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现代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科技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开始转变。在社会医学的教学中,如果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新要求。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社会医学教学效果,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第一篇:现代医学论文范文

现代医学模式的人性底蕴

[摘 要]文章从人性视角出发,揭示了现代医学模式与人性蕴涵的契合关系:生物医学与人性自然性蕴涵的契合、社会医学与人性的社会性蕴涵的契合、精神医学与人性的精神性蕴涵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Ab性底蕴;契合

现代医学模式已得到现代人广泛的认同。从表层原因看,源于人的健康与生活方式、高科技发展、社会失范、心态失衡及精神抑郁的密切度日益增强;从深层原因看,是现代医学模式具有坚实的人性底蕴。因为现代医学模式如实反映了人的复杂属性,内蕴着医学全面关爱病人的理论基础,更好地维护了人类的健康。

一、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

人性是凝结于人身上的特定的人类发展内涵,是人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的结合体,是人的本质在人的各种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位一体的综合存在物,既成为人自身发展状态的内在表现,又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表征。(1)自然性。从根源上说,人是自然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人身上存在的一切特性,都有着自然的依据,受自然规律的决定和支配。“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社会性。人同时又是社会性动物。因此,社会本身即是人的存在形式,“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任何人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并实现自己的价值,任何个人都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才能取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必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离开了与他人的协作和交往,个人就无从确立自我和实现自我。(3)精神性。马克思指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是自然性存在,又有着对超越自然性的追求,表现为对自由、充实、价值、意义、自身完善等安身立命的追求,并以此彰显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

人性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内部的三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并以此构成结构完整的统一体,体现人的高等性。首先,就自然性和社会性来说,两者互为前提,没有自然存在的社会存在不可能存在;没有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也不是人的存在;社会存在是人的自然存在实现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其次,从自然性和精神性这个层面来说,人必须借助肉体(自然性)而生存,但人的自然性并非为了肉体而生存。肉体存在构成精神存在的基础,又构成精神超越的对象。同时,也正由于人的肉体的存在,精神超越才成为必要。由于人是自然性存在又有着对自然性的超越追求这一根源性矛盾,人体内在的天赋的生命力才被激发和唤醒,从潜在的沉睡状态转化成为现实的力量,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从而形成了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的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之间不是一种“平分秋色”的折中关系。相对而言,精神存在具有终极至上意义,因为只有精神层面才能标识出入的特质,给出入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理由。只有人才能做出超越生命本能和生命极限约束的选择和决定,这一事实证明了人的精神存在对自然存在及其生物学规律的优先地位和超越关系。马里坦提出:“在人身上,只有在精神和自由的生活占了感官和情感的生活的优势的时候,才真正算是一个人。”最后,就社会性和精神性而言,两者都以自然性为基础,但社会存在在更大程度上是实现自然存在的过程,而精神存在是不断超越自然存在的过程。同时,人的精神性当且仅当通过人的社会性存在而存在和发展,只有在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和对话中,人的精神才有内涵、方向、意义和实现的可能。

二、现代医学模式与人性蕴涵的契合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人们一般表述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由于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内在统一,因此,本文将现代医学模式称为生物、社会和精神医学模式,这与前一种表述实质是一致的。现在医学模式与人性蕴涵的契合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医学与人性自然性蕴涵的契合。人性的自然性蕴涵着人是有生命的肉体组织的存在,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就是构成人身的物质结构。这是一个由运动器官系统、消化器官系统、排泄器官系统、内分泌组织系统、循环器官系统、感觉器官系统和神经组织系统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其中各个器官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协调有序地发挥功能,既同外部自然界保持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变换,参与自然界的生活,又在自身的内部自然保持有序地进行新陈代谢的内稳状态,从而形成人的全部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不断再生产自己的生命有机体。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的存在和发展,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也绝对依赖于自身以外的自然界,并服从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生命运动的一般规律。所以,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

生物医学就是研究人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并探寻人的肉体组织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生物医学在认识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病理状况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人体各器官的内在联系,探讨疾病产生的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了解生命过程的物理、化学的变化根据,寻找诊断治疗疾病的良方。生物医学实质上与人性的自然性是契合的。生物医学所面对的人是具有生物特性的人,其所研究的主要是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的机理变化以及自然界状况对人体的影响。由于人性的自然性是人存在的物质前提,因此,研究人的生物特性是医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社会医学与人性的社会性蕴涵的契合。人性的社会性蕴涵着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所谓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主要包括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以及血缘关系;精神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家庭与婚姻关系以及宗教道德关系,还有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會关系。现实的人的本质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汇集点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其是处在社会中心、中间地带还是边缘地带,决定其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价值取向、思想观点等,从而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区别开来。

