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结合某工程项目案例,分析浅基础与桩基础在基础施工中的联合应用。详细探讨了在联合应用浅基础与桩基础的方案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要点,认为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是确保浅基础与桩基础的联合应用效果,使建设物基础部分沉降均匀、对差异沉降量加以有效控制、使建筑主体结构沉降进入稳定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满足建筑物安全使用要求方面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

审计功能的管理学基础研究

摘 要:审计的产生源于管理实践的需要,并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管理是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审计功能的拓展也是以管理实践的发展为基础,并且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突破传统审计功能的范畴,产生了与传统经济责任事后监督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审计理论的发展,产生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审计学科的建设应当顺应大管理需要大审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审计;审计功能;管理学

管理活动作为协调各成员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审计学就是在不断完善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学科。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还是外部监督,都需要发挥审计的控制与监督功能。不仅如此,随着审计学的发展,审计的管理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即从传统的财务信息收集、事后监督向现代的绩效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拓展。

一、审计管理功能拓展的一般趋势

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者的责任就是源于受托的责任,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管理者进行控制与监督。从20世纪初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的一个世纪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财富的堆积,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不断推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审计不仅在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审计的功能也经历着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综合审计转变。

管理作为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在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都诞生了一批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中国的孔子、孟子和老子等,都提出国家管理的目标和控制手段等治国思想。但是,在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虽然涉及到对管理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查”的思想,但还很难找到专门论述经济监督的内容。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在国家管理事务中,经济管理的地位不够突出,受托管理的主要是军政事务。另一方面是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受托责任笼罩在王权的依附关系之下。虽然监督手段已经出现,但还不能看作是专事财务监察的审计思想的萌芽。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国家的产生使受托责任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从而产生将记录、监督、报告经济信息责任的职能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区分和规范的必要。所谓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个方面,行为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社会性以及控制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而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报表(蔡春,2002)。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审计监督思想的萌芽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晚期。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经济监督逐渐形成国家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固定职能。到封建社会晚期,在中国和西欧各国,传统审计功能已经得到确立,成为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民主国家的出现为审计步入法制化轨道奠定了政治基础。1866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库和审计部法案》,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审计立法模式制度的诞生(张淑林,2004)。而作为现代经济中广乏存在的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产生则无论如何要比国家审计晚得多。社会审计是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所产生的对受托责任独立收集和披露财务信息、准确监督是否合乎企业制度规定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则是因为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需要对有法人地位、能够自主决策的下属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和经济监督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受托责任的性质、内容、管理的方向、重点对审计职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审计的管理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因此,从审计的管理功能来划分,可以将审计分为传统审计和现代审计。

传统审计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控制。经济控制是指对经济行为的控制,即委托单位行使对受托单位的经济行为控制权的一种手段。第二,财务监督。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会计都是最古老的经济管理工具之一。随着经济管理从简单走向复杂,会计记载的经济信息必须以报表的形式反映出来。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做到钱、帐分离,但是,受托管理者与财务管理人员有可能通过串通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因此,由上级委派财务监督人员,对财务记录进行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就成为传统审计的基本职能。自从国家制度建立以来,在中、外政府管理机构设置中,都可以看到具有传统审计查账功能的监察机构。与财务监督功能相联系的是财务信息收集。并进而利用审计监督机构,将分散的各种财务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后,形成全面的财务评价意见,供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参考。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使传统的管理手段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推动现代管理迅速发展。作为传统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监督职能的审计也出现了管理功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扩大的趋势。

首先,作为公共物品的政府审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国家出现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制。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行方式产生了对委托—代理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的要求,使得作为政府经济监督手段的审计作为独立第三方被引入到对股份公司运行的监控之中,纳入法律管制的范围。

其次,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不断拓展催生内部审计。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跨国经营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增多,企业的风险管理上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使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被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成为预测、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三,现代管理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推动审计管理功能的拓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传统的管理手段功能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准备。作为具有传统查帐、监控功能的审计,在形式、种类以及内容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投资项目审计、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同时,审计在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形式、程度、途径等方面也进一步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审计的管理功能在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和内部控制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如环境评价、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等。

二、现代审计管理学的基本框架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体逐渐稳定,依法治国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发展已经从单个资本企业发展到股份公司,再到托拉斯,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管理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对过去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合企业组织的变革,提出新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需要管理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更新,从而也推动了作为重要管理手段的审计管理功能不断拓展并发生质的改变,实现了从传统的事后财务监督审计向事前评价、事后监督以及两者相互结合的现代综合审计转变。不仅如此,随着管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领域,为了适应信息系统智能化管理的要求,传统财务审计的内容、流程和工具也得到丰富与发展,客观上又进一步促进了审计功能的拓展。

