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2024-04-29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刍议(共10篇)

篇1: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各种新版教材“百花齐放”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反而越来越引起争议。本文论述了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强调了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视为国家及民族的伟大的公共利益; 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学习借鉴国外语文的编写经验与方法; 研究语文教材编写改革与创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唯有如此,语文教材的编写方能转向一种现代、开放、民主、理性及科学的语文精神上来。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编写改革 语文本质 工具理性。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教育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政,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丏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独立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遗憾的是,语文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显得越来越浮躁,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都没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据报道,南方某省高考语文题卷中,有一段“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的 12 分试题。几年考下来,学生成绩很不理想①。由此看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作者思想的哲理性强调有余,关注词语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这是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对语文本身的偏离,是一种以表象的人文关怀思想代替真正的语文理性运用。为此,必须强调在语文教材编写时,一定注重语文的工具理性本质。

篇2: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语参》发起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的讨论以来,吴心田、陈钟梁、顾黄初诸先生先后发表了全面而精辟 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我仅就作文教学改革谈两点看法,与同仁们切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最显眼的例证,也是我们经常受到的指责是:中学生不会写文章。个中原因很多,我认 为从作文教学自身看,一是写作训练重点不对,重文体训练轻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写作训练思路不顺,忽视打 牢基础而热衷于临阵磨枪,陷在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训练重点:写作基本能力

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即语文单独设科算起,90多年来,中学写作训练的安排 大致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直到1990年国家教委制订、目前初三年级和高中还在执行的《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修订本),基本如此。有人戏称为“三级跳”、“两循环”。这种本末倒置的安排可以说是写作 训练的误区,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应该是写作基本能力。

一、社会应用:看重写作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中学生具备的,是写作各类文体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把“文艺文”(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章统称为“应用文”,并指出文学作品作者想写就写,没有人逼你写;而应用文“叫你写就得 写”。确实,一个中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会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无人指责;也没有谁要求他写什么“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不过是为了教学方便对 一类文章的统称,应该叫做“教学文体”。社会要求的,是写书信、消息、计划、总结、产品说明书、广告词 等等针对性很强的应用文章。可以说社会最欢迎的是:需要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该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不管写 什么都能写得像样的全方位的“笔杆子”。社会最需要、最看重的,是

篇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新课改为高中的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在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人本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都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尽量让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场所。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地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设计呢?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性的理念

(一)关于问题情境的设计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新的知识的一种情境。那些比较新奇的问题的情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二)对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教学步骤:首先,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把握;其次,是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最后,是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掌握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教师的肯定评价能够让其爱上数学。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步骤过程

新课程教学设计对于教师的授课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教师确立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同时还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教学设计又是个系统的问题,它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虑: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情感以及能力,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于数列问题时,必须让学生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对于数列问题的重难点,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有所把握。

(三)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理解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将理论知识与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来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活跃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进行自主性探讨,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性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同时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时,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教师在讲授空间几何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免会受限,毕竟空间几何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对于这种抽象的问题,教师无法用语言或者图像进行直观的讲述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毕竟多媒体通过直观的影像以及运动能够将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详细化,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你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提高对高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五)对学生知识体系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知识的接纳,如在讲述数学数列问题的相关知识时要现对数列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认识数列的基本知识点的同时,然后在对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谈论,通过交流讨论来对数列的概念进行深化。教师还可以多举些例子对其进行阐述,加深学生对数列知识点的理解。最后,再通过一些列的立例题来对数列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将自主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通过对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究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踊跃的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对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进而更加深刻的掌握高中的数学知识。

(六)加强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经历了两个过程,教学设计指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大体认知,然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才是一个真正的过程。对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评价来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归纳以及总结,进而为下次的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教训与经验。

三、结语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我们得知,高中的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探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的潜能,通过对课题的锻炼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加强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以及持续发展性。高中的数学教师应该要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中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调研组,车丽娜,李德林,李妮娜,王婷.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基于山东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6):34-45.

[2]王济荣,王济红,刘彦学,郁海锋.高中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0,(02):19-22.

[3]杨建辉,余冬梅.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数学教学接轨的实践与探索——以乐山师范学院数学应用专业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3-27.