社会医学就是从社会层面来揭示和把握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现象的本质,以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之目的。人作为社会人,其身心健康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其影响的因素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文化的,还有婚姻家庭的。经济因素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健康程度,处于不同生产关系中的人们,心态是不相同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是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法令、法律,其通过作用于卫生事业来影响人们的健康。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其所受教育程度及思想道德状况,文化水平高,卫生习惯好,预

防疾病的能力强,健康水平就高;稳定的、进步的道德状况、崇高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使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失调的婚姻家庭关系,则导致心情抑郁、疾病缠身。

现代医学模式倡导医学研究社会与健康的关系。由于人是具体的人,其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现实社会背景之上的,因此,社会医学应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关系,探索当前社会关系的变迁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目前,社会医学热衷于研究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价值多元化与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关系,彰显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医疗实践中,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即了解他们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在做出医疗决策之前,医生必须了解病人与家人的关系和家族病史;询问病人最近的社会地位变迁,知晓其喜悲与疾病产生的因果联系;通过病人的经济状况弄清病人的职业、居住环境及对患病的态度;观察其心理活动判断病人意志是否坚强;透过病人政治态度、价值理念,洞察病人的梦想和忧虑。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医生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拿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满足病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3.精神医学与人性的精神性蕴涵的契合。人性的精神性蕴涵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不仅能够认识外界对象、现象,而且能够反观和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从而控制着自己的力量,调节着个体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即人成为自己的主体,因此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不断地追求和塑造理想的世界。其次,人有情感和意志。情感是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某种心理反应、内部体验,是人的行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志主要反映人的意识对于人的活动及其对象的目的性和调控性。正是人的情感和意志,调动人认识世界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体现人的精神力量。最后,人是“自由的存在物”,通过认识外界事物和自身进入自由状态,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正是这种创造性活动把自身从自然中提升出来并赋予主体意义,因此,创造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其他动物活动的根本特征和内在根据。人的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的本质力量都是在创造活动中产生并展现的,也即是人通过完成创造超越自然界对自己的限制,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和历史的“造物主”,人类的进化因此不再表现为生物的进化,而主要是人的智能和思维的进化、精神和文化的进化。人以自己的创造性从自然界中获得了自由,使自己的生活成为生动、有意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使现实的人超越人的现实,建构起一个本质上面向未来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理想世界。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精神性蕴涵人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主体能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成为个性自由的人。

精神医学与人性的精神性蕴涵是一致的。首先,现代医学承认病人知情同意权,是医学对人的意识性的肯定。人能自觉认识外在事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外在事物。因此,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病人能通过医生的帮助,了解自己的病情,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给病人提供了展示自主性的机会,对恢复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其次,现代医学强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注重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对病人情感需要的尊重。医生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一方面让病人体验医生对他的关注和关爱,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更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另一方面医生能更充分了解信息,更能理解病人的两难境地,更易于理解他们的痛苦、希望,甚至他们的沉默。最后,现代医学注重精神疾患的研究,是对人追求精神价值的肯定。人之所以为万物的灵长,在于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即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指向未来的,是一种完美的无限的境界。人总是向往着完美,而生活于现实的人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局限的人。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是有差距的。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人便会产生精神痛苦。由于精神的无形性,精神疾患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现代医学注重研究精神疾患的病因,借助于人文学科分析病人价值追求与现实的矛盾,缓解精神痛苦。

