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2024-05-07

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精选12篇)

篇1: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第一、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谁勤奋,谁努力,谁去拼搏,谁就能获得更好的收获,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只有抓住分分秒秒才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学会提高效率的习惯,平时做每一件事都要订好计划加快速度做每一件事,巧用时间缩短做每一件事的时间。

第三、学会谦虚,永不自满,古人云:“自满着,人损之。自谦着,人益之。”第四、养成下决心,树信心,有恒心的习惯。有了决心就有了目标,树立了信心,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第五、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第六、养成问问题的好习惯,做到不懂就问,直至明白。

第七、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挫折面前学会坚持,失败之中学会反思。第八、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一周一次的反思能使你得到成功的快感,可以使你弥补不足。

第九、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学会休息为更好的学习“充电”。第十、养成做事专一的习惯,做事时专心致志,没有私心杂念。第十一、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在自己的学习中发挥作用。

第十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上课时把老师讲的,书上没有的记录下来。第十三、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把自己做错了的题目记录在错体本上,不时的去复习一下。

第十四、养成自学的好习惯,通过自学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十五、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多动笔,多思考。

第十六、养成把每一次练习、作业都当成考试的习惯,在平时之中训练自己。

篇2: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习惯”,根据韦氏字典,该词被定义为“通过对某一行为的重复,使该行为形成按一定方式进行的趋势或倾向。”这并非说好习惯和坏习惯是我们与生俱有的,而只是指我们在对待特定的动作做过多次重复之后,会使其看似天性所致。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我们的头脑和身体内如此频繁地得到强调,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习惯与我们一生的成败息息相关,看看社会上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到达事业的巅峰并非偶然或侥幸,而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他们都有良好的习惯,比如认真、执著、耐心、勤奋、好学等,并使这些好习惯的长处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是这些好习惯成就了他们。中学生的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习惯养成教育上。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习惯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根基。

那么,在中学阶段学生该培养哪些好的行为习惯呢?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具备三点好习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学会做人。具体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仪,不忘责任,友善合作。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因此,教育专家孙云晓建议培养学生10个良好习惯: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节约每一分钱(学会节俭);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做事有计划(成功必备);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

其次、学会生活。即生活自理、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珍爱生命。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在他们的下一代能实现。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是爸妈洗。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点儿,许多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了补习班、英语班、钢琴、舞蹈等等许多辅导班。却不曾料到,自己的辛苦会白费,自己的一切努力会付之东流。并且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阻止孩子成长进步,阻止孩子成才的人竟是他们自己。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势在必行。

简单说来,一个中学生应培养四个生活习惯。

一、充足的睡眠。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其他的特长学习大量的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专家指出,一个中学生的标准睡眠时间是8—9个小时。中学生长期睡眠不足,后果是令人担忧的。营养学认为,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的自我调理,特别是大脑和肝脏,造成器官慢性损失、能量代谢失衡、激素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影响人的情绪和学习能力,甚至人的正常思维。

二、健康的饮食。目前许多中学生都比较偏爱垃圾食品,比如巧克力、冰激凌、快食面、各种烧烤、各种油炸食品。这些食品共同的特点是:热量高、营养低或者是零营养。长期食用会

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为了保证营养,中学生要规律饮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方面,中学生应该能做到生活起居的独立。另一面,中学生也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家务活,帮助父母分担忧虑。而家长绝对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者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而使孩子失去劳动锻炼的机会,从而把孩子推向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的漩涡中。

四、有一个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学生正经历着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阶段,在少年人生的旅途中,他们会产生许多成长的迷惘和困惑。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能较好的处理。譬如,消极、悲观、胆小、怯懦等不健康心理。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学会学习。规范行为、勇于表达、学做合一。我曾经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做了观察分析,他们中有的明明上课听课状态很好,却在考试的时候成绩不佳。有的学习上很积极,很想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却屡试不爽。还有的智商很高,却在学习上成了一个逃兵。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意?主要就是由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虽然他们内心深处也有渴望成功的梦想,在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感之后,他们已经悄悄地掉队了,因为他们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某些个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才会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那么一个现代中学生应培养哪些学习习惯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基本归纳为四点。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在关键的地方能集中精力从而全面提高听课效率。

