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也谈杜牧作文素材

2024-04-15

高中语文 也谈杜牧作文素材(精选10篇)

篇1:高中语文 也谈杜牧作文素材

也谈杜牧

当红酥手变为黄藤酒,只能再醉卧沙丘,你能否再记起我?

当欢情薄变为东风恶,只能再倚官墙柳,你能否再忆得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从曾经的恩爱相许到而今的形同陌路,心灵上是需要承受痛苦的,特别是两人仍心存缱绻。

杜牧,重游着沈园,寻找着昔日与佳人同游的痕迹,却发现:荡然无存!在这个邂逅而又分手的沈园,两个人的命运再次出现交汇点,他遇到了他的婉儿!

婉儿,你过得好吗?他在心中重复地问了无数次,但当真正面对时,却早已没有了开口的勇气。缱绻,沧桑,昔日的一切都写在了彼此的脸上,仍时光侵蚀,却不曾消失殆尽。

却回首,前尘事,空缱绻,说风流!

对于杜牧,沈园是见证了他与婉儿爱情的地方。从他们初次的游玩,到夫妻俩的双双携手,这儿正是曾经的美好!而如今在这的相逢却是怎的辛酸?婉儿成了别人的婉儿,而我只有在这追昔?!

曾经的一切早已化为了泡影,随烟尘飘舞,湮没于天际,纵然这并非你我所愿!

往事,追忆千年:而今的幕幕与那一对望东南而飞的孔雀,竟是何其相识!时间流逝,历史重演,那对孔雀“但愿后来人,千万莫相忘“的期望终落了空!

相爱,不如相知。当爱的羁绊成为你我的桎梏。你仍不肯放手,我会忍心,带着泪水离开。而当这份情感,开成我们心中最妖艳的花朵,招摇着曾经的美好,欺骗着你我,与其回首前尘往事,不如不再姑息自己!

别了,今生缘,来世再续,来世许同心!

疆场,是严酷的。

有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我不知道杜牧经历的只是这些严酷,还是。

当清莹的剑,沾上鲜血;当冉冉长袍,接受刀剑洗礼;当千军万马,都杀红了眼。有谁还会在意那份失落的情感?

老天毕竟是眷顾他的,没有让他抛颅洒血,没有让他魂断疆场,更没有让他早就国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或许,缺少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因而,他只有将自我沉醉在渴望建功立业与报效国家中去,才能淡忘那份情殇的灼热与挣扎。

有人说:“天不绝人意,故使侬见君。”那只存在于古老的诗歌中。试问:古往今来,能有几对神仙眷侣?的怕是悲切愁肠,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渴望建功立业的功利心永远只是爱情的替代品,惟以此来麻痹自己,恰若酒精一般。当一切都不遂我意,生活的压力与精神上的打击会一并将我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僵卧孤村,那许铁马冰河,与我无缘啊,只能存在梦中,留给我的只有独自哀怜。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爱情,名利,再也不能填补他心中的哀痛与悲伤,剩下的只有被岁月侵蚀过的身躯,留下只有老泪纵横!

他,就如这样吧,静静地在屋檐下,听着暮雨,等待着,等待着人生最终的苍老„„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篇2:高中语文 也谈杜牧作文素材

2017高考作文素材:杜牧《江南春》的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言绝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要具体一些,似乎使人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是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篇3: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素材收集

素材从何而来呢?闭目塞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会没什么可写。在我看来,要收集素材必须做到“走出去”“勤动手”。

