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09-11

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全球政治经济市场跌跌宕宕,世界充满着空前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多元化、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焦虑恐慌的迷雾笼罩着人类社会。似乎也挑战着普适的文明进程和价值观。面对不确定性,人们极易被各种杂乱无章、似是而非的信息,眼花缭乱的时尚所左右和吸引,失去方向和自我。吸收传统经典的智慧可以为当下局势提供维系千年文明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聚焦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的人对道德精神不屑一顾。以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为牟取个人利益,沦为势利小人,甚至堕落为罪犯。孰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利益关系,还有道德关系而且是更重要的关系。现在我们必须重视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服务,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多少年来,我们惯于自上而下地实施道德教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有时不免沦为一些概念式的无趣说教,令人乏味。而通过传统的文明教化这一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无疑更加具体生动,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也为民众喜闻乐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入脑入心工程是重构现代文明精神力量的伟大工程,宣传广度和力度、全面的深入度前所未有,但解读形式和载体仍有开放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宣传方式可以与中华传统优秀价值观宣传形式相结合。

吴地自六朝中原士人南渡后,尚武轻生的风气逐步转向,倾向于重文化尚教化。南北优秀文化的交融,形成浓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民风家风,众多人成为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社会普遍倡导好善乐施的风气,民间倡导“读书积德”之家风。无不与动态静态、有形无形的文化教化有关。

一、吴地人文精神的载体

吴地人文精神一般通过两个载体进行传承,一位动态;另则为静态。动态载体主要集中于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以及社会说唱教化。将吴地普式道德价值观历史性地继承下来。静态载体主要诉诸于文字表达,图画表达,在建筑物及文本资料上完成其教化意义。这里主要论及静态载体。

人文教化无外乎公学私学教化,还有社会环境教化。笔者考察过吴地古镇如无锡惠山、荡口古镇,吴江同里、黎里古镇、昆山周庄古镇、吴中甪直古镇、吴中东山陆巷古村落,除了这里的耕读之家教育发达外,社会风尚教化的痕迹仍然在历历可见的古建筑、公共牌坊群、家祠宗庙中表现出来,传递着一种睦邻亲善、道德教化的信息。古迹处处彰显礼义廉耻、贤良忠节的传统价值,如无锡惠山古镇建有石刻“精忠贯日”、“百善孝行先”、“万恶淫为首”大字等普式价值和传统经义。吴江黎里古镇周氏莊校入门牌坊刻有“乐善好施”、“矜幼恤孤哺吴地才俊,救灾周急谋黎川福祉”等传统经义、善举。

除了经义文字宣传外,周围与人格品行修养相映衬的环境,也是具有环境育人和影响人的功能。明显昭示德行品格、具有象征意义的植被在传统公共环境中到处可见,如圆柏、雪松、翠竹、黄杨、春梅、兰草、菊花等等,象征着君子德行节操,象征着不畏严寒风霜的气节人格。

二、静态环境教化的功能意义

(一)告诫功能

儒家传统经义刻入门楼、桥梁、牌楼、牌坊等建筑物表面可以时时提醒、暗示受教者,对于道德、伦理的尊重和敬畏,进而指导、规范其行为过程。古时衙门在大堂甬道设置戒石坊的传统,表现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对于官员的德行功积的重视,戒石坊上面书写的官箴戒约对于官员起到一个告诫和约束的作用。

(二)教化功能

传统价值标准被广泛流传和宣传,建筑物影壁、砖雕到处可见二十四孝图。在农耕时代的中国人普遍信奉的伦理中“孝”成为首当其冲的标准和规范,尽管二十四孝图尽管曾经一段时间被作为封建残余受到批判,但是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秩序的维系曾经相当一段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指导功能

在祠堂家教、教训中的警示后人的价值观言论作为对联或词牌被保存下来,后人在迷失的人生路上,接收引导,遵循家族普式价值是稳妥之举。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从祖先智慧中启示和引路语录中给人以教化和指导,帮助家族社会传承发展经验,避免行为失范和越界,从而具有准绳和规范意义,这也中国家族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榜样功能