[4]傅海伦,李文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评课要点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02):54-57.

篇4: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模式改革刍议

下面,就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改革三年中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做法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学改革的根本

在笔者所在的农村高中,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课堂改革之初,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依旧是“教学即讲授”。大家普遍的认识是高中语文课堂跟其他科目的课堂不同,教师不讲的话学生怎么能到位的鉴赏诗歌,怎么能充分的理解文言内容。所以,现在突然不让痛快淋漓的讲了,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引导学生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一下子极不适应。传统教学观念转型成为课堂改革极大的阻力和瓶颈。

什么是教学?很明显,教学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教学的概念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到了近些年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教学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基于以上的观点,当下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教师课堂模式的转变是一切教学改革的抓手

教学模式的选择使用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方式——因循守旧或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所以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是历史的必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完善,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使用了“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总结拓展”的教学方法,感觉效果很不错。自学检测是课前下发适合学生基础的、难度有梯度的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语文的导学案往往需要“知识链接”板块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是基于4-6人小组完成的,学生在做导学案过程中把自己有疑难的问题拿来与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完成,比如,在做阅读或鉴赏类题目时,小组内可以讨论达成共识;展示点拨是上课时老师首先让小组内的一个学生做小老师,到属于他们小组的一块黑板前就导学案上的问题做展示,展示完后其他学生补充,有必要的话再由老师点拨精讲,由于语文课的特点老师的精讲是非常必要的。在语文课堂上,倾听学生讲非常重要,在农村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较弱,刚开始时,主要是鼓励学生说,再逐步要求声音宏亮,体态大方,表达规范准确;总结拓展是在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要点,给出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做语言表达、鉴赏运用等方面的练习。这四个环节说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就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细节操作,确实不易。

三、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的重构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教育目标。教师已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先知先觉式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种静态、呆板、单调、封闭的“师讲生听”的课堂必将被遗弃,所以新型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往往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到提升。

篇5: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篇6: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65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篇7: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秦广明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 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独立学院教育特点,应用写作要突出实用性,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写作实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写作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要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高校应用写作课程就是应这一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它是当代写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都较强的课程。目前,在应用写作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讲授、重理论,忽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只关注教学内容以及写作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及实际写作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影响着教学的效率与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对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提高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途径。

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l 运用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运用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感觉到应用文离自己不远。如讲到求职信一章时,笔者强调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积极地推销自我就会被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一封成功的自荐信,以简洁得体的语言,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阅历和特长,能够展现作者自信、务实、勤奋的良好素质。

2、结合现实社会中成功的应用文作品进行兴趣的培养。

比如讲广告一章,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是一门新兴学科,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笔者将课前收集的一些颇有特色的广告词朗诵给学生听,使之产生共鸣,然后要求学生再举出一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告,并分析这些广告的特色。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不断领悟到内容的真谛,激发起强烈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应用文教学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的受教育为理性的积极参与,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1.变传授式为启发式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要改变课堂教学填鸭式的单纯传授的教学方式,必须运 用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教学。如在讲某一文种时,首先请学生分析其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等结构模式及写作特点等,教师在学生互动交流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作精炼总结和讲授,并加以典型范文引导,这样经过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就会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生动、记忆更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分析、综合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应建立在以主要讲授方法为主,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 来进行,取得效果会更好。

2.进行归纳表述的教学方法

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问里,既了解应用文理论知识,又掌握具体文种写作要点,结合实际,可采取归纳表述的教学方式。如讲公文种类时,将讲授的各文种的特点、使用范围、使用种类、行文格式和行文参考要点等整理归纳为《图解行政机关

公文文种使用方法一览表》,进行统一讲授。讲公文标题构成时,分别列出要讲解的公文标题,从中指出,公文的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发文事由和文种这三要素构成的。讲文正文时,可以把不同公文正文的开头、主体、结语进行归纳,还可以对不同文种和同一文种不同类别的公文,从格式的每个部位到内容的各个层次都归纳出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这种进行归纳表述的教学方法既省时又省力,学生可以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学习效果也很好。

