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2024-04-21

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通用8篇)

篇1: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一、问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幼儿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感到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于是,出现了介于纯理论与纯实践之间的中介研究领域——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游戏活动设计是对游戏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步骤的预期,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每一类游戏活动设计都体现了某种教育理论,都贯穿着某种教育观点和课程设计思想。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加之理论研究跟不上,目前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内容轻目标,往往是先有内容后有目标,或者是只有内容没有目标,目标的指导定向功能发挥不够。2.游戏活动结构不合理。反映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游戏的展开线索不清晰,游戏的组织比较混乱,由此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游戏设计实践无法在概括化的水平上发生迁移。3.教育目标片面,偏重认知、技能等学术性目标的游戏,而对于情意培养的游戏目标关注不够,或虽设置了目标,但在教育内容的组织和游戏环节的安排上对目标关注不够。4.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幼儿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等等。5.对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够,在游戏设计过程中,从游戏主体的确定、内容的组织,乃至角色安排、人物的对话,教师常常包办,很多游戏活动设计中教师的提问后都附着标准答案。所以,在教学现场经常看到的学生成为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6.教师在游戏设计中较普遍存在着对游戏活动设计参考资料生搬硬套,设计缺乏创造和个性。

有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通过对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理论的疏理、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发展、丰富教学的理论,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探讨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理论,初步构建适合一般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规范。同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以发挥本研究的师资培训功能。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以观察、文献等其他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研究者和实践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是由与某一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目的在于在实践游戏中找出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特点,我们采用以下的研究思路(见下图):

在以下的研究流程图中,“1”是目标的确定;“2”是内容的选择;“3”是游戏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的运用;“4”是评价反馈。而以上的流程是具体通过设计和实施两个实践性环节展开,并在每个循环流程中,又由多个由“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阶段构成的小循环支撑。在第二层的小循环中可以发现,教师既是游戏的设计者、实践者,更是设计和实践的完善者,整个研究充满了“求真”和“求善”的双重“性格”。

注:

1、目标体系的制定

2、内容体系的选择

3、课程模式的选择

4、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收集、学习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培训师资。1999年9月至2000年2月。

第二阶段:在游戏设计和游戏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完善游戏教育设计规范。2000年2月至2000年7月。

第三阶段:从游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幼儿园学科游戏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与提炼。2000年7月至2000年10月。

五、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关于游戏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游戏活动设计的原则是设计游戏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既体现了某种理论观点,又反映了游戏活动的客观规律。针对幼儿园游戏设计而言,主要应遵循发展性、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等基本原则。

⒈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性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

⑴把促进幼儿发展作为游戏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在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年代,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授受上,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即使出现了综合教育课程,也仍然存在这种倾向。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应该牢牢地把握“发展”这个中心。

⑵促进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应包括身体的发展、道德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

2.生活化原则

坚持生活化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游戏活动设计的生活化。提倡游戏活动的生活化,并不是把教育和生活混同起来,而是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即将切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加以选择,帮助幼儿更好地组织生活经验,获得较好的发展。

⑵注重生活教育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游戏的设计,应包括一日游戏的各个环节,寓教育于一日游戏之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幼儿实施教育。通过帮助幼儿组织已获得的零散的生活经验,使经验系统化、完整化。

3.游戏化原则

坚持游戏化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要提供游戏的机会,使幼儿能在动作表征、形象表征、概念表征等三种层次水平上得到操作练习,要创造条件,使幼儿在每个游戏活动过程中都能够积极游戏起来。

⑵要正确地把握游戏的实质。引导幼儿积极进行游戏,并不是单纯的表面热闹和活泼,而是要使幼儿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游戏中接受教育影响,更好地得到发展。

⑶在游戏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游戏活动化是游戏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不是通过思维间接地进行,而是借助于对物的具体操作。游戏活动化的实质是:使教学过程变为愉快、有趣、轻松和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游戏教育过程。

4.综合化原则

⑴游戏目标的综合化。目标的确定不能以具体知识点、事件、技能为表述对象,而应以综合的观念或观念性问题为目标。以形成学生全局性观念、认识态度、情感态度、个性倾向等,即游戏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人,使人形成一些“精神”。

⑵游戏活动内容的综合化。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把各个教育领域的内容按某一合理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二是将每一教育领域的内容有机地加以整合。例如语言教育领域,不仅可以在语言教育领域内部对知识学习和和能力培养进行整合,而且还可以将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的学习整合在一起。

⑶游戏形式的综合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将上课、游戏、休息、日常生活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指将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个别游戏加以整合。④游戏活动过程的整合化。过程的整合既指在单元与单元之间,游戏与游戏之间应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整合性,也指每一具体游戏内容将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目标的设置

幼儿园游戏目标是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期望通过游戏得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幼儿园的教育,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组成的。而每个具体游戏的成功与否,又与它的游戏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游戏目标的设置便成为幼儿园游戏设计的首要环节。

1.游戏目标要具体,便于操作。

2.游戏目标包含的内容要全面。

3.游戏目标的制定要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

4.游戏目标的确立要在过程前完成。

5.游戏目标的表述前后要一致。

(四)关于游戏内容和游戏方式、方法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是广泛的、启蒙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要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开拓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游戏活动内容通常可分为复习内容和新授内容两种。尽管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较低,知识技能需要反复强化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但游戏内容的选择仍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高度,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有所得、有所发展,即游戏内容的巩固性与发展性要协调统一。

