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023-01-16

自从微博出现以来, 人们就逐渐迈入信息发展的全新时代, 进入微时代。微博后出现的微信, 更是让人们生活及工作彻底带入微时代。所谓微时代, 就是在网络交流中以微博、微信作为主导的时代。微信、微博不但传播讯息量大, 不受地域所限, 而且具备沟通及时、互动性强、自由度高等各种特征。由于两微操作都是比较简单, 极易入门, 面向大众,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 只需要下载软件就能够使用, 平民化非常强, 因此对人们生活及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校学生比较热衷于新鲜事物而且接手新事物比较快, 目前大学生人人至少拥有一部手机, 更热衷于使用微博、微信这样更便利的交流沟通方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探究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为了了解大学生应用微时代的现状, 本文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100名学生为例, 做了大学生应用微信和微博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 目前几乎是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 而且使用微信和微博的大学生群体达到98%, 由此可见微信影响力非常广泛。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 同时也为高校的一些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定的难题。

(一)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造成威胁

随着微信时代的逐步来临, 大学生选择信息的时候, 更加的自主化和自由化。在当今高校校园内, “微信控”俨然成为无法杜绝的现象。根据笔者的调查, 18.37%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使用微信。学生们有的将手机放在桌子底下偷偷用微信文字聊天, 有的用书本挡住手机看微信信息, 大班上课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更是普遍。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的将手机放在课桌上无视老师的存在, 自顾自的用手机聊微信或者看微博。对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这种“上课可以没书本但却不能没手机”的现状, 光明日报在2014年6月时曾刊登过河南某大学“无手机课堂”活动的报道引发很多师生呼吁:“手机, 该退出大学课堂了!”1由此可见, 随着使用微博、微信范围的逐步扩大, 使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 从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了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这也就表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控性被削弱, 必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造成严重影响。

微时代特有的公众性和群体性让高校思政教育的客体即使是通过网络或者“微世界”也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彼此拥有信息不均衡的状况, 必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身居于微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学校和老师给予的思想政治教育, 导致原本处于“金字塔”上面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主体地位受到威胁, 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教育权利的掌控者,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控制性逐渐被削弱。

(二) 微信让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出现偏差

现阶段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和微博在线时间的情况调查表明, 34%左右的学生使用微信和微博的时间段, 大多数是在业余时间段使用;32%左右的学生是在睡觉之前无聊而使用;还有13%左右的大学生, 竟然在上课的时间也使用微信。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微信对于大学生心理认知造成的偏差影响挑战已经形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电视, 广播以及报刊等区, 到这些渠道的信息来源都比较正规, 其所传播的内容都是经过不断的审核才被发布出来的。而在微信来临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生活之中, 各个方面。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更加的多元化。但是很多大学生, 其实自身并不能辨别信息的真伪, 却因为误信成为谣言信息的帮凶。例如2010年12月时微博发布的“金庸去世”消息, 有很多大学生都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 未经查证就纷纷转发消息助推了信息的广为传播。但是后来被证明该消息是谣言之后寻找源头才发现, 其实名人微博甚至是那些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消息也未必属实。更何况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内, 甚至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诈骗低俗信息, 如果大学生分辨能力较弱势必存在危害性和误导性, 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方面出现偏差。另一方面, 现阶段大学生对于微信的依赖越加严重。特别是对于微信或者新媒体的迷失现象较严重。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的反馈, 以及查找到信息。甚至在微信好友离线的情况下, 其信息也能被接收。所以一些大学生会变得时刻关注的微信。甚至有时候会在课堂上或其他重要场合, 掏出手机查看微信的消息。这种沉迷现象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温州某大学曾经发起“暂别手机24小时”的活动, 但是参加轰动的30名大学生中仅仅只有14人坚持了30分钟, 而且仅仅3小时后全部参与学生都退出导致活动结束。2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担忧当代大学生因为将太多时间和精力花费于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 导致现实生活中情感冷漠或心理偏执, 甚至可能因为沉迷于虚拟世界逐渐失去生活和理想的正确目标追求并且引发心理焦虑或压抑等问题。

(三) 微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就是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面对面的去进行交流。这样的话, 就使得两者的交流是一种上传下达的模式, 是一种单线的灌输教育方式, 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典型。但是在微时代, 这种传统形式上的思想教育模式被人人即媒体这种教育模式所替代。这就导致微信对现阶段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授课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很多的微信上面的观点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大量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一些西方化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理念, 影响着现阶段大学生的思维。微信时代削弱了传统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使得主流信息所产生的效果很难把握。例如2016年10月, 广西某男子在失恋后录制的小视频中因为方言腔调的影响将“难受”读成了“蓝瘦”, 将“想哭”读成了“香菇”反而让其迅速网络走红。在网友们的恶搞模仿之下, “蓝瘦”和“香菇”在微信朋友圈纷纷刷屏, 高校大学生们自然也不例外。试想, 假如类似的恶搞被用之于重大事件必然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该有的严肃性。更何况微信朋友前中对于政治时事后者社会现象等娱乐化解读也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违背, 在不同程度上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四) 微时代对监控校园舆论提出挑战

