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贸易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2年.美国开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反补贴调查,加剧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遭受反补贴调查的风险。

第一篇:汽车贸易论文范文

区域贸易协定贸易救济安排损害区外贸易伙伴利益?

林林总总的区域贸易协定在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方面有何特殊安排?如果有,这种通常表现为对协定成员更优惠规则和措施的条款是否构成对区域外成员的歧视?

在大力推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的同时,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组织在积极谈判和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欧洲联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区域、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谈判如火如荼,新的协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对如此趋势,尤其是在WTO新一轮谈判面临挫折甚至破裂境地时,WTO,总干事甚至都发出区域贸易协定对WTO多边体制构成侵害的警告。

林林总总的区域贸易协定在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方面有何特殊安排?如果有,这种通常表现为对协定成员更优惠规则和措施的条款是否构成对区域外成员的歧视?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WTO经济研究与统计司日前发布了题为《区域贸易协定中的贸易救济条款》报告。

报告由WTO秘书处的Robert The、美国新泽西州鲁特格斯大学经济学系Thomas J.Prusa和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Michele Budetta共同撰写。WTO经济研究与统计司特别强调,报告不代表WTO秘书处或WTO成员的观点,也不影响各成员在WTO协定下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本文摘要翻译报告内容。

背景情况

截止2007年7月18日,已经生效并根据根据GATT1994第24条或者1979年授权条款通知WTO的区域贸易协定有157个,生效并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通知WTO的区域贸易协定48个。这些协定包含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条款本身也千差万别。

为了便于研究并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論,报告选取了74个区域贸易协定。选择的这些协定既考虑了国家和区域代表性,又考虑了贸易量等因素。它们占各成员根据GATT1994第24条或者1979年授权条款向WTO通报协定的45%,区域内贸易额占全球总贸易额的52.5%(47,000亿美元,以2005年为准)。其中,份额最大的是欧盟(24,000亿美元,占61%)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占34.5%),最小的则是欧盟与法罗群岛之间签署的贸易协定。

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中,各成员反倾销立案和采取的措施都远远高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对区域贸易协定中贸易救济条款的分析

反倾销

在抽样研究的74个区域贸易协定中,以下9个成员间区域贸易协定或者组织区域贸易协定禁止针对成员针对协定其他成员进口的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1)加拿大和智利;(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3)中国大陆和香港;(4)中国大陆和澳门;(5)欧盟;(6)欧洲经济区域;(7)欧洲自由贸易协会;(8)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和智利;(9)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和新加坡。其中,欧洲经济区域仅限制海关编码第25至97章内产品的反倾销,但不禁止其他产品,例如农产品和渔产品。1999年生效的智利和墨西哥区域贸易协定约定继续就取消反倾销行动展开谈判,但至今并没有取得结果。

在剩余的区域贸易协定中,18个没有反倾销条款,47个有反倾销具体条款(其中9个仅原则规定适用WTO规则)。概括起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反倾销的条款大致有两方面内容:(1)提高征税门槛,缩短适用期限:例如安第斯共同体条约规定的可忽略倾销幅度为6%,实施期限为3年(WTO规则分别为2%和5年)。新西兰与新加坡区域贸易协定则规定可忽略倾销幅度为5%,低于5%的进口可免于反倾销行动(WTO协定规定为2%-3%),同时将实施期限限制在3年。(2)设置区域机构对成员国主管当局的反倾销调查裁定进行审查:在74个协定中,共有5个设置了类似的审查机构,从而提供额外的救济渠道。其中最典型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它授权争端当事国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进口国政府主管部门就反倾销调查或复审的裁定以及采取的反倾销行动进行审查和裁决。 欧盟缔结的区域贸易协定都包含反倾销条款。大体而言,这些协定都建立了某种区域机构(例如联合委员会),试图减少反倾销争端和协调此类行动。例如,欧盟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一般要求立案时(甚至立案前)通知该区域机构,后者则致力于促成涉及诉讼的成员协商达成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则调查继续。不过,此类机构一般仅限于建立磋商和通知机制,而不赋予其有约束力的审查权利。

