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2022-04-30

[内容摘要]大力发展闲暇消费是中固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促进个人身心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著名消费经济专家尹世杰教授的《闲暇消费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依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广泛借鉴古今中外有关闲暇消费的精华,同时对一系列有害观点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与批评,倡导张扬先进文化的大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篇1: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注重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高中德育的神圣领土,又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人文关怀等重要功能。另外,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来讲,它介绍的都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的知识。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突显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一、面向学生,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1.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动背后,都潜藏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信念。一般而言,教学观念总是体现人们对教学的基本认识,并反过来指导着人们的教学活动并影响着活动的结果。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等。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积极地转变角色,即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每一个学生都应有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我们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平等交往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兴趣、困惑。有人说政治课教学的意义、目的在于塑造灵魂,即在学生的心里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指标中,价值观层次最高,因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难度大、意义深,政治课教师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应当思考:学生是怎么学的,他们可能是怎么想的,他们有哪些思考的方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他们是否有能力克服等等。我们应该走进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心情,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

3.课堂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很多时候忽略了应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让政治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学生的发言、讨论,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我们都应凭着自己的教育直觉和教育智慧,判断学生对学习任务理解和领悟的程度,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目标,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千万不能死守着既定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状况熟视无睹。

4.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都有获得老师帮助的权利,“学困生”也不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得好:“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学困生”尤其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爱护和关注。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对他们进行分层的耐心的辅导,为他们安排一些适当的作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等等。总之,我们眼中有他们,他们心中就有希望,他们的未来就有希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深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从关注教切实转向关注学,以学生的学“度身定制”教学的方法,以学定教。

二、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思想政治新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也就是要求我们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

1.在教学中积极面向社会生活、社会实际。有人感慨“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的确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尤其是那些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注意联系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还要注意联系本校本班级的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例如,在讲解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时,有老师提出了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向学生展示支票、银行信用卡、外汇等实物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银行信用卡、外汇的情景。此外,针对校园内使用的信用工具——校园卡,让学生总结、交流一下自己使用的感受。这样就把课堂引入了生活世界,学生由此再现和发现了生活并在生活体验中思考总结,从而掌握了相关知识。

2.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所有学生来到课堂时都已经有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应当重视他们的基础,重视他们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尽可能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想方设法地巧妙地在他们的话题中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将生活经验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敏感的问题,有些学生的观点是错误或偏激的,我们不能压制,应用恰当的方式耐心引导,以理服人,将他们的思想引到与主流思想相一致的方向来。

三、突显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时代性。新课标指出“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各种新闻类的报纸书刊,如《环球时事报》、《半月谈》、《时事》杂志等,提倡学生每天收看电视新闻版块节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社会新闻调查》,并做好摘记等,这样,不仅为我们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且还让学生养成了关心、关注社会热点的良好习惯,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开放性。新课标指出:“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在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不少教师积极实践模拟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堂模拟成“家庭”、“市场”、“银行”、“法院”等,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又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组成一个个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用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实践性。新课标指出:“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实践即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又是知识的归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中生的生活、校园和社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众多的机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上述认识是在学习和钻研新课标以及与同行们交流中,得到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大潮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突显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作者:莫 瑛

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篇2:

深入探析暇闲消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内容摘要]大力发展闲暇消费是中固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促进个人身心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著名消费经济专家尹世杰教授的《闲暇消费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依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广泛借鉴古今中外有关闲暇消费的精华,同时对一系列有害观点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与批评,倡导张扬先进文化的大旗。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这无疑对深入探析我国居民闲暇消费具有重要启示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闲暇消费;全面发展;文化导向

一、加快发展闲瑕消费是时代的召唤和现实的需要

中国人对闲暇的早期论述有:《诗经·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日:“霜始降,则百工休”。这里的“休”即休闲、闲暇,是人在劳动或工作之外,自愿从事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闲暇是人类专有的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是人在谋生劳动之外的自由,是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的生存方式。但是,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剥夺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也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农村人口的剧减,昔日小生产者的闲暇时间与劳作时间的交错混杂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大工业和城市化浪潮将人们的工作与闲暇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分割,使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泾渭分明。即是说,将人与生俱来的娱乐、游戏及对自然界亲近的本能加以剥夺,这是近代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人性漠视的典型表现。

