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2024-04-23

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精选9篇)

篇1: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大家都知道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靠短时间内突击就能学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理想的语文成绩,为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现今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分析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少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并没有像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那样,出现较大的变化,这是由当前高考的指挥棒决定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时间非常紧张,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太浪费时间了,因此,更多的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少,课堂密度大,看起来是讲了很多的知识点,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但同时学生的思考也少了,真正记住的也许并不多,而且,学生成了学习中的被动者,教学中没有主动性,教学效率不会提高。

1.2教师不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并不看重这种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徒有其表,在教学中作用不大,因此,在实际中并不经常采用,即使偶尔用一下,也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点缀而已。教师并没有深入地去研究使用的时机、频率、作用,仍然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在黑板上讲解,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不积极、不努力、不研究,也严重影响着教学成效地提高。

1.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技巧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技巧,语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更多技巧,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定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学生学不得法,缺乏相应的技巧,学习起来会很吃力,效果会差很多。这就是有的学生说我学习语文很用功的,老师让记住的内容我也记了,让掌握的内容我也看了,可最后考试时还是成绩不理想。学习技巧的匮乏、学习主动性差等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成绩自然也不会好到那。

1.4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学习知识靠的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到了高中阶段,很多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且语文是从小学一直学到高中的,因此,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是学好的关键,而不少语文教师正是忽略这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情感因素考虑在内,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殊不知这是教师最大的失误。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抓不住学生的情感必将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势必影响教学效率。

2改善语文教学的途径

2.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新课标的教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获得者,而是要求学生去探求、去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单纯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了,教师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高中学生已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他们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尽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学生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很慢,而且很多的学生在考试时也是阅读理解方面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学好但是总是不得法,不知道怎样去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其实,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不是一时就能提高的,它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教师在平时讲解过程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其在理解的基础进行交流、讨论,以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最终达到分析阅读能力的提高。

2.2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当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学涉及到朗读、分析、理解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之以图片、声音或是优美的文字来进行,那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定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是花架子,可有可无,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多媒体教学在营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容量大,在复习总结时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的教学方法所不可比的。因此,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2.3加强学生学习技巧的指点

任何一门课程,在谈到学习技巧时,不外乎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小结这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课前预习是基础,课堂学习是保证,课后小结是提高。说到课前预习并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去看看课本、看看生词,而是通过预习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做好标记,以期在听课时有针对性;实际上课堂学习的保证是听课,学生只有会听课学习效率才会高,学习效果才会好,而且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是在老师讲课专心听课,以期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有所提高;课后小结是将知识系统化、脉络化,前后连贯运用自如,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提高。

2.4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情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的很多内容注重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总的说来,在高中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学习技巧的指点和注重学习情感培养四个方面下功夫,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万元.浅谈语文教学的个性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8).[2]尹忠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艺术[J].中学语文,2011(12).

篇2: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使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笔者结合近五年的实际教学,针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对策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已经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高中教育事业,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突破,不断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此时的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然而,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在高考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在高一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别较大

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等因素,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初中具有计算机课程,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又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上网娱乐,对于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这样给高中教师的统一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课时有限

一般而言,高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分配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就相对较少。在高中教学计划中,信息技术课每个班每周只有两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教学设施落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国内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不断攀升,此外,现今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迅猛,学生家庭计算机的配置明显高于学校。大部分普通高中拥有的机房数量在两间左右,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多达数十个,出现了明显机器不足的现象,而我校的机房数是三间,要供二十个班级使用,只能交错安排学生上机,但是个别机房的部分计算机已经损坏,没有及时维护,有时会使我们的教学无法实现一人一机的基本要求,并且计算机配置较低,运行速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教材问题 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各个章节基本没有连贯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这样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要重新学习新知识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有点厌烦情绪,最终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第二、现实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却无法及时更新,教材中很多观点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导致教材和现实严重脱节。

二、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1、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时期,由于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教学质量随之降低。部分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将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分给其他应试学科,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安排,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因此对该科失去了兴趣。在高中阶段,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要让他们坚信“金子总会发光”!例如,每堂课布置些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并能够产生成就感。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玩猜词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位同学比划或者描述,另一位同学猜词。游戏结束后,我用设问的方式提问学生“谁是信息发出方?”、“ 个人信息所用的载体是什么?”、“ 传播的途径是什么?”“谁是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是什么?,进而引出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一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玩得欢,学得也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组织协作学习

