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赖尔《心的概念》

2022-09-10

作为一名现代分析哲学所用的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吉尔伯特·赖尔, 曾写出多部哲学著作。他于1900年出生, 毕业于牛津大学, 并曾在牛津大学任教, 于1976年逝世。早在1947年, 他因为自己在哲学界崇高的地位, 受邀担任英国的著名哲学杂志《心》的主编。在1932年他发表了《系统地使人误解的表达式》, 在1945年发表了《哲学论证》, 在1949年发表了《心的概念》, 在1954年发表了《困境》, 这些著作的发表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并大大的提高了赖尔在哲学界的地位。其中《心的概念》作为赖尔的代表作, 产生的影响也最大。

赖尔关于心的理论是基于对思想和客体二元论的批判, 特别是对笛卡儿二元论试的批判。根据笛卡儿的思想和物质的二元论, 心能思想而无广裹, 物有广裹却无思想。这句话通俗来说就是, 心能够独立思考但没有形状, 身体有形状却不能思考。除了婴儿和愚人之外的人都有身体和心灵, 但身心看起来却像机器和隐藏在机器中的魂魄。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幽灵主导着机器运作, 当没有机器的时候, 魂魄却仍然存在。因为身心是不同的实体,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 并且遵循不同的规则。他们在空间中, 遵循固定的法则, 活动是开放的和外在的, 心的活动和状态是内在的, 只有它们的主人才可以控制它们。由此看来人是双面的人, 并且有双重生活。赖尔称这一理论称为“机器中的灵魂说”。在哲学理论中, 这个理论非常有影响力。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权威学说”。直到今天, 大多数人仍然相信这种学说, 甚至赖尔自己也承认, 他在写作时才将自己这种理论中间释放出来。

在赖尔看来, 如果没有突破机器中的灵魂说, 将永远无法解决这些难题, 关键这是要揭示该理论所含有的重大类别错误。所谓的类别代表的是语言的逻辑类型。类别错误的一种表现是属于特定逻辑类别的短语被错误地识别为属于另一逻辑类别, 该语言不应用于表达特定事物, 或使用了不应该用的语言表达了某些事物。那些相信机器幽灵的人针对“物体是什么?”“物体在哪里?”提出了“你的心是什么?”“你的心在哪里?”的问题。这正是赖尔所说的重大类别错误。因为思想和事物不属于同一类别, 所以不能针对不同的事物问同样的问题。类别错误的另一种表现是连接本属于不同类别的语句或概念, 使之连接成为一个句子。赖尔认为在哲学陈述中有许多这样的语句。例如, 存在平行的平行句子, 例如“存在着灵魂也存在着身体”, “既有物理过程也有心理过程”。赖尔认为许多代哲学家在坚持寻找这类空洞虚理论的答案, 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事实。

造成这种类别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赖尔认为主要是由于自然科学, 特别是物理学的影响。机器的灵魂说诞生于物理学也就是机械理论广泛流传的年代。那时一切似乎都是用物理学来解释的。对健康的解释都与“物体”“材料”“属性”“状态”“过程”“改变”“原因”“结果”等概念框架紧密相关, 连心与物, 心与身也只能是这个概念框架的对立。如果物体由物理材料制成, 则心必须由非物理材料组成。如果物体具有物理状态, 则心必须具有非物理状态;如果有物理原因, 则必须有非物理原因。即使心的理论不愿意和物的理论相提并论, 高贵的灵魂不愿意侍奉卑微的物质, 纯洁的灵魂不愿意变成低劣的机器, 但却不得不低下头接受物的模型框架, 物的语言甚至是物的语言习惯。在各种用来形容物的词语前加上“非”这个字, 来勉强表示心灵与物体之间存在区别。由此可见, 笛卡儿的心的理论与机械论有相似之处。