二、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许多中学生的课堂融入性很强。他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并且能就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探索达到共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作必要的记录。

三、课后巩固的习惯。最低要求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中等要求是学生能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高等要求是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能就某一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有疑问的、或是有争议的在课下查找资料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的目的。

四、学会提问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善于发现问题。它不是让学生停止思考,而是要求学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俗语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最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与提醒或指导,才是真正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以上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则需要双管齐下:

第一、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学校应当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因为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成为可能,才能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在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的时候,教师须从日常生活学习常规入手,抓好“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针对那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庭的配合加强作用。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及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俗语说得好,“孩子就是家长的名片。”这句话说的挺有道理,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道理。与此同时,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家庭的不和谐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差等等,而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有懂得爱、懂得宽容与忍让、与人为善等性格。当然,在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家长还需要在不溺爱、不纵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兴趣、行为、语言、交往等进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导。

篇3:让学生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

一、为什么学生少提问题

(1) 不敢问。“这样的问题还要问?你上课时是怎样听讲的?……”这类语言正是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无形杀手。尤其是有的学生本身就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 这样学生以后尽管有问题也不敢问了。

(2) 无问题可问。尽管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但当一节课将要结束时, 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吧!”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没有!全懂了!”似乎课堂效果不错, 但实际表明学生思索的脚步到此停止, 对知识的追求已经心满意足了, 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和拓展。

(3) 不知该怎样问。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 或者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问。

(4) 不想问。部分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 他们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 如果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回答, 没有老师及时地鼓励, 就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二、该如何使学生多提问题

1. 为学生构造心理安全区域, 让学生敢问

一节课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有多少, 学生有创意的回答有多少, 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是, 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提倡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 让学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创建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氛围, 使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问题。

例如, “练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 其中一个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材料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一个“倒”像。当学生纷纷掌握了怎样操作显微镜, 并且通过显微镜找到洋葱表皮细胞时, 人人都显得十分自信。此时我让学生拿出一把透明尺子, 自己试着把尺子上的“6”对准通光孔, “通过显微镜你们看到什么呢?”不一会儿, 有一个很小的声音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是9?”不少的学生此时对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像”半信半疑。于是我问:“你们找到的像是‘6’吗?”大部分学生答道:“是!”此时我看到有好几个学生立刻把尺子反过来, 跟着说:“我看到的也是6!”当学生正等待着我宣布答案, 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们, 而是问他们有没有听过《皇帝的新装》这则寓言故事。在学生正为此故事说得兴起时, 我公布答案是:“9”!在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时,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求学态度,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和感受到“我要自信地学习、主动思考、敢于发问”是十分重要的!

2.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好问

著名的“跳蚤实验”, 跳蚤之所以变成“爬蚤”, 并非跳蚤已经丧失了跳跃的能力, 而是跳蚤由于一次次地受挫, 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 罩在了心灵上, 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同样道理,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着学生按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 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时间一长, 学生本身具有的扩散性思维就会因此退化。现在的课堂并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 而是教师有没有为学生创设环境。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乐思,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3.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善问

“敢问、好问”只是学生“提问”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 提出思考性问题, 以达到“善问”之效。问题来源于对事物以及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观察得越仔细, 思考得越深入, 提出的问题就越多。

(1) 联系“生活”提问题。例如在学习“人的性别遗传”一节后便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双胞胎有的是龙凤胎, 有的是性别相同的胎儿?为什么有的双胞胎差不多一模一样, 有的双胞胎却截然不同呢?这些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然而学生只要通过网络查询或翻看书籍不难找到答案。所以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下节课进行相互交流。这样比老师当堂讲解来得有效!