因此,审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按审计主体分类,现代审计可以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按审计内容分类,现代审计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王会金,2002)。审计的功能已经从原有的经济控制与财务监督功能进一步扩大到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和公共绩效审计功能,审计的管理功能进一步拓展既是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1.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成员之间出现了层层委托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如何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避免组织成员的行为偏离组织的需要,泰勒、法约尔等古典管理理论家和梅奥、马斯洛等行为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古典管理理论十分注重效率。泰罗认为,生产率巨大增长是区分文明国家和不文明国家的根本标志,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财富的增长,任何提高效率的措施都是科学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都不能代表科学管理。法约尔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家则注重组织效率,认为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是组织成员的素质和首创精神,而这正是被经典经济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所忽视。行为科学理论家梅奥从“社会人”的前提出发,提出“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出发来思考工人,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雷恩,1977)。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需要对管理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既要发挥组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又要对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进行协调和控制,充分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的整体生产效率。古典管理思想家和行为科学家的理论基本前提就是量化管理,没有科学的量化管理就没有实质性激励,也就谈不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也就达不到提高效率的根本目的。因此,古典管理思想家和行为科学家的管理思想为现代审计学界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最初思想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集团和跨国企业的兴起,集团内部具有法人资格的核心企业成为集团的支柱和发展的原动力,成员企业的业务量骤增,业务活动领域和地理范围日趋扩大,如何发挥核心企业的创新精神,同时又要使集团内成员企业发展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战略,控制系统风险和下属企业的盲目扩张行为给集团带来的非系统风险,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团队权利、义务等经济责任关系必须加以明确和肯定。这就需要对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约束。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与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并随着公司管理战略理论的发展而日渐成熟。从法约尔最初提出作为管理重要要素的“控制”到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首次使用“内部控制”术语,再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审计界开发的较为成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并在审计业务中广泛应用,集核对与检查、查错与防弊和风险管理职能为一体的内部控制和作为监督内部控制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制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

2.经济鉴证、风险管理和认证服务等社会审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一体化在资本市场的直接反应就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跨国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其结果就是虚拟资本和金融衍生品的急剧膨胀。尤其是国际金融大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使企业的经济责任风险被放大到关系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甚至是地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高度。同时,源于企业内部的双层委托代理引起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导致“内部人控制”和造假丑闻;而控股股东和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导致大股东挤占上市公司资产,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因此,单个上市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政府监管的重要对象,公司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外部独立审计与独立董事制度成为公众公司治理的法定机制。传统外部独立审计的财务监督已经远远不能胜任现代公司治理、企业风险防范和企业管理层经营绩效评价的需要,逐渐被以财务监督、经济鉴证和风险防范为目的的现代综合社会审计所取代。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双层代理理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以及注重经营环境的企业战略理论(包括决策理论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等),无疑成为以经营环境、经营过程分析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这种创新审计模式主要有毕马威1997年提出的BMPC(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 模式和安永的BEAT(Business Environment Analysis Template )模式等,此外还有普华永道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德勤的“AS/2”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这些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企业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到企业报表剩余风险分析(杨雄胜,2004),独立、客观评价公司面临的风险状况并向社会公众传达清晰的信息。不仅如此,现代社会审计功能拓展的基本趋势就是从财务鉴证向管理鉴证拓展,即从财务鉴证向鉴证服务(Attestation Services)领域、管理咨询服务和认证服务(Assurance Services)领域拓展。一般说来,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都具有经济鉴证和咨询服务功能。