为人为事的传统优秀经典案例被故事化、形象化后,给后辈或后代以启迪和榜样作用。以致绵延数年,化为风尚和习俗,镌刻在后世的理想信念中。

宣化坊是官方宣讲圣谕、教导百姓伦理道德规范的场所。所讲的圣谕称为官方的道德教科书。省、府、州、县各级地方的衙门知县会在每月初一(朔)、十五(望)来宣讲圣谕、教化百姓。尤其是清朝政府十分注重对百姓的宣传教化。

(五)激励功能

读书科举观念反映在桥梁上的勉励后人的刻字,激励子弟勤勉读书,科举立命,为家国建功立业。公益办学的古代传统激励社会家族积蓄力量,为贫寒子弟提供读书机遇,同时也激励贫寒子弟读书进取。此举对后人尤有激励作用,吴地苏州范仲淹家族对族人开办义学,后来发展成较早的公学。对吴江黎里周氏家族兴办莊校亦有启迪和激励意义,传有“范仲淹创义庄瞻族,周氏修功德报人”

三、吴地人文精神的传统表达形式,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启示意义

吴地传统价值培育除了公、私教育性机构推行教化外,还存在具有诸多其他价值培育形式:

(1)整理编撰吴地文化名人事迹、作品丛书,彰显吴地人文精神。关于吴地文化名人有大量史料文献记载,从地方志到文学艺术读本,涉及到文化的各个门类。文学成就甚高,春秋名贤季札、到太康之英的陆机、陆云,唐陆龟蒙,宋“先忧之乐”的范仲淹、石湖居士范成大,明冯梦龙、吴梅村等。书法绘画艺术,唐有“草圣”张旭,明清时期亦有吴门书派、吴门画派等。民间艺人从春秋铸剑名匠干将莫邪,到唐代雕塑家杨慧之,明建故宫的蒯祥,刺绣沈寿等。更有吴门中医名扬海内外。这些都是塑造地域人文风尚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此之外,地方特有的民俗节庆、昆曲、传说、神话、吴歌、童谣、谚语等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传递着吴地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如轧神仙庙会起源于南宋,历经元、明,到清代尤为兴盛。

自宋朝以来,传说道教上八仙中的吕洞宾每年在生日那天--农历四月十四,都会乔装打扮成普通人,来人间为百姓治病消灾。吕洞宾在八仙中是核心人物。在江南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传说颇多。相传吕仙发誓要救度天下众生,方始升天。他不仅浪迹人间,乐为百姓治病解难,灭妖除害,而且为人随和,性格幽默,是世人心目中见义勇为的神仙救世主形象。

(2)梳理吴地良好的家风家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家教家风的重塑。苏州家风主要以诗书传家,注重科举;强调治生,工商皆本;严禁恶习,广积善德。家风的形成,往往由于家庭中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庭其他成员所崇仰追慕,其懿行嘉言成为家风之源,经过家族子孙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形成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苏州家训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一个突出的倾向,即重德轻利,倡导“容让”之德,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上,强调“先人后己”、“舍己让人”。国、家一体的哲学观在苏州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整理重塑家风家训,无疑帮助现代人重归家传、家道观念,树立良好家庭道德认同,重构一道家庭道德体系防线。苏州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道德教育规范,是家庭、社会道德传播和教育的特殊环节,也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明清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在今天提倡和培育优良的世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3)挖掘传统公益性组织文化遗存,对义庄、义田、义宅、义学、救火会、救生会等组织机构存在的意义价值的再认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历史的参照。在中国慈善史上首次出现“义田”这一民间私人性质的慈善事业便在苏州诞生,为范仲淹所创,他倾尽全部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田千亩,号曰“义田”,同时又扩建祖居为“义宅”,再加上创办“义学”,便组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私家慈善机构,史称“义家庄”。接济困窘的族人相邻。此举带动吴郡,乾隆时苏州义庄多达六十多处,对促进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苏州后来的各项慈善事业具有极大的意义。

