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2024-04-08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共8篇)

篇1:《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现行的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它是把学生个体学习组织成群体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新的教育观念逐步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新的课程标准之重要内容。如今的数学并非只是算术与几何,而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一门学科。它要求处理各种数据、数量和科学观察,进行推理、演绎和证明,形成关于各种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社会体系的数学模型。因此,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意识,强化实践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

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甚至是来自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加以解决。3.有利于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分散,反应缓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正是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旦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和数字问题能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不断的得到强化。

(三)、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践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人类认识事物,尤其小学生是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多次反复,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这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2.脑生理依据。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大脑两半球具备一种合作关系,两半球虽然功能不同,处理的信息不同,但在完成心理活动时,又是协同统一共同作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以及协同活动,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物质基础。3.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知识,是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力而产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

结构,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知识,为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帮助。

4.学习方式依据。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是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而发现学习,学生必须通过对自然现象,文字材料等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来完成,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要加强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还要改善接受学习,探求接受学习的新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1.认知性实践。

通过操作、观察、练习等行为,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持下完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验证和强化所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线段图,列式操作:30- 18=12(米),30-12=18(米),18+ 12=30(米),对比讨论归纳规律:减数 =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练习应用数学法则的两种方法验算减法。“实践”印证了“前人经验”,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有了正确和深刻的理解。2.模拟性实践活动。

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数学小制作,让学生了解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帮助学生在简明、安全的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运用摆摊设档模拟商场购物,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买笔、球等现实活动,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现实实践的购物,在简明、安全的课堂里学习解决问题,允许使用计算器计算总价,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延伸“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并且让学生了解购物的“选择商品——观察单价——购买数量——计算总价——付款”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真切而深刻了解购物这一现实实践的存在、发生、发展过程。再如,模拟“家政服务”,请同学们为××

家选择两位工人装修房屋。学生把工程问题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小树立效益观念,省时、省钱,多办事、办好事,学会管家理财。3.社会性实践活动。

将实践活动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这类活动一般采用调查班级、家庭人口、商品价格、图书藏有量、银行利率、存款利息、汽车号码编排规律,还有门票问题、节水节电问题、运输、乘车、绿化、经营、包装等问题,到室外测量操场、广场、房屋面积等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预期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构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措施 1.弘扬主体。

儿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他们具有内在的生命潜力,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内在生命充分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不是静止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体验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实现主动地发展。2.营造氛围。

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中,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类的全面对话,进而达到师生共同探求,共同体验,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共同完善健康人格,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真实的、沸腾的生活。3.注重操作。

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学生在做动作中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即“从做中学”。教学中,通过摸、指、画、剪、折、摆、比、找、量、掂等操作,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参与,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使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4.加强合作。

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帮、互学、互教活动。学生互相学习、讨论、争辩。不同见解、不同意见相互碰撞,引发各种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认识差异和认识矛盾,使师生间的信息联系与反馈在多方面、多层面上交流、开展。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学会展示,开阔学生思路,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5.鼓励创造。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儿童生命运动取之不竭的内在动力,教育教学的天职就是要激活儿童的创造性,着眼于创造,并使之最大限度地得到表现。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重演或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等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打开突破口,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2006.5 主要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培训、分工,搜集相关研究信息。

2、实施阶段:2006.6-2008.5 主要工作:课题的实施、资料的积累、方案的修改和完善。

3、结题阶段:2008.6-2008.12 主要工作:整理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

(二)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

协调课题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

具体实施,资料整理 组员: 实验班、对照班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组长所主持的课题曾获市规划课题三等奖,具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设备齐全,我校作为一所省级实验小学,近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经验积累丰富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尤其是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贝壳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人才条件优越 我校有一支上进心强、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的数学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省教科院及市教科所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篇2:《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现在的孩子们最爱看的是诸如:《阿衰》、《冒险小虎队》等休闲性的书籍,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强调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校从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人文化”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9年阅读应该达到800——1200万字)。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除总课题外,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负责,设立了若干子课题,全体语文教师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效果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在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方面,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求每个班级做到四个“一”:布置一个书香教室;出一期宣传读书的重要性,介绍读书的方法的读书板报;建立一个好书交换站;继续坚持“每周一诗”活动。