游戏的方式方法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要有吸引力,但游戏的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应为教学内容服务,应有教育性。游戏方法的趣味性对其实效性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游戏方法的趣味性应与实效性彼此协调统一。

设计游戏活动过程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几种方法:认真寻找每一个游戏活动展开的起点和终点;选择从起点到达终点所要运用的教育方式;分析并明确每一个游戏活动的重点,以及准备采用的教育措施;设计出清晰的游戏过程步骤,以及与这些步骤相关的内容;准备好需要重点提出问题,主要包括为了引起幼儿学习动机的问题和为了检查幼儿学习效果的问题等。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游戏。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可以满足幼儿生理发展、认识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注重儿童的游戏与交流,注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尊重与保障儿童的权利,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游戏是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

篇2: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瓜州县第三幼儿园 闫静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本园实际,研究和探索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途径、方式及其注意事项。选做此项研究,基于以下背景:

1.本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

(1)幼儿园提供的游戏设备功能单。

(2)各班户外游戏的时间安排不明确,导致教师不能灵活安排。

(3)教师组织游戏的内容、类型比较单

一、不够丰富。(4)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够丰富,不注重游戏环境的创设。

2.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

个体发展过程中,生命的健康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幼儿期是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亦是建立良好物质基础的关键期,而运动则成为他们锻炼身体的客观需要,以实现其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

3.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指南》的需要 回顾孩子的日常活动让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溺爱”中成长的,父母及爷爷奶奶整天“抱”着不肯松手。加上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这就造成了在家庭育儿上出现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保证适宜的活动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关注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更有助于提高幼儿运动能力,有效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我们认为,幼儿户外游戏活动是按照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促使其身体的生长发育、身体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户外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盒教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陶冶幼儿情操、磨练幼儿意志、发展幼儿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体验成功和快乐中活动健康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南京政治学院幼儿园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发展来看,参与晨间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运动兴趣高涨,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发展明显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明显提高,他们活泼健康、乐观积极、团结互助、不怕困难、敢于竞争、愿意和同伴合作。幼儿园户外运动时间充足,运动气氛高涨,孩子们个个喜爱运动、会运动,快乐运动。从幼儿园发展来看,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幼儿园的全体教师都来关注幼儿的健康,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以健康领域为主的办园特色,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优化。

四、研究目标

1.研究和探索优化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内容、途径、方式及其注意事项。

2.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爬、平衡、攀登等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使体育潜质良好的幼儿特长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实践研究,实现户外游戏活动的本土化、生活化、游戏化,初步形成一套具有我园特色的户外体育游戏课程。3.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自信以及较强的责任感、合作能力、意志力等)。

五、课题研究内容

1.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器械研发的研究(1)教师自制户外体育活动器械。(2)利用家长资源制作户外体育活动器械。(3)利用社区资源制作户外体育活动器械。2.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创设的研究(1)文化环境创设的研究。(如:主题墙等)(2)运动环境创设的研究。(如:运动场地、运动区角的创设等)

(3)心理环境创设的研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快乐、喜爱运动的心理环境)

3.优化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1)挖掘活动内容的研究。

(2)创新活动形式、活动方法的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瓜州县第三幼儿园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动态了解相关研究现状,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探究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创设的科学化、自然化以及其内容的丰富性、教师科学指导的策略、师幼互动策略,并根据我园实际,总体设计,分阶段进行进行总结活动效果。预设特色体育亲子活动方案,探索幼儿园主题环境、走廊环境体育环境创设的方法,设计并开展组内研究课、观摩活动。(3)观察研究法:在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跟踪记录幼儿在各实验阶段的发展事实(动作、语言、性格、感知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幼儿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七、研究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以幼儿发展目标为核心,将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新《纲要》提出的保教目标是制定幼儿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幼儿发展卫生学是制定目标的理论基础。我园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制定目标的现实依据。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过去教育工作中重内容出发,忽视教育目的的现象。

2.发展性原则

幼儿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发展不仅体现为幼儿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体现在幼儿的心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的发展规律既遵循一般的规律,又体现着个体的差异。为此,幼儿园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指导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根据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幼儿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计划、组织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引导幼儿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观察、指导幼儿,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没有幼儿的主动参与,任何教育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调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发展需要和幼儿主动性的倾向,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出现新的“儿童中心”,消弱教师作用的现象。

八、课题研究步骤和人员分工

(一)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集开展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研究用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学习研究。(1)观察了解现状,分析原因

①观察教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归纳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寻找有效策略。

②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看待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③归纳掌握小、中、大班幼儿的活动量和运动特点。

(2)学习和研究相关优化体育活动的措施

①强调成员学习《纲要》(解读)以及《从理念到行为》中关于健康领域的论述,使教师自身对”健康”树立正确的理念。②利用家园联系、家长会等途径提高家长对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了解,充分认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③从实际出发,分阶段制定体育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3)查阅资料,分享意见,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①针对现状、根据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②定期有组织召开课题例会,各年龄段负责人做好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工作。

