养。在词句训练中,要注意字、词、句紧密结合,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的现象。如:一册在教“人、口、手”一课时,教生字“人(ren)”时,尽量引导学生对“人”的口头组词,“一个人”、“三口人”、“人民”、“人民币”,教师充分利用创设语言环境,运用情境进一步根据词说一句话。如“班上有四十一个人”、“一个人人操场上走过来了”、“我家有三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组词的规律,进而了解字、词、句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使字、词、句自然地为一体。

四、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从表面上来看,不能说不丰富。校园里、社会上家庭中到处是他们活动的天地,也到处有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怎样才能变成他们的写作内容呢?首先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而培养观察习惯的有效办法是指导和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这样就能促使他们随时随地随地留心周围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长期习以为常,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作文时就不是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瞎编乱写,把作文当成“交差”,如在三年级开初一次作文训练中,写《我喜欢的小动物》,一个学生这样写到:“他家中有条叫‘小黑’的狗,一天,有几位外国人到院子里,小黑就猛咬他们,他们吓得到处乱跑”。在写篇作文之前反复向学生强调,重点观察写了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一些生活习性,动作。但由于大部份学生平时缺少认真观察,没有养成观察习惯,作文时无从下笔,乱写一通。实践证明,写作能力好的学生,一般都是观察能力较强,基础知识牢固,积累材料比较多的学生。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便记下来了,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方法是十分紧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低段作文教学任务,为学生到高年级布局谋篇的作文能力打好基础。

试论民族地区小学低段汉语文教学

理塘县城关小学

小曲珍

摘要:提高低段汉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文兴趣和搞好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小学汉语文教学制约着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许多的小学汉语教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在民族地区从事小学汉语文教学近20年。现就谈谈我是怎样从事民族地区小学低段汉语言教学的。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一词作了权威的说明:“语文一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文之时,前些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系统之一,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局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编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教育的基础是:“语”,在民族地区民族学生自幼都是在藏语的环境中生存的,汉语的能力相当差,有的甚至连一般的生活用语都不能表达,一进小学面临许多语言障碍,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作为小学汉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汉语文教学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生动的、直观的、趣味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特别是采用听童话、谈童话的方式是提高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一是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有意注意最多能维持10-15分钟,而他的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听课效果。因此,教师在激发和培养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时,是教师必须首先热爱汉语文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学工作充满热情,长期的熏陶,学生往往会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汉语文学科的兴趣;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艺术,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模拟教学、电化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三是利用直观的语言,借助于直观语言,通过学生对语言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其标志的事物形象来达到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学生兴趣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忽视学生兴趣,以至于扼杀了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萌芽。我们知道,民族学生本身对学习汉语文来说并无兴趣,但这些知识和能力又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这才是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这样学生既对学习目的产生了兴趣,又有对学习过程产生了兴趣,学习语文便成了学生的一件乐事。

二、打好“识、写、听、说”基础是学好低段汉语文的关键

识字、写字、听话、说话是学习汉语文最基础的东西,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才会给高段的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识字教学。低段的识字任务是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60%。因此,识字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中一是要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的特色和构字体现,充分利用“谜语法”、“揭示法”、“拆字法”、“意义法”、看图猜字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训练;二是要把字的音、形、义教学统一起来,汉字的音、形、义,对初学汉语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既没有汉语的基础,对字形更生;疏,因此,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教好字音、字义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字形教学加强字的笔画和字型结构的分析,尤其要注意形近字的比较,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开始教他们自己学习识字。

2、写字教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民族学生来说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写字教学要切实指导写字方法,一是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二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运笔是指导各种笔画时怎样运笔、怎样着力,要求他们的一笔一画,认真写,均匀先求速度,注意让学生掌握笔画的细微差别;三是要指导学生写好各个笔画,掌握基本笔顺,间架结构。

学生字写得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字,要重视教师自身的书写示范作用,板书要规范,不能出现错别字,教师的字就是样板,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听话教学。听话能力的培养为民族学生来说是个重点,因为听话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联想力和记忆力,如果学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教师所讲的主要内容,这表明他们的思维水平、记忆力比较好。反之,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其听话能力往往较差。所以忽视听话训练,同时也就削弱了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因素。此外,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听话训练还可以促进其它能力的发展,低年级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听话训练,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课堂上听讲专心,要听清楚别人讲的是什么?在听话训练中,可以采取听后复述、听后转述、听辨语病、听写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听话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认真听他人说话,能听普通话,能正确理解话语,能听出话语的主要意思。

4、说话教学。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由会话逐步过渡到有中心、有条理的进行独立自主的会话过程。因此,低年级应着手指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几句话,要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逐步使学生在说话中做到神情自然、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在说话训练的方式上可采取用看图说话,组织实践活动,设计情境,练讲所见所闻,口头回答,根据话题自由议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在练习说话时口齿要清楚,声音要智谋态度要自然,用词要正确,语句要通顺、连贯、末能初步辨析说话中的语病。

上一篇:情感散文:寄情雨下一篇:团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