2.制订详尽的读书指导计划。要让读书活动收到实效,班级读书活动的开展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准备通过召开语文教研组会议,请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本年级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制订班级读书方案,商讨如何开展班级读书活动。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举办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能够有效地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还力争做到:(1)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请专家评课并作进一步指导。(2)举行年级读书汇报会。低年级童话故事表演会;中年级“冬之韵”美文朗诵会;高年级读名著、写书评活动。

篇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一、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对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朱永新老师认为专业阅读不可少。如果没有我们教师的专业阅读, 就没有我们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点, 我们学校领导也深刻地意识到, 所以经常要求我们老师要多读书。不仅每个学期三大科组都要举行两次的读书经验交流, 还为我们每个老师购买相关的专业书籍, 甚至还为我们每个老师拨出相应的经费, 让我们老师去购书。可见, 学校领导对我们老师读书的重视。

教师阅读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 教育智慧的源头, 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 我们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这一点, 自己是深有体会的, 在和一位位大师的对话中, 自己心灵会得到一次次洗礼, 自己会学到许多, 就会去反思自己,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不断去尝试新的理念, 完善自己的做法。如在复习“比和比例”时, 自己原来是分开来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去复习的。这样复习起来有点散, 学生也不容易去梳理。看了万库主编的《21世纪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全书》后, 看到里面专家对知识点的整合, 心里不禁豁然开朗。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在阅读着专业著作, 比如莫状宏老师、张雨老师、李平老师、陈彩宽教导、王虎校长等, 每次看他们博客看书的书目, 都会给自己心灵以震憾。因为知道他们都在认真阅读着, 如果自己不用心, 就不能跟上他们前进的脚步。所以一次次地看完, 就一次次地叮嘱自己一定要用心, 一定要努力。读书会让我们老师更加善于思考, 更加远离浮躁, 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因此, 莫状宏老师、张雨老师、李平老师、陈彩宽教导、王虎校长都很善于思考, 都很有教育智慧, 他们的教育也都很美丽, 至少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二、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

新教育认为, 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 就是他的教育史。因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 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 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 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 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 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 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一部分, 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样, 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许多新教育实验区的教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钦佩的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如陈晓华老师, 他的网名叫红袖。5年前, 他开始师生共写随笔, 学校交给他一个班, 他在网上开了一个主题帖, 叫“守望高三的日子”。他每天在网上写自己的故事, 记录高三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一年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一年守望高三的日子, 辛辛苦苦。经过一年的耕耘, 校长发现这个班搞得很漂亮, 孩子们表现得很优秀。而不久, 红袖的一本书出版了, 书名就叫《守望高三的日子》。第二年, 校长给他一个全校最差的班, 他又揣着希望上路, 又开了一个主题帖, 叫“揣着希望上路”, 依然每天在网上记录他自己的故事。一年后, 奇迹又发生了, 这些孩子又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而他的一本书《揣着希望上路》又出版了。就这样, 红袖老师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本书出版, 每一年都在不断地成长。最近, 他的《班主任突围》也即将出版。

看完, 自己深有感触, 他书里列举的类似红袖们这样的例子, 我们都看似简简单单, 不就是每天记录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思所悟吗?但是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很难。两年前, 我就有这一想法了, 也想这样写, 看自己什么时候能写到200篇。但是一年多下来, 在将近500个日子里, 才写了各类日记不到70篇, 还不足以串成美丽的项链。有时候不是自己没有思想碎片, 不是自己没有东西写, 都是“惰”性在作怪, 没有坚持下来。这段时间自己坚持了, 但有时觉得还是很难, 因为一有什么活动, 就会打乱自己的计划。但如果一旦没有写, 反而觉得心里空空的, 所以每天都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逼迫自己去完成。