(4)营造户外体育活动环境氛围,激发对户外体育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户外体育常规及安全意识

①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走廊、楼梯等处布置以“运动天地”为主题的区域,丰富幼儿对体育活动的了解,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②各班根据自定的户外体育活动计划,循序渐进地达成培养目标,及时反思和总结。

③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

2.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5年5月):全面实施课题实践研究,组织教师进行实施计划,及时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和完善。

第一阶段: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器械的研发

教师层面:根据各年段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需要,就地取材,将一些废旧的塑料瓶、饮料罐改装或组合,使之成为成品类器械。家长层面:充分挖掘家长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丰富活动器械,如:开展亲子制作活动,有效实施家园共育。

社区层面: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创新运动器械。第二阶段:优化教师的指导策略(1)户外活动内容的研究。

①利用本土资源,借鉴民间游戏,运用器械,体现一物多玩。

②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有效利用各种运动器械,凸显各阶段特点,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2)活动形式、活动方法的研究。

每个阶段制定分层目标计划,充分利用各类器械,开展竞赛游戏,体现一物一玩、一物多玩、多物一玩。

(3)做好资料的记载及积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修改。

(4)组内成员定期进行讨论,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及新问题的出现。

(5)组内成员通过反思不断总结和完善本课题研究。3.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1月)(1)收集和总结课题相关的论文等附件。(2)课题组教师撰写有关专题论文及结题报告。(3)整理和汇编结题材料,迎接课题结题验收。

(二)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 闫静 小班班主任,组织、策划课题的实施,撰写课题报告。成 员: 王秋艳 园长,负责协调课题开展的全面工作。

成 员: 卢晓娟 保教干事,具体做好课题的落实工作。

成 员: 李永艳、康慧、王娟 班主任,收集资料,协作做好课题研究。

成 员: 李建玲、马云霞、董红杏、龚瑜,收集资料,协作做好课题研究。

九、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课题研究典型案例

3.课题研究游戏活动设计 4.自制体育器械展示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十、课题的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人员结构和相关研究成果 我园课题组成员均为我园骨干教师,幼儿园全体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平时工作认真,善于总结经验,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为课题的可持续性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2.有优秀的研究队伍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协调,使课题的研究得到保障。加上领导的充分重视、教师的积极参与,本课题将在我园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篇3: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一将幼儿在“养植”活动中的探索兴趣延伸到角色游戏中

幼儿园“养植”活动包括饲养和种植两类活动。兴趣是“养植”活动开展的条件, 也是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条件, 幼儿在“养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有的问题可以在参与“养植”活动的过程中解决, 有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并且一起探究。

例如在一次观看梨树果实的活动时, 孩子们看到梨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小果子, 就急切地询问:“老师,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来采果子啊”, 我遗憾地告诉孩子们, 今年梨树开花、结果比较慢, 可能要到暑假了。孩子们听到后都很失望, 有的孩子说:“如果现在就成熟多好啊, 真想采果子……”。有碰撞才会有火花, 看着孩子们一脸期盼的样子, 我突然想到可以把小小果园“搬”进角色游戏。于是师幼共同确定角色游戏内容、收集材料、制定规则。没过多久“农夫果园”就开张了, 由“自助菜地”、“果蔬采摘区”两部分组成, 可是随着游戏的开展, 孩子们发现了问题, 收获来的蔬菜和水果没有去处。经过商议, 大家决定增设一个“果蔬加工坊”, 对采摘来的蔬菜和水果进行加工, 制作成各种果蔬拼盘、果汁饮料、果蔬汉堡等进行售卖, 并且开辟了用餐区, 增设了“厨师”、“服务员”等角色。这样“农夫果园”就实行了“种植、采摘、加工”一条龙服务, 游戏再现了幼儿真实的种植、收获、加工的环节,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去。每次角色游戏开展的时候, “农夫果园”总是人气很旺, 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就这样,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继而又不断充实到游戏中去, 丰富游戏的情景, 增强了游戏的目标性和兴趣性。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孩子们探究起问题来更加专注, 探究兴趣也通过角色游戏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二“养植”活动与角色游戏中获得的经验持续互动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生活的缩影, 他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现出来。而“养植”活动也正是在参与、探索、操作等过程中通过幼儿相互的经验学习和分享, 帮助他们发现动物的名称、类型、习性, 积累有关植物和种植方面的经验, 幼儿通过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 最终获得经验的提升。

幼儿通过角色游戏的互动, 对“养植”活动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观察更加细致。在一次观察黄瓜吐丝的活动中, 孩子们兴奋地发现有的黄瓜秧吐丝了, 于是顺着孩子们的关注点, 师幼共同讨论了黄瓜爬藤的知识。在接下来的游戏中, 我发现孩子们会进行创新, 用废旧材料给黄瓜搭棚;还有的小朋友突发奇想, 用废旧的薯片罐子叠起来当做黄瓜棚……可见孩子们已将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对比、加工和内化, 成为自己的知识。在“养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体验, 获得了一些松散与不完善的经验, 为此教师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体讨论活动, 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将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整理和提升, 获得了新的启示、灵感, 再回到角色游戏中进行探索, 使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游戏内容不断丰富。