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制作word文档,word文档中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表格等等,那么就要求学生懂得如何获取图片,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资料以及word文档的制作技术,这么多基础操作知识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是无法全部讲授完的,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机房实训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施行分组的过程中选出小组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这样既能够使小组内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进步,又能够在小组之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资料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3、设备及时更新,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知识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之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那首先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软硬件的维护和更新,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在保证先进的软硬件的基础上,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要保证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要与时代同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以致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到社会生活各个实践领域中,做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操作系统,以及当今比较流行的小程序或小软件,通过对种种程序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能够认真学习。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同时,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肩上的责任,应该多学习、多钻研、多和学生互动沟通,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出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运用,2012(23)。

篇3:浅谈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对高中教育的综合要求, 即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要为社会的进步而服务。高中的体育教学在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怎样才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发展,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高中体育教学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一二。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

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认识, 以及主动改善和维护自身健康状况的思想和动力;终身体育意识是人们为实现健康, 长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思想和习惯。由于学生以前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课堂上的体育锻炼, 造成了健康意识薄弱的现象, 而健康意识薄弱是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来说感觉还很遥远, 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1. 更新观念, 统一思想, 制定长期计划

积极认真学习研究体育教材和相关资料, 组织各种主题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会, 在教师之间展开主题讨论, 使教师在观念上彻底转变, 达到所有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思想统一。制定三年高中学生完整的体育教学计划, 改变以前教学计划不完整、不系统、不连续的缺点, 从而使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长期的科学的系统的培养计划。

2. 重视理论教学

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备课, 真正做到以需而备、以需而讲, 利用阴雨天和有限的理论课, 运用全新的理论课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 鲜明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在终身体育锻炼的观点上达成共识。

3. 因事而教, 适时而教

在室外体育实践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教师积极参与, 细心观察, 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 利用运动间隙, 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身意识教育。

4. 让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从兴趣入手, 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技能教学, 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并不断强化巩固,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有选修和必修的课程, 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更要精通一至两项体育项目, 这样才能完成三年的选项教学, 所以体育教师要对体育课程改革深入理解, 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为高中体育教师, 就要深入理解并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不只是一个学科教育的目标, 更不是一句喊在嘴上的口号。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把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指向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铺设不断发展的平台。

三、实行选课制, 让学生自由选择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以及本地区和本校的情况, 确定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的范围, 学生再根据学校确定的范围进行选项学习, 可半个学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选择一次。再次选择时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 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考虑到高中学生运动爱好趋向集中和选项过多不利于加深对专项运动的体验和理解, 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课程标准又规定了在三年中选项总计不宜超过五项。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放宽了条件, 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自由的空间。而且, 通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改变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与活动的现象。

四、积极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使之和时代接轨, 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亦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

1. 认真研究, 确定好能够开设的体育项目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 根据这一要求, 在学期初我们要积极探讨研究确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依据课程目标、本地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设体育项目。

2. 采用选项教学, 满足学生需要

在学期初教师要对“如何选择自己的学习项目”进行指导,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以及将来的社会需要在开设的体育项目中进行选择, 采用自主选择和自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 重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开设的各个项目教学计划中,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技术教学, 以技能学习为手段, 重视技能的实践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4.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先进的开放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合理适时引导下,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为以后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5.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每一节课的结束部分和课余, 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体会进行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技能的同时,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以适应在不同环境中学习,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现状;策略

语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同样也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的基本特点就是人文的统一性与工具性。从上世纪末开始,由课程、考试、教材到教学方法的变革,不单单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还为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了充分的实际作用。

一、当前高中語文的教学情况分析

1、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取得一些成绩。自从新课标的改革发布之后,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已有了改变,把以往的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多进行互动的和交流的方式,这样的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进行互相的交流、沟通、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过分的注重教学的评价,妨碍了自身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将基础的教育改变成了升学方面的教育,而这样的应该教育和教学评价又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教学的评价只是简单的将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来替代全方位的发展性评价,教育效益的落后和长效性的教育评价的功利性间出现了一些矛盾。

2、教师对于课程的改革缺少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和理解是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起着指引学生和语文对话的媒介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新课标改革中对于课程的研究和对教学的设计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仍被传统的思想禁固着。

3、语文的选修课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在新课标的改革中,要求学校一定要在学好高中语文的必修课的基础上,设定一些选修课,以此来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语文的教学当中,所设置的选修课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思想,而是以高考为目的的。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对策

1、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行,其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应及时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应为语文教师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课程,切实的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及时的转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使之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潮流相适应。教师应全面的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这样才能在其教学过程中将新课程标准更好的应用进来。