(2) 联系“实验”提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 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例如在进行教材的探究性实验时, 我提倡学生多问几个问题:实验的材料是唯一的吗?实验的方法只有一种吗, 实验的操作是最简便的吗, 可以改进吗?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中, 制作临时装片与染色可以同时做, 使实验变得更简便。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这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意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 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通过提出问题, 突出学生的参与性,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 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中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语文习惯

一、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各地中考对学生书写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在作文要求当中,经常会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工整”。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从学生刚升入初中开始,就要告诉学生“作为中国人,我们写出来的汉字就应该像我们自己一样,字如其人,汉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自我人生的内涵和素养。”通过教师的激励,让学生意识到要用心把字写好。另外,一定要对学生做严格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准备练字本,临摹字帖,并且要经常坚持检查。在平时的上课练习、板书演练、作业、课堂笔记等其他需要书写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一定要让学生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卷面干净。

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使用工具书同样有明确的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中学阶段“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为了让学生会用工具书,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刚升入初中,我就向我们班同学做出明确的规定:“上语文课一定要准备好《新华字典》”。同时还告诉学生,在阅读课文或者课外读物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偷懒,看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能“一笑而过”或者“一跳而过”,一定要翻翻字典,查一查,标注出来。另外,随着网络搜索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我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尝试运用更为先进的“网络工具书”来学习语文,应该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的重要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养成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古人学习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了解的基础。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在朗读方面,我一般要求学生先模仿,再根据名家的朗读自己去揣摩体验感受,最终自己再尝试朗读。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先将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栏目由董浩所朗诵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著名主持人的朗诵来体验这首词所蕴含的情感,然后请同学自己尝试朗诵。学生刚开始的朗读和朗诵必不可少的带着模仿的痕迹,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不必为此而烦恼。在背诵方面,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初中阶段必背古诗文全部背诵下来。老师要告诉学生,背会的标准是能够默写出来,因此一定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背诵,让学生将自己背诵的名篇佳句、文学典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除此之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朗读和背诵习惯的培养是贯穿学生初中学习生涯始终的,一定要坚持培养,让学生爱朗读,爱背诵。

四、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信息时代,学会阅读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了解世界,感知大自然。只有通过阅读,我们的视野才能够开阔,我们的思想才能够深刻,我们的认识才能够全面,我们的人生才能够丰富。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名家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阅读能力很差,阅读选择很片面,只选择阅读流行性读物,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效果不佳。对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来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其一,要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刊。杂志方面,我们可以推荐学生看《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作文书写方面,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作文素材》、《创新作文》等,文学作品方面,说实在的,初中学生并不适宜阅读全本的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如果有“青少年版”之类的可以让初中学生重点进行阅读。我跟倾向于推荐描写中学生活或校园生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秦文君的系列小说,杨红樱的系列作品,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等。郑渊洁的童话作品,《儿童文学》杂志所推荐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品都值得中学生活细细品读。其二,要注重阅读实效性的检测。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摘抄,并且对学生所做的阅读笔记要进行检查。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了。其三,要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阅读,肯主动阅读,对此,教师要下些功夫,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些阅读奖励,可以把精美图书作为奖品奖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总之,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语文的乐趣,文学的价值,阅读的意义。

当然,中学生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有很多,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重点要求学生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的,作为语文老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授课和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篇5: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预习习惯。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去寻找第二天上课要学习的内容,把教科书看一遍,自己寻找到重点难点,做好记录。每节课后做好下一节上课的准备。把下一节要用的课本、笔记、参考资料准备好,以免到时手忙脚乱,丢三落四。

2、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譬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准时打开收音机;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譬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这些习惯养成,在开始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也要强制,一般一个月后,习惯就形成了。对于有些孩子,家长还要经常督促,以防出现反复。

3、养成自己翻查工具书和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比如,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图或地图册。一个勤翻字典的人,肯定少写错别

字。

4、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习惯。要看书,先找笔。看书时一边看一边圈点勾画,标号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青少年的读书不能像有些老年人的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青少年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所以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所收获。每一本书读完后,再从头翻一遍,把标号的重点部分再读一遍,把精彩部分摘抄下来。如有突出的感想、体会,还可以写出读书笔记。到此,一本书才算看完了。书看完之后,还要善于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复述书中的内容。每复述一次,就是一次复习。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5、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劳时,就画一些画来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6、养成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习惯。首先要经常把书中的知识、书中的道理、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巩固;其次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的知识只有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活学活用不仅可以促使孩子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的精髓,还能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坚持不懈地主动求知,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对一些优美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最好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每天早读都要坚持,朗读要如入无人之境,排除干扰。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时间可以读很多好文章。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情感,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歌尤其要读出声。读出声,有助于记忆和背诵。