第一,“走出去”不是指一定要走出学校,而是首先要走出教科书,多阅读其他书籍。孔子批评自己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这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可以套着说一句“不读书,无以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每年的书籍数量哪里只是几何增长,人一辈子就算是每天读一本也难穷其九牛一毛,所以读什么书是要有所选择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呢?经常有人一说起读书,就向别人推荐读名著,理由很简单,因为认为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下来的黄金。可是据我了解,大部分高中生能从这些名著中得到的精神食粮是相当有限的,很多时候反而是读完了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阅读名著甚至是对阅读都产生了厌弃感。这和名著高深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名著能够上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很多时候与它讲述的是人类的共通情感有密切关联,可是在触摸这些宏大主题,比如关于爱、关于生命与死亡等等时,我们十几岁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感触呢?归根结底,他们的阅历还是太浅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选择学生比较能读懂的、容易有感触的文本更有助于他们记在心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进而提高作文水平。当然,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就那样读完了,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能自觉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不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一问最近他们在读哪些书,帮助他们吸收运用书中的素材。比如,据我了解,目前学生除了一贯爱读的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类小说外,读的多的有龙应台的《目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了解之后,教师应尝试阅读,然后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挖掘教学点。比如我就选择了龙应台《目送》《(不)相信》两篇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交流文章涉及的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我先把文章呈现给学生,交代任务,“找出文章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相关片段情节,并指出适用的作文话题”。学生最开始读《(不)相信》时都直呼读不懂,我就让他们多读了几遍,然后继续第二篇《目送》。最后他们反馈给我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两三个适用的作文话题,比如从《(不)相信》中,他们总结出可以写“信任是有条件的”“事物有两面性”“多角度看问题”“年龄增长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一直持有希望”等话题。最后我针对他们找到的适用的作文话题及文章本身并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现实生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听得挺认真,也很积极地与我互动,因为这篇文章他们也积极思考过,所以有话可说。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一些相关素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当然,我只是采用了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还可以进行很多不同的尝试,如讨论、辩论形成文章,相关素材链接接龙等等。毕竟我们的选材是学生爱读的书,而不是架空的作文材料,所以,比较之下,他们应该更有话说。当然名著也是可以读的,只不过不能只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教师应在其中起桥梁或掘矿人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发现名著中宝矿的桥梁,必要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挖出来。另外,一般学校平时也会或多或少让学生读一些杂志,积累素材,这些当然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弊端也很突出,这些杂志它把所有需要学生做的工作都提前做好了:素材整理、适用话题、评论文字等等,学生似乎只用记住就行了。但是据我观察,因为它内容太过集中,学生读完一本下来,能刻在脑子里并拿出来运用的却很少。所以我认为素材收集也应当细水长流,在这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对素材进行进一步解说,学生收效会更明显。这也是信息加工理论中精加工的道理。所以我现在每天课前几分钟就让学生轮流讲解素材,或许学生讲不出太多东西,但是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客观上也会使他们记忆得更深刻一些。

第二,“走出去”也指走进世界、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对充实一个人生命的重要作用。旅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亲历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那么,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打开胸襟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迁,观赏海内外名山大川。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或多或少的感悟。这些都是可下锅的粳米。可是这些好米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略。更何况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于灵感是很容易遗忘的,于是“勤动手”记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随身携带笔和本,心有灵感便记之,因为那不现实。我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积累。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两件移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是他们会随身携带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去积累收集素材。比如学生对某幅画面“心有戚戚焉”,那么就利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附上文字说明,当然拍视频也可以,但是也必须附上解说稿。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文字,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可下锅之米。可以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召开一次展示大会,对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前段时间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评价时标准很关键,因为我们的素材最终还是服务于写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材料及文字对写作的实用性应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当然如果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可能有人会指出,学生能接近自然、社会的时间很少。这个的确是事实,不过就算是在学校,也是有新鲜事的。比如课堂上哪个学生闹了笑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当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表现?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老师说了哪句话很经典,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更不用说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了。所以说学生不管在哪儿,校外亦或是校内,素材总是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深入挖掘它。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作用,不断提醒、强化学生,使之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假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每个同学利用暑假走入自然社会,拍下一幅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让你心旷神怡的照片,配上你当时的心情或评论性文字。我试着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学生虽然抱怨时间短,但是从反馈的结果来看,他们完成得非常好,有的感悟亲情,有的触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的关注社会浮躁心理等等,内容不同,但几乎都能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并且不少学生真的从身边找到了能适用于作文的素材。这次的实践告诉我:说没有时间,只是借口。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够更多地开展,对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还会在写作文时缺少素材吗?

最后,“走出去”也意味着关注现代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这一点很多优秀教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赵谦祥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书写个人感悟”。这是利用新闻素材的榜样。当代社会,我们可利用的媒体教学素材就更多元化了,微博、微信、QQ等许多社交软件上经常有许多不错的内容,它们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富有创意,针对的多是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有杂文嬉笑怒骂的特点。我们教师平常自己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多留心,偶尔选取一个让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思考,当他们真正有所感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在作文中运用。比如日前引起各方热议的“小学生为女教师打伞”事件,网上出现了许多网友的评论,我把事件本身和网友评论先后给学生念了,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们都挺感兴趣,各抒己见,最后我谈到了公民言论自由与媒体的责任意识。其实讲这一事件的时候,我本来没想着要让学生作为作文素材来用,只是觉得他们日后作为公民需要有谨言慎行的意识。可是没想到,讲完后不久的一次考试中,学生竟然就用上了这个素材。因为课堂讨论过,他们在用的时候明显比平常用素材更有深度,而且作文的言辞竟然也带了一些讽刺意味。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可见,学生对网络上鲜活素材的掌握是非常快的。再加上现在作文出题人也会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所以我们多引入网络上的新鲜话题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作文素材的收集渠道是很多元化的,但是我想无论渠道有多少,“走出去”“勤动手”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只是简单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素材的收集方式也不用面面俱到,恰当地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就好,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规范,使之常态化。相信只要师生合力,利用大家的慧眼共同去发掘,我们就一定会为作文寻到清澈的活水,让作文之树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李新敏、周旭英《高中作文课型研究》,《文教资料》2011年第7期。