将笛卡儿关于心的理论全部否决并完全消除其影响之后, 赖尔建立了属于他的理论体系。他的理论出发点是检查包含心理名词的句子, 如“精明”“谨慎”和“愚蠢”等, 以便发现有关人心的某些东西。这些心理名词显然不是指人们身体上的物理活动 (肌肉活动) , 而是反映人们的一些心理特征。因此, 人们通常将这些心理谓词描绘的行为视为人类的智力行为。这种理论观点非常具有现代特点。过去的心理论围绕着“心是什么?”的问题开展相关讨论, 并且容易像笛卡尔一样认为心是一种神秘的实体, 然后被认为心是主观知觉的理论所束缚。现代哲学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尽量的避开了谈心本身, 并开始调查心理事件, 过程, 状态甚至是和心理有关的名词。但是, 这也引起了误解。许多人认为, 这表明人们在参与智力活动时, 实际上会做两件事:一个是思索, 另一个是实践。前者是理论上的, 是心灵的活动, 隐藏在心中。后者是实践上的, 它是身体的行为, 它暴露在外面。二者不在同一时间发生, 然而, 无论情况如何, 心的活动都是身体活动的原因或先兆。具有这种观点的人是通过基于对不同智力行为的理解来确定双重活动的表现, 来确定心的真实存在并确定它在身内, 主宰着身, 引导着身, 然后把心认为是另一个存在身内的灵魂。

赖尔关于这种双重活动理论的论点是, 经常有一种理论实践。换句话说, 所谓的内在隐藏的理论活动不应该是智力行为所导致的, 甚至不能与外在的身体活动同时发生。其次, 身体上的理论活动本身也是智力活动。因此, 如果认为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先有或伴随着其他理论思考活动, 那么这种理论思维活动也应该以更早期的理论思维活动为指导。这将导致无限的类推, 思考活动将永远不能进行。依赖尔的意见, 我们永远不能从一个人的智力行为特征, 一个人做这件事的同时思考正在做的事, 然后得出结论, 认为人有第二个自我 (心灵) 和存在着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个世界 (心理世界) , 发生过第二次灵魂事件 (私人内在秘密活动) 。

如此说来, 那观察一个人的智力行为又能得到怎样的发现呢?确实, 我们所观察的智力行为不能仅看外部的、公开的行为, 不然怎么区分一句话是从鹦鹉口中出来还是从幽默大师的口中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承认人类的思想有一个幻影式的先驱作为先导的特殊过程, 特别是内在的行为, 而不是指作为外在的被特别隐瞒的东西, 而仅仅是在此同时观察人的能力, 意图, 倾向和技巧。当人们做某事时, 他们也在思考他们在做的事, 但是这种行为特征不能表明, 这是两个活动或两个行为, 只能表明发生了一种采取了特定方式的行为活动。例如, 在观察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中靶的行为活动属不属于智力行为, 不应该对其内心是否发生过与射中靶心相关的隐秘的内心活动进行研究, 而是去探究他本人有没有达到这种操作的能力。

可以看出, 诸如“谨慎”“熟练”和“小心”之类的心理名词不是指诸如灵魂类的精神活动, 而是指人类行为的独特方式。这是赖尔关于心的理论的结论。他认为, 他的心的理论的卓越性就是解决了上述两个主要困难——身心关系问题以及理解他人内心状态的问题。所谓的身心关系只是行为方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所谓对他人内部状态的理解也不过是认识他人行为, 意图或技能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 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没有质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 使用赖尔的心的理论对这两个主要哲学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效果, 在许多情况下这就是事实。长期以来被视为隐藏灵魂的一些事物不过就是某些具体的行为方式, 而不是身体和物质之间的神秘之物。当我们说“小心驾驶”时, 并不像有些人认为“驾驶”身体活动背后有个控制“小心”的灵魂在活动, 我们仅将此行为称为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但是, 是否有可能将所有心理活动, 过程, 状态和事件都被归结为特定行为?例如, 很难将“我在痛苦中”这一表达用特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虽然赖尔对身心问题的解决普遍得到了提升, 但将人类发展中得出的思考成果认为是语言习惯的错误使用, 似乎不能使人信服。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 它质疑了很多我们日常觉得没有问题的概念, 打破了一些常识, 使人们得到重新思考的空间。

摘要:《心的概念》以逻辑分析为手段, 强调对日常语言的分析, 主要论证旨在表明, 为什么关于心理机能和心理过程的概念的某些种类的用法是对于逻辑规则的破坏。赖尔主要的论证方法是通过辨析语词的含义, 打破因果关系假说, 并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活动的方法和人心活动的方式是相一致的, 外在的智力行为并不能心脏活动的线索, 因为它们就是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身心二元论,范畴,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英) 吉尔伯特·赖尔著:《心的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上一篇: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铁合金中硅含量的方法改进下一篇: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