三、现代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中的价值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和精神医学模式,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统一,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1.倡导全人医学,全面实现医学的目的。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这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人性底蕴。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体现了人的全面性: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和精神人。因此,人的健康既受制于生物因素,又受制于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首先,现代医学模式倡导医学探寻疾病产生的生物原因,帮助患者摆脱躯体疾患的病痛,这是患者生命整体健康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对疾患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患者生命的整体健康是没有根基的,是苍白无力的。但是,仅仅将医学停留于此,则会把患者的躯体从患者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病人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更多关注疾病的治疗及实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其次,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制约性,注重研究社会与人的心理健康、心理疾患与躯体疾患的关系。人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等的变迁对其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躯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体,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的躯体健康。现代人的心态除受制于自然环境外,更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医学关注社会致病因素是现时代的要求。最后,现代医学模式推崇精神医学。人作为社会人,在追求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了人对精神需要的追求。当精神需要难以满足时,人的躯体、心理健康都受到威胁,人的整体生命健康无法实现。现代医学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研究精神需要与身心健康的關系,使人的生命健康得到真正的关爱。现代医学模式承认人是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的统一体,具有引导医学朝着全人方向发展的价值,使医学成为全人医学,全面地实现医学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2.推动医学科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体现医学发展的整体性趋势。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自然科学向着整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与此相联系,医学科学也日益出现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医学模式以人性为其底蕴,要求医学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使医学能从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个角度出发研究医学现象,从而有利于全面地把握生理、病理和药理的本质,完整地揭示生命现象,从统一整体上解决医学疑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人类医疗和健康水平。自然科学有助于了解人的生理状况,研制更多的新技术运用于临床治疗,维护人的健康;社会科学有助于了解人

的社会关系,从人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的变迁、家庭婚姻的和谐度等方面了解人患病的原因,解决人的道德、社会等问题;人文科学有助于了解人的生命的本质,理解人的感情、梦幻、意识、痛苦和精神死亡等问题。现代医学科学与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产生了诸多边缘学科,就是医学整体化趋势的反映。

3.树立新的价值理念,实现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刘虹在其所著的《论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走向》一文中指出:“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征,并不关心人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依循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征,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医学模式承认人性的多样性,为医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提供了现实依据。医学科学精神的求真求实,是对人的形而下的把握;医学人文精神的求善求美是对人的形而上的体验。人作为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人的统一体,本身就是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的结合体。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学自然性、医学社会性和医学精神性三者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就是告诉我们,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的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整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涵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互相交融。

4.强化预防意识,促进预防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植根于人性,不但揭示了人类疾病产生的生物原因,更看到疾病产生的社会精神原因。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诸多的疾病皆源于激烈的竞争、严重的污染、不良的环境、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等。对于此类疾病,医生无法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从人体中将它们驱除出去,治疗只是尽力延长病人的生命,而不能彻底治愈,因为医生无法改变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要科学地指导病人,改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行为,纠正不良心态,加强健康教育,强化预防意识,把生物预防或医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和心理预防,从单纯的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化,促进预防医学的发展。

簡言之,现代医学模式具有人性底蕴:生物医学与人性自然性蕴涵的契合、社会医学与人性的社会性蕴涵的契合、精神医学与人性的精神性蕴涵的契合。因此,它倡导从生物、社会和精神三个视角了解人,使全人医学得以形成,从而将医学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

作者:秦桂秀

第二篇:现代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摘 要] 科技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开始转变。在社会医学的教学中,如果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新要求。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社会医学教学效果,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首先对传统社会医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接着对基于现代医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和探索,旨在促进病理学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关 键 词] 现代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所谓医学模式,其主要是在哲学层面针对人类健康、疾病特征实施的概述,指的是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阶段、医学科学发展时期,针对医学、健康所进行的研究、探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开始探寻新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在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他认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针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有效满足医学人才方面的培养要求,需要针对医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实施全面改革创新。从社会医学课程来看,其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卫生事业提供医学相关的理论、技能以及素质要求。此外,在医学模式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保障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成为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医学模式下进行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探索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方向是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促进了现代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推动医学教育事业进行不断的改革。在医学理念、医学模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医学教育自然也需要做出针对性改变,全面优化调整医学教育对应的模式、内容,才能够有效满足医学事业的发展。作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当中的重要课程,其是帮助广大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岗位的关键阶段。社会医学教育的改革必将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需要的优质医院管理人才。

(二)探索《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方向是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解决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途径