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他高度评价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的自由时间的侵吞,同时对未来理想社会做了这样的描绘:“那时,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预言:“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可以说,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拥有全面而充分的自由发展,这是未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构建未来整个理想社会的根基。总之,闲暇是一种“个性得到自由解放”的活动,是个人摆脱奴隶般服从大工业分工,展示和发展个人才能的自由,只有到这个时候,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高生产率创造了更为丰盛的物质产品,也创造了更多的大工业“流水线”之外的自由时间,追求物质商品的富足正在变幻为追求闲暇生活的舒适。随着科技革新及其相应的管理革新的深入,工作方式将进一步发生变革,人们的劳动时间还会缩短,这既是必然的又是可能的。尽管勤劳将继续视为美德,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始终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必须承认,闲暇生活方式正渐渐代替工作生活方式而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闲暇比工作更加重要的观念必将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

因此,闲暇时间的多少、闲暇种类及闲暇形式的发达程度,不仅是判别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同时还是社会生活进步的尺度。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国家越富裕,休息时间便越多。经济福利越增长,闲暇消费越普及,且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闲暇消费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社会学角度看,闲暇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结点,闲暇文明消费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人的需要能得到不断满足,享有更充分、更完美、更舒适、更自由的闲暇生活,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闲暇消费是以满足个人闲暇需要,对闲暇产品、闲暇设施和闲暇服务的消费。闲暇消费不同于一般以满足个人生理需要为基础的物质产品消费,而是在一般的物质消费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层次的消费,它是以个人自在体验为基础,以知识与感悟、情趣与发现、愉悦与享乐等为消费效益的一种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因而,闲暇消费既注重对相关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过程,更注重通过消费获取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观念和知识,提高生活的品位和格调,表达个性与自我才艺,净化心灵、美化生活,获得身心自由、健康与快乐。从这个意义上看,闲暇消费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曾经历经了普遍贫穷的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加之“增产节约”,成为全民的神圣职责,闲暇成为一种奢侈。当时的消费文化告诫人们“工作即生活、职业即生命”,“小车不倒只管推”,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和价值所在。不能“玩物丧志”;至于沉湎于娱乐与山水之间,当属需自觉根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等等。这就导致几乎一、二代人不习惯享受闲暇时间,甚至于不会闲暇消费,实在值得哀叹。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神贯注发展经济,增强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这既是时代的召唤,又是现实的需要——构筑让全体中国人摆脱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同时,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功绩还在于唤醒民众重新发现和审视生活,消费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闲暇消费不再与发展经济相背离,因为闲暇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就是我国人民的闲暇消费在短时间迅猛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基础。城乡居民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闲暇消费的普及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的闲暇消费活动,正在大踏步地步入居民日常生活之中,闲暇费用大幅增长,休闲用地扩充势头兴旺,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交通设施今非昔比,娱乐形式五光十色,保健场馆遍地开花,等等。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公共设施完善,中国人的闲暇消费必将出现一个更大的发展浪潮。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

对于闲暇(休闲)消费这个重要领域,我国学术界尚未达到广泛而充分关注的程度。系统研究闲暇消费需要多学科合力推进,它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教育学、旅游学、体育学、人口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同时还涉及到医学、建筑学、交通运输等等自然科学,因而是各个学科合力研究的综合课题。由此看来,我们的研究还远不够充分与深入。

因此,读到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的新著《闲暇消费论》(2007年9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不觉有耳目一新之振奋感。《闲暇消费论》系统而详实地探讨了国内外闲暇消费及其闲暇产业发展的动因、各类闲暇消费内容的

合理划分、影响我国居民闲暇消费的因素、闲暇消费发展趋势等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紧密结合实践,就我国当前闲暇消费中的若干不良现象及有害言论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旗,引导居民闲暇消费,构建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等系列问题,提出了具有开拓性的重要见解。