这样写下来, 和自己没写时有什么区别?自己感觉区别很大:有努力, 就会有收获;有坚持, 就会有成长。因为要写了, 就会专注自己平时的教学, 观察自己的周围, 聆听自己内心的世界。因为要写, 就会“晨思”、“午想”、“暮省”, 用心去反省自己, 不断地去总结自己的经验, 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做法和理念。感觉这样挺好, 不仅现在自己的很多想法, 都能很快地流淌于笔端, 而且每天自己都能听到自己前进的脚步声。如以下是我教“比”时写的教学反思———《老师, 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真的, 回想起当时的场面:王绵士笑容满面的, 底下同学们赞叹声无数, 做沉思状, 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呀!绵士同学今天肯定是开心的, 因为他在同学面前露了一手, 展示了自我。同学们肯定也是收获很大的, 至少绵士的做法会给予他们启迪。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种做法?而作为老师的我, 坐享其成的是收获一片心“甜”, 被学生的快乐和成长所感染着。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它更加坚定了我“小老师”执教法的决心。只要我们给予了学生机会, 他们往往还给我们的是一片惊喜!

三、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说心里话, 没有看《新教育》之前, 自己并没有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一概念。自己对这一概念的原有理解, 是指整个学校的教研氛围。对于龙峰的教研氛围, 自己是早有耳闻的。记得还在上大学时, 教我们微格教学的老师, 就常常和我们说起龙峰的教研, 一直盛赞不停。因为她的小孩在龙峰, 所以不管是从老师的视角, 还是作为家长的角度, 她都比较了解。

巧合的是, 毕业后自己正好是在龙峰工作。身置其中, 自己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对于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自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记得刚来龙峰时, 自己是个很青涩的老师, 很多东西都不会。但幸运的是自己在龙峰这个成长环境中, 有着师傅敖萍校长和唐惠慧教导的引领。那时只要有空, 就拿着椅子, 去听他们的课 (有时偶尔还能听到邓有才校长的课, 这是自己经常感到很荣幸之事) , 听完, 他们还会和我分析他们上课的意图和想法, 把他们的很多经验在这一对一的交流中传授给了我。在与他们一次次的思想撞击中, 在学校每周集体的说、授、评的锤炼中, 自己不断地成长着。感觉之所以有自己现在的成长, 是因为站在了集体的肩膀上起飞。要感谢龙峰这个大的成长环境, 至少它让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之上的, 这是形成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如果只是利用“行政命令”, 而不是“志同道合”的人的相聚, 共同体就会流于形式。所以, 为了我们的专业共同体有个更肥沃的土壤, 更有利于我们成长的生长环境, 让我们一起去努力, 去做个“志同道合”的人。那样, 我们就会在我们期待的轨道上行走、成长。

篇4:《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条件

一、宽松、和谐、民主的“研究”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唤起学生“研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多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

二、充满“悬念”的“研究”情境

所谓充满“悬念”,实质上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疑问满腹,学生有了很多的疑问,就能极大地增强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满“悬念”的研究情境,是学生能坚持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主要就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适合学生学习的“研究”素材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来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教师必须精当地提供给学生可进行探索的、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研究”素材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下面五个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对教材中直观性较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研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研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2.迁移性原则

对于那些自身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相似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分析、探讨过程,研究、论证的方法基本相似。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利用已经掌握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其他类似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研究方法,更能在运用和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规律性原则

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有较大的相似程度,规律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先呈现与规则有关的若干例证,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验证等研究活动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

5.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强的知识是指方法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

四、有效合作交流的组织与指导

研究性学习既要注重个体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其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制约,“小组合作学习”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因此在指导合作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与他人融洽协作的意义,能互相帮助,能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失败”与“成功”,能热情地为同伴排忧解难,能成全他人的“研究”成果。第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课堂上“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研究”小组,共同合作。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第三,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适时结合。学生通过独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课题,可采取“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篇5:《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关键词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二:“整合”,“整合”中“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就是把两者打通进行。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就是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打通进行,或在其中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应用到另一领域并得到拓展与提升。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就是把数学知识放到真实的情境中,来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多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