篇4: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摘 要】通过日常作文教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惧怕写作文的心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积累作文素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作文素材 观察生活 阅读

在高考试卷中,作文所占分值比重大,因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在日常写作中,多数学生表示不喜欢写作文,甚至害怕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作文题目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素材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是课堂上老师如何讲授写作方法,如果学生胸中无“墨”,那么在考场渴望写出一篇美文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出一篇高分作文,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是不行的。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上,就得明确地告诉学生,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即必须积累素材。而素材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累作文素材从观察生活点滴开始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无材可写的根源在于不善于观察。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生活,做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引路人。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让他们学会思考,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事哪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哪些人、事、物可以忽略不计,哪些细节可以发掘出深层涵义。此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人、事、物,并上升到理性地剖析本质的高度。笔者在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前,总是尽可能指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去捕捉生活素材。诸如写人,可以让学生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所透露出来的情绪变化;写事,可以让学生写事情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写物,可以让学生写各事物之间或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材料可入文,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积累作文素材,关键是课内外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的中学大多采取封闭式管理,各个科目知识点的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几乎没有时间看电视、听广播。整天在学校苦读的学生无法融入生活的海洋中去。因此,作文素材的积累还得放在课内外阅读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是书本。

首先,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

在课堂上,很多课文的事例就是写作中的素材,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学生在书中阅读到的内容,都可以直接地为作文服务。如2005年南通一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写道:“……你从哪里来,带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将身往何方,吟唱的词阙余音绕梁。你号易安,可却颠沛流离了一身;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铮铮傲骨硬是比那苟且偷安的男人要刚强。是你啊,散发出生命芳香的美神——李清照。读你,始于读《漱玉词》,从‘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青春纯情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情长。从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到《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悲吟,我似乎读懂了你。快乐对你来说总是短暂的,你弱小的身躯挑起的是沉重的国愁家恨啊!那只曾载着你‘兴尽晚回的小舟如今也‘载不动许多愁了。”

在高考备考期间,笔者要求学生细细体会课文中优美、精彩文段中作者的感情色彩,并要求他们学以致用。然后我给学生布置一些话题比较宽泛的作文,让他们尽量用课文中的事例作为作文素材,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无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有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诵读,既解决了作文素材贫乏的问题,也加强了高考卷中背诵默写题的训练。

语文课本中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通过记物来记家庭琐事,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這份深厚的亲情,必能感染到学生。有个学生在反复诵读这篇课文之后,就写了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生活甜如蜜》。她在作文中写道:“高三了,学习不轻松的我到了周末就会疯狂补眠。一个阳光极其灿烂的周六,我从美梦中醒来,才惊觉已是下午三点。妈妈推门进来,‘懒虫虫,终于起床了!饿不?这里有饺子,赶紧过来!我闻到了饺子的香味。还真饿了。妈妈在旁含笑看着狼吞虎咽的我,一脸满足。我停下筷子,久违了,妈妈那含笑的面容,她那满足的幸福神态,让我不由得心痛。回校的时间到了,我小跑着下楼。不经意间回了一下头,看到妈妈在阳台一闪就不见了。我开始明白,每次离开,总感觉有人在后边目送我,那是妈妈啊!妈妈就这样用无声的方式表达她对我的不舍,她对我的关切。而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她的爱。对不起,妈妈!晚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花的香味,我深深地吸着,贪婪地吸着,吸到肺里。生活甜如蜜,只因为有她,妈妈……”这位学生把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带入作文中,从而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了《项脊轩志》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其次,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课外多渠道的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内的范文,还包括大量、多渠道的课外阅读。文章读得多了,胸中的“墨”方能越积越多,布置他们写作文也就不至于感觉无东西可写,而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每周给学生一节自由阅读课,他们可以在教室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或者到学校图书馆去浏览报纸及一些杂志。此外,还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概括散文中的小型故事、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摘录议论文中的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哲理性例证等。由此,学生的作文素材便越来越多了。

当然,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是对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有利的,都应该鼓励他们去尝试一番。因为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渴求学生不畏惧写作文,喜欢上写作文,并且能写得好!