2、设置科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能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3、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3、合理的转换教师自身的角色。新课标对于语文的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完完全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制约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对学习过早的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有着非常多不公平的地方,这也是教师特权的表现。而在这一种传统的教学下,新课标开展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标是依靠教师自己对于课堂的设计、课本的指导,掌握且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

4、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增加学校的师资方面的力量,促使教师去多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伴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新课标改革的前提下,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强大的师资力量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长时间以来,因为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特别是课堂方面的教学,教师都已习惯了按照教材或者是教学的大纲要求,把课本上的知识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及时的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更新,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生的习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

[2] 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

篇5: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高中历史课标尚未正式出台,这不等于说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等闲视之,何况大纲和教材已有了较大改动,至少在理念与方法上我们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篇6:浅谈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涟水职业高级中学 付从峰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教育功能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地发挥出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其中“全民数学”、“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应用性”这三个教育理念应作为职业高中课程改革最需要注重的。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全民数学 数学的基础性 趣味性 应用性

【正文】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部提出,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更多要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一半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见,职业高中数学教育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职业高中数学教育在未来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来,职高的数学教学受普高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哪些教学理念呢?我就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全民数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

经过初中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已在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只要他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即可。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学生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这一点对职业高中的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指导意义。我认为两点需要注意。

1、怎样看待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已经极大地说明了数学是一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哪些才是最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和能掌握的数学知识呢?仅从知识方面来出发,而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从数学教学内容来讲,每个内容都或多或少地训练着学生的思维,提升着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以普通高中必修课的内容来要求职业高中的学生,或同样的内容降低要求,是否就可以解决问题呢?从教学实践来看,降低要求并不能使学生学数学的情况改变多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对职高数学课程来讲,更应具备职业目的。我认为,职高数学课程的确立应该在各行各业作一个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来确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不同要求,由于涉及众多,不能完全照搬普高的课程。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别对待,过深过难的知识可以介绍但不作要求。

2、处理传统数学与现代数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这种不同,淘汰了一大批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到迷惘而垂头丧气。其根本之处就在于,在上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群、矩阵等名词。要在短时间之内,消化吸收,效果差强人意。为什么不把这些现代的数学内容、术语和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渗透一起,来适应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呢?因此,如果新的方法比旧的方法有更强大的威力,为什么不介绍新的知识呢,为什么总是把一种方法“深挖洞”,而不而它放在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之一来加以介绍,多了解几种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尤其是了解现代数学方法,增加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沟通传统与现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正是帮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趣味性在课程中体现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首先就要改变他们“数学是枯燥无味”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在数学学习当中大多感到的是一种挫败感。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1、创设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我认为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老师安排和控制的,困难是哪些情境是学生们熟悉的?很久以来已经把数学变成了纯而又纯的“数学”,一下子要重新回到数学的本来面目中去,首先教师就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有“这也是数学吗?”这一种疑问,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文化性,加强数学发展史内容。

新课程的文化目的: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1]数学这一门学科,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依赖于数学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应用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学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体验性”,强调身体性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2]。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实践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曾有人说,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我认为职高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各专业的融合。

进入职校的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而有的行业,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是太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就会高一些,而商业方面主要侧重点利润和最优化方面。另一部分人进入高职进行深造的学生,由于选择的专业不同,也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调查后得出:在商业中用到了四则运算、线性规划、估算、最优化问题、微积分初步(求导)、概率与统计(估计)等,建议这些知识在课程中应有所涉及,并以它们在商业活动中的本来面目进入数学教学内容。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如社会上各种贷款方式与还款方式的组合及选择,学生们能对它们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鉴别吗?这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关系到具体的专业的,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了本业的具体内容,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2、数学课程具有区域性。职业高中一个特点就是地区性强,同一个专业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专业活动的方式会有所区别。比如结算方式,有的地区用现金,有的地区刷卡;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而西部地区较落后,决定了经济方式上就有所差别。职业高中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别,要让职高的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管是在举例中,还是在学习调查研究中,要切实地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数学融入生活,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

总而言之,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职业高中数学的改革如果以同样的决心和勇气,借着这一个改革的春风,是一定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丁尔升 再谈面向新世纪的数学课题 数学通报,1994(1)

2、初中数学 吴衍林 彭启文 宏思出版社(香港)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勃勃的生机,语文课程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修选修模块内容纷呈,学分管理既突出语文的基础性,又能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新的教法、教学理论如雨后春笋一般。但是,教学改革毕竟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来说仍然是处置摸索阶段,普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困惑。本文旨在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以和同行共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继承传统 课堂活动 学法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教改实践脱离实际,完全否定教学传统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是,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使得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另外,许多老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我们看到,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充斥课堂,由新课标、新课程衍生出的新理论、新教法也比比皆是。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和“科研成果”完全否定了教学传统,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也一并抛弃。