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美国又与澳大利亚、巴林、中美洲及多米尼加共和国、智利、约旦、以色列、摩洛哥和新加坡等国家和组织缔结了区域贸易协定。但这些协定中都没有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类似的反倾销条款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不愿使其反倾销权利因缔结区域贸易协定而受到限制或损害的立场。

总体上,在报告调查的74个协定中,56个区域贸易协定要么取消,要么制定特别条款制约或限制针对协定伙伴的反倾销行动。相应地,区域贸易协定是否强化了针对非协定成员的反倾销行动,从而造成对它们以及它们的产品和企业歧视,是令人关注的。

反补贴

在选择的74个区域贸易协定中,有5个取消了保障措施,包括:(1)中国大陆和香港;(2)中国大陆和澳门;(3)欧盟;(4)欧洲经济区域;(5)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但是,欧洲经济区域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规定的协定国之间互不适用反补贴措施仅限于海关编码第25至97章内的产品,而不适用于其他产品,例如农产品和渔产品。

在其余的69个协定中,30个没有反补贴条款,39个规定了反补贴的具体条款,但其中17个仅原则性规定遵守WTO规则。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规定反补贴具体和专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只有22个。即便如此,这些协定在反补贴方面的规定是有限的,惟一引人关注的是其中有4个协定设置了区域机构审查机制,即授权此类机构审查成员国主管当局的反补贴行动。这四个协定包括:安第斯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另一方面,区域贸易协定中就限制补贴或国家援助方面的规定也十分罕见。通过对74个协定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其中16个就禁止或者农产品出口补贴作出了规定,但没有一个与欧盟或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有关。除此之外,一些协定中还规定了放弃限制竞争类国家援助的承诺条款。这似乎可以看出,多数国家在进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时并没有考虑放弃反补贴行动,而是认为有必要将它作为对付这种补贴行为的工具。另一方面,一些成员不同意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就减少补贴达成协议,似乎与它们不

愿意因此让非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免费受益”的考量有关。保障措施

在74个协定中,只有5个规定协定内成员之间排除适用保障措施,它们分别是:(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2)加拿大和以色列;(3)欧盟;(4)南方共同市场;(5)新西兰和新加坡。其中,南方共同市场《亚松森协定*规定保障措施只能适用于因1994年12月31日协定受益的产品。另有4个协定(中美洲共同市场、中非经济和货币共同体、欧盟安道尔及海湾合作委员会)没有规定保障措施条款。其余65个协定都规定了专门的保障措施条款。不过,没有一个协定设立类似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区域审查机构。

(1)双边保障措施

在这方面,欧盟以及欧盟自由贸易协会主导的协定与美国等国家参与的区域贸易协定存在明显的差别:后者一般要求只能在取消内部关税的过渡期实施保障措施;而且,其中允许采取的保障措施一般也只是中止关税减让,或者在最为严格的情况下将优惠关税提高到最惠国关税水平。此外,区域贸易协定一般还将保障措施限制在1-3年,这比WTO协定规定的4年要短。

区域贸易协定将成员国之间的保障措施限制在过渡期内,同时规定更短的期限条款减少了区域内贸易保障措施的影响。而且,区域贸易协定规定的补偿和报复条款进一步限制了区域内保障措施。人们可能会争辩说,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保障条款不会对区域外成员构成歧视。当然,如果保障措施是因区域贸易协定关税减让和其它成员进口增长引起的,则不会对区域外成员造成“溢出”效应。但是,想像一种情形:当来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和非成员进口都出现增长时,由于对区域内成员采取保障措施的门槛更高,因此易于促使该进口国采取全球保障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贸易协定可能导致对进口成员对区域外成员更为频繁的保障措施行动。