三丰富的“养植”材料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条件

“养植”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丰富材料的支持, 而这些材料也无疑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如在饲养蚕宝宝的活动中, 孩子们每天都会对蚕宝宝进行观察, 了解蚕宝宝的生命周期, 记录蚕宝宝的不同生长阶段。在蚕宝宝吐丝结茧的时候, 孩子们对于蚕宝宝的兴趣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于是老师就组织了孩子们进行给蚕茧抽丝的活动, 由于蚕宝宝结茧有先后, 加上寻找丝头有一定的难度, 耗时较长, 于是大家决定把剿丝的活动也放置在角色游戏中, 开设“小蚕农”游戏。每天根据蚕茧的情况请一部分小朋友来剥蚕丝。游戏活动中新奇的蚕茧、木棒、成功找到的丝头都让孩子们惊喜不断。随后的搜集, 辨别蚕丝制品的活动也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孩子们离不开游戏, 游戏本身就属于孩子;孩子们热爱自然, 动植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幼儿园“养植”活动与角色游戏就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幼儿在自然中快乐并成长着。

摘要:我们一直强调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整体化和自然化, 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本文尝试将幼儿园的“养植”活动与大班的角色游戏相融合, 具体做法如下:将幼儿在“养植”活动中的探索兴趣延伸到角色游戏中;“养植”活动与角色游戏中获得的经验持续互动;丰富的“养植”材料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条件。

篇4: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周庄是一个拥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名镇,蕴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粉墙黛瓦的古镇里,保留着许多民间游戏,跳方格便是其中之一。它以简单、好玩的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作为园本特色教学,开展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如何让小班幼儿更好地了解家乡的民间游戏,更适合地玩跳方格,是值得实践与探索的。

一、利用多种资源,了解家乡民间游戏

小班幼儿对民间游戏比较陌生,在开展游戏之前,必须先让幼儿提前有知识的提升。

幼儿的短时记忆是有限的、零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只能记其中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很多关于家乡的特色及民间游戏的资料;周庄旅游公司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使幼儿对特色民间游戏有了一定的了解。

调查时发现,传统民间游戏“跳方格”非常简单。只要用粉笔在空地上画好格子,在里面标好数字,加上一块小石头或是沙包,进行双脚的替换跳,就可开始游戏。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材料的改进,利用粉笔在地上绘画格子,简单方便,形式多样化,地方比较固定,我们用粗布绳子制成小格子,材料比较安全,还有格子可以随意进行调节与摆放。从幼儿年龄的角度考虑,虽然沙包比较轻巧方便,但是本次游戏实践,为配合并分脚跳,所以把沙包取消,没有放入其中;小班幼儿对于数字需要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更适合点,为了增强趣味性,把点点变成各种水果、花朵、树叶或动物等,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变化,这样除可以增强趣味性外,还能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提升。

二、在游戏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跳方格作为“本土文化教育系列化的研究”的新成员,是我园尝试新开设的本土文化课。对于尝试每一件新的事物,都要经过摸索与实践,才慢慢地逐步趋于完善。由于跳方格的单双脚交替跳存在一定难度,这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为此将单双脚交替跳变成合分脚跳,使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次的实践教学就发现了问题。幼儿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了相关资料的了解与游戏的观摩,很好地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参与度很高,尤其是看到了卡通色彩的形象,幼儿都无比兴奋,个别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是全部集中在教师的游戏要求规则,而是眼睛直接盯着地面上好看的卡通图片;游戏时,同时出发跳,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幼儿之间的速度控制差异较大,个别幼儿比较着急;合分脚跳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加上活动前的并脚跳、分脚跳的练习,因此大部分孩子完成得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分脚跳的时候,由于格子较大,极个少个子较小的幼儿,没有掌握好,因此分脚跳时,其实只是在一格里跳。

这次实践幼儿之间存在差异,幼儿的兴趣、注意力不同,作为新课的尝试,毕竟需要一些时间;加上动作能力弱的孩子学得较慢,使得快的孩子处于等待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商量与调整,地上原本代替点的图案,色彩鲜艳,明显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原本是为了增强趣味性与顺序感,反而使得幼儿不集中了解游戏的规则,对于按顺序产生的效果不佳,所以准备取消在格子里摆放卡通的图案;为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加入了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一个情境中,进行跳方格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时刻对于速度的控制,小班的幼儿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部分幼儿里,需要配合老师及时关注与指导,格子制作时,可能考虑较少,对于格子需要进行调整,以符合班级群体幼儿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第二次教学。这一次活动进行了较大调整,幼儿注意力明显提高了很多。他们认真了解游戏的规则,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很好地玩游戏了。由于格子的调整,因此比较适合幼儿。但是这次活动也发现问题,有的孩子在跳方格时,单格子是并拢跳,两个格子需要分开跳,但是有的幼儿孩子左右并拢跳,因为幼儿在后面段看得不清楚,所以在集体活动前,让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示范,这样榜样的力量比较大,在情景中进行游戏。

这样情况好了很多,幼儿在情境中进行游戏,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趣非常浓厚,小小的格子,跳呀跳,小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原本能力弱些的幼儿,在同伴的带领下,也开始慢慢融入其中,幼儿们能很好地玩起民间游戏——跳方格,锻炼了幼儿的协调性,增加了幼儿对于民间游戏的喜爱,同时了解了家乡的独特的文化,看,小小的格子里让幼儿玩出了一片快乐的小天地。