随着微信不断使用, 几乎占据了学生日常的交流平台。自然, 这种方式也对监控网络舆情带来难度。在微时代, 信息的审核及过滤能力有待加强, 这就使得很多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涌入校园, 不断的深入到学生之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聊天及朋友圈来表达情感, 在大学生中占比较大。而且大学生好奇心重、阅历尚浅, 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观发生偏离。例如2010年11月, 杭州某大学的学生原本为了应付网络作业而完成的蛋糕哥采访视频在校园迅速走红, 甚至还引发了《南方周末》和中央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关注。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猎奇心理和参与热情固然能够被社会成员认可, 但是利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发布消息的随意性也难免会包含一些不理性的观点, 一旦这些观点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就很容易引发较为严重的校园现实事件。因此微时代具有主导性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对于监控校园舆论而言难度增加也就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微信和微博这样开放性较强的社交平台之上, 信息的创造和发布无法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控, 每一个学生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创造和发布者以及传播者, 更增加了高校舆论监控的难度。

二、微时代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教育者没有明确微信的功能与优点, 尤其高校一些专家学者年纪较大, 无法熟练使用, 必然自身思想动态不能和学生同步。因此各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为微时代的工具平台, 不断学生微知识, 了解微功能, 掌握微技能,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解决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微时代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既然需要更高的教育队伍建设要求, 那么高校思政教育弓着着就应该积极通过网络学习相关技能知识, 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等沟通交流平台提升教育成效, 通过更加人性化和生动形象的教育模式实现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目的, 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需求。

(二)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质教育

由于微信自身具有着多样化的功能, 所以其存在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 让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娱乐。同时微信也有着很多不利的影响, 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媒介素养意识, 引导学生们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所谓媒介素养, 也就是指对于媒介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以及再加工和再利用能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结合微时代的独特形式和特点, 将微时代的沟通交流平台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媒介工具, 充分利用这样的现代媒介不断拓展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和教育客体展开更加良好的互动交流。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们获取一定信息的时候才能自己独立的去辨别不良信息和诈骗信息。从而避免这些信息对学生自身所带来的伤害。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们辨别信心, 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认识微信, 不应该让微信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需要让我们去控制微信。我们可以使用微信交友, 使用微信通讯, 使用微信娱乐, 从而丰富我们大学生活。可以开展微信素质教育, 让学生们在使用微信的同时, 也自觉遵守一系列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 而不是利用微信触犯犯罪的界限。加强大学生的保护意识, 不依赖、不沉溺在网络中, 拒绝做低头族, 而是要做理性、文明的使用微信者。

(三) 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通常都是采取单向的枯燥只是传递, 很少会考虑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营造, 一般也不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想法和意见, 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但是微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并且也可以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主体和课题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何况在现实中, 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微信。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不引入微信模式是很难性, 当代微信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话就很难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去使用微信。发挥微信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 将微信时代带来的机遇发挥到极致。比如在使用微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 可以建立一以学工部为主、思政部及团委为核心, 以学生处、各基层系部及班级为辅助, 形成各种形式的微信平台。同时要鼓励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 辅导员等使用微信, 并及时的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建立一个健康的微信交易平台。开发微信语音接口的APP, 将校园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服务, 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以语音、文字及图片等各种形式互动传播, 实现主流意识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实现核心价值观和微信对接, 营造出主流舆论氛围, 发挥微信的引导效果。

(四) 建立微信舆情的研判队伍

微时代的互动性很强, 虽然微信和微博的存在能够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加自由和谐的互动交流空间, 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况, 但也同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信息种类繁多、环节复杂多变的问题。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信息正面引导, 过滤有害信息工作, 当好学生们的网络安全把关人。同时还应该建立一支信息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部门及学生干部共同组成的监控与研判队伍, 主动创建微信交流平台, 建立官方舆情宣传阵地。更需要加强大学生应用微信信息的收集及管理, 实现群防群治。及时分析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数据,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针对存在特殊倾向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 防止大学生被微信信息误导, 并且在网络舆论出现于校园的第一时间及时对大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正确引导。学校要建立微信管控制度与研判舆情信息制度, 建立微信管理的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 不断管理学生使用微信的水平, 加强微信运营商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防止不良信息渗透到校园, 营造良好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微信时代, 不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而且还对教育管理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想。需要清楚认识到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 要分析微信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结合微时代特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根本动力。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兴媒体纷纷涌现, 让人类进入微时代。然而,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微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微时代的个人自由主义倾向, 思想价值观来源的多样化, 道德伦理的去标准化等等, 都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改进方法, 积极应对。由此, 本文尝试通过调查访谈总结分析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应对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铮, 徐志远.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12) :75.

[2] 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3] 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5) :103.

[4]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 2013 (2) :208.

[5] 张宝君.“微信”莫演变成“危害”[N].中国教育报, 2013-09-06 (5) .

[6] 李妍.微信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以西安市四所重点大学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4.

[7] 李智超.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价值工程, 2014 (11) :28.

上一篇:“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下一篇:风景园林水景工程的施工技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