作为中国消费经济学科的奠基者,尹世杰教授是一个热忱研究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谨学者,他不仅创建了消费经济学科的一整套范畴,并且在长时期经济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消费经济理论,在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耄耋之年,笔耕不辍,近10年来,尹世杰教授在研究消费经济学各类课题之中,对消费文化和闲暇消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注重将消费经济学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相互交融,探析经济现象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成因及其哲理性的实质,发表了一批相关论著,对我国消费文化、闲暇消费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闲暇消费论》中,尹世杰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闲暇消费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内涵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促进消费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闲暇消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他强调:“我们要从文化的高度来观察闲暇消费,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闲暇消费的同时,合理吸收西方国家某些对我们有用的闲暇消费方式和方法,以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闲暇消费方式,这更是我们今后应该着力研究的课题。”

从文化学的高度来看,第一,闲暇消费是人的高层次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积极活动。从幼年的嬉戏玩耍至老年的养生悦乐,闲暇消费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人们不断发掘闲暇消费的积极内涵,扩展闲暇消费的形式和种类、广度与深度,并且在不断拓展的闲暇消费中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创造自我与发展自我。因此,“闲暇消费正体现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体现人的本质要求”。闲暇文明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成员身心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闲暇消费应该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内涵。首先,闲暇本身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不能为闲暇而闲暇,闲暇消费必须服从于“人生最高、最完美的价值的追求”,只有从精神文化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闲暇消费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其次,发展闲暇消费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注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三统一”,端正闲暇消费的价值导向,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闲暇消费中的比重,增加闲暇消费中的知识、艺术及营造和谐的闲暇消费环境,这是提高闲暇消费质量,优化社会文明的重要原则。

在这样一些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尹世杰教授具体分析了发展闲暇消费的基本思路,并且着力剖析与批判了当今社会消费生活及闲暇消费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闲暇消费文化,揭露和批判闲暇消费的异化。该书指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首先要立足于继承和发扬我国自古以来优秀的闲暇消费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华夏5千年历史长河,闲暇消费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闲暇消费论》热忱推崇了我国古代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及诗歌舞蹈等高雅的、高品位的闲暇消费方式,着力推崇了孔子、孟子、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著名哲人、文人的悠然怡情的心境、富有艺术情趣、创造性魅力的闲暇消费活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时指出,对于我国古代的闲暇消费思想,即便是孔子、孟子等圣人的闲暇生活见解,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该书对古代史上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等骄奢淫逸的异化的闲暇消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于古代“无逸”、“无欲”、“寡欲”、“纵欲”、“见素抱朴”、“绝圣弃智”等闲暇生活中的“悖论”,对于“竹林七贤”等人放浪不羁、颇为怪异的闲暇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评。

2、合理吸取西方国家的闲暇消费方式和闲暇消费文化,坚决抵制和反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闲暇消费论》赞赏与推介了亚里士多德、凡勃伦、罗素、弗瑞德希里·席勒、罗歇·苏等一批西方历代著名学者关于闲暇消费的精彩论述,同时也对他们的某些有误的观点进行了评点;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九国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闲暇消费方式,同时也对其闲暇消费中的诸多糟粕进行了批判。该书明确指出,西方国家难以遏止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人欲横流、物欲横流,是对高尚、合理的闲暇消费的粗暴践踏,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矛盾”、“文化危机”、“精神危机”的典型反映。