1.2“活动”把控不当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它的设计、组织以及形成实效是很难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变成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的放羊式讨论,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立即结束的浅薄式讨论。也有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有些老师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让一些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如,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荆轲刺秦王》,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荆轲刺秦王》,最后由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教学藐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活动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1.3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忽视教学效果

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在理念层面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机械的实践新的课程理念,过于注重花哨热闹的课堂形式,不重视教学的实效,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有调查显示,教改区和非教改区的学生相比,教改区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方面,还是在探究精神、人文素养方面都没显示出优势。责任当然不能归咎于教改本身,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没有教学的效果意识,缺乏对课堂效率的研究。

1.4过多追求教法,而忽略学法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没把学法指导放在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语文系汉语言文学,它根植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薪火相传以至于今。语文改革当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一切改革都应该立足于语文的实际和国情、省情乃至校情。守正然后出新,颠覆性的改革、过度的超越、矫枉过正的实践,必将使新课程改革受挫乃至失败。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又如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语文教学改革并非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教学改革,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原点意识,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学目的只有一个。花哨的形式、热闹的表面现象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然。切合实际,符合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的做法才是科学的、正确的;盲目借鉴,照搬国外做法,割断历史是不可取的。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2.2科学运用“活动”推动语文教学

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或者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一定要及能够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能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在综合实践和应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2.3把高效、实效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终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因此,我们当树立“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明确通过教学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课后要反思教学效果。当讲授能快速促进学生科学高效地发展且学习内容也适合讲授时,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种形式呢?

2.4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关键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还应根据掌握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具体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寻求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捕捉教育契机,调节、锻炼学生心理,使他们热爱语文,拥有语文学习的热情。方法比知识重要,状态比方法重要。当学生以一种痴迷、高昂、执着、上进的状态学习语文时,他就会主动探索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高境界,也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8:摭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 明确“课本语文”与“社会语文”的关系

1.把“课本语文”拓展为“社会语文”

每一个身处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明确, 课本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这是因为时代在变化, 社会在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确, 如果纯粹以课本为主, 师生必然被囚禁在课本的狭小的天地里, 与社会隔绝;学生必然写不出新颖的联系社会实际的文章, 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会越来越差, 语文教学将会走进一条不可自拔的死胡同。所以, 应该把“课本语文”拓展为“社会语文”。

2.把“课本语文”拓展为“社会语文”的做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的基础上, 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外的知识。如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日记, 阐明自己对社会的某些问题的看法, 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日记的字数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和兴趣而定, 或百把字, 或几百字, 或上千字。

也可指导学生抄写或摘录一些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因为很多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内容健康, 语言精练, 富有新意, 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也可以指导学生抄写并背诵一些名句, 并把这些名句逐步地用于作文中, 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总之,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语文课本决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 除了语文课本外, 还有广阔的社会课堂。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对社会课堂学到的东西能够细观察、勤记录、善分析, 那么,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二、明确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始至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 达到通过教学来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们的语文教师, 有些没有弄清教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受教参书的影响, 一上讲台, 就把在教参书上抄来的东西, 诸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 滔滔不绝地对学生大讲一通。教师滑必要每篇都讲, 只需抓住重点篇目进行讲解或点拔即可。

我们在听课时, 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 并不是看这位教师所讲时间的多少, 对有关知识是否讲得全面, 而是看这位教师是否找准重点、突破难点, 是否能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这是因为, 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 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6~18岁, 他们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后, 对有关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意在从易到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古典文学则应从指导学生弄清字、词、句为主, 关于写作手法, 只需抓住重点文章讲解即可。

三、明确阅读教材和提高写作的关系

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 多数教材的篇幅都较长, 在几千字以上, 而高考作文的要求均是“不能少于八百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开动脑筋, 逐步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对有些较长的文章, 并不采用逐段或每部分都分析的方法, 而是抓住要点, 选准难点进行突破。

有的教师对于教材上所选的阅读课文, 抓住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点,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讨论或争论,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则采用读读、讲讲、写写、练练的教学方法。应该说, 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来处理教材, 教师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自己的教学原则。