3.运用比较分析,将比较法贯穿于整个应用写作

课程教学中,比较分析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又一有效方法。如在讲公文写作的特征时,可以与科技写作、文学写作进行异类语体的异同比较;讲请示与报告区别时,可以进行同行方向文种的异同比较;讲公告与通告、通知的区别时,可以进行同类文种的异同比较;还可以进行易混淆文体的求异比较,如表彰决定与决定、主送与抄送等等,从多角度、多层面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挖掘知识点的内在含义,在识同辨异中认识对象的个体本质,在分清主次优劣中完成对象整体的认识。

4.引入典型范文,进行分析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的过程、基本格式和写作规律、规范、注意事项,在介绍每一文种时,要特别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范例。学生通过对经典范文的阅读、分析,揣摩出范文的长处和成功所在,同时,还要选择一些写得不规范的公文进行分析,指出毛病所在,并说明怎样改正。从正反实例的鲜明对比中,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吸取有益经验,自觉融注到公文写作中去,有效地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三、采用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应用写作教学,是课程本身内容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公文,对公文的外在体式与内在特征了解甚少,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枯燥、呆板的公文写作课程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弥补上述方面的不足。如讲授公文格式时,可以制作好公文格式课件,将眉首、主体、版记等三部分所包括的要素制成一张图表。这样,内容更为概括、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此外,还可以将典型范文制成课件、标题的排列形式等制作成课件,供学生听课时参阅。这种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优化了公文写作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信息,掌握所学的内容,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生写作实践

躬行方知写作,应用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创设多种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1、强化科学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经过高校教师2O多年的努力,应用写作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众多的写作教材并没有对大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明显作用。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应用写作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训练性。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当堂作文教师讲授完范文分析后,立即给出写作材料,让学生在课堂当场进行仿写。仿写完毕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作文,与学生们一起评论。“当堂作文”给学生一种紧张感,也能促动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快速地认真地完成写作训练。典型评改教师课外布置写作训练,课后对学生所写应用文详细评改,然后找出“典型”的文章,在下一节课中与学生一起讨论,结合理论找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2、活用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写作氛围

情境教学法,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把现实生活、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方法有影视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如:会议记录及纪要的写作,可安排一次会议,并根据会议的内容事先确定好角色,然后让参会者一边开会,一边记录,并按照会议记录的要求对其进行整理,然后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写出会议纪要。利用情境法教学,增加了趣味性,使枯燥抽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空间变为具体形象的现实生活空问,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

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境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欲望,使其由“不愿写”变为“乐于写”。从而真正实现应用文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吕德强.应用文写作中的人文精神[J].应用写作,2003(8).

[2]张亚权.积极创设写作氛围,注重应用文写作与教学的情境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4(6).

[3]李纯明.浅谈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4]杨文丰.高职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苏彬.试谈(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篇8: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首先,课时紧张,难于操作。拿高一语文来说,老师在写教学计划时就感到课程内容之多与教学时间之少的矛盾了。高一学生每学期学习两册语文必修教材,共8个单元26篇课文,而新课标每周仅安排4个课时,以平均每单元大约需要8课时计算,8个单元的课文就需16周左右的时间。还有表达交流共8次习作,需要16课时(4周),“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也需10课时(2周多)左右。再加上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评,节日放假等用去的时间,一学期20周的时间远远不够。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效性难以保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让人耳目一新,给传统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有些教师观念还跟不上,对新型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产生了偏差。要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课堂乱成一锅粥,看似热闹,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么,老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逐一引导小组发言人回答出已预设好的结论。另一方面,对农村学生来说,欠缺了很多东西。大多数学生从初中就开始上寄宿学校,受地域和学校条件的限制,网络、电视、甚至是图书馆,都离他们很远。所以,学生缺乏的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准确性。这无疑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来不少阻力。所以,不少教师面对困境,选择了“穿新鞋,走老路”。

最后,教学资源亟需改善。我国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别很大,对农村中学来说,新课程的启动,一方面给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提出了挑战,比如,理化生实验室里只有能提供给老师做部分演示试验的仪器,学生试验根本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新课程教学软件资源匮乏,相应的案例、课件等资源少,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整合。