其实尝试开设新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实践中得到认识与完善,学习每一种民间游戏都是一样,只是在原来基础上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与尝试,让游戏能够更好地开展,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在学习前应尽可能利用多方面资源,做好充分准备;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有些准备的东西,可能并不适合,就像幼儿玩跳方格的游戏,作为集体活动,存在许多影响因素,考虑的方面较多,或许这些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现,有些应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开展,选择性地学习,在一定的氛围中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更快乐地玩耍。

篇5: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秦小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时期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见,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社会领域的教学组织总感觉缺乏趣味性,当要求我们在社会领域活动也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时,我感觉很迷茫,脑中出现了很多社会领域如果要加入游戏教师要面临的困难。如:如果我们在给幼儿介绍节日的时候,这种抽象的知识性的活动,要用什么游戏?在一些社会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我们又无法提供具体的情境或者组织实践非常困难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困难,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月“一课三研”的教研活动,开始了幼儿社会领域游戏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下面我就结合此次探索活动,简单总结一下社会领域游戏化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选择合适的游戏很重要

游戏的作用是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更好的参与活动,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我们的活动目标服务。所以,游戏的设计,是为了让我们的活动目标更容易达到,而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不要为了游戏而设计游戏,而应是为了目标而设计游戏,用游戏来完成我们的活动目标,切勿为了有游戏而强加游戏。

在大班社会领域《我爱你,祖国》这个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目标是:1.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知道中国的国旗、国歌和国徽;2.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两位老师为本次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游戏。赵老师在完成目标一时,分别用了两个小游戏来加深幼儿的认识。认识国旗后加入了游戏“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有错误和正确国旗的手工做国旗中找出正确的国旗,然后再说说错误的国旗哪里错了,应该怎么改来改正。在认识国徽后,设计了游戏“我有你没有”,让幼儿在众多国家的国徽中找出中国国徽,然后引导幼儿说说我们国家的国徽和其他的国徽相比,有哪些特点,哪些内容又是另一个没有的。而刘老师采用的游戏则是请小朋友唱歌表演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赵老师在组织完活动后,孩子们目标一基本完成,而刘老师在组织完活动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一般。由此可见,我们在活动中对于游戏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应抓住我们教学的重难点,为重难点设计一个合适的游戏,为我们的活动目标助力。

二、要合理掌握游戏进入的时间

玩游戏的时机要选择正确,不能靠主观感觉,觉得可以安排在这里,而应是要安排在这一环节。也是在大班社会活动《我爱你,祖国》的活动中,赵老师在依次介绍完国旗和国徽以后,开始玩游戏“大家来找茬”和“我有你没有”,这样的环节设计,就感觉和前面的环节分割开了,联系感就不强,小朋友们在游戏时,又要把思维分散,回到上一环节的内容,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与总结。在经过所有教研组的老师讨论,建议改在介绍完国旗后接着玩游戏“大家来找茬”,在教师介绍完国徽之后玩游戏“我有你没有”。让小朋友把老师刚刚介绍的国旗和国徽的特征后,马上把自己所学的应用于游戏中,小朋友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游戏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注意游戏情境的创设

游戏情境创设是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种场合、一种气氛,使幼儿能很快的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之中。情境的创设对于情感目标的完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大班社会《我爱你,祖国》的第一次活动中,赵老师介绍国歌的时候只是播放了一段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视频,引导幼儿说说视频中的人在干嘛?播放的音乐是什么?小朋友们在观看完视频后,也只是完成了知道我国国歌这一目标。直到活动结束,目标2的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没有达标,小朋友还是平平淡淡的,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经过教研组的建议修改后做了改进,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再播放视频,播放视频前,教师转为严肃认真的的态度,请小朋友注意观察视频中在干什么?解放军叔叔们的动作和表情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引导孩子感受这种严肃、认真、庄严的仪式,观看结束后,教师再请小朋友说一说,教师再次小结,然后再次播放视频,请小朋友学着解放军叔叔升国旗,幼儿在学学、做做中感受这种气氛,一种对国旗、国歌和升国旗仪式的感觉就会不一样,热爱祖国的情感、民族的自豪感也在自己的亲自尝试中得到激发。小朋友们在这次活动后的升降旗仪式上,感觉和之前明显的不一样了。可见,结合实际设计的游戏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四、加强对操作性游戏的探索与运用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例如,也是在大班社会《我爱你,祖国》的活动中,在“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中,教师使用的教具是可自己动手操作的,部分孩子虽然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他们也能亲自动手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由此可见,操作性游戏对于孩子的知识理解与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创造条件,设计更多的操作性游戏,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游戏情境设计结合生活实际

社会领域的各方面都需要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实践,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尽量结合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进行游戏,这样既能提高游戏的积极性,对我们实际的教育目标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大班社会《交通标志》这一活动中,在老师对各个交通标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幼儿感觉还是很懵,但在经过游戏“过马路”后,幼儿对于马路上的基本的交通标志以及代表的意思有了深刻的认识,基本能按照标志的指示安全过马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除了在一日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还应把游戏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出来。