(三)、《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面对挑战,我们应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我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数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数学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数学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探索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合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探索哪些内容适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找到整合点。

2、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整合的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将探索如何把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整合起来,以形成有利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体系

3、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整合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一)申报阶段(6月――208月)

通过对自己平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后的教学反思梳理,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独立开展活动,如果将二者进行整合,效果将获得最优化。于是,就产生了该课题研究的方案。

(二)准备阶段(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实践材料搜集。

(三)实施阶段(2009年11月――7月)

按照研究目标和内容开展研究,积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四)总结阶段(208月――年10月)

收集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并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深入钻研新课程理论,积极寻找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2、 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一个个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案例,寻找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

3、 实验法:将自己预设的一些方案,在班上进行实验,研究其方案的可行性。

4、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积极进取,关注学生发展,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

(2)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曾参与过两次县级规划课题研究,有一定教育科研的能力,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内获奖。

(3)研究者长期担任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长期兼任高年级综合实践教师,具有课题研究的实践条件。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整合的成功的一系列案例。

2、研究性报告。

篇6:小学古诗实践活动研究探索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李彩香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诵读。厚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因为在人生成长的早春,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所学的知识往往记忆深刻,受益终身。因此,我校将古诗文诵读作为语文综合实践的特色活动,意在通过此举使学生吸收祖国语言的精髓,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几年来,我们在诸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将古诗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精挑细选,编制教材

我国文化渊源流长,古诗就像这条文化长河中的粒粒贝壳,丰富多彩,赏心悦目。我们有意识地把儿童引入其中去尽情捡拾贝壳,必将丰富他们的视野.于是我们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70篇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博览群诗,从我国古典诗词的精美篇章中挑出适宜小学生诵读的篇目,共200首,编印成册人手一本,作为阅读教材供孩子们诵读。并根据不同年级规定相应的篇目,采取滚动式积累。如一至六年级分别诵读1-30、1-60、1-90、1-120、1-160、1-200首,每年级的数目又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同时我们又按年级组织学生将古诗配乐朗诵,制成磁带发放到每个班级,还将古诗制成具有动感的PowerPint放在校园网上供师生浏览,从视听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力。

二、措施得力,促进落实

为了保证古诗诵读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1、设臵为地方课时:我们在教材落实的基础上对诵读的时间作了统一设臵,将地方课时中拿出一节作为古诗诵读课,进行统一学习。

2、营造古诗氛围:我们要求每个教室的黑板一角辟出‚每周一诗‛专栏,让古诗占有一席之地,便于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记忆。特别是高年级的专栏,1

都是学生自行设计、抄写,不但书写美观,还配上插图,不失为一道亮丽风景。另外,学校板报、橱窗、走廊等地方都展示着各年级学生的硬笔、毛笔书法作品以及诗配画、手抄报等,这些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墨香阵阵,使校园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3、明确考核目标:学校还定期组织个人和集体朗诵读竞赛,在单元过关和期中期末卷上也必有古诗内容。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如古诗填空、配画、对诗之类的拓展练习,同时对全体教师也有背诵要求,期末纳入工作考评,这样形成了全校背古诗的浓厚氛围。

4、进行等级认证:为了鼓励学生诵读古诗,我们还进行了等级认证活动。即根据年级高低,设臵六个等级,每一等级又根据学习程度不同分为甲、乙、丙三个级别。只要会背诵该年级规定的数量就可以获得丙级证书,相当于合格等级。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根据诗的内容配画,或者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等,分别可获得乙级和甲级证书,通过此举,促进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内化吸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5、成立研究小组:根据兴趣爱好,每个年级挑选爱好古诗的老师成立古诗研究课题小组,定期开展古诗教学经验交流和古诗教学成果展示,如研究课、讲座等,加强了交流,提高了古诗教学的质量。如蔡娜老师写道:‚古诗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让学生角色表演,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静夜思》这首诗时,可让学生体验语言的情感性:你站在窗前,在悠扬的古筝音乐伴奏下,扮作诗人,在静静的夜里,思念故乡,想到这轮明月正照着自己,也正照着故乡,照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由得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此时你会说些什么?由此让学生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三、开展活动,内化古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为了增加学习的乐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生动的形式兴致勃勃地学习古诗。