8、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要使自己手中的笔随心所欲,就得天天练笔,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天天记日记。通过写日记,可以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使孩子尽情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

9、养成摘抄和整理知识的习惯。读书时如遇到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应立即摘抄下来,并注明出处。刚开始摘抄时往往不分类,时间长了,自己就想动手给它分类了。分类就是整理知识的过程,你记的东西,经过自己几次归类整理,这些知识就属于自己的了,每整理一次,印象就加深一次。平常课堂上零零星星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定期整理,这些知识就像堆在仓库里的货物,杂乱无章,急用时可能寻找不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像把仓库里的货物分类摆上货架,急用时就如探囊取物一样方便。

篇6: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作文讲评课分析后,再让学生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再对修改后的作文评分。这种方法试行一段时间后,收到了一些效果,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发现作文中的毛病,并如何着手去修改,学生尝到了修改作文甜头,再写作文的过程中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视修改作文

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而写成的,确切地说:好的作文是经过多次的修改而改出来的,有的学生常说:学语文最怕写作文,往往是拿着作文题却不知从何入手,好不容易按老师要求的字数写完,根本不会考虑到去修改——多麻烦嘛。这种写前对作文的内容、结构、不推敲,写后又不修改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的虽考虑了修改,也只是就几个不当的用词进行改动;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总认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重要的,舍不得删除。

为此,我特地跟学生讲了“推敲”的故事,讲了自己当蛇口工业区领导秘书时,第一篇为领导写的发言稿被“砍”去三分之一的“惨局”。让学生明白作文前推敲的重要,修改作文的重要。要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必须从修改作文入手。要舍得删除,要学会根据主题选材。学生逐渐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就要重视修改文章。

二、怎样修改作文

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后,我首先在平时的作文中推行修改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作文的立意上要明确,深刻。注重材料的取舍、选择和祥略处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缺少过程,段落及段内层次是否有一定的顺序。删除空洞罗嗦的字、词、句、段。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生产,它的产物——文章,是反映了独特的生活经历,独到的感受和见解的。在作文中,要让学生充分反映自己的个性。所以,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寻找作文的共性后,表现自己的个性。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调整结构的能力。在调换材料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去寻找或发现材料中的个性,在细微的事情中写处自己的感悟,选材是很重要的,它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于它人之处。如:我们在写《我和书的故事》一文中,大部分学生在指导后能从各个角度去选材,有个学生从我去卖书的故事中,发掘出人们爱书的内心。这种选材的角度就比较新颖,该文也获得了圣陶杯三等奖。还有个学生在《流在我心中的歌》一文中,从看到菜场里卖菜女子对待怀中孩子的言行中,体现了母爱是没有界限的这一主题,从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这些选材角度都是我们加强观察、训练的结果。它充分反映了学生的个性,符合作文的“物——意——文”的规律。

修改作文主要从上述几方面着手,慢慢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还要注重修改后的讲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尝到了修改的好处。在我的学生中,修改作文已是一个基本养成的习惯了。

三、坚持良好习惯,取得较好效果

篇7: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同学终生受益,我认为下面十个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使自己终身受益:

1、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能够及时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的分析与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人讲话。有不同意见要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态度诚恳、不卑不亢。

2、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3、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4、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5、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6、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不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7、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色、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8、及时完成作业和练后反思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项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线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a.怎样

作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b.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c.为什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想解题基本思路。d.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对此归纳,思维求异。e.能否把题目变通一下?变成另一类题目?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f.好的错题收集————错题集

9、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责任制、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篇8: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一、定规

1.联。

即由此即彼地想象与联想, 通过对照、联想, 引出学生自己的情感与见解。一景一物, 一人一事, 均可作为话题, 有了话题, 不愁无话可说。如在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学生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百草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 体会到作者对百草园视为乐园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童年时的乐园, 在日记中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既学到了写景方法, 培养了能力, 又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找寻到了一份童真童趣。

2.承。

对动态的人与事的关注, 应实行“跟踪追击”, 昨日写下的日记, 今日继续写;昨天留下的话题, 今日继续谈, 过去的想法, 现在有了新的见解, 当然更应该记录下来。一承一接, 学生的情感世界, 思维空间自然能够得到拓展。