这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论述。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闲暇消费大发展,消费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主流。但是,居民闲暇消费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危害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如,在闲暇时间,有些人沉迷于麻将赌博通宵达旦,有些人大搞高消费、奢侈消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有些地方胡乱“开发”,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有些网络游戏、网络信息渲染暴力色情迷信,成为“电子海洛因”;有些图书音像制品格调低下、庸俗粗痞,实为“文化垃圾”;还有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活动贩“黄”制“黄”等等,不一而足,种种盲目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中的糟粕,崇尚物欲、追求感官刺激、寻求颓废等低级庸俗的闲暇活动,已经侵蚀到社会的相关层面。更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学者却居然为这些消费活动张目,给予理论阐释。诸如有人说:“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那种以精神的超脱和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显然已不能作为基本形态而存在。一言以蔽之,闲暇的时间压力最终转化为对世俗性、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需求。”这就是以庸俗文化对抗崇高文化的宣言!有人竟然宣扬:“人们从崇尚精神转向了对物质实惠的崇拜。在横流的物欲中,人们对物质、金钱关注的热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自身心灵的关怀”;“享乐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这确实大为离谱了。这里实质上是论及人的本质。《闲暇消费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不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文化人”;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应该是社会人。顺藤摸瓜,该书着力揭示了这些言论的根源在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及所谓“消费社会”的论调,并给予了透彻的剖析和严厉抨击,指出:西方和我国的有识学者都认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是西方“社会病”的根源,是一些国家出现“文化矛盾”、“文化危机”的根源。宣扬“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不是优化消费结构,而是‘劣化’消费结构,不是提高消费质量,而是从根本上降低消费质量;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堕落;不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是全面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诚然,我们应当允许多元思想的共存,但是,对于这些明显违背文明的言论,必须坚决抵制。

可见,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过程,是正面与负面的效应相互交错、良莠混杂的进程,是希望与隐忧并列的进程。其负面效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表现为“拜

金主义横行、物欲主义泛滥、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系淡漠、宗教信仰冲突、行为方式失范等”,这些都会在消费生活领域呈现出来,并且比起其他领域似乎更有明显的人性的隐忧。现实表明,中国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还有漫长而艰巨的路程要走。

《闲暇消费论》充分反映了尹世杰教授胸襟大度、崇敬自然、刚正不阿、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执着推进闲暇文明消费的热忱、强烈的忧患意识、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的气度,体现了一个当代经济学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深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在当今物欲泛滥,道德危机,缺乏方向感和批判精神的时候,坚持这种求真与反思的精神,更值得钦佩。可惜像尹世杰教授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已太少,而且与后辈的断层已经难以接合。

3、依据闲暇消费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具有先进文化内涵的闲暇产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劳动工作节奏快速的情况下;在人口爆炸、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等条件下,寻求减轻精神压力和负担,寻求健康,这是世界各个国家居民的重要需求,也是闲暇经济及其娱乐、体育、保健、旅游等闲暇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因,闲暇消费将进一步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预测,到2015年,美国闲暇消费将创造GDP的50%,从事为闲暇消费服务的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将达80~85%,闲暇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令人眼光缭乱的闲暇项目和日益增长的闲暇服务需求方兴未艾,导致闲暇消费服务企业发展迅猛、蔚然大观,第三产业相当多的门类直接为居民闲暇消费服务,创造了庞大的就业人口,带动了制造业闲暇类产品生产的兴旺。因此,将闲暇消费带动的物质生产和各类服务称之为闲暇产业的确名副其实。而闲暇产业作为现时代唯一长青不衰的主导产业,适应了人们闲暇时间进一步增多,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进程中,个人的闲暇消费活动逐步走向商业性经营,闲暇消费演变为商业性投资开发项目,这包括:商品——如体育和娱乐用品、花卉、玩具、字画、音像书刊、影视作品等;商业设施——如度假村、餐馆、茶楼、游泳池、游乐园、影院、保健场馆等;商业性服务——如旅游、保健、文艺演出等。另一方面,个人的闲暇消费活动又演化为社会化的公开性与公共性活动,闲暇消费成为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大力发展闲暇消费产业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政府、社区和社会团体承担构建和维护从儿童至老年的各类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职责。