面对这些困惑,我们既不能停止新课程的实施,也不能消极等待,而是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首先,面对课时紧张的现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新教材编写总体趋势是理念新、起点高、视角广、难度大,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方面在“课标”的指导下,基本上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用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教材,对教材内容、课后习题进行整合、筛选、增补、创新。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一定要精选学生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既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操作过程要实用有效,比如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应该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精选合作内容,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再建立合作小组,激励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分工的前提下,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最后,应明确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育部门继续督促、组织教师坚持学习新课程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另外,学校还要想办法“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名校之间的交流,以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篇9:刍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基本训练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为了顺利实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则必须重视英语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词汇作为组成语言的基础材料,没有词汇作为基础,学生便无法顺利开口进行交际,更无从谈及利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美国著名学者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表达甚微;而没有词汇,则表达为零。”学生对英语词汇掌握的深度与广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其英语的表达能力和准确程度。当前,在英语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词汇要求是:能熟练使用约3300个单词,400~500个习惯用语,并能根据不同场合、话题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多种措施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记住英语词汇。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学生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不仅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低下,而且也无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不断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以有效提升词汇学习的效率。

1.利用多种方式呈现,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普遍特点是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但注意力较容易分散。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应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的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多种方式来不断呈现英语单词,以真正激发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

首先,为避免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词汇教学与笑话、谚语、习语、典故等相关知识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方式,使英语词汇能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使词汇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生动与形象,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再次,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可积极开展多种英语游戏和小活动,例如词汇接龙、英语演讲、英语小品、英语表演等等,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词汇,而且能有效避免学生对词汇学习的疲劳与厌烦心理,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利用语境语篇,加深词汇理解

死记硬背并非词汇学习的好方法,而只有对词汇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在不同的语境语篇中熟练应用,才能使词汇的记忆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将单词的音、形、意同时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对词汇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并通过后续的学习与巩固,使所学词汇在不同语境语篇中不断呈现,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首先,教师可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实现词汇教学中的以新带旧、以旧学新,将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与理解,例如:“pick up”在某些语句中可理解为“收集到”,在某些语句中还可理解为“用较少的钱买到”,利用这种前后联系与归纳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有效避免在词汇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积极采用同义词辨析、反義词辨析、词类转化、同音异形词辨析等方式,尽可能地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由机械式记忆向着理解式记忆转变,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3.有计划地重现单词,巩固学习效果

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当前高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因此,为了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还应有计划地重现单词,通过对词汇的巩固复习,以加深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实现所学单词的复习巩固,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堂上有计划地重现单词,通过新旧单词的对比记忆,通过教材内容使所学词汇有机、自然地再现;另一方面则应在课后练习中有计划地重现单词,教师可通过合理地安排听写、造句、翻译、写作等内容,使学生能实现对所学词汇多次复习与理解,巩固学习效果。

词汇教学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词汇量的大小也是衡量当前高中生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应对传统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摒弃传统的死背硬记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以激发学生在词汇学习中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真正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道瑞.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新思路[J].考试教研,2011(5).

[2]韩明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与高中词汇处理[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乔明文.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

篇10:刍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Key words:extensive, material, comprehension

Summary:At present in most senior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don’t attach importance to extensive reading although the General Outline says, “Extensive reading must be particularly incre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skil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may do as follows:

1. Take the importance of extensive reading seriously.

2. Master the definite purpose for extensive reading essentially.

3. 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 properly.

4. Us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fast and comprehensively.

5. Test students’ reading scientifically.

一、引言

在信息发达的当今世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进行交流的能力。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科技人员如能阅读原文的专业书籍、资料,比依赖他人翻译将会省时省力,因为现代科技信息的`时间性很强,等待他人译出,往往会贻误时机。许多出国学习人员反映,听、说并不是最大困难,而阅读速度慢则是最大的困难。这种阅读能力应在中学开始培养,打好基础。 泛读训练就是提高这种书面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教社SEFC教材在我地的实行,近两年多来,笔者到市属各高级中学随堂听课240多节,从统计中发现,有60%以上的教师对教科书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是从为培养学生

上一篇:月检管理办法下一篇:赴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