篇5:高中语文 也谈杜牧作文素材

好的作文立意需要好的作文素材去支撑, 而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些信手拈来的素材。好的素材来源于哪里呢?

一、见微知著, 小处落笔

文章中出现的“身边事”、“身边人”可使文章亲切、真实, 更具说服力。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要批判中国人的奴性意识, 选用了“纸币换银元”的生活小事, 引出自己的论点, 事情小到日常琐事, 却能以小见大, 彰显主题。可见越是大作家, 越是关注生活, 思考民生。而且近几年, 尤其是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他人、思考社会, 并且不回避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2008年全国卷Ⅰ有六条与抗震救灾相关的材料;如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 提出对“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而江西卷的“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更是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这些题目都可使学生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思考。可见关注“身边事、身边人”是选取素材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曾拿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话题作文“水”让学生来写作。有几个学生便从现实中立意, 写故乡的人与事。景泰是个半干旱缺水地区, 但亦有黄河绕过, 有著名的一、二期提灌工程, 有国家级旅游景点“黄河石林”。一位学生选择这样几个素材:缺水景泰有一怪现象, 因缺水, 许多地方的名字都与水相关, 比如兴泉、喜集水、红水等, 体现了水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 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写提灌工程对老百姓的作用, 他选择生活在水边的五佛人与山区人的性格、语言、习俗等不同人文现象。文章虽没有深邃的立意, 没有先贤之事, 却把生活与水、水文化在半干旱地区所呈现的人文形态表现尽致, 文章以关注生活和浓郁的乡情为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罗素曾说,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可见“见微知著, 小处落笔”对学生写作有多重要。学生要用心去体验生活, 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 然后用自己的笔把它们记下来。笔者鼓励学生培养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 多记一些生活的细节, 多写一些对生活的思考。这样在写作时就有可言之事, 可抒之情了。

二、化腐朽为神奇

写作文讲究素材积淀, 有积淀便可以“厚积薄发”。近几年高考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满分作文, 大致都朝着“文化底蕴”方向发展, 用的例子不外乎也是学生都熟悉的一些名人: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爱迪生、爱因斯坦……但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没有用材太旧的感觉, 反而意蕴丰富, 读后让人有非此例不足以表达主旨之感。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

1.“旧瓶装新酒”的效果。

许多优秀的作家喜欢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进行写作, 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刘征写的《庄周买水》, 以荒诞古怪的故事, 让古人今事掺杂, 鬼神禽兽登场, 妙趣横生, 令人倾倒。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就是古为今用, 用旧的素材表现鲜活的现实。这样的素材, 学生如能活学活用, 亦可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一次, 学校以“保护环境”为话题征文, 一位学生使用了“旧瓶装新酒”的方式, 选取了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作素材, 内容却是写与美完全相反的环境污染之“丑”。美与丑对比突出, 深化了主旨。还有一位学生演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 写环境污染, 都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目标。

2.“多棱镜”的效果。

篇6: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素材收集

素材从何而来呢?闭目塞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会没什么可写。在我看来,要收集素材必须做到“走出去”“勤动手”。