(2)特别保障机制

在74个区域贸易协定中,16个建立了特别保障条款,规定在敏感领域采取额外保护措施的特别门槛。这些特别保障条款一般允许协定成员对超过一定数量或价格门槛(甚至不需要证明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的威胁)的敏感产品(一般是指农产品、纺织品与服装产品)采取保障措施,但关税水平不得超过最惠国待遇水平。此外,这些协定一般还允许在过渡期之后继续实施。

(3)全球保障措施

在74个区域贸易协定中,18个有专门的全球保障措施条款,其中14个为对GATT1994第19條和WTO《保障措施协定》条款的例外:从协定伙伴进口未超过总进口实质性百分比时可以豁免对该协定伙伴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

根据WTO《保障措施协定》,保障措施应针对所有进口产品,在非歧视的基础上征收。但是,区域贸易协定将部分区域内成员的进口排除在保障措施之外,从而导致WTO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冲突。有关这方面的保障措施争端案例,不少最终被诉至WTO争端解决机构。例如,在阿根廷鞋案中,阿根廷认定南方共同市场进口的产品同样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但在采取保障措施时将该组织成员国排除在外。在美国麦麸案中,尽管调查时将加拿大包括在内,但最终保障措施却没有针对加拿大进口的产品。在美国钢管案中,美国采取保障措施不针对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两个伙伴国进口的产品。在美国钢铁案中,美国在分析进口增长、损害和因果关系时针对所有国家,但最终采取保障措施时却将加拿大、墨西哥、以色列和约旦排除在外。在这些案例中,WTO争端解决机构都裁定这些在调查时将其协定伙伴包括在内,但在采取措施时却排除其协定伙伴的成员败诉。

结论

贸易救济在国际贸易协定中十分普遍,其理由之一是它为缔约国政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贸易调整工具,同时也部分消除了来自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政治压力。但是,提供更优惠待遇的区域贸易协定可能在该类协定区域内和区域外构成歧视。即使不存在差别性条款,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适用贸易救济同样可能意味着对区域外成员更为频繁地采取贸易救济行动,从而构成歧视——因为区域内严格限制甚至排除贸易救济行动,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针对区域外成员贸易救济行动更便捷和频繁。

大约1/6的区域贸易协定至少排除了一种贸易救济行动。如前文所述,大量的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间贸易救济行动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条款,例如提高征税门槛,缩短适用期限,设置区域机构对成员国主管当局的反倾销调查裁定进行审查,将采取保障措施限制在过渡期间,缩短保障措施期限等等。显然,此类条款的“转嫁”和“溢出”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报告指出,对于反补贴措施,研究者无法就区域贸易协定在这方面的具体条款做出评价。其主要原因是区域贸易协定对补贴或国家援助缺乏有意义或显著的限制。尽管研究者十分重视区域机构在防止滥用反补贴措施方面的作用,但只有4个协定设置了区域机构对协定成员政府的反补贴调查和裁定进行审查的条款。

报告最后指出,我们应当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贸易救济规则可能造成的歧视保持警惕。对现有规则和贸易救济随意和选择使用可能引发对区域外成员采取更频繁的贸易救济行动。此外,协定成员适用特殊的贸易救济规则可能构成对区域外成员的歧视:它既可能存在于区域贸易协定伙伴之间取消贸易救济行动(但仍然维持对区域外成员的类似行动),也可能在对区域内贸易伙伴进口产品采取特殊和更为严格的规则的情况下发生。

(作者单位:高朋律师事务所·上海)

作者:余盛兴

第二篇:中美汽车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应对

2012年.美国开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反补贴调查,加剧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遭受反补贴调查的风险。从2009年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到2012年中美汽车贸易纠纷案再到2014年WTO的裁决,两国汽车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主要原因在于中美汽车贸易失衡、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经济政治差异从企业自身、行业协会、政府等方面应对中美汽车贸易摩擦,我国需要提高汽车出口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发挥汽车行业协会协调能力、增强政府政策导向和扶持作用、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