1、古诗京剧:

我校是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京剧教学研究成果已饮誉省内外。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京剧教学资源,进行京剧与古诗文的整合研究。请京剧老师为古诗谱 2

上京曲让学生演唱。京腔古韵,朗朗上口,全校师生都喜欢上了它。每学期学校按计划教四首古诗京剧,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瞧,有的学生学唱时还跟着老师边唱边表演,一举手、一投足,有板有眼的,真像回事。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敲着桌子打着节拍,还摇头晃脑地,很陶醉的样子,叫人忍俊不禁。目前,全体学生会唱十多首古诗京歌,有《春晓》、《山行》、《娥眉山月歌》、《风桥夜泊》、《绝句》等。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两次京剧古诗演唱比赛,特别是几千人同唱京歌的场面煞是醉人:铿锵的旋律、优美的诗文闪烁着中华瑰宝的熠熠光辉,孩子们如沐春风、如浴春雨……

2、古诗诵对:

为了增加交流,我们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到操场上进行会诗,有擂台赛、男女应对、班级或年级赛等,还特别邀请家长来检阅,让家长当场点背。同学们在家长面前更是士气高涨,激情飞扬,你呼我应,一浪高过一浪。另外,我们还开展‚古诗进课堂‛活动,将古诗学习渗透在平时的每节课中。即每节语文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对诗后再开始学习。这样见缝插针,点滴渗透,日积月累,相信聚沙终会成塔。

3、古诗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校各年级都成立了‚诵诗会‛,吸收了一大批伶牙俐齿、善于表演的学生参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古诗改编成各种各样的情景剧搬上舞台表演,再配以音乐、画面、服装、道具等,通过舞蹈、歌咏、情节等形式表现古诗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京剧班学生穿着古典戏装,走着京剧圆场,还翻着跟头演唱古诗京歌《山行》,五年级的一个男生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独钓寒江雪‛呢。同学们的表演诠释古诗的内涵,再现了古诗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4、古诗游戏: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唱好动的特点,老师让孩子把古诗配上欢快的节奏来吟诵,很活泼,深受孩子们喜爱,如有拍手吟唱的《少年郎》,有蹦跳吟唱的《绝句》,有跳绳、跳皮筋唱的《登鹳鹊楼》,甚至有男孩子边打溜溜球边说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就这样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学玩相长‛,趣味多多呀。

5、古诗书画

书画教学是我校的又一大特色。我校经常围绕古诗开展书法和配画比赛,比赛时学生在专用书画纸上进行创作,经过评比获奖的作品就被装裱成精美的 3

条幅或镶在玻璃框里悬挂在学校的走廊、活动室、展览室等,让古韵充盈着校园,墨香浸润着孩子。另外,平时的考试卷上也经常让学生给古诗配画,于是就出现了彩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老师们批阅试卷时也多了许多趣味。

6、古诗改写

古诗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于是,我们还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五(3)班赵云霄同学改写的《游园不值》中写道:‚他走上前去,轻轻地敲了敲门,可是,好久没有人来开,‘哎。真扫兴!’诗人失望地说。他正要转头离去,无意中发现墙边有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已探出头来,这枝杏花可真漂亮!她低着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于是,诗人眼前一亮,便即兴写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古诗活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诵读,让孩子们获得了语言积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还调皮地活学活用,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不知死多少‛;