第一,“走出去”不是指一定要走出学校,而是首先要走出教科书,多阅读其他书籍。孔子批评自己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这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可以套着说一句“不读书,无以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每年的书籍数量哪里只是几何增长,人一辈子就算是每天读一本也难穷其九牛一毛,所以读什么书是要有所选择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呢?经常有人一说起读书,就向别人推荐读名著,理由很简单,因为认为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下来的黄金。可是据我了解,大部分高中生能从这些名著中得到的精神食粮是相当有限的,很多时候反而是读完了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阅读名著甚至是对阅读都产生了厌弃感。这和名著高深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名著能够上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很多时候与它讲述的是人类的共通情感有密切关联,可是在触摸这些宏大主题,比如关于爱、关于生命与死亡等等时,我们十几岁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感触呢?归根结底,他们的阅历还是太浅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选择学生比较能读懂的、容易有感触的文本更有助于他们记在心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进而提高作文水平。当然,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就那样读完了,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能自觉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不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一问最近他们在读哪些书,帮助他们吸收运用书中的素材。比如,据我了解,目前学生除了一贯爱读的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类小说外,读的多的有龙应台的《目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了解之后,教师应尝试阅读,然后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挖掘教学点。比如我就选择了龙应台《目送》《(不)相信》两篇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交流文章涉及的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我先把文章呈现给学生,交代任务,“找出文章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相关片段情节,并指出适用的作文话题”。学生最开始读《(不)相信》时都直呼读不懂,我就让他们多读了几遍,然后继续第二篇《目送》。最后他们反馈给我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两三个适用的作文话题,比如从《(不)相信》中,他们总结出可以写“信任是有条件的”“事物有两面性”“多角度看问题”“年龄增长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一直持有希望”等话题。最后我针对他们找到的适用的作文话题及文章本身并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现实生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听得挺认真,也很积极地与我互动,因为这篇文章他们也积极思考过,所以有话可说。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一些相关素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当然,我只是采用了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还可以进行很多不同的尝试,如讨论、辩论形成文章,相关素材链接接龙等等。毕竟我们的选材是学生爱读的书,而不是架空的作文材料,所以,比较之下,他们应该更有话说。当然名著也是可以读的,只不过不能只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教师应在其中起桥梁或掘矿人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发现名著中宝矿的桥梁,必要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挖出来。另外,一般学校平时也会或多或少让学生读一些杂志,积累素材,这些当然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弊端也很突出,这些杂志它把所有需要学生做的工作都提前做好了:素材整理、适用话题、评论文字等等,学生似乎只用记住就行了。但是据我观察,因为它内容太过集中,学生读完一本下来,能刻在脑子里并拿出来运用的却很少。所以我认为素材收集也应当细水长流,在这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对素材进行进一步解说,学生收效会更明显。这也是信息加工理论中精加工的道理。所以我现在每天课前几分钟就让学生轮流讲解素材,或许学生讲不出太多东西,但是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客观上也会使他们记忆得更深刻一些。

第二,“走出去”也指走进世界、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对充实一个人生命的重要作用。旅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亲历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那么,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打开胸襟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迁,观赏海内外名山大川。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或多或少的感悟。这些都是可下锅的粳米。可是这些好米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略。更何况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于灵感是很容易遗忘的,于是“勤动手”记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随身携带笔和本,心有灵感便记之,因为那不现实。我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积累。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两件移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是他们会随身携带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去积累收集素材。比如学生对某幅画面“心有戚戚焉”,那么就利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附上文字说明,当然拍视频也可以,但是也必须附上解说稿。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文字,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可下锅之米。可以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召开一次展示大会,对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前段时间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评价时标准很关键,因为我们的素材最终还是服务于写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材料及文字对写作的实用性应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当然如果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可能有人会指出,学生能接近自然、社会的时间很少。这个的确是事实,不过就算是在学校,也是有新鲜事的。比如课堂上哪个学生闹了笑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当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表现?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老师说了哪句话很经典,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更不用说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了。所以说学生不管在哪儿,校外亦或是校内,素材总是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深入挖掘它。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作用,不断提醒、强化学生,使之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假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每个同学利用暑假走入自然社会,拍下一幅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让你心旷神怡的照片,配上你当时的心情或评论性文字。我试着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学生虽然抱怨时间短,但是从反馈的结果来看,他们完成得非常好,有的感悟亲情,有的触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的关注社会浮躁心理等等,内容不同,但几乎都能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并且不少学生真的从身边找到了能适用于作文的素材。这次的实践告诉我:说没有时间,只是借口。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够更多地开展,对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还会在写作文时缺少素材吗?

最后,“走出去”也意味着关注现代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这一点很多优秀教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赵谦祥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书写个人感悟”。这是利用新闻素材的榜样。当代社会,我们可利用的媒体教学素材就更多元化了,微博、微信、QQ等许多社交软件上经常有许多不错的内容,它们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富有创意,针对的多是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有杂文嬉笑怒骂的特点。我们教师平常自己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多留心,偶尔选取一个让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思考,当他们真正有所感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在作文中运用。比如日前引起各方热议的“小学生为女教师打伞”事件,网上出现了许多网友的评论,我把事件本身和网友评论先后给学生念了,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们都挺感兴趣,各抒己见,最后我谈到了公民言论自由与媒体的责任意识。其实讲这一事件的时候,我本来没想着要让学生作为作文素材来用,只是觉得他们日后作为公民需要有谨言慎行的意识。可是没想到,讲完后不久的一次考试中,学生竟然就用上了这个素材。因为课堂讨论过,他们在用的时候明显比平常用素材更有深度,而且作文的言辞竟然也带了一些讽刺意味。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可见,学生对网络上鲜活素材的掌握是非常快的。再加上现在作文出题人也会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所以我们多引入网络上的新鲜话题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作文素材的收集渠道是很多元化的,但是我想无论渠道有多少,“走出去”“勤动手”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只是简单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素材的收集方式也不用面面俱到,恰当地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就好,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规范,使之常态化。相信只要师生合力,利用大家的慧眼共同去发掘,我们就一定会为作文寻到清澈的活水,让作文之树根深叶茂。