“生物—心理—社会”是当代医学中所大力倡导的理念,医学教育自然需要积极适应上述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考虑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踏实的态度、良好的医德。对于医学教育工作来说,广大医务工作者本身是否具备人文关怀素质对其今后各项工作的影响巨大。所以,对于医学教育事业来说,在高度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元化途径强化人文精神方面的干预,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医护人员应具备的使命感、责任感,能够意识到自身工作对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将人文关怀落实到自身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传统社会医学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社会医学的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实验、实习等。“满堂灌”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很少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引导探究法、纲要信号图表法、范例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没有得到推广运用。尽管选择讨论式来开展教学,然而因为受到学时方面的制约,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将学生的兴趣、能动性完全调动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有所欠缺,最终导致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所不足。同时闭卷考试以知识考核、结果考核为主,考试方法单一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基本上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質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但选择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单纯的PPT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时代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薄弱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作为有效巩固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社会医学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两个完全分开的环节,实践教学的设置非常少甚至没有。我国现行的课程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相对轻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这种完全分割的教学模式不但会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受到制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实习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师队伍培养缺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并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重视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教材设置较为滞后

作为学习的一种基础性工具,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内容,处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医学理念的发展对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医学教材已改编了4版,诸多内容均进行了大幅删改。但因为这个过程本身极为漫长,往往在教材改编还没完成,就涌现出新的医学知识。现阶段,大多数社会医学教材仍旧是依照本科医学教材进行设置,也没有相关的英文教材出现,没有形成梯度式教学。较之国外医学教育,相关知识较为滞后,没有及时更新,无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需求。

三、现代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引入双语教学或者研讨式教学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教研室可以积极引进外文教材,如Medical Sociology,Community Health and Wellness等。与此同时,为有效配合外文教材,还需要针对课件实施双语方面的优化设计。为充分促进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布置英文的作业和英文文献阅读任务。通过多种途径的双语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体系更新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建,然后师生之间共同开展研究。具体来说,其主要涉及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专门的教学环节用于课程中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收集和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实际案例对应的因素实施全面研究,最终提出社会成因、社会医学解决方案,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医学的核心内容。基于上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引入视频案例,教学手段多样化

所谓视频案例教学,指的是综合利用超媒体途径,根据某一个问题设计对应的典型事件,以此来组织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针对性的视频案例,针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刺激,进一步保障教学成效。理论联系实际,选择现实问题作为案例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既可以选择讨论型案例,也可以选择单纯型案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先进,通过这些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说,其需要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充分整合,进一步挖掘信息化教学对应的使用价值。社会医学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到多媒体授课和远程网络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微课和速课教学。可以尝试将形成性评价教学引入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获得连续反馈,为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三)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改革要突出三个转变。包括考核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能力考核朝着综合化的途径转变,成绩评价朝着科学化的趋势转变。对于具体考核模式而言,在进行终结式考核的同时,还需要引入过程考核方式,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提升过程考核的比重。此外,还需要全面改革传统考核中过于单调的卷面模式,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提高课堂报告、案例讨论以及小组学习方面的考核占比。对于考核方式来说,需要综合利用闭卷、开卷、答辩、口试、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项目(方案)设计、小论文、调查报告、课程实践、技能测试、实习报告等,能够针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更为系统、细致的考核。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对任何一门课程,尤其是像社会医学这样一门涉及卫生改革且政策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跟上形勢。改变传统社会医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教材设置较为滞后等问题,改革必然需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更为和谐、开放、积极的环境,充分围绕学生兴趣、医学热点,致力于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立更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榜静,鲍中义.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5(32):627-630.

[2]程莉.现代医学模式下病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研究[J].智慧健康,2019,3(5):25-30.

[3]宁宁,吴群红,郝艳华,等.社会医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5(20):958-960.

[4]张美丽,马洪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文教资料,2015(33):161-163.

编辑 武生智

作者:肖瑶

第三篇: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下的口腔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下,口腔医学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对现有的口腔医学教学进行深化改革。除了要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创新能力。以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为基础,探讨了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口腔医学;现代医学

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是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应该进行积极改革,使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能够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改善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满足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医学及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对传统的救死扶伤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造成人类疾病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从生物学因素变为了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的综合影响,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多极化发展。现代医学不仅要预防个体疾病,还要面向社区、群体等大范围开展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工作。在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方面,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这也对当代医学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当代医学学生必须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将能力、素质和知识结合起来,即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水平、科研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