[关键词]中美汽车贸易;贸易摩擦;反倾销;反补贴

自从中美建交以来,中美经贸关系迅速發展。两国双边贸易额已从1979年的21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582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但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美贸易摩擦采取的政策越来越严格,2012年,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加剧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遭受反补贴调查的风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研究主要有:Vernon指出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很难改变,而其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非常小,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方法有很多,如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放宽美国产品出口管制,等等。Bown认为中美贸易产生摩擦的原因就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美国对中国实行了大量的歧视性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使中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使美国相关企业的利润和销售市场大量萎缩,这些贸易政策都有碍正常的中美贸易。Evlvn和lriLani指出中美之间出现贸易摩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人为低估,所以使得大量廉价的中国制造商品进入美国:另一方面是这些廉价中国商品流人美国消费市场,不断冲击其本土企业,造成了大量美国工人失业,影响了美国社会稳定。因此,美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但这对中美之间正常贸易往来却产生了消极影响。Ma和Dou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减少中美贸易逆差、应对反倾销诉讼、转移劳工和环境标准压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二)国内研究现状

王丽梅和牛彩萍提出了调整出口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积极应诉等解决中美轮胎特保案的对策;任尚丽系统研究了日美汽车贸易摩擦,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应对日美汽车贸易摩擦的成功经验,如注重中外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的融合、对待摩擦要态度灵活,软硬兼施、充分利用公关策略等;涂娟分别从美国和中国两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摩擦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黄志瑾从中美轮胎特保案败诉中得出启示,认为在WTO争端解决中积极运用举证责任、完善原产地规则立法以应对特保措施和促进国内消费需求才是实现国家经济真正健康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等;张心宇认为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高爆发期,其从2009年开始急剧升温,标志性事件就是2009年9月的中美轮胎特保案,进入2010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更是异常激烈,得出双方应该寻求共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益晨星则分析了轮胎特保案的深层原因;林至颖分析发现中美在化学品、汽车零部件、光伏等产业贸易争端不断,由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领域蔓延,认为在美国大选年采取的“出口倍增计划”可能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得出了如无中国,美国的出口会更疲弱的结论。本文再次梳理了中美汽车贸易摩擦的现状、起因,试图提出从根本上提出排解摩擦的对策。

二、中美汽车贸易摩擦起因分析

人世以后,中国汽车出口迅速增长,2003年汽车出口4.3万辆,2005年增至17.3万辆,首次超过进口量。2011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创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增幅,出口总量同比增长49.99%,达到85万辆,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约56.82%,超过100亿美元,相比2001年增长了53.33倍,持续10年以平均50%增速高速发展。2014年1-12月全年全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82.6亿美元,面对如此形势,美国为了缩小中美汽车巨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针对我国给予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补贴政策正式诉至WTO,一方面对出口到中国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的小轿车和越野车进行倾销和补贴,使得我国国内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小轿车和越野车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因此,我国商务部决定对从美国进口的该类型汽车征收“双反”关税,期限是从2011年12月15日到2013年12月14日。而在2012年10月23日的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例行会议上,美方辩称:中国对其汽车行业开展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存在“程序上和实质上的缺陷”,违反了WTO相关规则;但我国用真实可靠的事实报告证明了争端所涉及的产品确实存在倾销和补贴现象,对中国汽车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并郑重声明了中国采取的“双反”措施是符合WTO规则的。随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了专家组立案调查,正式开审了“美国诉中国针对部分原产于美国的汽车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这一案件,并于2014年5月26日宣布,中国针对进口美国汽车实施关税的贸易争端,判定美国胜诉。而我国已经表示,在2013年12月15日实施期满后,将停止对美国汽车课征双反税。

由此可见,从2009年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到2012年中美汽车贸易纠纷案再到2014年WTO裁决,两国汽车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中美汽车贸易失衡