‚日照门前烤鸭店,烤得鸭子香又甜。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掏口袋没有钱。‛ 当学到《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有的学生随口感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有一孩子晚上看书,妈妈催他赶紧睡觉,他灵机一动,脱口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说得妈妈既心疼又高兴。还有一孩子请求爸爸为他买东西,爸爸老说今天没时间,明天再买,经常这样搪塞孩子,孩子不由发出感叹:‚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呀‛!说得爸爸都不好意思了。邻居一学生去亲戚家玩,见亲戚家堂兄弟为一只皮球撕打起来,这孩子急忙上前把他们拉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让旁观的大人笑得合不拢觜。……

中华古诗博大精深,也许学生对所背古诗一时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但人的顿悟需有一个过程。正如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所说:对诗的内涵理解幼年时感受一个样,成年时感受一个样,老年时感受又一个样……,这就是古诗文的魅力。

篇7:《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论证报告

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朱玲

一、选题解读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教本、校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学科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老办法,靠简单的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小学数学新课标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数学实践与综合活动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同事反映,实践与综合应用这部分的内容难教,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很难把握,即使能勉强把课上下来,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尽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而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我们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3、实际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所在的大桥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而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走到城市里去,知识面相对狭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不高。综上所述,对于实实在在的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4、小班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大丰的小班化教育已经实施多年,而我们大桥小学,也是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小班化教学,要求我们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理论依据: 1、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中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中都有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要求是: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科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很重要。

3、“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探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必要。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将立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探索一般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模式,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经验与成果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普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难上的现实困境,本课题将深入揭示造成这种困境的本质,提出贴合教学实际的相应对策。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提供现实案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为解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途径。让我们一起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到生活中去。数学的教学的目标,要使农村小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上好每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3、有利于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所以,研究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可以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一选题的研究,一定会探索出一些贴合教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过程中的访谈、教研等活动,也将和全校老师一起探讨,这就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能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必将为以后更好的实施打下基础。

(三)创新

这一选题的研究,我打算采用分层研究的方法,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段和年级,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都有着最直接的接触,所以一定能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类型和内容,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三、选题目前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美国的慕尔等人的推动下,数学活动教学逐渐兴起,贝利坚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2、1980年,美国以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以理事会名义公布了其《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的转变。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方面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2000春季版的《学校数学原理与标准》中,强调了数学教育应当与促进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3、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强调儿童个体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其经验都是由“做”和活动中的得来的。

4、日本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颁发了《学习指导纲要》,1998年12月又颁布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力求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5、前苏联的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重视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他们也注意到,作为教育意义上的数学活动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不同,即不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而是在于实现学生有效的发展,因此用词语“活动”代替了“实践”,揭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践对教学的方法论意义,从而为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教学中的活动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提导。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随着国人对国外教学认识的日益加深,以及素质教学的提出,我国在90年代末期,在上海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部分省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确立“综合实践 活动”,都是作了这方面的研究。1、1995年10月起,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深圳南油小学、青岛嘉峪学校、成都实验小学和太港第五小学在全国率先联合开展了“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2、2011年推出数学新版课程标准,之后各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有很多,查阅这些资料,我发现,现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教学策略和模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等几个方面。

四、选题的假设

1、发现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不足 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方式单一,形式化; 评价体系单调; „„

2、总结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学科性、生成性 „„

3、探索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l)构建了一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活动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因此,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当然,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

(2)形成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互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

„„

4、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1)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实

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素材,选择适当的时间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数学实践活动。

(2)开展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合作交流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

(3)结合教学内容本身,在课堂上渗透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实践活动因素,成为主动的实践活动的开发者。

五、选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结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特点

2、发现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教学摸式

4、开发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和内容

5、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2、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

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

4、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5、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6、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的研究

六、选题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1、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站进行查阅;

2、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阅读相关文章;

3、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利用好各种图书及网络资源,阅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二)观察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本课题准备通过走进课堂,听各学段老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分析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方式,观察他们教室的布置和教学的环境等等,从而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访谈法

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参与学校数学教研,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领导和老师,深入细致的了解他们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建议,学习他们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

(四)行动研究法

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修正、完善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考和发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方案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方案。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走访附近农村小学,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情况,总结已有经验,选取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1月)

制定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围绕课题选择方法开展研究,和课题组成员沟通、交换意见,交流研究进展,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认真执行。