3.政府公共管理绩效审计

作为统治者监督政府财政的重要手段,国家审计古已有之。但是,具有传统审计功能的国家审计的政治基础是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导致委托—代理责任脱离了对王权的依附,使审计具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因此,1215 年英国的“大宪章运动”使议会从英王手中接管了控制国家财政收支的大权,奠定了英国政府审计的政治基础。1314年,英王首次任命国库主审计长,宣告世界上第一位审计长的诞生。但是,真正使审计成为国民经济管理主要监督手段基础的是民主国家的产生和三权分立的政体。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中叶,以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政府论》、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西方广泛传播,三权分立的思想被广范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和改制中,英法等西欧国家的民主立宪运动和美国独立运动,使西方国家真正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治国道路。随着政体的改变,一些国家的审计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867年,英国根据1866 年议会通过的《国库和审计部法案》,成立了独立于行政部门的国库审计部,统一实施对国库的监督和经费项目的审查;法国于1807 年建立了直属皇帝的审计法院,1869 年审计法院摆脱了由皇帝控制的局面,成为一个独立的介于立法和行政之间的最高审计司法机构,从而开创了国家司法模式的典范。受法国影响,西欧、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按照司法模式建立了国家审计制度。美国于1789年创立审计机构,1921年改为会计总署,拥有对财政运转的审计权和调查权。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都建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1953年,INTOSA(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ing institutions,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成立,标志着现代国家审计进入国际交流合作阶段(张淑林,200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国家政府基本上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政府的管理效率问题尚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只是走在西方国家前列的美国开始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凯恩斯主义影响,普遍采取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的政策,政府的财政收支日益庞大,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不断扩大,并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服务。但随之而来的是机构臃肿、制度僵化和官僚主义导致的决策失误、政策失灵、效率低下和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特别是受福利国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企业再造等理论影响,公众要求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绩效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管理和运行效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它是一个公共行政模式由权利至上发展到责任至上的进化历程,其核心特征是对政府绩效及其责任的高度关注,它强调人民知情权、政府透明度及政府可问责性。它要求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环境评价。因此,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作为独立政府审计的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从传统的财政收支的合规性监督向公共管理绩效审计拓展。20世纪70 年代以来,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的政府开始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绩效审计列入法定审计的范畴。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已经趋于完善,成为国外政府审计的主导。

总之,现代审计功能拓展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促进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和审计学科的发展。作为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正确把握现代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三、对审计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审计功能的拓展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审计的产生源于管理实践的需要,并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管理是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二,审计功能的拓展以管理实践的发展为基础,并且已经突破了传统审计功能的范畴,产生了与传统经济责任事后监督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如环境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等;第三,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审计理论的发展,产生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推动审计学科向更大、更高的层次发展。

第一,充分认识管理学在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树立大管理需要大审计的学科建设观念。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审计学的影响,正确把握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就是说,要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监督角度认识审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认识当前审计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认识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中,财务审计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作为非财务控制、信息反馈、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管理审计将占据突出位置,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审计学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审计史的研究,了解和把握审计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要加强对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再次,审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因此,要特别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审计实践,从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信息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丰富审计学科理论体系。最后,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如何配置和利用的学科,是一切经济管理学课的理论基础。管理学是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理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因为应用性极强,管理学被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其富有生动的活力源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于为社会经济等诸方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现代审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组织和审计制度等审计活动。审计学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政府管理、社会监督、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领域。审计学科的建设不能脱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相反,必须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审计学的支撑作用,加大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才能构建具有深厚基础的审计学科建设体系。

第三,紧跟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步伐,按照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干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审计人才的需要。如适应现代审计基本功能的理论审计学和应用审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基本思路,以扩大专业适应性。再次,在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顺应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开设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以合法性、舞弊和任期经济责任为主的政府审计和环境审计,以造价咨询中介机构为主的投资项目审计,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集团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以及增强执业能力的各种管理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适合综合审计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四,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审计的功能基础是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来自于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是审计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而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需要胜任审计工作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执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计专业是一个实践和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具体审计工作流程和各种审计工作要领。同时,加强模拟审计,特别是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等模拟教学,使学生具体体验审计工作需要把握的细节、审计评价的客观公允和审计报告的规范。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将学生派往会计师事务所、地方审计机构以及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等实习基地实习,边干边学,提高学生的执业道德、职业认同感和实际执业能力。

参考文献:

蔡春. 2002.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丹尼尔·A·雷恩. 1997. 管理思想的演变[M] .李柱流,赵睿,肖聿,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会金. 2002.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J].审计研究(5).

杨雄胜. 2004. 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 . 博士学位论文.

张淑林. 2004. 国家审计的发展史及其独立性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Management Science of Auditing Function

HE 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责任编辑 杨莲娜)

作者:何 平

第二篇:联用浅基础桩基础的质量监督管理研究

摘 要:文章结合某工程项目案例,分析浅基础与桩基础在基础施工中的联合应用。详细探讨了在联合应用浅基础与桩基础的方案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要点,认为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是确保浅基础与桩基础的联合应用效果,使建设物基础部分沉降均匀、对差异沉降量加以有效控制、使建筑主体结构沉降进入稳定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满足建筑物安全使用要求方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浅基础;桩基础;联合应用;质量监督管理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保利林语花园一区(02、03、04地块)1-26栋、54-78栋、189-190栋工程。工程建设地点位于东莞市樟木头樟洋社(南临樟木头大道,北面青翠山脉环抱,西邻龙林高速)。在施工工期方面安排为:别墅总工期450天,高层总工期720天。