明清时期苏州“苏州义庄最多的城市”。世家大族纷纷仿照范氏义庄,设立义田、义庄、义学,如长洲宋氏家族“田千亩,置立义庄,收租以供瞻族之用,以竟之志”,制定相应的祠庄规条;大埠潘氏设立“专祭祀而恤亲族”松鳞义庄,并订立一整套精细的“松鳞庄规条”、“松鳞庄祭祀规条”、“松麟庄瞻族规条”;苏州望族彭氏设立谊庄,有“三百余亩润族田”,族人之无田者与之粟,婚嫁丧葬与之钱,鳏寡孤独之无靠者钱粟兼之”。

(4)发挥传统石刻、碑刻、祠堂、普济桥等纪念建筑的人文教化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铭刻了从春秋起594位苏州名贤的头像和简介,为当下苏州人树立了典型的人格标杆。“廉石”纪念了东汉末年的陆绩为人正直,为官廉洁,卸任回故里时除书籍行装外无多东西可带,故装带“镇船石”之典故。吴中金庭镇暴式昭纪念石上刻文字为1948年著名文学史家游国恩题写的“世上穷官谁与比,罢官不见炊烟起”。这里所指的“穷官”,就是清末光绪年间在我们西山做九品巡检官的著名廉吏暴式昭,他为官清廉,一心为百姓做事,还经常用微薄的俸禄接济西山的穷人,后来因为反映民意得罪了上司,蒙冤被撤职,随后全家竟穷得无米下锅,西山百姓佩服暴式昭的廉洁品格、感谢他的平日恩惠,全岛七八千户自发捐米捐柴,冒雪送到他租住的居所,一时传为佳话。“五人墓”纪念明末苏州市民反阉党,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之蒸蒸铁骨、侠肝义胆,誉满大江南北,对清嘉民风及教化后人都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5)辩证地吸收具有纪念、教化、向善意义的古牌坊所赋予的价值教育的启示功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节孝牌坊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类型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之一,是传统礼制文化的产物。在古代的中国,立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赐予个人最高规格的荣誉,是古人修身的最高追求。牌坊有很多种类,用以旌表嘉奖功臣、良将、名贤、科第、节妇、孝子、善人、义士和长寿老人等。一般说来,牌坊都为家庭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牌坊则为朝庭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如旌表忠臣牌坊的忠贞牌坊,旌表孝道的贞节牌坊。苏州天平山高义园牌坊刻有乾隆十六年弘历初游天平时为纪念范仲淹的高风亮节,为其所题的“高义园”。山塘街立有“宗仁主义”双立牌坊,为表彰鲍宗汉,仰承父志,经商致富后捐义田、建祠堂,慈善仁义,矜孤恤寡。半塘西井泉弄两侧有唐孝子坊、陈张氏节孝坊等清代牌坊群,当时发挥着一定节孝礼义气的教化功能。

四、结语

提炼吴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研究,国内研究较少,这不仅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表达视角,而且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理论基础。能以崭新的视角探究传统吴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精髓,透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和支撑点。吴地人文精神的传统表达、传播形式,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研究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和启示功能。本课题注重传统文化的活态化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刻地勾勒地方文化精髓。如走访调查乡规民约、家书、家信、结合田野考察,充分挖掘民间档案、历史建筑、家风、家训、家谱、家书、昆曲、传说、神话、吴歌、童谣、谚语等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遗迹如苏州园林、博物馆、民俗馆、弄堂、祠堂、庙宇、牌坊、石刻等古代道德价值观传承载体。

摘要:吴地人文精神以一种动静的教化样式存在着,这种静态环境教化有着告诫功能、教化功能、指导功能、榜样功能、激励功能。吴地人文价值培育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意义有:整理编撰吴地文化名人事迹、作品丛书;梳理吴地良好的家风家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家教家风的重塑。挖掘传统公益性组织文化遗存;发挥传统石刻、碑刻、祠堂、普济桥等纪念建筑的人文教化功能。

关键词:吴地,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卢正言.中国历代家训观止[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2] 周治华主编.苏州全国之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60.

[3] 李克克.单县节孝牌坊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06):13.

上一篇:原子发射光谱测定方面的分析下一篇:小学篮球训练应重点突出游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