(三)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汇总、整理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肯定成功,找出不足,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邀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做好后一轮的研究的准备工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教学案例

将研究组成员的各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

(二)相关论文

1、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论文及经验反思

2、结题报告

九、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拥有优秀的课题科研团队

我的课题组成员中,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李春兰老师是大丰市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学校的教研组长,我和浦媛媛老师是刚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新教师,理论知识与科研观念比较新,朱丽华老师和杨应存老师都是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我本人和李春兰老师,在去年大丰市的青年教师

基本功大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

(二)课题研究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这个选题,国内外都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我们大量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为研究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课题组成员对教育科研有自己的心得,积累的一定的研究经验。在研究之前,我们走访了附近的农村小学,通过观察和交流,积累了一定的关于这个课题的实际经验,对我们后面开展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长:朱玲

分工:全面负责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二)课题组成员:

朱丽华 分工:负责第一学段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浦媛媛 分工:负责第二学段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李春兰 分工:负责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的分析整理 杨应存

篇8:《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推进学生素质发展,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全纳课堂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为学生服务, 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每个学生得到平等、公正、充分地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对全纳课堂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有些体会, 现撰写本文, 与同仁共勉。

一、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育观念认为, 应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心理特征、个性品质等进行分类, 尤其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 然后进行分班, 分为重点班、普通班, 教师也分别对待, 好的老师教重点班, 差些的老师教普通班, 重点班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升学, 普通班的教育目标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从小就会被分成不同的等级, 接受有差别的教育教学, 这是极其不公平、不平等的教育。传统教育分班进行教学, 搞的是一刀切的方法, 在这个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都要按照统一要求, 统一标准进行学习。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是这种观念, 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不受到歧视, 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 不分重点和非重点班, 不分教师的好与差, 避免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发生。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其次, 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情况, 如提问、练习、作业、考评等。由于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有很多差异, 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 对他们进行分析, 了解其各个方面的差异, 面对这些差异, 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星期天, 勤劳的萍萍帮妈妈做起了家务, 妈妈让萍萍去小商店买点东西:洗衣粉一袋, 白糖一斤, 酱油一瓶。同学们, 如果你是萍萍, 你将怎么做呢?妈妈告诉了萍萍, 一袋洗衣粉8元钱, 一斤白糖6元钱, 一瓶酱油12元钱, 萍萍接着要怎么做呢?她要拿多少钱呢?如果妈妈全是10元的人民币。还要找回多少钱呢?你能帮助萍萍算一下吗?你是怎么算的?如果妈妈只有一张50元的人民币, 应找回多少元呢?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的问题, 通过情境的设计, 由小朋友们自己提出问题, 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实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熟悉了购物的情境, 当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时, 就能从容地解决问题, 真正帮助妈妈做事, 做家务。在具体购物时,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 根据学生自己的计划来完成, 不管方案简单还是复杂, 不管方案设计得怎么样, 教师都要鼓励表扬。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参与到活动中, 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让每个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全纳课堂旨在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积极参与到社会中, 为改造生活、改造社会打下基础。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应该为学生服务, 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探究, 获得能力, 提高素养。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图形的组拼”, 先让学生猜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人人动手操作组拼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和拼成的图形之间的规律, 从而发现三角形和拼成的图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最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三角形的组拼的事例, 自己发现在生活中常常应用三角形。在这个实践活动中, 学生个个动手, 人人参与, 大家齐努力, 共同完成, 将数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 感受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和数学知识的价值, 使学生认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全纳课堂提倡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习成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 破除传统教育的唯分数而学习的思想, 传统的教学是应试教育的教学, 现代教学是实用的教学, 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想真正实现全纳课堂, 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教师必须积极动脑, 为学生创造合理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可能。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 就可以设计“粉刷围墙”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探究, 让学生运用面积知识, 解决围墙粉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要考虑涂墙的面积、涂料的费用、人工费用、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如梦初醒1000字作文下一篇:第一学期美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