本工程现场施工中总用地面积约73180m2,总建筑面积约107451.45m2。项目包括幼儿园、低层别墅区(双拼、联排、叠拼别墅),高层洋房及其地下室等。本次招标范围为幼儿园、低层别墅区(双拼、联排、叠拼别墅)、高层洋房。本工程根据进度要求分为一个标段, (上述工程建筑面积以最终图纸为准,现为暂定)。标段包括:高层洋房部分(含商业裙楼)。自编号2~5 共 4 栋,地上建筑面积约53502.546m2,地下建筑面积(189号地下室)约14601.407m2;别墅部分:其中,①幼儿园:4396.566m2;②大联排、双拼、叠拼别墅自编号:6#、7#、8#~22#、23#~26#、62#~78#、54#~61#,地上及地下建筑面积约32141.03m2。

平面布置方面,原设计别墅区6-26栋为天然基础,54-74栋为预制管桩基础,由于房地产行情火爆,第一期开发6-26栋别墅主体一完工,即销售完毕。此时甲方根据市场的情况,决定对二期54-74栋别墅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想把别墅建筑面积加大,并把建筑平面功能细化,使其更适合“深圳人”的味道。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施工方提出了将工程基础方案改造为浅基础与桩基础联合的方案。

2 浅基础质量监督管理

本工程中,在完成地基验槽工作后,需要安排专人将表层浮土以及扰动土彻底清除干净,确保表面无积水,并立即展开对垫层混凝土的施工作业,确保垫层混凝土振捣充分,达到密实标准,严禁晾晒基土。在完成垫层浇筑作业且混凝土强度≥1.2MPa时,需要进行表面弹线以及钢筋绑扎作业,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同时,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成45°角度进行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0mm位置绑扎第一道箍筋,并于距离基础顶50mm位置绑扎最后一道箍筋,并将其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进行临时固定。最后进行其他箍筋的绑扎作业,确保柱插筋不发生变形问题(注:以上两道定位筋在施工现场基础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更换)。

完成对钢筋的绑扎作业后需要立即进行模板安装工作。本工程中应用模板为木模,通过木方进行加固。由于现场测定数据显示锥形基础坡度<30°,故应用钢丝网以避免混凝土下坠。混凝土浇筑中间歇时间需要低于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以2h为极限。为确保钢筋浇筑位置的正确,需先浇筑一层厚度在50~100mm内的混凝土固定钢筋。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振捣操作,振动棒振动长度按照每层浇筑厚度控制,避免振动期间对预埋件、预埋螺栓造成影响。最后进行覆盖浇水养护,并安排专人负责检查,避免混凝土表面裂缝缺陷的发生。

3 桩基础质量监督管理

本工程中桩基础施工方案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缩径、桩底沉渣量过大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加以防治。具体操作要点分别如下:

①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主要产生原因是桩端没有支承载持力层上。为预防该问题,可采取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有:考虑到本工程中此类质量缺陷多出现在复杂地层当中,故建议对地层进行取芯检验。若不能孔孔取芯,则需要参考临近取芯情况、钻速、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一般钻进至微风化岩时,钻头不蹩钻,主动钻杆振动不很厉害,钻进声音感觉较好)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②缩径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受到了钻孔灌注桩施工现场塑性土膨胀的因素影响。为预防该问题,可采取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有:在成孔时,需要适当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以便能够快速通过钻孔。成孔后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加上孔壁无渗水以及诱发膨胀的因素,若发生缩径问题,则需要工作人员技术通过上下反得扫孔的方式,扩大孔径参数。

③桩底沉渣量大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对钻孔灌注桩桩底的检查不够认真,或未进行二次清孔(包括清孔作业不彻底),为预防该问题,可采取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有:要求相关人员密切检查,正确使用测绳、测锤等工具;在孔位进行一次清孔后若不符合要求,则需要通过改善泥浆性能等措施进行改进,并延长清孔时间;钢筋笼完成下放工作后,需要安排专人对沉渣量进行科学检查。如出现沉渣量超过规范的问题,需要进行二次清孔。