3.评。

学生记日记, 大多侧重于评他评己。不管学生多幼稚, 应鼓励学生写好评议性的日记。评他是为了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鉴赏能力;而评己是为了扬长避短, 调节情绪, 纠正错误。通过如此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 学生会觉得每天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且写作的范围越来越宽, 思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日记写作的劲头只会越来越大。

二、散练

天天写, 天天练, 日记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如正规作文来得有序列性的安排。作为一种练笔的形式, 它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任何一件事、一个人, 一种景……可以发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喜怒哀乐, 尽挥笔端。内容丰富多样, 分散化。形式上也可以根据内容而调整。故学生的日记从内容到形式充满个性化。但在指导前期教师要做好“舵手”, 做到既有指定性, 又有自选性, 而综观全局, 还是以自选性为主流。从练笔的角度看, 在散练的过程中, 应做到:

1.散而有旨

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 并非散而无章, 而是散而有旨。有旨, 即应有写作内容的要求, 有写作章法的要求, 这些要求应体现在指定性的日记中, 同时在“泛练”的过程中趋向熟练。这种要求应力求与教材同步, 教科书是学生练笔最好的学习模仿创新对象。

2.散而多体

既是一种练笔, 不能不考虑文体的多样性。可叙述, 可说明, 可议论, 可描写, 可抒情;叙事状物, 写人绘景, 一事一议均可采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各种文体的确定, 同样力求能与教材同步。

3.散而求异

天天写, 往往会出现内容及运笔上的雷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性的练笔。所谓求异, 除了内容上的求异外, 重点应放在表达方式方法上, 起笔收笔, 叙议角度, 语言风格等写作方法的求异。经过前期一阶段的指导和训练, 学生能在每天的练笔中不断摸索, 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逐步从对教材的模仿中掌握自己的一套方法。一旦习惯养成, 散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养成

要养成天天记日记的习惯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学生往往从冲动开始, 时间一长, 觉得无话可写, 或自感乏味, 热情锐减, 出现随意应付的现象。但学生一旦养成习惯, 形成一定量的日记“成果”, 学生又会自觉珍惜。因此, 需要教师抓好以下几个“养成”环节。

1.选好本子, 自勉督促

日记是记载个人成长, 走向成熟的见证。要开导学生珍惜岁月留给自己的记忆, 因而力求在一开始写时, 就选好一定规格的本子来记日记, 而不应随便拿练习簿或纸张来写。让学生给自己的日记本取个名, 如“火花”“心语”等。在扉页上写好自勉语, 可用名人名言, 也可自创激励语。通过自勉, 督促自己每天写好日记。

2.定时收阅, 适当指点

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 由教师每天收阅数本学生日记, 一周中收阅全部学生日记。教师在其日记上适当留下一点交流、慰勉、激励、点拨的文字, 以达到检查、鞭策的目的。

3.开辟园地, 定期展出

在教室开辟一个展出阵地, 使一些文质兼美的日记得以“发表”, 以示激励。在展出时应考虑到点与面, 力求人人都有发表的机会。并组织学生对展示的日记进行评议, 努力提高全班学生写好日记的热情和技巧。

4.开展评比, 分类设奖

为鼓励学生能坚持写好日记, 开展评比, 适度奖励是不可少的。评比的项目尽可能放宽一点, 可综合的, 可单项的。比如:坚持不懈写日记的颁发恒心奖, 在统一指定的某项内容中记的最出色的颁发××活动最佳奖, 给日记水平有明显进步的颁发新星奖, 给书写认真的颁发书法奖, 给在日记中对班级建设提出建议的颁发金点子奖……通过各类评比, 激励学生保持快乐的心情来坚持写好日记。

5.自行组合, 互慰互勉

学生日记, 既有保留个人情感的一面, 又有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意愿, 让学生自我组合, 互相交流, 比如一学期下来在日记本中留下一页空白, 让知心朋友在读自己的日记后写下一番肺腑之言, 既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当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有些人会认为在日记本上写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博客方便快捷, 微博更是新宠。但学生上网往往会更流连于游戏、聊天等, 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差。因此,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 我认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还是用笔书写在本子上为好, 这种传统的做法既能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 更能在老师有效有序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会对升学和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帮助。