但是,当代闲暇消费的商业性营运既是闲暇消费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备受争议的现象。当我们的各类消费活动都置于以赚取利润为目标的公司操纵的时候,这类消费很难说还能完美地体现它的本质——追求精神与物质和谐共生的、超功利、超物欲的生活方式。如娱乐的商业形式可能会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是,它的首要目标是被公司的股票持有者用来赚钱,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或改善公众的福利。尹世杰教授剖析在“文化已沦落为纯粹的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产业巩固了市场与商品拜物教的统治,塑造并长期维持一群‘退化’的大众,保住了资本主义的稳定性”。他提出,闲暇产业决不能走偏方向,走向邪路,这是确保闲暇产业健康发展的灵魂所在。在我国,不能不加区分地提出闲暇产业商品化,至于文化产业则必须警惕“文化泡沫”,抵制在这些领域已经出现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种种“文化商品化”行径。他强调,开发闲暇产业和闲暇产品,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使高科技与高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第一消费力(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文化产业的内容,提高闲暇消费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发扬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开拓创新,推动集约化经营。应当说这些深邃的见解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说到闲暇消费,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中间阶层及其以上人士的各类闲暇活动,因为,他们具有闲暇时间,有基本足够用于闲暇消费的货币支付能力,他们的闲暇形式及其发展又引领着社会闲暇消费的发展方向,显然必须积极开拓并着力引导中产阶层闲暇消费发展。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关怀占人口相当部分的城乡低收入阶层的闲暇消费。广大低收入者特别是城镇的“打工阶层”,他们承受着职业、技能、收入、就业、家庭,甚至户口等多重压力,终日身心疲惫,其难得的、极其有限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恢复体力的透支,或者在电视节目中寻求消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参与过体育、旅游、娱乐、健身等类积极意义上的闲暇消费活动,更未领略过开支颇大的远程旅游、系统的技能及知识培训和保健等类闲暇消费项目。闲暇消费中的贫富差距是人们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必然表现,而闲暇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程度的差距,更固化了人们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差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应当明确提出,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当积极为贫困阶层提供更多价廉质优的闲暇消费活动,这应当成为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慈善事业的一个重心。

最后,笔者吁吁:闲暇消费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从原来的“经济人”转化为“和谐人”,物质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和谐共生,促使人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地自我发展,因而闲暇消费必然促进社会整个系统作出一系列新的调整和适应,推进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的高度重视,从事深入透彻的、跨学科的实际研究,产出更多如《闲暇消费论》这样的佳作问世,齐心协力构建中国特色闲暇消费和闲暇文化体系,创立中国人自己的闲暇学。

责任编辑:陈健生

作者:王裕国 张恩碧

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篇3: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

笔者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教学观念、学校的德育理念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了五个“走进”: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职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讲到“人民当家作主”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讲到 “个人所得税”时,适逢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笔者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讲到“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讲到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笔者亲自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了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如,讲到“价格”问题时,让学生自行到超市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商品的不同价格及供求情况,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又如,讲到 “投资理财”时,让学生在学习了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之后,指导他们结合自己家的家庭实际,尝试着制定“家庭理财方案”,并将自己的理财心得进行整理,交给父母参考。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再如,现在正在进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生态区的活动,教师可结合教材 “共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维護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地生活、有意义地生活。

四、走进心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德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是“实际”。实际不仅是社会现实生活,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只有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中职生文化基础水平低,认为“我是来学技术的”,今后凭技术吃饭,对各种技能考证感兴趣,对文化课尤其是对政治课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加之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因此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此外在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有意无意扰乱秩序等行为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如,讲“企业的劳动者”时,分析作为中职生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他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处理好就业和择业两者的复杂心理;在课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价值和意义。又如,讲到“科学消费观”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消费的情境,让学生去超市购物,要求他们选择最合理的方案,让他们分析在消费中出现不同消费观,独立解决消费过程的困难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也能明白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再如,讲到“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时,通过讲述国际各国错综复杂的纷争,让学生感悟人生、认知社会、学会生存、健康成长。

五、走进网络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政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化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如何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受益,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经济政治与社会》涉及心理学、数学、法律、社会学、经济学原理及各种新兴学科的若干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达到“授人知识,育人品德”的目的。这就使得政治课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获取信息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如,讲到“面对经济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时,利用网络优势,编辑时政背景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又如,讲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展示“垃圾包地球”“珍惜家园”等动漫材料,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心灵震撼。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一扫沉闷空气,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生动、及时的形象使学生们喜欢上政治课。通过网络下载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节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经济与法》《社会与法》等,来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基本国情,了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政治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在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领会新教材的内涵和要素,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技工学校 )

作者:潘庆华

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下一篇:机会成本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