④钢筋笼上浮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方后,若提升导管使其低端与钢筋笼的距离不足1.0m,则会因浇筑砼自导流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的因素影响而导致钢筋笼上浮。为预防该问题,可采取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有:在砼混合料的灌注过程当中,要求工作人员密切掌握砼结构的浇筑标高,并动态记录导管埋深参数。当砼结构埋入钢筋笼低端2.0~3.0m时,需要及时将导管上提至钢筋笼端以上位置;若发现钢筋笼出现上浮倾向,需要及时停止砼混凝土浇筑作业,并对已浇筑砼混凝土标高以及导管埋深进行准确计算,通过提升导管的方式消除钢筋笼上浮现象。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经济效益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考量,将建筑工程中埋深小于4.5m的桩基础改为天然基础设计,把地下部分设计成局部的地下室,在这样的思路下,把原设计54~74共二十一栋的预制管桩基础变成六栋预制管桩基础,其余为天然基础。遵循这一设计方案,本工程中对浅基础、桩基础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要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有效预防了各种常见质量缺陷的产生,同时能够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使建筑物基础部分沉降均匀、差异沉降量小、结构沉降已经进入稳定状态,满足建筑物安全使用的要求。

作者:李汉文

第三篇:以PPP模式为基础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研究

【摘 要】绩效管理是PPP模式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项目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法权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落实绩效管理制度,促使各参与方诚信履约、规范运营。论文首先阐述PPP模式、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论述以PPP模式为基础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实施策略,最后提出完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措施建议,以求提高PPP项目的绩效水平。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绩效评价

1 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理论

1.1 PPP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分享项目收益、分担项目风险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PPP模式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合作关系。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最终目的,经过协商确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中政府发挥政策扶持、财政投入、监督管理作用,社会资本发挥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促使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优势互补。二是风险分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政府承担政策变动、法律变更等风险,社会资本承担融资、建设、运维等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三是利益共享。政府支出一部分财政用于项目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而社会资本通过参与项目建设,获取长期稳定的经济回报,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互利共赢。

1.2 基础设施项目

以经济学视角进行分类,基础设施项目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三大类。其中,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经营盈利为目的,付费机制健全,如电力基础设施、电信基础设施等;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财政支持,在相关部门监督约束下获取一定经营收入,如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市政项目,不产生经营收入,如城市绿化、环保设施等。当前,我国PPP模式多应用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此本文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视角研究绩效管理。

1.3 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是指對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效果、项目产出效益、各参与方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循环式管理体系。基于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运作实况、产出效果、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确保项目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

2 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实施策略

2.1 合理确定绩效目标

基于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目标包括总体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2个部分。其中,总体绩效目标需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预计项目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年度绩效目标需要将总体绩效目标分解落实到项目实施的各个年度,用于掌握项目绩效目标阶段性的实现情况。在绩效目标编制中,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支出状况、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进行编制,细化项目产出、效果和管理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描述目标,确保目标具备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2.2 实施项目绩效评价

在确定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活动。绩效评价分为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2个阶段的评价。其中,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展,评价次数为1次;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在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每年展开1次,并且每3年开展1次中期评估,对以往年度的绩效评价进行总结。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要从项目建设期与运营期2个周期出发,以项目公司和项目实施机构为评价主体,构建起四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2.1 基于项目公司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9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下面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竣工验收。对项目竣工验收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②社会影响。对项目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评价,可细化为新增就业岗位、重大诉讼、社会荣誉、群体性事件等三级指标。③生态影响。对项目建设在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评价,可细分化为节能减排、污染处罚等三级指标。④可持续性。对项目公司在项目运营工作准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可细分为沟通协调、资源配置等三级指标。⑤满意度。对政府部门、实施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是否满意项目建设期间的相关工作安排进行评价。⑥组织管理。对项目公司内部组织完善程度、制度健全程度进行评价,可细化为人员配置、组织机构合理性、规章制度健全性等三级指标。⑦资金管理。对社会资本融资效率、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可细化为资金到位率、资金成本率、资金及时性等三级指标。⑧檔案管理。对项目建设期间内的档案资料收集完整性、及时性进行评价。⑨信息公开。对社会资本筹集、使用信息的公开程度进行评价。

2.2.2 基于项目实施机构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8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下面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履约情况。对项目实施机构履行项目合同约定的情况进行评价。②成本控制。对项目成本监督管控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③满意度。从项目公司、社会公众视角对项目实施机构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价。④可持续性。对项目实施机构采取的项目保障工作、沟通协调工作情况进行评价。⑤前期工作。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项目实施机构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⑥资产管理。对项目实施机构的资金投入、股权投入、配套投入到位情况进行评价。⑦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机构监督管理项目建设期间各项关键工作的情况进行评价,可以细化分为财务监督、质量监督、进度监督、安全监督等三级指标。⑧信息公开。对项目实施机构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及时性进行评价。