近些年来,中美汽车贸易不平衡,所以美国千方百计要减少汽车贸易逆差,而贸易壁垒是减少双方汽车贸易逆差的一种有效措施。中美汽车贸易逆差的出现,除了两国商务部统计方法差异之外,还受到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全球化影响。据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统计,2012年中美汽车贸易额达到96.32亿美元,而美国的汽车产业正逐步衰落,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剧了中美汽车贸易摩擦,而且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到现今美国还在积极扩大出口,以复苏经济。为了缩小汽车对华贸易逆差,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中围对其出口汽车,设置重重关卡和贸易壁垒,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启动轮胎特别保障政策和“337调查”等等,使得我国汽车企业遭受巨大冲击。

(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对外宣传的重点。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在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同时又不断采取各种各样的限制进口措施来保护自己国内的相关产业,这说明了美国本质上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美国对华实施三年的轮胎特保措施,第一年加征35%关税,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到2012年9月26号才恢复到原先4%的关税,这使得我国轮胎出口企业在这三年遭到了巨大的损失。2012年,在美国经济复苏迟缓以及大选背景下,涉华贸易摩擦和矛盾增多,美国将中国汽车“双反”措施、汽车零部件补贴问题诉诸世界贸易组织,试图用WTO规则来遏制中国汽车对美出口的增长趋势,却严重损害了中美之间多年来的经贸关系。

(三)中美经济政治差异

美国一向主张自由贸易制度,反对任何贸易限制,并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反,我国坚持以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制度,政府会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对汽车行业进行干预,这就引起了倡导自由主义的美国不满,认为违反了自由贸易规则,使得中美汽车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罔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两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致使中美建交虽然已经有36年的历史,但美国却经常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言论,生怕中国崛起,威胁到其霸主地位。因此,美国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企业发展,对中国的汽车出口采取种种贸易壁垒。

三、中国应对中美汽车贸易摩擦的建议

(一)提高汽车出口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20世纪90年代后,日美汽车贸易不平衡日趋严重,美国设置了种种贸易壁垒来遏制日益扩大的汽车贸易逆差,随后日本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并支持本国汽车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提高自身科技含量以及制造工艺,铸就了几大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日本汽车产业在世界汽车制造业中声名显赫,在世界汽车市场中所占份额也进一步地扩大。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的汽车出口企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国内汽车市场需求乏力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加大了出口力度,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出口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单纯追求出口量,而不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下功夫,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那么企业就要承担风险;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销售渠道的建设上还很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是依靠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靠国外汀单出口,出口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当地经销商的制约,同时也不利于出口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备件供应;现在国内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汽车出口强势企业,这不利于中国车在海外的销售,由于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还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与认知度,往往一个汽车品牌出了质量问题,当地消费者就会认为所有中国车的质量太差,不值得购买;一些国家的认证壁垒较高,尤其是发达国家,如果仅仅依靠单个企业去做,耗时长、程序繁杂、费用高。

因此,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汽车产品出口的转变。一是推动汽车产品出口从以低附加值产品、资源消耗类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先进型产品的转变;二积极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整车出口市场由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转变;三是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要由以售后和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配套链市场转变:四是推动汽车出口从单一产品出口向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五是推动我国汽车出口企业从简单进出口企业向市场营销一体化企业转变;六是推动我国汽车出口到国际市场由依赖进口商销售逐渐向自主建立营销体系转变。

(二)发挥汽车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

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出口迅猛发展,但我国汽车出口企业之间易打价格战,恶性竞争使得中美汽车贸易摩擦频发,亟须汽车行业协会组织来协调。因为行业协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维护政府和企业利益,收集产销情报,在成员间互相交换,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汽车行业协会作为汽车行业的代表,是汽车行业的佼佼者、领航者。其具体职能可以归纳概括为:一是提供服务。全面收集有关汽车情报,并统计取得的成就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及时准确把握汽车行业经济动态提供服务:着力于汽车人才的培养,为汽车企业走出去创建良好的平台,便于与国外进行广泛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二是反映诉求。汽车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地与政府沟通,与社会沟通,可以为企业之间的沟通牵线搭桥,接收来自这三方的呼聲。如供应商与经销商关系不平衡的呼声,整个汽车行业恶意竞争的呼声等等。三是规范行为。汽车行业协会要为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配合政府职能部门打击行业内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并制定规范汽车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行业准则,增强汽车产业企业群体的凝聚力,提高汽车行业的整体实力。