篇6: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概念的界定

1、课间游戏。

是指:在教学活动之间或教学活动与集体游戏之间开展的游戏活动。

2、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是指:通过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地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建构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课程观的影响,儿童往往被看作是承受教育影响的被动的客体,是灌输知识的对象与容器。游戏更多地被教师用作是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例如,教师往往像上课那样来组织幼儿的角色游戏:确定“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主题,制定与分配幼儿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想方设法地使游戏内容与情节向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游戏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的标准,结果使游戏成为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为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为变相的作业或上课。由此可知,游戏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造成了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轻视游戏或忽视游戏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长期以来难以扭转。如何消除这一矛盾现象,已经成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研究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课间游戏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之一,由于课间游戏在活动内容、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由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课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可以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课间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孩子发展、增进师生感情、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但是事实上,当前幼儿园往往只把课间游戏看成是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忽视。幼儿园课间游戏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且缺乏较强的整合性、系统性。教师对课间游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班课间游戏,一些老师认为,让孩子们好好玩一下,自己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而且课间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针对本园小班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计划开展“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探寻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及材料,并探索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游戏的研究,是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兴起而兴起的。早期有关的游戏研究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等幼教专家关于儿童游戏、玩具的研究,就有其独到的见解,有的迄今对游戏的研究仍有积极的影响。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

就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指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及游戏的发展变化。他参与拟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把游戏规定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计数、感觉、节奏和舞蹈、模拟游戏以及各种良好的传统游戏等。这些都为以后我国的游戏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一命题,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不论是“主导活动”抑或是“基本活动”,都肯定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幼教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学观,“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长期以来难以扭转。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频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召开研讨会的主题。美国、俄国、以色列、瑞典等国家的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曾专门研讨这个问题,如克拉哥曼和斯米兰斯基(Klugman & Smilansky,1990)则认为,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在实践中如此困难,是因为从研究结果到实践的链条上缺乏几个“中间环”。“把研究结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要求一个在思考的实际过程”。

在我国,随着幼儿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幼教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从观念上、政策法规上强调重视儿童游戏权利的保障,从理论上探讨游戏的功能和意义,并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儿童游戏理论。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了游戏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四)选题意义

本课题是在以上研究背景和热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注意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继续和发展的同时,本课题有自己创新的一面。

首先,将游戏引入到课程领域进行研究,在苏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其次,本课题试图从教学实践入手,立足于国情、园情,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将我国宝贵的民俗文化和现代教育因素相结合,融入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大胆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玩的教育”,指出幼儿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获得有益于他们未来成长的学习与生活的经验,只有通过游戏的途径才能使幼儿素质教育从观念向行为有效转化。这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业化、成人化提出了挑战。

再次,对幼儿游戏的界定有新的看法。目前幼教领域有三种观点较突出:

1、认为自主的游戏就是幼儿自由尽情地玩,和组织上课比起来,老师要轻松得多。

2、“游戏和操作是幼儿的生命。”将游戏与操作看作是两个平行线。本课题则认为:幼儿的游戏应是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幼儿的学习也是一种游戏,游戏中幼儿与教师是双主体的关系,此时的教师要善于融入幼儿的游戏,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善于深入童心去反思等等,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比组织上课辛苦得多。本课题认为游戏是能使幼儿精神愉快的活动,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诸如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教育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五)研究价值

1.教师小班课间游戏意识不足的问题。2.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较少的问题。3.小班课间游戏的材料贫瘠的问题。4.小班课间游戏的指导策略较单一的问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理论假设:

我认为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及《学前游戏论》研究结果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教师的游戏意识和开发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课间游戏材料库,并加强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实践研究,就可以明确适合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同时,幼儿与教师都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对小班课间游戏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2.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3.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2.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

3.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小班课间游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小班课间游戏材料,挖掘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三、课题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实课题研究工作,规范课题管理。

在园长的引领下,由我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研究体会、方案设计等专题内容。

2.每学期至少开展针对两名幼儿的“个案跟踪研究”。3.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与总结。

4.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5.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至少一次公开展示研究活动。

(二)开展理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终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展课题研究更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与充实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围绕本课题研究,我将加强游戏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杂志中,了解有关幼儿课间游戏的最新研究动态,借鉴、研究有效的指导策略,使自己能采用更合适的教育行为来帮助小班幼儿开展课间游戏,促进小班幼儿的发展。同时,邀请青年教师培训班指导老师与同组学员观摩与指导,在与专家、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课题研究内涵,了解小班课间游戏的基本知识。

(三)遵循科学原则,加强实践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主要遵循多样性、兴趣性、发展性等多项原则,培养小班幼儿对课间游戏的兴趣,开发多种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建一个能与幼儿、家长、同行积极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丰富的小班幼儿课间游戏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料、照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同时平台中也将开辟专栏将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困惑与大家分享、探讨。

四、课题研究对象:

大营镇幼儿园小班幼儿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3.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体实施阶段

本课题历时一年(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研究方案; 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③组建研究团队 ④做好经费预算; ⑤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⑥召开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文献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收集、学习相关文献; ②撰写文献综述。

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调查方案;