确实, 指导好学生能长期地写好日记, 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激发、鼓励学生去写、不断地写、自觉自愿地写, 最后形成学生想写、爱写、持之以恒地写的习惯。教师只要抓好开头的指导, 过程的激励, 促使学生养成习惯是完全有可能的。叶老说“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试想, 如果让学生每天写300字左右的篇幅, 初中三年坚持下来, 就是1000多天, 就是非常可观的30万字, 而且每天写300字, 只需花上10分钟至多15分钟时间, 是不知不觉地在学习之余发生的, 其实也是每天学习生活之后休息之前的一种需要。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 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就能认识到日记是一所锤炼语言的学校, 是一台思维开发的机器, 是一部生活的积累史。让我们继续不断探索, 寻求指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写好日记的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将日记写作训练进行到底。

摘要:学生有了写日记的冲动, 并不表示他们能写好日记, 能把它坚持下去。他们的新鲜劲一旦过去, 惰性就会占上风, 日记内容也无翻新, 如流水帐般。所以, 教师要强调:学生学写日记, 应力避记流水帐。要鼓励学生能真切、深入、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力求记日记时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下一番工夫。到底写什么, 教师要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日记,练习,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篇9: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培养;学生;读书;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92-01

古語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信息来源途径越来越多,电视广播,网络平台,但是,读书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明辨是非,充实自我的基本途径。也许读书的效果不会很快见效,也许读过的书大多记不住,但请相信潜在的影响。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所以,教师要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如果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会千方百计弄个明白。所以,读书也是这样,一旦学生感兴趣了,调动起积极性了,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有一次,我问同学,谁知道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是谁,都吝啬到什么程度?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女同学说出了其中之一的葛朗台,并且举例说明其吝啬鬼的程度和细节,最后说的我们都鼓起掌来。我最后说,希望大家都去读读课外书,了解一下其他几个人物的形象。从此,学生的读书热情比以前高多了。每当学到相关的课文或作者,我都会引导学生读读经典的作品,比方有名的多余的人的人物形象,并在阅读中学会对比,对照自身,进行反省深思。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一本书读过了,就会渐渐淡忘.而如果把读书的体会和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无论过去多久,你还是一看到笔记,就能唤醒尘封的记忆,回想起读过的内容,让知识在脑中牢牢地扎下根来.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亦是人之基本权利,若不能珍惜,不努力学习,就意味着人之基本权利的放弃,也是生命的根本的自我否定和浪费。”

读书要靠方法,要有策略。正像面对滚滚波涛的江河或巍巍的山岭,单凭想涉渡或攀登的强烈愿望是不能成功的,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更快的过河或登山。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成功来说至关重要,它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其实,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

也可以通过活动竞赛、氛围营造来引导学生走上成功的阅读之路。

1、让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读书,通过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读书故事,了解阅读重要性。让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享受读书带来的好处,从而懂得书籍是智慧的翅膀,是快乐的源泉。

2、教给学生知道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读书好,读好书。要让学生有选择地读,该读什么呢?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在这半个多学期中,每人都读了一本学校图书室的优秀书籍。在课外,学生们更是天文地理,海阔天空任其遨游,很多同学读了优秀作文书、名著等。关键是老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择性的读,默读、品读、边读边想象或思考、遇到好词精彩句段及时摘抄甚至背诵下来,学会积累和运用,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别人,学会借助工具书阅读等。

教育孩子,让学生形成读书的好习惯,重在对学生心灵的把握,而不只是讲知识和道理。怎样触动学生心灵,鼓励学生上进,更是一门艺术!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那学生就没有痛苦,要让学生从小在严格要求中形成良好心态。

再次,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籍。当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后,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成长需要的书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和实际能力,依据阅读书目推荐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

最后,教给学生正确而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很多,可以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可以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可以通读,就是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也可以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可以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可以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可以再读,就是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可以速读,略读,精读,选读,读写结合,读思结合,进行读书交流会,交流体会心得,读后感受反思,结合写作,进行同题作文擂台赛。

篇10:如何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加强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教育,既是继承我国传统美德的要求,又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仍要牢记:“勤俭节约。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生活仍是低水平的,现代化需要几代人去奋斗。即使将来我们很发达了,很富裕了,勤俭节俭这个光荣传统也不能丢弃。