参考资料:

1.李新敏、周旭英《高中作文课型研究》,《文教资料》2011年第7期。

篇7:浅析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60分的分值, 有的省份甚至达到了70分, 几乎占到了总分的一半,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现在高中学生写作的现状令人担忧, 虽然到了高中, 学生都有一定的写作功底, 但依然还有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常感到头脑空空, 即使搜肠刮肚, 也无从下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素材。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因此不管学生, 还是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素材积累方法的监督和指导,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掌握正确的方法, 而学生也应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写作素材积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素材积累的重要性

素材的积累是成功写作的基础和前提, 成功的写作是高考语文成功的关键, 高考语文的成功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因此对于高中语文写作乃至整个高中语文的学习, 写作素材的积累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为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并让学生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 并热爱生活。写作素材的积累重在平时, 要注意课上和课下的结合, 时时刻刻注意素材的发现和积累。由此, 写作素材的积累必须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并且不可以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中一以贯之,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 素材积累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素材是复杂的、宽泛的、零碎的、不系统的社会生活现象, 是作者搜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写作不是原样照搬生活, 但必须有“生活”即对素材的占有。同时, 写作的素材又是极其丰富的, 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阅读也是无穷无尽的, 但是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有一个鉴别、欣赏、选择的“技术性”问题, 在大量素材面前, 在积累时要善于鉴别和选择, 这是学生必备的又一个能力。知识是引导我们走向“能力”巅峰的灯火, 思考能使知识的灯火更加明亮。只有这样, 才能积累到丰富而又有用的素材。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在课上和课下对学生加强指导, 并监督检查他们的积累成果, 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 总结了以下几种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

(一) 立足课堂, 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语文课文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 按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 共有140多篇课文, 如果再加上《语文读本》, 共有500多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 我们会发现, 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 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首先, 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主题, 一材多用。例如学习《秋水》时, 可以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 作为一次作文素材的积累。于是我补充了关于庄子的几篇文章, 帮助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和为人:超然于物外, 逍遥自得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如庄子一般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庄子一般, 宁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做供起来的神龟, 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 如庄子那般云淡风轻, 坦然面对。还有, 以点带面, 积累专题素材。我们教材的编排是依据内容划分单元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对一个作家或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作品做一个纵向或横向的整理, 既能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又可以作为专题素材的积累。

立足课堂, 高效利用教材积累素材,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深入挖掘了文本主题, 帮助学生形成了深入主题和纵向横向分析的思路方法, 又有效地积累了素材。应该说教材里的这些耀眼的贝壳非常值得我们捡起, 放进我们的素材篮里。

(二) 大量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大量的阅读不仅能使我们获得许多课外知识, 还能帮助我们积累写作素材。高中学生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以外, 还要在平时多注重课外阅读,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把大量的素材通过阅读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并经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加以提炼加工, 形成一个系统丰富的素材库, 从而可以在写作时随时提取。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 要培养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的习惯, 大纲要求的中学生必读书目, 学生要有计划地在规定时间内读完,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检查和监督。在阅读中要时时注意素材的总结和积累, 不同的主题都要积累不同的素材库。还有, 学生还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阅读途径来积累素材, 例如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 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等, 都是积累素材的很好途径, 但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这些平台要合理利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阅读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源泉, 广泛而合理的阅读可以极大地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所以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 记练结合, 加强指导

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有很多种,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记录, 把自己平时阅读到的精彩句子或段落, 自己平时的阅读心得, 自己的生活感悟, 自己对教材中素材的积累提炼, 随时记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成果的平台, 定期举行素材积累的展示和比赛, 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班级里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指导, 定期进行专题的写作训练, 从而让积累的素材切实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作用。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素材的积累又是写作的基石, 内容充实、材料丰富的文章一直是高考作文的宠儿, 因此素材的积累对于高中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大伟.关注多彩世界丰富写作素材——浅谈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7 (06) .

[2].周滢.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中学语文, 2009 (12) .