②根据《调查方案》对进行调查; ③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步进行实践研究,主要活动是:

①设计小班幼儿进行课间游戏模式转变和升级的区域推动策略

②实验设计出的“模式”和策略;

③反思; ④提炼经验。

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主要活动是: ①整理分析研究过程资料; ② 进行再调查; ③撰写研究报告、著作; ④向有关部门申请鉴定; ⑤召开结题会。

(三)总结结题阶段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能够为我的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和帮助。我园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保证我能方便、快捷地搜集信息、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幼儿园订阅、购买了相关的书籍与刊物,为我查阅文献资料提供了物质保障。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个案、随笔、研究论文等课题研究资料。3.小班课间游戏集。

篇7: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摘要:音乐与游戏本身就是具有互通性的,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先分析了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当前幼儿园在音乐游戏化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幼儿音乐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旨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

一、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作用

早期的儿童教育与孩子的后天发展关系紧密,这一阶段是孩子兴趣养成的重要阶段,而游戏是教学、生活中开启幼儿创新力的钥匙。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游戏可以让教学、游戏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可见,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作用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让音乐活动充满乐趣

幼儿在学习中少不了音乐的学习,因为音乐可以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的想象力丰富。而游戏化的教学更是能让幼儿提升音乐能力,促进智力开发。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并且轻松的环境也能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见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且趣味十足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轻快的气氛下学习知识。

2.开拓幼儿思维训练

一般来说,游戏能开发幼儿智力,提升他们的IQ、EQ。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偶尔素质的一项重要方式,其音乐化教学更是可以帮助孩子通过游戏的动作,如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游戏化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开拓幼儿思维的训练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常,在幼儿时间,其学习音乐知识时,会有着一定的模仿能力,并且还有本能的反应。通过自己的听觉来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游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在游戏中,孩子的接受力往往会变得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具象化的知识,且喜欢在动态环境中接受知识。

二、当前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活动类型的区别不明确 有研究者指出,所有音乐活动其本身就是处在游戏的状态下,而音乐教学活动更是要成为游戏的过程,所有的音乐活动均要饮食着音乐欣赏的体验。所以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分成了三种类型: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奏乐活动。可见,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游戏,游戏以及欣赏活动不用再独立成为类型,而是可以融合到所有的教学活动当中。但是,我们对多个幼儿的音乐游戏活动进行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对于音乐类型的区分并不十分了解,基本上只是以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对活动进行命名、设计。

2.这分重视游戏化处在形式且音乐内容过于成人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游戏化音乐的活动,其开展只是为了可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如果为了让教师完成任务则无法起到激发幼儿的作用。很多音乐教学活动,虽然其游戏的内容,以及游戏方式均比较丰富且多元,但是幼儿只是简简单单体验到了参加到活动的乐趣,却无法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知识,更无法通过活动感受并了解音乐的内涵及魅力所在。

同时,还有很多教师会习惯性的从本身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内容或是游戏的方式,未能以幼儿为本,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不重视他们的知识与理解水平,因此所选择的音乐结构、节奏有时过于成人化,未能开发起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幼儿为音乐教学主体,在开展音乐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强调并重视幼儿积极性,引导他们可以主动参与进来并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鼓励幼儿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体验、感受。

三、将游戏化教学运用幼儿音乐的实践 1.大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音乐课程的游戏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们能快乐的学习。在幼儿阶段,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展开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通过实践也证明了,运用游戏化音乐教育课程,可以极大日常规范起幼儿学习音乐兴趣,同时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以此促进孩子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这一点极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师可引导孩子,根据音乐内容,选择自己所喜欢扮演的角色。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到区域游戏间去寻找道具,如果道具不足则可以尝试着自己动手。如歌词里所涉及的大箩筐、蘑菇等物品,如果孩子找不到道具,可以和教师一起动手操作,大家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蘑菇。又或是可以指导幼儿去找到有关替代品。如可以用一个又一个小球来代替蘑菇,又或是拿盆子来代替箩筐等等。当然,主要是指导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并寻找代替品,教师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引导即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孩子做出的是哪一种选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表扬,之后让孩子去想象歌词中的场景,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只是辅助者,将游戏主导权全都交给孩子自己进行。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不单如此,以游戏化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大力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让孩子体会到音乐课堂的学习欢乐。

2.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质量

现代教育下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有效开展,是需要教师不断去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时间、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增强学习各方面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因为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不同,每个幼儿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幼儿阶段也是孩子开展开成自我意识的阶段,因此要不断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教学质量就要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习各种音乐节奏。

例如,《水果蹲》的游戏是把孩子都集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水果名称来分组,在活动中2/4 xx x |xx x| xx xx|

xx x ‖的节奏口令,配合指令,如“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樱桃蹲”等。此游戏可极好培养幼儿的团体合作力,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欢乐。

3.提升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

音乐教学游戏化合理运用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辅助式的教学。教师需要把正确的游戏、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大力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学习能力,强健身体。在实践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特点为内容多元,可极好提升孩子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在培养幼儿良好音乐学习习惯方面,更可起到全方位发展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可通过游戏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习惯,同时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4.综合渗透,多元提升