观察我们身边的学生,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关不紧的水龙头、白天亮着的电灯等等。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在中国,一件小事如果加上13亿人口就是大事,如果每人浪费一点资源,加起来就非同寻常,如果每人节约一点资源,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财富。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事实说明,勤劳节俭教育对我国不仅不过时。而且有待增强。从小培养学生勤劳节俭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培养孩子节俭是为了明天,他们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教育学生如果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入手,把节约落到实处,从小养成勤俭节俭的好习惯意义深远。

那么,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师是学生的崇拜者,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我们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就先要做到。古代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应该是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却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的影响下,一时节俭的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现在。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行动中感受到勤俭节约品质的可贵,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行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讲的“小”就是小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第一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出操、午休、室外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里,教室内应及时关灯;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也不乱扔铅笔;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第二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三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一发现问题,就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发生在学生身边勤俭节约的人和事,要创设勤俭节约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以促使学生早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是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召开“养成勤俭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通过讲一个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学一个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算一次身边资源浪费的数字;看一部有关勤俭节约的宣传片;做一个节约宣传员、节约监督员、节约小先锋;比一比节约金点子;制定 “班级节约制度”、制作“班级节约箱”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勤俭节约的观念,争做勤俭节约的好少年。

其次,学校相应的可以举办“勤俭节约名言警句”书法展;“节约金点子”手抄报展;“校园节约三十六计”短文展;“废品小制作”展览;建立 “学校节约制度”,节约环保回收站等,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再次,我们还可以把“勤俭节约”和少先队的有关活动有机结合。如: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把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捐给学校的红十字基金会;开展“手拉手”的捐书活动,把自己看过的优秀书刊捐给其他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开展小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书画展及夏令营等活动。同时倡导学生不比阔气。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有些家长自己受过苦,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苦,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们过着优越的生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注重智育,认为多花点钱没有关系;有些家长由于虚荣心,认为即使自己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其实无论家庭条件有多优裕,还是要防止和克服“奢侈、浪费”现象,营造节俭文明的现代家庭氛围的。美国家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收集起来,学校便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还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却让八、九岁的孩子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也就可以培养孩子们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讲究爱孩子的方式和艺术,坚决防止和克服溺爱、满足孩子过分“物欲”等倾向。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能使他们受益终身的。

篇11: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红领巾广播发言稿

告别了寒假,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在这春意盎然的春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谨代表全校师生,祝愿所有同学新学期快乐!并祝愿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新学期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今天我们为大家安排的是《小学生的十个好习惯》系列之一,下面我们就分别说说其中的五个好习惯:

小学生的好习惯首先是要做到: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国旗、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就要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因此,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尊敬国旗国歌的好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自觉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服装仪表要整洁。

2、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佩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要行队礼。

3、唱国歌要做到认真严肃,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准确流畅。

4、听国旗下讲话时要肃静,不要嬉笑玩耍。

5、降国旗要和升国旗同样对待,要立正、行注目礼,不随便走动。

6、如果你经过某个地方时恰巧遇到了升国旗奏国歌,要和在学校时每个星期升国旗日一样对待。你可以安静地站住,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小学生好习惯之二是:文明礼貌,微笑待人。会微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那么我们是否只要张开嘴笑就可以呢?不是的,微笑也不能欺骗他人。机械的、假意的微笑只能让别人厌恶。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微笑是一种真实的微笑、热心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建议大家做到以下五点:

1、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见到传达室的校工、学校的保洁人员、食堂的师傅也要微笑面对。

2、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3、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

4、微笑时,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才会显示出自己的诚意。

小学生好习惯之三是:尊重他人,耐心听他人说。耐心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行为。小学生要养成耐心听他人说话的好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在倾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上身可以微微向对方倾斜,以全身的姿势表达你在入神地听对方说话。

2、别人讲话时,不要急于插话,不打断对方的话。即使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也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说完。

3、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

4、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篇12: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体育教学过程可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和“学习”两大方面的乐趣,要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教育和满足兴趣的双重性,就要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浓厚,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像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 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

总之,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锻炼的自律性,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强身健体的好习惯

上一篇:小学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走进心灵的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