篇8:也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审美兴趣;良好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出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一、扩展语文阅读范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计划、有方案的。导学案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摸索出了充分体现导学功能和学科特点的导学案体例。导学案设计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富有创造性和感召力,能够指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绪。我把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命名为“青鸟之旅”,青鸟象征青春、幸福、快乐,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给青年的学子们以幸福与快乐的感受。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的一个生命,他们历经时间的陶洗而弥新、而鲜活,让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因此,我们把每一篇课文当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赏文的过程,就像是和这样一个人交谈,聆听他的言语,欣赏他的风范,汲取他的思想,进而丰富见闻,提高能力,以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审视我的周围的一切,我的世界,我的人生。

二、积累素材,激发审美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本源出发,让高中生在生活中汲取美的元素,一幅画、一首歌、一支乐曲都应该成为美的载体。老师和家长应该借助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因素创建一种艺术情景和气氛,比如观看电影、画展和电视,举办朗诵比赛、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动情其中,细细品味,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将所见所感积累成辨别美的能力,然后反馈回归到语文审美教学,形成良好的循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在生活中,可以记诵华丽辞藻,摘录精彩片段,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种途径。但这些都是间接方式,虽可以拓宽知识容量,却难免有限。而观察,则是对积累间接素材的一种修正,改变间接与直接之间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一些学生,背起古文诗词来,滔滔不绝,似积攒了无数素材。而一旦下笔,则空洞无物,不是摘抄就是拼凑,甚至无从下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就是学生只注重记背,而缺少观察。

三、张扬学生性格,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提高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课堂出发,改变原有的“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老师讲着、学生听着、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模式,而且应该以弘扬学生性格为根本,丰富课堂形式,形成一种灵活的、互动式的课堂形式,比如学生将心中的疑问提出,其他同学通过讨论给出答案,老师给予补充,或者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将语文审美教学从单一方向推广到双向教学。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语文教学审美的直观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的作用也有所改变,所以加强老师的“再学习”培养势在必行。老师应该适应这种改变,不仅要在行为上改变,也应该在思想上顺应时代潮流,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老师不仅要学习多媒体知识,而且要将课堂知识融入其中,构建一种立体式、综合化的课堂形式,将美“感官化、直观化”。多媒体因为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通过幻灯、投影可以把实物、图片、标本,模型等清晰地,立体地显示课文所描摹的事物,使学生直接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掌握事物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现代的教学媒体结合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等多种媒体结合,它具有高度的再现性,能使语文教学形象化,音像鲜明,充分展示课文中涉及的多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乃至模拟显示宏观与微观领域甚至思想认识领域的种种现象,为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直观的感受,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典范的口头语言,标准生动的普通话,有表情的诵读,可以活动、立体地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现教材内容场景以及人物活动画面,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结合起来,规范工整的板书,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9: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

一、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正如一个时代的文化需要适应当时的政治需求, 文化又要促进政治的发展。教育和文化也是一种既对立, 又统一的关系。他们能够相互的促进, 也相互地限制。在对立关系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一个时代的教育水平会受到当代文化的影响, 如我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了我国的整个封建社会, 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在封建末期这种文化也成为了革命最大的障碍。其二, 是教育活动以及内容范围受到文化的限制。教育活动是为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得到延续而进行的, 如一个崇尚佛教的时代, 无鬼神论则就会受到主流思想的限制。文化的主线总是围绕在教育和学习之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习者甚至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历史中的教育总是和文化相适应的, 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播, 教育也在传播着主流的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限制作用也会产生反作用效果。在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 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文化, 而不是机械的或者说简单的复制。这些新产生的文化也随着教育的传播途径得到迅速的发展, 从而影响着文化本身, 或者加入到当代的文化中。在历史不断进步和发展中, 由于人类精神财富或者物质财富的积累产生了文化, 而这种文化却处于一种凌乱的状态, 不利于传播。因此, 产生了教育, 对文化进行统一和整合。这种有机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域上的差别,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使用文化素材的效果

把文化素材引进高中的教学课堂, 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首先, 文化素材的运用, 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疑难点问题, 帮助老师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文化素材的应用, 会带给学生更为悠远的文化气息, 提升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例如, 高中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 教师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讲解, 让学生们了解到当是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色。人们用诗歌描述一个故事, 而且能够千古流传。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命运。运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刘兰芝的成长: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突出了多才多艺的刘兰芝。这首诗歌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让学生们认识到当是叙事诗的特点。

其次, 文化素材的使用, 还能对语文教学的学习领域进行拓展。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中, 最容易流露出来的是人文关怀, 这也是语文教学教育人性化特点的主要表现。对语文能力提升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教学, 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积累的提升, 这对学生的将来会有巨大的影响。