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全方位的素养,音乐课程所采用的游戏化方式来开展教学,不单可以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更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能力。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开展音乐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音乐内容,让孩子可在游戏化活动中去用心体会,真正去体会音乐魅力。

例如,在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表演中,可将音乐的元素融合其中,培养孩子的力。但是,这会让有的人产生疑问,认为以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能理解的范围有限,如果才能让他们在角色扮演时并在自己所想象的情节中更好表达自己的感受。面对这样的游戏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如我们可以开展《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的游戏,先让幼儿观看动画,之后听动画的片头音乐,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来演绎动画里的角色内容。

四、结语

综上,开展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及创造力,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可见游戏化的方式非常重要,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设计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游戏音乐,让孩子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8: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方案

一、深入挖掘户外活动材料,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小班晨间户外活动需要得到幼儿园的大力支持, 这就要求幼儿园能够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户外活动材料, 从而满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户外活动材料对于幼儿积极参与晨间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由于幼儿的身体素质和个性特点存在差异, 所以幼儿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让幼儿找到户外活动的乐趣。比如在组织幼儿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时, 可以给“老鹰”“母鸡”和“小鸡”都带上相应的头饰, 这样可以使户外活动更加生活化和真实化;在玩“丢沙包”的游戏时, 幼儿教师可以改变沙包的样式, 设计成水果形状, 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参与到其中;带领小朋友玩“丢手绢”的游戏时, 可以把手绢换成毛绒玩具或者其他玩具, 让幼儿找到游戏的乐趣。同时, 幼儿教师还要考虑到投放材料的多重作用, 通过晨间户外活动不仅要让小班幼儿得到身体的锻炼, 还要开发幼儿的智力和情商, 提高幼儿的综合实力。比如在玩呼啦圈的时候, 小朋友都只知道呼啦圈是用来在腰间转动的,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重组的方式让呼啦圈有多种玩法:可以把呼啦圈平铺到地上, 让小朋友玩跳圈的游戏;可以把呼啦圈立起来, 让小朋友玩钻山洞的游戏。

二、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内容, 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

传统的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呈现出单一、枯燥的现象, 不仅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 幼儿所参与的游戏也缺乏灵活性, 得不到幼儿的青睐。所以在幼儿园小班晨间活动时, 幼儿教师必须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内容, 将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重中之重, 让幼儿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宝贵经验。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 所以他们在做游戏时往往以模仿居多, 喜欢表现自己, 幼儿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特点, 为幼儿选择合理的户外游戏内容。比如可以给幼儿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 让幼儿扮演各种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然后跟着幼儿教师播放的音乐进行跳舞, 这不仅能够活跃气氛, 还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身心;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跳绳比赛, 并给予优胜的小组奖励, 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幼儿单人跳绳模式, 还让幼儿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提高了幼儿的团队意识;可以创设幼儿晨间户外活动情境, 假设小朋友们都是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幼儿教师给幼儿们演示各种运动动作, 让幼儿来学习, 学的好的小精灵将会获得更高的“能量”。

三、注重教师的指导和拓展, 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教师在幼儿晨间户外活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能够有效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 还能够为幼儿延伸和拓展知识, 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从而真正发挥晨间户外活动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有很多小班幼儿不爱进行运动, 每次晨间活动都不积极参与, 只是看着其他小朋友做游戏, 针对这些幼儿, 我耐心地进行引导, 跟他们进行谈心和交流, 给幼儿讲述了参与活动的好处, 并且亲自带领幼儿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同时, 对于一些游戏的玩法, 教师还要给予正确的讲述。比如我在教小班幼儿玩“排队走”的游戏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 我让第一个幼儿带上头饰站立, 然后第二个幼儿弯腰, 双手抱住第一个幼儿的腰, 第三个幼儿弯腰, 双手抱住第二个幼儿的腰, 以此类推, 然后让小朋友们向前行走, 注意互相的配合, 不踩到别人, 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小班幼儿的想象力。总而言之。晨间活动的时候不能只让一部分幼儿活跃起来, 而应让每个幼儿都活跃起来, 充分接触自然, 感受太阳的温暖, 亲近阳光和空气。

四、创设轻松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感受参与的乐趣

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晨间户外活动时, 幼儿教师必须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调动全体幼儿的参与热情, 让幼儿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同时, 幼儿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启发幼儿不断创新,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增强幼儿的自制力和自信心, 确保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在活动时, 我会给幼儿播放儿歌或者节奏明快的歌曲, 让幼儿伴着歌曲做游戏或者做运动。比如玩“小布球投篮”游戏时, 我准备了相同大小的黄、绿两种小布球若干个, 桌子2张, 篮筐2个, 先把篮筐用胶带或其他方式简单固定在桌子上, 然后将小班幼儿分成两队进行轮流投篮, 当听到我宣布开始以后, 小朋友就要快速地投篮, 最终投中球数多的队为胜, 反之为败。另外, 幼儿教师还要为小朋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 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小班幼儿晨间户外活动中发现幼儿存在问题时, 幼儿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 可以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 如“你表现的真棒, 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为你感到骄傲”“你真聪明, 能有这么多的好主意”等。

参考文献

[1]万晓梅.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J].教师博览, 2014 (4) .

上一篇:海域使用审批程序下一篇:形容理想宏伟远大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