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2022-09-10

我们在阅读汉语时很少存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困难, 如:“三顾茅庐”, “调虎离山”等成语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辞职“下海”去经商, 就业的“双向选择”等新词的涵义我们都能充分领会。但是, 在学习英语时,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往往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英语文化里出现的hippies, yippies, “me”generation, hot dog, overkill, 对我们来讲是生疏的, 即使译作“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热狗、超过所需的杀伤威力”仍不能表达原英语词义的全部外延与内涵。同样的, 汉语中的“赤脚医生 (barefoot doctor) 、干部 (cadre) 、炕 (kang) 、馒头 (mantou) 、天干、地支、政工干部、楷书”等词的英译词义, 也很难被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英美人透彻理解。本文拟从词汇, 比喻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1 词汇 (vocabulary)

王佐良先生对词语意义有精辟的分析:“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 表面的, 字典上的意义, 还有内涵的, 情感的, 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往往成为阅读的障碍。一般来说, 可把那些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给阅读带来困难的词语分为两种情况:

1.1 歧义型

在两种语言中, 字面意义相同, 而民族文化的内涵词义不相同的词汇。比如英语dragon一词在汉语中有对等词, 虽然它们的字面本义 (denotation) 相近, 而民族文化内涵的引申义则大相径庭。《朗曼当代英语词典》对dragon有两种释义: (1) an imaginary firebreathing animal in children’s stories (一种能吐火的怪兽) 龙。 (2) a fierce older woman, esp.one who allows too little freedom to a young girl in her charge (尤指管女孩且爱干涉女孩自由的) 凶恶的女人;母夜叉。正因为dragon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不被人所喜爱, 所以常作贬义词使用。《圣经》中说龙是被圣乔治用大梭标捅死的。国外报刊对可恶专门打人的警察也称作“Dragon”。而我们中国人对“龙”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称皇帝是“真龙天子”。作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 所以就“望子成龙”。龙在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它象征着权力, 财富, 前途, 象征着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了解了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阅读遇到“the old Dragon”这个词组时就不会理解为“年迈的龙”。其真实含义为“魔鬼”。

1.2 特义型

这是一类具有更鲜明的文化内涵的词汇, 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事物和现象, 无论形式或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比较对象。

比如:如果我们不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 要理解“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这句话肯定有困难。原来“loneliness industry”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孤独。这是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摧残了人间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子女不愿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许多孤寡老人得不到照顾, 生活艰难, 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于是, 美国政府就下决心建立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loneliness industry。这句话应理解为“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 而不是什么“孤独的工业”。

上述列举的歧义型, 特义型词语只是英语当中的一小部分, 足以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 不仅应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 而且要尽量多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

2 比喻 (figuration)

这里主要讲述的是英语比喻性词语的不同应用对英语阅读所带来的困难, 本文把这些比喻分为两种情况。

2.1 常用某物来比喻人或事

如用the melting pot (熔炉) 指“美国”, 用big wheel (大车轮) 来指“大人物”, 用olive branch (橄榄枝) 来代替“和平”等等。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就像是一个大熔炉一样兼容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2.2 用动物作喻体来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质, 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由于这些比喻因文化环境不同与汉语有极大的差别。

比如:英语的She is a cat.这样一个句子, 我们就不能理解为“这个女人很馋”。在英语“猫”是同“包藏着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联系在一起的。可见, 不同的民族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他们只注意到某些事物的某些侧面, 并以此做比喻, 久而久之, 这些比喻便成为该语言的固定组成部分, 包含了固定的含义。英语成语as stubborn as a mule形容一个人顽固, 倔强, 可是按中国人的主观认识和文化传统, m u l e (骡子) 并不比“牛”犟, 故汉语有“犟得像头牛”的说法。形容胆小, 英语习语有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兔)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有趣的是, 胆小的鼠在英语民族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 所以他们说as quiet as a mouse, 同一个意思, 在汉语文化里则用“静如处女”来表达。又如:形容“愚蠢”, 英语习语有as stupid as a goose, 而汉语则说“蠢得像猪”由此可见, 英语goose (鹅) 可用来形容指代“傻瓜”、“笨蛋”, 带有贬义, 而“鹅”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常常是美丽与纯洁的。

3 结语

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认识社会的向导”, 他认为没有两种相似的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完全相同的社会现实。米里洛特曼则提出语言是模式机制 (a modeling system) , 他认为既不存在脱离文化观念的语言, 也不存在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化观念。语言是反映文化, 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符号,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 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因此,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应当从“文化”入手, 经常阅读一些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文学与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我们特别要读一些如Reader’s Digest, Times等英语报刊、杂志。只有不断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 才能缩小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可以说, 我们拥有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 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

摘要: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具有表达思想、描绘世界, 进行交流的社会功能。因此, 学习外语必须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外语。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上的两种不同语言, 它们各自反映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英汉词义的差异, 借以说明英汉词义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汇,比喻,阅读

上一篇:基于促进公平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考下一篇:我院共青团工作创新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