最后, 加强文化素材的使用, 学生就能更好更为透彻地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认真体会经典的作品所蕴藏的文化背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 文学作品将民族的文化进行延续和传播着, 为后人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总而言之, 合理地将文化素材使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 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一方面,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 加深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在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上, 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三、有关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使用方法

1. 对能够直接感知的文化素材的使用和认知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能够让我们熟知的文化素材, 这些文化素材可能会被标注出来, 如在课文中接触到的诗词和成语, 都会注明词意和典故由来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成语中, 有很多的文化传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化素材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能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中学习, 让记忆快而有趣。

2. 对隐性的文化素材思想的认同

隐性的文化素材包括对生命的肯定、对美的追求以及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等方面。我国在长期的历史中沉淀下许多文化的结晶, 如果直接让高中生去认同是比较难的, 所以对当时文化背景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 教学内容和文化素材进行有机结合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 对作品中的文化素材不仅仅要简简单单的组合, 而是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 有效地运用文化素材, 将语文中的素材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四、结语

文化素材的应用,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但是不可以生搬硬套, 必须同语文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最为基础的文化学科, 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更是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其中。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悠远的历史场景以及先人们的精神结晶。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地运用文化素材, 能够将文化素材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 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素材,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篇10:也谈丰富学生作文写作素材的途径

关键词:素材     前提     途径     准备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59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作文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开放习作内容,学生所写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的活泼而流个不歇”,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学生自己的生活,包括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作文如做人,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而一个学生要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也与学生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关系。

作文素材的积累,正如盖房子前所必须进行的备料活动,没有这个过程,那要盖成心目中的茅草屋也好,还是金碧辉煌的宫殿也好,都无疑于空中楼阁,只是望“楼”兴叹而已。

所以,要使得学生能够“笔下生花”,就必须有足够的木材、砖瓦、石子等,既写作中的“素材”,那么,在课堂内外,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呢?

一、培养学生勤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前提

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汗水一分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后,最好能与实际的写作活动相结合,才能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提高自己写作的实际水平,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的实际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但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为此,教师应注意两方面。

1.培养学生坚持写日(周)记的习惯,及时收集写作素材。学生的生活既是丰富的,又是多彩的,每天经历很多的事情,在校园内外所见所闻形形色色的事情,其中不乏有趣的和对学生本人影响较为深刻的,如果对这些有意思的内容不及时加以记录和描写的话,就会逐渐淡忘,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从而错失许多积累作文素材的良好机会,因此,让学生学会写日(周)记,并把这种方法变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的必需,才能写作准备必要的条件!

2.养成写读(观)后感,也是丰富学生作文素材的一种重要途径。读一本好书,听一场精彩的报告,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看一场震撼心灵的电影,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这个时候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真实的感情流露,如果将这些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及时记录下来,这将为学生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将来学生拾阶而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二、有选择的多读书,读好书是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哲人谈话一样。书既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许多间接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但是,毕竟学生的时间有限,而面对浩瀚如烟的书海,即使穷尽我们一生的精力,也不可能读完古今中外的书籍,这就要求我们的读书必须是广而不泛,有选择地进行,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和最好的受益。

1.多读一些名著,让写作少走弯路。除了学生所熟悉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之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散曲等一些名篇,另外,也可以阅读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名著写作魅力的同时,也更多地积累写作素材。

2.多关注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暮鼓晨钟》等都不失为写作的范本,最近才评出的格非的《春尽江南》,王蒙的《这边风景》,金宇澄的《繁花》,李佩甫的《生命册》,苏童的《黄雀记》,这些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更加地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代,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方面找到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丰富生活阅历,是作文素材的必要准备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向生活攫取素材,才是写作的第一手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随着这种情况的出现,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教育问题却凸现出来,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同时,城镇化速度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这种情况迫使更多的孩子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虚拟的网络中。那么如何打破这种闭锁现象,让孩子更多的获取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感受交流的快乐呢?

1.鼓励孩子多参加如夏令营这样的活动,给孩子的交流创造条件。从整体看,学生在学习中的交往相对还是比较的单一,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和家长,而参加夏令营这样的活动,打破了原来学生交往的那种格局,给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而这种交往,是不带有任何压力和心理负担的,完全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兴趣和意愿进行的,这种交往必然在孩子的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恰恰又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构成部分之一。

2.带孩子多参加一些诸如登山,踏青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信息的获取,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获取书本知识之外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使得所学知识经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让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获取作文素材的一个必经阶段和必然过程。

3.口述笔书,是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彼此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作文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作文素材丰富的方法,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谈现代学徒制理念下下一篇:抽水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