如果是记叙文教学,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所学的文章来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 记叙文都是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 在水到渠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简要的议论或抒情, 通过议论或抒情来表达文章的主题。那么,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 也要指导学生注意做到以记叙描写为主, 特别是描写, 要注意生动、形象、具体, 即写出的文章要“言之有物”, 要有文采;在议论时, 语言要简练, 真正做到所写的议论文字要起到“画龙点睛”, 揭示主题的作用。

如果是议论文教学, 则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方式进行。还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 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中的议论和记叙文中的议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和量的根本区别。记叙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中不允许有长篇长段的议论。

议论则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而记叙在议论中只能是“概述式”, 即议论文中不允许有长篇的记叙。

教师如果讲清了以上两点, 学生在写文章时就不会写出不伦不类, 即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记叙文的文章。

总之, 阅读教材是手段, 提高写作水平是目的, 如果不明确这一点, 我们的语文教师的精力和心血都是白费, 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不能提高。

篇9:谈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教师课程意识觉醒后的生机

课程意识是指人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或是进行教学评价时,人们的思考、言说或操作对象都处于特定的课程形态、课程方案、课程框架的背景之中,而非孤立静止地去思考教学。课程意识是一种对教学思想行为的整体观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师缺少课程意识。他们不关心也没有机会去关心课程,一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好课程,教师只管实施就是了。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改革者越过历史的壁垒,引领着广大教师走进课程视域,唤醒这些决定改革成败的一线教师的课程意识之后,语文课堂就会显露出勃勃生机。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传统,教学改革的艰难远远大于课程改革的艰难。改革的最终成败决定于教学。施良方教授曾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三个隐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場球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前一种隐喻暗示教学是一门科学,后两种隐喻暗示教学是一种艺术。

2.课程意识的觉醒带来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尽管这种变化还存在许多形式化的因素,但变化本身意味着生机的出现。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意味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尚处于觉醒阶段,未来的路还很艰难。总体上看,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存在着许多形式化的东西。

3.校本课程开始艰难起步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理论上,与切实的行动还有一段需要克服的距离。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校本课程教学的破冰之旅。冰封的大地已开始松动,死水起了微澜,新的希望

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课程意识觉醒产生的教学困惑

理论回到现实是一种超越,可当理论与现实相接触时也会产生许多困惑。但如果将现实反观于理论,则现实又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进步。时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困惑不在于课程,而在于教学。改革若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直面课堂,挑出问题,发现困惑,寻求对策。

1.教学过程巾语文学科地位的困惑

现实的高中语文学科处于一种二律背反的尴尬地位。一方面,学生都能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良好的语文基础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他们又不愿在学校生活中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语文,不能在实践中去体验语文,不愿夯实语文的基础。

2.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关系的困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实施教学还是以“高考大纲”为指导实施教学?高考大纲与课程标准有着怎样的内在一致性,又有着怎样的区别?课堂实践中如何对此作出判断,以明确自己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高考大纲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孰轻孰重?必修课作为必修内容固然是必考,但选修课的内容在高考大纲中是否作为选考?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如何一致?这些困惑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困惑。广大一线教师生活在这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成功应对高考的夹缝之中。在课程标准的底线和高考大纲的顶线之间,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寻找到一个适合的结合点,我们期待着也努力着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3.选修课教学的困惑

选修课的困惑不在于其理论,而在于其实践。选修课课程理论之于实践的适切性是人们困惑的根源。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地处理好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关系?谁来选?如何选?教师和学生在选修课的开设过程中谁具有更大的权重?学校、教师是否已经为选修课的开设做好了准备?选修课的教学如何与高考大纲接轨?这些问题困惑着我们,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人们尝试着在教师教的主导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文本、教材、课程之间找到科学合理的结台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从各自的角度对选修课的教学做好规划,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也许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一条理想路径。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变革:基于传统的超越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只能是基于传统的超越,是在传统语文基础上发生的渐变。基于传统的超越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语文学科的民族性、语文课堂的传统特质、语文教学改革的渐变。

1.语文学科的民族性

学科内容的民族性表现在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对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在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其次,教学方法的民族性。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语文学习的方法有着数千年的传统积淀。这是我们研究当代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就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这是我们不能抛弃的民族语文的学习方法。

2.语文课堂的传统特质

传统的语文课堂既讲究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又讲究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历练习染”、“体味感悟”、“躬身践行”是其主要特质。朱熹的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至今仍不失其不朽的教学魅力。“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东坡如是说。我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那些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们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苦心诵读。“历练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运用语文的诸种技能。”文字的音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气求,亦可传情”,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品味出语文的内容之美。

3.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渐变

上一篇:砼裂缝论文下一篇:万众一心共同抵抗新冠肺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