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腔医学应该与其他医学门类一样,使用诊断试剂和医学仪器来进行诊断和治疗,逐渐缩小口腔医学与其他医学门类的区别,为口腔医学的基础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口腔医学与医学基础研究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同一性。例如,颌骨的破骨和成骨研究隶属于各种骨病的研究,口腔癌研究隶属于癌症研究,面部痛研究隶属于身体各部位疼痛研究,牙周炎免疫反应研究隶属于各种疾病免疫反应研究,防龋疫苗研究隶属于各种疫苗研究。这些口腔医学方面的研究与其他医学技术研究在研究步骤、研究程序、使用的试剂和仪器、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多元化、综合化、整体化是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口腔医学对医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口腔医学教学进行积极改革,以满足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下的口腔医学教学改革

(一)改革口腔医学的教学类型

在现代口腔医学教学中主要有两种教学类型:整理总结型、创新启发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两种教学类型结合起来。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由于口腔医学知识比较繁杂,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如何保障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信息的完整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口腔医学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整理,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口腔医学的最新科研内容予以关注,将其融入教学之中。既要使医学学生能够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掌握,又要使医学学生有机会接触口腔医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口腔医学的前沿动态,保持其思维的活跃。

要推动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性教育。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就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能够以发病机理为依据,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推理。这也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改革口腔医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教师应该积极使用诱导式、启发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来替代原有的分段式、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课程内容。在口腔医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加入法律、人文知识等通识课程,并提高学分比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医学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知识、计算机、专业外语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鉴于学时有限,可以对原有的医学课程学习进行一定的删减,同时对医学学科基础课程进行调整,提高口腔基础医学课程的学分比重,并适当地增加与口腔医学相关的专业特色课。

(三)提高医学学生的临床技能

要想将医学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口腔医务人员,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缺一不可。在口腔医学改革中应该提高对医学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授课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疾病的治疗、鉴别、诊断和临床特点的讲解方面,对于一些理论性知识课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改革中要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增加临床基本功训练的比重。这也要求医学院校配备更加完善的教学设备,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机会。例如,某院校与北京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德国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了美国Camsight口腔数字显微仪、KAVO高仿真头模等实验教学设备,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将真实的临床操作环境模拟出来,使学生能够完成各项临床操作,有效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些设备还配备了三维测量教学评估软件,能够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医疗文书的书写能力也是现代医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在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等医疗文书的体例,提高学生的医疗文书书写能力。

(四)提高医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医学具有综合性、科技性、服务性的特点。现代口腔医生在具备疾病诊治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科研能力、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口腔医学改革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医学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临床教学中可以集体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方位和角度对病情进行分析,提高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

(五)改革口腔医学教师队伍

要提高口腔医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口腔医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进行提升,这就要求口腔医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德素养、人文科学素质和医学科学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人格魅力。这也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进行口腔医学科研,能够对现代口腔医学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理解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之中。

一支强有力的口腔医学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的影响,因此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医德素质和思想品德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医生而言,高尚的人品是成为一个优秀医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同时,口腔医学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科学素质,且要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口腔医学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质和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专门的学科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口腔医学教师还应该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情绪和一定的抗压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自应对当前的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压力,保持稳定的从业状态。这也要求医院能够合理地规划师资队伍,调整教学编制,并给予教师相应的岗位津贴,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可以选派业务扎实、责任心强、医德高尚的医生来承担带教教师的任务,并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六)加强专业英语教育

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对于从业者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业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才能积极了解口腔医学发展的相关资讯,阅读口腔医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在口腔医学教学中加强对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该配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医学英语教材进行设计和编制,保障医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专门的英语课程之外,还可以在病历书写、查房、临床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更多的英语内容。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学校还可以聘请外教。外教能够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和比较逼真的语言环境,从而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组织与英语有关的各项活动,例如,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朗读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赛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其专业英语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教师必须对口腔医学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口腔医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使医学学生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庞兰,黄琨,等.优质护理中泌尿外科护理带教方法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34):3233-3234.

[2]何云锋,吴小候.基于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在泌尿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中的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74-76.

[3]邹孟军,郁少波,江爱玉.师生双向评价护理教学质量法在泌尿外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82-283.

[4]于俊娟,史春英,崔颖.泌尿外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与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4):79.

[5]朱庆党,刘丽,赵鹃.临床前技能训练在口腔修复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93,105.

[6]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4-85.

[7]黄剑声.浅谈“微课”在医学急救知识普及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5,17(1):148-149.

作者:张立琴 刘静

上一篇:安全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校园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