汽车行业协会还应该为国内汽车行业建立和健全有效的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国内外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可以有效提前警示国内汽车企业做好面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如在2009年我国廉价轮胎大批量涌入美国市场时,如果我国及时建立了有效的预警机制,那么就可以在美国酝酿特别保障措施之前,及时参与出台相关行业政策,依据预警信息合理引导汽车企业转变出口方向,能够有效避免特保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汽车行业协会应注重公关策略的应用。日本在面对和处理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时,就充分运用了公关策略。如20世纪80年代日美发生的轻型卡车贸易摩擦,日本汽车行业协会就聘请律师代表团,积极赴美与美方进行谈判,并合理运用公关策略,为本国节省了很多关税。日本政商不仅对美国政府进行有效公关,而且也十分注重对广大美国民众传播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言论,在美国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好地促进了日本汽车的出口。我国在处理汽车贸易摩擦时,也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三)增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持作用

中美两国产生汽车贸易摩擦,单靠企业和行业协会去解决是远远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作为一个强大的后盾参与其中。这是由于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发展规模不大,无力抵抗美国苛刻的贸易壁垒措施,此时我国政府就可以进行有效引导,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合理优化,规范兼并制度,建立大型的汽车企业集团。加强政府的战略引领作用,鼓励汽车企业积极自主创新,提高汽车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对于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给予适当的补贴,还应加强对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汽车行业整体实力,促使我国从汽车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转变。

同时,政府还应该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在鼓励汽车消费的同时引导节约使用;积极支持农村汽车市场发展,不断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并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鼓励私人购车、引导节约用车;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撑;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加强汽车节能管理制度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环保水平,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实现人、车、社会协凋发展。

(四)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应对与美国的汽车贸易摩擦中,只能按照美国要求自动限制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量,这属于单边争端解决方式。而到了90年代,日本逐渐掌握了世贸组织关于处理两国贸易争端的规则,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最后日美双方都做出了让步,达成了有关协议。美国放弃了对日本实行制裁,而日本则允诺采取措施逐步开放其汽车市场,双方达到了双赢。

自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中国主动利用wrr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了很多贸易纠纷案件,但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还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而在应诉时又缺乏一批熟练掌握WTO法律的专业人才,这大大降低了我国在国际纠纷中胜诉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汽车贸易纠纷案的胜诉率,一方面,转变应诉观念,积极参与机制。不能总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一再妥协,应充分认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并利用其为我国汽车产业开拓良好的国际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汽车行业的涉外法律机构。积极培养一支通晓世贸规则的专家队伍并组成涉外法律机构,重视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充分了解汽车纠纷案件的来龙去脈,利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去争取最有利的裁决。因此,只有充分地利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我国汽车行业才能够在同际贸易中取得长足发展。

作者:李旗明 赵凌云

第三篇: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救济措施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摘要: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中以法律为基础的、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众所周知,关贸总协定历经八年商谈,最终结果为关税大幅度降低同时并限制一些补贴的使用,这些措施均对成员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本文据此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救济措施 战略性 政策

Key word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elief measures strategic policy

一、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救济措施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归根结底,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该体系中,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然而,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提高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关税大幅度降低,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2]赵喜臣;《适用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可能对我国社会治安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J];2000年

作者:陈 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汽车贸易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贸易论文范文05-08

汽车论文范文05-08

汽车安全论文范文05-09

贸易出口论文范文05-09

贸易安全论文范文05-09

贸易术语论文范文05-09

贸易市场论文范文05-09

商品贸易论文范文05-09

中外贸易论文范文05-09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数理统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