2.2.3 基于项目公司的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具体包括:产出指标,下设项目运营、项目维护、成本效益、安全保障二级指标;效果指标,下设经济影响、生态影响、社会影响、可持续性、满意度二级指标;管理指标,下设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公开二级指标。由于生态影响、社会影响、可持续性、满意度、组织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公开这7项二级指标与基于项目公司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对应指标内容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所以下面对其余7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项目运营。对项目运营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可细化分为目标完成率、质量达标率等三级指标。②项目维护。对项目资产维护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细分为设施设备维护频率、设备设施完好率等三级指标。③成本效益。对项目运营期间发生的各项成本情况进行评价,可细分为成本节约率、成本执行偏差率、投入产出比等三级指标。④安全保障。对项目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可细分为安全事故率、应急处理效果等三级指标。⑤经济影响。对项目运营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可细分为产业经营影响、区域经济影响。⑥财务管理。对项目运营期间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评价。⑦制度管理。对项目运营期间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2.2.4 基于项目实施机构的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9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具体包括:产出指标,下设按效付费用、履约情况二级指标;效果指标,下设可持续性、满意度、物有所值二级指标;管理指标,下设监督管理、预算编制、绩效目标与指标、信息公开二级指标。由于履约情况、可持续性、满意度、监督、信息公开这5项二级指标与基于项目实施机构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对应指标内容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所以下面对其余4项不同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按效付费。对项目实施机构履行项目合同约定按效拨付款项的情况进行评价。②物有所值。对项目运营期间体现的社会公益性价值进行评价。③预算编制。对项目实施机构编制PPP项目支出预算的质量进行评价。④绩效目标与指标。对项目实施机构制定年度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在制定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科学方法确定各项指標权重,赋予不同指标相应的分值。在指标计算中,要通过案卷研究、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座谈会等多种可靠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将数据代入指标公式中计算,得出绩效评分。

2.3 强化项目绩效监控

在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项目实施机构要根据项目合同约定监控PPP项目绩效,掌握项目运行情况和项目效益目标实现程度,根据项目绩效目标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在绩效监控中,项目实施机构要制定绩效监控计划,确定绩效监控时间,每年至少开展1次绩效监控。项目公司要根据项目实施机构的要求开展日常绩效监控工作,定期上报监控结果,对项目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管控。项目实施机构根据绩效监控情况撰写《绩效监控报告》上报到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审阅。

2.4 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在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后,要将评价结果应用到项目管理中,提高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使评价结果成为项目绩效管理各项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具体的应用方向如下:

第一,应用于按效付费。将项目公司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补助项目挂钩,根据评价结果安排相应支出,履行合同及时支付义务。如果项目公司绩效评价结果优于合同约定的考核标准,那么项目实施机构要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奖励。反之,项目实施机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扣除违约金、限制项目展期、变动调价机制等方式对项目公司进行惩罚。

第二,应用于整改。项目实施机构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开展本机构整改工作,同时,要监督项目公司实施整改工作,并将整改情况上报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第三,应用于监督问责。项目实施机构要将PPP项目绩效评价结果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执行问责制度。

3 完善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我国要针对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项目绩效管理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PPP项目绩效管理规章制度要明确绩效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规范绩效评价实施。为保证绩效评价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政府可以委托第三方独立的专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及时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此外,政府要建立绩效评价奖惩机制,激励项目实施主体不断提高项目绩效。

3.2 建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设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将有关PPP项目的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建立起绩效评价模型,提高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水平。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要重点建设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库、项目建设运营数据库和项目绩效评价专家库,为绩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3 完善政府监督制度

在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资本可能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产生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强化对PPP项目的监管,建立起政府监管机制,以确保PPP项目提高整体绩效水平。政府可以成立综合监管机构,整合PPP项目中多个监管主体,集中执行监管权力,对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公司产生约束力,杜绝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滋生违法违纪行为。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要引入绩效管理策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项目综合效益目标的实现。绩效管理要结合基础设施项目特点,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利益需求,合理确定绩效目标,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强化项目绩效监控,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从而构建完善的PPP项目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绩效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许颖.关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规范化运行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8(24):114-115.

【2】温竞,闫佳.探讨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经济视野,2020(7):99+101.

【3】张琪.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7(19):178.

作者:吴娅萍

上一篇:大学消费观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级畜牧师论文范文